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艱苦訓練的同時,中國載人航天的其他係統也在急如星火地前行。
這就像一個作戰集團,各支部隊都在夙興夜寐、風雨兼程,趕赴前沿戰場。這個戰場不是兩軍交戰的所在,而是國家綜合實力、科技發展水平、民族智慧、誌氣與自信心的競技,在這個戰場上獲得勝利的標誌,就是載人航天飛船的順利升空並安全返回。
上世紀 90 年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揚帆起航,在較短時間內,以“中國式跨越”走過了西方幾十年的路程,從“三垂一遠”的發射模式,到與國際接軌的陸海基測控網;從獨具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體係,到項目繁多、立意高遠的空間科學實驗……一係列新創造、新突破、新技術,讓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不僅如此,中國飛船還具有多種獨特的優勢和特點。
到 2002 年,中國已經發射了四艘無人試驗飛船,尤其是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飛船,在與載人狀態一致的情況下連續發射成功,預示著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飛天夢想,已經近在咫尺。
現在總結出幾句話來,用以概括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是對所有航天人的一種理解、一種肯定。如果用中國傳統的說法,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我們到了“玉成”的關鍵時期。
2002 年 10 月,中央專門召開會議,同意在 2003 年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目標是“一名航天員,飛行一天”。中央高層對此非常重視,總書記強調,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 2003 年最重大的科研實踐活動,一定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實施。
接到中央的指示和命令,載人工程總指揮部下達了部署。時任總裝備部部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的李繼耐上將宣布: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將在 2003 年 10 月實施。
我們知道,在世界載人航天史上,蘇聯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是“一人一圈”。美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是用“水星”火箭發射載人飛船,在亞軌道上飛行。所謂“亞軌道”,是指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後,離開地球表麵的大氣層,開始進入太空的邊緣,大體位於距離地麵100 公裏處。由於速度和動力達不到真正的宇宙飛船水平,不能圍繞地球軌道飛行。亞軌道飛行不是通常意義的環繞地球飛行的太空漫遊,而是剛剛脫離大氣層進入太空邊緣的飛行。
現在,我國首飛的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初蘇、美首飛的技術水平,完全具備了“二人七天”的能力,但為了穩妥可靠,確定按照“一人一天”、“白天發射,白天回收”的方案實施。“確保萬無一失,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可以說,這是我們給中央立下的“軍令狀”。
各個係統由此進入了白熱化的前期準備工作中。
2003 年的春節,我是在北京航天城過的。春節七天假,哪兒也沒去,一直待在家裏和公寓。現在也一樣,春節都在家裏過,很少到外麵吃飯聚會。尤其那時任務已經定了,安全穩定是第一位的。
其實我們在航天城過春節很熱鬧:從進入航天員大隊開始,每年的春節都是我們 14 家一起過。2003 年的春節也一樣。
大年三十晚上,除夕之夜,所有的航天員都帶上家人一起出來放鞭炮、點煙花,航天城在北京五環外,在這方麵限製比較少。之後的年夜飯也是幾十口子人一起吃。
執行過飛行任務後,我們幾個人每年除夕都會參加中央電視台的“春晚”,他們就一直等著我們趕回去。而在“春晚”現場的人,出場給全國人民拜過年後,不等春節晚會結束,就心急火燎開車往回跑——家裏人都在那兒等著呢。回到航天城,所有的大人孩子都出來了,大夥就在我們樓前邊,一起放炮、叫喊、笑鬧,迎接新年的喜慶吉祥。
