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衰退與消亡
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 作者:湯姆·斯丹迪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blockquote>
環繞全球的高速信道就是電報的線路。
——獻給塞繆爾·摩爾斯,電報之父,1871 年 </blockquote>
1871 年 6 月 10 日,紐約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摩爾斯電報大遊行”,在人群的歡呼聲和名人致辭中,一尊青銅的塞繆爾·摩爾斯塑像在中央公園揭幕。塑像是由來自全世界的電報員捐款建造的,借以表達他們對當時已經 80 歲的電報之父—摩爾斯的感激之情。為了捍衛這一稱號,摩爾斯做出了頑強的抵抗。
因為盡管摩爾斯的發明遍布全球,但在起初,他得到的回報相當之少。確實,在 1847 年他還可以購置房產—哈德遜河岸上的一座意大利式別墅,周邊有兩百多畝土地,摩爾斯將它命名為洋槐樹園。第二年,在妻子去世 23 年之後,時年 57 歲的摩爾斯再婚,第二任妻子比他年輕 30 餘歲。當地電報公司直接在他的書房安裝一條電報線,這樣,用他的朋友的話說,摩爾斯就“如同穩坐網中的蜘蛛,他為自己織下了一張大網。在這裏,他可以直接接通全世界”。
到了 19 世紀 50 年代,雖然摩爾斯的經濟狀況還不錯,但他遠沒有拿到自己應得的那份。作為電報專利的持有人,任何使用這項發明的公司都應該向他支付使用費;但當時的數十家電報公司中,隻有少數幾家尊重他的知識產權。事實上,他們大多使用對他的發明做出了微小改動的儀器,而這些儀器的設計者就專利權與摩爾斯爭議不斷。數量眾多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從木工活裏探出頭來,他們聲稱在摩爾斯之前就發明了可以正常工作的電流電報,又或者說曾對摩爾斯的發明作出過重大貢獻。對於誰才是最初的發明人—也就是專利費的權利人—一場公開的論戰展開了,摩爾斯發現,甚至連蓋爾和威爾,他的前合夥人,都與他產生了隔閡,而他自己更是陷入了漫長而昂貴的訴訟之中。
1853 年,事情終於鬧上了最高法院。法庭權衡了有關電流電報的各個方麵,從它的起源到最新的發展,盡管摩爾斯的發明借鑒了前人的探索和結論,但羅傑·托尼大法官認為,這並不會減損摩爾斯取得的成就,因為從未有人像他一樣成功地完成這幅拚圖。他沒有發明電池,沒有發現電磁力,沒有發明電磁鐵,也沒有解決長距離電報的電池配置問題,但他是第一個將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建成實用而有效的電報設備的人。摩爾斯向他人征求過意見的事實被認為是不相關的。“不管是他向別人提出的問題,還是他從其他科學人士獲取的信息和建議,都不會減損他作為一個發明者的權利,”托尼裁決道,“因為除非完全是僥幸所得,否則不可能有人在充分搜集信息之前就做出這樣的發明。事實是,摩爾斯從最適合的人選處獲取了必要的信息和意見,又在此基礎之上采取了行動,這既不影響他作為發明家的權益,更不影響他個人的美德。”
最終判決非常明確 :“在遠距離之外書寫、打印或者記錄……在摩爾斯之前,從未有任何人發明或完善這項技術,更未有人將之投入到實際應用之中。”摩爾斯的專利權得到了支持;他被正式確認為電報的唯一發明人,而那些電報公司終於不得不向他支付他應得的專利費用。
即便如此,摩爾斯還是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官方認可—這一點與歐洲的景象大不相同,在那裏,他已經收獲了不少榮譽和獎章。1851 年,摩爾斯的儀器被采用為歐洲的標準電報配置,英國是唯一廣泛使用其他電報裝置的國家(庫克和惠斯通發明的指針電報機)—即使在英國,摩爾斯電報也因其簡潔便利的設計而越來越受到青睞。事實上,1856 年,庫克在倫敦主持一場接待摩爾斯的宴會時,親口承認了摩爾斯電報的優越性。“幾個月以前有人問我,對於一個尚未創建電報體係的國家來說,應該選擇哪種電報裝置,”他說,“我向他推薦了摩爾斯教授的發明。我相信,這是世界上最為簡單樸素的電報係統,而正是於簡單樸素之中,蘊藏著持久以及確定。”
在歐洲各國,摩爾斯的各種榮譽接踵而至。拿破侖三世授予了他榮譽軍團騎士的稱號;普魯士和奧地利因為他的科學貢獻獎勵了他黃金獎章;他從西班牙的伊莎貝拉女王、葡萄牙國王、丹麥國王和意大利國王處都得到了獎章;土耳其蘇丹還親自頒給了他一枚鑽石鑲嵌的光榮勳章。他還成為了很多科學、藝術和學術機構的榮譽成員,包括巴黎工業學院、法國曆史研究所,奇怪的是,還有比利時考古學會。
