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國雖說是落後國家,海軍的發展比西方晚了好幾個世紀,但空軍起步卻不算晚。在海外華僑的資助下,孫中山早在辛亥革命後不久,就有了自己的飛行員馮如和幾架飛機。到1916年中華革命黨在山東起兵討袁,居然也謀劃用飛機參戰,隻是因為地麵的仗都沒打起來,所以空中助戰也免談了。而國民政府則在1913年春就在法國的幫助下,建立了南苑航空學校。派留學法國學軍事而且會開飛機的秦國鏞為航校的校長,從法國購買了十二架雙翼的教練機和一些器材,聘了幾個法國教練,利用原來南苑的軍營加以擴建,把操場修整成為機場,加建了一些房舍、停機棚和修理廠。“隨即招考學員”,於當年的秋末就開學了。
雖然說自清末以來,在軍事現代化過程中,新式軍隊都是從西方學來的,但相對於陸軍,海軍和空軍這樣的軍種,成員的知識含量會更高,“新”的程度也非陸軍所能望其項背,即使一般的官佐,也得是專門學校畢業的。空軍比海軍還要洋一點,能上天飛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軍官學生”,當初選的時候就都找的有文化的。學成之後,不僅需要航空和機械方麵的知識,因為法國人直接授課,外語還得過關。不像陸軍,即使大老粗,隻消跟長官關係好,也能混個一官半職,隻要機緣湊巧,變成高級將領似乎也沒問題。但是,從來都是這樣,知識和學曆水準高的軍人,思想也比較活泛。所以,辛亥革命發生,海軍被派往武漢江麵鎮壓起義,不久就倒戈相向,給了清朝當家的權貴心理上沉重的打擊。同樣,航校的師生在張勳複辟發生之際,除了少數滿人學員之外,絕大多數都持激烈的反對態度。為此,滿漢學生之間還發生了衝突,滿人學員被迫離開學校。整個航校在校長秦國鏞的帶領下加入討逆軍,成立了“臨時空軍司令部”。
在當時,即使西方的所謂空軍參戰的話,也隻是執行偵察和通訊聯絡的職能。真的要參與戰鬥,頂多能扔幾顆炸彈,嚇唬嚇唬地麵的人,或者敵對雙方駕機升空碰上了,互相用手槍放幾槍過過癮。當然,討逆軍所屬的空軍,當時也就隻能做這點事兒。不過,由於中國落後,絕大多數人沒見過飛機,徐州來的辮子軍就更是不知道飛機是什麽東西,所以飛機升空之後,還真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據台灣出版的《民國初的複辟派》一書的作者胡平生考證,當時南苑空軍在討逆行動中一共出動了七次。7月5日一次,飛到永定門、豐台一帶,偵查敵情。7月6日淩晨五時一次,飛到北京城裏撒傳單——以空軍司令秦國鏞名義寫的警告書,嚇唬人,說是城內諸軍“倘執迷不悟,即以炸彈從事,玉石俱焚,後悔何及。”同日六時又一次,飛往黃村、盧溝橋和永定門一帶偵查敵情。午後,連派飛機兩架,先後飛往廊坊通訊聯係。7日上午六時,派飛機一架飛往馬廠,向段祺瑞匯報情況。七時,複派飛機一架往豐台投擲炸彈,炸散了當地的辮子軍。十時,派飛機一架直接飛到皇宮上空,投擲炸彈數枚。
當時作戰雙方的戰況並不激烈,雙方打仗近乎做遊戲。飛機來了,辮子軍個個抬頭呆看。隻聽轟的一聲,炸彈落下來了,炸死好幾個,大家一哄而散,四散逃開。但辮子軍的節節敗退,跟轟炸關係也不太大。轟炸皇宮,更具有戲劇性。當日的《順天時報》報道說:“該飛機在皇宮內投擲炸彈三枚,一彈落在乾清門外,爆裂時炸傷侍衛一員,並將伊克坦之轎夫一名炸傷,旁有一狗,亦被炸斃。”(筆者注:伊克坦者,係清廢帝溥儀的滿文師傅。)而溥儀的回憶,則相當有趣:
