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宕桑旺波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作者:謝國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世俗的生活在心靈中,打下永不磨滅的印記,它就此具有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堅持。它總會在靜得幾乎快空掉一切的時候,突然冒出一個念頭,然後就像滴落水中的墨滴一般,迅速地暈染開,展示著美妙的痕跡,讓一顆心為它神牽了去。
倉央嘉措的活佛生活,大約就是被這根深蒂固的印記所侵蝕了,原本可以簡單的生活,注定要變得不簡單。在靜穆的誦經禮佛的日子,他的心底不時浮出世俗的影像,仿佛一部永不停播的電影,那劇場永遠開著,到了鍾點就開始播放令人熟悉的畫麵,一遍又一遍,永不厭倦。
靜穆的心,就這樣被熱鬧和喧囂的溫情,撞擊了一次又一次,撞得那端坐的身影開始搖晃。靜坐參悟,變得越來越難,一顆心總是探視著窗外。那裏有什麽?那裏有惹得三千煩惱的迷障。可這迷障竟有動人心魄的美,讓人禁不住顧望。
人影幢幢中,有豔麗的花搖曳著身姿,招搖著最大的魅力。倉央嘉措想,那應該是一種叫做美好的東西,世間或許並不如佛經中說的那麽不堪,它亦有美的存在。
事實上,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塵世並非是被一棍子打死的。看過《圓覺經》的人,都會感覺世間原來不隻有業,還有美。這些美充斥在我們周圍,無處不在,卻又悄無聲息。它等待著明察的眼睛去發現,等待著善感的心靈去感知。
佛陀之所以說世間之人業障重重,是因為世人的眼睛,容易被外貌美麗的事物欺騙。當看這個世界時,隻用雙眼,而非用心靈,塵世就是一個被偽裝起來的世界。但當有一顆明辨的心,馬上就能從濁世中分出美醜來。
佛陀知道世人愚昧,所以誇大了對塵世的貶斥,讓人更多地去看它的惡、它的醜。至於美,那不是一般人能夠碰觸的。那非得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在世間將其一一簡析。這是佛陀故意讓世人有的誤會,其中有很難言傳的智慧。
到了佛陀即將滅度之時,他亦擔心弟子們對於塵世的了解,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又苦口婆心地傳授世間有美的秘法。這是要已經看透世事塵埃的心靈才能修的秘法,它能讓人洞悉世界的真相,得到真實完美的世界,方知大美自在人間。
於是佛理尚要向人間求,才能真正求到。坐了苦禪,未必能看穿一切;逍遙人世,卻可能即身成佛。
我們無法得知,倉央嘉措的心,是否真是洞見了,佛學的這一真相。但我們知道,他相信世間有美,他發覺枯坐於高台,會有所虧欠。他要去彌補這一空缺,這一遺憾。他不要修枯寂的出世法,他要修生動的入世法。
於是,他再次披上了俗裝,走下高高的布達拉宮,走過無人的空寂,去那熱鬧的處所,尋找美的所在。
可什麽才能叫做美?倉央嘉措的心裏,並不十分清晰,他或許為父母對他的愛而感激,他或麵對鄉鄰的守望相助而感動,他或許因自由自在的愜意而心怡,他或許對曾經的愛依舊心有向往……
不可否認,生活中關於美,可以有很多的解釋。它們,是世人能在這個世間存活下來的理由。
美可以是關於友情:挽著閨蜜的手,逛街,吃甜膩的蛋糕,抱著一大堆零食,準備回家繼續八卦。也許偶然在街上遇見彼時相戀的人,卻由於朋友的陪伴,衝抵掉以前的不快樂,由此可以對其報以微笑,瀟灑地走開。或者是約上兩三知己,大快朵頤,酣暢淋漓。
美可以是關於親情:與父母吃飯;和父母共同翻看小時候的照片,懷念長大的點滴;緊緊地牽著父母的手一次;給他們一個幾乎可以窒息的擁抱;在他們的耳邊輕輕地說一句我愛你。
