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絕代雙驕 五 蕭宏怯陣
悠悠南北朝:三國歸隋統一路 作者:陳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梁軍攻取的城池,不隻一個梁城。從天監五年的五月到七月間,北伐軍兩線並進,先後拿下宿預(今江蘇宿遷南)、梁城、合肥、羊石、霍丘、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固城(今山東滕縣東)等十幾城。其中不少都是在齊末梁初被北魏乘虛奪取的,現在失而複得,梁軍的士氣正是空前旺盛。
最值得一提的,是收複了除壽陽之外中段最重要的邊鎮合肥,而率軍攻克合肥的,就是梁初第一將、豫州刺史韋叡。
大多數南朝名將都是北方人,不過他們的先祖早在永嘉之亂就紛紛南遷,在南方安居樂業已有百年以上。韋叡則不同。
韋氏一族西漢時出過一位大儒韋賢,官至丞相,因此後世在關中三秦地區發展,一直頗為興旺(西魏名將韋孝寬也出自這裏)。後秦末年,韋叡的祖父韋玄為了躲避做官,隱居在終南山中。劉裕入關滅秦,欽慕他的才華,征召他當自己的助手,做太尉掾(掾在漢晉是助手的通稱,正的助手叫“掾”、副的助手叫“屬”,比如掾史、掾佐、掾吏等等)。他似乎看透了亂世的紛擾無奈,對這份主動上門並且很有前途的美差辭而不就。不過按照《梁書》的說法,韋玄的兩個兒子韋祖征和韋祖歸(一征一歸,也算是有趣)卻都被召到了南方,在劉宋一朝為官。
韋叡是韋祖歸的兒子。他出生的時候,韋家入宋才二十多年,上頭還有兩個早有名氣的哥哥。韋叡自小好學,年輕的時候為人就很低調。伯父韋祖征到各地做郡守,喜歡把他帶在身邊,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
韋叡的內兄王憕和姨弟杜惲在鄉裏享有盛名,韋祖征就問他:“你覺得你自己和王憕、杜惲兩個人相比,怎麽樣呢?”韋叡謙虛地搖搖頭,不願作答。
韋祖征笑道:“你呀,寫文章或許比他們差一些,學識上則比他們強。若是說到治理國家、成就功業,我們這一族裏,沒有人能夠趕得上你!”韋叡後來的確沒有辜負這句預言。
韋叡先後在梁州、雍州做小官,依舊保持其低調的作風,在宋、齊兩朝一片貪腐的大環境中,他獨能做到清廉,拒絕接收別人的各種賄賂。
南齊末年,造反的隊伍一支接著一支。他看不上陳顯達的才幹,也瞧不起崔慧景的懦弱,卻偏偏看準了比他小二十多歲的本州刺史蕭衍,認定他是“天下真人”,率眾投奔蕭衍,與其成為忘年之交。韋叡的眼光,絲毫不差於自己的伯父。
這時候的韋叡,已經六十歲,整整一個甲子。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韋叡的年代,能有多少人活過六十?不會太多。古往今來,又能有多少人,活到六十未做成什麽大事,這才找到向往已久的奮鬥目標,並依然保持一顆熾熱的心,去實現“治理國家、成就功業”的偉願?想來更少。但我能肯定,韋叡是其中的一個。
他不是沒有命世之才,卻苦於政治昏暗、蒼生潦倒。他的心境,或許與祖父韋玄一樣,無奈於欲為而不得為。梁初的一批將領,恐怕都有過類似的感慨,作為其中年齡最長的韋叡,感觸應是最深的。
北伐大軍揮師北進,身為都督的韋叡第一次有了一種報效國家的興奮。
在攻打合肥東麵的小峴時,他率領軍隊巡視敵軍布下的圍柵,城中忽然衝出數百人,在門外列陣,對梁軍虎視耽耽。韋叡當即下令進攻,手下眾將都說:“我們現在是輕裝出動,隻是巡查而已,不如回去披掛整齊,再來迎敵。”
韋叡答道:“不然,小峴是個小城,城中隻有兩千多守兵,如果他們閉門堅守,足以自保,如今無緣無故派幾百人出城,必然是他們最為驍勇的士兵,想要逼退我軍。如果我們能夠打敗這支軍隊,小峴自然就攻下來了。”
