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沒有六點六十六分,要不然牟輝陽估計老母會讓那看風水的徐先生選在那個時間的。
龍窩村至今還保留著以前的風俗,凡是哪家結婚生子,建房等等都要請親朋好來聚一番,大吃一番,俗稱吃九鬥碗。
所以,牟輝陽家今天的宴席還是以村裏一直沿襲下來的九鬥碗為主。
九鬥碗也有叫“九大碗”的,這種做九鬥碗酒席習俗之所以能夠在農村一直延續下來,是因“九”字含吉祥之意,“九九長壽”、“九子登科”、“天長地久(九)”這些吉慶的話都已九子有關。
這九鬥碗以前也有家境貧寒的人家做七碗上桌的,而有些有錢的人家也有做十一碗上桌的,這無論是七碗還是一十碗都可以,不過酒桌上卻不能出現八碗或十碗的情況。
這是為什麽呢?
是因為以前在開席前,一般會有叫花子前來賀喜,以前的叫花子可比現在的文明多了,他們前來給主人家賀喜時,還會根據主人家辦席的性質,即興來上一段蓮花鬧,紅喜就唱喜慶的,白喜就會唱唱孝子歌什麽的。
在辦酒席之間,主人家都信奉“客走旺家門”的道理,對那些前來賀喜的叫花子,都會熱情招待,不過招待他們吃的卻不是其它客人酒席上吃的那種九鬥碗席,而是一人一碗的蓋澆飯。農村用的大方桌一麵坐兩個人,四麵剛好是八人八碗飯。所以農村就把放八碗飯的叫做“叫花子席”。
至於桌上的菜不能擺十碗菜,因為在農村喂豬的豬槽一般都是用石頭做的,民間有句罵人的俗話,就是用吃十(石)碗的,來喻罵人是豬的,所以不能用十碗菜來招待客人。
要是酒席做成了八碗或者十碗這兩個數,那是對客人大不敬的,有那不給主人家麵子的客人遇到這種情況,多半會甩袖離席而去,所以辦酒席八碗和十碗是必須忌諱的。
牟輝陽和趙老,徐建華等人告罪一聲,然後就回到了老房子,當踏進院門的時候,就看到在院子中間支著一張大八仙桌,老支書和村會計竟然客串起負責記人情簿子的了。
來吃酒席的客人為了表示祝賀,都會送上一份禮儀,這就需要負責人情簿子的人要將隨禮人的姓名、隨禮的數額、禮品等詳細記載下來,以便主人家以後還禮時用。
這隨禮的份子錢也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主人家辦宴席的規模和與主人家關係的親疏等決定的。
牟輝陽就曾聽老爸老媽說過,以前他們跟著爺爺、奶~奶吃酒席時,隨禮的時候一般兩塊錢就算是大方的了,可這隨禮的數額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經濟水平的提升,也隨之發生著改變,從爺爺他們那一輩的兩塊,到父親那一輩十元,二十元,以及現在的五十,一百塊,關係好的、親戚之間隨禮的份額甚至更多。
牟輝陽和幫忙幾人情薄的劉忠義和村會計打了聲招呼後,就被老媽趕去安排客人入座的事了。
在農村辦酒席這座序也是有講究的,長輩和貴客必須請到堂屋裏坐主桌,而且每張桌子還都得請長輩坐上座,桌與桌之間按輩分、身份、男女的順序依次安排下去。
這秩序是由堂屋裏向外排,左大右小,客人要以輩分和歲數為序入座,坐在左側最前麵的一座客人,必定是家中的最長者或者是最尊貴的客人。
在安排座序的時候也有講究,父子、師徒、輩分低的不能坐同一條板凳,座位也不能對著長輩或者師輩。
但這種情況在辦結婚的酒席時“舅子當倌”,這種講究尊卑順序的規矩就會被打破。在排座序的時候,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雖然年輕,但卻會憑“舅老倌”身份被安排在堂屋裏坐上座——俗稱“舅子當‘官’”。
在安排大家入座前,照例要先放一掛鞭炮,這掛鞭炮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提醒那些還沒過來的客人們,放完鞭炮之後馬上就要開席了,還沒有到的客人抓緊時間過來了。
鞭炮放完後,客人們就會按男女的區別,輩分的高低,分散坐於一張張八仙桌旁,一邊聊著天,一邊等待著菜肴上桌。
“開席囉!”在客人們都入座後,在知事客一聲大喝下,一碗碗菜如流水一樣地端上桌子,知事客則代表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說吃好喝好,人手少,如有招待不周的地方,大家多多原諒,.....
