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
今天,我們要來講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我們講這個故事,當然是把它作為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來講的。但巧的是,就是前不久,七月三十號與七月三十一號兩天,中央電視台十套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當時正在播放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的《讀史記》,其中也講到了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故事,但他卻講了一個“謀財”與“劫色”的故事。這樣問題就來了,這個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它到底是一個美麗的愛情與婚姻的故事呢?還是一個醜陋的謀財與劫色的故事呢?這個問題不解決,恐怕我們今天也講不下去了。
王老師是學界前輩,我作為後學對他很欽佩,尤其是他在央視十套主講的《王立群讀史記》,我經常看,說實話,學習到不少東西。但有些內容和觀點,作為從探討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不能苟同。比如說,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王立群先生說這是一個“讓人惡心的劫財與劫色的故事”,說“流傳了兩千年的美麗的愛情故事其實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騙局而已”,這種說法,我認為,有“故為驚世之語”之嫌,不論是於情、還是於理都是很難說得通的,也是很難以服眾的。
口說無憑,分析為證。我們來看一下王老師的論證過程。
王老師主要根據《史記》、《漢書》和《西京雜記》的記載,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分兩講,即《琴挑文君》與《情變之謎》兩講,來講述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
在《琴挑文君》裏,即相如文君故事的愛情階段,王老師重點突出了司馬相如對卓文君以及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的騙婚過程。說司馬相如是成都人,原來家裏還是較富裕的。曾在漢景帝朝做過郎官,後隨梁孝王去做了一段時間文學侍從。後來辭職不做了,回到了成都。這時,家裏已經很窮了。他就跑到臨邛,就是現在的四川邛崍,和他的朋友,當時的臨邛縣令王吉,演出了一出雙簧戲。王吉先是給他配備了香車寶馬,一身行頭搞得漂漂亮亮的,又把他安排到縣裏最好的賓館裏,然後每天去拜訪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則故作姿態,縣令來拜見,也不接見。王吉還就鍥而不舍、恭恭敬敬地每天都去拜見,這下,縣裏的富豪之間一下子就傳開了,說有這麽一檔子事,有這麽一個名人叫司馬相如到縣裏來了,縣令天天去拜見他也不見,不知道是什麽來頭。這個縣裏最富的富豪就是卓文君她爹卓王孫,據王立群先生說他當時是全國首富。這個卓王孫就置辦酒席,將司馬相如和縣令王吉請到家裏來坐客,司馬相如就欣然而往,在席間彈了一首琴曲叫《鳳求凰》,打動了在屏風後偷聽的卓文君的心,當夜,卓文君就夜奔司馬相如,也就是跟著司馬相如私奔了。說卓文君跟著司馬相如回到成都傻眼了,因為這時司馬相如已經很窮了,《史記》記載他“家居徒四壁立”,窮得就剩四麵牆了。王老師說卓文君看到這個現實,知道受騙了,但沒辦法,隻好回臨邛跟老子要錢,卓王孫正在氣頭上,聲稱要跟女兒女婿斷絕關係,一個子兒也不給。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就對著老丈人家開了個小破酒館,文君當壚,相如跑堂,擺開了架式,生意熱鬧得跟同福客棧一樣。這卓王孫最後丟不起這臉,隻好認了女兒女婿,又給了大量的錢財,司馬相如這才和卓文君回來成都,過起了富裕的生活。
在《情變之謎》裏,也就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婚姻階段,王老師主要根據民間傳說,講了司馬相如被漢武帝重用之後,曾兩度想要拋棄卓文君,但都在卓文君義正辭嚴的譴責下懸崖勒馬,並最終維持了他們的婚姻生活。王立群老師分析,司馬相如之所以最終沒能走出背叛卓文君的一步,關鍵之處和他追求卓文君一樣,都在於一個“錢”字。王老師還提供了一條佐證,那就是他認為司馬相如在受漢武帝賞識重用之後,還是不喜歡在官場上向上爬,關鍵也是因為他擁有卓文君的雄厚的物質生活財富,不需要再到官場裏去打拚了。
