時間到了1988年,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政策,農村老百姓吃飽了肚子,開始有了餘錢。
國家經濟發展,農村富餘勞動力開始進城、做生意,進工廠做合同工……
漸漸地,在外麵掙到的錢超過在家務農的收入,慢慢地這些收入成了家庭的經濟支柱。
可是村裏的老百姓們還是對那時吃不飽肚子日子,仍心有餘悸,這樣,承包的責任田還是被當作農家的命根子。
一到農忙季節,出外的勞動力就如同候鳥一樣,開始從外往農村家裏趕,和現在過年過節回家的狀況差不了多少。
其實外出的勞動力回家,不說工資減少,就是路費都是一大筆開支,算起經濟賬來,根本不合算。
然,他們依舊要回來,年年如此!
就是為了種田,為了他們家的命根子。
挨餓的日子實在是太可怕了,也許他們有些人並沒有經曆過,可是他們父母嚴厲要求,卻不能不聽……
春夏之交的小農忙還好些,隻要將水稻田的禾苗栽種下去,小農忙就算結束了。
但是到了小暑大暑這個時間段,在西山村那就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
雙搶到了!
搶收早稻,搶種晚道,其間還有旱地農作物要照顧,分田到戶後,在此時家家勞動力都是不足的。
在外搞副業的人,這時基本都要回來幫忙。
然而,今年回家雙搶種田更加不合算。
早稻剛剛收割完畢,晚稻的秧苗栽種也是勉強地栽種下去了。但是能否有收成就得看老天爺給不給麵子了。
如今的農耕文明還是和老天爺的麵子息息相關的。
今年的上半年,老天爺就特別不給麵子,自過年之後,濱城地區根本沒有下什麽雨水,大麵積幹旱。
本來西山村這一帶一直是不大缺水的,畢竟流過此地的有一條寬闊的大沙河。然今年大沙河也恢複了大沙河名字的特征,黃沙滿地。
西山村今年也缺水了!
靠山隊的村頭村尾大部分地方都是光溜溜,一些冒著黃綠的地方,老牛過去去啃卻啃不起來,急得老牛們“哞哞哞”直叫喚。
西山村一直是農耕文明主導的地方,西山村日子窮困,但是不是遇上這樣的特別嚴重災年,一條大沙河還能維係一地人的生命。
如今天晴少雨,土地幹涸,本地的母親河,河床幹癟,**稀少。
四地裏植被荒蕪,那些地勢高的水稻田都裂開了嘴,嗷嗷待哺。
水稻,水稻,沒有水,那還能長稻麽?
缺水,枯萎的不僅僅是水稻,那枯的更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靠近大沙河的水稻田還好些,雖說往日水流湍急的大沙河如今已經變成涓涓細流小溪,村裏的農民還開始在河床上挖坑蓄水,然後利用水車、水泵等工具從河裏汲水灌溉。
但是,距離大沙河較遠的地方,麻煩了。
農民伯伯不想放棄這些水稻秧苗,一般隻能依靠擔水、抬水灌溉那些正在活棵的水稻。
如此低下艱苦的勞作方式,難道新時期的農民伯伯還能回到古代農耕文明時代麽?
實際上,農民伯伯也不願意。
如今不是建國初期的大集體製度,而是改革開放後的聯產承包責任製時期。
雖然集體農田變更為責任田後,農民多勞多得,爆發出狂熱的勞動熱情,但是某些方麵的缺點也開始放大了。
本來,聯產承包責任製最主要的就是將大集體的農田分田到戶,責任到人。
首先就是將集體的田地按分等級處理,區分出好田與孬田的地塊。畢竟不同的田地產出不同,分田到戶責任到人後,田地裏收多收少與每家每戶息息相關。
大家在確定好田地的等級後,根據家庭人口數量,分配田地。
為了確保家家戶戶都有好田與孬田,大家采用相對公平的抽鬮子方式,決定好田與孬田的歸屬。
這樣一來,各家各戶的水田並是不連在一起成片的,每家每戶的水田犬牙交互,零星散亂。
如果風調雨順之年,大家各人幹各人的,沒有糾葛。
但是,遇上災年,那就有問題了。
如今年的大沙河的水量嚴重不足,必須挖坑蓄水才能汲水。
但是,水車或水泵一起動,不要多久,蓄水坑裏的水就不足了。
這時,必須等水坑蓄滿水,然後再次啟動水車或水泵。
這啟啟停停不僅傷水泵,而且浪費時間。
最關鍵的是,一天下來,可能汲上來的水可能都不能流到自家田裏。
這些汲上來的水不是在水路中消耗了,就是流到靠近溝渠的其他人家水田裏麵去了,還不如手提肩擔來得利索。
造成這樣結果根本原因就是農村水利興建工作質量的缺失。
本來在建國後,西山村依靠大集體製度,一到農閑時節,各行政村組織各生產隊的村民社員參與興修水利。
將灌溉農田的水路溝渠新建得齊齊整整,應付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
那時農村水利興修不是一家一戶的事情,如果有人出工不出力,溝渠沒有修好,被監督組發現,那麽他的工分就沒有了。
工分沒有了,那他家裏糧食更不夠吃了。
沒有糧食,家裏孩子不能喝西北風不是。
工分就是當時大集體分糧食等的重要依據。
老百姓出工也出力。
可是到了聯產承包責任製時期,雖然一到農閑,大家依舊興修水利,可是出工不出力的情況卻比比皆是了。
這不是那時的老百姓就比現在的老百姓素質高,而是現在農民生活好了很多,和喝不喝西北風關係不大了。
畢竟工分這個東西已經不與一家老小的性命攸關了。
於是,農村興修水利的水路溝渠質量直線下降,這麽多年下來,根本就藏不住水。
如果還是在大集體,水路差了,溝渠漏水,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如今都分田到戶了,誰舍得呢?
