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也是曹操的元年。


    把獻帝安頓到許縣,事情剛一理順,曹操就決定推行他的政治改革。為此曹操向獻帝上了一份《陳損益表》,提出了他的政治改革措施,前後達14項之多,可惜的是這份體現曹操治國理念的重要文件現在僅存序言部分,具體內容已不可考,推測一下無外乎是富國強兵、選賢任能等。


    在富國強兵方麵,曹操後來推出的最重要措施是屯田。當時曹操麵臨著很大的經濟壓力,他的根據地在兗州刺史部,出於戰略考慮把新首都定在了豫州刺史部的許縣,但這一帶都是新占領區,他的基礎還不夠雄厚,在後勤保障方麵的壓力很大。


    近一兩年來,曹操采納毛玠等人的建議,在兗州一帶積極發展生產,基本保障了自身的糧食供應問題,從而讓自己處處居於主動。許縣以及周邊的潁川郡、汝南郡雖然曾經是重要的農業區,但這些年來遭受戰爭的影響也最深,黃巾軍在這裏勢力很大,有大量人口流失到了南麵的荊州刺史部。


    朝廷正常運轉需要大量糧食、布匹等物資,軍隊也需要後勤保障,這些物資如果都依賴兗州刺史部的供應,浪費會很大,長期下去兗州刺史部那邊也難以為繼。軍糧運輸就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從兗州運到這裏來必須組織大量人力,還要考慮運輸隊伍途中的消耗,往往運一車糧食至少還得再準備一車糧食供路上吃,沿途安全又難以保證,這個辦法基本上不可行。


    許縣的糧食供應問題必須立足於就地解決,曾在東郡任東阿縣令的棗祗和夏侯惇的副將韓浩同時向曹操建議,在許縣周邊一帶進行屯田。棗祗是潁川郡本地人,他在當年抵抗張邈、陳宮之叛中立下大功,隨曹操來到許縣後,曹操讓他擔任獻帝近衛部隊的指揮官(羽林監)。韓浩當年成功處置了夏侯惇被劫持事件,事後受到了曹操的表揚。


    他們二人建議曹操效仿漢初以來的經驗,把流民組織起來,開展農業生產,實施屯田。屯田作為製度其起源可考的是漢文帝時期,當年著名改革家晁錯分析了秦朝守塞北失敗的教訓,認為單純以戍卒守邊的製度有很大弊病,必須實行“且屯且守”的製度,把屯田與戍邊結合起來。漢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朝廷下令在邊郡屯田,到了漢武帝時,經濟專家桑弘羊又建議屯田西域,都收效明顯。但是,晁錯和桑弘羊所推行的屯田都與國防建設有關,屬於半軍半民性質,許縣的情況和那時有很大不同,能不能參照前人的辦法推行,還存在爭論。


    反對屯田的人也不少,曹軍收複了大量無主土地,曹操手下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應該賞給有功之人,有人甚至提出恢複古代的井田製,大力推行土地私有化。實行屯田實際上就是“國有化”,與私有化的呼聲剛好相反,所以招致不少人的反對,這是曹操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曹操讓棗祗找荀彧等人商議,荀彧支持屯田,在當時特殊的情況下,隻有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才能渡過危機。經過內部討論並逐步統一了思想後,建安元年(196)曹操頒布了《置屯田令》,從定國安邦的戰略高度充分肯定了秦皇漢武獎勵耕戰,實行屯田的曆史經驗,闡述了屯田積穀的重要意義,下令開始屯田,標誌著這項“戰時經濟政策”正式實施。


    從建安元年(196)到魏元帝鹹熙元年(264),這項製度推行了近70年,可以說它伴隨著曹魏帝國興衰的始終,成為曹魏勢力崛起的經濟基礎。


    屯田首先在許縣附近試點,具體做法是,把已經找不到主人的土地收歸國有,然後把喪失土地的流民組織起來,由國家提供耕牛、農具、種子,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農民分成。


    當時能集中起來的土地很多,流民也很多,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都不發愁,屯田很容易就搞了起來。農業工作本應由九卿之一的大司農管理,為了加大推行的力度,曹操決定親自抓這件事,在許縣試點期間,他任命棗祗為屯田都尉,任命自己的堂妹夫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具體管理屯田事務,直接向自己負責。


    但是試點剛一推開就遇到了波折,被組織起來的農民卻不太適應,他們經常逃亡。一項好政策為什麽農民不願意接受呢?原因是租稅太重。過去農民給地主扛長活,交租的標準一般是收成的一半,即五五分成。曹魏搞屯田,收租也按這個比例,國家就變成了地主。如果連耕牛一塊租,交租的比例更是提高到60%。如此一來,大家積極性自然不高。