總之,不論是《琴挑文君》還是《情變之謎》,不論是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愛情階段,還是司馬相如背叛卓文君的婚姻階段,對司馬相如來說,其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也是最開始的出發點,王立群老師認為都是一個“錢”字,所以這場“熙熙攘攘,為錢來往”的愛情與婚姻完全是一場美麗的騙局而已。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王立群老師在這兩講裏主要提出的五大論據。
第一,“陰謀與愛情”。也就是說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是一場陰謀與愛情的故事。王老師重點強調了司馬相如與縣令王吉確實是先策劃,後得手,用欺騙的手段獲得了卓王孫的財與卓文君的色。最後當文君跟著相如私奔到成都,看到“家徒四壁立”的殘酷現實時,才明白了這是個騙局,也就是說明白了相如是用了欺騙的手段,但此時為時已晚,王老師給出了文君當時的兩種選擇,一是戳穿騙局,二是幫助隱瞞。最終文君選擇了第二個。
我以為王老師的這種解讀,至少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他不懂卓文君對愛情的理解,或者說,他不懂一個愛情中的女子的心情。作為全國首富的女兒,卓文君十七歲剛剛嫁人不久,就成了寡婦,換句話說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剛剛開始燃燒就被命運熄滅了,好在命運又把司馬相如送到了她的麵前,愛情的火焰又再次點燃,在這種情況下,像卓文君這樣的女子,她看重的會是錢財嗎?她會因為看到司馬相如的家裏“家徒四壁”而失望嗎?肯定不會。說不定,她還高興這樣呢,這從卓文君自己主動提出回臨邛跟她爹要錢,反倒可以看出她的這種興奮與激動,因為這樣她就可以幫助司馬相如了,一個愛情中的女子最開心的事就是為她的愛人做她力所能及以及力所不能及的所有的事。所以王立群老師說司馬相如不主動提出回臨邛而讓卓文君提出來體現了司馬相如的陰險,或者說叫老謀深算,我覺得實在有些荒唐。第二,王老師將這段愛情解讀為一場陰謀與愛情,是因為他不懂策劃與騙局的區別。在王立群老師看來,司馬相如和縣令王吉是有預謀、有計劃、通過非常手段抱得美人與錢財同歸的。但問題是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手段呢?我們前麵講了,縣令王吉和司馬相如演了一出雙簧戲,很巧,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候,也有這麽一出雙簧戲。1918年的時候,複古派反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但暫時沒有人公開出來講話。於是錢玄同把社會上的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給《新青年》寫了一封信,來攻擊新文化運動,然後再讓劉半農寫回信予以批駁,兩封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這一爭論,就引起了廣泛的社會注意。其實,不過是自己人罵自己人。但錢玄同和劉半農的雙簧戲,正式拉開了新文學運動與封建複古主義鬥爭的序幕。這在文學史上很有名,我想王老師不會不知道,按照司馬相如被界定為“陰謀與愛情”的邏輯,這豈不是也要被界定成“陰謀與革命”了?所以,司馬相如的雙簧戲頂多就是一種為了獲得愛情的策劃,不能算是損人利己的陰謀。這種策劃生動、有趣,還有效,又不損害別人的利益,我認為這在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裏,根本就無可厚非嘛。
王立群老師的第二大論據是“財在色前”。就是王老師認為該怎樣給司馬相如這個人的人品定性,關鍵是看“謀財”在前還是“謀色”在前,換句話說就是主要是為卓王孫的財去的,還是為卓文君的色去的。為色去的,尚讓人同情,為財去的,就實在是人品低下,讓人惡心了。
我覺得這未免有些以迂腐的老夫子之心去度青年男女情愛之腹的嫌疑。王老師認為司馬相如首先是為財去的。因為從色上看,正史上並沒有對卓文君美色的描繪,而且她還是個寡婦。而《史記》卻說司馬相如“甚都”,也就是長得極漂亮、極瀟灑的意思。說他出現在酒宴上的時候,“一坐盡傾”,所有的人都為他的風采所折服。而他此前也沒見過卓文君,所以他不該會是為一個可能長得很一般的寡婦策劃了這麽麻煩的一場雙簧戲。既然不是為色去的,那就是為財去的了。
