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護與絳娘的故事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部韓國影片叫《我的野蠻女友》,那是一部很另類卻又很感人的愛情片。很奇怪的是,在拍完《我的野蠻女友》之後,導演郭在容卻不再相信這種另類而有些瘋狂的愛情,他開始回歸傳統,然後他拍了一部中規中矩的傳統愛情片,是說兩個青年男女在放假的時候在鄉下偶然相遇後開始的一段戀情,那是一種純美的愛情故事,一切開始的都是那麽自然,而不是突然,我還記得影片翻譯過來的時候,有兩個中文名字,一個叫《假如愛有天意》,一個叫《不可不信緣》。說老實話,我覺得這兩個名字翻譯得雖然直白了些,但就像影片裏的愛情故事,卻是那麽的自然,那麽的貼切。我個人很喜歡這兩個名字,因為我相信人生是有緣分的,而愛,則是有天意的。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證明這一切,雖然它發生在遙遠的初唐,雖然我們了解它,隻是從一首詩開始的。
那首詩很有名,詩是這樣寫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詩的作者是唐代的詩人崔護。崔護,字殷功,博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州人。他於唐德宗貞元年間中舉,最終做到了嶺南節度使,也就是一方諸侯了。說實話,雖然崔護的官後來做得很大,但他並不像唐代的其他詩人那樣給我們留下來很多的作品,《全唐詩》記載崔護所作的詩總共才有六首,而且其中的五首也都屬於比較一般的作品,知道的人也不太多。但就因為一首詩,也就是我們剛才讀到的這首《題都城南莊》,就是因為這一首“人麵桃花”之作,讓崔護最終是作為一個多情的詩人,而非一個節度使、一方諸侯,留在了後人的心目中。
簡簡單單一首詩,而且是一首七言絕句,寥寥的二十八個字,為什麽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印象,為什麽可以讓一個人在曆史的塵埃裏永不磨滅呢?
這就要說到這首“人麵桃花”之作背後的那個純美的愛情故事了。
唐人孟棨所作的《本事詩》最早記載了這個故事。因為“本事詩”的意思就是挖掘詩的創作由來,挖掘詩創作過程中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由這首詩引發的故事是一段真實的事情。
故事是這樣,是說唐貞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95年,崔護來到京城郊外春遊,春遊的過程中他邂逅相遇了一位叫絳娘的女子。那麽崔護是在什麽情況下去春遊的呢,他又是在哪裏遇到絳娘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導致崔護去郊外春遊的背景有以下四個方麵:第一,這一年崔護是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但不幸落弟了,也就是高考落榜了。這樣一個落榜生,在離開京城之前是百無聊賴,心情非常地差,所以有機會當然想出去走走。第二,正好這一天是清明節,唐人清明時節已有郊祭的習慣,所以晚唐時杜牧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為什麽路上有那麽多行人呢?就是去野外郊祭。崔護也沒事兒,自個兒在旅店裏呆著也悶得慌,再加上高考落榜,本來心裏也鬱悶,所以自己也想到郊外走一走。第三,《本事詩》裏記載崔護是個“孤潔寡合”之人,也就是他的個性是比較內向的,朋友也不多,所以他是一個人去郊外春遊的。第四,事實上,因為崔護沒有什麽親戚在京城,郊外也沒什麽祖墳可以祭拜,於是他到郊外的目的,就純粹變成了遊春,散心。
不要小看這四個背景,在這四重背景下,崔護帶著鬱悶而又輕鬆的心情漫無目的地下鄉了。要知道這種心態很重要,這讓後來整個事件的發展都顯得那麽自然,那麽純粹,也讓這段愛情故事雖然在當時顯得雖有點不合禮俗,但卻在後人的眼裏絲毫沒有做作、矯情的成份。
說崔護在野外漫無目的地遊玩了半天之後,在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熏陶下,心情也漸漸地明朗起來。他走啊走啊,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來到一處山坳裏,本來覺得沒有路了,哪知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過山坳,突然發現眼前是滿野的桃樹、杏樹,花開滿地,落英繽紛,景色非常好看。還有一戶農家,就座落“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看到有人家,崔護才感覺口渴得厲害,於是加快腳步,朝那戶農舍走去。邊走崔護邊想,不知是誰把家安在如此風景絕佳之地,說不定是當時的什麽大隱士之類的呢!崔護來到院牆外,隻見柴門緊閉,隻有院裏桃樹的“數枝桃花出牆來”。崔護於是輕輕地叩門,邊叩門邊說“小生賞春路過,可否討口水喝?”