美可以是關於感受:癡癡看著滿滿楊柳樹的經幡,飄動在風中;或用手指靜靜劃過布達拉宮雪白的牆壁,感受過往濃密的曆史;或用手掌推動一個又一個的經筒,感覺無數人留下的溫度與紋路。
美可以是關於細節生活:或靜靜蜷縮在沙發中,讓低沉的法語歌充斥房間,讓燈光照在泛黃的書籍上,看手邊的茶還冒著熱氣,慢慢度過長夜;或帶著陪伴自己多年的寵物,出去走走,看在中心花園跳舞的中年、相依坐在木椅上的古稀老人、飛奔去父母身邊的孩子們,感受這裏的歡樂連連,笑聲不斷。
當然,最能讓人心激動的,還是愛情,那是夜空中最美的焰火,燃放著驚世駭俗的一瞥。即便是心裏受過傷,人依然希望,自己能夠去期盼那絕世的美。然而愛情的美,並不僅僅是擁有愛情,也可能是為了等待愛情。
幾米說過:“我遇到貓在潛水,卻沒遇到你;我遇到狗在攀岩,卻沒遇到你;我遇到夏天飄雪,卻沒遇到你;我遇到冬天刮台風,卻沒遇到你;我遇到豬都學會結網了,卻沒遇到你。我遇到所有的不平凡,卻一直遇不到平凡的你。”等待與你命中注定的那個人,需要時間。
倉央嘉措決定行走在人群中,看那芸芸眾生,他的心底依舊期盼著愛。他想相信,那感情是美的,他想去再次體驗。或許隻有這種美,才能讓他感覺生命的價值。他想要坐在茶館、酒肆,等待讓心靈為之激越的感情。
於是,從布達拉宮一直伸向八角街,一個高貴的青年出現在街頭的酒肆中。華貴的細氆氌長袍,高筒的牛皮靴,儒雅卻不敢讓人正視的逼人英氣。仿佛是一匹汗血寶馬,突然闖進了驢棚,嫉妒和怨恨在人群中蔓延開來,最終化作不屑和疑慮。
從此,一個人在拉薩擁有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身份:
住在布達拉時,
是日增倉央嘉措;
住在宮下邊時,
是浪子宕桑旺波。(高平譯)
但他究竟是哪個他呢?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姓甚名誰,代表著一個人的符號。古往今來,人們對姓名十分看重,幾乎把它當成最重要的人生價值載體之一。
倉央嘉措的名字,注定是要流芳百世的。它是班禪為新的達賴轉世所賜予的姓名。這個正式的法名為普慧羅布藏仁青倉央嘉措,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可這名字代表的大權,對於倉央嘉措而言,隻是天空中的流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有的,則是終日的禪香青燈,對從小在自由中成長的倉央嘉措而言,那是怎樣煎熬的禁錮呢?
遼闊的草原,高遠的藍天,與心愛的姑娘執手相看的美願,隻能化作幻境,成為依稀的夢境。這隻在高原搏擊長空的雄鷹,如今卻成了被關在“金頂”裏的“金絲鳥”,每夜寂寞侵襲,便輾轉反側。壓力下必有反抗,此時,任何力量也牽製不了,六世達賴萌動的春心。
他應該曾經常常在心裏,暗暗地感激他幼時的朋友。塔堅乃是倉央嘉措兒時的玩伴,比倉央嘉措大幾歲,所以塔堅乃既是他的兄長,又是他至親的朋友。他們曾一起摔跤,曾一起在高山的草甸上放牧歌唱,曾在山岡追逐而忘了回家。現在,塔堅乃從遙遠的家鄉來到了拉薩,他就是他在這裏唯一的親人。
美麗的歌聲,似乎還在耳際蕩漾,他仿佛又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慈祥的阿爸阿媽吆喝著他的乳名——阿旺諾布,塔堅乃的爸爸左手拿著酒壺,右手撫摸著他的頭,塔堅乃則站在樹旁學他家的牛叫。還有,就是在那個市集中,倚靠在門前的,像山桃花一樣嬌羞的仁增旺姆。
可是這些美好,就像天際的流雲,風把它吹得越來越輕,最後隻剩下一縷輕煙。慶幸的是,塔堅乃來了,給孤獨的他帶來了依靠,還有童年和家鄉的氣息。
這是倉央嘉措多麽渴望的友誼,是在高高的布達拉宮裏,不可能存在的友誼。於是,他賜給塔堅乃一個特別的權利——他可以隨時來布達拉宮看望他。可高高的布達拉宮,在敬畏神明的藏民心中,不是常人能夠隨意進出的地方。即便塔堅乃有了這個獨特的權利,他仍然不敢經常踏足此地。
