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未動,痛失張飛,劉備仍執意東征。


    消息傳到武昌,孫權知道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立即做出部署,迎擊蜀軍。孫權任命鎮西將軍、右護軍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一指揮集結於荊州各地的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諸葛瑾、步騭、鮮於丹、孫桓等部人馬,上述各部人馬總數約為5萬人。


    陸遜時年38歲,比諸葛亮小兩歲,經過上次荊州戰役的考驗,陸遜的軍事才能已爐火純青,就任總指揮後他立即做出部署,將前沿各部人馬分布於各處戰略要點,擺下六道防線:


    一、由振威將軍潘璋負責守固陵郡,這個郡是孫權私設的,包括巫、秭歸、興、信陵、沙渠五個縣,與益州接壤,是荊州的西大門,構成第一道防線,潘璋兼任固陵郡太守,統一指揮本郡防務,郡內幾處重要據點也都分兵把守,其中陸遜守巫縣,李異守巴山,劉阿守興山。


    二、由固陵郡沿長江而下是戰略要地夷陵,這裏由陸遜本人防守,陸遜命宋謙督水軍駐守於枝江,命安東中郎將孫桓守夷道,與夷陵互為外援,形成阻擊敵人的第二道防線。


    三、由夷陵沿長江再往下是江陵,也就是南郡郡治,由虎威將軍朱然防守在這裏,朱然自己坐鎮於江陵,偏將軍韓當兼任永昌郡太守,輔助朱然,成為夷陵的後援,可以看作是第三道防線。


    四、由江陵沿長江往下就是劉備、關羽之前在荊州的大本營公安,由綏南將軍諸葛瑾負責防守,諸葛瑾這時還兼任著南郡太守,協助他守公安的是周瑜的次子、興業都尉周胤,在公安附近還有建忠中郎將駱統率領的3000人馬守在孱陵,歸諸葛瑾指揮,構成第四道防線。


    五、為防備蜀軍由長江北岸發起迂回進攻,命建威將軍徐盛駐守當陽,徐盛同時還兼任廬江郡太守。


    六、為防備蜀軍由長江南岸偷襲,任命鮮於丹為武陵郡都尉,守備在武陵郡,又命平武將軍步騭率萬人屯駐在長沙郡,以防不測。


    孫吳的人馬不多,但布防的層次清晰,各部人馬任務明確,以數道防線來扼守住幾處戰略要地,十分周密。


    吳軍已擺好陣勢,隻等劉備大軍前來。


    劉備率大軍過了江州,出了三峽,首站來到了三峽東口的白帝城,劉備在此建立總指揮部,命前鋒張南以及吳班、馮習等部繼續進軍。


    兩軍首戰發生在巫縣、秭歸一帶,吳班、馮習在此擊破吳軍的陸遜、劉異、李阿所部,分別占領了這些地方。這時已經到了曹魏黃初三年即章武二年(222)正月,劉備把總指揮部遷至秭歸。


    在秭歸,劉備遇到了曾做過關羽主簿的廖化,劉備十分高興。關羽擔任前將軍後任命廖化為主簿,關羽兵敗,廖化被吳軍俘虜,後來他裝死逃了出來。廖化一心回到益州,帶著母親晝夜兼程西行,走到秭歸遇上了劉備。劉備肯定詳細詢問了關羽臨死前的情況,廖化一一向劉備進行了匯報。廖化對荊州的事務很熟,劉備任命他為宜都郡太守,隨軍行動。


    劉備擔心曹魏趁自己與孫權交戰之際從江北發起突襲,於是升任偏將軍黃權為鎮北將軍,讓他督率江北各路人馬以防魏軍。在江南方麵劉備有了意外收獲,武陵郡的五溪蠻主動前來歸順。所謂五溪蠻,是指分布於沅水上遊若幹少數民族的總稱,因他們主要居住於雄溪、樠溪、辰溪、酉溪、武溪五條溪流間而得名,其部落首領稱君長。劉備治理荊州期間,曾在這一帶設置黔安郡,對當地百姓有恩澤,各君長聽說老領導劉備回來了,都遣使到軍中請命,願意充當攻打吳軍的前鋒。劉備大為高興,命令侍中馬良前往武陵郡招納五溪蠻,分別授予各君長以官職,各部落都很滿意。


    劉備原來或許想伐吳是場惡戰,沒想到開局如此順利。


    劉備命令吳班和馮習繼續向夷陵進軍,如果攻下此城,就叩開了荊州的大門,徹底打敗吳軍的勝算就至少有一半了。


    2月,在秭歸稍作停歇後劉備命吳班、陳式所部開始向夷陵發起攻擊,陸遜閉城不出,雙方陷入對峙。劉備命吳班以數千人平地立營,在夷陵城外發起挑戰。吳將看到吳班人馬不多,紛紛建議出擊,陸遜認為劉備此舉必然有詐,不能盲目出擊,隻能再觀察一下。