“飛機空襲那天,我正在書房裏和老師們說話,聽見了飛機聲和從來沒聽見過的爆炸聲,嚇得我渾身發抖,師傅們也是麵無人色。在一片混亂中,太監們簇擁著我趕忙回到養心殿,好像隻有睡覺的地方才是安全的。太妃們的情形更加狼狽,有的躲進臥室的角落裏,有的鑽到桌子底下。當時各宮人聲嘈雜,亂成幾團。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空襲,內戰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國空軍。如果第一次的防空情形也值得說一下的話,那就是:各人躲到各人的臥室裏,把廊子裏的竹簾子(即雨搭)全放下來——根據太監和護軍的知識,這就是最聰明的措施了。幸虧那次討逆軍的飛機並不真幹,不過是恐嚇了一下,隻扔下三個尺把長的小炸彈。這三個炸彈一個落在隆宗門外,炸傷了抬‘二人肩輿’的轎夫一名,一個落在禦花園的水池裏,炸壞了水池子的一角,第三個落在西長街隆福門的瓦簷上,沒有炸,把聚在那裏賭錢的太監們嚇了個半死。”
其實,即使討逆軍想真幹也幹不了。據當事人回憶說,當時轟炸皇宮的飛機是南苑航校馬力最大的飛機,八十馬力,僅僅相當於現在的一台小型拖拉機。為了保險起見,飛機由航校的教練潘世忠駕駛。這樣的飛機,根本就不能用於作戰(其實在1917年,即使在如火如荼的歐洲戰場上,飛機也不是用於作戰的),既無投彈儀器,也無瞄準機,僅僅帶了幾枚十二磅的小炸彈,相當於後來的手榴彈。投彈者兩隻手各拿一個,兩個衣服口袋裏各裝一個。“在投彈前,先以牙齒將彈上之保險針拔去,然後以兩眼注視地上應轟炸之目標是否合適,方可投下,其簡單拙笨,可想而知。飛行高度約在三百米以上,在此高度飛行最為危險,倘敵人稍有航空常識,集中火力對我猛烈射擊。莫說我是一架兩架,即使十架二十架,也早被敵人打下。隻禁衛軍和辮子軍無此常識,任憑我低空飛行,隨意轟炸,實屬僥幸之事。”這樣的所謂轟炸,根本談不上是空襲。十二磅的小炸彈,對於當年的皇宮裏的建築,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傷害。太監們的防範措施,其實是有效的。隻要躲到房子裏,就傷不到,躲到床下麵,就更保險了。當年的空軍,無論哪個國家的,都沒有這個本事空襲。而且,南苑航校的飛機,即使按當時的水準也是落後的,很多部位都是木製的。那時辮子軍和皇宮護軍手裏的步槍,有效射程都可以達到五百至八百米,不用說還有機槍,就是步槍對天排射,飛機連駕駛員也一並報銷了。
然而,這樣紙老虎式的轟炸由於炸到了皇宮,嚇壞了小皇帝和他的師傅們,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尋常。航校的人回憶說,轟炸完了,皇宮內務府的主管世續馬上就跟航校臨時司令部通電話,說“請貴校飛機不要進城,我們皇帝是不願做了”。而另一個說法是,溥儀的師傅梁鼎芬“通過一個名叫含澤的日本人(可能是日使館的書記官),請求日本駐北京的公使林權助,致函段祺瑞的陸軍第十二師師長陳光遠,停止轟炸”,有梁鼎芬的信函為證。而當時的報紙則稱,是王士珍電告,清室已經恐慌,要求不要再炸,已派代表前去接洽談判了。事實上,此時的廢帝已經完全沒有心情坐龍庭了。兩天後,連張勳都逃到了荷蘭使館,一場複辟好戲徹底落幕。
在北洋時期的內戰史上,連頗具規模的海軍起的作用都不大,頂多也就是敲敲邊鼓,起個擂鼓助威的作用,空軍就更談不上了,但唯獨此次例外。轟炸辮子軍,對其造成的傷害有限,但轟炸皇宮,卻對遺老遺少的威懾作用相當大。雖然說,沒有空軍參戰,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複辟方麵早晚得失敗,但飛機一來,幾顆威力不大的小炸彈,的確加速了複辟的結束。從清末人們就說,滿人怕炸彈,此番炸彈從天上飛下來,動靜實在太嚇人了。此後,比較大規模的戰事,比如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與國民軍的戰爭,飛機都曾升空助戰,但是所起的作用都微乎其微。對於久經戰陣的老兵來說,隻要扔下來的炸彈所造成的傷亡不那麽厲害,頭一兩次害怕,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盡管他們依然不知道如何用步槍或者機槍打飛機,但飛機也對他們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脅。直到1930年以後,世界上飛機有了很大的改進,空軍有了長足的進步,再傳到中國,空軍參戰才成氣候。