為了常和塔堅乃見麵,倉央嘉措不得不換上便服,約上塔堅乃到布達拉宮背後的水潭邊射箭。如果塔堅乃忙於生計,他就穿著便服去市集找他,有時他們就到附近的酒肆喝喝酒。
倉央嘉措並不擔心有人會認出他。為了避免倉央嘉措掌控權力,桑結嘉措極少讓他出席重要的場合,拉薩的貴族們大多不熟悉他的麵孔。他甚至也不去講經。而為民眾摸頂賜福時,也不會有人直盯著活佛看。更重要的是,民眾們都認為,活佛住在高高的布達拉宮,誰想到他會親臨這凡塵俗世。
於是他穿上便裝,用上了一個新的名字——宕桑旺波。這個名字,象征著一個新的身份,一個拉薩人都不認識的普通人,一個流連於酒肆的貴族公子。這樣一個名字,像是在四周密封的鐵皮牆上,突然給了他一道,讓他生存的縫隙。
坐在酒館裏的是宕桑旺波,一個富家公子,仿佛是原野裏搖曳生姿的杜鵑。他感覺,這酒肆就是一片自由自在的海洋。酒肆的老板娘,總示以每一個人,可以化開心中陰霾的微笑。醺醺欲醉的小夥子,情意深重地凝望著臉麵微紅的姑娘。嬌羞的姑娘,用甜美的歌聲,表達著對情郎的愛意。他喜歡這個洋溢著快樂、平等、自由、真情的地方,無拘無束。他可以品著妖嬈的美酒,對著心儀的姑娘,彈唱他為她作的情詩:
濃鬱芳香的內地茶,
拌上糌粑最香美。
我看中了的情人哪,
橫看豎看都俊美!(高平譯)
倉央嘉措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也讓他失去了,俗世所擁有的自由與真愛的權利。宕桑旺波沒有千萬人的頂禮膜拜,但他卻有選擇愛與被愛的權利。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何況暫時擱置的,僅僅是一個徒有的虛名。
被命運緊緊困住時,他隻能選擇,在夾縫的春天中,圓滑地生長。人生常常是沒得選擇,然而沒有選擇,卻也是一種選擇。夾縫中也有盎然的春天,這種春意,往往會有更驚人的爆發力。
三毛曾在《撒哈拉的故事》寫到:“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幸福快樂的,畢竟,先走的是比較幸福的,留下來的,也並不是強者,可是,在這徹心的苦、切膚的痛裏,我仍是要說——為了愛的緣故,這永別的苦杯,還是讓我來喝下吧!”我想,不光是愛,人的向往——對真愛的向往、對自由的向往、對真理的向往,都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讓人奮不顧身。即便是後果難料,也無法叫人停止追尋的步伐。
放棄即是擁有。我們常常讚美那些淡泊名利的隱士們,能以智慧的眼光,敏銳地洞察世情。在名利豐收時,他們能果敢地褪去尊貴的身份,遠遁而去。他們寧願相信,在山花爛漫的山野,在空靈的峽穀,更能尋找到人性最真實的自我。放棄,方可彰顯可貴,所以他們收獲了世人難以企及的英名。這或許,是我們自我突破的道路。
在倉央嘉措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當他還是一棵,剛從泥土裏掙出細弱身子來的春草,他已經在隱隱約約地踐行著這真理。也許,稚嫩的他,還無法揣測這“飛蛾撲火”,將會給他的命運,劃上怎樣的終結。但他卻一直篤定地尋覓著愛,和自由的正身。
他端起了酒杯,開始了他的詩酒人生。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古代文人,總喜歡在悲歡離合之時,以詩酒表達自己的情感。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白居易琴罷輒舉酒,酒罷輒吟詩。李白恐怕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一生的顛沛流離都化在了這酒中;快意人生時,他仍以酒助興,“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詩,可壯誌清愁;酒,可快意酣暢。恐怕殘酷的現實,難以寄托情懷,唯有歸於詩酒之後,方能顯示這份難得的純真與浪漫。於是,美酒與詩,為倉央嘉措打開了人生的另一道大門。
