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一、多妻多子孫</h2>


    元璋的妻子馬氏,原來是紅軍元帥郭子興的養女,後來元璋做了鎮撫、總管、元帥、丞相、吳國公、吳王,一直到了做皇帝,馬氏妻以夫貴,從夫人成為皇後。但是,在元璋剛結婚時,情形相反,是夫以妻貴的,做了元帥養婿以後,軍中才稱為朱公子。[1]


    馬皇後的父親馬公的名字無人知道。[2]馬皇後的名字也是一樣。在曆史文獻上記她嫁人後的稱呼是馬夫人,丈夫稱帝後的名號是馬皇後,死後被謐為孝慈高皇後。


    兩人結婚時的年齡,男的二十五歲,女的二十一歲,照那時候的習俗說,都已經過了結婚的年齡了。


    馬皇後雖然沒有上過學,長得也不很好看,由於是元帥的養女,對朱元璋的早期事業起了不少的作用。


    郭子興性情暴躁,忌才護短,不能容人,又好聽閑話,做事遲疑少決斷。朱元璋精細耐心,有魄力有擔當,做事果決,說話有分量,翁婿兩人性格、作風都不對頭。子興和同僚、部下都傷了和氣,互相猜忌;元璋卻處事周到,上上下下都誇他,人緣很好。也正因為元璋的人緣好,子興越發不喜歡。又有人在他們中間播弄是非,郭子興對這幹女婿更加不放心,成天挑錯處,呼來喝去,沒有好臉色。軍情緊急的時候,子興擺布不開,元璋就一刻也離不得身,比親兒子還親。到了情勢好轉,子興的臉孔又拉長了,幹女婿也就變成童養媳,成天得挨罵、受氣。元璋身邊幾個能幹親信的將校和幕僚,一個接一個被調走,帶的部隊也另派了指揮官。元璋知道子興犯了疑心病,越發小心謹慎,加意侍候,逆來順受。馬夫人出主意巴結小張夫人,把私房錢帛拿出來孝敬,求她在子興麵前替她丈夫分解、說好話。[3]一天,子興發怒禁閉元璋在空屋裏,不許送茶飯進去,馬夫人背著人偷剛出爐的炊餅給他,揣在懷裏,把胸口都燙紅了。平時總準備些幹糧醃肉,寧願自己挨餓,想法子讓丈夫吃飽。[4]渡江時領著將士家眷留守和州,長江交通線被元軍切斷,和州孤立,她鼓勵將士,撫慰眷屬,穩定後方。打下集慶以後,帶著婦女們替戰士縫戰衣,做鞋子。陳友諒兵臨城下,應天的官員居民有的人打算逃難,有的人忙著窖藏金寶,有的人在囤積糧食,她毫不驚慌,拿出宮中金玉布帛,犒勞有功將士。[5]


    在軍中她見有文書就求人教認字,暗地裏照樣子描寫。做了皇後,要女官每天教讀書,記得許多曆史上有名婦女的故事。元璋有寫劄記的習慣,每天隨時隨地,甚至在吃飯的時候,想起什麽事該辦的,什麽事該怎樣辦,用小紙片記錄下來,省得忘掉,到了晚上,馬皇後替他細心整理,等查問時,立刻檢出,省了元璋許多精力。[6]元璋嚐時對臣下說皇後的賢德,提起當年的炊餅,比之為蕪簍豆粥、滹沱麥飯。又比之為唐太宗的長孫皇後。回宮後當家常話提起,她說:“我怎能比長孫皇後。但是,常聽說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和我貧賤時過的日子,也願不忘和群臣過的艱難日子,常時這樣想,有始有終,才是好事呢!”[7]