    漢代農業稅的比例大部分時候是三十稅一,即3.3%,現在屯田農民的稅務負擔是此前朝廷標準的十來倍。在農業生產技術很落後、生產效率不高的情況下,這麽重的稅率農民生活之艱辛可想而知。但不這樣又不行,軍事鬥爭每天都需要巨大的財富保障,曹魏所能聚集的財富十分有限,屯田這一塊是相對有保障的,課以重稅既是循前朝慣例,也有不得已之處。


    有地方官員建議,農民都有安土重遷的傳統,不能一下子改變,必須因勢利導,要讓他自願,不能搞強迫。曹操采納了這個建議,對屯田政策盡可能予以改進,包括合理安置勞力、分配生產資料、取消屯田戶的徭役等,保證屯田製的健康發展。


    對於屯田以外的普通農戶,曹操下令重新清查戶籍和財產,據此確定繳納賦稅的額度。這有點像劃分成分,又像是核定收入申報納稅。這項工作在曹操勢力範圍全麵鋪開,包括曹操本人在內都要評定“成分”,然後決定納稅標準。曹操家鄉的譙縣令給曹操、曹洪二人評為同一等級,曹操對人說:“我家哪裏有子廉家富有哇!”


    建安元年許縣屯田開始試點,次年就獲得了好收成,積餘糧達百萬斛。曹操下令將這一製度全麵推廣,在曹操勢力範圍掀起了一場規模浩大的運動,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以後曹魏立國,屯田又成為一項基本的經濟製度。


    根據所在地區的不同情況,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軍屯兩種,民屯在曹魏的腹地,軍屯在邊境地區,配備的屯田官級別都很高,郡國配品秩二千石的典農中郎將或比二千石的典農校尉,縣配品秩六百石的典農都尉。品秩二千石相當於朝廷的部長和地方上的郡太守,品秩六百石相當於縣令,這些屯田官單獨設署治事,不隸屬於所在的郡縣。


    以後,曹魏最興盛的時候控製區涉及了天下13個州的11個州,共91個郡國,據現存史料統計,有17個郡國有民屯,8個郡國有軍屯,3個郡國既有民屯也有軍屯,共計郡國28個,占總數的三分之一,當然實際比例肯定比這個高得多。曹操親自抓這項工作,他身體力行,親自過問屯田事務,尤其對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很關心。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素有“重農抑商”的傳統,但具體到官員體係中,農業等經濟領域又是個容易被忽視的部門,這種狀況到了獻帝建安年間發生了改變,一大批優秀的“農業幹部”在曹操手下脫穎而出。曹魏“屯田係統”人才濟濟,他們有的專門從事農業工作,有的從農業領域起步後來擔任了更重要的職務,相比於其他朝代,這一時期是“農業幹部”最吃香的時代。


    在選賢任能方麵,曹操也不遺餘力地大力推進。


    曹操的首席智囊荀彧轉任尚書令後,曹操深感身邊像荀彧那樣能出謀劃策的人才太少,有一次他問荀彧:“誰能代替先生為我出謀劃策?”荀彧向曹操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荀攸,一個是鍾繇。


    荀攸當年因策劃刺殺董卓而被關進了監獄,董卓死後他恢複了自由,作為反董鬥士,王允主持下的朝廷對他很重視,準備任命他擔任任城國相,但荀攸考慮到益州刺史部更容易躲避戰亂,所以請求到那裏為官,朝廷重新任命他為蜀郡太守。荀攸去益州刺史部上任,他跟當年劉焉走的路線一樣,先到了荊州刺史部,想溯長江而上進入益州,但是到了荊州後才發現路途艱險,很難到達,於是暫留在了荊州。而且,益州當時是劉焉的地盤,非親非故,毫無淵源,荀攸拿著一張任命書就想到益州去上任,結果很難預料。就在這時荀彧把他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很重視,親自給荀攸寫了封信邀請他來許縣。


    荀攸到來後,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征召他為汝南郡太守,但沒有去上任,隨即改任他為尚書,在他叔父荀彧手下任職。曹操跟荀攸進行了長談,深感荀攸不是一般的人才,特別高興,對荀彧說:“公達真是個奇才,能夠與他共商大事,天下還有什麽可以憂慮的!”於是,重新任命荀攸為軍師,到自己身邊工作。


    荀彧推薦的另一個人鍾繇,他不僅與荀彧相識,也是曹操早年的老朋友,曹操讓鍾繇暫時在尚書台擔任荀彧的尚書仆射。


    此前,荀彧在曹操身邊的實際地位相當於參謀長,在這個參謀班子裏還有程昱、戲誌才等人。戲誌才也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但是前不久不幸病故,由於他在曹操身邊的時間較短,關於他的事記載下來的不多。荀彧去了尚書台,程昱還遠在兗州,雖然身邊有了荀攸,但曹操仍然覺得他的參謀班子力量太弱,就讓荀彧再推薦幾個像戲誌才那樣的人。


