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曆史,一般都以乾隆年間徽班進京作為始點,但京劇真正成氣候,其實是在慈禧太後當政的時期,慈禧實際上是京劇的第一功臣。在慈禧之前,京劇不過屬於花部的亂彈,登不了大雅之堂。而宮裏上流社會,興的是昆曲。這種雅部的玩意兒,曲調悠揚、唱詞典雅,很適合士大夫淺斟低唱的口味。而花部的諸曲,雖然高亢悠遠,但唱詞卻鄙俚不堪,為了找轍押韻,甚至話都說不通,隻有在民間才有市場。
然而,慈禧太後是個沒有受過什麽教育的女人,出身也不是詩禮之家,大權在握之後,閑暇依然不少。沒什麽文化的她,不大可能欣賞雅部的昆曲,隻能把心思花在花部的亂彈上,所以正在形成中的京劇就有了自己的恩主。按規矩,宮裏觀戲,多半是宮裏的太監演。隻有乾隆破例,招外麵的藝人進宮演戲。乾隆之後,幾位皇帝都相當拘謹,這個例子也沒怎麽延下去。太監演戲,雖是專門的禦用班子,但水平有限,哪滿足得了慈禧的胃口?於是招外班演戲,就成為同光之間的家常便飯,時間一長,宮裏的內班反倒成了點綴。清室家法,男女授受不親,雖然是太後,但年紀並不大,招些外來的男性藝人進來,麵對麵演戲,似乎有礙禮法。但是,太後說了算的時代,有誰敢計較這個?
那個時代有名的京劇藝人,幾乎沒有不進宮演戲的。譚鑫培、王瑤卿、侯俊山、楊月樓、楊小樓、孫菊仙等等,都是宮裏的常客。其中譚鑫培最紅,而楊月樓、楊小樓父子兩代供奉。進宮演戲當然有好處,每月有四兩銀子的俸祿,十口人吃的白米,製錢一串。每次演戲,還有十兩八兩的賞錢,如果太後或者皇帝高興,賞得就更多。但是,更大的好處,卻還是宮外的市場。有進宮演戲的經曆,在外麵就會得到更多王公貴族和大權顯貴的青睞,名聲大,包銀多,機會多。
不消說,慈禧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迷戲,也懂戲。王瑤卿曾說,西太後聽戲很善於挑眼,但挑得令人心服。她經常“降旨”,批評藝人的表演,如果藝人唱腔發聲不準,尖團字不清,平仄聲有了差池,該唱三十分鍾的唱了四十分鍾,某個動作做得不到位,眼神錯了,著裝有問題,等等,都會遭到批評。但是,批評歸批評,斷不會因此挨板子或者殺頭。不像雍正處罰戲子那樣,一句話說錯,腦袋就沒了。孫怡雲演《玉堂春》,因沒有人事先告訴他慈禧屬羊,唱到“羊入虎口有去無回”一句沒有改口,結果西太後老佛爺大怒,也就是被趕出宮去而已。而比較得寵的孫菊仙,在外麵唱戲經常偷工減料,有外號叫“孫一捋兒”,到了宮裏也犯老毛病。老佛爺假托皇帝降旨:“凡孫菊仙承戲,詞調不允稍減。莫違。欽此。”不過是要他下次注意。唱得不好挨批,但改好了卻受表揚。王瑤卿當年屬於改革派,經常換點花樣,過去老旦唱戲沒有身段,就是捧著肚子唱,王瑤卿改了,加了身段,別人替他捏把汗,但是慈禧說好。至於像譚鑫培這樣的乖巧人,在宮裏演慶典戲,《戰太平》一出,有句唱詞是“大將難免陣頭亡”,臨到他唱出來,就現改了“大將臨陣也風光”,後麵對得上對不上不管,但老佛爺聽了高興,得了重賞。
藝人們進宮次數多了,老佛爺又淨給好臉,未免就有點放肆。據王瑤卿回憶,說他們有次在頤和園演戲,歇著的時候在樂農軒聊天,有的仰著身,有的架起腿,放肆地說笑。這時候,偏偏慈禧衝這邊走過來,由於這幾個人說笑聲太大,根本沒聽見太監們例行的回避口令。如果這個時候慈禧進來,幾個藝人這個樣子屬於不敬,按規矩至少得挨四十板子。據說一次一個名角兒到肅王府演戲,大熱天在後台光著膀子乘涼,被肅王善耆發現,還打了四十板子。但是,這回明明慈禧已經聽見這些人的說笑,臨到樂農軒門口,突然拐了個彎,走到別處去了。顯然,老佛爺故意放了他們一馬。
位於最高位的帝王和太後,對社會身份低賤的藝人特別高看一眼,甚至特別寵愛,這是有傳統的。傳說中的梨園之祖唐明皇,不僅創造了梨園這個概念,而且確實對供奉的藝人青眼有加。後唐莊宗李存勖(李亞子)自己下場演戲,還容忍戲子當眾批他耳光。而專橫跋扈的明武宗朱厚照,優人也可以在他麵前諷刺當朝的權宦,沒有任何風險。帝王們對諍諫的大臣可以怒目而視、大加摧折,但對於優伶,卻總是笑臉相迎、優待多多。甭管儒臣們如何抱怨,隻要優伶能給帝王帶來歡樂,他們就一直會享受別人所享受不到的特權。喜歡誰,寵誰,就得慣著誰。
隻是,這樣的寵愛,並不等於他們之間真的有交情。對於帝王或者太後來說,這樣的寵愛,跟喜歡小動物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太後待他們再好,他們自己知道,自己也不過是玩意。當年譚鑫培初入宮供奉時,西太後看見他的名字,說道,一個金還不夠他花的,要那麽多金幹嘛?於是,在管藝人的升平署的名單裏,譚鑫培就變成了譚金培。
然而,慈禧太後是個沒有受過什麽教育的女人,出身也不是詩禮之家,大權在握之後,閑暇依然不少。沒什麽文化的她,不大可能欣賞雅部的昆曲,隻能把心思花在花部的亂彈上,所以正在形成中的京劇就有了自己的恩主。按規矩,宮裏觀戲,多半是宮裏的太監演。隻有乾隆破例,招外麵的藝人進宮演戲。乾隆之後,幾位皇帝都相當拘謹,這個例子也沒怎麽延下去。太監演戲,雖是專門的禦用班子,但水平有限,哪滿足得了慈禧的胃口?於是招外班演戲,就成為同光之間的家常便飯,時間一長,宮裏的內班反倒成了點綴。清室家法,男女授受不親,雖然是太後,但年紀並不大,招些外來的男性藝人進來,麵對麵演戲,似乎有礙禮法。但是,太後說了算的時代,有誰敢計較這個?
