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討袁再發動</h4>
冬去春來,櫻花爛漫。
中華革命黨成立後,經過黨人一段時間的努力,形勢逐漸好轉,組織發展迅速。在此基礎上,根據孫中山提議,又組織了中華革命軍。孫中山自任革命軍總司令。革命軍以倒袁為主旨,必欲雪二次革命失敗之恥。“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號召一切“愛國豪傑共圖之”。如果說昔日的逃亡者個個頹唐,則今日組織健全,紀律嚴明,人心一致,同仇敵愾,無疑又成了一隻“下山虎”,令袁世凱大為不安起來。
一天,孫中山召集陳其美、戴季陶等人商議回國策動起事的軍事計劃。鑒於當前的形勢,陳其美向孫中山建議:
辛亥癸醜二役,皆不能貫徹革命黨主旨,實行三民主義者,以東北各省之革命運動根基薄弱,不能直搗北京,以掃專製惡魔之巢穴。自今以往,如仍偏重南方,而於北方不稍加之意,是猶覆其轍而不自悟也。且袁軍密布於東南,防範壓製,不遺餘力,如不度勢量力,固執進行,是無異於鄒與楚敵也。其不成也必矣!故謀第三次革命,當於東北數省培植革命根基,以為大規模之運動……
孫中山聽了,頻頻點頭。
陳其美的建議為孫中山所采納,並把東北工作的重點放在大連。
再說大連當時在日本管轄之下,孫中山希望日本方麵與革命黨人合作,並保護革命黨人的安全。當時,潛伏在大連的革命黨人有200多名,他們分為三派:即寧夢岩派(孫中山、陳其美係)、劉藝舟派(何海鳴係)、邱丕振派(山東係)。
開始時,三派互不統屬,且相互排斥。後來他們認識到這種狀況不利於革命,大約在1913年底,以陳其美的名義成立了一個總部,從事反袁的準備工作。但是這麽多革命黨人集中大連一隅,缺衣少食,行動經費更是說不上。他們希望孫中山和陳其美能給他們提供經費。孫中山曾經通過吳大洲給他們送過1000元,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於是,他們一再打電報促請陳其美和戴季陶速來大連。於是,孫中山決定應東北革命黨人之邀,派遣陳其美與日本人山田純三郎前往大連指導工作。
為避人耳目,陳其美化名朱誌新,戴天仇化名木村藤吉。途中,因勞累陳其美染上肺病,到大連後即住進了日本人開設的滿鐵醫院。陳其美一麵治病,一麵與戴季陶調查東北地區革命黨人的情況。陳其美等人的計劃是:在大連設立機關,以吉林、奉天、黑龍江三省為主點,外與東京總部及各省革命黨聯絡,聚集力量,運動軍隊,等待時機成熟。“關外一動,南京繼之,而江北、山東同時並起”。
據日本友人山田純三郎回憶說:
1914年,我得到東北本溪湖的馬賊將攻擊沈陽以打倒張作霖的消息,於是跟陳英士和戴季陶到大連請滿鐵理事犬養信太郎介紹,以滿鐵為根據地,策劃一切,但沒成功。
從中可以看出,陳其美等人在東北的活動並不順利。陳其美等人到達東北不久,即被吉林護軍使孟恩遠所探知。他立即密報袁世凱說:“陳其美、戴天仇、寧秉然、謝寶軒共同謀亂,擾害治安。”
袁世凱得報後,立即嚴令都督、民政長“嚴密查緝,勿令煽亂”。這還不夠,袁世凱政府又與日本政府交涉,“以陳其美有刺殺商務印書館經理人夏粹芳等嫌疑,要求引渡到案”。張作霖則奉命向滿鐵副總裁伊藤大八秘密表示:“大總統有命令,不論用任何手段,都得要將陳其美逮捕。”
在袁世凱政府的壓力下,日本關東都督府對陳其美等革命黨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對革命黨人的行動百般幹涉,甚至下令逐客。
接著,陳其美寫信給周淡遊,信中說:
此間事,外交幹涉日緊,前者所稱可以商酌之關東都督,已受袁氏籠絡矣,不但拒不見麵,且已命其部屬將下逐客令矣。看來難望有為也。奈何!