雖然說自清末以來,在軍事現代化過程中,新式軍隊都是從西方學來的,但相對於陸軍,海軍和空軍這樣的軍種,成員的知識含量會更高,“新”的程度也非陸軍所能望其項背,即使一般的官佐,也得是專門學校畢業的。空軍比海軍還要洋一點,能上天飛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軍官學生”,當初選的時候就都找的有文化的。學成之後,不僅需要航空和機械方麵的知識,因為法國人直接授課,外語還得過關。不像陸軍,即使大老粗,隻消跟長官關係好,也能混個一官半職,隻要機緣湊巧,變成高級將領似乎也沒問題。但是,從來都是這樣,知識和學曆水準高的軍人,思想也比較活泛。所以,辛亥革命發生,海軍被派往武漢江麵鎮壓起義,不久就倒戈相向,給了清朝當家的權貴心理上沉重的打擊。同樣,航校的師生在張勳複辟發生之際,除了少數滿人學員之外,絕大多數都持激烈的反對態度。為此,滿漢學生之間還發生了衝突,滿人學員被迫離開學校。整個航校在校長秦國鏞的帶領下加入討逆軍,成立了“臨時空軍司令部”。
在當時,即使西方的所謂空軍參戰的話,也隻是執行偵察和通訊聯絡的職能。真的要參與戰鬥,頂多能扔幾顆炸彈,嚇唬嚇唬地麵的人,或者敵對雙方駕機升空碰上了,互相用手槍放幾槍過過癮。當然,討逆軍所屬的空軍,當時也就隻能做這點事兒。不過,由於中國落後,絕大多數人沒見過飛機,徐州來的辮子軍就更是不知道飛機是什麽東西,所以飛機升空之後,還真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據台灣出版的《民國初的複辟派》一書的作者胡平生考證,當時南苑空軍在討逆行動中一共出動了七次。7月5日一次,飛到永定門、豐台一帶,偵查敵情。7月6日淩晨五時一次,飛到北京城裏撒傳單——以空軍司令秦國鏞名義寫的警告書,嚇唬人,說是城內諸軍“倘執迷不悟,即以炸彈從事,玉石俱焚,後悔何及。”同日六時又一次,飛往黃村、盧溝橋和永定門一帶偵查敵情。午後,連派飛機兩架,先後飛往廊坊通訊聯係。7日上午六時,派飛機一架飛往馬廠,向段祺瑞匯報情況。七時,複派飛機一架往豐台投擲炸彈,炸散了當地的辮子軍。十時,派飛機一架直接飛到皇宮上空,投擲炸彈數枚。
當時作戰雙方的戰況並不激烈,雙方打仗近乎做遊戲。飛機來了,辮子軍個個抬頭呆看。隻聽轟的一聲,炸彈落下來了,炸死好幾個,大家一哄而散,四散逃開。但辮子軍的節節敗退,跟轟炸關係也不太大。轟炸皇宮,更具有戲劇性。當日的《順天時報》報道說:“該飛機在皇宮內投擲炸彈三枚,一彈落在乾清門外,爆裂時炸傷侍衛一員,並將伊克坦之轎夫一名炸傷,旁有一狗,亦被炸斃。”(筆者注:伊克坦者,係清廢帝溥儀的滿文師傅。)而溥儀的回憶,則相當有趣:
“飛機空襲那天,我正在書房裏和老師們說話,聽見了飛機聲和從來沒聽見過的爆炸聲,嚇得我渾身發抖,師傅們也是麵無人色。在一片混亂中,太監們簇擁著我趕忙回到養心殿,好像隻有睡覺的地方才是安全的。太妃們的情形更加狼狽,有的躲進臥室的角落裏,有的鑽到桌子底下。當時各宮人聲嘈雜,亂成幾團。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空襲,內戰史上第一次使用中國空軍。如果第一次的防空情形也值得說一下的話,那就是:各人躲到各人的臥室裏,把廊子裏的竹簾子(即雨搭)全放下來——根據太監和護軍的知識,這就是最聰明的措施了。幸虧那次討逆軍的飛機並不真幹,不過是恐嚇了一下,隻扔下三個尺把長的小炸彈。這三個炸彈一個落在隆宗門外,炸傷了抬‘二人肩輿’的轎夫一名,一個落在禦花園的水池裏,炸壞了水池子的一角,第三個落在西長街隆福門的瓦簷上,沒有炸,把聚在那裏賭錢的太監們嚇了個半死。”