    元璋親侄朱文正被猜忌得罪,幕僚多人被殺,部下隨從行事頭目五十多人割斷腳筋,元璋當麵審訊,要殺文正,她苦勸說:“這孩兒縱然驕慣壞了,也該看在渡江以來,取太平、破陳也先、下集慶,有多少功勞的分上,也虧他堅守洪都,擋住陳友諒的兵鋒;況且隻有這一個親骨肉,縱然做了些錯事,也該看他年輕,饒他一次。”文正雖然免死囚禁,禁不住發牢騷,又被告發,她又勸說:“文正隻是性子剛直,說話不檢點,造反是決不會的。”[8]李文忠守嚴州,楊憲告發他有不法的行為,元璋要立時召回。馬皇後以為嚴州和敵人接境,輕易掉換守將,於軍事不便。況且文忠向來小心謹慎,楊憲的話也不可輕信。學士宋濂的孫子宋慎被告發是胡黨,宋濂連坐要處死刑。她又求情說:“百姓家替子弟請先生,對待極恭敬,好來好去,何況是皇家的師傅?而且宋濂一向住在原籍,一定不知情。”元璋不許。到用餐時,發覺皇後不喝酒,也不吃肉,驚問是不舒適還是不對口味?回說是心裏難過,替宋先生修福。元璋也傷感了,放下筷子。第二天特赦宋濂,免死安置茂州。吳興財主沈萬三(秀)多年來在海外做買賣,是全國第一富戶,被迫捐獻家財助修南京城牆三分之一,城修好了,檢校們還是不時尋事。又忍痛出錢犒勞軍隊,不料反而觸犯忌諱,元璋大怒,以為平民要犒賞皇帝的軍隊,是何居心?這般亂民不殺,還殺誰來?經馬皇後勸解,沈萬三才免死充軍雲南,家產籍沒。[9]諸王傅李希顏脾氣古怪,教鄉下孩子慣了,諸小王有頑皮不聽話的,常用體罰懲治。一天,把一個小王的額角打了一下,小王哭著到父親處告狀,元璋一麵用手撫摸孩子,變了臉要發作,她又勸解:“師傅拿聖人的道理管教孩子,怎麽可以生氣呢?”元璋才釋然,不把這事放在心上。[10]


    洪武十五年八月,馬皇後病死,年五十一歲。病時怕連累醫生得罪,不肯服藥。元璋慟哭,不再立皇後。


    多妻是封建統治階級特權之一,元璋的妃繽很多,生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


    妃繽中有高麗人[11]、蒙古人[12]。來源有陳友諒的妃子,有從元宮接收來的,有從民間征選的。內中胡妃是濠州人,守寡在家,元璋要娶她,胡妃的母親不肯。隔一些時,知道胡家避兵在淮安,元璋寫信給平章趙君用,叫把母女二人一起送來。龍鳳元年娶青軍馬元帥的義女孫妃。[13]關於陳友諒的妃子,他在《大誥》中曾經自白:


    朕當未定之時,攻城略地,與群雄並驅十有四年餘,軍中未嚐妄將一婦人女子。唯親下武昌,怒陳友諒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歸。朕忽然自疑,於斯之為,果色乎?豪乎?知者監之。[14]


    這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後來衍變成一個故事。說是陳友諒妻闍氏入宮後不久,生遺腹子潭王。到成年就國時,闍氏哭著吩咐:“兒父是陳友諒,兒父被殺,國被滅,我被俘辱,忍死待兒成年。兒他日當為父報仇,為母雪恥。”後來潭王果然起兵造反,元璋派徐達之子統兵征討,潭王緊閉城門,在銅牌上寫著:“寧見閻王,不見賊王!”擲於城外,闔宮舉火自焚,抱著小兒子投惶塹而死。其實這故事是捏造的,因為第一潭王是達定妃所生,和齊王同胞,生母並非闍氏;第二陳友諒死於龍鳳九年,潭王生於洪武二年,前後相隔六年;第三潭王因妃父於顯攀入胡黨被殺,奉詔入朝,疑懼自殺,和陳友諒全不相幹。[15]另一關於代王生母的故事,說代王母親是邳人,元璋有一次戰敗,逃到民家躲避,這家的女人問:“你是朱某人嗎?人家說你要做皇帝呢!”留住了一晚。第二天臨別時說:“將來有孩子怎樣辦?”元璋留下一個舊梳子作憑證,她也拿首飾贈行。到元璋做皇帝後,這女人帶著長成的孩子和木梳來認夫認父,元璋叫工部替她蓋一座木頭房子居住,不讓進宮。代王出封後,和生母一同就國。這故事也是假的,因為代王的生母是郭子興的女兒郭惠妃,代王生於洪武七年,這時元璋已經做了七年皇帝了,從何戰敗落荒逃走?”[16]


