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影視基地,相對於香港而言,擁有更廉價的土地資源和人工成本的優勢。這一點,相對於文化產業而言,非常關鍵。
在後世香港的影視產業的衰敗,本質上,不過是因為成本上漲太快,使得產業無利可圖。
從事文化行業的香港人,除非成為當紅明星,否則,不如隨便找一個刷碗的工作,也比在影視行業混更靠譜。這也是後來,香港影視圈,一直是70年代~90年代紅起來的那些人比較活躍,因為,新生代入行難生存,才會導致青黃不接。
與此同時,香港的地產價格不斷上漲,導致政府為了財政收入,不斷的收回租期結束的文化產業用地,再賣給地產開發商,以此獲利。也正是因此,香港的影視文化產業,所擁有的拍攝場地越來越少,現代都市題材的作品,還能在香港的市區取經。但是,那些香港影視行業曾經很強勢的古裝、武俠類型的作品,卻因為沒有場地,產量不斷的萎縮。
簡單說,香港隻要經濟繼續發展,影視產業注定不能跟地產、金融等等行業競爭。就連製造業在成本的倒逼下,也紛紛撤出香港。而影視產業本質上,其同樣土地麵積的產出,甚至還不如製造業。隨便一個不起眼的工廠,年產值就可以做到幾個億甚至十多個億,雇傭的人,也僅需幾千人。
而影視產業從業者數萬人,但是產出並不比製造業更高。隨著生活成本不斷的提升之後,人們很難看到出頭機會。新人自然就不會選擇這個沒落的行業。
拯救香港影視產業的想法,那是螳臂趟車。真正想要磐涅重生,隻能是利用香港目前的人才、技術和資本優勢,逐漸將產業轉移到內地。
舍棄小格局的香港影視,培育更大格局的華語文化產業,這才算是王道。
原本曆史上,90年代香港的影視產業轉移到內地的步調並不是那麽快。等到21世紀,香港影視產業真的涼了,少數香港成名的業界大佬,才紛紛將舞台轉移到了內地市場。當然了,那個時候,已經太晚了,好萊塢都席卷國內票房市場的半壁江山了。國內和香港的從業人士,在好萊塢的陰影下,用了很多年,才漸漸的穩住了市場。
但這真不是國內和香港影視行業的功勞,而是,國內市場經濟崛起,人們有了更多錢消費。華語文化產業,並不是靠著質量發展到世界第二,僅是國內經濟崛起的受益者。
真要講質量,國內影視作品推廣到世界就知道了。絕大部分在國內大火的作品,全球市場推廣,反應大多平平。橫掃全球票房市場,征服各國觀眾的爆款神片,還未成為現實。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國內的商業片的時間太短,沒有通過市場考驗,沉澱出更多優質的製作團隊。
至於,香港殘存的那些電影人,雖然是拍商業片起家的,但是格局太小。基本上,沒有駕馭好萊塢那樣程度大片的實力,所以,也缺乏橫掃世界影壇的硬實力。
而後來香港擅長拍商業片的人才,也跟國內的團隊融合。但並沒有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為,融合的時間太短了,合作的深度也完全不夠,僅僅是拍戲的時候,人力、物力、資金的合作,沒有真正的融合成一個生態。
……
7月中旬,新創業影視公司總經理黃錫照帶著一隻劇組,來到虎門影視基地。
林棋在影視基地內的新創業大酒店,跟黃錫照促膝長談。
“以後,影視公司逐漸把影視製作的重心,轉移到虎門影視基地吧!”林棋笑道。
“這個……很多劇組一聽到內地拍戲,就打退堂鼓。”黃錫照苦笑說道,“香港大部分的從業者,寧可拿的少一點,也更願意在本地拍戲!”
“不配合的也不勉強!”林棋說道,“但是,公司的影視投資項目,70%要投資在國內。香港的劇組預算,不超過30%。實際上,普通的演員不來也罷,經驗豐富的幕後工作人員,才是關鍵。隻要經驗豐富的團隊轉移到了東莞,用不了多久,這裏就能建成比香港規模更大的影視製作中心!”