開席前牟輝陽就提前將所有的菜肴都給送到別墅中去了,因為今天來的客人多,牟輝陽也不可能隻陪著趙老和徐建華幾人,在陪著幾人喝了一杯酒後,就像大家告歉打算回去陪其他客人。
趙老等人當然知道牟輝陽家今天是什麽情況,都很爽氣地讓牟輝陽盡管去忙自己的事情,不用管他們。
現在的九鬥碗經過演變,已經不止九鬥碗那九個主菜了,在主菜上來之前,首先上的是回鍋肉、爆炒羊肉、紅燒鯉魚、涼拌三絲……等四冷四熱八道開胃菜。
菜上來後,牟輝陽先對大家說了一番感謝之類的場麵話,最後在他的大家吃好喝好的話音落下後,客人們立即就開動起來,一吃之後,一聲聲好吃好吃的稱讚聲從客人的口中傳出。
四冷四熱八道菜之後,就是主菜九鬥碗了,所謂九鬥碗,是九樣裝在大碗裏的菜。大碗,因其容量很大在農村一般都喜歡叫作“鬥碗”。
九鬥碗上的第一碗稱為“頭碗”,一定都是蒸肉丸,第一完之後上菜的順序就看廚師的安排了,不過最後一碗菜一定是湯菜,這九鬥碗上菜的規矩。
這第一碗的蒸肉丸一般都喜歡叫做“圓子”,不過這圓子都是精瘦肉做成的不是圓圓的球形,而是橢球形。
蒸肉丸每一碗裏麵最少得有八個,一張方桌一麵坐兩人正好八人,八個肉丸正好每人一個,也有主人家不差錢大方的就每碗放十六個肉丸,稱為“雙圓子”,用雙圓子開席的話,客人就大概知道今天的酒席是什麽檔次的了。
牟輝陽家現在當然不差錢了,所以好麵子的父母,這第一碗蒸肉丸就讓張大廚做成雙圓子。
九鬥碗的第二碗張大廚上的是涼菜鹵牛肉,第三碗則是炒菜;第四碗是鑲碗;也有叫做“香碗”的,不過大多數人都不喜歡這樣叫,認為直接把“香碗”的效果都說出來了,就像作三流廣告似的太直白一點也沒有內涵,所以大家都喜歡將其叫做“鑲碗”。
這“鑲碗”在製作的時候一般是用紅蘿卜、豆腐幹、酥肉、蛋皮圓子四種菜肴製作而成的。
製作時由裏到外,依次往外覆蓋,直到鑲滿整整一大鬥碗,最後用蛋皮圓子蓋麵,做好後這道菜因其是有不同顏色的菜搭配出來的,看起來就有點像工藝品似的很是漂亮。
這道菜也是考驗廚師手藝的一道菜,是麵字菜,主人家酒席光鮮不光鮮,就看這道麵子菜了。
接下來第五碗是墩子肉,使用一整塊豬肉將其分切成不斷的九個小肉塊,然後蒸製而成的,這墩子肉基本上全都是肥肉塊,不過牟輝陽家是選的那種半肥半瘦的豬肉做的。
第六碗甜米飯,這一道菜本來應該是燒白的,但牟輝陽家做的是喬遷新房的酒席,這燒白兩字犯忌諱,就改成上麵撒著肉粒的甜糯米飯了。
之後的第七碗是夾沙肉,第八碗蒸渾雞,第九碗湯菜,這也是九鬥碗的最後一道菜,這道湯菜上來後,就意味著所有的菜都上齊全了。
龍窩村至今還保留著以前的風俗,凡是哪家結婚生子,建房等等都要請親朋好來聚一番,大吃一番,俗稱吃九鬥碗。
所以,牟輝陽家今天的宴席還是以村裏一直沿襲下來的九鬥碗為主。
九鬥碗也有叫“九大碗”的,這種做九鬥碗酒席習俗之所以能夠在農村一直延續下來,是因“九”字含吉祥之意,“九九長壽”、“九子登科”、“天長地久(九)”這些吉慶的話都已九子有關。
這九鬥碗以前也有家境貧寒的人家做七碗上桌的,而有些有錢的人家也有做十一碗上桌的,這無論是七碗還是一十碗都可以,不過酒桌上卻不能出現八碗或十碗的情況。
這是為什麽呢?
