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當了皇帝,但心裏卻完全高興不起來。


    劉備現在隻想做一件事,那就是複仇,關羽被殺已經一年多了,這個仇還沒報,他怎麽會感到高興?孫權把大本營遷到武昌,看樣子想賴在荊州不走了,這讓劉備更加憤怒。孫權在入駐武昌時發布了一道命令,讓劉備心中的怒火燃燒得更旺了:


    孫權在這道命令中說:“存不忘亡,安必慮危,這是古人的教誨。從前雋不疑是漢朝的名臣,在太平年代也刀劍不離身,可見君子對於武備不能停止。現在咱們大家處於險境,和豺狼一樣的敵人在打交道,怎能輕易地疏忽而不考慮突然發生的變故?近來聽說眾將都崇尚謙虛節儉,出入不帶隨從衛兵,這不是防患於未然的舉動。保護好自己,才能安慰君王、父母,這與遭遇危險不測哪個結果更壞、哪個結果更好呢?大家應好好引以為戒,謹慎小心,務必從大局出發,以不辜負我的一片心意。”


    誰是豺狼?沒有點名,但顯然指的不是曹魏。


    劉備一刻都不想再等下去了,馬上東征,奪回荊州,教訓孫權!


    然而此意一出立即引起了爭論,有人支持,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對。劉備決心已下,任何反對意見一概不聽。反對的人不是不同意向孫權報仇,而是認為時機不對,與孫權現在展開一場死戰在戰略上並不明智,比如趙雲就認為當前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孫權,應該先滅曹魏,到那時孫吳不用打自會臣服。


    趙雲提出,當前應該北征中原而不是東征孫權:“當前應當進圖關中,占據黃河、渭河的上遊,從那裏征討曹魏,關東義士必將響應。千萬不能把曹魏擱置起來去伐吳,一旦與孫吳交兵,不能馬上見分曉啊。”


    劉備稱帝後趙雲的地位沒有提高,這事放在關羽身上肯定氣得罵娘,然後撂挑子不幹了,但趙雲沒有,仍然盡心盡責,他雖然是一員武將,但在關鍵問題上多次表達自己的觀點,是一位有獨立見解、遇事冷靜的高級將領。趙雲提出應該先北征中原,這個建議未必高明,但這應該隻是趙雲的一個策略,目的是阻止劉備當前的東征,有些話趙雲大概沒有明說,那就是能不能打敗孫權奪回荊州呢?這恐怕是沒把握的事,但這也不能明說,所以他的話很委婉。


    對趙雲的建議,劉備不接受。


    偏將軍黃權也反對此時伐吳:“吳人戰鬥力很強,現在伐吳是順流而下,進攻容易撤退很難,請派我為先驅,先嚐試進攻,陛下隨後接應。”黃權認為孫吳現在實力更強大了,能不能戰勝他們確實很難說,所謂順流逆流也是個委婉的說法,真正的困難還是兩個陣營總體實力的對比,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傾舉國之力遠征無異於一場賭博,與其把寶一次全押出去,不如先嚐試一下再說。


    漢中之戰黃權也出過大力,有人甚至認為他的功勞比法正還大,他現在是劉備器重的將領之一,劉備一直在刻意栽培他,但他的意見劉備也不接受。


    除了趙雲、黃權,勸諫的人還有不少,劉備有點兒煩了。益州從事祭酒秦宓也來勸諫,他素以博學著稱,又精通占卜讖緯,據他看來此時伐吳並不吉利。劉備正在煩心,聽了他的話更煩心,一氣之下就抓他當了個典型,下令把秦宓關進了監獄。至此,反對伐吳的聲音才被壓下去。


    作為丞相的諸葛亮似乎沒有勸阻劉備,這有兩種可能:一是諸葛亮是讚成伐吳的;二是諸葛亮雖然反對,但礙於一些顧慮沒法說。分析一下後一種可能性更大,因為這次伐吳失敗後諸葛亮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法正如果還活著的話,就能製止主上伐吳的行動,即使製止不了,也不會敗得如此徹底啊!”