這時,孫中山了解到東北的情況後,當即密電陳其美“暫緩進行”,並告之:“在南方的廣東、雲南、廣西等省尚未足備實力之際,滿洲暫不著手進行。如目前在滿洲輕率舉事,反而造成不利局麵,並有給日本帶來麻煩之虞,故切忌輕舉妄動,待時機到來後再斷然實行之。”陳其美奉命後,當即指示東北革命黨人暫時不要輕舉妄動,“俟南方準備就緒後,再南北呼應,起兵舉事”。
陳其美見東北一時難以打開局麵,便將東北討袁工作交付劉純一負責,山東討袁工作交付劉大同負責,並交給劉大同短槍40支,命其回魯組織隊伍。
在大連期間,陳其美還見到了上海老友沈縵雲。
沈縵雲是“二次革命”後從上海逃亡大連的,袁世凱曾懸賞5萬元捉拿他的人頭,罪名是沈縵雲給進行革命活動的陳其美和戴季陶繼續以熱情的支持和幫助。據說這次大連見麵又給了陳其美不少錢。後來在日本,由於奔波勞累,陳其美胃病複發,不得不住院治療時,還伏枕給沈縵雲書寫了長信一封。在這封信中,陳其美表達了對沈縵雲的感激之情,另對革命前途抱有極大的必勝信心。
令陳其美悲傷萬分的是,沈縵雲在大連的革命活動終被袁賊所偵知。袁世凱收買革命黨內的叛徒,在1915年7月23日宴請沈縵雲時,將毒藥放在食物中,沈縵雲食後中毒身亡,年僅48歲。
陳其美、戴季陶在東北的活動,也引起了反動勢力的忌恨。東北軍閥頭子張作霖下達懸賞通緝陳其美、戴季陶的命令,各處防範甚嚴,陳其美、戴季陶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因此,在孫中山的召喚下,陳其美偕戴季陶夜半搭乘“台南丸”離開大連。
在他們離開大連當晚12點,張作霖的衛兵搜查了陳、戴所住的旅館。多虧他們提前離開了,沒有被捕,於19日抵達日本東京。 <h4>東北不亮東南亮</h4>
1914年7月28日,正在袁世凱春風得意、準備邁向帝製之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日本人借口與德國人交戰,先出兵侵占了膠州灣,至11月,占領青島,接著控製了膠濟鐵路,取代了德國的殖民統治。
日本帝國主義看出了袁世凱要當皇帝的狼子野心,便投其所好,來換取在中國的更大利益。
隨著袁世凱賣國“二十一條”的推出,激起了國人的憤怒。
這份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文本,其中的主要內容是: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增加築路通商的新權利;日本享有在南滿、東蒙一帶工商、土地、路礦、顧問、借款的特權;延長日本租借旅順、大連兩港及南滿、安奉兩路的期限為九十九年;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人為政治、財政、軍事顧問;中國警政及兵工廠由中日合辦等。日本公使明確表示,如袁世凱肯接受這些條件,日本政府就支持他做皇帝。
日本政府與袁世凱的罪惡交易,昭示了袁世凱做皇帝的真實野心,各大城市的工人、學生和廣大愛國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抵製日貨運動,革命聲勢愈加高漲。
對此,孫中山認為形勢大好,可為我利用。
陳其美讚同孫中山對形勢的分析,他發表談話說:
餘相信刻下歐戰乃中國第三次革命之絕好時機,然而革命並非易事,更不容輕舉妄動,必須周密考慮,審時度勢。我等革命黨人刻下已大體完成第三次革命之作戰計劃,約百名在東京同誌返回國內,何時舉兵唯歐戰形勢如何而定,餘等黨員目前正在觀望形勢,如德國勢成敗局,即為我中國各省革命起義之時。
8月28日,孫中山與丁仁傑、周應時、戴季陶、陸惠生等人來到陳其美所住的東京赤阪區高橋醫院,商討今後的行動方針。
陳其美說:若不是我生病,我真想殺回國內,大幹一場!
孫中山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革命是大家幹的。
最後他們決定傾全力經營江蘇、浙江與廣東三省,並派“鄧鏗圖粵,夏之麟圖浙,複靈兄弟圖寧,互為犄角,策劃決定”。
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孫中山還決定在上海設立中華革命黨總部,陳其美點名蔣介石參加,因為他信任蔣介石,眼下自己不能赴滬,讓蔣回去他才放心。他說:讓蔣和陸惠生前往籌辦,另外,還可以協助複靈兄弟圖寧,順便把上海的問題解決,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孫中山也同意陳的意見。同時又派遣了大批黨員回國,運動軍隊,籌備討袁。至8月下旬,從日本東京、大阪和長崎等地先後回國的革命黨人有300多人。
孫中山送走了回國內舉義的同誌,還希望通過外交,換取日本政府在軍事及財政上支持他發動的第三次革命。
為此,孫中山帶領陳其美、戴季陶等親自走訪了日本朝野犬養毅(日本國民黨領袖)、頭山滿(日本浪人首領)、阪垣退助(日本自由黨和立憲政友會創始人)等,希望他們出麵說服日本政府支持革命黨人搞第三次革命。但此時的日本正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向德國宣戰,並趁機出兵中國山東,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圍。日本政府正在向袁世凱政府施加壓力,圖謀獲得更多的侵略利益,因此決定不支持孫中山及其革命計劃。不僅如此,日本政府還多方壓製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的活動。為此,陳其美很憤怒地發表談話,抨擊日本當局:
(日本政府)在歐戰後持非常之壓迫主義,其實例不勝枚舉。對政治犯的流亡者,本應在一定範圍內予以保護,此為國際公法所公認。然而,日本現政府無視國際法,對我等同誌實行壓製,卻欲援袁,此甚為不當。
話說這時,蔣介石等已經按照孫、陳的指示,秘密回到了上海。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終於聯絡了一批誌士仁人,在滬舉行討袁起義。
蔣介石計劃兵分三路,分頭行動。
第一路,由他親自出馬,兼任總司令,擔任潭子灣、小沙渡、曹家渡、梵之渡的進攻任務;第二路由陸榮廷率領,沿真如一帶,搶占警署;第三路擔任破壞鐵路電線,攔截火車,阻敵支援。
結果事不機密,被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偵悉,夜半時分,閘北巡警拿獲陳喬蔭、王軍山、章得高、陳新民等人,並在其家中搜出起義計劃、人員名單,從地下挖出械彈、旗幟、印章等諸多東西。
鄭汝成連夜向袁世凱邀功請賞,袁世凱嘉獎鄭汝成,並命他繼續搜捕革命黨人,通緝首要蔣介石速拿歸案。
蔣介石在暗殺鄭汝成的路上,見有通緝自己的海報,和一輛輛鳴笛的警車,遂躲進了浙江老鄉張靜江的家中數日不敢出來。
由於上海革命黨中出現了叛徒,軍警夜半來到張靜江家捉拿蔣介石。這晚蔣介石恰巧外出,回來很晚,逃過一劫。
蔣介石知道在上海難以立身,便向陳其美報告,陳其美立即召其回日本,重商討袁大計。蔣介石回到東京後,恰在這時,陳其美又接到東北革命黨人的報告。信中說:吉林、黑龍江兩省的軍隊已運動成熟,傾向革命,請孫中山派人去主持工作。
陳其美因籌組中華革命黨總務部,不能夠脫身,就向孫中山建議,派蔣介石和丁景梁前往。
孫中山說:前幾次都是謊報軍情,領取軍餉,這次不至於吧?
