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冥想和所謂的“心靈修行”變得越來越流行,然而很多人對冥想的理解還隻是停留在形式上,並不了解它背後的邏輯和當中隱藏的價值觀。冥想看上去隻是一項簡單的技能,但其實它背後蘊含著一套完整的價值觀體係。如果不理解這些哲學思想,冥想更深層次的作用便無法得到發揮。


    我從第一次接觸冥想到現在大概已有7年時間,但以前隻是偶爾跟隨朋友一起靜坐,對冥想本身並沒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因此也就沒有明顯的收獲。2015年夏天,我跟隨一位自己非常欣賞的導師去北京香山參加了兩天的正念冥想靜修活動。對我來說,那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經曆,因為它讓我突然領悟到了冥想真正的意圖以及當中的人生智慧。從那以後,我的人生便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冥想也就成了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冥想的兩類人中,你屬於哪一類?


    冥想這個概念源自印度的宗教哲學,它是瑜伽的一種練習方式。瑜伽(yoga)在梵文中的意思是“結合”和“合一”。不過,要真正理解“合一”的含義,得先理解印度宗教哲學的核心概念“梵天”。


    “梵天”類似於道教中的“道”,印度人認為“梵天”是無所不在的宇宙最高本質,世間萬物,無一例外都來源於梵,依靠梵存在,最終還原於梵。“梵”以靈魂的方式存在於人體之中,因此人的本質就是“梵”在人世間的顯現,兩者同源同體。然而,肉體的包圍以及由此而生的私欲束縛了“梵”,使得其無限歡樂和智慧的本性暫時無法顯現出來,於是人便有了痛苦。瑜伽則是印度人為了達到“梵我同一”而創造出來的修煉方法,他們相信通過瑜伽修煉,克服私欲,人就能從肉體中解脫,還原梵本來的麵目。


    對於那些信仰印度教、佛教以及有類似哲學理念宗教的人來說,修行和冥想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擺脫輪回之苦,與某種更大的宇宙精神相結合。他們將這些視為人生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事情。為此,那些虔誠的信徒每年會把大量時間用於佛法學習和修行上,並且定期閉關。


    我十分敬佩這些虔誠的信徒,但問題是,我並不是佛教徒,那麽,對於像我這樣並無相關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冥想有意義嗎?答案是肯定的。


    冥想雖起源於東方,但是西方已經通過科學的方式證明了冥想練習可以幫助人減輕壓力和痛苦。科學實驗已經成功地證明冥想可以重塑我們的大腦:僅僅進行8周有規律的45分鍾冥想練習,大腦的機能就會有所改變,這樣的改變會使人更容易感染積極情緒,對痛苦的抵抗力更強。事實上,冥想不僅能加強心理免疫係統、增強心理抵抗力,同時還能改善身體免疫係統,因為當我們平靜時,對疾病的抵抗力就會增強,焦慮時就更容易患上疾病。


    在確認了冥想與健康之間的連接後,西方的學者除去了冥想中的宗教部分,把它科學化並進行推廣。其中,最著名的推廣者便是麻省理工學院醫學院的卡巴金博士。1979年,他開設了減壓診所,並設計了一套“正念減壓療法”(英文為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目前,這套療法在美國醫療、學校、企業等機構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


    於是,這個世界上開始出現另一類冥想練習者,他們不是因為宗教信仰,而是為了身心健康而開始冥想。對他們而言,冥想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因此他們無須遵從宗教教義或嚴格的學習和訓練體係(那樣的訓練很辛苦,也很耗時),隻需要學習基本的冥想技巧,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地安排日常冥想。


    對於剛剛接觸冥想的新手來說,身邊各種各樣的與發展“身心靈”相關的派係可能會讓你感到迷惑,不知道如何開始。我的建議是,在選擇之前,一定要先去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價值主張,其信念體係和價值觀是否與自己的一致,是否符合自己想要接觸冥想的目的。就我而言,我很少接觸那些主張“靈性成長”的群體,因為我們的價值觀並不相同。這並不意味著我認為它們是錯誤的,隻不過那不是我的追求,我練習冥想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更健康地生活。   冥想對我的意義


    正如文章開頭所言,冥想不僅僅是一門簡單的技巧,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哲學。即幸福是主觀的,它隻關乎我們的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並沒有太大關係。因此,冥想的開始和練習必須得以這種哲學為根基,否則將無法獲得突破性的成長。


    我在冥想上的突破,正是源於那次靜修之後的一次頓悟,這給我的人生哲學觀帶來了改變。靜修結束之後的第二天,我被堵在趕往某個活動的途中,等了好久,車子都無法移動,這讓我陷入一種急躁不安的狀態。突然間,我想起了靜修冥想課上老師教我們的呼吸法。於是,我嚐試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靜靜地感受呼吸時胸腔的一起一伏,不一會兒,我便驚奇地發現,那種焦慮、煩躁的情緒竟然消失了。盡管還是被堵著無法移動,我卻完全沒有了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中,外在世界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唯一改變的隻是我的心態。這件事情給我啟發很大,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內在感受。