盡管歐洲國家全都正式承認摩爾斯是電報的發明人,但他們卻沒有支付任何專利費用—因為 1838 到 1839 年,在他周遊歐洲推廣自己的發明那一年,他並沒能在歐洲申請到專利權。(唯獨法國是個例外,在法國他的專利申請得到了批準,但是政府經營的電報公司卻從未給他支付過費用。)摩爾斯向美國駐巴黎大使提出了這點小小的不和諧,大使館受理了他的請求,直到 1858 年,摩爾斯一次性收到了 40 萬法郎的補償(當時相當於大約 8 萬美元),這筆錢由法國、奧地利、比利時、尼德蘭、皮德蒙特、俄羅斯、瑞典、托斯卡納和土耳其政府聯合支出,比例按各地裝備摩爾斯電報機的數量分配。
在此種情況之下,很多美國人,尤其電報行業中人認為,摩爾斯在他自己的祖國受到了怠慢。羅伯特·b.胡佛—西部聯合電報公司的一名經理,提議全國電報業人士共同為摩爾斯建一座雕塑。此項計劃登載在 1870 年 4 月 1 日的《電報日聞》之上,而且很快得到了西部聯合的總裁威廉姆·奧頓的支持。捐贈立刻從全國湧入,人們對此項計劃熱情高漲,很多其他國家的電報員也紛紛捐款。
第二年,在塑像揭幕儀式的當晚,紐約音樂學院舉辦了一場致敬摩爾斯的大型宴會,很多人在致辭中極盡諂媚之能。他們稱讚電報和它的發明者將全世界的人類團結了起來,促進了世界和平,革命性地帶動了工商業。電報被譽為“拓展了人類思維的邊界”;提升了新聞與文學的標準;還被稱為“人類曆史所見證過的最偉大的創造。”除了致辭之外,還有一些人引用《聖經》,當然了,不可避免地,還有些糟糕的詩作。年逾古稀的摩爾斯,雪白的長髯讓他看起來有點像聖誕老人,被稱為“真正的天才”,“美國最偉大的發明家”,以及名副其實的“電報之父”。
到了晚上 9 點,全美國的電報線都與一枚摩爾斯鍵連接了起來,就是使用這枚電報鍵,摩爾斯向他創造的電報團體道別。“世界各地的電報界友人,你們好,我在此向你們表示感謝。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這就是消息的內容,由一名經驗豐富的操作員負責發送,然後,摩爾斯本人來到了台上,坐在操作台前,台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歡呼聲,直到奧頓用手勢示意人群安靜了下來。全場鴉雀無聲,摩爾斯敲下了他的簽名,“s.f.b.摩爾斯”,所有的觀眾都站了起來,場麵再次陷入歡騰。等到掌聲和歡呼終於停了下來,奧頓說,“這就是電報之父與他的孩子們辭別。”
當晚,賀信從全世界各個角落湧向美國:哈瓦那、中國、印度、新加坡以及歐洲。人們排起了長隊與摩爾斯握手。慶典直到午夜才結束,據說,甚至有一道極為明亮的極光出現在了天空之上。
但是,傳奇式的摩爾斯歡送慶典,已經是電報行業的巔峰時刻。盡管早期走過一些彎路,也曾飽受人們的質疑,但電報還是取得了勝利,這就證明了進步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很快,技術上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對電報及其整個行業產生致命的打擊。
1871 年 6 月 10 日,塞繆爾·摩爾斯,備受尊敬的電報之父,告別電報界。
改變的信號最初源於電報公司對自動式電報機的熱衷,到了 70 年代,這一技術開始越來越有市場。自動式電報機—不需要熟練的操作員就可以發送電報的機器—已經出現很多年了,但是隨著電報業務量的上升,尤其是在繁忙的大城市,使用比電報員更加快速也更加穩定的機器來發送電報,這一前景日益引人注目。
最初的自動式電報機十分笨拙,有的發明家認為摩爾斯電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太複雜難學了,所以設計了這種裝備。其中一個比較成功的嚐試是惠斯通發明的 abc 電報機,他在 1858 年取得了專利。abc 電報機由兩個圓形表盤組成,每個表盤都有一根類似於鍾表的指針,且邊緣刻有字母表;上方的表盤用來顯示收到的信息,而發出信息是通過下方的表盤,下表盤周圍還有一圈按鈕。發信息的時候,隻需按住字母對應的按鈕,然後轉動把手,直到指針指向此字母。隨著電流的傳導,對方上表盤的指針會指向同一個字母,同時還會有電鈴聲響起,從而引起收信人的注意。abc 電報機,也叫做“發報機”,在英國廣泛用於私人線路中的單線通訊,因為它不需要專業的電報員操作。使用者主要是商人和政府官員,其中還有一名蘇格蘭場的警務處處長,他監控著來自倫敦各地的報告,“像蜘蛛一樣坐在分機線織成的大網之中。”皇室家庭的成員也安裝了自己的私人線路。
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自動電報機,是由肯塔基州的音樂教授大衛·休斯發明的。1855 年問世的休斯打印機,有著鋼琴一般黑白交替的鍵盤,這和休斯的音樂背景也許有關,每個按鍵都代表著一個字母(當代使用的柯蒂鍵盤在 20 年之後才發明出來)。它和 abc 打印機的工作原理相似,但是多出來一個在機械發條下不停轉動的“車軸”,當發送站有一枚按鍵按下時,車軸就會在軌道中停下來。與此同時,電磁鐵就會帶動小錘,在紙帶上印下一個字母。任何人都可以操作休斯打印機—隻要按順序按下字母鍵就可以了—它也能提供任何人都可以讀懂的打印好的信息,接收方也不需要操作人員。最初的設計還很粗糙;因為技術限製,它也隻能在短距離上使用。經過後期改良,休斯打印機可以應用於更長的距離,它的使用者遍布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和普魯士。