眾人尚在遲疑,韋叡正色說:“朝廷命我都督各軍,符節就在我手,絕非擺設,不得違命!大家力戰,必能克敵!”在韋叡的指揮下,梁軍士兵個個奮勇爭先,果然把城外的魏軍打得落花流水。梁軍乘勢猛攻,不到半天工夫就占領了小峴。
合肥城下,韋叡同樣強調大膽用兵,並輔以策略。北魏派大將楊靈胤領軍五萬前來救援。韋叡的部下又認為眾寡不敵,希望韋叡能夠上表請求增兵。韋叡笑道:“敵軍已到城下,現在我們才求增兵,於事無補。何況我們的兵力增加了,敵軍更多的後援團也來了,還是得不到優勢。古人雲:‘師克在和,不在眾。’(用兵貴在心齊,不在數量之多)”說罷揮師反擊,大破魏兵。
韋叡不言後退、連戰連勝的氣勢不僅讓敵人喪膽,也讓手下部將兵士心服口服。他在合肥城外的淝水上修建高大的堰壩,疏通河道,孤立城池,準備水灌合肥;然後又在淝水岸邊築城守衛堰壩。
魏軍並不示弱,他們乘著梁軍防備不穩攻陷了新城,接著帶了工具,殺到堰壩前,想要將其鑿毀。韋叡再次斥責手下退兵的建議,親自上陣,帶領守堰的士兵擊退魏兵,然後點起大型戰船,居高臨下,從四麵圍攻合肥,萬弩齊發,將督戰的北魏守將杜元倫射死。魏軍心理防線徹底崩潰,合肥城重新姓了“梁”,並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成為南梁豫州的治所。
功臣韋叡聲望大增,人們不但傳說他“用兵如神”,也誇讚他“待人如己”,遠近的民眾慕名前來投奔,都願意在他手下任職,為他效勞。為將之人,能得到如此愛戴,真是沒有什麽可以遺憾的了。
梁武帝能有如此將領,也真是沒有什麽可以遺憾的了。可惜,他在用人上還是出了大問題。
梁軍陣中能夠獨當一麵的強將很多,韋叡之外,前麵提過的張惠紹、曹景宗、馬仙琕、昌義之等人都是有頭有臉有本事的人物。可是梁武帝安排的這個頭兒,臨川王蕭宏,卻是個“銀樣蠟槍頭”,標準的紈絝子弟。
蕭宏是梁武帝最為信任的一個弟弟,此人“長八尺、美須眉,容止可觀”,人帥樣子好,上場加三分……的確,古時統兵打仗,儀容也很重要,主將的外表對於一支軍隊的號召力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打仗畢竟是打仗,不是選美,戰爭的勝利,需要主帥的勇氣、策士的謀略、三軍的用命,缺了任何一條,即便是選美冠軍來也是白搭。
韋叡年老體衰,上陣打仗連馬都騎不了,隻能坐在平板車上發號施令(不知道後來的小說家讓諸葛孔明坐上四輪車,是否受了韋叡的影響),他的一言一行卻讓人感到勇不可擋的氣勢。儀表堂堂的蕭宏則相反,他的“勇氣”,都被用去搜刮錢財了。
《梁書》為蕭宏開脫,說這次北伐時日已久,梁武帝頒了一道詔書,命蕭宏班師回朝。這條記錄,讓人無論如何無法相信其真實性:且不說梁武帝銳意進取的決心,隻看戰場上全麵飄紅的優勢,這事就不可能。
《梁書》是姚思廉及其父姚察撰寫的史書,姚家在南朝做官,父子二人出於個人感情的因素,在書中用了許多隱惡的曲筆,關於蕭宏的退兵,隻是其中小小的一處。
比姚思廉稍晚的李延壽父子,一直在北方為官,就沒有義務“為尊者諱”了。王爺蕭宏的膽怯嘴臉,被完完全全記錄在了《南史?蕭宏傳》中。
當時的形勢,北魏東南邊境隻剩下一個重鎮壽陽位於淮南,東線的淮陽位於淮北,也麵臨著失守的威脅。鑒於防線連連吃緊,宣武帝不斷調兵譴將,先派荊州刺史趙怡和平南將軍奚康生救援淮陽,然後任命元英為征南將軍,都督揚、徐二州諸軍事,率領十多萬軍馬抵禦梁軍,繼而,又調來前不久攻克漢中的度支尚書邢巒,都督東討諸軍事,與元英一同攻打梁城,最後由安樂王元詮統領後發各軍,奔赴淮南以為支援。
這架勢,便嚇得蕭宏寢食難安,特別是元英和邢巒,剛讓南梁吃過大虧,他覺得不惹為妙。這個既無膽識,又無見地的家夥,想的隻是如何保全自己,盡量見好就收。他在洛口召集眾將,討論撤退的議題。
跟隨梁武帝多年的呂僧珍了解蕭宏的脾性,附和說:“知難而退,倒也不錯!”