    諸葛亮是孫劉聯盟的締造者和堅定維護者,對於伐吳他應該是反對的,但反對伐吳就是反對給關羽報仇,這讓諸葛亮感到為難。這還是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劉備陣營裏有一大批荊襄人士,荊州丟失後他們失去了在那裏的祖業,家人、親戚現在都生活在那裏,劉備要複仇,他們要“打回老家去”,這讓諸葛亮更為難。


    但丞相的基本職責是匡正君王的得失,明知是一個大坑而不去諫止,不也失職了嗎?也許諸葛亮認為這場仗未必會輸吧,即使不能完全戰勝孫權、奪回荊州,至少也可以取得部分戰果,也就是他說的“必不傾危”的意思,至於後麵的結局,恐怕也完全出乎諸葛亮的預料。


    至於劉備,他並不是那種剛愎自用的君王,在伐吳這件事上他為何如此堅決以至於近乎偏執呢?想起來恐怕原因也是兩個:一是過於悲憤;二是有點兒自信。


    孫權反目、關羽被殺、荊州全失,劉備認為這場大敗不是敗於戰場和實力,而是敗於陰謀和背叛,這樣的恨會讓人欲罷不能。孫權得手後的一係列舉動更被劉備認為是成心挑釁,劉備不能咽下這口氣。何況荊州是未來攻取北方、統一天下的基石,如果不能把荊州奪回來,他隻能退縮在益州一地,戰略上失去了主動,這是劉備不願看到的。


    那麽,現在討伐孫權是否真的有勝算呢?劉備的看法或許與趙雲、黃權不同,他大概認為曹操都不是他的對手,孫權更不在話下。占領益州和漢中後劉備的軍事實力確實增長很快,雖然荊州丟了,但整體力量應該高於孫權。孫權在荊州立足未穩,自己在荊州畢竟經營了多年,隻要自己率大軍一到,那些暫時投降了孫權的各郡縣必然響應支持,民心應該還在自己這一邊。太憤怒和太高興時都不要輕易做決定,因為這時最不冷靜。


    這一仗孫權早有心理準備,但他的想法還是最好別打。不久前孫權做出一項人事調整,任命諸葛瑾為綏南將軍,代替呂蒙兼任南郡太守駐紮在公安,負責西麵第一線的軍政事務。


    對諸葛瑾來說,弟弟當了蜀漢丞相,他卻沒沾上什麽光,反而落下不少猜疑。諸葛瑾剛到南郡就有人向孫權告密,說諸葛瑾有問題,這些風言風語傳到了陸遜那裏,陸遜有點兒著急,他向孫權寫了份報告,力保諸葛瑾沒問題,並且請求采取某種方式給予辟謠。


    接到陸遜的報告,孫權回複道:“子瑜與我共事已經很多年了,恩如骨肉,我對他了解很深,他這個人沒有道義的事不做,不仁義的話從不講。我和子瑜可謂神交,不是幾句話就能離間得了的。”孫權把前麵的那些告狀信封好,讓人送給諸葛瑾,並且親筆給諸葛瑾寫信安慰。後來接到陸遜的信,孫權也把陸遜的來信一並轉給諸葛瑾,讓他知道陸遜的心意。在三國群雄中,孫權的過人之處是識人,無論對周瑜、魯肅還是呂蒙、陸遜,都做到了知人善任,也做到了用人不疑,跟著這樣的領導打江山,心裏更踏實。


    吳、蜀未來如果真的交戰,南郡就是前線,孫權讓諸葛瑾到這裏來不僅出於一種信任,而且還有特殊用意,想通過他向劉備傳達講和的意願。在孫權的授意下,諸葛瑾給劉備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如果您認為吳王奪取荊州又危害到關羽,因而怨深禍大,不願意求和,這隻能說是在意了小的方麵,卻未留意大的方向啊!我想替陛下您著想,陛下如果能壓抑憤怒暫且聽我一句話,那麽計謀可立即決定,不必再反複向群臣谘詢。陛下試想,您與關羽親還是與先帝親?荊州大還是天下大?哪個大哪個小,哪個輕哪個重,誰應當在先,誰應當在後?弄清這些,什麽事不就易如反掌了嗎?”


    諸葛瑾所說的先帝是指剛剛被廢的漢獻帝劉協,當時吳蜀兩地紛紛流傳,說他已為曹丕所害,諸葛瑾知道劉備立國打的是劉漢王朝的旗號,所以不僅稱劉備為陛下,還稱劉協為先帝。關羽親還是先帝親?荊州大還是天下大?是啊,這是多麽簡單的道理,不用多想,劉備應該知道答案。但是劉備的態度異常堅決,不理諸葛瑾的來信。如此一來諸葛亮就更不好公開反對伐吳了,否則就跟哥哥一個腔調,這是諸葛亮所忌諱的。