那個時代有名的京劇藝人,幾乎沒有不進宮演戲的。譚鑫培、王瑤卿、侯俊山、楊月樓、楊小樓、孫菊仙等等,都是宮裏的常客。其中譚鑫培最紅,而楊月樓、楊小樓父子兩代供奉。進宮演戲當然有好處,每月有四兩銀子的俸祿,十口人吃的白米,製錢一串。每次演戲,還有十兩八兩的賞錢,如果太後或者皇帝高興,賞得就更多。但是,更大的好處,卻還是宮外的市場。有進宮演戲的經曆,在外麵就會得到更多王公貴族和大權顯貴的青睞,名聲大,包銀多,機會多。
不消說,慈禧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迷戲,也懂戲。王瑤卿曾說,西太後聽戲很善於挑眼,但挑得令人心服。她經常“降旨”,批評藝人的表演,如果藝人唱腔發聲不準,尖團字不清,平仄聲有了差池,該唱三十分鍾的唱了四十分鍾,某個動作做得不到位,眼神錯了,著裝有問題,等等,都會遭到批評。但是,批評歸批評,斷不會因此挨板子或者殺頭。不像雍正處罰戲子那樣,一句話說錯,腦袋就沒了。孫怡雲演《玉堂春》,因沒有人事先告訴他慈禧屬羊,唱到“羊入虎口有去無回”一句沒有改口,結果西太後老佛爺大怒,也就是被趕出宮去而已。而比較得寵的孫菊仙,在外麵唱戲經常偷工減料,有外號叫“孫一捋兒”,到了宮裏也犯老毛病。老佛爺假托皇帝降旨:“凡孫菊仙承戲,詞調不允稍減。莫違。欽此。”不過是要他下次注意。唱得不好挨批,但改好了卻受表揚。王瑤卿當年屬於改革派,經常換點花樣,過去老旦唱戲沒有身段,就是捧著肚子唱,王瑤卿改了,加了身段,別人替他捏把汗,但是慈禧說好。至於像譚鑫培這樣的乖巧人,在宮裏演慶典戲,《戰太平》一出,有句唱詞是“大將難免陣頭亡”,臨到他唱出來,就現改了“大將臨陣也風光”,後麵對得上對不上不管,但老佛爺聽了高興,得了重賞。
藝人們進宮次數多了,老佛爺又淨給好臉,未免就有點放肆。據王瑤卿回憶,說他們有次在頤和園演戲,歇著的時候在樂農軒聊天,有的仰著身,有的架起腿,放肆地說笑。這時候,偏偏慈禧衝這邊走過來,由於這幾個人說笑聲太大,根本沒聽見太監們例行的回避口令。如果這個時候慈禧進來,幾個藝人這個樣子屬於不敬,按規矩至少得挨四十板子。據說一次一個名角兒到肅王府演戲,大熱天在後台光著膀子乘涼,被肅王善耆發現,還打了四十板子。但是,這回明明慈禧已經聽見這些人的說笑,臨到樂農軒門口,突然拐了個彎,走到別處去了。顯然,老佛爺故意放了他們一馬。
位於最高位的帝王和太後,對社會身份低賤的藝人特別高看一眼,甚至特別寵愛,這是有傳統的。傳說中的梨園之祖唐明皇,不僅創造了梨園這個概念,而且確實對供奉的藝人青眼有加。後唐莊宗李存勖(李亞子)自己下場演戲,還容忍戲子當眾批他耳光。而專橫跋扈的明武宗朱厚照,優人也可以在他麵前諷刺當朝的權宦,沒有任何風險。帝王們對諍諫的大臣可以怒目而視、大加摧折,但對於優伶,卻總是笑臉相迎、優待多多。甭管儒臣們如何抱怨,隻要優伶能給帝王帶來歡樂,他們就一直會享受別人所享受不到的特權。喜歡誰,寵誰,就得慣著誰。
隻是,這樣的寵愛,並不等於他們之間真的有交情。對於帝王或者太後來說,這樣的寵愛,跟喜歡小動物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太後待他們再好,他們自己知道,自己也不過是玩意。當年譚鑫培初入宮供奉時,西太後看見他的名字,說道,一個金還不夠他花的,要那麽多金幹嘛?於是,在管藝人的升平署的名單裏,譚鑫培就變成了譚金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