過了不一會兒,聽見有人走進院裏來,然後門吱呀一聲開了,崔護琢磨著開門的應該是位白發長髯、竹杖芒鞋的老者,這樣才像隱士啊。哪知道走出來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說這個少女雖然一身粗布衣服,卻有著清俊脫俗的氣質,我們前麵說過崔護是個“孤潔寡合”之人,就是性格本來很內向的,麵對女孩子很不好意思。但這時候,人家門你也敲開了,不好意思也得說話啊,隻好把來意再說一下。這女孩子看他沒什麽惡意,就讓他進院引入草堂落坐,自己就去張羅茶水。
崔護打量著四周,隻見室內窗明幾淨,一塵不染,靠牆放著一排書架,架上放滿了詩書,桌上鋪著筆墨紙硯,牆壁還掛著一副對聯,寫著:“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詞句雅致,情趣不俗,那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書桌的紙上寫著一首“詠梅”詩:“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這是作者在借梅花來感慨身世,一下子就引起了崔護這個高考落榜生的共鳴。正看著,女孩兒端茶走了出來,崔護連聲道謝,但喝了兩口茶,就覺著別扭了。因為草堂就兩個人,這個人跟人在一起不說話,那除非是親人或者感情非常好,否則是很尷尬的。總不能讓人家女孩子先說話吧,於是崔護就期期艾艾地開口說話,先把自己博陵崔護字殷功的姓氏祖籍報了一下,你看人家又沒問他,他倒急著先說我叫什麽名字,但聽了這話,女孩兒也回答他說:“小女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但說了這話,女孩兒就不再說什麽了。於是,崔護隻得將話題一轉,大讚此地景色宜人,如同仙境,是春遊不可多得的好地方。絳娘隻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讚同,但並不說話。
說到這兒,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說這個女孩兒怎麽這麽矜持呢?是不是也看過電視連續劇《不要跟陌生人說話》?要說不跟陌生人說話,幹嘛又讓崔護進來呢?
其實,在唐代雖然整個社會風氣是很開放的,但青年男女之間,若不是夫妻,則不可同處一室,這在當時已經是一種全社會的共識了。這女孩兒父親不在家,她一個人和一個陌生的年青男子同處草堂之中,要是還高談闊論的話,那絕對是那個時代裏的另類,嚴格來說已經可以屬於“野蠻女友”一類的了。所以絳娘不說話,不是代表她對崔護反感,而是當時的社會文化心理決定的。事實上,也正是因為絳娘的含笑不語,才更讓離開之後的崔護耿耿於心,不能釋懷。
崔護本來就內向,說了幾句,就沒什麽好說的了,兩個人,一個坐在草堂的門口喝水,一個站在滿樹桃花下默默地靜立。四下裏山野寂寂,悄然無聲,隻有春天的氣息和兩個人靜靜的呼吸。在這種情況下,一對正常的青年男女,我以為心裏很難不蕩起一圈圈細密的漣漪來。
但是聖人講“發乎情,止乎禮”,即使風乍起,吹皺了心裏的那一池春水,但這時候又能怎麽樣呢?於是,兩個人就在這幅美麗的鄉村圖景下,默默地渡過了這段既漫長又短暫的春日下午的安靜時光。
我覺得,兩個人在草堂院中,在盛開的桃樹下共處的這一段無聲的空白時光至為關鍵。它就像繪畫裏的留白,音樂裏的靜音部分,那對二人情感的萌發絕對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平時很少接觸女孩子的崔護自然不太明白少女的心思,見絳娘長久不語,雖然可以欣賞她桃花叢中默默靜立的美麗身影,但心裏未免還是有些惴惴不安。眼看著太陽已經偏西,崔護隻好起身,誠懇地道謝後,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後,獨倚在柴門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隻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豔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蕩,崔護不由得心中暗歎:真是一副絕美的春景圖啊!但絳娘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是再也看不清楚了。
有人會問,如果說崔護偶而出門下鄉,偶而看到像杜甫說的那樣,“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從而心中怦然心動的話,那還多少讓人理解。絳娘知書達禮,又隨父親隱居在此,怎麽能看到一個討水喝的路人就也怦然心動呢?