    荀彧想到了一個人,認為讓他來給曹操當參謀長,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個人就是郭嘉。


    郭嘉字奉孝,比荀彧小7歲,此時27歲左右,也是潁川郡人,跟韓馥是同一個縣的。與荀彧不同,郭嘉出身寒門,但他從小就有遠大的誌向,喜歡暗中交結有識之士,這其中就包括同鄉荀彧、辛評、郭圖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郭嘉當初也到了冀州刺史部,先在韓馥手下,後來轉到袁紹那裏。


    荀彧看不上袁紹,郭嘉對袁紹的評價更差,他勸辛評、郭圖離開袁紹另尋明主,辛評和郭圖不太同意這樣做,他們認為袁氏的恩德和威風布於天下,現在人們都來歸順,力量越來越強,在這麽有前途的地方幹,為什麽要離開?郭嘉知道他們聽不進去,不再多說,就自己離開,找了個地方閑居起來了。


    郭嘉回到了家鄉潁川郡陽翟縣,在家賦閑了六年。這六年時間裏郭嘉都做了些什麽不得而知,大家看到的是他喜歡交結天下英俊,不願意與俗人打交道,一般的人不知道他的才能,隻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是個奇才。


    陽翟縣離許縣很近,獻帝到了許縣,朝廷各部門都在招聘人才,郭嘉被司徒趙溫征辟,在司徒府任職。荀彧對郭嘉很了解,讓他在趙溫手下抄抄寫寫太屈才了,於是推薦給曹操。曹操把郭嘉找來談論天下大事,談完之後曹操高興地說:“讓我能成就大事的,必然是此人哪!”


    郭嘉也很高興,在與曹操的談話中他對曹操也有了進一步了解,深切感受到這是一個胸懷理想,想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對時局的認識也很獨到和深刻,是一個值得為之效命的人,他也對人說:“這正是我要找的主人呀!”


    曹操直接任命郭嘉擔任軍師祭酒,“祭酒”本指古代饗宴時酹酒祭神的長者,具體到一個部門,就是“部門長”,比如太學裏的博士相當於大學教授,博士祭酒就是大學校長。軍師祭酒,相當於參謀長。


    對於一個不滿30歲、個人履曆幾乎還是一張白紙的人,直接破格提拔到如此重要的崗位上,說明曹操用人確實不拘一格,把能力作為選人用人的最重要標準,郭嘉也不負眾望,成為一代傳奇謀主。


    除得到了郭嘉、荀攸外,在曹操主持下,還以朝廷的名義多方延攬人才,這一時期來到許縣朝廷或曹操身邊任職的各路人才絡繹不絕,重要的有國淵、劉馥、杜襲、趙儼、華歆、王朗、郗慮、劉曄、司馬朗、荀悅、徐奕、何夔、蔣濟、梁習、張既、賈逵、鄭渾、衛覬、陳矯、徐宣、衛臻、胡質、楊阜、孔融等,武將方麵有李通、許褚。這些人裏大部分是聽說朝廷來到了許縣而主動跑來效命的,也有個別人是朝廷點名征召來的,如孔融、華歆、王朗等人,原因是他們的名氣比較大,朝廷在用人之際,需要他們來擴大朝廷的影響。


    孔融近年來一直寄寓於徐州,先後依附陶謙、劉備、呂布,聽說朝廷點名要他,他自然高高興興地來了,被任命為將作大匠。


    華歆和王朗都是朝廷之前任命的郡太守,又都受困於江東,現在江東是孫策的地盤,他們的日子都不好過,聽說朝廷征召,也都樂意前來。華歆後來擔任了朝廷議郎,王朗擔任了諫議大夫。


    這一時期來許縣的人太多了,這就是天子這塊招牌的力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衝著曹操來的,而是衝著朝廷來的,“挾天子”的效應開始發揮了。


    總之,曹操迎接到獻帝後一切進展還算順利,甚至有些風風火火。看到這種情況有個人後悔了,這個人就是袁紹,當初經過他的內部評估,認為插手現在的朝廷事務是弊大於利,所以他躲了。但現在看來這個判斷似乎錯了,袁紹覺得曹操占了便宜,心裏不是滋味。


    袁紹一直沒拿曹操當外人,在他眼裏曹操就是自己的手下,沒有他就沒有曹操的一切,尤其在曹操幾乎走投無路的時候,是他出手相救才化解了危機。在袁紹看來,自己是因為騰不出手來去迎接獻帝的,曹操既然去了,那就應該是代表自己去的,事情辦完了,曹操理應向自己匯報匯報情況吧。


    袁紹在鄴縣等著曹操來匯報工作,但曹操沒有來。甚至也沒有派個人來,完全不把他這個領導和老大哥當回事,袁紹感到很不舒服。終於有人來了,還帶著獻帝的詔書,袁紹接到一看,當時就氣炸了,詔書是批評他的,措辭相當嚴厲,等於把他臭罵了一頓。