盡管這些自動打印機用起來十分便利,但它們發送信息的速度遠遠極不上有經驗的電報員操作摩爾斯鍵。它們的使用也因為與摩爾斯電報機的設備不兼容而受限。1858 年,惠斯通發明了一種自動發送機,可以用事先打好孔的紙帶將消息以摩爾斯電碼的形式高速傳送出去。這種設備可以完全取代人工電報員,而且速度高達每分鍾 400 個單詞—比最好的電報員還要快 10 倍。在接收端,信息還是以點和劃的形式通過摩爾斯電報機打印出來,並用常規的方式解譯成字母和數字。不可否認,使用自動發送機需要事先人工給紙帶打孔,但這可以提前完成;較長的信息可以分成幾段,由多名操作員同時打孔,然後再黏粘接在一起。
很多人將惠斯通自動發送機與提花織布機對比,提花織布機是利用打孔的卡片織出固定花紋的布料—事實上,很多人將自動發送機稱作“電動提花機”。此發明問世之後,惠斯通又對它做了進一步改良,並在 1867 年之後得到了廣泛應用。自動發送機尤其適合於傳遞新聞;因為新聞的價值減損很快,需要第一時間發送出去。自動機器確實很快:1886 年的一天晚上,
惠斯通自動發送機。事先打好孔的紙帶從機器穿過,將消息以摩爾斯電碼的形式高速傳送出去。
威廉姆·格萊斯頓總理宣布了愛爾蘭自治法案,倫敦中央電報站裏,100 台自動發送機同時工作,當晚發送了不下 150 萬字的電報。此外,惠斯通的發明還大大提高了每條電報線路上可以承載的信息數量;信息不再是按字數收費,而是按紙帶的碼數收費。
雙工器的發明進一步提升了電報網絡的容量,因為在一根電報線上可以同時發送和接受信號。事實上,人們早就開始想方設法,讓本地的接收設備免受本地發報機信號的幹擾,1853 年,奧地利國家電報局的威廉·金特就曾做出過一次失敗的嚐試。直到 1872 年,電路理論經曆了跨越式的發展,波士頓的約瑟夫·b.斯特恩斯才成功發明了雙工器。這意味著隻要在線路兩端都安裝上適合的設備,電報公司就可以在一根電報線上發送雙倍於以往的信息量了,而購置一對雙工器的成本要遠低於架設一條新的電報線路。
與此同時,法國一如既往地按自己的一套做事。1874 年,法國電報局的吉恩·莫裏斯·埃米爾·博多,設計了一種新式自動電報機,能從電報線路裏擠出更多的空間和容量。在電報線的兩端,同步旋轉的配電指針可以將一條電報線在 4 到 6 組儀器間轉換。配合上雙工器,一條電報線的容量可以達到原來的 12 倍。這種設備不使用摩爾斯電碼,而是使用一種五單元的二進製碼,每個字母都可以用 5 個或正或負的電脈衝表示。
博多機兩端的操作人員通過控製一個類似鋼琴的五鍵鍵盤來發送消息。配電指針每旋轉一圈,線路就在兩端的操作人員之間自動切換。電脈衝的排列由操作鍵決定,如果一個操作鍵被按下了,就會發出正脈衝;反之則是負脈衝。配電指針一般每秒旋轉兩到三次,每個操作員在一次輪轉中僅有若幹分之一秒的時間使用線路,所以掌握時機是至關重要的;每次輪轉的開始都會哢噠一聲,以幫助操作員抓住瞬間的操作時機。在接收端,一個巧妙設計的機電裝置會將脈衝流轉化成打印在紙帶上的信息。
博多機每分鍾最多可以發送 30 個單詞;線路兩端各有 12 台設備,也就是說,一條線路的有效功率就能達到每分鍾 360 個單詞。因為需要精準地把握操作時機,操作博多機的工作壓力相當之大,平均來看隻有 2/3 的有效功率可以實現。但是由於接收端不需要操作人員,對熟練操作員的需求減少了一半。
同年,在雙工器的發明上輸給斯特恩斯的愛迪生,發明了四工電路,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這種工具能使一條線路同時承載四條電流信號。四工電路主要就是將兩條雙工線路疊加形成的,難處在於從一端同時發送兩條信息;解決的方法是使用兩組儀器,一組對電流方向的變化敏感,另一組對電流量的變化敏感。和雙工器一樣,四工電路也馬上就被廣泛采用了。據說,“小四工”每年能給西部聯合公司省下 50 萬美元,這筆錢原本是要用於建設新線路的。
這些新技術使得電報公司在設施建設和人員方麵的支出大大縮減;在最大利用網絡容量的同時,降低操作支出,是要解決的關鍵問題。1883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使用打孔紙帶的自動電報機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支付給能操作這種簡單設備的非熟練工人的薪水,隻有給熟練的摩爾斯鍵操作員的 1/4。
隨著技術發展的無情步伐,電報業從高技術含量轉向了低技術含量;從需要精心學習的技藝轉變成了人人都能幹的活計。電報領域的亮點從操作高手轉換到了最新的高科技設備,電報雜誌的論調也發生了變化;之前大量有關電報的故事和詩歌被電路圖和複雜的講解取代,此時的目標讀者是技術人員和管理層,而不再是僅僅操作機器的卑微小民。自動電報機的盛行逐漸削弱了電報圈的勢力;而一項新的發明將會給出一記致命的打擊。