之後開飯。我們 14 家,有時候大隊或者所裏領導也在,齊聚在大飯廳裏一起熱鬧。每家出一個菜,因為人多要分好幾桌,所以每道菜也得做好幾份。大人們在一起舉杯慶祝,孩子們也湊成一桌,一邊吃飯一邊說笑。因為我愛吃水煮魚,我家出的菜就是水煮魚。
春節過後回到航天員公寓,我們都感到了氣氛緊張。從時間安排上知道,結業考試要開始了,這不是一般的結業考試,不是僅僅為了獲取一個結業證書,而是要對我們每個航天員從思想素質、學習成績、訓練成果、醫學評價諸多方麵進行綜合考評。考核成績要進入首飛航天員選拔的總成績,並且以此為基礎選出首飛航天員。
俄羅斯的一位航天員教練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航天員經過大量的訓練,最後的機會卻隻能屬於少數人,這就是航天員的生活內容之一。”要獲得這個“最後的機會”,就需要麵對競爭。其實,自從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一直麵臨著“爭”的問題。最初的挑選在爭,平時的訓練在爭,每一次的考試在爭,選拔首飛梯隊和首飛航天員更是要爭。但大家都有一個共識,我們“爭”的是訓練和成績,是為事業而爭,不是為個人而爭。是國家在挑選我們,人民在挑選我們,不是我們為自己的私利爭奪什麽。
回想起來,從參軍到預校航校,到成為飛行員,最後成為航天員,我和我的戰友們一路走來,似乎一直都在經曆著激烈的競爭、選拔和淘汰。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決定了我們的命運與競爭相伴相隨。
我們 14 個人當中,當時年齡最大的已經 42 歲,如果還在飛行部隊,平時這麽努力,應當已經是師級領導幹部了。可作為航天員,每天都要去承受高強度的體能訓練,承受各種生理和心理的磨礪,確實感到了很大的壓力。
我們都有很清醒的認識,航天員的價值不隻是體現在執行任務上,並非說沒有執行飛行任務,航天員就白當了,更重要、更具有價值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為國家的航天事業積累了經驗,和大家一同走出一條中國的航天員訓練之路。基於這點,每次考試和選拔,我們都能夠全情投入,而對結果坦然麵對。
道理很簡單,也很明了。在所有必須麵對的競爭中,執行任務的最終選拔可能是最重要的,必須從 14 個人中挑出一個來,的確是一件嚴肅無情的事。
這就像一個作戰集團,各支部隊都在夙興夜寐、風雨兼程,趕赴前沿戰場。這個戰場不是兩軍交戰的所在,而是國家綜合實力、科技發展水平、民族智慧、誌氣與自信心的競技,在這個戰場上獲得勝利的標誌,就是載人航天飛船的順利升空並安全返回。
上世紀 90 年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揚帆起航,在較短時間內,以“中國式跨越”走過了西方幾十年的路程,從“三垂一遠”的發射模式,到與國際接軌的陸海基測控網;從獨具特色的航天醫學工程體係,到項目繁多、立意高遠的空間科學實驗……一係列新創造、新突破、新技術,讓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不僅如此,中國飛船還具有多種獨特的優勢和特點。
到 2002 年,中國已經發射了四艘無人試驗飛船,尤其是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飛船,在與載人狀態一致的情況下連續發射成功,預示著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中華民族九天攬月的飛天夢想,已經近在咫尺。
現在總結出幾句話來,用以概括中國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是對所有航天人的一種理解、一種肯定。如果用中國傳統的說法,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我們到了“玉成”的關鍵時期。
2002 年 10 月,中央專門召開會議,同意在 2003 年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目標是“一名航天員,飛行一天”。中央高層對此非常重視,總書記強調,載人航天工程是我國 2003 年最重大的科研實踐活動,一定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實施。
接到中央的指示和命令,載人工程總指揮部下達了部署。時任總裝備部部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的李繼耐上將宣布: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將在 2003 年 10 月實施。