是因為以前在開席前,一般會有叫花子前來賀喜,以前的叫花子可比現在的文明多了,他們前來給主人家賀喜時,還會根據主人家辦席的性質,即興來上一段蓮花鬧,紅喜就唱喜慶的,白喜就會唱唱孝子歌什麽的。
在辦酒席之間,主人家都信奉“客走旺家門”的道理,對那些前來賀喜的叫花子,都會熱情招待,不過招待他們吃的卻不是其它客人酒席上吃的那種九鬥碗席,而是一人一碗的蓋澆飯。農村用的大方桌一麵坐兩個人,四麵剛好是八人八碗飯。所以農村就把放八碗飯的叫做“叫花子席”。
至於桌上的菜不能擺十碗菜,因為在農村喂豬的豬槽一般都是用石頭做的,民間有句罵人的俗話,就是用吃十(石)碗的,來喻罵人是豬的,所以不能用十碗菜來招待客人。
要是酒席做成了八碗或者十碗這兩個數,那是對客人大不敬的,有那不給主人家麵子的客人遇到這種情況,多半會甩袖離席而去,所以辦酒席八碗和十碗是必須忌諱的。
牟輝陽和趙老,徐建華等人告罪一聲,然後就回到了老房子,當踏進院門的時候,就看到在院子中間支著一張大八仙桌,老支書和村會計竟然客串起負責記人情簿子的了。
來吃酒席的客人為了表示祝賀,都會送上一份禮儀,這就需要負責人情簿子的人要將隨禮人的姓名、隨禮的數額、禮品等詳細記載下來,以便主人家以後還禮時用。
這隨禮的份子錢也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主人家辦宴席的規模和與主人家關係的親疏等決定的。
牟輝陽就曾聽老爸老媽說過,以前他們跟著爺爺、奶~奶吃酒席時,隨禮的時候一般兩塊錢就算是大方的了,可這隨禮的數額隨著時代的變化以及經濟水平的提升,也隨之發生著改變,從爺爺他們那一輩的兩塊,到父親那一輩十元,二十元,以及現在的五十,一百塊,關係好的、親戚之間隨禮的份額甚至更多。
牟輝陽和幫忙幾人情薄的劉忠義和村會計打了聲招呼後,就被老媽趕去安排客人入座的事了。
在農村辦酒席這座序也是有講究的,長輩和貴客必須請到堂屋裏坐主桌,而且每張桌子還都得請長輩坐上座,桌與桌之間按輩分、身份、男女的順序依次安排下去。
這秩序是由堂屋裏向外排,左大右小,客人要以輩分和歲數為序入座,坐在左側最前麵的一座客人,必定是家中的最長者或者是最尊貴的客人。
在安排座序的時候也有講究,父子、師徒、輩分低的不能坐同一條板凳,座位也不能對著長輩或者師輩。
但這種情況在辦結婚的酒席時“舅子當倌”,這種講究尊卑順序的規矩就會被打破。在排座序的時候,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雖然年輕,但卻會憑“舅老倌”身份被安排在堂屋裏坐上座——俗稱“舅子當‘官’”。
在安排大家入座前,照例要先放一掛鞭炮,這掛鞭炮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提醒那些還沒過來的客人們,放完鞭炮之後馬上就要開席了,還沒有到的客人抓緊時間過來了。
鞭炮放完後,客人們就會按男女的區別,輩分的高低,分散坐於一張張八仙桌旁,一邊聊著天,一邊等待著菜肴上桌。
“開席囉!”在客人們都入座後,在知事客一聲大喝下,一碗碗菜如流水一樣地端上桌子,知事客則代表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說吃好喝好,人手少,如有招待不周的地方,大家多多原諒,.....