雙工器和四工電路的發明說明了,隻要能玩轉電路,一根導線可以承載 2 倍、甚至 4 倍的信號量。那麽還有沒有辦法進一步提高電路的承載量呢?任何找到辦法改進四工電路的人都將麵對一個需求成熟的市場,因為此類技術進步已經給電報公司省過一大筆錢。毫不奇怪,很多發明家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這方麵的研究。
其中一種路徑就是“諧波”電報。人耳就能分辨出不同音高的音符,如果每個音高上的音符都在按各自的節拍演奏,那麽任何足夠樂感的人都能把它們區分開來—就如同在人群的噪聲中找出某個人的聲音。諧波電報的原理就是使用一係列在不同頻率上震動的簧片。簧片產生的電信號可以相互疊加,通過電報線傳導出去,在另一端被一組相同的簧片重新區分開。簧片產生的震動作用在摩爾斯電報機上,以點和劃的形式顯示出來。
以利沙·格雷,對諧波電報進行研究的發明家之一,設計出了一種裝置,他認為這個發明能使一條電路同時傳送 16 條信息。但是在他進行測試的時候,他發現隻有 6 條信號比較穩定。
以利沙·格雷,發明家,他在諧波電報研究方麵取得的成就為電話的發明做出了貢獻。
但他確信,他的裝置可以得到改良。
另一位研究諧波電報的發明家就是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1875 年 6 月 2 日,貝爾正在測試他的儀器,一枚簧片恰巧卡住了,他的助手托馬斯·沃森用比平時大得多的力氣往出拔簧片。在另一端的貝爾聽到了簧片發出了“嘣”的一聲—遠比儀器本來要傳送的純音調要複雜的多的聲音。貝爾意識到,如何能做出一些合適的調整,他的設備能做的遠不止於發送電報。看起來,他似乎是誤打誤撞地找到了一種能夠傳遞聲音本身的方式—包括人類的聲音—通過一條連接兩地的電線。
貝爾連續忙碌了幾個月,建造出了一台模型機。看到格雷也在做同樣的工作,1876 年 2 月 14 日,貝爾搶先申請了專利,即便他的設備還沒能完全測試成功。3 月 3 日,他的專利申請得到了批準,實驗也在一周之後取得了關鍵進展—他第一次成功用他的發明傳遞出了可以理解的語言。又經過幾個月的精雕細琢,他的新發明—電話機就要問世了。
最初,電話機隻是被當做“會說話的電報”—對現有電報技術的發展,而不是一項全新的創造。即使是貝爾本人,在申請專利時使用的名稱就是“改進的電報”,他在向英國投資人介紹這項發明時,也是將其稱為電報的一種。“其他的電報設備,”他寫道,“都是通過信號工作,而信號需要專業人士來傳輸,所以其應用就非常受限。但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電話機講話。”格雷的律師給他的建議是,電話機僅僅是在研究諧波電報過程中一個無關緊要的副產品,所以,他最初沒有和貝爾爭奪電話機的專利權。沒過多久,這個決定就讓他後悔莫及。
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電話機的發明人。
和任何類型的電報相比,電話機都有明顯的優勢,這一點在新成立的貝爾電話公司的第一條廣告語裏就被點破了:“無需專業的操作人員;直接與你想要的人交流,無需第三方介入。交流更加快捷,摩爾斯發聲器平均每分鍾發送 15 到 20 個單詞,但是電話機可以做到 100 到 200 個。沒有操作、維護和修理方麵的費用。不需要電池,也不需要複雜的機械。有著無以倫比的經濟性和簡便性。”
電話立即取得了成功。1877 年 6 月底,已經了 230 部電話機投入使用;一個月之後,就變成了 750 部;再過一個月,就是 1300 部。等到了 1880 年,全世界一共有了 3 萬台電話機。
與此同時,電學方麵的一係列新發明開始嶄露頭角,比如說利用電火花點燃的氣體放出光芒,盡管在最初的時候這也被認為是電報的副產品。但是隨著愛迪生在 1879 年發明了白熾燈泡,以及從電纜車到直升電梯中電的各種應用,人們開始意識到,電報不過是電的多種用途之一—而且還是一種過時的應用。拋開了電報出身,愛迪生開始投入於電學相關的各個領域,他設計出了更加高能效的家用供電裝置,還發明了計電表來檢測它的使用情況。
19 世紀 80 年代的電學熱持續升溫,電話業務也保持著快速增長,電報不再是技術的前沿。“過去的 50 年裏,電報給人類生活帶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如今,電報本身受到了一位更加年輕、也更有活力的競爭者的挑戰。毫無疑問,電話機的前途一片光明。”1885 年的《錢伯斯雜誌》中寫道。
到這時,很多電報員都開始抱怨他們已經淪落為按鍵的機器了,而其他人則公開譴責電報員隊伍素質的下降。“這一行業已經徹底淪陷了,”《電報日聞》的記者感慨道,“沒有了精準和統一的高行業標準,電報既不能促進公眾的福祉,自身也無法健康進步。”
最能體現出電報業的衰退的,也許是那些主要報道電學和電報方麵前沿科技的報刊和雜誌的更名:《電報先驅者》變成了《電學時代》,《電報員周刊》改名為《電力世界》,而《電報日聞》變成了《電學評論》。在技術革新的無情步伐之中,整個電報圈子,以及與其伴生的習俗和文化,走向了不可避免地衰敗與枯竭。