老實說,我覺得這個推論有些一葉障目、不見其餘的嫌疑。首先,卓文君長得怎麽樣,《西京雜記》裏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的。《西京雜記》裏說卓文君“妖冶好眉色,如望遠山”,說她眉毛的化妝手法很特別,形狀象望遠山,是當時時尚之美的代表。所以後來蘇東坡有詩說“相如有家山,縹緲在眉綠。誰雲千裏遠,寄此一顰足。”就是說雖然相如出差遠在千裏之外,但隻要想起卓文君的一顰一笑,那眉目傳情的極致之美,都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不能說卓文君就長得比司馬相如差。況且,雙簧戲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臨邛的縣令王吉,司馬相如沒見過卓文君,王吉不一定沒見過,而通過王吉,了解到卓文君的才色俱佳完全是有可能的,這不正是司馬相如這種才子所熱衷於追求的佳人嗎?其次,卓文君是個寡婦不假,但她不過才十七歲,新婚不久即喪偶,況且漢人對再嫁看得很開放很平常,古人說“髒唐臭漢”,某種角度上就是說唐代與漢代在男女之事態度上的開放與隨便,一個寡婦的身份並不能影響文君的什麽。反過來,相如除了“甚都”之外,《史記》還記載他“口吃而善著書,有消渴疾。”也就是他雖然長得漂亮,琴也彈得漂亮,但他的弱點也是相當致命的,他說話口吃,而且還有糖尿病,“消喝疾”就是糖尿病。光口吃一點,卓文君再怎麽說配司馬相如都綽綽有餘了,更何況卓文君還是首富之女,而司馬相如不過是個窮光蛋。《簡?愛》裏有一句名言,簡?愛曾經對男主人公羅切斯特說:“如果上帝也賦予我財富與美貌,我一定會讓你難以離開我。”卓文君對於司馬相如來說,就是一個擁有財富與美貌的吸鐵石,司馬相如因此去鳳求凰,又有什麽可以被指責的呢?
說到司馬相如的窮,就要說到王立群老師第三大論據,“錢財決定論”。也就是通觀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不論是“琴挑文君”的愛情階段,還是有著“情變之謎”的婚姻階段,決定司馬相如行為因素的關鍵都在於一個“錢”字,由此可以看出司馬相如的人品如何,由此,也可以見出其愛情與婚姻的成色如何?
求愛階段的“為錢說”我們剛剛已經反駁過了。再來看看婚姻危機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因為錢司馬相如才懸崖勒馬的呢?《史記》說:“相如與卓氏婚,饒於財。”看來通過與卓文君的婚姻,司馬相如發家致富了確實是個現實,但《史記》緊接著又說“其進仕宦,未嚐肯與公卿國家之事,常稱病親居,不慕官爵。”就是說他後來被漢武帝重用了,進了官場了,還不熱衷於向上爬,王老師認為這是因為他沒必要那麽辛苦打拚了,因為他的物質生活已經很充裕了。所以當後來他要納小妾,要包二奶的時候,卓文君采取了堅決分手的姿態,這讓司馬相如產生了重大的顧慮,這種顧慮主要還是在於生活的經濟基礎,所以他懸崖勒馬了。我想,這種理解恐怕不太符合現實。第一,司馬相如想在茂陵納小妾的時候,已經作為漢武帝的特使勝利出使巴蜀、平息巴蜀紛爭回來,是作為功臣在茂陵休養時候的事。這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外交官員了,他當時的俸祿在二千石,也就是一個省部級公務員的工資收入,他的經濟生活還要依仗卓文君嗎?第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婚姻之後的情感維係並不是靠錢來維係的。那是靠什麽來維係的呢?開始漢武帝要召司馬相如進京,卓文君的態度一是支持丈夫的事業,但同時表達了對兩地分居情況下“兩情如何久長時”的擔憂。當司馬相如兩次情變時,卓文君都不在身邊,但通過兩封信,兩首詩,就把司馬相如擺平了,說明他們的婚姻不是靠錢財來維係的,而是靠卓文君這個女人的智慧與才情來維係的。男人就像女人手裏的風箏,風箏是屬於天空的,事業就是男人的天空,你不放他去飛,他就失去了作為一支風箏的意義。文君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放相如去闖;但風箏飛得再遠,作為女人,你都應該握緊你手中那根細細的線,那根線是什麽呢?在文君,就是她的智慧與才情。所以我以為這個故事對現代人也很有教育意義,要拴住天空裏那隻拚命飛翔的風箏,錢、財、物都做不得線,隻有你自己,隻有你自己豐富的內涵與情感,才是那根細細的,卻又是堅韌的線。
第四個論據,“《史記》曲筆說”。王立群老師認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並沒有對司馬相如的竊財、竊色行為予以揭露與批判,是因為司馬遷愛惜司馬相如之才,曲筆為之隱諱。
古人常說“文章西漢兩司馬”就是將司馬遷與司馬相如並稱的,司馬遷先生寫司馬相如的時候是不是真的這樣“為賢者諱”呢?我們知道,即使是寫當世君王漢武帝,或者是寫當朝開國之祖劉邦,司馬遷都寫出了他們真實的麵目,這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但《史記》也正因此獲得了“不虛美,不隱惡”的盛譽?就是秉持真實的史學創作精神,正因為這一點,它才被稱為“史家之絕唱”。如果司馬遷是為愛惜司馬相如之才而為之遮掩,又怎能談得上“不虛美”呢?