    陸遜向大家解釋了他的看法:“劉備舉軍東下,銳氣正盛,且居高守險,難以立即攻破,即使發起進攻可以把他們打退,也難以全殲,而稍有不利,則損我大局。現在應告誡將士,靜觀其變。此地如果是平原曠野,靜觀恐怕會遭受敵人突然襲擊,而蜀軍一直緣山行軍,兵力難以展開,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弱點慢慢將其拖垮。”陸遜的意思是打持久戰,不要幻想一戰退敵,但這些話並沒有說服大家,眾人都認為陸遜膽小懼戰,心裏憤憤不平。


    這確實是劉備的一個計策,眼見陸遜閉城不出,劉備很著急,故意讓吳班示弱於吳軍,引誘吳軍出城交戰,他已在山穀間埋伏了重兵,準備打吳軍的伏擊。見陸遜不上當,劉備下令把埋伏於山穀間的8000人馬撤出,消息傳到城內,眾將對陸遜開始信服。


    夷陵曆來都是軍事重鎮,是吳軍的第二道防線,這裏城堅池深,城內物資儲備充足,不是一朝一夕可攻下的。劉備改變思路,命張南率一部人馬攻打夷陵附近的另一處戰略要地夷道。


    防守夷道的是安東中郎將孫桓,他是孫權的侄子。孫桓的父親叫孫河,是孫堅的族子,早年追隨孫堅四方征討,深得信賴。張南率部將夷道圍住,孫桓不支,向陸遜求救。陸遜不同意支援夷道,眾將急了:“孫桓可不是一般的人,眼見他被圍困,怎能不救?”陸遜不理會,他認為:“孫桓平時深得將士之心,夷道城內糧食充足,沒什麽可擔憂的,等我運用計謀,夷道之圍不救自解。”


    陸遜雖然是總指揮,但手下這些將領多是孫策時代的舊將,有的是公室宗親,有的是江東大族,他們依仗資曆或者地位,向來驕傲自大,不大聽話。對於陸遜一再避戰,眾將領的不滿情緒日增,有時也會當麵表現出來。有一次,陸遜火了:“劉備天下知名,曹操都有所忌憚,現在就在我們的對麵,他是很強大的。諸君並受國恩,擔當重任,應當和睦同力,共剪此敵。我雖是一介書生,但受命於主上,之所以讓諸君屈居而聽命於我,是因為主上覺得大小事件我能把握分寸,又能忍辱負重,大家各自都有承擔的任務,希望不要推阻!”說到這裏,陸遜一按佩劍,厲聲道:“軍令就在那裏擺著,請別冒犯!”


    陸遜強壓了大家的不滿,但這苦了孫桓,聽說陸遜不發兵來救,孫桓十分怨憤。其實這又是劉備的一招,想通過進攻夷道逼迫陸遜出戰,之所以選擇夷道,也是看中了孫桓的身份,劉備以為夷道是陸遜的必救之地,哪知陸遜不吃這一套,他鐵了心不出戰,來了個油鹽不進,劉備無奈。


    轉眼間到了六月,蜀軍是冬天裏出發的,現在到了夏天。


    圍困夷陵已有幾個月時間了,仍然看不到破城的希望。在這種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劉備再次調整部署,命各路蜀軍分頭占據附近的要地,就地紮營,你打持久戰,我也奉陪。自秭歸沿長江而下,蜀軍各部人馬先後紮下了50多處營盤,連綿不絕,有數百裏,最東端抵達了猇亭。


    猇亭目前是湖北省宜昌市所轄的一個區,在其周圍分布著葛洲壩、三峽等重要水利樞紐。在三國時代這裏還是一個小地方,位於長江岸邊,地勢險要,懸崖峭壁,江水湍急,暗礁叢生。相傳有一位將軍駐防此地,見這裏是兵家必爭之地,就命工匠修了一座亭子以示紀念。亭子竣工,將軍來視察,見亭上楹欄上刻一動物的圖案,形似虎卻類犬,將軍大怒,責問工匠此為何物,工匠嚇壞了,急中生智說此乃老虎獵食時的姿態,名為猇,將軍由怒轉喜,命工匠刻“猇亭”二字於亭上,這就是猇亭名字的由來,留傳至今。


    有人甚至說這位將軍就是張飛,他曾任宜都郡太守,駐紮過此地。但這隻是傳說,史書中沒有記載。“猇”是虎的吼聲,也引申為猛虎,以此作地名的還不少,山東省就有古猇縣。亭是縣以下的行政機構,相當於鄉,猇亭應該是南郡所轄的夷陵縣或夷道縣的一個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全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門太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門太守並收藏三國全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