陳其美說:我想這次不至於。
孫中山說:那就按你的意見辦。
蔣介石臨行前,孫中山親自交代蔣說:一定向日本當局要求把東北和台灣交還我們,並保證朝鮮獨立,否則我們的國民運動是不會停止的!
7月初,蔣介石、丁景梁二人到達了東北,日本軍閥接見了他們,企圖拉攏他們為日軍服務,便掩護他們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等處的革命活動。
通過半個月的悉心觀察,蔣發現東三省死氣沉沉,並沒有軍隊傾向革命,“東北王”張作霖配合袁世凱對東北控製很嚴密,根本沒有開展革命運動的餘地。寧孟岩之所以那麽報告,不過是想從孫中山處騙得一批錢款。又是一次騙餉報告!這一次雖沒有騙取了錢財,卻騙來了蔣介石。不但騙了孫中山,也騙了陳其美。
最後,日本軍人在長春車站的鐵道飯店舉行了招待會,蔣介石在會上將孫中山要日本人交還東北和台灣的意思表示出來,並說:“日本要協助中國革命,應該做列強的榜樣,首先有具體表示。”
主持招待會的日本聯隊長聽了蔣介石的話後,大為不滿,發泄一陣後而去。且說第二天,日本軍方就通知蔣介石等離開東北,若不知悟,後果自負。
這時蔣介石不得不走人了。不過蔣介石還是有心計之人,他通過在東北的經曆,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世界局勢和國內政局的變化,寫了《上總理陳述歐戰趨勢並倒袁計劃書》。這是蔣介石首次給孫中山寫信,得到了孫先生的首肯。
在信中,蔣介石以沉痛的筆觸,指出二次革命中革命黨本身的種種弊端,如:“命令不統一,統禦無方”、“處處進行,即處處薄弱”、“遍地發動”、“多方起事”、“不足分袁軍之兵力”,隻會“徒墮本黨聲威”、“傷本黨之元氣”,不能取得真正的“效益”。因此,他提出要“力矯過去不規則之弊”。
信中著重分析了歐洲戰局和反袁的重要關係:“默察大勢,世界大戰,已箭在弦上矣!此次歐戰時期延長一日,即袁賊之外交勢力薄弱一日;範圍擴大一步,即吾黨之外交關係勝利一步也。若吾黨不於此袁賊親西排東之失敗期內,乘勢急進,則時不再來,後悔莫及矣。”
對於最近的討袁,蔣介石提出了“急進計劃”:“本黨今日之進行,以統一各省革命計劃,確定全盤整個之方案,集中一點,注全力、聚精銳以赴之。”他接著又分析了討袁基地為何不宜選擇黑龍江和山西,而應以浙江為“根據地點”:“浙江之戰略,以地勢與兵力之關係,是海主陸從,西守北攻,為今日唯一之根據地點。”“浙江之軍人,猶屬昔時之革命分子,其思想,其宗旨,尚冀其能完全發動也。”
在這封信中,蔣介石對二次革命中國民黨的分析,與孫中山、陳其美的看法都是一致的。至於建立浙江根據地的想法,可以說與孫中山、陳其美不謀而合。他們進而籌商繼續在上海和江浙地區舉行武裝討袁活動。蔣介石的信讓孫中山拍手稱讚。 <h4>衷腸訴黃興</h4>
東京。
赤阪區高橋醫院。
病中的陳其美,送走了孫中山後,又踱步回到病房,按照孫先生的指點,他便展開了信箋,給遠在美國的黃興寫信,勸黃興等人以大局為重回國。
自從二次革命失敗以來,中華革命黨成立,孫、黃就分道揚鑣。這都是革命者不願看到的,然而發生了。特別是孫先生與宋家二小姐真情相愛,衝破重重阻力,二人走到了一起。他們在東京的婚禮本應是隆重的,由於黃興、胡漢民等人的拒絕出席,顯得冷冷清清,隻有少數人出席了,這便是陳其美、廖仲愷夫婦等人。
如果說革命黨第一次分裂源於中華革命黨的成立,而第二次分裂則是源於孫中山的冷清婚禮。黃興等人已遠走高飛,到美國去了,成立了歐洲研究會,與孫先生的中華革命黨分庭抗禮。
三次革命一次次地不如意,皆是源於革命隊伍出現了內訌。這讓孫、陳都很傷心,尤其是陳其美,病痛的折磨,他還可以忍受,然而來自革命同誌的攻擊更讓他受不了。自從黃興與孫中山分手後,就有人開始指責他,說他搞陰謀,挑撥離間,欲取黃興而代之。盡管孫先生對別人進行了多次解釋,許多人還是不相信。這更讓陳更是煩惱不已。