“但是……國內影視市場不成熟!”黃錫照猶豫說道,“名義上,內地的電影市場比香港要大的多,但卻並不是采取票房分賬製度,而是靠著賣電影拷貝來賺錢。所以,一部電影即使在內地有1億票房,但能拿到的分成,甚至比香港一千萬票房的電影都要低。”
要知道,國內的電影市場目前已經有幾萬個電影院,甚至比90年代和21世紀初最開始幾年的電影院數量都要多。現階段中國電影院線市場處於非常景氣的階段,一年的票房規模有二十多億元人民幣。比90年代至21世紀初,票房數據一度萎縮到10億元上下,自然要牛逼的多了。
但是,目前國內電影院,上映新片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電影院,根本沒錢買新片的拷貝,隻會買一些廉價的二手拷貝。甚至,一些拷貝已經是十多年二十多年前的了,但依然會被很多不發達地區的電影院,拿來放映。
有些地方的電影院甚至競爭不過錄像廳,因為,錄像廳放的電影,基本上都是最近幾年的新片。而國內的電影院,放映的大不跟都是人們已經不想要看到的老片。
一些大賣的電影,新拷貝一般也就能賣幾百個。每個拷貝一萬塊錢計,電影製片廠在目前的環境下,賣500萬的收入,已經算是非常不得了的數字了。
當然了,賣拷貝賺500萬,並不代表電影數據真的那麽差。比如,《少林寺》在國內是萬人空巷,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剛開始幾乎是一票難求。後來官方數據是5億人次觀看,1.4億元票房。當然了,這個年代的票房隻存在瞞報,不存在注水。
這麽火的電影,也並不是全國幾千個城市一起放映。而是僅製作了幾百份拷貝,一個城市放映完之後,拷貝被外地的電影院買走繼續放映。全國各地人民都看到《少林寺》,這需要幾年時間。
“要看的長遠一點,國內電影市場遲早是要院線製改革的。”林棋微笑說道,“屆時,電影票房能夠拿到的分成,必然保障。現階段,即使不考慮電影票房分賬,僅靠vcd影碟市場,國內就已經遠超過香港了!”
在後世香港的影視產業的衰敗,本質上,不過是因為成本上漲太快,使得產業無利可圖。
從事文化行業的香港人,除非成為當紅明星,否則,不如隨便找一個刷碗的工作,也比在影視行業混更靠譜。這也是後來,香港影視圈,一直是70年代~90年代紅起來的那些人比較活躍,因為,新生代入行難生存,才會導致青黃不接。
與此同時,香港的地產價格不斷上漲,導致政府為了財政收入,不斷的收回租期結束的文化產業用地,再賣給地產開發商,以此獲利。也正是因此,香港的影視文化產業,所擁有的拍攝場地越來越少,現代都市題材的作品,還能在香港的市區取經。但是,那些香港影視行業曾經很強勢的古裝、武俠類型的作品,卻因為沒有場地,產量不斷的萎縮。
簡單說,香港隻要經濟繼續發展,影視產業注定不能跟地產、金融等等行業競爭。就連製造業在成本的倒逼下,也紛紛撤出香港。而影視產業本質上,其同樣土地麵積的產出,甚至還不如製造業。隨便一個不起眼的工廠,年產值就可以做到幾個億甚至十多個億,雇傭的人,也僅需幾千人。
而影視產業從業者數萬人,但是產出並不比製造業更高。隨著生活成本不斷的提升之後,人們很難看到出頭機會。新人自然就不會選擇這個沒落的行業。
拯救香港影視產業的想法,那是螳臂趟車。真正想要磐涅重生,隻能是利用香港目前的人才、技術和資本優勢,逐漸將產業轉移到內地。
舍棄小格局的香港影視,培育更大格局的華語文化產業,這才算是王道。
原本曆史上,90年代香港的影視產業轉移到內地的步調並不是那麽快。等到21世紀,香港影視產業真的涼了,少數香港成名的業界大佬,才紛紛將舞台轉移到了內地市場。當然了,那個時候,已經太晚了,好萊塢都席卷國內票房市場的半壁江山了。國內和香港的從業人士,在好萊塢的陰影下,用了很多年,才漸漸的穩住了市場。