環繞全球的高速信道就是電報的線路。
——獻給塞繆爾·摩爾斯,電報之父,1871 年 </blockquote>
1871 年 6 月 10 日,紐約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摩爾斯電報大遊行”,在人群的歡呼聲和名人致辭中,一尊青銅的塞繆爾·摩爾斯塑像在中央公園揭幕。塑像是由來自全世界的電報員捐款建造的,借以表達他們對當時已經 80 歲的電報之父—摩爾斯的感激之情。為了捍衛這一稱號,摩爾斯做出了頑強的抵抗。
因為盡管摩爾斯的發明遍布全球,但在起初,他得到的回報相當之少。確實,在 1847 年他還可以購置房產—哈德遜河岸上的一座意大利式別墅,周邊有兩百多畝土地,摩爾斯將它命名為洋槐樹園。第二年,在妻子去世 23 年之後,時年 57 歲的摩爾斯再婚,第二任妻子比他年輕 30 餘歲。當地電報公司直接在他的書房安裝一條電報線,這樣,用他的朋友的話說,摩爾斯就“如同穩坐網中的蜘蛛,他為自己織下了一張大網。在這裏,他可以直接接通全世界”。
到了 19 世紀 50 年代,雖然摩爾斯的經濟狀況還不錯,但他遠沒有拿到自己應得的那份。作為電報專利的持有人,任何使用這項發明的公司都應該向他支付使用費;但當時的數十家電報公司中,隻有少數幾家尊重他的知識產權。事實上,他們大多使用對他的發明做出了微小改動的儀器,而這些儀器的設計者就專利權與摩爾斯爭議不斷。數量眾多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從木工活裏探出頭來,他們聲稱在摩爾斯之前就發明了可以正常工作的電流電報,又或者說曾對摩爾斯的發明作出過重大貢獻。對於誰才是最初的發明人—也就是專利費的權利人—一場公開的論戰展開了,摩爾斯發現,甚至連蓋爾和威爾,他的前合夥人,都與他產生了隔閡,而他自己更是陷入了漫長而昂貴的訴訟之中。
1853 年,事情終於鬧上了最高法院。法庭權衡了有關電流電報的各個方麵,從它的起源到最新的發展,盡管摩爾斯的發明借鑒了前人的探索和結論,但羅傑·托尼大法官認為,這並不會減損摩爾斯取得的成就,因為從未有人像他一樣成功地完成這幅拚圖。他沒有發明電池,沒有發現電磁力,沒有發明電磁鐵,也沒有解決長距離電報的電池配置問題,但他是第一個將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建成實用而有效的電報設備的人。摩爾斯向他人征求過意見的事實被認為是不相關的。“不管是他向別人提出的問題,還是他從其他科學人士獲取的信息和建議,都不會減損他作為一個發明者的權利,”托尼裁決道,“因為除非完全是僥幸所得,否則不可能有人在充分搜集信息之前就做出這樣的發明。事實是,摩爾斯從最適合的人選處獲取了必要的信息和意見,又在此基礎之上采取了行動,這既不影響他作為發明家的權益,更不影響他個人的美德。”
最終判決非常明確 :“在遠距離之外書寫、打印或者記錄……在摩爾斯之前,從未有任何人發明或完善這項技術,更未有人將之投入到實際應用之中。”摩爾斯的專利權得到了支持;他被正式確認為電報的唯一發明人,而那些電報公司終於不得不向他支付他應得的專利費用。
即便如此,摩爾斯還是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官方認可—這一點與歐洲的景象大不相同,在那裏,他已經收獲了不少榮譽和獎章。1851 年,摩爾斯的儀器被采用為歐洲的標準電報配置,英國是唯一廣泛使用其他電報裝置的國家(庫克和惠斯通發明的指針電報機)—即使在英國,摩爾斯電報也因其簡潔便利的設計而越來越受到青睞。事實上,1856 年,庫克在倫敦主持一場接待摩爾斯的宴會時,親口承認了摩爾斯電報的優越性。“幾個月以前有人問我,對於一個尚未創建電報體係的國家來說,應該選擇哪種電報裝置,”他說,“我向他推薦了摩爾斯教授的發明。我相信,這是世界上最為簡單樸素的電報係統,而正是於簡單樸素之中,蘊藏著持久以及確定。”
在歐洲各國,摩爾斯的各種榮譽接踵而至。拿破侖三世授予了他榮譽軍團騎士的稱號;普魯士和奧地利因為他的科學貢獻獎勵了他黃金獎章;他從西班牙的伊莎貝拉女王、葡萄牙國王、丹麥國王和意大利國王處都得到了獎章;土耳其蘇丹還親自頒給了他一枚鑽石鑲嵌的光榮勳章。他還成為了很多科學、藝術和學術機構的榮譽成員,包括巴黎工業學院、法國曆史研究所,奇怪的是,還有比利時考古學會。
盡管歐洲國家全都正式承認摩爾斯是電報的發明人,但他們卻沒有支付任何專利費用—因為 1838 到 1839 年,在他周遊歐洲推廣自己的發明那一年,他並沒能在歐洲申請到專利權。(唯獨法國是個例外,在法國他的專利申請得到了批準,但是政府經營的電報公司卻從未給他支付過費用。)摩爾斯向美國駐巴黎大使提出了這點小小的不和諧,大使館受理了他的請求,直到 1858 年,摩爾斯一次性收到了 40 萬法郎的補償(當時相當於大約 8 萬美元),這筆錢由法國、奧地利、比利時、尼德蘭、皮德蒙特、俄羅斯、瑞典、托斯卡納和土耳其政府聯合支出,比例按各地裝備摩爾斯電報機的數量分配。