1915年元旦過後,在醫院裏,陳其美對自己所走過的革命道路、與孫、黃兩人的關係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自從參加同盟會以來,陳其美對孫、黃二領袖都是尊敬的。在辛亥革命前,他為了維護同盟會的領導地位,處處維護孫、黃二人的地位,廣州起義前後,更是唯黃興馬首是瞻。武昌起義後,他力排眾議,極力擁戴黃興任大元帥,支持由黃興籌組中央臨時政府。
的確,孫中山回國後,他是堅決主張由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但這也是黃興的態度。以孫中山對革命的貢獻和在國內外的威望,這是眾望所歸的。滬軍都督府在軍事、財政、外交各個方麵,均是全麵支持南京政府的。
在這一個曆史階段中,因為孫中山長期在國外,應該說,自己主要是在黃興的直接領導下工作的,黃興器重自己,自己尊重黃興,事業上誌同道合,感情上親如手足,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取而代之。
但在宋教仁被刺以後,及“二次革命”時期,孫中山和黃興在形勢的分析、對策的製定上,產生了分歧,自己的所作所為,的確是從內心深處的是非標準出發的。自己先是支持黃興的主張,在各種會議上都是開誠布公地說出來的。到東京後,經過對“二次革命”迅速失敗的反複思考,總結經驗教訓,才充分認識到孫中山的武力討袁方針是正確的。既然自己錯了,那當然應該檢討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
結果在組建中華革命黨的問題上,自己支持孫中山,反對黃興、規勸黃興,也都是為了能夠繼續共同革命。這一切沒有什麽不對的。
經過病床上一個多月的思考,陳其美終於向前來看望他的孫中山,全盤托出了自己的認真思考。
孫中山很同意陳的思考,鼓勵他給黃興寫信:“孫、黃不能分”,“分家革命損失大”。於是,陳其美在孫先生的鼓勵下,開始拿起筆來給黃興寫信,傾訴自己的衷腸,換回黃興的回頭。
2月4日,陳其美一氣嗬成,寫出了給黃興的信,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致黃克強書》。
在這封長信中,陳言辭懇切,表達了一個老戰友對黃先生的真摯情感。
陳在信中開始以很長的篇幅,羅列了黃興在辛亥革命後至二次革命失敗期間,“有負於中山先生”的五個方麵,重申了革命黨人服從孫中山的重要性,並勸黃興服從孫中山的領導,共同肩負反袁的重任。信中說:
故中山先生於此欲相率同誌,納於軌物,以統一事權,非強製同誌,屍劂官肢,盡失自由行動,美以為此後革命欲達目的,當重視中山先生主張,必如眾星之拱北辰,而後星躔不亂其度數,必如江漢之宗茫茫東海,而後流派不至於紛歧。懸目的以為之赴,而視力乃不分,有指車以示之方,而航程得其向。不然,苟有黨員,如吾人昔日之反對中山先生者,以反對於將來,則中山先生之政見,又將誤於毫厘千裏之差,一國三公之手。故遵守誓約,服從命令,美認為當然天職,而絕無疑義者,足下其許為同誌而降心相從否耶?竊維美與足下共負大局、安危之責,實為我年患難之交,意見稍或差池,宗旨務求一貫。唯以情睽地隔,傳聞不無異詞;緩急進行,舉行輒多誤會;相析疑義,道故班荊,望足下之重來,有如望歲;迢迢水闊,懷人思長,嚶嚶鳥鳴,求友聲切。務祈足下克日命駕言旋,共肩艱巨,歲寒鬆柏,至老彌堅,天豐雲霞,索情獨苦。陰霾四塞,相期攜手同仇,滄海橫流,端賴和衷共濟。於乎,長蛇封豕,列強方逞薦食之謀,社鼠城狐,內賊愈肆穿墉之技,飄搖予室,綢繆不忘未雨之思,邪許同舟,慷慨擊中流之楫。望風懷想,不盡依依,敬掬微忱,崦求指示,寒氣尚重,諸維為國珍攝,言不罄意!