這僅僅,是宕桑旺波故事的開始。就像黎明前要經曆黑暗一般,倉央嘉措未曾想到,他將要去經曆,一份份挫敗的愛情。
倉央嘉措的活佛生活,大約就是被這根深蒂固的印記所侵蝕了,原本可以簡單的生活,注定要變得不簡單。在靜穆的誦經禮佛的日子,他的心底不時浮出世俗的影像,仿佛一部永不停播的電影,那劇場永遠開著,到了鍾點就開始播放令人熟悉的畫麵,一遍又一遍,永不厭倦。
靜穆的心,就這樣被熱鬧和喧囂的溫情,撞擊了一次又一次,撞得那端坐的身影開始搖晃。靜坐參悟,變得越來越難,一顆心總是探視著窗外。那裏有什麽?那裏有惹得三千煩惱的迷障。可這迷障竟有動人心魄的美,讓人禁不住顧望。
人影幢幢中,有豔麗的花搖曳著身姿,招搖著最大的魅力。倉央嘉措想,那應該是一種叫做美好的東西,世間或許並不如佛經中說的那麽不堪,它亦有美的存在。
事實上,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塵世並非是被一棍子打死的。看過《圓覺經》的人,都會感覺世間原來不隻有業,還有美。這些美充斥在我們周圍,無處不在,卻又悄無聲息。它等待著明察的眼睛去發現,等待著善感的心靈去感知。
佛陀之所以說世間之人業障重重,是因為世人的眼睛,容易被外貌美麗的事物欺騙。當看這個世界時,隻用雙眼,而非用心靈,塵世就是一個被偽裝起來的世界。但當有一顆明辨的心,馬上就能從濁世中分出美醜來。
佛陀知道世人愚昧,所以誇大了對塵世的貶斥,讓人更多地去看它的惡、它的醜。至於美,那不是一般人能夠碰觸的。那非得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在世間將其一一簡析。這是佛陀故意讓世人有的誤會,其中有很難言傳的智慧。
到了佛陀即將滅度之時,他亦擔心弟子們對於塵世的了解,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又苦口婆心地傳授世間有美的秘法。這是要已經看透世事塵埃的心靈才能修的秘法,它能讓人洞悉世界的真相,得到真實完美的世界,方知大美自在人間。
於是佛理尚要向人間求,才能真正求到。坐了苦禪,未必能看穿一切;逍遙人世,卻可能即身成佛。
我們無法得知,倉央嘉措的心,是否真是洞見了,佛學的這一真相。但我們知道,他相信世間有美,他發覺枯坐於高台,會有所虧欠。他要去彌補這一空缺,這一遺憾。他不要修枯寂的出世法,他要修生動的入世法。
於是,他再次披上了俗裝,走下高高的布達拉宮,走過無人的空寂,去那熱鬧的處所,尋找美的所在。
可什麽才能叫做美?倉央嘉措的心裏,並不十分清晰,他或許為父母對他的愛而感激,他或麵對鄉鄰的守望相助而感動,他或許因自由自在的愜意而心怡,他或許對曾經的愛依舊心有向往……
不可否認,生活中關於美,可以有很多的解釋。它們,是世人能在這個世間存活下來的理由。
美可以是關於友情:挽著閨蜜的手,逛街,吃甜膩的蛋糕,抱著一大堆零食,準備回家繼續八卦。也許偶然在街上遇見彼時相戀的人,卻由於朋友的陪伴,衝抵掉以前的不快樂,由此可以對其報以微笑,瀟灑地走開。或者是約上兩三知己,大快朵頤,酣暢淋漓。
美可以是關於親情:與父母吃飯;和父母共同翻看小時候的照片,懷念長大的點滴;緊緊地牽著父母的手一次;給他們一個幾乎可以窒息的擁抱;在他們的耳邊輕輕地說一句我愛你。
美可以是關於感受:癡癡看著滿滿楊柳樹的經幡,飄動在風中;或用手指靜靜劃過布達拉宮雪白的牆壁,感受過往濃密的曆史;或用手掌推動一個又一個的經筒,感覺無數人留下的溫度與紋路。
美可以是關於細節生活:或靜靜蜷縮在沙發中,讓低沉的法語歌充斥房間,讓燈光照在泛黃的書籍上,看手邊的茶還冒著熱氣,慢慢度過長夜;或帶著陪伴自己多年的寵物,出去走走,看在中心花園跳舞的中年、相依坐在木椅上的古稀老人、飛奔去父母身邊的孩子們,感受這裏的歡樂連連,笑聲不斷。