蕭宏點頭讚許:“正是正是,我就是這麽想的。”說著準備發撤兵令,下麵就吵成一團了。
柳惔和裴邃首先不同意,說:“現在我大軍壓境,是我們攻,敵人守,魏國誰敢不服?難在何處?”
馬仙琕決心更大:“王爺怎麽能說‘亡國之言’?天子掃除境內之地,我們大家隻有前進一尺、身死沙場,絕無後退一寸、苟且偷生的道理!”
脾氣最火爆的是昌義之,他怒發衝冠地跳出來吼道:“應該將呂僧珍斬首!豈有以百萬之師,輕言退兵的?我們有何麵目回去見皇帝陛下呢!”
朱僧勇、胡辛生等偏將則以死相要挾,堅決不同意退兵。
蕭宏害怕軍士不聽將令,口中的“退兵”二字哆哆嗦嗦咽了下去,軍事會議不歡而散。但他還是明令“人馬有前行者斬”,不許軍隊進攻壽陽,統帥不願打而將領們戰氣正盛,梁軍上下出現了不滿情緒。
蕭宏的不進不退被北魏大將奚康生看在眼裏,他派部將楊大眼到元英營中,指出蕭宏明顯的怯戰心態,建議元英進據洛水,必能讓梁軍不戰而敗。元英知道蕭宏智商不行,但卻顧忌梁軍勢大,又有韋叡、裴邃等名將指揮,主張坐觀其變。
兩軍對峙了大約半個來月,九月底的一天夜晚,洛口忽然天降暴風雨,水位暴漲。駐紮的梁軍發生騷亂,日夜膽戰心驚、害怕魏軍襲擊的蕭宏以為魏軍真的來攻了,也不跟部下打個招呼,就帶著身邊的幾個隨從,騎著馬往南逃亡。大營裏的將領們夢中驚醒,四處找尋統帥,哪裏還有蹤跡?原本一起局部騷亂迅速演變成一場混亂,各部士卒四散奔逃,光是自相踐踏就死了將近五萬人。魏軍還根本沒有出動!
隔岸觀火的元英得到梁軍崩潰的消息,喜出望外——蕭宏果然是個草包,他點起兵馬,乘勝追擊,向梁軍發起全麵反攻。
怯陣的蕭宏成了他們一路上取笑和戲謔的對象,從此北魏軍中流傳起一句順口溜:“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
姥,音“母”,與“虎”押韻。蕭娘(蕭大娘)和呂姥(呂大媽),指的是蕭宏和呂僧珍;韋虎,便是魏軍唯一忌憚的南梁將領,韋叡。
最值得一提的,是收複了除壽陽之外中段最重要的邊鎮合肥,而率軍攻克合肥的,就是梁初第一將、豫州刺史韋叡。
大多數南朝名將都是北方人,不過他們的先祖早在永嘉之亂就紛紛南遷,在南方安居樂業已有百年以上。韋叡則不同。
韋氏一族西漢時出過一位大儒韋賢,官至丞相,因此後世在關中三秦地區發展,一直頗為興旺(西魏名將韋孝寬也出自這裏)。後秦末年,韋叡的祖父韋玄為了躲避做官,隱居在終南山中。劉裕入關滅秦,欽慕他的才華,征召他當自己的助手,做太尉掾(掾在漢晉是助手的通稱,正的助手叫“掾”、副的助手叫“屬”,比如掾史、掾佐、掾吏等等)。他似乎看透了亂世的紛擾無奈,對這份主動上門並且很有前途的美差辭而不就。不過按照《梁書》的說法,韋玄的兩個兒子韋祖征和韋祖歸(一征一歸,也算是有趣)卻都被召到了南方,在劉宋一朝為官。
韋叡是韋祖歸的兒子。他出生的時候,韋家入宋才二十多年,上頭還有兩個早有名氣的哥哥。韋叡自小好學,年輕的時候為人就很低調。伯父韋祖征到各地做郡守,喜歡把他帶在身邊,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
韋叡的內兄王憕和姨弟杜惲在鄉裏享有盛名,韋祖征就問他:“你覺得你自己和王憕、杜惲兩個人相比,怎麽樣呢?”韋叡謙虛地搖搖頭,不願作答。
韋祖征笑道:“你呀,寫文章或許比他們差一些,學識上則比他們強。若是說到治理國家、成就功業,我們這一族裏,沒有人能夠趕得上你!”韋叡後來的確沒有辜負這句預言。
韋叡先後在梁州、雍州做小官,依舊保持其低調的作風,在宋、齊兩朝一片貪腐的大環境中,他獨能做到清廉,拒絕接收別人的各種賄賂。