我們知道,在世界載人航天史上,蘇聯的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是“一人一圈”。美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是用“水星”火箭發射載人飛船,在亞軌道上飛行。所謂“亞軌道”,是指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後,離開地球表麵的大氣層,開始進入太空的邊緣,大體位於距離地麵100 公裏處。由於速度和動力達不到真正的宇宙飛船水平,不能圍繞地球軌道飛行。亞軌道飛行不是通常意義的環繞地球飛行的太空漫遊,而是剛剛脫離大氣層進入太空邊緣的飛行。
現在,我國首飛的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初蘇、美首飛的技術水平,完全具備了“二人七天”的能力,但為了穩妥可靠,確定按照“一人一天”、“白天發射,白天回收”的方案實施。“確保萬無一失,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可以說,這是我們給中央立下的“軍令狀”。
各個係統由此進入了白熱化的前期準備工作中。
2003 年的春節,我是在北京航天城過的。春節七天假,哪兒也沒去,一直待在家裏和公寓。現在也一樣,春節都在家裏過,很少到外麵吃飯聚會。尤其那時任務已經定了,安全穩定是第一位的。
其實我們在航天城過春節很熱鬧:從進入航天員大隊開始,每年的春節都是我們 14 家一起過。2003 年的春節也一樣。
大年三十晚上,除夕之夜,所有的航天員都帶上家人一起出來放鞭炮、點煙花,航天城在北京五環外,在這方麵限製比較少。之後的年夜飯也是幾十口子人一起吃。
執行過飛行任務後,我們幾個人每年除夕都會參加中央電視台的“春晚”,他們就一直等著我們趕回去。而在“春晚”現場的人,出場給全國人民拜過年後,不等春節晚會結束,就心急火燎開車往回跑——家裏人都在那兒等著呢。回到航天城,所有的大人孩子都出來了,大夥就在我們樓前邊,一起放炮、叫喊、笑鬧,迎接新年的喜慶吉祥。
之後開飯。我們 14 家,有時候大隊或者所裏領導也在,齊聚在大飯廳裏一起熱鬧。每家出一個菜,因為人多要分好幾桌,所以每道菜也得做好幾份。大人們在一起舉杯慶祝,孩子們也湊成一桌,一邊吃飯一邊說笑。因為我愛吃水煮魚,我家出的菜就是水煮魚。
春節過後回到航天員公寓,我們都感到了氣氛緊張。從時間安排上知道,結業考試要開始了,這不是一般的結業考試,不是僅僅為了獲取一個結業證書,而是要對我們每個航天員從思想素質、學習成績、訓練成果、醫學評價諸多方麵進行綜合考評。考核成績要進入首飛航天員選拔的總成績,並且以此為基礎選出首飛航天員。
俄羅斯的一位航天員教練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航天員經過大量的訓練,最後的機會卻隻能屬於少數人,這就是航天員的生活內容之一。”要獲得這個“最後的機會”,就需要麵對競爭。其實,自從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一直麵臨著“爭”的問題。最初的挑選在爭,平時的訓練在爭,每一次的考試在爭,選拔首飛梯隊和首飛航天員更是要爭。但大家都有一個共識,我們“爭”的是訓練和成績,是為事業而爭,不是為個人而爭。是國家在挑選我們,人民在挑選我們,不是我們為自己的私利爭奪什麽。
回想起來,從參軍到預校航校,到成為飛行員,最後成為航天員,我和我的戰友們一路走來,似乎一直都在經曆著激烈的競爭、選拔和淘汰。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決定了我們的命運與競爭相伴相隨。
我們 14 個人當中,當時年齡最大的已經 42 歲,如果還在飛行部隊,平時這麽努力,應當已經是師級領導幹部了。可作為航天員,每天都要去承受高強度的體能訓練,承受各種生理和心理的磨礪,確實感到了很大的壓力。
我們都有很清醒的認識,航天員的價值不隻是體現在執行任務上,並非說沒有執行飛行任務,航天員就白當了,更重要、更具有價值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為國家的航天事業積累了經驗,和大家一同走出一條中國的航天員訓練之路。基於這點,每次考試和選拔,我們都能夠全情投入,而對結果坦然麵對。
道理很簡單,也很明了。在所有必須麵對的競爭中,執行任務的最終選拔可能是最重要的,必須從 14 個人中挑出一個來,的確是一件嚴肅無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