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一二五 章 鄭德的展望
二月初時節月朗星稀之時,大唐京師從皇宮大內、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之家,家家戶戶是張燈結彩,登高望去好一派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sè。
長公主的車駕慢慢的從政陽門駛出了燈火通明的宮殿,端坐車中的鄭天虹的臉頰上掛滿了喜慶的紅暈。今天是個大喜的rì子,背負著沉重責任的長公主殿下難得的飲了幾杯瓊漿,涼風輕吹之下不覺微微有些醉意。
今天是太上皇欽定的慶典rì,慶祝大唐勝利擊退的燕、豐、衛三國聯軍,同時也慶祝安東王世子出世百天。
“長公主殿下。”護衛隊的領隊隔著珠簾輕聲的說道:“前麵就是相國府了,這麽晚,是不是就不必繞道而行了?”
撩起絲幔看了一眼其實雄偉堪比皇宮的相國府,鄭天虹道:“也好。”
宮女攙扶著鄭天虹下了車,四十名騎在馬上的羽林軍護衛也利索的跳下了戰馬,一行人沿著寬闊的街道在華燈之下從相國府大門前穿過。燈光映照之下,一塊刻有‘文官下轎、武將下馬’八個醒目大字的石碑巍然聳立在街道的正中。
在不了解內情的人眼中,太上皇和皇上對李良這位甩手相國的恩寵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先是太上皇將塵封了兩百年的鎮國金鐧賜給了他,而後皇上又平白無故的下旨將‘下馬石’立在了相國府門前。而且據說相國李良對此並不十分領情,謠傳相國大人每每稱病不愛上朝是因為不願意手捧鎮國金鐧,從不走正門是不願意看到‘下馬碑’(用李良的話說:“抱著金鐧跟抱著個啞鈴似的,累!門口的石碑跟墓碑似的,煩!)。
很多人都認為李良沒有資格享受這樣超凡的禮遇,因為在他們看來,李良這個相國很不稱職。新皇的登基大典,一國的相國跑出去了,開始的時候聽說是去指揮作戰抵禦強大的聯軍了,這還說得過去。可是這位大人在敵人的進攻麵前沒見有什麽作為,反而做出的卻是強令近百萬百姓拋棄家園並火燒糧倉,致使去年的糧價飛漲這樣無能的事情。好在相國後來有了自知之明,不再瞎指揮自己跑了回來。他這個外行人一走就大不一樣了,長公主駙馬大元帥嶽闊在帶領地虎軍團成功的擊退衛國的入侵之敵後率軍北上,會同天鷹軍團以及五王和眾國公的兵馬,不但將燕國打的丟棄了遷移過來的燕國百姓狼狽逃竄,還協助友鄰趙國收複了山江平原,使唐趙再次接壤,今後的牲畜交易更加的便捷。而處理政務上,這位相國就更是一推三不管,除了偶爾過問一下外全靠長公主鄭天虹在支撐。
但是鄭天虹卻知道,領兵的嶽闊是有功勞,民間盛傳的智退豐軍的平南王世子鄭卿也有功勞,但是他們的這些功勞背後卻是相國李良在默默的運籌帷幄。
安東王王府還是那座王府,可是如今的主人卻已經不是去年的那個安東王了。在去年年底的封地之爭中,五位王爺之中平南王有抵禦勾斐的戰功、鎮西王有世子智退豐國的功勞,所以實際上是靜北王、慶王、安東王,這三位王爺之間的爭鬥。而最後的結果是安東王不幸敗北,丟掉了王爺的爵位淪為了乞丐,而繼任者就是太上皇的第十四個兒子鄭德。
鄭德可謂是雙喜臨門,他的夫人上官青青剛剛在十一月初生下了一個男孩沒多久,他就繼任了安東王的爵位。
皇室嫡親的第三代男丁的出世讓太上皇無比的高興,俗話說得好‘隔代親’,太上皇不但賞賜了眾多的寶貝給安東王小世子,還親自給孩子取了名字叫做‘天賜’,可見寵愛。
按說鄭德此時正是風得意之時,可是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