    在這份詔書裏獻帝責備他雖然地廣兵多,但隻顧培植自己的勢力,擅自征伐,不來勤王。詔書雖然是以獻帝名義下達的,但幕後指使一定是曹操。袁紹大怒,也有些窩火,但既然是詔書,當然不能不理,袁紹馬上很認真地給獻帝上了一份奏疏,對獻帝的批評給予回應。這份奏疏有1300多字,挺長,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寫的。袁紹一再申明,自己對帝室忠心不貳,一直以來都在做著匡扶漢室的努力,絲毫不敢懈怠。


    這份奏疏送到了許縣,不知是否與此有關,袁紹很快接到了第二份詔書,朝廷任命他為太尉。太尉名列三公,以袁紹的年齡和資曆能擔任太尉一職無疑是件榮耀的事,數十年來,三公已經快要成了袁家的專利,從他父輩往上數一共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而他這輩人裏還沒有這個榮耀,如今能當上三公,且是朝廷正式任命而非自己表奏的,在家族的三公榜上再續一筆,那將是多麽值得驕傲的事。


    而且太尉是三公之首,等於是百官的領袖,袁紹比較滿意。但袁紹多了個心眼,他得打聽清楚再接受這個任命,等他仔細一打聽,馬上就火了,袁紹得知曹操也有了新職務,是大將軍。


    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太尉要成為文武百官的首領,前提是不設大將軍,有了大將軍,三公的地位就矮了一截。袁紹立即上表天子,表示不接受這項任命。袁紹還給獻帝推薦了一個人,認為他是太尉的合適人選,此人就是陳群的父親、剛被任命為大鴻臚的陳紀。


    當然,這是鬧情緒。


    曹操這才發現,在處理這個問題上他考慮得有些不周。原本他以為,袁紹無論擔任什麽職務都是名義上的,沒有實質意義,對袁紹來說太尉已經是很不錯的安排了,沒費一兵一卒就白得了這個職務,應該滿意。沒想到袁紹絲毫不領情,雙方的隔閡反而因此進一步加深了。


    曹操雖然明白他跟袁紹遲早會有一場決戰,但不是現在。


    不僅如此,袁紹還是他現階段要利用的力量,跟袁紹過早攤牌是極不明智、極不劃算的做法,曹操越想越後悔。曹操決定辭去大將軍一職,讓給袁紹,自己擔任司空。這是很傷威望的事,換成別人,寧可錯下去也不會輕易低頭,但曹操是個務實的人,他寧願損失一些個人威望,也要把與袁紹的同盟關係繼續維持下來。


    這項任命很快以獻帝詔書的形式下達,曹操辭去大將軍,改任司空。可是袁紹那邊卻毫無反應,接到詔書後,如果接受應該立即上書謝恩;如果不接受,也應該有所表示呀。


    曹操明白,袁紹在麵子上還有些下不來。過了年,曹操決定派個有分量的人到鄴縣走一趟,幫袁紹找回麵子,讓他消消氣,把大將軍的任命接下來。


    建安二年(197)3月,孔融來到鄴縣,獻帝不僅拜袁紹為大將軍,而且封他為鄴侯,這是一個縣侯,較袁紹此前的伉鄉侯高一級。賜給袁紹天子的節鉞,以及隻有天子才能擁有的虎賁衛士百名。


    這還不算,獻帝還給了袁紹一個新的行政職務,督四州事。這四個州指的是冀州、青州、幽州和並州。獻帝下達這項任命時一定沒有查閱過近幾年的皇家檔案,也許皇家檔案已經全丟在了逃亡的路上,總之這項任命很有問題,因為幾年前獻帝也曾頒發過同樣的任命,就連所督的這四個州也絲毫不差,不過那是頒給另外一個人的,這個人是公孫瓚。


    公孫瓚仍然健在,而且沒有被免職,這邊又重新任命了新人,如果不是技術性錯誤,那就隻有一個解釋,讓舊人和新人鬥。這可能是曹操故意安排的,當年李傕等人能想出來的主意曹操更不在話下,袁紹和公孫瓚已經勢如水火,給他們加把柴,讓火燒得更猛些。


    失去大將軍職務的曹操也沒有什麽實質性損失,官位是死的,規定是活的,他擔任了司空一職,同時代理車騎將軍。


    曹操在任命自己為司空時順便搞了一次職務改革,規定司空在三公中地位最高,是朝官的首領,照樣把政權和軍權牢牢掌握在手中。這裏說的“百官”如果從字麵上理解自然也包含大將軍,你想要我給你,但我規定你還是不如我,因為我有解釋權。


    一場名位之爭誰是最後贏家,看來還不好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全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門太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門太守並收藏三國全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