開席前牟輝陽就提前將所有的菜肴都給送到別墅中去了,因為今天來的客人多,牟輝陽也不可能隻陪著趙老和徐建華幾人,在陪著幾人喝了一杯酒後,就像大家告歉打算回去陪其他客人。
趙老等人當然知道牟輝陽家今天是什麽情況,都很爽氣地讓牟輝陽盡管去忙自己的事情,不用管他們。
現在的九鬥碗經過演變,已經不止九鬥碗那九個主菜了,在主菜上來之前,首先上的是回鍋肉、爆炒羊肉、紅燒鯉魚、涼拌三絲……等四冷四熱八道開胃菜。
菜上來後,牟輝陽先對大家說了一番感謝之類的場麵話,最後在他的大家吃好喝好的話音落下後,客人們立即就開動起來,一吃之後,一聲聲好吃好吃的稱讚聲從客人的口中傳出。
四冷四熱八道菜之後,就是主菜九鬥碗了,所謂九鬥碗,是九樣裝在大碗裏的菜。大碗,因其容量很大在農村一般都喜歡叫作“鬥碗”。
九鬥碗上的第一碗稱為“頭碗”,一定都是蒸肉丸,第一完之後上菜的順序就看廚師的安排了,不過最後一碗菜一定是湯菜,這九鬥碗上菜的規矩。
這第一碗的蒸肉丸一般都喜歡叫做“圓子”,不過這圓子都是精瘦肉做成的不是圓圓的球形,而是橢球形。
蒸肉丸每一碗裏麵最少得有八個,一張方桌一麵坐兩人正好八人,八個肉丸正好每人一個,也有主人家不差錢大方的就每碗放十六個肉丸,稱為“雙圓子”,用雙圓子開席的話,客人就大概知道今天的酒席是什麽檔次的了。
牟輝陽家現在當然不差錢了,所以好麵子的父母,這第一碗蒸肉丸就讓張大廚做成雙圓子。
九鬥碗的第二碗張大廚上的是涼菜鹵牛肉,第三碗則是炒菜;第四碗是鑲碗;也有叫做“香碗”的,不過大多數人都不喜歡這樣叫,認為直接把“香碗”的效果都說出來了,就像作三流廣告似的太直白一點也沒有內涵,所以大家都喜歡將其叫做“鑲碗”。
這“鑲碗”在製作的時候一般是用紅蘿卜、豆腐幹、酥肉、蛋皮圓子四種菜肴製作而成的。
製作時由裏到外,依次往外覆蓋,直到鑲滿整整一大鬥碗,最後用蛋皮圓子蓋麵,做好後這道菜因其是有不同顏色的菜搭配出來的,看起來就有點像工藝品似的很是漂亮。
這道菜也是考驗廚師手藝的一道菜,是麵字菜,主人家酒席光鮮不光鮮,就看這道麵子菜了。
接下來第五碗是墩子肉,使用一整塊豬肉將其分切成不斷的九個小肉塊,然後蒸製而成的,這墩子肉基本上全都是肥肉塊,不過牟輝陽家是選的那種半肥半瘦的豬肉做的。
第六碗甜米飯,這一道菜本來應該是燒白的,但牟輝陽家做的是喬遷新房的酒席,這燒白兩字犯忌諱,就改成上麵撒著肉粒的甜糯米飯了。
之後的第七碗是夾沙肉,第八碗蒸渾雞,第九碗湯菜,這也是九鬥碗的最後一道菜,這道湯菜上來後,就意味著所有的菜都上齊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