第五個論據,“後人評說”。王立群老師認為即使司馬遷先生是為司馬相如辯護的,但相如“竊財、竊色”的行為還是史有定論的。他舉了這樣一些人,比如與司馬相如同樣生活在漢代的揚雄就在《解嘲》一文中說“司馬相如竊貲於卓氏”,這裏的“貲”就是“財”的意思;後來以教育孩子著名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裏說“司馬長卿竊貲無操”,無操就是沒品德,我估計這句話對王老師的影響很大;再就是以一個和尚的身份寫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的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程器》篇裏說:“相如竊妻而受金”,這就是既竊財又竊色了,我估計讀到這句話,王老師的“竊貲、竊色”說就徹底成形了;還有一個,就是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裏也提到,“相如縱誕,竊貲卓氏”。“縱誕”是什麽意思,就是太荒誕,太不像話,太不道德了。這些人說的,毫無疑問,那語氣都是批判,都是指責,所以王立群老師以為他對司馬相如的指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這裏有三點要注意。第一,如果古人確實都是眾口一詞來指責司馬相如既劫財又劫色的,也就是說“劫財劫色”說並不是什麽創見的話,那就沒什麽再提的必要。第二,事實上也不是所有人都詆毀司馬相如的這種行為,同樣有很多人是持肯定態度的,甚至很多人認為相如文君的這段愛情故事是無比浪漫的,比如說唐代詩人許渾的一首詩裏就說“聞說攜琴兼載酒,邑人爭識馬相如”。古詩裏經常省略地稱司馬相如為馬相如,這裏是說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讓世人羨慕,人人都幻想自己能成為那個故事裏的男主人公呢。《樂府詩集》裏也有首詩說“歌喧桃與李,琴挑鳳將雛。風雲更代序,人事有榮枯。”用的就是琴挑文君的典故,說它是桃李絢爛的浪漫之事。第三,說司馬相如劫財劫色的都是一幫什麽人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封建正統思想的衛道士罷了,他們對相如、文君這種感情的不恥,正反證了青年男女這種追求愛情的真摯與不拘束,這也正是民間為什麽會把相如稱為情聖,為什麽會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看作是追求自由戀愛的榜樣與典範的重要原因。民間情緒與正統思想在古代總是對立的,這不難理解,王立群先生以這些正統思想為論據,我以為結果恐怕是欲左而實右,正好反襯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愛情的美麗。
一段美麗的愛情,我想,一定可以感覺得到,卻一定難以訴說得清。當十七歲的卓文君立在屏風之後,聽著那個為她而來的俊美的男子為她彈奏那首《鳳求凰》的時候,那種怦然心動的愛的滋味,一定是最美最美的!