在此種情況之下,很多美國人,尤其電報行業中人認為,摩爾斯在他自己的祖國受到了怠慢。羅伯特·b.胡佛—西部聯合電報公司的一名經理,提議全國電報業人士共同為摩爾斯建一座雕塑。此項計劃登載在 1870 年 4 月 1 日的《電報日聞》之上,而且很快得到了西部聯合的總裁威廉姆·奧頓的支持。捐贈立刻從全國湧入,人們對此項計劃熱情高漲,很多其他國家的電報員也紛紛捐款。
第二年,在塑像揭幕儀式的當晚,紐約音樂學院舉辦了一場致敬摩爾斯的大型宴會,很多人在致辭中極盡諂媚之能。他們稱讚電報和它的發明者將全世界的人類團結了起來,促進了世界和平,革命性地帶動了工商業。電報被譽為“拓展了人類思維的邊界”;提升了新聞與文學的標準;還被稱為“人類曆史所見證過的最偉大的創造。”除了致辭之外,還有一些人引用《聖經》,當然了,不可避免地,還有些糟糕的詩作。年逾古稀的摩爾斯,雪白的長髯讓他看起來有點像聖誕老人,被稱為“真正的天才”,“美國最偉大的發明家”,以及名副其實的“電報之父”。
到了晚上 9 點,全美國的電報線都與一枚摩爾斯鍵連接了起來,就是使用這枚電報鍵,摩爾斯向他創造的電報團體道別。“世界各地的電報界友人,你們好,我在此向你們表示感謝。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神;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這就是消息的內容,由一名經驗豐富的操作員負責發送,然後,摩爾斯本人來到了台上,坐在操作台前,台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歡呼聲,直到奧頓用手勢示意人群安靜了下來。全場鴉雀無聲,摩爾斯敲下了他的簽名,“s.f.b.摩爾斯”,所有的觀眾都站了起來,場麵再次陷入歡騰。等到掌聲和歡呼終於停了下來,奧頓說,“這就是電報之父與他的孩子們辭別。”
當晚,賀信從全世界各個角落湧向美國:哈瓦那、中國、印度、新加坡以及歐洲。人們排起了長隊與摩爾斯握手。慶典直到午夜才結束,據說,甚至有一道極為明亮的極光出現在了天空之上。
但是,傳奇式的摩爾斯歡送慶典,已經是電報行業的巔峰時刻。盡管早期走過一些彎路,也曾飽受人們的質疑,但電報還是取得了勝利,這就證明了進步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很快,技術上的進一步發展,就會對電報及其整個行業產生致命的打擊。
1871 年 6 月 10 日,塞繆爾·摩爾斯,備受尊敬的電報之父,告別電報界。
改變的信號最初源於電報公司對自動式電報機的熱衷,到了 70 年代,這一技術開始越來越有市場。自動式電報機—不需要熟練的操作員就可以發送電報的機器—已經出現很多年了,但是隨著電報業務量的上升,尤其是在繁忙的大城市,使用比電報員更加快速也更加穩定的機器來發送電報,這一前景日益引人注目。
最初的自動式電報機十分笨拙,有的發明家認為摩爾斯電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太複雜難學了,所以設計了這種裝備。其中一個比較成功的嚐試是惠斯通發明的 abc 電報機,他在 1858 年取得了專利。abc 電報機由兩個圓形表盤組成,每個表盤都有一根類似於鍾表的指針,且邊緣刻有字母表;上方的表盤用來顯示收到的信息,而發出信息是通過下方的表盤,下表盤周圍還有一圈按鈕。發信息的時候,隻需按住字母對應的按鈕,然後轉動把手,直到指針指向此字母。隨著電流的傳導,對方上表盤的指針會指向同一個字母,同時還會有電鈴聲響起,從而引起收信人的注意。abc 電報機,也叫做“發報機”,在英國廣泛用於私人線路中的單線通訊,因為它不需要專業的電報員操作。使用者主要是商人和政府官員,其中還有一名蘇格蘭場的警務處處長,他監控著來自倫敦各地的報告,“像蜘蛛一樣坐在分機線織成的大網之中。”皇室家庭的成員也安裝了自己的私人線路。
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自動電報機,是由肯塔基州的音樂教授大衛·休斯發明的。1855 年問世的休斯打印機,有著鋼琴一般黑白交替的鍵盤,這和休斯的音樂背景也許有關,每個按鍵都代表著一個字母(當代使用的柯蒂鍵盤在 20 年之後才發明出來)。它和 abc 打印機的工作原理相似,但是多出來一個在機械發條下不停轉動的“車軸”,當發送站有一枚按鍵按下時,車軸就會在軌道中停下來。與此同時,電磁鐵就會帶動小錘,在紙帶上印下一個字母。任何人都可以操作休斯打印機—隻要按順序按下字母鍵就可以了—它也能提供任何人都可以讀懂的打印好的信息,接收方也不需要操作人員。最初的設計還很粗糙;因為技術限製,它也隻能在短距離上使用。經過後期改良,休斯打印機可以應用於更長的距離,它的使用者遍布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和普魯士。