我想,這不難理解,原因至少有三點:第一,首先崔護雖然內向了點兒,但舉止文雅,表現得很有涵養,尤其是他還長得很帥。孟棨的《本事詩》和清代康熙時期的《禦定淵鑒類函》引明人張君房《麗情集》都說“博陵崔護,姿質甚美。”也就是說他長得很帥,這樣一個年青英俊有涵養的男生並不是經常能遇見的,所以絳娘沒理由對他沒有好感。第二,崔護討水過程中的表現,雖然顯得有些羞澀,有些放不太開,甚至還有些尷尬,但這正體現了崔護是個不擅於做作,是個有真性情的人。甚至很多時候,男孩子有點傻氣,會讓女孩子覺得他更可愛,更放心。所以,黃蓉條件那麽好,放著滿天下的英雄看不上,就看上了那個傻乎乎的郭靖。第三,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那段關鍵的兩人共處的無聲時光,想春日的午後,靜謐的院落,滿樹的桃花下,一個是斯人獨立,一個在背後深情凝視,此情此景,正所謂情景交融,在這種浪漫滿園的氛圍下,大概一個女子會比一個男子更容易動情。所以崔護不懂女孩子的心情,他以為絳娘不說話是不高興了,所以隻好惶恐地告辭,事實上,他這一走,已經帶走了這個女孩子的一顆芳心。
事實後來也證明,絳娘對這一段不知從何而來的感情投入遠比崔護要來得深。
崔護回鄉後,雖也經常會想起曾經有過一麵之緣的絳娘,但學業的壓力使他漸漸地也就淡忘這事兒。這也可以見出崔護複讀準備迎考,那是真下了功夫的。第二年,崔護再次赴長安趕考,這一次是功夫不負有心人,考中了進士。在古代考中了進士就可以當官了,而得官職赴官任之前,士子往往會在這時候成親或訂親,這叫“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古人認為的人生最大的兩件幸事。這時候,崔護就想到了去年在城南郊偶遇的絳娘。高考壓力釋放之後,崔護首先想到的就是絳娘,說明他對絳娘還是心有所屬的。
於是,因為那段“城南舊事”,他又於一個春天的午後去尋訪絳娘。
好不容易找到桃花穀裏的那戶小小的院落,崔護還是像去年那樣,邊叩門邊說“小生賞春路過,可否討口水喝?”可是過了好長一會兒,門也沒有像去年一樣吱呀一聲被推開來。崔護在門口等了很久,也不見有人來,隻見院裏的桃樹將無數盛開的桃花伸到院牆外邊來。想起去年的場景,仿佛曆曆在目,崔護不由得深深地感慨。於是他一衝動,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這就是那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了。
話說崔護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心裏總也放不下。腦子裏總象是有個聲音在問“她究竟哪裏去了呢?是外出,還是搬走了呢?甚至還是嫁人了呢?”他想來想去,越想越覺得對絳娘難以忘懷,尤其是她人麵桃花中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以至於茶飯不思。
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這回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可還沒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這回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就問:“你是崔護吧?” 麵對老漢一口道出自己的姓名,崔護有些驚訝,他點頭稱是:“晚生正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問老丈原委!”老漢涕淚橫流,哽咽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隻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一病而終。老朽隻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崔護一聽這話,當時心中是一陣酸痛。兩個人之間那種一層雖薄如紙卻又厚如山的情感障礙一下就被捅開了。這時崔護方知絳娘對自己竟是如此深情。《本事詩》裏記載這一段內容是這樣說的:
“崔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複活矣。”
這一段是說崔護踉踉蹌蹌進屋,也不再管什麽禮俗,抱著停在草堂中絳娘的屍身放聲大哭,一邊哭一邊就隻說一句話:“我來了,我在這兒。我來了,我在這兒!”你看,從這種表達內容就可以看出來,崔護心中此前的那種對絳娘的距離感已是蕩然無存了。幸好,不隻女人的眼淚可以感天動地,崔護的眼淚也同樣感動了蒼天,我估計絳娘也是一口抑鬱之氣鬱積在胸中,可能也隻屬於醫學上的“假死”現象,被崔護這麽抱著一搖一晃,也就順過氣來了。於是,也就“複活”了過來。