南齊末年,造反的隊伍一支接著一支。他看不上陳顯達的才幹,也瞧不起崔慧景的懦弱,卻偏偏看準了比他小二十多歲的本州刺史蕭衍,認定他是“天下真人”,率眾投奔蕭衍,與其成為忘年之交。韋叡的眼光,絲毫不差於自己的伯父。
這時候的韋叡,已經六十歲,整整一個甲子。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韋叡的年代,能有多少人活過六十?不會太多。古往今來,又能有多少人,活到六十未做成什麽大事,這才找到向往已久的奮鬥目標,並依然保持一顆熾熱的心,去實現“治理國家、成就功業”的偉願?想來更少。但我能肯定,韋叡是其中的一個。
他不是沒有命世之才,卻苦於政治昏暗、蒼生潦倒。他的心境,或許與祖父韋玄一樣,無奈於欲為而不得為。梁初的一批將領,恐怕都有過類似的感慨,作為其中年齡最長的韋叡,感觸應是最深的。
北伐大軍揮師北進,身為都督的韋叡第一次有了一種報效國家的興奮。
在攻打合肥東麵的小峴時,他率領軍隊巡視敵軍布下的圍柵,城中忽然衝出數百人,在門外列陣,對梁軍虎視耽耽。韋叡當即下令進攻,手下眾將都說:“我們現在是輕裝出動,隻是巡查而已,不如回去披掛整齊,再來迎敵。”
韋叡答道:“不然,小峴是個小城,城中隻有兩千多守兵,如果他們閉門堅守,足以自保,如今無緣無故派幾百人出城,必然是他們最為驍勇的士兵,想要逼退我軍。如果我們能夠打敗這支軍隊,小峴自然就攻下來了。”
眾人尚在遲疑,韋叡正色說:“朝廷命我都督各軍,符節就在我手,絕非擺設,不得違命!大家力戰,必能克敵!”在韋叡的指揮下,梁軍士兵個個奮勇爭先,果然把城外的魏軍打得落花流水。梁軍乘勢猛攻,不到半天工夫就占領了小峴。
合肥城下,韋叡同樣強調大膽用兵,並輔以策略。北魏派大將楊靈胤領軍五萬前來救援。韋叡的部下又認為眾寡不敵,希望韋叡能夠上表請求增兵。韋叡笑道:“敵軍已到城下,現在我們才求增兵,於事無補。何況我們的兵力增加了,敵軍更多的後援團也來了,還是得不到優勢。古人雲:‘師克在和,不在眾。’(用兵貴在心齊,不在數量之多)”說罷揮師反擊,大破魏兵。
韋叡不言後退、連戰連勝的氣勢不僅讓敵人喪膽,也讓手下部將兵士心服口服。他在合肥城外的淝水上修建高大的堰壩,疏通河道,孤立城池,準備水灌合肥;然後又在淝水岸邊築城守衛堰壩。
魏軍並不示弱,他們乘著梁軍防備不穩攻陷了新城,接著帶了工具,殺到堰壩前,想要將其鑿毀。韋叡再次斥責手下退兵的建議,親自上陣,帶領守堰的士兵擊退魏兵,然後點起大型戰船,居高臨下,從四麵圍攻合肥,萬弩齊發,將督戰的北魏守將杜元倫射死。魏軍心理防線徹底崩潰,合肥城重新姓了“梁”,並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成為南梁豫州的治所。
功臣韋叡聲望大增,人們不但傳說他“用兵如神”,也誇讚他“待人如己”,遠近的民眾慕名前來投奔,都願意在他手下任職,為他效勞。為將之人,能得到如此愛戴,真是沒有什麽可以遺憾的了。
梁武帝能有如此將領,也真是沒有什麽可以遺憾的了。可惜,他在用人上還是出了大問題。
梁軍陣中能夠獨當一麵的強將很多,韋叡之外,前麵提過的張惠紹、曹景宗、馬仙琕、昌義之等人都是有頭有臉有本事的人物。可是梁武帝安排的這個頭兒,臨川王蕭宏,卻是個“銀樣蠟槍頭”,標準的紈絝子弟。
蕭宏是梁武帝最為信任的一個弟弟,此人“長八尺、美須眉,容止可觀”,人帥樣子好,上場加三分……的確,古時統兵打仗,儀容也很重要,主將的外表對於一支軍隊的號召力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打仗畢竟是打仗,不是選美,戰爭的勝利,需要主帥的勇氣、策士的謀略、三軍的用命,缺了任何一條,即便是選美冠軍來也是白搭。