盡管這些自動打印機用起來十分便利,但它們發送信息的速度遠遠極不上有經驗的電報員操作摩爾斯鍵。它們的使用也因為與摩爾斯電報機的設備不兼容而受限。1858 年,惠斯通發明了一種自動發送機,可以用事先打好孔的紙帶將消息以摩爾斯電碼的形式高速傳送出去。這種設備可以完全取代人工電報員,而且速度高達每分鍾 400 個單詞—比最好的電報員還要快 10 倍。在接收端,信息還是以點和劃的形式通過摩爾斯電報機打印出來,並用常規的方式解譯成字母和數字。不可否認,使用自動發送機需要事先人工給紙帶打孔,但這可以提前完成;較長的信息可以分成幾段,由多名操作員同時打孔,然後再黏粘接在一起。
很多人將惠斯通自動發送機與提花織布機對比,提花織布機是利用打孔的卡片織出固定花紋的布料—事實上,很多人將自動發送機稱作“電動提花機”。此發明問世之後,惠斯通又對它做了進一步改良,並在 1867 年之後得到了廣泛應用。自動發送機尤其適合於傳遞新聞;因為新聞的價值減損很快,需要第一時間發送出去。自動機器確實很快:1886 年的一天晚上,
惠斯通自動發送機。事先打好孔的紙帶從機器穿過,將消息以摩爾斯電碼的形式高速傳送出去。
威廉姆·格萊斯頓總理宣布了愛爾蘭自治法案,倫敦中央電報站裏,100 台自動發送機同時工作,當晚發送了不下 150 萬字的電報。此外,惠斯通的發明還大大提高了每條電報線路上可以承載的信息數量;信息不再是按字數收費,而是按紙帶的碼數收費。
雙工器的發明進一步提升了電報網絡的容量,因為在一根電報線上可以同時發送和接受信號。事實上,人們早就開始想方設法,讓本地的接收設備免受本地發報機信號的幹擾,1853 年,奧地利國家電報局的威廉·金特就曾做出過一次失敗的嚐試。直到 1872 年,電路理論經曆了跨越式的發展,波士頓的約瑟夫·b.斯特恩斯才成功發明了雙工器。這意味著隻要在線路兩端都安裝上適合的設備,電報公司就可以在一根電報線上發送雙倍於以往的信息量了,而購置一對雙工器的成本要遠低於架設一條新的電報線路。
與此同時,法國一如既往地按自己的一套做事。1874 年,法國電報局的吉恩·莫裏斯·埃米爾·博多,設計了一種新式自動電報機,能從電報線路裏擠出更多的空間和容量。在電報線的兩端,同步旋轉的配電指針可以將一條電報線在 4 到 6 組儀器間轉換。配合上雙工器,一條電報線的容量可以達到原來的 12 倍。這種設備不使用摩爾斯電碼,而是使用一種五單元的二進製碼,每個字母都可以用 5 個或正或負的電脈衝表示。
博多機兩端的操作人員通過控製一個類似鋼琴的五鍵鍵盤來發送消息。配電指針每旋轉一圈,線路就在兩端的操作人員之間自動切換。電脈衝的排列由操作鍵決定,如果一個操作鍵被按下了,就會發出正脈衝;反之則是負脈衝。配電指針一般每秒旋轉兩到三次,每個操作員在一次輪轉中僅有若幹分之一秒的時間使用線路,所以掌握時機是至關重要的;每次輪轉的開始都會哢噠一聲,以幫助操作員抓住瞬間的操作時機。在接收端,一個巧妙設計的機電裝置會將脈衝流轉化成打印在紙帶上的信息。
博多機每分鍾最多可以發送 30 個單詞;線路兩端各有 12 台設備,也就是說,一條線路的有效功率就能達到每分鍾 360 個單詞。因為需要精準地把握操作時機,操作博多機的工作壓力相當之大,平均來看隻有 2/3 的有效功率可以實現。但是由於接收端不需要操作人員,對熟練操作員的需求減少了一半。
同年,在雙工器的發明上輸給斯特恩斯的愛迪生,發明了四工電路,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這種工具能使一條線路同時承載四條電流信號。四工電路主要就是將兩條雙工線路疊加形成的,難處在於從一端同時發送兩條信息;解決的方法是使用兩組儀器,一組對電流方向的變化敏感,另一組對電流量的變化敏感。和雙工器一樣,四工電路也馬上就被廣泛采用了。據說,“小四工”每年能給西部聯合公司省下 50 萬美元,這筆錢原本是要用於建設新線路的。
這些新技術使得電報公司在設施建設和人員方麵的支出大大縮減;在最大利用網絡容量的同時,降低操作支出,是要解決的關鍵問題。1883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使用打孔紙帶的自動電報機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支付給能操作這種簡單設備的非熟練工人的薪水,隻有給熟練的摩爾斯鍵操作員的 1/4。
隨著技術發展的無情步伐,電報業從高技術含量轉向了低技術含量;從需要精心學習的技藝轉變成了人人都能幹的活計。電報領域的亮點從操作高手轉換到了最新的高科技設備,電報雜誌的論調也發生了變化;之前大量有關電報的故事和詩歌被電路圖和複雜的講解取代,此時的目標讀者是技術人員和管理層,而不再是僅僅操作機器的卑微小民。自動電報機的盛行逐漸削弱了電報圈的勢力;而一項新的發明將會給出一記致命的打擊。
雙工器和四工電路的發明說明了,隻要能玩轉電路,一根導線可以承載 2 倍、甚至 4 倍的信號量。那麽還有沒有辦法進一步提高電路的承載量呢?任何找到辦法改進四工電路的人都將麵對一個需求成熟的市場,因為此類技術進步已經給電報公司省過一大筆錢。毫不奇怪,很多發明家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這方麵的研究。