那麽,致使絳娘“假死”過去的那口抑鬱之氣又是為了什麽呢?是為了去年春天的那場人麵桃花的相會嗎?假如從此崔護再也不來,絳娘也會死嗎?我想,雖然那樣,絳娘也會黯然神傷,但不會抑鬱而終的。她父親也說她“本已近絕望”。在古漢語裏這個絕望不是我們說的那個絕望的要死的那個意思,而是絕了那個念頭,絕了那種希望的意思。《本事詩》裏記載絳娘的死因,是她外出回來後,“入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是說她是讀了那首“去年今日此門中”後,隨即就死了的。也就是說導致她死亡的後悔因素,是她感覺到她有可能錯過了這場美麗的愛情。事實上,如果有理智一些分析的話,既然崔護能在時隔一年之後再來到她的門前,說不定還會再來呀,況且詩裏說“人麵不知何處去”,也就是說崔護也不確定碰不上絳娘的原因是什麽,若他真的對自己有情,他就應該繼續尋找,而非找一回就做罷。但是,身在局中的青年男女又怎麽會這麽想呢?這就像我們在梁祝故事裏分析的那樣,當梁山伯知道自己有可能與祝英台錯過了,那種巨大的懊悔襲上心頭,不久就奪去了他年青的生命。那種擦肩而過、失之交臂的巨大痛苦與悲涼的感覺,隻有身在情愛中的人才能切身地感受到。這正是絳娘可以見一詩而殞命,又可以聞一呼而蘇醒的關鍵所在。
絳娘能夠為了愛而死,又能為了愛而活,這就有了後來《牡丹亭》裏杜麗娘那種為愛穿透生死的愛情至上主義的身影。既然連生死都能從屬於情愛,最後的結局當然是完美的,《本事詩》記載,絳娘“父大喜,遂以女歸之”。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至少我個人的理解是,在情愛的世界裏最深的痛不是楊過與小龍女的兩世相隔,而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一世錯過,用《大話西遊》裏那句經典的台詞,就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所以,假如你的手中還握有愛,請你相信,愛自有天意,不可不信緣!
說到緣分,就要說到命運,人生到底有沒有命運呢?我個人是相信有命運的。貝多芬也說“他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因此還做了首《命運交響曲》,這反證了他也是相信有命運的。如果不是命運,就不會因為一片葉子,而讓兩顆互不相識的靈魂跨越時空的障礙,緊緊地依偎在一起。
請看下回:紅葉傳情的故事——“命運的力量!”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部韓國影片叫《我的野蠻女友》,那是一部很另類卻又很感人的愛情片。很奇怪的是,在拍完《我的野蠻女友》之後,導演郭在容卻不再相信這種另類而有些瘋狂的愛情,他開始回歸傳統,然後他拍了一部中規中矩的傳統愛情片,是說兩個青年男女在放假的時候在鄉下偶然相遇後開始的一段戀情,那是一種純美的愛情故事,一切開始的都是那麽自然,而不是突然,我還記得影片翻譯過來的時候,有兩個中文名字,一個叫《假如愛有天意》,一個叫《不可不信緣》。說老實話,我覺得這兩個名字翻譯得雖然直白了些,但就像影片裏的愛情故事,卻是那麽的自然,那麽的貼切。我個人很喜歡這兩個名字,因為我相信人生是有緣分的,而愛,則是有天意的。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證明這一切,雖然它發生在遙遠的初唐,雖然我們了解它,隻是從一首詩開始的。
那首詩很有名,詩是這樣寫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詩的作者是唐代的詩人崔護。崔護,字殷功,博陵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州人。他於唐德宗貞元年間中舉,最終做到了嶺南節度使,也就是一方諸侯了。說實話,雖然崔護的官後來做得很大,但他並不像唐代的其他詩人那樣給我們留下來很多的作品,《全唐詩》記載崔護所作的詩總共才有六首,而且其中的五首也都屬於比較一般的作品,知道的人也不太多。但就因為一首詩,也就是我們剛才讀到的這首《題都城南莊》,就是因為這一首“人麵桃花”之作,讓崔護最終是作為一個多情的詩人,而非一個節度使、一方諸侯,留在了後人的心目中。
簡簡單單一首詩,而且是一首七言絕句,寥寥的二十八個字,為什麽可以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印象,為什麽可以讓一個人在曆史的塵埃裏永不磨滅呢?
這就要說到這首“人麵桃花”之作背後的那個純美的愛情故事了。
唐人孟棨所作的《本事詩》最早記載了這個故事。因為“本事詩”的意思就是挖掘詩的創作由來,挖掘詩創作過程中發生過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相信,由這首詩引發的故事是一段真實的事情。
故事是這樣,是說唐貞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95年,崔護來到京城郊外春遊,春遊的過程中他邂逅相遇了一位叫絳娘的女子。那麽崔護是在什麽情況下去春遊的呢,他又是在哪裏遇到絳娘的呢?