韋叡年老體衰,上陣打仗連馬都騎不了,隻能坐在平板車上發號施令(不知道後來的小說家讓諸葛孔明坐上四輪車,是否受了韋叡的影響),他的一言一行卻讓人感到勇不可擋的氣勢。儀表堂堂的蕭宏則相反,他的“勇氣”,都被用去搜刮錢財了。
《梁書》為蕭宏開脫,說這次北伐時日已久,梁武帝頒了一道詔書,命蕭宏班師回朝。這條記錄,讓人無論如何無法相信其真實性:且不說梁武帝銳意進取的決心,隻看戰場上全麵飄紅的優勢,這事就不可能。
《梁書》是姚思廉及其父姚察撰寫的史書,姚家在南朝做官,父子二人出於個人感情的因素,在書中用了許多隱惡的曲筆,關於蕭宏的退兵,隻是其中小小的一處。
比姚思廉稍晚的李延壽父子,一直在北方為官,就沒有義務“為尊者諱”了。王爺蕭宏的膽怯嘴臉,被完完全全記錄在了《南史?蕭宏傳》中。
當時的形勢,北魏東南邊境隻剩下一個重鎮壽陽位於淮南,東線的淮陽位於淮北,也麵臨著失守的威脅。鑒於防線連連吃緊,宣武帝不斷調兵譴將,先派荊州刺史趙怡和平南將軍奚康生救援淮陽,然後任命元英為征南將軍,都督揚、徐二州諸軍事,率領十多萬軍馬抵禦梁軍,繼而,又調來前不久攻克漢中的度支尚書邢巒,都督東討諸軍事,與元英一同攻打梁城,最後由安樂王元詮統領後發各軍,奔赴淮南以為支援。
這架勢,便嚇得蕭宏寢食難安,特別是元英和邢巒,剛讓南梁吃過大虧,他覺得不惹為妙。這個既無膽識,又無見地的家夥,想的隻是如何保全自己,盡量見好就收。他在洛口召集眾將,討論撤退的議題。
跟隨梁武帝多年的呂僧珍了解蕭宏的脾性,附和說:“知難而退,倒也不錯!”
蕭宏點頭讚許:“正是正是,我就是這麽想的。”說著準備發撤兵令,下麵就吵成一團了。
柳惔和裴邃首先不同意,說:“現在我大軍壓境,是我們攻,敵人守,魏國誰敢不服?難在何處?”
馬仙琕決心更大:“王爺怎麽能說‘亡國之言’?天子掃除境內之地,我們大家隻有前進一尺、身死沙場,絕無後退一寸、苟且偷生的道理!”
脾氣最火爆的是昌義之,他怒發衝冠地跳出來吼道:“應該將呂僧珍斬首!豈有以百萬之師,輕言退兵的?我們有何麵目回去見皇帝陛下呢!”
朱僧勇、胡辛生等偏將則以死相要挾,堅決不同意退兵。
蕭宏害怕軍士不聽將令,口中的“退兵”二字哆哆嗦嗦咽了下去,軍事會議不歡而散。但他還是明令“人馬有前行者斬”,不許軍隊進攻壽陽,統帥不願打而將領們戰氣正盛,梁軍上下出現了不滿情緒。
蕭宏的不進不退被北魏大將奚康生看在眼裏,他派部將楊大眼到元英營中,指出蕭宏明顯的怯戰心態,建議元英進據洛水,必能讓梁軍不戰而敗。元英知道蕭宏智商不行,但卻顧忌梁軍勢大,又有韋叡、裴邃等名將指揮,主張坐觀其變。
兩軍對峙了大約半個來月,九月底的一天夜晚,洛口忽然天降暴風雨,水位暴漲。駐紮的梁軍發生騷亂,日夜膽戰心驚、害怕魏軍襲擊的蕭宏以為魏軍真的來攻了,也不跟部下打個招呼,就帶著身邊的幾個隨從,騎著馬往南逃亡。大營裏的將領們夢中驚醒,四處找尋統帥,哪裏還有蹤跡?原本一起局部騷亂迅速演變成一場混亂,各部士卒四散奔逃,光是自相踐踏就死了將近五萬人。魏軍還根本沒有出動!
隔岸觀火的元英得到梁軍崩潰的消息,喜出望外——蕭宏果然是個草包,他點起兵馬,乘勝追擊,向梁軍發起全麵反攻。
怯陣的蕭宏成了他們一路上取笑和戲謔的對象,從此北魏軍中流傳起一句順口溜:“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虎。”
姥,音“母”,與“虎”押韻。蕭娘(蕭大娘)和呂姥(呂大媽),指的是蕭宏和呂僧珍;韋虎,便是魏軍唯一忌憚的南梁將領,韋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