其中一種路徑就是“諧波”電報。人耳就能分辨出不同音高的音符,如果每個音高上的音符都在按各自的節拍演奏,那麽任何足夠樂感的人都能把它們區分開來—就如同在人群的噪聲中找出某個人的聲音。諧波電報的原理就是使用一係列在不同頻率上震動的簧片。簧片產生的電信號可以相互疊加,通過電報線傳導出去,在另一端被一組相同的簧片重新區分開。簧片產生的震動作用在摩爾斯電報機上,以點和劃的形式顯示出來。
以利沙·格雷,對諧波電報進行研究的發明家之一,設計出了一種裝置,他認為這個發明能使一條電路同時傳送 16 條信息。但是在他進行測試的時候,他發現隻有 6 條信號比較穩定。
以利沙·格雷,發明家,他在諧波電報研究方麵取得的成就為電話的發明做出了貢獻。
但他確信,他的裝置可以得到改良。
另一位研究諧波電報的發明家就是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1875 年 6 月 2 日,貝爾正在測試他的儀器,一枚簧片恰巧卡住了,他的助手托馬斯·沃森用比平時大得多的力氣往出拔簧片。在另一端的貝爾聽到了簧片發出了“嘣”的一聲—遠比儀器本來要傳送的純音調要複雜的多的聲音。貝爾意識到,如何能做出一些合適的調整,他的設備能做的遠不止於發送電報。看起來,他似乎是誤打誤撞地找到了一種能夠傳遞聲音本身的方式—包括人類的聲音—通過一條連接兩地的電線。
貝爾連續忙碌了幾個月,建造出了一台模型機。看到格雷也在做同樣的工作,1876 年 2 月 14 日,貝爾搶先申請了專利,即便他的設備還沒能完全測試成功。3 月 3 日,他的專利申請得到了批準,實驗也在一周之後取得了關鍵進展—他第一次成功用他的發明傳遞出了可以理解的語言。又經過幾個月的精雕細琢,他的新發明—電話機就要問世了。
最初,電話機隻是被當做“會說話的電報”—對現有電報技術的發展,而不是一項全新的創造。即使是貝爾本人,在申請專利時使用的名稱就是“改進的電報”,他在向英國投資人介紹這項發明時,也是將其稱為電報的一種。“其他的電報設備,”他寫道,“都是通過信號工作,而信號需要專業人士來傳輸,所以其應用就非常受限。但是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電話機講話。”格雷的律師給他的建議是,電話機僅僅是在研究諧波電報過程中一個無關緊要的副產品,所以,他最初沒有和貝爾爭奪電話機的專利權。沒過多久,這個決定就讓他後悔莫及。
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電話機的發明人。
和任何類型的電報相比,電話機都有明顯的優勢,這一點在新成立的貝爾電話公司的第一條廣告語裏就被點破了:“無需專業的操作人員;直接與你想要的人交流,無需第三方介入。交流更加快捷,摩爾斯發聲器平均每分鍾發送 15 到 20 個單詞,但是電話機可以做到 100 到 200 個。沒有操作、維護和修理方麵的費用。不需要電池,也不需要複雜的機械。有著無以倫比的經濟性和簡便性。”
電話立即取得了成功。1877 年 6 月底,已經了 230 部電話機投入使用;一個月之後,就變成了 750 部;再過一個月,就是 1300 部。等到了 1880 年,全世界一共有了 3 萬台電話機。
與此同時,電學方麵的一係列新發明開始嶄露頭角,比如說利用電火花點燃的氣體放出光芒,盡管在最初的時候這也被認為是電報的副產品。但是隨著愛迪生在 1879 年發明了白熾燈泡,以及從電纜車到直升電梯中電的各種應用,人們開始意識到,電報不過是電的多種用途之一—而且還是一種過時的應用。拋開了電報出身,愛迪生開始投入於電學相關的各個領域,他設計出了更加高能效的家用供電裝置,還發明了計電表來檢測它的使用情況。
19 世紀 80 年代的電學熱持續升溫,電話業務也保持著快速增長,電報不再是技術的前沿。“過去的 50 年裏,電報給人類生活帶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如今,電報本身受到了一位更加年輕、也更有活力的競爭者的挑戰。毫無疑問,電話機的前途一片光明。”1885 年的《錢伯斯雜誌》中寫道。
到這時,很多電報員都開始抱怨他們已經淪落為按鍵的機器了,而其他人則公開譴責電報員隊伍素質的下降。“這一行業已經徹底淪陷了,”《電報日聞》的記者感慨道,“沒有了精準和統一的高行業標準,電報既不能促進公眾的福祉,自身也無法健康進步。”
最能體現出電報業的衰退的,也許是那些主要報道電學和電報方麵前沿科技的報刊和雜誌的更名:《電報先驅者》變成了《電學時代》,《電報員周刊》改名為《電力世界》,而《電報日聞》變成了《電學評論》。在技術革新的無情步伐之中,整個電報圈子,以及與其伴生的習俗和文化,走向了不可避免地衰敗與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