在大集體,大家還能協商決定,保一片稻田,放棄一片稻田,吃不飽肚子大家一起吃不飽肚子。
如今除非放棄這塊水田,但,誰舍得呢?
他們隻好采用肩擔手提這種效率極端低下的勞作方式挽救那距離水源較遠農田水稻秧苗。
實際上,農民,靠天吃飯的農民,都是同一個階級的難兄難弟。
難兄難弟們不僅要與天公不作美來鬥爭,或許不經意間,不辛的事情也在他們兄弟之間中間發生。
在蜿蜒漫長的大沙河河道上遊,有一個不是西山村的生產隊,卻和靠山隊毗鄰的,他們隊裏人見到天幹旱,河水缺失,出了一個餿主意。
攔壩蓄水。
這樣一來,河流裏明水暗水就大部分被節流了,在下遊的靠山生產隊如何能夠忍得了?
先是爭吵,無果後,靠山隊的人就組織人馬偷襲破壩放水……
第一次,靠山隊得逞了,大家都得到了一大堆水。
靠山隊的人就感覺到,既得利,又出氣。
這幾天,村裏人都在興致勃勃地討論是不是組織第二次偷襲。
墨瑜聽到這件事情後,覺得實在不靠譜,第一次能夠偷襲破壩,第二次還能那麽容易?
然,就在靠山隊第一次偷襲得手之後大約七八天的樣子,雞叫已經兩遍的時侯,在睡夢中的墨瑜突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音吵醒。
國家經濟發展,農村富餘勞動力開始進城、做生意,進工廠做合同工……
漸漸地,在外麵掙到的錢超過在家務農的收入,慢慢地這些收入成了家庭的經濟支柱。
可是村裏的老百姓們還是對那時吃不飽肚子日子,仍心有餘悸,這樣,承包的責任田還是被當作農家的命根子。
一到農忙季節,出外的勞動力就如同候鳥一樣,開始從外往農村家裏趕,和現在過年過節回家的狀況差不了多少。
其實外出的勞動力回家,不說工資減少,就是路費都是一大筆開支,算起經濟賬來,根本不合算。
然,他們依舊要回來,年年如此!
就是為了種田,為了他們家的命根子。
挨餓的日子實在是太可怕了,也許他們有些人並沒有經曆過,可是他們父母嚴厲要求,卻不能不聽……
春夏之交的小農忙還好些,隻要將水稻田的禾苗栽種下去,小農忙就算結束了。
但是到了小暑大暑這個時間段,在西山村那就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
雙搶到了!
搶收早稻,搶種晚道,其間還有旱地農作物要照顧,分田到戶後,在此時家家勞動力都是不足的。
在外搞副業的人,這時基本都要回來幫忙。
然而,今年回家雙搶種田更加不合算。
早稻剛剛收割完畢,晚稻的秧苗栽種也是勉強地栽種下去了。但是能否有收成就得看老天爺給不給麵子了。
如今的農耕文明還是和老天爺的麵子息息相關的。
今年的上半年,老天爺就特別不給麵子,自過年之後,濱城地區根本沒有下什麽雨水,大麵積幹旱。
本來西山村這一帶一直是不大缺水的,畢竟流過此地的有一條寬闊的大沙河。然今年大沙河也恢複了大沙河名字的特征,黃沙滿地。
西山村今年也缺水了!
靠山隊的村頭村尾大部分地方都是光溜溜,一些冒著黃綠的地方,老牛過去去啃卻啃不起來,急得老牛們“哞哞哞”直叫喚。
西山村一直是農耕文明主導的地方,西山村日子窮困,但是不是遇上這樣的特別嚴重災年,一條大沙河還能維係一地人的生命。
如今天晴少雨,土地幹涸,本地的母親河,河床幹癟,**稀少。
四地裏植被荒蕪,那些地勢高的水稻田都裂開了嘴,嗷嗷待哺。
水稻,水稻,沒有水,那還能長稻麽?