當然,最能讓人心激動的,還是愛情,那是夜空中最美的焰火,燃放著驚世駭俗的一瞥。即便是心裏受過傷,人依然希望,自己能夠去期盼那絕世的美。然而愛情的美,並不僅僅是擁有愛情,也可能是為了等待愛情。
幾米說過:“我遇到貓在潛水,卻沒遇到你;我遇到狗在攀岩,卻沒遇到你;我遇到夏天飄雪,卻沒遇到你;我遇到冬天刮台風,卻沒遇到你;我遇到豬都學會結網了,卻沒遇到你。我遇到所有的不平凡,卻一直遇不到平凡的你。”等待與你命中注定的那個人,需要時間。
倉央嘉措決定行走在人群中,看那芸芸眾生,他的心底依舊期盼著愛。他想相信,那感情是美的,他想去再次體驗。或許隻有這種美,才能讓他感覺生命的價值。他想要坐在茶館、酒肆,等待讓心靈為之激越的感情。
於是,從布達拉宮一直伸向八角街,一個高貴的青年出現在街頭的酒肆中。華貴的細氆氌長袍,高筒的牛皮靴,儒雅卻不敢讓人正視的逼人英氣。仿佛是一匹汗血寶馬,突然闖進了驢棚,嫉妒和怨恨在人群中蔓延開來,最終化作不屑和疑慮。
從此,一個人在拉薩擁有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身份:
住在布達拉時,
是日增倉央嘉措;
住在宮下邊時,
是浪子宕桑旺波。(高平譯)
但他究竟是哪個他呢?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姓甚名誰,代表著一個人的符號。古往今來,人們對姓名十分看重,幾乎把它當成最重要的人生價值載體之一。
倉央嘉措的名字,注定是要流芳百世的。它是班禪為新的達賴轉世所賜予的姓名。這個正式的法名為普慧羅布藏仁青倉央嘉措,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可這名字代表的大權,對於倉央嘉措而言,隻是天空中的流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有的,則是終日的禪香青燈,對從小在自由中成長的倉央嘉措而言,那是怎樣煎熬的禁錮呢?
遼闊的草原,高遠的藍天,與心愛的姑娘執手相看的美願,隻能化作幻境,成為依稀的夢境。這隻在高原搏擊長空的雄鷹,如今卻成了被關在“金頂”裏的“金絲鳥”,每夜寂寞侵襲,便輾轉反側。壓力下必有反抗,此時,任何力量也牽製不了,六世達賴萌動的春心。
他應該曾經常常在心裏,暗暗地感激他幼時的朋友。塔堅乃是倉央嘉措兒時的玩伴,比倉央嘉措大幾歲,所以塔堅乃既是他的兄長,又是他至親的朋友。他們曾一起摔跤,曾一起在高山的草甸上放牧歌唱,曾在山岡追逐而忘了回家。現在,塔堅乃從遙遠的家鄉來到了拉薩,他就是他在這裏唯一的親人。
美麗的歌聲,似乎還在耳際蕩漾,他仿佛又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慈祥的阿爸阿媽吆喝著他的乳名——阿旺諾布,塔堅乃的爸爸左手拿著酒壺,右手撫摸著他的頭,塔堅乃則站在樹旁學他家的牛叫。還有,就是在那個市集中,倚靠在門前的,像山桃花一樣嬌羞的仁增旺姆。
可是這些美好,就像天際的流雲,風把它吹得越來越輕,最後隻剩下一縷輕煙。慶幸的是,塔堅乃來了,給孤獨的他帶來了依靠,還有童年和家鄉的氣息。
這是倉央嘉措多麽渴望的友誼,是在高高的布達拉宮裏,不可能存在的友誼。於是,他賜給塔堅乃一個特別的權利——他可以隨時來布達拉宮看望他。可高高的布達拉宮,在敬畏神明的藏民心中,不是常人能夠隨意進出的地方。即便塔堅乃有了這個獨特的權利,他仍然不敢經常踏足此地。
為了常和塔堅乃見麵,倉央嘉措不得不換上便服,約上塔堅乃到布達拉宮背後的水潭邊射箭。如果塔堅乃忙於生計,他就穿著便服去市集找他,有時他們就到附近的酒肆喝喝酒。
倉央嘉措並不擔心有人會認出他。為了避免倉央嘉措掌控權力,桑結嘉措極少讓他出席重要的場合,拉薩的貴族們大多不熟悉他的麵孔。他甚至也不去講經。而為民眾摸頂賜福時,也不會有人直盯著活佛看。更重要的是,民眾們都認為,活佛住在高高的布達拉宮,誰想到他會親臨這凡塵俗世。