    諸妃中蒙古妃和高麗妃都生有子女,傳說明成祖即蒙古妃所生。[17]元璋子孫中有蒙古、高麗血統,是毫無問題的。


    元璋深恨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上學,因此,他對諸子的教育特別重視。在宮中特建大本堂,貯藏古今圖籍,征聘四方名儒教育太子和諸王,輪班講課,挑選才俊青年伴讀。常時賜宴賦詩,談古說今,討論文字。師傅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宋濂,前後十幾年,專負教育皇太子的責任。一言一動都以封建禮法諷勸,講到有關政教和前代興亡事跡,拱手剴切說明,指出某事該這樣做,不該那樣,皇太子也盡心受教,言必稱師父。[18]博士孔克仁奉命為諸王講授經書,功臣子弟也奉詔入學。[19]元璋特地對儒臣指出對皇子們的教育方針說:“有一塊精金,得找高手匠人打造。有一塊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人家有好子弟,不求明師,豈不是愛子弟反不如愛金玉?好師傅要做出好榜樣,因材施教,培養出人才來。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諸功臣子弟也要做官辦事。教的方法,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辦得了,心不正,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你每要用實學教導,用不著學一般文士,光是記誦辭章,一無好處。”[20]


    學何要緊,德性尤其要緊。皇太子的教育,除了儒生經師而外,又選了一批有封建德行的端人正士,做太子賓客和太子諭德,任務是把“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和往古成敗之跡,民間稼穡之事,朝夕講說”[21]。


    到皇太子成年後,溫文儒雅,儼然是個儒生。接著第三步的教育是政事實習。洪武十年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麵諭太子:“從古開基創業的君主,經曆艱難,通達人情,明白世故,辦事自然妥當。守成的君主,生長於富貴,錦衣肉食,如非平時學習練達,辦事怎能不出毛病?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麵,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要記住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一是勤,隻有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這四個字的運用,決於一心。我從做皇帝以來,從沒偷過懶,一切事務,唯恐處理得有毫發不妥當,有負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見的。你能夠學我,照著辦,才能保得住天下。”[22]


    為了元代前期不立太子,引起多次宮廷政變,元璋在吳王時代,便立長子標為世子,即皇帝位後立為太子。為了前代太子的東宮臣僚自成係統,和朝廷大臣容易鬧意見,甚至宮廷對立,便以朝廷重臣兼任東宮臣僚。[23]一心一意,用盡一切辦法,要訓練出理想的繼承人,能幹的第二代皇帝,維持和鞏固大一統的政權。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標病死。九月立太子嫡子允炆為皇太孫。對太孫的教育還是老辦法,學問和德性並重,批閱章奏,平決政事,學習如何做皇帝。