應該說這封信,言辭優美,態度真誠,以心交流。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
大多數同誌認為,這封信傳遞的是正麵信息,也有少數同誌則相反,認為這封信傳遞的是反麵信息。
冬去春來,櫻花爛漫。
中華革命黨成立後,經過黨人一段時間的努力,形勢逐漸好轉,組織發展迅速。在此基礎上,根據孫中山提議,又組織了中華革命軍。孫中山自任革命軍總司令。革命軍以倒袁為主旨,必欲雪二次革命失敗之恥。“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號召一切“愛國豪傑共圖之”。如果說昔日的逃亡者個個頹唐,則今日組織健全,紀律嚴明,人心一致,同仇敵愾,無疑又成了一隻“下山虎”,令袁世凱大為不安起來。
一天,孫中山召集陳其美、戴季陶等人商議回國策動起事的軍事計劃。鑒於當前的形勢,陳其美向孫中山建議:
辛亥癸醜二役,皆不能貫徹革命黨主旨,實行三民主義者,以東北各省之革命運動根基薄弱,不能直搗北京,以掃專製惡魔之巢穴。自今以往,如仍偏重南方,而於北方不稍加之意,是猶覆其轍而不自悟也。且袁軍密布於東南,防範壓製,不遺餘力,如不度勢量力,固執進行,是無異於鄒與楚敵也。其不成也必矣!故謀第三次革命,當於東北數省培植革命根基,以為大規模之運動……
孫中山聽了,頻頻點頭。
陳其美的建議為孫中山所采納,並把東北工作的重點放在大連。
再說大連當時在日本管轄之下,孫中山希望日本方麵與革命黨人合作,並保護革命黨人的安全。當時,潛伏在大連的革命黨人有200多名,他們分為三派:即寧夢岩派(孫中山、陳其美係)、劉藝舟派(何海鳴係)、邱丕振派(山東係)。
開始時,三派互不統屬,且相互排斥。後來他們認識到這種狀況不利於革命,大約在1913年底,以陳其美的名義成立了一個總部,從事反袁的準備工作。但是這麽多革命黨人集中大連一隅,缺衣少食,行動經費更是說不上。他們希望孫中山和陳其美能給他們提供經費。孫中山曾經通過吳大洲給他們送過1000元,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於是,他們一再打電報促請陳其美和戴季陶速來大連。於是,孫中山決定應東北革命黨人之邀,派遣陳其美與日本人山田純三郎前往大連指導工作。
為避人耳目,陳其美化名朱誌新,戴天仇化名木村藤吉。途中,因勞累陳其美染上肺病,到大連後即住進了日本人開設的滿鐵醫院。陳其美一麵治病,一麵與戴季陶調查東北地區革命黨人的情況。陳其美等人的計劃是:在大連設立機關,以吉林、奉天、黑龍江三省為主點,外與東京總部及各省革命黨聯絡,聚集力量,運動軍隊,等待時機成熟。“關外一動,南京繼之,而江北、山東同時並起”。
據日本友人山田純三郎回憶說:
1914年,我得到東北本溪湖的馬賊將攻擊沈陽以打倒張作霖的消息,於是跟陳英士和戴季陶到大連請滿鐵理事犬養信太郎介紹,以滿鐵為根據地,策劃一切,但沒成功。
從中可以看出,陳其美等人在東北的活動並不順利。陳其美等人到達東北不久,即被吉林護軍使孟恩遠所探知。他立即密報袁世凱說:“陳其美、戴天仇、寧秉然、謝寶軒共同謀亂,擾害治安。”
袁世凱得報後,立即嚴令都督、民政長“嚴密查緝,勿令煽亂”。這還不夠,袁世凱政府又與日本政府交涉,“以陳其美有刺殺商務印書館經理人夏粹芳等嫌疑,要求引渡到案”。張作霖則奉命向滿鐵副總裁伊藤大八秘密表示:“大總統有命令,不論用任何手段,都得要將陳其美逮捕。”
在袁世凱政府的壓力下,日本關東都督府對陳其美等革命黨人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對革命黨人的行動百般幹涉,甚至下令逐客。
接著,陳其美寫信給周淡遊,信中說:
此間事,外交幹涉日緊,前者所稱可以商酌之關東都督,已受袁氏籠絡矣,不但拒不見麵,且已命其部屬將下逐客令矣。看來難望有為也。奈何!
