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德國建立了議會共和製。國民議會在魏瑪召開,製定了憲法,魏瑪共和國(the weimar republic)的名字由此而來。共和國擁有先進的政治製度,其中包括先進的福利體製,並作出了一係列的讓步。然而,它是在戰敗後的廢墟和接近內戰的背景下誕生的。嚴酷的和約和不穩定的經濟狀況都阻礙了共和國的發展,使它不斷地遭到左翼和右翼的攻擊,因為大多數德國人都反對民主政體。共和國在創立14年後,走到了盡頭。按照憲法章程上台的總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開啟了人類曆史上最糟糕的政權之一。魏瑪民主政權這一災難性的結局讓共和國的整個曆程都不可避免地蒙上了陰影:從長遠的視角看,不管對德國曆史進行怎樣的解讀,都隻能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尋找導致希特勒掌權的起因。有些學者提出,魏瑪共和國從一開始就有問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1932—1933年最後幾個月的一些個人錯誤和決定,或是1929年以後經濟蕭條帶來的影響,才是問題的重點。一些曆史學家認為個人的影響是主要因素,而另一些則重點研究在共和國氣數將盡時,政治人物的決策過程受到了怎樣的限製,以及一些結構性的限製因素。納粹政權帶來的後果如此可怕,而到底誰應該為希特勒的上台負責,史學家們還在繼續熱烈地討論。


    共和國初期的幾年衝突不斷,局勢十分不穩定,但在1924—1928年形成了明顯的穩定期。不過,1929—1933年的孱弱卻不是華爾街金融危機帶來的意外影響,而是深深植根於早前的發展趨勢、弱點和壓力。但這並不一定預先決定了共和國末期事件發展的確切軌跡,也無法保證最終結果就是希特勒上台。沒有一個因素能夠單獨解釋納粹主義的興起。比如希特勒的演講才能,據說蠱惑了沒有政治傾向的德意誌人民,但光拿這個來解釋希特勒上台的原因,就太有誤導性了。魏瑪共和國的興衰史是極其複雜的,多重因素在特定曆史情景下的發展才形成了最終的結果。這種複雜雖然使事情變得更難理解,但亦是好事。比如經常有人會問這種情況還會不會再次發生,答案一定是幾乎不可能。因為這些多重因素和特定的曆史情景很難再以同樣的方式結合。不過,在戰後的德國,極端右翼或激進主義運動興起,而這些運動興起的背景多種多樣,也有著不同的含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劍橋德國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瑪麗·富布盧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瑪麗·富布盧克並收藏劍橋德國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