根據史料記載,導致崔護去郊外春遊的背景有以下四個方麵:第一,這一年崔護是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的,但不幸落弟了,也就是高考落榜了。這樣一個落榜生,在離開京城之前是百無聊賴,心情非常地差,所以有機會當然想出去走走。第二,正好這一天是清明節,唐人清明時節已有郊祭的習慣,所以晚唐時杜牧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為什麽路上有那麽多行人呢?就是去野外郊祭。崔護也沒事兒,自個兒在旅店裏呆著也悶得慌,再加上高考落榜,本來心裏也鬱悶,所以自己也想到郊外走一走。第三,《本事詩》裏記載崔護是個“孤潔寡合”之人,也就是他的個性是比較內向的,朋友也不多,所以他是一個人去郊外春遊的。第四,事實上,因為崔護沒有什麽親戚在京城,郊外也沒什麽祖墳可以祭拜,於是他到郊外的目的,就純粹變成了遊春,散心。
不要小看這四個背景,在這四重背景下,崔護帶著鬱悶而又輕鬆的心情漫無目的地下鄉了。要知道這種心態很重要,這讓後來整個事件的發展都顯得那麽自然,那麽純粹,也讓這段愛情故事雖然在當時顯得雖有點不合禮俗,但卻在後人的眼裏絲毫沒有做作、矯情的成份。
說崔護在野外漫無目的地遊玩了半天之後,在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熏陶下,心情也漸漸地明朗起來。他走啊走啊,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來到一處山坳裏,本來覺得沒有路了,哪知道“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轉過山坳,突然發現眼前是滿野的桃樹、杏樹,花開滿地,落英繽紛,景色非常好看。還有一戶農家,就座落“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看到有人家,崔護才感覺口渴得厲害,於是加快腳步,朝那戶農舍走去。邊走崔護邊想,不知是誰把家安在如此風景絕佳之地,說不定是當時的什麽大隱士之類的呢!崔護來到院牆外,隻見柴門緊閉,隻有院裏桃樹的“數枝桃花出牆來”。崔護於是輕輕地叩門,邊叩門邊說“小生賞春路過,可否討口水喝?”
過了不一會兒,聽見有人走進院裏來,然後門吱呀一聲開了,崔護琢磨著開門的應該是位白發長髯、竹杖芒鞋的老者,這樣才像隱士啊。哪知道走出來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說這個少女雖然一身粗布衣服,卻有著清俊脫俗的氣質,我們前麵說過崔護是個“孤潔寡合”之人,就是性格本來很內向的,麵對女孩子很不好意思。但這時候,人家門你也敲開了,不好意思也得說話啊,隻好把來意再說一下。這女孩子看他沒什麽惡意,就讓他進院引入草堂落坐,自己就去張羅茶水。
崔護打量著四周,隻見室內窗明幾淨,一塵不染,靠牆放著一排書架,架上放滿了詩書,桌上鋪著筆墨紙硯,牆壁還掛著一副對聯,寫著:“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詞句雅致,情趣不俗,那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書桌的紙上寫著一首“詠梅”詩:“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這是作者在借梅花來感慨身世,一下子就引起了崔護這個高考落榜生的共鳴。正看著,女孩兒端茶走了出來,崔護連聲道謝,但喝了兩口茶,就覺著別扭了。因為草堂就兩個人,這個人跟人在一起不說話,那除非是親人或者感情非常好,否則是很尷尬的。總不能讓人家女孩子先說話吧,於是崔護就期期艾艾地開口說話,先把自己博陵崔護字殷功的姓氏祖籍報了一下,你看人家又沒問他,他倒急著先說我叫什麽名字,但聽了這話,女孩兒也回答他說:“小女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但說了這話,女孩兒就不再說什麽了。於是,崔護隻得將話題一轉,大讚此地景色宜人,如同仙境,是春遊不可多得的好地方。絳娘隻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讚同,但並不說話。
說到這兒,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說這個女孩兒怎麽這麽矜持呢?是不是也看過電視連續劇《不要跟陌生人說話》?要說不跟陌生人說話,幹嘛又讓崔護進來呢?