王府的仆人們都知道,安東王府的新主人最喜歡在竹林環繞下的書房內讀書,而新王爺最不喜歡的就是有人在他讀書的時候打擾。因為有過兩次仆人進入書房而被棍責的先例,所以雖然此時已經是半夜時分了,看到竹林內的書房仍舊亮著燈也沒有人去靠近了。
從皇宮內參加夜宴歸來的鄭德獨自坐在書房內,麵前擺著的正是那本他自己都不知道已經翻了多少遍的——李良版《葵花寶典》。
“無論是下棋,還是其他什麽,一定要掌握主動權,正所謂寧失數子不失一先。”鄭德反複地讀著這句話:“寧失數子不失一先,寧失數子不失一先。”
作為新出爐的安東王,鄭德對李良在近一年來的所作所為是十分的清楚的。
請旨任命禦史大夫的人是李良;迫使豐國人退兵的是李良;命令嶽闊率兵牽製衛國人的是李良;設計擊退燕國並使燕國人放棄百萬百姓的人是李良;表麵看起來對政務毫無建樹,但化解最低層百姓疾苦緩解矛盾的是李良。
喚作旁人一定會為李良看似天馬行空讓人琢磨不透的行事而佩服不已,但是擁有李良版《葵花寶典》鄭德卻認為李良不夠狠,不夠毒。
例如智退豐國的韋岑,看似漂亮,其實不失為敗著。按照鄭德的意思,完全可以和豐國國丈聯手將韋岑留在大唐,即便不能迫使韋岑領軍歸降,也要徹底的殲滅韋岑和他手中的豐國jīng銳。一個韋岑對大唐的威脅要比十個郝國丈大的多。
再有就是擊敗燕國人的計劃,也太過於仁慈。
李良當時的計劃和後來執行起來是這樣的。
唐使出使趙國,和趙國人簽訂了聯盟協議。內容是在趙國偷襲了山江平原後,由唐國牽製住郝黔的燕軍,趙軍趁機進軍燕國腹地切斷燕軍退路,待殲滅燕軍主力後兩國瓜分燕國。而後在靜北王城以東舉行封地之爭比試的時候邀請燕國人觀禮,在不經意的時候將唐和趙的協議透露給了燕國人。而那時燕國人也應該得到了山江平原被襲的消息了,麵臨夾攻的郝黔除了退兵外別無生路。
在鄭德看來,唐使完全不必出使趙國,而是出動海月軍團在海麵將趙國的船隊消滅掉,再出動三五萬人馬襲取山江平原,順而進軍燕國切斷郝黔的歸途。隻要大唐肯傾全國之力,那麽一定能夠消滅燕國的六十萬大軍,進而占領燕國。
二月初時節月朗星稀之時,大唐京師從皇宮大內、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之家,家家戶戶是張燈結彩,登高望去好一派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景sè。
長公主的車駕慢慢的從政陽門駛出了燈火通明的宮殿,端坐車中的鄭天虹的臉頰上掛滿了喜慶的紅暈。今天是個大喜的rì子,背負著沉重責任的長公主殿下難得的飲了幾杯瓊漿,涼風輕吹之下不覺微微有些醉意。
今天是太上皇欽定的慶典rì,慶祝大唐勝利擊退的燕、豐、衛三國聯軍,同時也慶祝安東王世子出世百天。
“長公主殿下。”護衛隊的領隊隔著珠簾輕聲的說道:“前麵就是相國府了,這麽晚,是不是就不必繞道而行了?”
撩起絲幔看了一眼其實雄偉堪比皇宮的相國府,鄭天虹道:“也好。”
宮女攙扶著鄭天虹下了車,四十名騎在馬上的羽林軍護衛也利索的跳下了戰馬,一行人沿著寬闊的街道在華燈之下從相國府大門前穿過。燈光映照之下,一塊刻有‘文官下轎、武將下馬’八個醒目大字的石碑巍然聳立在街道的正中。
在不了解內情的人眼中,太上皇和皇上對李良這位甩手相國的恩寵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先是太上皇將塵封了兩百年的鎮國金鐧賜給了他,而後皇上又平白無故的下旨將‘下馬石’立在了相國府門前。而且據說相國李良對此並不十分領情,謠傳相國大人每每稱病不愛上朝是因為不願意手捧鎮國金鐧,從不走正門是不願意看到‘下馬碑’(用李良的話說:“抱著金鐧跟抱著個啞鈴似的,累!門口的石碑跟墓碑似的,煩!)。
