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普行的時候,忠信孝悌是人之常情,根本不用特別表達仁義。人民誠實樸質,安分守己,何須特別的智慧。所以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家中成員推誠相處,和睦以待,沒有人會去談論孝慈。國家政治清明,群臣各司其所,各盡其能,也沒有必要去褒獎忠臣。所以隻有在社會混亂、六親不和時,才要尊崇孝慈;國家昏亂、局勢不穩的,才會要求忠臣。


    當“非”本身不存在時,就不用去辨識“是”了。也就是在道德破產、人心墮落之際,仁義、智慧、孝慈、忠臣才有意義,才受到重視。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各自遺忘,隻有被丟在陸地上,對會吐沫相濡。相濡雖是美德,但隻在不幸的時候才會產生。


    所以當強者刻意被重視的時候,也就是天下大亂的根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邦大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文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文德並收藏劉邦大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