    諸子中除長子立為太子,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死,其他二十三個兒子都封王建國。由於平時注意家庭教育,諸子成年以後都很能幹,會辦事。洪武二十六年以後,開國的元勳宿將都殺完了,北邊對付蒙古的軍事任務,就不能不交給第二子秦王、第三子晉王、第四子燕王指揮。其他封在邊疆的幾個小王也領兵跟隨兄長巡邏斥堠,校獵沙漠。[24]在文學方麵有成就的,如第五子周王好學能詞賦,著《元宮詞》百章,又研究草類,選其可以救饑的四百多種,畫為圖譜,加以疏解,著成《救荒本草》一書,對植物學有所貢獻。[25]十七子寧王,撰《通鑒博論》《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等著作數十種,對音樂戲曲也很愛好。八子潭王、十子魯王、十一子蜀王、十六子慶王都好學禮士,對文學有興趣。十二子湘王文武全才,讀書常到半夜;膂力過人,善弓馬刀槊,馳馬若飛;在藩開景元閣,招納文士,校讎圖籍,行軍時還帶著大批圖書閱讀,到山水勝處,往往徘徊終日;喜歡道家那一套,自號紫虛子,風度襟懷,儼然是個名士。不爭氣的也有兩個,一個是十三子代王,早年做了許多蠢事不必說了,到了頭發花白的年紀,還帶著幾個肖子,窄衣禿帽,遊行市中,袖錘斧殺傷人,盡幹些犯法害理的勾當;末子伊王封在洛陽,喜歡使棒弄刀,成天挾彈露劍,怒馬馳逐郊外,人民逃避不及的親自斫擊。又喜歡把平民男女剝光衣服,看人家的窘樣子,以為笑樂。


    元璋對諸子期望大,管教嚴,從不姑息。二子秦王多過失,屢次訓責,皇太子多方救解,才免廢黜。死後親自定諡為“湣”,諡冊文說:“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諡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諸子,以爾年長,首封於秦,期永綏祿位,以屏藩帝室。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其諡曰湣。”十子魯王服金石藥求長生,毒發傷目,元璋很不喜歡。死後追諡為“荒”。[26]


    皇族的祿餉一律由朝廷支給。洪武九年定諸王公主年俸: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茶千斤,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公主已受封,賜莊田一所,每年收糧一千五百石,並給鈔二千貫;郡王米六千石;郡主米千石,以下按比例遞減。[27]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世代承襲;諸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承襲,諸子封鎮國將軍,孫封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帝女封公主,親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縣主。公主婿號駙馬,郡主縣主婿號儀賓。凡皇族出生,由禮部命名,成人後由皇家主婚,一生的生活到死後的喪葬全由朝廷負擔。[28]到洪武二十八年時,皇族人口日益增加,原定的祿餉數量太大,如照數支出,朝廷財政負擔不了,又改定為親王年俸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公主和射馬二千石;郡主和儀賓八百石,以下依次遞減。盡管皇族的俸餉減了好幾倍,但是皇族的孳生人口卻增加了百千倍,一百多年後,皇族的人口達到五萬多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皇族近十萬人。[29]嘉靖四十一年統計,全國每年供應京師糧四百萬石,諸王府祿米則為八百五十三萬石,比供應京師的多出一倍多。以洪武後期歲收糧米最多時的數字做基數,諸王府祿米竟占全國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以山西為例,存留地方的糧食一百五十二萬石,可是當地皇族的祿米就要二百十二萬石;河南地方存留隻有八十四萬三千石,當地皇族祿米卻要一百九十二萬石,即使把地方存留糧食全數都拿來養活皇族,也還缺少一半,隻好打折扣和欠支。郡王以上的底數大,還可以過日子,郡王以下就不免啼饑號寒了。即使如此,朝廷財政還是無法應付,又就原數裁減,疏遠的皇族就越發不能過活了。[30]這一大群皇族,法律規定既不能考科舉、做官吏,又不許務農、經商、做工,隻許白吃人民的糧食,做不勞而食的寄生蟲。地位高的親王郡王在地方上多數為非作惡,不但淩虐平民,也侵暴官吏;疏遠卑下的皇族有的窮極無聊,對老百姓欺騙敲詐,無惡不作,擾亂破壞社會秩序。[31]而且,人數實在太多了,朝廷照顧不過來,禮部命名怕重複,用金木水火土作偏旁,隨便配上一些怪字,作為賜名,叫人哭笑不得。[32]皇族沒錢賄賂禮部官吏的,不但一輩子沒有名字,甚至到頭發白了還不能婚嫁。[33]一直到明朝末年,才感到這樣不是辦法,把政治和科舉的封鎖開放了,皇族可以參加考試,可以做官。[34]但是,不久朱明政權就被推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朱元璋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晗並收藏朱元璋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