於是他穿上便裝,用上了一個新的名字——宕桑旺波。這個名字,象征著一個新的身份,一個拉薩人都不認識的普通人,一個流連於酒肆的貴族公子。這樣一個名字,像是在四周密封的鐵皮牆上,突然給了他一道,讓他生存的縫隙。
坐在酒館裏的是宕桑旺波,一個富家公子,仿佛是原野裏搖曳生姿的杜鵑。他感覺,這酒肆就是一片自由自在的海洋。酒肆的老板娘,總示以每一個人,可以化開心中陰霾的微笑。醺醺欲醉的小夥子,情意深重地凝望著臉麵微紅的姑娘。嬌羞的姑娘,用甜美的歌聲,表達著對情郎的愛意。他喜歡這個洋溢著快樂、平等、自由、真情的地方,無拘無束。他可以品著妖嬈的美酒,對著心儀的姑娘,彈唱他為她作的情詩:
濃鬱芳香的內地茶,
拌上糌粑最香美。
我看中了的情人哪,
橫看豎看都俊美!(高平譯)
倉央嘉措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也讓他失去了,俗世所擁有的自由與真愛的權利。宕桑旺波沒有千萬人的頂禮膜拜,但他卻有選擇愛與被愛的權利。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何況暫時擱置的,僅僅是一個徒有的虛名。
被命運緊緊困住時,他隻能選擇,在夾縫的春天中,圓滑地生長。人生常常是沒得選擇,然而沒有選擇,卻也是一種選擇。夾縫中也有盎然的春天,這種春意,往往會有更驚人的爆發力。
三毛曾在《撒哈拉的故事》寫到:“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幸福快樂的,畢竟,先走的是比較幸福的,留下來的,也並不是強者,可是,在這徹心的苦、切膚的痛裏,我仍是要說——為了愛的緣故,這永別的苦杯,還是讓我來喝下吧!”我想,不光是愛,人的向往——對真愛的向往、對自由的向往、對真理的向往,都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讓人奮不顧身。即便是後果難料,也無法叫人停止追尋的步伐。
放棄即是擁有。我們常常讚美那些淡泊名利的隱士們,能以智慧的眼光,敏銳地洞察世情。在名利豐收時,他們能果敢地褪去尊貴的身份,遠遁而去。他們寧願相信,在山花爛漫的山野,在空靈的峽穀,更能尋找到人性最真實的自我。放棄,方可彰顯可貴,所以他們收獲了世人難以企及的英名。這或許,是我們自我突破的道路。
在倉央嘉措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當他還是一棵,剛從泥土裏掙出細弱身子來的春草,他已經在隱隱約約地踐行著這真理。也許,稚嫩的他,還無法揣測這“飛蛾撲火”,將會給他的命運,劃上怎樣的終結。但他卻一直篤定地尋覓著愛,和自由的正身。
他端起了酒杯,開始了他的詩酒人生。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古代文人,總喜歡在悲歡離合之時,以詩酒表達自己的情感。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白居易琴罷輒舉酒,酒罷輒吟詩。李白恐怕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一生的顛沛流離都化在了這酒中;快意人生時,他仍以酒助興,“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詩,可壯誌清愁;酒,可快意酣暢。恐怕殘酷的現實,難以寄托情懷,唯有歸於詩酒之後,方能顯示這份難得的純真與浪漫。於是,美酒與詩,為倉央嘉措打開了人生的另一道大門。
這僅僅,是宕桑旺波故事的開始。就像黎明前要經曆黑暗一般,倉央嘉措未曾想到,他將要去經曆,一份份挫敗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