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是清代曆史上一位傳奇人物,多年來,借助小說、評書、戲曲、影視劇等新舊傳媒方式,不說家喻戶曉,也算是大眾紅人。既然寫作對象是位有雄厚“群眾基礎”的曆史人物,本書作為一本曆史普及讀物,完成起來就要輕鬆愉快得多,畢竟邊批判文學、影視形象,邊介紹曆史知識,既能講得生動有趣,又容易讓讀者感同身受。


    年羹堯生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雍正三年(1725)被雍正帝下旨賜自盡,去世時年僅四十七歲。他的人生巔峰期是雍正元年(1723)、雍正二年(1724),當時年僅四十五六歲的他,頭銜是撫遠大將軍、太保、一等公、川陝總督。在這兩年中,年羹堯專閫西北,兵權在握,在西北的冰原大漠中屢戰屢捷,將試圖割據自立的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遠逐,平定了雍正皇帝即位後的第一場大規模邊疆叛亂。此後,他的威望、權力都達到極致,與朝中掌握財政大權的怡親王允祥,掌握人事大權的吏部尚書、國舅隆科多並列成為政壇三巨頭。


    可惜好景不長,攜戰勝之威的年大將軍隻風光了大半年,彌天大禍的陰影就一步步向他逼近。而他呢,先是後知後覺,繼而手足無措,直到身陷縲絏、命喪黃泉。從位極人臣到身死名裂,不過一年時間。在他敗象大露但還心存僥幸的雍正三年三月,他門下一個叫汪景祺的清客秀才,寫了一篇名為《功臣不可為》的文章,以古諷今,敘說年羹堯的委屈。其文曰:


    鳥盡弓藏,古今同慨。論者或謂功高不賞,挾震主之威,不能善自韜晦,故鮮有以功名終者。予曰不然。天步艱難,幹戈鼎沸,糧餉挽輸於外,庫帑耗竭於中。其時節鉞重臣,為國奮身,不顧萬死一生,晝食不甘味,夜臥不貼席,孤軍累卵,出入鋒鏑之間,或身曆戎行,或運籌帷幄,雖父母妻子亦棄之如遺。幸而告厥成功,九重不致旰食,舉酬勳之典,受殊爵之榮,位極人臣,威擬王者,又可所苦而反乎?橫加猜疑,致成嫌隙。進不得盡其忠節,退不得保其身家。撫馭乖方,君臣兩負。嗚呼!千古之豪傑英雄所為槌心而泣血者也!


    彼夫猜忌之主,其才本庸而其意複怯。當賊寇昌熾時,望烽火則魂驚,見軍書則股栗。忽有奇才異能之臣,起而戡定群凶,寧謐四海。捷書一奏,喜出非常,七寶莊嚴之殊禮寵遇之。遲之既久,則轉念曰:敵人如此其橫肆,兵事如此其周章,而此臣竟翦滅之,萬一晉陽之甲興,誰複能捍禦者?於是而疑心生焉矣。既而閱所上紀功冊,某處斬首幾十萬,某處拓地幾千裏,某處招撫若幹,某處虜獲若幹,心膽震驚,魂魄蕩懾,於是而畏心生焉矣。既建奇功,複膺異數,位崇五等,禮絕百僚,內外臣工以其為朝廷所重也,無不敬而奉之,諂佞小人趨承恐後,長跪叩首,待之逾於常禮。而且題官則嫌其專擅,奏銷則防其冒濫,敘功則憾其詐偽,鹵獲則謂其私藏,觸處掛礙,爭寵者又從而構之,於是而怒心生焉矣。彼自謂受恩既深,以忠藎為報國,懷光欲去盧杞,李晟思慕魏征,而愛昵不可遽除,忠言不能入耳,反恨其無禮於君,恃功驕橫,於是而厭心生焉矣。疑也,畏也,怒也,厭也,以此四者待功臣,有不凶終而隙末者乎?


    郭子儀以酒色自晦,僅能保首領以歿。李光弼遂至擁兵不朝,幾失臣節,下之未有不麾軍犯闕者矣。仆固懷恩恐賊平寵衰,遂奏留田承嗣三節度。劉巨容追黃巢,幾獲之而縱其去,曰:“國家喜負人,不如留之以為富貴之資。”而唐社遂屋,雖由臣節之未純,亦猜暴之主有以致之也。殺道濟而長城壞,害蕭懿而東昏亡,洪武戮開國諸臣如屠羊豕,靖難兵起,而金川不守,可勝慨哉!可勝慨哉!