這時,孫中山了解到東北的情況後,當即密電陳其美“暫緩進行”,並告之:“在南方的廣東、雲南、廣西等省尚未足備實力之際,滿洲暫不著手進行。如目前在滿洲輕率舉事,反而造成不利局麵,並有給日本帶來麻煩之虞,故切忌輕舉妄動,待時機到來後再斷然實行之。”陳其美奉命後,當即指示東北革命黨人暫時不要輕舉妄動,“俟南方準備就緒後,再南北呼應,起兵舉事”。
陳其美見東北一時難以打開局麵,便將東北討袁工作交付劉純一負責,山東討袁工作交付劉大同負責,並交給劉大同短槍40支,命其回魯組織隊伍。
在大連期間,陳其美還見到了上海老友沈縵雲。
沈縵雲是“二次革命”後從上海逃亡大連的,袁世凱曾懸賞5萬元捉拿他的人頭,罪名是沈縵雲給進行革命活動的陳其美和戴季陶繼續以熱情的支持和幫助。據說這次大連見麵又給了陳其美不少錢。後來在日本,由於奔波勞累,陳其美胃病複發,不得不住院治療時,還伏枕給沈縵雲書寫了長信一封。在這封信中,陳其美表達了對沈縵雲的感激之情,另對革命前途抱有極大的必勝信心。
令陳其美悲傷萬分的是,沈縵雲在大連的革命活動終被袁賊所偵知。袁世凱收買革命黨內的叛徒,在1915年7月23日宴請沈縵雲時,將毒藥放在食物中,沈縵雲食後中毒身亡,年僅48歲。
陳其美、戴季陶在東北的活動,也引起了反動勢力的忌恨。東北軍閥頭子張作霖下達懸賞通緝陳其美、戴季陶的命令,各處防範甚嚴,陳其美、戴季陶隨時都有被捕的危險。因此,在孫中山的召喚下,陳其美偕戴季陶夜半搭乘“台南丸”離開大連。
在他們離開大連當晚12點,張作霖的衛兵搜查了陳、戴所住的旅館。多虧他們提前離開了,沒有被捕,於19日抵達日本東京。 <h4>東北不亮東南亮</h4>
1914年7月28日,正在袁世凱春風得意、準備邁向帝製之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日本人借口與德國人交戰,先出兵侵占了膠州灣,至11月,占領青島,接著控製了膠濟鐵路,取代了德國的殖民統治。
日本帝國主義看出了袁世凱要當皇帝的狼子野心,便投其所好,來換取在中國的更大利益。
隨著袁世凱賣國“二十一條”的推出,激起了國人的憤怒。
這份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文本,其中的主要內容是: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增加築路通商的新權利;日本享有在南滿、東蒙一帶工商、土地、路礦、顧問、借款的特權;延長日本租借旅順、大連兩港及南滿、安奉兩路的期限為九十九年;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中國政府聘用日人為政治、財政、軍事顧問;中國警政及兵工廠由中日合辦等。日本公使明確表示,如袁世凱肯接受這些條件,日本政府就支持他做皇帝。
日本政府與袁世凱的罪惡交易,昭示了袁世凱做皇帝的真實野心,各大城市的工人、學生和廣大愛國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抵製日貨運動,革命聲勢愈加高漲。
對此,孫中山認為形勢大好,可為我利用。
陳其美讚同孫中山對形勢的分析,他發表談話說:
餘相信刻下歐戰乃中國第三次革命之絕好時機,然而革命並非易事,更不容輕舉妄動,必須周密考慮,審時度勢。我等革命黨人刻下已大體完成第三次革命之作戰計劃,約百名在東京同誌返回國內,何時舉兵唯歐戰形勢如何而定,餘等黨員目前正在觀望形勢,如德國勢成敗局,即為我中國各省革命起義之時。
8月28日,孫中山與丁仁傑、周應時、戴季陶、陸惠生等人來到陳其美所住的東京赤阪區高橋醫院,商討今後的行動方針。
陳其美說:若不是我生病,我真想殺回國內,大幹一場!
孫中山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革命是大家幹的。
最後他們決定傾全力經營江蘇、浙江與廣東三省,並派“鄧鏗圖粵,夏之麟圖浙,複靈兄弟圖寧,互為犄角,策劃決定”。
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孫中山還決定在上海設立中華革命黨總部,陳其美點名蔣介石參加,因為他信任蔣介石,眼下自己不能赴滬,讓蔣回去他才放心。他說:讓蔣和陸惠生前往籌辦,另外,還可以協助複靈兄弟圖寧,順便把上海的問題解決,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孫中山也同意陳的意見。同時又派遣了大批黨員回國,運動軍隊,籌備討袁。至8月下旬,從日本東京、大阪和長崎等地先後回國的革命黨人有300多人。
孫中山送走了回國內舉義的同誌,還希望通過外交,換取日本政府在軍事及財政上支持他發動的第三次革命。
為此,孫中山帶領陳其美、戴季陶等親自走訪了日本朝野犬養毅(日本國民黨領袖)、頭山滿(日本浪人首領)、阪垣退助(日本自由黨和立憲政友會創始人)等,希望他們出麵說服日本政府支持革命黨人搞第三次革命。但此時的日本正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之機,向德國宣戰,並趁機出兵中國山東,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圍。日本政府正在向袁世凱政府施加壓力,圖謀獲得更多的侵略利益,因此決定不支持孫中山及其革命計劃。不僅如此,日本政府還多方壓製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的活動。為此,陳其美很憤怒地發表談話,抨擊日本當局:
(日本政府)在歐戰後持非常之壓迫主義,其實例不勝枚舉。對政治犯的流亡者,本應在一定範圍內予以保護,此為國際公法所公認。然而,日本現政府無視國際法,對我等同誌實行壓製,卻欲援袁,此甚為不當。
話說這時,蔣介石等已經按照孫、陳的指示,秘密回到了上海。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終於聯絡了一批誌士仁人,在滬舉行討袁起義。
蔣介石計劃兵分三路,分頭行動。
第一路,由他親自出馬,兼任總司令,擔任潭子灣、小沙渡、曹家渡、梵之渡的進攻任務;第二路由陸榮廷率領,沿真如一帶,搶占警署;第三路擔任破壞鐵路電線,攔截火車,阻敵支援。
結果事不機密,被上海鎮守使鄭汝成偵悉,夜半時分,閘北巡警拿獲陳喬蔭、王軍山、章得高、陳新民等人,並在其家中搜出起義計劃、人員名單,從地下挖出械彈、旗幟、印章等諸多東西。
鄭汝成連夜向袁世凱邀功請賞,袁世凱嘉獎鄭汝成,並命他繼續搜捕革命黨人,通緝首要蔣介石速拿歸案。
蔣介石在暗殺鄭汝成的路上,見有通緝自己的海報,和一輛輛鳴笛的警車,遂躲進了浙江老鄉張靜江的家中數日不敢出來。
由於上海革命黨中出現了叛徒,軍警夜半來到張靜江家捉拿蔣介石。這晚蔣介石恰巧外出,回來很晚,逃過一劫。
蔣介石知道在上海難以立身,便向陳其美報告,陳其美立即召其回日本,重商討袁大計。蔣介石回到東京後,恰在這時,陳其美又接到東北革命黨人的報告。信中說:吉林、黑龍江兩省的軍隊已運動成熟,傾向革命,請孫中山派人去主持工作。
陳其美因籌組中華革命黨總務部,不能夠脫身,就向孫中山建議,派蔣介石和丁景梁前往。
孫中山說:前幾次都是謊報軍情,領取軍餉,這次不至於吧?