其實,即使討逆軍想真幹也幹不了。據當事人回憶說,當時轟炸皇宮的飛機是南苑航校馬力最大的飛機,八十馬力,僅僅相當於現在的一台小型拖拉機。為了保險起見,飛機由航校的教練潘世忠駕駛。這樣的飛機,根本就不能用於作戰(其實在1917年,即使在如火如荼的歐洲戰場上,飛機也不是用於作戰的),既無投彈儀器,也無瞄準機,僅僅帶了幾枚十二磅的小炸彈,相當於後來的手榴彈。投彈者兩隻手各拿一個,兩個衣服口袋裏各裝一個。“在投彈前,先以牙齒將彈上之保險針拔去,然後以兩眼注視地上應轟炸之目標是否合適,方可投下,其簡單拙笨,可想而知。飛行高度約在三百米以上,在此高度飛行最為危險,倘敵人稍有航空常識,集中火力對我猛烈射擊。莫說我是一架兩架,即使十架二十架,也早被敵人打下。隻禁衛軍和辮子軍無此常識,任憑我低空飛行,隨意轟炸,實屬僥幸之事。”這樣的所謂轟炸,根本談不上是空襲。十二磅的小炸彈,對於當年的皇宮裏的建築,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傷害。太監們的防範措施,其實是有效的。隻要躲到房子裏,就傷不到,躲到床下麵,就更保險了。當年的空軍,無論哪個國家的,都沒有這個本事空襲。而且,南苑航校的飛機,即使按當時的水準也是落後的,很多部位都是木製的。那時辮子軍和皇宮護軍手裏的步槍,有效射程都可以達到五百至八百米,不用說還有機槍,就是步槍對天排射,飛機連駕駛員也一並報銷了。
然而,這樣紙老虎式的轟炸由於炸到了皇宮,嚇壞了小皇帝和他的師傅們,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尋常。航校的人回憶說,轟炸完了,皇宮內務府的主管世續馬上就跟航校臨時司令部通電話,說“請貴校飛機不要進城,我們皇帝是不願做了”。而另一個說法是,溥儀的師傅梁鼎芬“通過一個名叫含澤的日本人(可能是日使館的書記官),請求日本駐北京的公使林權助,致函段祺瑞的陸軍第十二師師長陳光遠,停止轟炸”,有梁鼎芬的信函為證。而當時的報紙則稱,是王士珍電告,清室已經恐慌,要求不要再炸,已派代表前去接洽談判了。事實上,此時的廢帝已經完全沒有心情坐龍庭了。兩天後,連張勳都逃到了荷蘭使館,一場複辟好戲徹底落幕。
在北洋時期的內戰史上,連頗具規模的海軍起的作用都不大,頂多也就是敲敲邊鼓,起個擂鼓助威的作用,空軍就更談不上了,但唯獨此次例外。轟炸辮子軍,對其造成的傷害有限,但轟炸皇宮,卻對遺老遺少的威懾作用相當大。雖然說,沒有空軍參戰,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複辟方麵早晚得失敗,但飛機一來,幾顆威力不大的小炸彈,的確加速了複辟的結束。從清末人們就說,滿人怕炸彈,此番炸彈從天上飛下來,動靜實在太嚇人了。此後,比較大規模的戰事,比如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與國民軍的戰爭,飛機都曾升空助戰,但是所起的作用都微乎其微。對於久經戰陣的老兵來說,隻要扔下來的炸彈所造成的傷亡不那麽厲害,頭一兩次害怕,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盡管他們依然不知道如何用步槍或者機槍打飛機,但飛機也對他們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脅。直到1930年以後,世界上飛機有了很大的改進,空軍有了長足的進步,再傳到中國,空軍參戰才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