    三月十七日


    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說:鳥盡弓藏,是自古以來的常態。曆代評論者崇尚君主,無不批評功臣功高震主,不知道收斂韜晦。其實功臣下場悲慘,很大程度上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原因,而是君主的緣故。那些猜忌功臣的君主本身才具平庸、性情怯懦,見到邊疆烽火、賊寇狼煙,就嚇得魂飛魄散。當豪傑大將平定叛軍後,做君主的先是喜出望外,對功臣待如上賓。但轉念一想:敵人這樣凶悍,尚能被此人消滅,萬一他哪天起了當皇帝的心,反叛於我,還不是探囊取物?有此一念,疑心頓起。再拿起功勞簿一看:斬首幾十萬、拓地幾千裏、招撫多少部落、俘虜多少人口。好家夥!這麽大本事的人睡在我臥榻之側,那還得了!於是庸主由猜疑而畏懼,越發對功臣警惕起來。另外,功臣既然建立奇功、榮膺高爵,自然免不了有小人逾越禮數、阿諛奉承。而功臣在外建功之際,又多與在朝中的實權派人物有所衝突,比如管人事的嫌他肆意舉薦、濫賞冒功;管錢物的罵他報銷違規、私藏繳獲。總之,辦大事的人,哪有不落下一堆小把柄的?爭寵者隨便挑出幾個挑撥構陷,就足夠觸君主之怒了。功臣自謂是國家柱石、受恩深重,講話也比一般大臣更直率一些。忠言逆耳,君主自然更不愛聽,心生厭煩。幾下裏湊起來,功臣便讓君主又疑又畏又怒又厭,他還能有個好結果嗎?曆史上種種事例都昭示著,君主暴虐猜忌,或者逼迫功臣養寇自重,或者因為屠戮功臣自毀長城,這樣的國家沒有不敗亡的呀!


    這篇文章與汪景祺的多篇雜文一道刊刻付梓,取名《讀書堂西征隨筆》,並送到年羹堯手中。不過,年羹堯對這部書的重視程度並不太高。他在預感到自己可能被抄家前,將所有重要書信、書籍付之一炬,讓負責抄家的官員在抄檢他的內室、書房時一無所獲,直至抄到“粗重家夥”和亂紙堆時,才發現了兩本《讀書堂西征隨筆》。抄家官員翻到《功臣不可為》等篇目後,如獲至寶,稱其“甚屬悖逆”,感到“不勝驚駭”,隨後將該書收繳入宮。雍正帝看過此書後,氣貫瞳仁,破口大罵,下旨將汪景祺本人梟首示眾,妻兒等近親屬發配黑龍江。雖然雍正帝自稱,他誅殺汪景祺的原因是汪書中有大量誹謗詆毀其父康熙皇帝的內容,而非這篇轉著圈罵自己才庸、意怯、猜忌、暴虐的《功臣不可為》。但完全可以想見,正在處理年羹堯案的雍正皇帝看到這篇文章時,要有多麽的氣急敗壞、咬牙切齒。


    汪景祺是杭州的世家大族官二代,他父親汪霖在康熙年間官至戶部侍郎,按理說職務也很不低了。不過汪景祺本人雖然文筆犀利如刀,但應試能力不行,屢試不第,四十多歲才考中舉人,一直沒有做官,隻以入幕做清客為生。說他恃才傲物、刻薄尖酸,確乎不假。但要論這篇文章,卻並非完全是偏激之見,而有一定道理。


    中國古代傳統意義上的功臣,大多產生於軍事活動當中,即軍功。建立軍功的類型很多:有開基立業型,比如韓信、張良;有亂世爭雄型,比如白起、蒙恬;有開疆拓土型,比如衛青、霍去病;有力挽狂瀾型,比如郭子儀、李光弼。此外還有抵禦外敵侵擾、平定政敵叛亂、鎮壓民眾反抗等各式各樣,視具體情況而有所分別。


    建立軍功者早期以武將為主,宋以後則多以文禦武,特別是明清承平以後,多以文官掌兵權,如明朝的於謙、王守仁、袁崇煥、洪承疇,清朝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都是如此。年羹堯以進士翰林起家,作戰時以川陝總督為本職,雖然加以“大將軍”頭銜,但亦在文官掌兵之列。