其實,在唐代雖然整個社會風氣是很開放的,但青年男女之間,若不是夫妻,則不可同處一室,這在當時已經是一種全社會的共識了。這女孩兒父親不在家,她一個人和一個陌生的年青男子同處草堂之中,要是還高談闊論的話,那絕對是那個時代裏的另類,嚴格來說已經可以屬於“野蠻女友”一類的了。所以絳娘不說話,不是代表她對崔護反感,而是當時的社會文化心理決定的。事實上,也正是因為絳娘的含笑不語,才更讓離開之後的崔護耿耿於心,不能釋懷。
崔護本來就內向,說了幾句,就沒什麽好說的了,兩個人,一個坐在草堂的門口喝水,一個站在滿樹桃花下默默地靜立。四下裏山野寂寂,悄然無聲,隻有春天的氣息和兩個人靜靜的呼吸。在這種情況下,一對正常的青年男女,我以為心裏很難不蕩起一圈圈細密的漣漪來。
但是聖人講“發乎情,止乎禮”,即使風乍起,吹皺了心裏的那一池春水,但這時候又能怎麽樣呢?於是,兩個人就在這幅美麗的鄉村圖景下,默默地渡過了這段既漫長又短暫的春日下午的安靜時光。
我覺得,兩個人在草堂院中,在盛開的桃樹下共處的這一段無聲的空白時光至為關鍵。它就像繪畫裏的留白,音樂裏的靜音部分,那對二人情感的萌發絕對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平時很少接觸女孩子的崔護自然不太明白少女的心思,見絳娘長久不語,雖然可以欣賞她桃花叢中默默靜立的美麗身影,但心裏未免還是有些惴惴不安。眼看著太陽已經偏西,崔護隻好起身,誠懇地道謝後,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後,獨倚在柴門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隻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豔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蕩,崔護不由得心中暗歎:真是一副絕美的春景圖啊!但絳娘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是再也看不清楚了。
有人會問,如果說崔護偶而出門下鄉,偶而看到像杜甫說的那樣,“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從而心中怦然心動的話,那還多少讓人理解。絳娘知書達禮,又隨父親隱居在此,怎麽能看到一個討水喝的路人就也怦然心動呢?
我想,這不難理解,原因至少有三點:第一,首先崔護雖然內向了點兒,但舉止文雅,表現得很有涵養,尤其是他還長得很帥。孟棨的《本事詩》和清代康熙時期的《禦定淵鑒類函》引明人張君房《麗情集》都說“博陵崔護,姿質甚美。”也就是說他長得很帥,這樣一個年青英俊有涵養的男生並不是經常能遇見的,所以絳娘沒理由對他沒有好感。第二,崔護討水過程中的表現,雖然顯得有些羞澀,有些放不太開,甚至還有些尷尬,但這正體現了崔護是個不擅於做作,是個有真性情的人。甚至很多時候,男孩子有點傻氣,會讓女孩子覺得他更可愛,更放心。所以,黃蓉條件那麽好,放著滿天下的英雄看不上,就看上了那個傻乎乎的郭靖。第三,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那段關鍵的兩人共處的無聲時光,想春日的午後,靜謐的院落,滿樹的桃花下,一個是斯人獨立,一個在背後深情凝視,此情此景,正所謂情景交融,在這種浪漫滿園的氛圍下,大概一個女子會比一個男子更容易動情。所以崔護不懂女孩子的心情,他以為絳娘不說話是不高興了,所以隻好惶恐地告辭,事實上,他這一走,已經帶走了這個女孩子的一顆芳心。
事實後來也證明,絳娘對這一段不知從何而來的感情投入遠比崔護要來得深。
崔護回鄉後,雖也經常會想起曾經有過一麵之緣的絳娘,但學業的壓力使他漸漸地也就淡忘這事兒。這也可以見出崔護複讀準備迎考,那是真下了功夫的。第二年,崔護再次赴長安趕考,這一次是功夫不負有心人,考中了進士。在古代考中了進士就可以當官了,而得官職赴官任之前,士子往往會在這時候成親或訂親,這叫“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古人認為的人生最大的兩件幸事。這時候,崔護就想到了去年在城南郊偶遇的絳娘。高考壓力釋放之後,崔護首先想到的就是絳娘,說明他對絳娘還是心有所屬的。
於是,因為那段“城南舊事”,他又於一個春天的午後去尋訪絳娘。
好不容易找到桃花穀裏的那戶小小的院落,崔護還是像去年那樣,邊叩門邊說“小生賞春路過,可否討口水喝?”可是過了好長一會兒,門也沒有像去年一樣吱呀一聲被推開來。崔護在門口等了很久,也不見有人來,隻見院裏的桃樹將無數盛開的桃花伸到院牆外邊來。想起去年的場景,仿佛曆曆在目,崔護不由得深深地感慨。於是他一衝動,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這就是那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了。