    蜀漢章武元年(221)7月,劉備整合人馬,正式出兵伐吳。


    大軍分為兩路:一路由劉備親自率領,有4萬人馬,從成都出發東進,任命吳班、馮習為左右領軍,相當於前敵正副總指揮,任命張南為前鋒,偏將軍黃權以及趙融、廖淳、傅肜、杜路、劉寧、陳式等分別統領各部;一路由車騎將軍張飛率領,有1萬人馬,從巴西郡的閬中南下,兩支人馬相會於江州,即今重慶市。


    兩路大軍共5萬人,這是史書的記載,不過根據整個作戰過程看,東征大軍的人數比這個多,應該接近10萬人,大概是江州等地的駐軍以及從其他地區抽調的部隊陸續參戰的結果。吳班是“國舅”吳壹的族弟,也深得劉備的信任,馮習是南郡人,追隨劉備由荊州來的益州,當初的地位與魏延差不多,現在進步也很快。趙融等人都是帶兵的將領,但事跡不多,在後世的名氣也不大。


    看著上麵的陣容,不禁讓人想起關羽、黃忠這些名將,由於他們紛紛凋零,讓蜀漢的將星也不再像以往那麽閃耀了。馬超仍然在世,但他的身體可能不太好,因而沒有出現在東征的隊伍裏,一年後馬超就去世了。


    趙雲也不在東征之列,有人認為這進一步說明劉備對趙雲不信任,尤其此次東征趙雲又提了反對意見,劉備有意疏遠他;另一種看法認為,蜀漢能獨當一麵的大將目前看隻有張飛、趙雲、魏延幾個人,張飛隨征,魏延守漢中,益州也要有大將留守,所以趙雲沒有參加東征。相比較而言後一種看法更靠譜,因為劉備隨後命趙雲留守江州,這個任務也很重要。


    此次隨劉備出征的還有蜀漢的尚書令劉巴、侍中馬良、太常卿賴恭、光祿勳卿黃柱、少府卿王謀、大鴻臚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瑋、從事祭酒程畿、從事王甫等人。


    劉備信心滿滿,但還是有點兒不放心。


    大軍出發前劉備還讓人算了一卦,蜀郡當時有個奇人叫李意其,這個人很神,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年齡有多大,傳言他已經活了幾生幾世,而這個李意其也故弄玄虛,說自己是漢文帝時候的人,漢文帝是西漢第二位皇帝,距漢末已有400年,這位李兄還真敢吹。劉備聽說他很神,是一位大師,就把他請來,對他尊敬禮遇,讓他算一算此次討伐孫吳的結果。李大師果然神秘,不說話,而是要來紙筆,畫了幾十張兵馬軍器儀仗之類的東西,畫完一一撕了,又畫了一個大人,挖了個坑埋於地下。


    弄完這些,李大師仍不說話,在眾人目瞪口呆之際揚長而去。劉備不解何意,但心裏有點兒不舒服,一種不祥之感向他湧來。


    劉備正要出發,突然接到報告,說閬中方麵有人來緊急報告情況,劉備大吃一驚,順口說了句:“啊,難道是張飛不在啦?”讓劉備猜中了,確實是張飛的死訊。原來,張飛接到劉備的命令,立即整頓所部人馬準備開赴江州與劉備會合,但是臨出發前發生了叛亂,手下部將張達、範彊把張飛殺了,持其首級逃到了孫權那裏。


    關羽善待士卒,看不起讀書人,張飛和他相反,尊敬讀書人卻不愛惜士卒,劉備曾就此提醒張飛:“你待手下過於嚴厲,對下麵的人整天責罰鞭打,又讓他們在你左右,弄不好就會出事。”


    張飛聽了仍不能改,這次意外可能與此有關。但這件事在時間上這麽巧,不由得不令人懷疑背後是否還有別的內幕,如果有的話,一定是孫權方麵派人秘密策反的結果,當然這僅是推測,沒有任何史料依據。劉備下詔追諡張飛為桓侯,這是劉備稱帝以來首位被賜予諡號的大臣。張飛的長子張苞死得早,由次子張紹承嗣張飛的爵位。劉備同時下詔將張飛原來兼任的司隸校尉一職改由諸葛亮兼任,之所以在這麽緊張的氣氛下還不忘下達這項詔令,是因為司隸校尉不僅是一州之長,還肩負著對百官監察糾舉的職責,不能空置。


    大戰在即先損大將,在悲痛之餘劉備心中的不祥之感更濃重了,但複仇的心又多了幾分急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全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門太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門太守並收藏三國全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