    我曾以為幸福就是“擁有”,當我們“擁有”了想要的,就會幸福,因此我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那些以為會給自己帶來幸福的東西。


    後來,我漸漸明白,所謂的“幸福”其實隻是一種主觀感受。我們之所以覺得幸福與外在相關,是因為我們的情緒都是因外在世界而起。從本質上來說,情緒隻不過是一種因外在刺激而產生的內在信號,目的是促使我們采取相應的行動。比如說,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就會恐懼,這是提醒我們做好逃跑的準備。然而,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隻是信號,卻常常陷入情緒中,被其左右,也就被外在世界掌控了喜怒哀樂。


    心智訓練雖無法幫助我們消除情緒,卻能夠讓我們做到不為情緒所累。冥想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提高覺察能力,有了覺察力,每當負麵情緒或念頭出現的時候,我們便能很快覺察,並意識到那隻不過是個信號。如此,我們便獲得了自我掌控的力量,而不是任憑情緒左右。如果這個負麵情緒來自某個可以改變的外在條件,那麽我們就去解決問題;若是負麵情緒來源於無法改變的事實或者我們自己的想象,那麽就改變心態和主觀意識。


    冥想給我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它大大提高了我的自我掌控能力,生活也因此變得更加輕鬆和快樂。這種訓練給我帶來的覺察力像是我的第三隻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內在世界的變化。現在不管發生什麽事情,我都很難有情緒上的波動,而是冷靜迅速地把焦點放在問題上,如果能解決就立刻解決,解決不了就接受事實,調整心態。若遇到負麵情緒強大的時候,就去打坐,情緒很快就會自然消失。


    這裏我想重申一下,冥想的突破一定要以人生哲學觀的改變為前提。如果認為生活就是喜怒哀樂,人生應該有各種情緒的體驗,包括那些負麵的,那麽就沒有必要去練習冥想。美好人生的定義原本就沒有客觀標準,這輩子要如何過需要自己決定。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如果不想自己一輩子都被情緒控製,想擁有一種內在的寧靜力量——即便麵臨困境,也能寵辱不驚、雲淡風輕,那麽冥想訓練絕對是有幫助的。   關於冥想訓練


    在沒有解除冥想之前,我們很容易把冥想理解成坐在那裏什麽都不想,其實不然。冥想(這裏隻談與宗教無關的冥想)是為了開發並訓練我們大腦的另一個功能——覺察力,也就是對自己頭腦裏的念頭和情緒時刻保持覺知狀態的能力。因此,冥想時最重要的不是讓自己達到頭腦裏沒有任何念頭的狀態,而是當念頭產生的時候能夠迅速覺察,並跟隨意識的焦點。


    訓練方法很簡單,初學者可以從5分鍾的呼吸訓練開始。把意識的焦點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去感受胸腔的起伏。練習的時候可以通過數自己呼吸的次數來保持自己的注意力。當發現自己被某個念頭帶走的時候,隻要讓注意力重新回到呼吸上即可。訓練的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慢慢調整到10分鍾或者15分鍾。我目前是盡量保證每天早、晚各10分鍾的冥想,但這個也不絕對,有時候錯過了也沒有關係。


    冥想訓練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一般可分為如下常見類型:


    1.呼吸冥想(breathing meditation)


    呼吸冥想主要訓練我們的覺察力,這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冥想訓練。


    2.愛的冥想(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


    愛的冥想通過幫助我們培養愛和感恩的能力,來消除過強的自我意識(我們很多痛苦其實來源於強烈的自我意識)。


    3.身體掃描冥想(body scan meditation)


    身體掃描冥想可以幫助身體放鬆,減輕身體的壓力和疼痛感。


    這裏可以給大家推薦一個我冥想時使用的app——insight timer。它是一個冥想定時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設定冥想時長,在開始和結束前都會有提醒鍾聲,它本身也自帶很多有引導語的冥想訓練(但是全英文的)。除此之外,它還是一個全球冥想社區,可以通過它認識全世界的冥想練習者。


    關於冥想,我還有一個很好的小建議——寫冥想日誌。這是觀察自己內心、了解自己潛意識很好的辦法。冥想時,很多深層次的焦慮和情緒會通過念頭的形式冒出來。覺察到之後,可以把這些念頭記錄下來,然後分析這些負麵情緒背後的原因。明白了情緒的源頭,就能采取針對性的行動進行改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Susan Kuang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Susan Kuang並收藏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