    戰國、秦漢以後,在軍事活動中建立大功業者,多被獎以爵位,如列侯、國公等等。爵位區別於一般職官的最大特點是可以由子孫世襲,所以大功臣多能通過軍功進入貴族階級,獲得高於一般文武官僚的政治地位,對王朝具有“與國同休、帶礪山河”的強烈政治認同感。而相對於建立軍功者,在日常政務中表現突出的文官(包括和平時期的武官),最多隻能獲得職務上的提拔,擔任政府運行的高級“職業經理人”,在一定的任期內執政,而不能獲得爵位、進階貴族,甚至成為政權的“持股人”。“爵以賞功、職以任能”是中國古代政治的基本邏輯之一。


    一方麵,軍功貴族待遇優厚,是王朝的特權階層;但另一方麵,大功臣橫遭猜忌、下場悲慘,也確實是曆代王朝的普遍現象。大功臣中能夠善始善終者,多以拚命自我壓抑為代價,郭子儀、曾國藩,都是其代表人物。


    其中的原因非常複雜,有功臣本身的問題。比如戰爭環境下對於統帥、將領的要求,與和平環境下對於文武官員的要求很不一樣。戰爭狀態中的軍事長官,必須擁有絕對權威,必須具備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麵對戰機,要殺伐決斷,甚至孤注一擲;管理部下,要獎懲嚴明,甚至一言生死。這樣的人,其行事作風在和平時期的官場上必定不會討人喜歡,通常會給人留下無視秩序、飛揚跋扈的印象。


    此外,戰爭環境的殘酷艱辛,很容易讓統帥和部屬、士兵之間建立極其密切的關係。所謂袍澤之誼、戰友情義,是其他形式的感情無法比擬的,而一旦戰爭結束,這種感情也將隨即轉化為根聯固結的利益關係。因此,全麵戰爭,比如改朝換代之類,往往同時出現大批功臣,形成多個既息息相關又互相傾軋的“功臣集團”“勳貴集團”。戰爭結束後,這些大小功臣,以及他們為數眾多的生死袍澤、子弟親屬,憑借功勞迅速占據國家權力的最高層,隨之而來的是分割大量社會經濟資源。這必然給國家的重建和常態下的政治運行帶來很多麻煩,也必然與有誌有力、爭取獨裁的君主,以及負責日常行政管理的文官們產生大量的、難以調和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君主與官僚聯合,剝奪功臣集團的權力,幾乎成為曆朝曆代“國初鬥爭”的常態。


    更有甚者,曆史上確實多次出現功臣坐大的現象:或臣強主弱、搶班奪權,如曹孟德;或割據一方、扯旗造反,如吳三桂,等等。不論哪一種,造成的後果都非常嚴重。在這樣的前車之鑒下,有野心有實力的大功臣,無疑會被皇權視為重大威脅。


    有鑒於此,君主們一旦認為功臣或有不臣之心、或有不臣之力,往往就要對其削職奪權,甚至大開殺戒。當然,判定功臣“不臣”之後,到底是止於削職奪權,還是真的大開殺戒,就與當時的政治形勢,以及君主的個人風格密切相關了。有些君主氣度較為恢宏,對功臣問題的處理就更溫和一些,譬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頗為人所稱道;而有些君主刻忌雄猜,手段就要激烈得多,譬如朱元璋的重刑濫殺、屠戮無遺類,就大為人所詬病。


    至於汪景祺所說的,君主自己庸常怯懦、陰私猜忌,加之旁人構陷,而純粹冤殺功臣的情況,也不少見。譬如周亞夫、嶽飛、於謙之死,都是曆史上的著名冤案,千百年來令人扼腕歎息。


    雍正殺年羹堯,也體現了他猜忌刻薄、反複無常的一方麵——筆者猜想,如果同樣的事情放在康熙皇帝身上,年羹堯至少不會有性命之虞。但另一方麵,年羹堯的問題又很複雜,他除了個性跋扈、掌握軍權、代表川陝地區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外,還具有外戚身份,可能會對以後的皇權穩定交接產生負麵影響。而這一點是此前的研究者較少關注的。


    那麽,作為“功臣不可為”的代表性人物,年羹堯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他的發跡和敗亡所為何由?他和康熙、雍正二帝之間到底有怎樣的關係?容筆者慢慢講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年羹堯之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小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小悠並收藏年羹堯之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