陳其美說:我想這次不至於。
孫中山說:那就按你的意見辦。
蔣介石臨行前,孫中山親自交代蔣說:一定向日本當局要求把東北和台灣交還我們,並保證朝鮮獨立,否則我們的國民運動是不會停止的!
7月初,蔣介石、丁景梁二人到達了東北,日本軍閥接見了他們,企圖拉攏他們為日軍服務,便掩護他們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等處的革命活動。
通過半個月的悉心觀察,蔣發現東三省死氣沉沉,並沒有軍隊傾向革命,“東北王”張作霖配合袁世凱對東北控製很嚴密,根本沒有開展革命運動的餘地。寧孟岩之所以那麽報告,不過是想從孫中山處騙得一批錢款。又是一次騙餉報告!這一次雖沒有騙取了錢財,卻騙來了蔣介石。不但騙了孫中山,也騙了陳其美。
最後,日本軍人在長春車站的鐵道飯店舉行了招待會,蔣介石在會上將孫中山要日本人交還東北和台灣的意思表示出來,並說:“日本要協助中國革命,應該做列強的榜樣,首先有具體表示。”
主持招待會的日本聯隊長聽了蔣介石的話後,大為不滿,發泄一陣後而去。且說第二天,日本軍方就通知蔣介石等離開東北,若不知悟,後果自負。
這時蔣介石不得不走人了。不過蔣介石還是有心計之人,他通過在東北的經曆,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世界局勢和國內政局的變化,寫了《上總理陳述歐戰趨勢並倒袁計劃書》。這是蔣介石首次給孫中山寫信,得到了孫先生的首肯。
在信中,蔣介石以沉痛的筆觸,指出二次革命中革命黨本身的種種弊端,如:“命令不統一,統禦無方”、“處處進行,即處處薄弱”、“遍地發動”、“多方起事”、“不足分袁軍之兵力”,隻會“徒墮本黨聲威”、“傷本黨之元氣”,不能取得真正的“效益”。因此,他提出要“力矯過去不規則之弊”。
信中著重分析了歐洲戰局和反袁的重要關係:“默察大勢,世界大戰,已箭在弦上矣!此次歐戰時期延長一日,即袁賊之外交勢力薄弱一日;範圍擴大一步,即吾黨之外交關係勝利一步也。若吾黨不於此袁賊親西排東之失敗期內,乘勢急進,則時不再來,後悔莫及矣。”
對於最近的討袁,蔣介石提出了“急進計劃”:“本黨今日之進行,以統一各省革命計劃,確定全盤整個之方案,集中一點,注全力、聚精銳以赴之。”他接著又分析了討袁基地為何不宜選擇黑龍江和山西,而應以浙江為“根據地點”:“浙江之戰略,以地勢與兵力之關係,是海主陸從,西守北攻,為今日唯一之根據地點。”“浙江之軍人,猶屬昔時之革命分子,其思想,其宗旨,尚冀其能完全發動也。”
在這封信中,蔣介石對二次革命中國民黨的分析,與孫中山、陳其美的看法都是一致的。至於建立浙江根據地的想法,可以說與孫中山、陳其美不謀而合。他們進而籌商繼續在上海和江浙地區舉行武裝討袁活動。蔣介石的信讓孫中山拍手稱讚。 <h4>衷腸訴黃興</h4>
東京。
赤阪區高橋醫院。
病中的陳其美,送走了孫中山後,又踱步回到病房,按照孫先生的指點,他便展開了信箋,給遠在美國的黃興寫信,勸黃興等人以大局為重回國。
自從二次革命失敗以來,中華革命黨成立,孫、黃就分道揚鑣。這都是革命者不願看到的,然而發生了。特別是孫先生與宋家二小姐真情相愛,衝破重重阻力,二人走到了一起。他們在東京的婚禮本應是隆重的,由於黃興、胡漢民等人的拒絕出席,顯得冷冷清清,隻有少數人出席了,這便是陳其美、廖仲愷夫婦等人。
如果說革命黨第一次分裂源於中華革命黨的成立,而第二次分裂則是源於孫中山的冷清婚禮。黃興等人已遠走高飛,到美國去了,成立了歐洲研究會,與孫先生的中華革命黨分庭抗禮。
三次革命一次次地不如意,皆是源於革命隊伍出現了內訌。這讓孫、陳都很傷心,尤其是陳其美,病痛的折磨,他還可以忍受,然而來自革命同誌的攻擊更讓他受不了。自從黃興與孫中山分手後,就有人開始指責他,說他搞陰謀,挑撥離間,欲取黃興而代之。盡管孫先生對別人進行了多次解釋,許多人還是不相信。這更讓陳更是煩惱不已。