說到愛情的到來,那種感覺,讓人如沐春風。但有些人一輩子都可能與愛情無緣,原因隻是“故國三千裏,深宮二十年”,所以有人不甘心那種“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的命運,便勇敢地站了起來,去跨越那堵古老深宮的高大院牆,哪怕這一去的地方隻有荒漠連天。
請看下回:王昭君的故事——“那些和親的女子”。
今天,我們要來講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我們講這個故事,當然是把它作為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來講的。但巧的是,就是前不久,七月三十號與七月三十一號兩天,中央電視台十套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當時正在播放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的《讀史記》,其中也講到了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的故事,但他卻講了一個“謀財”與“劫色”的故事。這樣問題就來了,這個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它到底是一個美麗的愛情與婚姻的故事呢?還是一個醜陋的謀財與劫色的故事呢?這個問題不解決,恐怕我們今天也講不下去了。
王老師是學界前輩,我作為後學對他很欽佩,尤其是他在央視十套主講的《王立群讀史記》,我經常看,說實話,學習到不少東西。但有些內容和觀點,作為從探討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不能苟同。比如說,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王立群先生說這是一個“讓人惡心的劫財與劫色的故事”,說“流傳了兩千年的美麗的愛情故事其實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騙局而已”,這種說法,我認為,有“故為驚世之語”之嫌,不論是於情、還是於理都是很難說得通的,也是很難以服眾的。
口說無憑,分析為證。我們來看一下王老師的論證過程。
王老師主要根據《史記》、《漢書》和《西京雜記》的記載,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分兩講,即《琴挑文君》與《情變之謎》兩講,來講述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
在《琴挑文君》裏,即相如文君故事的愛情階段,王老師重點突出了司馬相如對卓文君以及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的騙婚過程。說司馬相如是成都人,原來家裏還是較富裕的。曾在漢景帝朝做過郎官,後隨梁孝王去做了一段時間文學侍從。後來辭職不做了,回到了成都。這時,家裏已經很窮了。他就跑到臨邛,就是現在的四川邛崍,和他的朋友,當時的臨邛縣令王吉,演出了一出雙簧戲。王吉先是給他配備了香車寶馬,一身行頭搞得漂漂亮亮的,又把他安排到縣裏最好的賓館裏,然後每天去拜訪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則故作姿態,縣令來拜見,也不接見。王吉還就鍥而不舍、恭恭敬敬地每天都去拜見,這下,縣裏的富豪之間一下子就傳開了,說有這麽一檔子事,有這麽一個名人叫司馬相如到縣裏來了,縣令天天去拜見他也不見,不知道是什麽來頭。這個縣裏最富的富豪就是卓文君她爹卓王孫,據王立群先生說他當時是全國首富。這個卓王孫就置辦酒席,將司馬相如和縣令王吉請到家裏來坐客,司馬相如就欣然而往,在席間彈了一首琴曲叫《鳳求凰》,打動了在屏風後偷聽的卓文君的心,當夜,卓文君就夜奔司馬相如,也就是跟著司馬相如私奔了。說卓文君跟著司馬相如回到成都傻眼了,因為這時司馬相如已經很窮了,《史記》記載他“家居徒四壁立”,窮得就剩四麵牆了。王老師說卓文君看到這個現實,知道受騙了,但沒辦法,隻好回臨邛跟老子要錢,卓王孫正在氣頭上,聲稱要跟女兒女婿斷絕關係,一個子兒也不給。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就對著老丈人家開了個小破酒館,文君當壚,相如跑堂,擺開了架式,生意熱鬧得跟同福客棧一樣。這卓王孫最後丟不起這臉,隻好認了女兒女婿,又給了大量的錢財,司馬相如這才和卓文君回來成都,過起了富裕的生活。
在《情變之謎》裏,也就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婚姻階段,王老師主要根據民間傳說,講了司馬相如被漢武帝重用之後,曾兩度想要拋棄卓文君,但都在卓文君義正辭嚴的譴責下懸崖勒馬,並最終維持了他們的婚姻生活。王立群老師分析,司馬相如之所以最終沒能走出背叛卓文君的一步,關鍵之處和他追求卓文君一樣,都在於一個“錢”字。王老師還提供了一條佐證,那就是他認為司馬相如在受漢武帝賞識重用之後,還是不喜歡在官場上向上爬,關鍵也是因為他擁有卓文君的雄厚的物質生活財富,不需要再到官場裏去打拚了。