話說崔護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心裏總也放不下。腦子裏總象是有個聲音在問“她究竟哪裏去了呢?是外出,還是搬走了呢?甚至還是嫁人了呢?”他想來想去,越想越覺得對絳娘難以忘懷,尤其是她人麵桃花中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以至於茶飯不思。
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這回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可還沒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這回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就問:“你是崔護吧?” 麵對老漢一口道出自己的姓名,崔護有些驚訝,他點頭稱是:“晚生正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問老丈原委!”老漢涕淚橫流,哽咽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隻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一病而終。老朽隻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崔護一聽這話,當時心中是一陣酸痛。兩個人之間那種一層雖薄如紙卻又厚如山的情感障礙一下就被捅開了。這時崔護方知絳娘對自己竟是如此深情。《本事詩》裏記載這一段內容是這樣說的:
“崔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複活矣。”
這一段是說崔護踉踉蹌蹌進屋,也不再管什麽禮俗,抱著停在草堂中絳娘的屍身放聲大哭,一邊哭一邊就隻說一句話:“我來了,我在這兒。我來了,我在這兒!”你看,從這種表達內容就可以看出來,崔護心中此前的那種對絳娘的距離感已是蕩然無存了。幸好,不隻女人的眼淚可以感天動地,崔護的眼淚也同樣感動了蒼天,我估計絳娘也是一口抑鬱之氣鬱積在胸中,可能也隻屬於醫學上的“假死”現象,被崔護這麽抱著一搖一晃,也就順過氣來了。於是,也就“複活”了過來。
那麽,致使絳娘“假死”過去的那口抑鬱之氣又是為了什麽呢?是為了去年春天的那場人麵桃花的相會嗎?假如從此崔護再也不來,絳娘也會死嗎?我想,雖然那樣,絳娘也會黯然神傷,但不會抑鬱而終的。她父親也說她“本已近絕望”。在古漢語裏這個絕望不是我們說的那個絕望的要死的那個意思,而是絕了那個念頭,絕了那種希望的意思。《本事詩》裏記載絳娘的死因,是她外出回來後,“入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是說她是讀了那首“去年今日此門中”後,隨即就死了的。也就是說導致她死亡的後悔因素,是她感覺到她有可能錯過了這場美麗的愛情。事實上,如果有理智一些分析的話,既然崔護能在時隔一年之後再來到她的門前,說不定還會再來呀,況且詩裏說“人麵不知何處去”,也就是說崔護也不確定碰不上絳娘的原因是什麽,若他真的對自己有情,他就應該繼續尋找,而非找一回就做罷。但是,身在局中的青年男女又怎麽會這麽想呢?這就像我們在梁祝故事裏分析的那樣,當梁山伯知道自己有可能與祝英台錯過了,那種巨大的懊悔襲上心頭,不久就奪去了他年青的生命。那種擦肩而過、失之交臂的巨大痛苦與悲涼的感覺,隻有身在情愛中的人才能切身地感受到。這正是絳娘可以見一詩而殞命,又可以聞一呼而蘇醒的關鍵所在。
絳娘能夠為了愛而死,又能為了愛而活,這就有了後來《牡丹亭》裏杜麗娘那種為愛穿透生死的愛情至上主義的身影。既然連生死都能從屬於情愛,最後的結局當然是完美的,《本事詩》記載,絳娘“父大喜,遂以女歸之”。有情人,終成了眷屬。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至少我個人的理解是,在情愛的世界裏最深的痛不是楊過與小龍女的兩世相隔,而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一世錯過,用《大話西遊》裏那句經典的台詞,就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所以,假如你的手中還握有愛,請你相信,愛自有天意,不可不信緣!
說到緣分,就要說到命運,人生到底有沒有命運呢?我個人是相信有命運的。貝多芬也說“他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因此還做了首《命運交響曲》,這反證了他也是相信有命運的。如果不是命運,就不會因為一片葉子,而讓兩顆互不相識的靈魂跨越時空的障礙,緊緊地依偎在一起。
請看下回:紅葉傳情的故事——“命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