1915年元旦過後,在醫院裏,陳其美對自己所走過的革命道路、與孫、黃兩人的關係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自從參加同盟會以來,陳其美對孫、黃二領袖都是尊敬的。在辛亥革命前,他為了維護同盟會的領導地位,處處維護孫、黃二人的地位,廣州起義前後,更是唯黃興馬首是瞻。武昌起義後,他力排眾議,極力擁戴黃興任大元帥,支持由黃興籌組中央臨時政府。
的確,孫中山回國後,他是堅決主張由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但這也是黃興的態度。以孫中山對革命的貢獻和在國內外的威望,這是眾望所歸的。滬軍都督府在軍事、財政、外交各個方麵,均是全麵支持南京政府的。
在這一個曆史階段中,因為孫中山長期在國外,應該說,自己主要是在黃興的直接領導下工作的,黃興器重自己,自己尊重黃興,事業上誌同道合,感情上親如手足,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取而代之。
但在宋教仁被刺以後,及“二次革命”時期,孫中山和黃興在形勢的分析、對策的製定上,產生了分歧,自己的所作所為,的確是從內心深處的是非標準出發的。自己先是支持黃興的主張,在各種會議上都是開誠布公地說出來的。到東京後,經過對“二次革命”迅速失敗的反複思考,總結經驗教訓,才充分認識到孫中山的武力討袁方針是正確的。既然自己錯了,那當然應該檢討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
結果在組建中華革命黨的問題上,自己支持孫中山,反對黃興、規勸黃興,也都是為了能夠繼續共同革命。這一切沒有什麽不對的。
經過病床上一個多月的思考,陳其美終於向前來看望他的孫中山,全盤托出了自己的認真思考。
孫中山很同意陳的思考,鼓勵他給黃興寫信:“孫、黃不能分”,“分家革命損失大”。於是,陳其美在孫先生的鼓勵下,開始拿起筆來給黃興寫信,傾訴自己的衷腸,換回黃興的回頭。
2月4日,陳其美一氣嗬成,寫出了給黃興的信,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致黃克強書》。
在這封長信中,陳言辭懇切,表達了一個老戰友對黃先生的真摯情感。
陳在信中開始以很長的篇幅,羅列了黃興在辛亥革命後至二次革命失敗期間,“有負於中山先生”的五個方麵,重申了革命黨人服從孫中山的重要性,並勸黃興服從孫中山的領導,共同肩負反袁的重任。信中說:
故中山先生於此欲相率同誌,納於軌物,以統一事權,非強製同誌,屍劂官肢,盡失自由行動,美以為此後革命欲達目的,當重視中山先生主張,必如眾星之拱北辰,而後星躔不亂其度數,必如江漢之宗茫茫東海,而後流派不至於紛歧。懸目的以為之赴,而視力乃不分,有指車以示之方,而航程得其向。不然,苟有黨員,如吾人昔日之反對中山先生者,以反對於將來,則中山先生之政見,又將誤於毫厘千裏之差,一國三公之手。故遵守誓約,服從命令,美認為當然天職,而絕無疑義者,足下其許為同誌而降心相從否耶?竊維美與足下共負大局、安危之責,實為我年患難之交,意見稍或差池,宗旨務求一貫。唯以情睽地隔,傳聞不無異詞;緩急進行,舉行輒多誤會;相析疑義,道故班荊,望足下之重來,有如望歲;迢迢水闊,懷人思長,嚶嚶鳥鳴,求友聲切。務祈足下克日命駕言旋,共肩艱巨,歲寒鬆柏,至老彌堅,天豐雲霞,索情獨苦。陰霾四塞,相期攜手同仇,滄海橫流,端賴和衷共濟。於乎,長蛇封豕,列強方逞薦食之謀,社鼠城狐,內賊愈肆穿墉之技,飄搖予室,綢繆不忘未雨之思,邪許同舟,慷慨擊中流之楫。望風懷想,不盡依依,敬掬微忱,崦求指示,寒氣尚重,諸維為國珍攝,言不罄意!
應該說這封信,言辭優美,態度真誠,以心交流。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
大多數同誌認為,這封信傳遞的是正麵信息,也有少數同誌則相反,認為這封信傳遞的是反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