總之,不論是《琴挑文君》還是《情變之謎》,不論是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愛情階段,還是司馬相如背叛卓文君的婚姻階段,對司馬相如來說,其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也是最開始的出發點,王立群老師認為都是一個“錢”字,所以這場“熙熙攘攘,為錢來往”的愛情與婚姻完全是一場美麗的騙局而已。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王立群老師在這兩講裏主要提出的五大論據。
第一,“陰謀與愛情”。也就是說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是一場陰謀與愛情的故事。王老師重點強調了司馬相如與縣令王吉確實是先策劃,後得手,用欺騙的手段獲得了卓王孫的財與卓文君的色。最後當文君跟著相如私奔到成都,看到“家徒四壁立”的殘酷現實時,才明白了這是個騙局,也就是說明白了相如是用了欺騙的手段,但此時為時已晚,王老師給出了文君當時的兩種選擇,一是戳穿騙局,二是幫助隱瞞。最終文君選擇了第二個。
我以為王老師的這種解讀,至少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他不懂卓文君對愛情的理解,或者說,他不懂一個愛情中的女子的心情。作為全國首富的女兒,卓文君十七歲剛剛嫁人不久,就成了寡婦,換句話說是激情燃燒的歲月剛剛開始燃燒就被命運熄滅了,好在命運又把司馬相如送到了她的麵前,愛情的火焰又再次點燃,在這種情況下,像卓文君這樣的女子,她看重的會是錢財嗎?她會因為看到司馬相如的家裏“家徒四壁”而失望嗎?肯定不會。說不定,她還高興這樣呢,這從卓文君自己主動提出回臨邛跟她爹要錢,反倒可以看出她的這種興奮與激動,因為這樣她就可以幫助司馬相如了,一個愛情中的女子最開心的事就是為她的愛人做她力所能及以及力所不能及的所有的事。所以王立群老師說司馬相如不主動提出回臨邛而讓卓文君提出來體現了司馬相如的陰險,或者說叫老謀深算,我覺得實在有些荒唐。第二,王老師將這段愛情解讀為一場陰謀與愛情,是因為他不懂策劃與騙局的區別。在王立群老師看來,司馬相如和縣令王吉是有預謀、有計劃、通過非常手段抱得美人與錢財同歸的。但問題是這是一種什麽樣的手段呢?我們前麵講了,縣令王吉和司馬相如演了一出雙簧戲,很巧,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候,也有這麽一出雙簧戲。1918年的時候,複古派反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但暫時沒有人公開出來講話。於是錢玄同把社會上的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給《新青年》寫了一封信,來攻擊新文化運動,然後再讓劉半農寫回信予以批駁,兩封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這一爭論,就引起了廣泛的社會注意。其實,不過是自己人罵自己人。但錢玄同和劉半農的雙簧戲,正式拉開了新文學運動與封建複古主義鬥爭的序幕。這在文學史上很有名,我想王老師不會不知道,按照司馬相如被界定為“陰謀與愛情”的邏輯,這豈不是也要被界定成“陰謀與革命”了?所以,司馬相如的雙簧戲頂多就是一種為了獲得愛情的策劃,不能算是損人利己的陰謀。這種策劃生動、有趣,還有效,又不損害別人的利益,我認為這在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裏,根本就無可厚非嘛。
王立群老師的第二大論據是“財在色前”。就是王老師認為該怎樣給司馬相如這個人的人品定性,關鍵是看“謀財”在前還是“謀色”在前,換句話說就是主要是為卓王孫的財去的,還是為卓文君的色去的。為色去的,尚讓人同情,為財去的,就實在是人品低下,讓人惡心了。
我覺得這未免有些以迂腐的老夫子之心去度青年男女情愛之腹的嫌疑。王老師認為司馬相如首先是為財去的。因為從色上看,正史上並沒有對卓文君美色的描繪,而且她還是個寡婦。而《史記》卻說司馬相如“甚都”,也就是長得極漂亮、極瀟灑的意思。說他出現在酒宴上的時候,“一坐盡傾”,所有的人都為他的風采所折服。而他此前也沒見過卓文君,所以他不該會是為一個可能長得很一般的寡婦策劃了這麽麻煩的一場雙簧戲。既然不是為色去的,那就是為財去的了。