但這真不是國內和香港影視行業的功勞,而是,國內市場經濟崛起,人們有了更多錢消費。華語文化產業,並不是靠著質量發展到世界第二,僅是國內經濟崛起的受益者。
真要講質量,國內影視作品推廣到世界就知道了。絕大部分在國內大火的作品,全球市場推廣,反應大多平平。橫掃全球票房市場,征服各國觀眾的爆款神片,還未成為現實。
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國內的商業片的時間太短,沒有通過市場考驗,沉澱出更多優質的製作團隊。
至於,香港殘存的那些電影人,雖然是拍商業片起家的,但是格局太小。基本上,沒有駕馭好萊塢那樣程度大片的實力,所以,也缺乏橫掃世界影壇的硬實力。
而後來香港擅長拍商業片的人才,也跟國內的團隊融合。但並沒有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為,融合的時間太短了,合作的深度也完全不夠,僅僅是拍戲的時候,人力、物力、資金的合作,沒有真正的融合成一個生態。
……
7月中旬,新創業影視公司總經理黃錫照帶著一隻劇組,來到虎門影視基地。
林棋在影視基地內的新創業大酒店,跟黃錫照促膝長談。
“以後,影視公司逐漸把影視製作的重心,轉移到虎門影視基地吧!”林棋笑道。
“這個……很多劇組一聽到內地拍戲,就打退堂鼓。”黃錫照苦笑說道,“香港大部分的從業者,寧可拿的少一點,也更願意在本地拍戲!”
“不配合的也不勉強!”林棋說道,“但是,公司的影視投資項目,70%要投資在國內。香港的劇組預算,不超過30%。實際上,普通的演員不來也罷,經驗豐富的幕後工作人員,才是關鍵。隻要經驗豐富的團隊轉移到了東莞,用不了多久,這裏就能建成比香港規模更大的影視製作中心!”
“但是……國內影視市場不成熟!”黃錫照猶豫說道,“名義上,內地的電影市場比香港要大的多,但卻並不是采取票房分賬製度,而是靠著賣電影拷貝來賺錢。所以,一部電影即使在內地有1億票房,但能拿到的分成,甚至比香港一千萬票房的電影都要低。”
要知道,國內的電影市場目前已經有幾萬個電影院,甚至比90年代和21世紀初最開始幾年的電影院數量都要多。現階段中國電影院線市場處於非常景氣的階段,一年的票房規模有二十多億元人民幣。比90年代至21世紀初,票房數據一度萎縮到10億元上下,自然要牛逼的多了。
但是,目前國內電影院,上映新片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電影院,根本沒錢買新片的拷貝,隻會買一些廉價的二手拷貝。甚至,一些拷貝已經是十多年二十多年前的了,但依然會被很多不發達地區的電影院,拿來放映。
有些地方的電影院甚至競爭不過錄像廳,因為,錄像廳放的電影,基本上都是最近幾年的新片。而國內的電影院,放映的大不跟都是人們已經不想要看到的老片。
一些大賣的電影,新拷貝一般也就能賣幾百個。每個拷貝一萬塊錢計,電影製片廠在目前的環境下,賣500萬的收入,已經算是非常不得了的數字了。
當然了,賣拷貝賺500萬,並不代表電影數據真的那麽差。比如,《少林寺》在國內是萬人空巷,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剛開始幾乎是一票難求。後來官方數據是5億人次觀看,1.4億元票房。當然了,這個年代的票房隻存在瞞報,不存在注水。
這麽火的電影,也並不是全國幾千個城市一起放映。而是僅製作了幾百份拷貝,一個城市放映完之後,拷貝被外地的電影院買走繼續放映。全國各地人民都看到《少林寺》,這需要幾年時間。
“要看的長遠一點,國內電影市場遲早是要院線製改革的。”林棋微笑說道,“屆時,電影票房能夠拿到的分成,必然保障。現階段,即使不考慮電影票房分賬,僅靠vcd影碟市場,國內就已經遠超過香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