很多人都認為李良沒有資格享受這樣超凡的禮遇,因為在他們看來,李良這個相國很不稱職。新皇的登基大典,一國的相國跑出去了,開始的時候聽說是去指揮作戰抵禦強大的聯軍了,這還說得過去。可是這位大人在敵人的進攻麵前沒見有什麽作為,反而做出的卻是強令近百萬百姓拋棄家園並火燒糧倉,致使去年的糧價飛漲這樣無能的事情。好在相國後來有了自知之明,不再瞎指揮自己跑了回來。他這個外行人一走就大不一樣了,長公主駙馬大元帥嶽闊在帶領地虎軍團成功的擊退衛國的入侵之敵後率軍北上,會同天鷹軍團以及五王和眾國公的兵馬,不但將燕國打的丟棄了遷移過來的燕國百姓狼狽逃竄,還協助友鄰趙國收複了山江平原,使唐趙再次接壤,今後的牲畜交易更加的便捷。而處理政務上,這位相國就更是一推三不管,除了偶爾過問一下外全靠長公主鄭天虹在支撐。
但是鄭天虹卻知道,領兵的嶽闊是有功勞,民間盛傳的智退豐軍的平南王世子鄭卿也有功勞,但是他們的這些功勞背後卻是相國李良在默默的運籌帷幄。
安東王王府還是那座王府,可是如今的主人卻已經不是去年的那個安東王了。在去年年底的封地之爭中,五位王爺之中平南王有抵禦勾斐的戰功、鎮西王有世子智退豐國的功勞,所以實際上是靜北王、慶王、安東王,這三位王爺之間的爭鬥。而最後的結果是安東王不幸敗北,丟掉了王爺的爵位淪為了乞丐,而繼任者就是太上皇的第十四個兒子鄭德。
鄭德可謂是雙喜臨門,他的夫人上官青青剛剛在十一月初生下了一個男孩沒多久,他就繼任了安東王的爵位。
皇室嫡親的第三代男丁的出世讓太上皇無比的高興,俗話說得好‘隔代親’,太上皇不但賞賜了眾多的寶貝給安東王小世子,還親自給孩子取了名字叫做‘天賜’,可見寵愛。
按說鄭德此時正是風得意之時,可是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
王府的仆人們都知道,安東王府的新主人最喜歡在竹林環繞下的書房內讀書,而新王爺最不喜歡的就是有人在他讀書的時候打擾。因為有過兩次仆人進入書房而被棍責的先例,所以雖然此時已經是半夜時分了,看到竹林內的書房仍舊亮著燈也沒有人去靠近了。
從皇宮內參加夜宴歸來的鄭德獨自坐在書房內,麵前擺著的正是那本他自己都不知道已經翻了多少遍的——李良版《葵花寶典》。
“無論是下棋,還是其他什麽,一定要掌握主動權,正所謂寧失數子不失一先。”鄭德反複地讀著這句話:“寧失數子不失一先,寧失數子不失一先。”
作為新出爐的安東王,鄭德對李良在近一年來的所作所為是十分的清楚的。
請旨任命禦史大夫的人是李良;迫使豐國人退兵的是李良;命令嶽闊率兵牽製衛國人的是李良;設計擊退燕國並使燕國人放棄百萬百姓的人是李良;表麵看起來對政務毫無建樹,但化解最低層百姓疾苦緩解矛盾的是李良。
喚作旁人一定會為李良看似天馬行空讓人琢磨不透的行事而佩服不已,但是擁有李良版《葵花寶典》鄭德卻認為李良不夠狠,不夠毒。
例如智退豐國的韋岑,看似漂亮,其實不失為敗著。按照鄭德的意思,完全可以和豐國國丈聯手將韋岑留在大唐,即便不能迫使韋岑領軍歸降,也要徹底的殲滅韋岑和他手中的豐國jīng銳。一個韋岑對大唐的威脅要比十個郝國丈大的多。
再有就是擊敗燕國人的計劃,也太過於仁慈。
李良當時的計劃和後來執行起來是這樣的。
唐使出使趙國,和趙國人簽訂了聯盟協議。內容是在趙國偷襲了山江平原後,由唐國牽製住郝黔的燕軍,趙軍趁機進軍燕國腹地切斷燕軍退路,待殲滅燕軍主力後兩國瓜分燕國。而後在靜北王城以東舉行封地之爭比試的時候邀請燕國人觀禮,在不經意的時候將唐和趙的協議透露給了燕國人。而那時燕國人也應該得到了山江平原被襲的消息了,麵臨夾攻的郝黔除了退兵外別無生路。
在鄭德看來,唐使完全不必出使趙國,而是出動海月軍團在海麵將趙國的船隊消滅掉,再出動三五萬人馬襲取山江平原,順而進軍燕國切斷郝黔的歸途。隻要大唐肯傾全國之力,那麽一定能夠消滅燕國的六十萬大軍,進而占領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