老實說,我覺得這個推論有些一葉障目、不見其餘的嫌疑。首先,卓文君長得怎麽樣,《西京雜記》裏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的。《西京雜記》裏說卓文君“妖冶好眉色,如望遠山”,說她眉毛的化妝手法很特別,形狀象望遠山,是當時時尚之美的代表。所以後來蘇東坡有詩說“相如有家山,縹緲在眉綠。誰雲千裏遠,寄此一顰足。”就是說雖然相如出差遠在千裏之外,但隻要想起卓文君的一顰一笑,那眉目傳情的極致之美,都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不能說卓文君就長得比司馬相如差。況且,雙簧戲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臨邛的縣令王吉,司馬相如沒見過卓文君,王吉不一定沒見過,而通過王吉,了解到卓文君的才色俱佳完全是有可能的,這不正是司馬相如這種才子所熱衷於追求的佳人嗎?其次,卓文君是個寡婦不假,但她不過才十七歲,新婚不久即喪偶,況且漢人對再嫁看得很開放很平常,古人說“髒唐臭漢”,某種角度上就是說唐代與漢代在男女之事態度上的開放與隨便,一個寡婦的身份並不能影響文君的什麽。反過來,相如除了“甚都”之外,《史記》還記載他“口吃而善著書,有消渴疾。”也就是他雖然長得漂亮,琴也彈得漂亮,但他的弱點也是相當致命的,他說話口吃,而且還有糖尿病,“消喝疾”就是糖尿病。光口吃一點,卓文君再怎麽說配司馬相如都綽綽有餘了,更何況卓文君還是首富之女,而司馬相如不過是個窮光蛋。《簡?愛》裏有一句名言,簡?愛曾經對男主人公羅切斯特說:“如果上帝也賦予我財富與美貌,我一定會讓你難以離開我。”卓文君對於司馬相如來說,就是一個擁有財富與美貌的吸鐵石,司馬相如因此去鳳求凰,又有什麽可以被指責的呢?
說到司馬相如的窮,就要說到王立群老師第三大論據,“錢財決定論”。也就是通觀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不論是“琴挑文君”的愛情階段,還是有著“情變之謎”的婚姻階段,決定司馬相如行為因素的關鍵都在於一個“錢”字,由此可以看出司馬相如的人品如何,由此,也可以見出其愛情與婚姻的成色如何?
求愛階段的“為錢說”我們剛剛已經反駁過了。再來看看婚姻危機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因為錢司馬相如才懸崖勒馬的呢?《史記》說:“相如與卓氏婚,饒於財。”看來通過與卓文君的婚姻,司馬相如發家致富了確實是個現實,但《史記》緊接著又說“其進仕宦,未嚐肯與公卿國家之事,常稱病親居,不慕官爵。”就是說他後來被漢武帝重用了,進了官場了,還不熱衷於向上爬,王老師認為這是因為他沒必要那麽辛苦打拚了,因為他的物質生活已經很充裕了。所以當後來他要納小妾,要包二奶的時候,卓文君采取了堅決分手的姿態,這讓司馬相如產生了重大的顧慮,這種顧慮主要還是在於生活的經濟基礎,所以他懸崖勒馬了。我想,這種理解恐怕不太符合現實。第一,司馬相如想在茂陵納小妾的時候,已經作為漢武帝的特使勝利出使巴蜀、平息巴蜀紛爭回來,是作為功臣在茂陵休養時候的事。這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很重要的外交官員了,他當時的俸祿在二千石,也就是一個省部級公務員的工資收入,他的經濟生活還要依仗卓文君嗎?第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婚姻之後的情感維係並不是靠錢來維係的。那是靠什麽來維係的呢?開始漢武帝要召司馬相如進京,卓文君的態度一是支持丈夫的事業,但同時表達了對兩地分居情況下“兩情如何久長時”的擔憂。當司馬相如兩次情變時,卓文君都不在身邊,但通過兩封信,兩首詩,就把司馬相如擺平了,說明他們的婚姻不是靠錢財來維係的,而是靠卓文君這個女人的智慧與才情來維係的。男人就像女人手裏的風箏,風箏是屬於天空的,事業就是男人的天空,你不放他去飛,他就失去了作為一支風箏的意義。文君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放相如去闖;但風箏飛得再遠,作為女人,你都應該握緊你手中那根細細的線,那根線是什麽呢?在文君,就是她的智慧與才情。所以我以為這個故事對現代人也很有教育意義,要拴住天空裏那隻拚命飛翔的風箏,錢、財、物都做不得線,隻有你自己,隻有你自己豐富的內涵與情感,才是那根細細的,卻又是堅韌的線。
第四個論據,“《史記》曲筆說”。王立群老師認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並沒有對司馬相如的竊財、竊色行為予以揭露與批判,是因為司馬遷愛惜司馬相如之才,曲筆為之隱諱。
古人常說“文章西漢兩司馬”就是將司馬遷與司馬相如並稱的,司馬遷先生寫司馬相如的時候是不是真的這樣“為賢者諱”呢?我們知道,即使是寫當世君王漢武帝,或者是寫當朝開國之祖劉邦,司馬遷都寫出了他們真實的麵目,這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但《史記》也正因此獲得了“不虛美,不隱惡”的盛譽?就是秉持真實的史學創作精神,正因為這一點,它才被稱為“史家之絕唱”。如果司馬遷是為愛惜司馬相如之才而為之遮掩,又怎能談得上“不虛美”呢?