缺水,枯萎的不僅僅是水稻,那枯的更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
靠近大沙河的水稻田還好些,雖說往日水流湍急的大沙河如今已經變成涓涓細流小溪,村裏的農民還開始在河床上挖坑蓄水,然後利用水車、水泵等工具從河裏汲水灌溉。
但是,距離大沙河較遠的地方,麻煩了。
農民伯伯不想放棄這些水稻秧苗,一般隻能依靠擔水、抬水灌溉那些正在活棵的水稻。
如此低下艱苦的勞作方式,難道新時期的農民伯伯還能回到古代農耕文明時代麽?
實際上,農民伯伯也不願意。
如今不是建國初期的大集體製度,而是改革開放後的聯產承包責任製時期。
雖然集體農田變更為責任田後,農民多勞多得,爆發出狂熱的勞動熱情,但是某些方麵的缺點也開始放大了。
本來,聯產承包責任製最主要的就是將大集體的農田分田到戶,責任到人。
首先就是將集體的田地按分等級處理,區分出好田與孬田的地塊。畢竟不同的田地產出不同,分田到戶責任到人後,田地裏收多收少與每家每戶息息相關。
大家在確定好田地的等級後,根據家庭人口數量,分配田地。
為了確保家家戶戶都有好田與孬田,大家采用相對公平的抽鬮子方式,決定好田與孬田的歸屬。
這樣一來,各家各戶的水田並是不連在一起成片的,每家每戶的水田犬牙交互,零星散亂。
如果風調雨順之年,大家各人幹各人的,沒有糾葛。
但是,遇上災年,那就有問題了。
如今年的大沙河的水量嚴重不足,必須挖坑蓄水才能汲水。
但是,水車或水泵一起動,不要多久,蓄水坑裏的水就不足了。
這時,必須等水坑蓄滿水,然後再次啟動水車或水泵。
這啟啟停停不僅傷水泵,而且浪費時間。
最關鍵的是,一天下來,可能汲上來的水可能都不能流到自家田裏。
這些汲上來的水不是在水路中消耗了,就是流到靠近溝渠的其他人家水田裏麵去了,還不如手提肩擔來得利索。
造成這樣結果根本原因就是農村水利興建工作質量的缺失。
本來在建國後,西山村依靠大集體製度,一到農閑時節,各行政村組織各生產隊的村民社員參與興修水利。
將灌溉農田的水路溝渠新建得齊齊整整,應付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
那時農村水利興修不是一家一戶的事情,如果有人出工不出力,溝渠沒有修好,被監督組發現,那麽他的工分就沒有了。
工分沒有了,那他家裏糧食更不夠吃了。
沒有糧食,家裏孩子不能喝西北風不是。
工分就是當時大集體分糧食等的重要依據。
老百姓出工也出力。
可是到了聯產承包責任製時期,雖然一到農閑,大家依舊興修水利,可是出工不出力的情況卻比比皆是了。
這不是那時的老百姓就比現在的老百姓素質高,而是現在農民生活好了很多,和喝不喝西北風關係不大了。
畢竟工分這個東西已經不與一家老小的性命攸關了。
於是,農村興修水利的水路溝渠質量直線下降,這麽多年下來,根本就藏不住水。
如果還是在大集體,水路差了,溝渠漏水,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如今都分田到戶了,誰舍得呢?
在大集體,大家還能協商決定,保一片稻田,放棄一片稻田,吃不飽肚子大家一起吃不飽肚子。
如今除非放棄這塊水田,但,誰舍得呢?
他們隻好采用肩擔手提這種效率極端低下的勞作方式挽救那距離水源較遠農田水稻秧苗。
實際上,農民,靠天吃飯的農民,都是同一個階級的難兄難弟。
難兄難弟們不僅要與天公不作美來鬥爭,或許不經意間,不辛的事情也在他們兄弟之間中間發生。
在蜿蜒漫長的大沙河河道上遊,有一個不是西山村的生產隊,卻和靠山隊毗鄰的,他們隊裏人見到天幹旱,河水缺失,出了一個餿主意。
攔壩蓄水。
這樣一來,河流裏明水暗水就大部分被節流了,在下遊的靠山生產隊如何能夠忍得了?
先是爭吵,無果後,靠山隊的人就組織人馬偷襲破壩放水……
第一次,靠山隊得逞了,大家都得到了一大堆水。
靠山隊的人就感覺到,既得利,又出氣。
這幾天,村裏人都在興致勃勃地討論是不是組織第二次偷襲。
墨瑜聽到這件事情後,覺得實在不靠譜,第一次能夠偷襲破壩,第二次還能那麽容易?
然,就在靠山隊第一次偷襲得手之後大約七八天的樣子,雞叫已經兩遍的時侯,在睡夢中的墨瑜突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音吵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