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趙蕤第一次命題讓李白試寫一詩,他一心一意要讓李白洗髓換骨,脫去時風所染,是以命題之先,思慮了很久,才道:“寫一景,或寫一物,然不須困於題旨,尤不必出落相對。”


    李白從趙蕤手中接過一方牙版,鋪上槁紙,掖實扣緊,以左掌擎住,這才捵捵筆、點了墨,書事算是停當了,然而心中仍不免疑惑—


    他以為自己的詩就是用意過於恣肆,前言後語不能貫通,之前才會把曹子建“西園飛蓋”那樣的典故加諸於“初月”的;如果原本無所感、無所知,又怎麽會有足以吟詠的詩句呢?遂問道:“無旨意如何作?”


    趙蕤淡淡答了聲:“取汝念念不忘一事即可。”


    李白一動念,隻想到了多年前憔悴病榻的丁零奴—也就是在那一張病榻上,丁零奴將一柄他親手鑄造、隨身攜行多年,長短與李白身形略等的劍交付給這孩子,道:“此物可以摧伏怨敵,汝其善保。”


    丁零奴晚歲與他朝夕相伴,是他懵懂未開直至年事稍長以來,第一次曆經生離死別的伴侶。可是“寫一景,寫一物”並不是“寫一人”。若是寫丁零奴,他可以在轉瞬間拈成八個作為骨幹的語句:“金天之西,白日所沒。康老胡雛,生彼月窟。巉岩容儀,戍削風骨。碧玉炅炅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鬢紅。”李白隨思落筆,濡毫疾書,寫下了,卻又立刻移開書紙,換了一張。


    趙蕤盤膝坐在對麵的幾前,頭也不抬,沉聲道:“槁草莫丟棄,那也都是心血。”


    李白沒答腔,繼續想著丁零奴,想著他一路從西域隨車步行,走在巨輪高車之側,年僅五歲的李白隻消輕輕拈指,一撩車窗簾布,便可以看見丁零奴那頂渾脫帽。帽子已經極其陳舊,翻沿處皆磨白了,複沾黏塵沙灰土而泛黃發黑;帽身的繡花原本是紅是綠,也不再能分辨。非得從車中俯瞰,不能發覺那帽頂近央之處,不知何時還破了個洞,露出丁零奴的一塊禿顱。


    念念不忘,此物此景。他又有了句子:“容顏若飛電,時景如飄風。草綠霜已白,日西月複東。華鬢不耐秋,颯然成衰蓬。”這六句尚未收煞,李白忽又覺得不妥—按趙蕤的吩咐,唯景物可寫,不能作旨意;要是順此而下,他非得作出懷念丁零奴的句意不可;就算不朝這一思路前行,也省不得要對歲月奄逝、人生短促的本相發一感慨。


    於是他又換了一張紙,歎道:“作詩不立作意,原來是極難的。”


    趙蕤仍逕自抄著他的著作,不理不睬。卻暗下竊喜著;沒有料到前幾日還沾沾自喜地說“某寫詩恰是隨意”、“某寫詩皆不落題”的這個狂生,竟然翻悟得如此敏捷,點額知返,當即發現自己並非無所不能,隻是才大心疏而已。


    李白則默默地從丁零奴的記憶遁開,想起了那的確也堪稱令人念念不忘的明月故事,他略一振衣袖,左掌夾穩了手版,右手舉筆,落毫仍然俊快無倫: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殺氣落喬木,浮雲蔽層巒。孤鳳鳴天霓,遺聲何辛酸。


    這是他想象中的巨雕,於翱翔了不知幾度春秋之後,來到這荒寒郊野,俯視山川雲巒,猛然看見了當年在狂風暴雪之夜結識的少年,想要就近相認。孰能料得,上林一箭墮西風,這心地天真的野物,竟然在頃刻間被那不能相識的舊識橫奪了性命。


    作罷,他低聲誦過一回,滿眼的字跡,都像是孩提時心象所摹而栩栩如生的、紛絮飄零的一身毛羽。他猜想:趙蕤再稱神仙,大約也看不出他所寫的,是騎射英雄明月傳說中的那一隻巨雕罷?


    可是趙蕤連看也不看便道:“不佳!”


    “神仙尚未過目—”


    “某側耳而聽汝誦聲即知,中間二聯還是免不了受時風漬染,出落成對;尤其是五、六兩句,落入那協律郎群公眼中,想來會稱道汝工巧穩洽—”


    考辨詩之為物,究竟應該如何才算“中式”,的確在這些年間愈益明朗。雖然朝廷與士人並沒有規範句法律則的明文,可是“時風”無所遁逃。李白已經竭盡所能地不受那種遣詞造句的聲調習慣所羈縻—像是“天地何漫漫”一句的“何”字,“風飄大荒寒”一句的“荒”字,“浮雲蔽層巒”一句的“層”字,“孤鳳鳴天霓”一句的“天”字,以及“遺聲何辛酸”的“辛”字等等;若以“合律”的要求視之,皆應易為仄聲字。李白刻意調度如此,使之不符時尚,更近古體。


    更何況,趙蕤力稱是病的第五、六句“殺氣落喬木,浮雲蔽層巒”,李白更不能服其理。他原本還頗費一番工夫,蓄意使第五句起句(也就是當句之第二字)處,與第四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對;在科考中,以試帖詩的考察要求而言,這是“犯式”的,也就是出格、出律的。後世之論詩者常謂此為“失黏”,一旦有此病,足證其韻律不協,識字失檢,是可以因之而黜落不第的。李白為了表示他不為時風所寖,於當黏之處失黏,橫空一斷,手眼應屬不凡了,未料趙蕤仍舊不愜意。


    李白將手版並筆一放,攏攏袖子,高踞而問道:“‘工巧穩洽’稱得是病?”


    “於不思議間得之,即是病,且大病不可醫。”趙蕤道,“汝於作此‘殺氣落喬木’句之際,已墮入‘浮雲蔽層巒’之障中。”


    乍聽之下,趙蕤的說法很詭異,明明前一句才寫就,下一句尚無蹤跡,怎麽說上一句就落入了下一句的機栝呢?繼之再一細思,李白不得不心平氣和了下來。


    的確!或許便在前一句離手的一刹那間,神思無識亦無明,任由“高下相須,自然成對”的慣性澎湃而興,果然順著語勢而冒出來的“浮雲蔽層巒”是一個貼切的對句,卻是一個浮濫的描寫。因為隻有李白自己知道:他要敘述的應該是一隻視野遼闊明澈,在草原上空縱情翱翔的巨雕,本來不會去在意那些偶或遮蔽了層層山丘的雲朵。


    “汝自是一鳳,何須作雞鳴?”趙蕤看李白一眼,將先前所說的話再說了一次:“然—槁草都是心血,莫丟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白·少年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大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大春並收藏大唐李白·少年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