第五個論據,“後人評說”。王立群老師認為即使司馬遷先生是為司馬相如辯護的,但相如“竊財、竊色”的行為還是史有定論的。他舉了這樣一些人,比如與司馬相如同樣生活在漢代的揚雄就在《解嘲》一文中說“司馬相如竊貲於卓氏”,這裏的“貲”就是“財”的意思;後來以教育孩子著名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裏說“司馬長卿竊貲無操”,無操就是沒品德,我估計這句話對王老師的影響很大;再就是以一個和尚的身份寫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的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程器》篇裏說:“相如竊妻而受金”,這就是既竊財又竊色了,我估計讀到這句話,王老師的“竊貲、竊色”說就徹底成形了;還有一個,就是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裏也提到,“相如縱誕,竊貲卓氏”。“縱誕”是什麽意思,就是太荒誕,太不像話,太不道德了。這些人說的,毫無疑問,那語氣都是批判,都是指責,所以王立群老師以為他對司馬相如的指責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這裏有三點要注意。第一,如果古人確實都是眾口一詞來指責司馬相如既劫財又劫色的,也就是說“劫財劫色”說並不是什麽創見的話,那就沒什麽再提的必要。第二,事實上也不是所有人都詆毀司馬相如的這種行為,同樣有很多人是持肯定態度的,甚至很多人認為相如文君的這段愛情故事是無比浪漫的,比如說唐代詩人許渾的一首詩裏就說“聞說攜琴兼載酒,邑人爭識馬相如”。古詩裏經常省略地稱司馬相如為馬相如,這裏是說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讓世人羨慕,人人都幻想自己能成為那個故事裏的男主人公呢。《樂府詩集》裏也有首詩說“歌喧桃與李,琴挑鳳將雛。風雲更代序,人事有榮枯。”用的就是琴挑文君的典故,說它是桃李絢爛的浪漫之事。第三,說司馬相如劫財劫色的都是一幫什麽人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封建正統思想的衛道士罷了,他們對相如、文君這種感情的不恥,正反證了青年男女這種追求愛情的真摯與不拘束,這也正是民間為什麽會把相如稱為情聖,為什麽會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看作是追求自由戀愛的榜樣與典範的重要原因。民間情緒與正統思想在古代總是對立的,這不難理解,王立群先生以這些正統思想為論據,我以為結果恐怕是欲左而實右,正好反襯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愛情的美麗。
一段美麗的愛情,我想,一定可以感覺得到,卻一定難以訴說得清。當十七歲的卓文君立在屏風之後,聽著那個為她而來的俊美的男子為她彈奏那首《鳳求凰》的時候,那種怦然心動的愛的滋味,一定是最美最美的!
說到愛情的到來,那種感覺,讓人如沐春風。但有些人一輩子都可能與愛情無緣,原因隻是“故國三千裏,深宮二十年”,所以有人不甘心那種“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的命運,便勇敢地站了起來,去跨越那堵古老深宮的高大院牆,哪怕這一去的地方隻有荒漠連天。
請看下回:王昭君的故事——“那些和親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