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說:我死後,華夏文化亡矣!
林則徐被流放。臨行前,他將在廣東時所譯之《四洲誌》、《澳門日報》、《粵東奏稿》以及西方的炮船模型圖樣,統統交給魏源。魏以關山路遠之詞勸林保重,林說:“善始者不必善終,如不出逆科,則徐此生無能為也,寄意丹青,徒發清議而已。唯愚兄所托著書之事,望賢弟刻意為之,務使大清臣民早開智慧,舍此則無可禦侮矣!”
曾國藩認為,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拜上帝,不僅是他的敵人,也是全民族的敵人。他在“討賊檄文”中罵洪秀全最激烈的一句話是:“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視,不思一為之所也?”
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熊成基在失敗被捕“招供”時說:“各國革命之曆史,皆流血多次,而後成功。我此次失敗也,普通社會中人不知附和也。推其不能附和之原因,蓋因自由之血尚未足耳。比如草木,不得雨露,必不能發達。我們之自由樹,不得多血灌溉之,又焉能期其茂盛?”
秋瑾在被捕前得知徐錫麟失敗的消息時,沒有趁機逃走,她對來勸她離開者說:“我怕死就不會出來革命,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918年11月10日,梁巨川在北京投湖自殺,遺書說:“吾因身值清朝之末,故雲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吾國數千年先聖之詩禮綱常,吾家先祖先父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聞以對於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深印於吾腦中,即以此為本位,故不容不殉。”突現了其“必將死義以救末俗”的誌願。梁的自殺,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新舊兩派的人物都對他為道德理想獻身的精神表示極大的敬意。
1918年,邵飄萍創辦《京報》,他的理想就是辦一份獨立的報紙,不依附任何政治勢力;他相信新聞記者是“社會之公人,是居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外的第三者”。對於他的捍衛言論自由,馮玉祥給的評價是:“飄萍一枝筆,勝抵十萬軍。”
陳其美有一口頭禪:“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除此之外,他為人題詞書贈還愛寫以下一類壯詞:“死不畏死,生不偷生。男兒大節,光與日爭。道之苟直,不憚鼎烹。渺然一身,萬裏長城。”“有萬夫不當之慨,無一事自足於懷。”
民國時期,馮友蘭曾給洋人講《莊子》。有一天,他走進一個叫恒石安的外國人的辦公室,沒頭沒腦地對人家說:你們西方人總想找個你們可以停下來作最後結論性的發言的地方。然而,天下沒有最後結論,天下也沒有停頓。《易經》第六十四卦,也即最後一卦是,未濟,“尚未完成”!
五四運動時,李大釗年僅30歲,年輕的教授說:“隻要你心中的光明不滅絕,世間的黑暗終有滅絕的一日,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23年秋,馮玉祥在任“陸軍檢閱使”時,元配夫人劉德淑病逝,很多人想成為新的陸軍檢閱使夫人。馮玉祥擇偶的方法特殊,他采取麵試以定成否。馮問對方:“你為什麽和我結婚?”許多姑娘羞澀地回答說:“因為你的官兒大,和你結婚,就是官太太。”或是說:“你是英雄,我愛慕英雄。”當馬伯援介紹李德全和馮玉祥見麵時,問李德全為什麽要和他結婚,李爽直地說:“上帝怕你辦壞事,派我來監督你!”馮對這一回答,頻頻點頭,認為這個女子不凡,隨即奠定了兩人結婚的基礎。
杜威、胡適和蔣夢麟三人曾到北平西山遊玩,他們無意中看到一隻屎殼郎推著一個小小的泥團上山坡。它先用前腿來推,然後又用後腿,接著又改用邊腿。泥團一點一點往上滾,快到上麵時忽然滾回原地,屎殼郎則緊攀在泥團上翻滾下坡。它又從頭做起,重新推著泥團上坡,結果仍遭遇挫敗。它一次接一次地嚐試,但是一次接一次地失敗。胡適和蔣夢麟都說,它的恒心毅力實在可佩。杜威卻說,它的毅力固然可嘉,它的愚蠢實在可憐。
1927年7月,林巧稚以優異的成績從廈門女子師範學校畢業了。父親林良英問她畢業後打算做些什麽?她說想考協和醫科大學。“協和?那得幾年?”“八年吧。”林巧稚故意說得很輕巧。繼母在一旁大聲嚷起來:“啊,八年?那得多少錢啊!”“每年總要四五百個大頭(銀圓)吧。”林巧稚囁嚅著低下了頭。“上大學幹什麽?女孩兒家,嫁個好人家才是真的!你現在已經是二十出頭的人了,再上八年學,還嫁給誰呀?”繼母說。林巧稚倔強地回答:“那我就不嫁,一輩子也不嫁!”
由於跟北伐軍許崇智產生矛盾,使許春草對武裝革命大大失去信心。從1923年起,他就不再參與國民黨活動,基本上同國民黨脫離關係,回頭來致力於民眾運動。日本特務及台灣流氓多次陰謀暗殺,許春草毫無畏懼。他從來沒有攜帶自衛手槍,更沒有保衛人員。有一次,朋友來告:台灣公會會長陳長福接受任務,非殺許春草不可,勸許謹慎。許春草說:“人的性命在上帝掌中,陳長福無法害我。”
魯迅去世前說:“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麽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蒙文通年青時曾請教何拔儒:“先生,主流曆史學派不理解你,你如何想?”何拔儒淡然笑說:“曆史不是一次就寫定的,誰寫在最後,誰寫得最好。”何講了自己在留學期間聽到的許多故事:發現集合論的康托爾,發現非歐幾何的羅巴切夫斯基,發現群論的伽羅華,都是世界級的大數學家;康托爾,羅巴切夫斯基很年輕就獲得了教授頭銜,但是他們產生了新創見後,不被自己的老師、朋友、親人、同事所理解,並備受打擊,被逼瘋,被逼死或被逼去參加決鬥。這種現象也許長期難以改變,因此他願意埋名鄉裏,多做些具體事,以等待明天。
皖南事變後,葉挺被捕。他在獄中以“六麵碰壁居士”寫詩說:“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怎能從狗洞裏爬出!我隻能期待著,哪一天地下的火衝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1949年春,解放軍越過長江,上海被接管迫在眉睫,很多知識分子考慮離開大陸去台灣。林同濟的父親認為孩子有太多“不良”記錄:“以你這樣的思想,和共產黨相處你是會遭殃的。”他勸兒子盡快去台灣,林同濟脫口而出的話是:“中國若亡了,吾與汝偕亡。”
20世紀50年代初,陳寅恪對自己的學生汪篯說:“你要把我的意見不多也不少地帶到科學院。碑文你要帶去給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國維詩。碑是否還在,我不清楚。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請郭沫若來做,也許更好。郭沫若是甲骨文專家,是‘四堂’之一,也許更懂王國維的學說。那麽我就做韓愈,郭沫若就是段文昌。如果有人再作詩,他就做李商隱也很好。我的碑文已經傳出去,也不會湮沒。”
陳寅恪認為,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他還說:“中國自今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華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後漸衰微,終必複振。”
殷海光說:“生長在這樣一個時代,像我這樣的一個知識分子,可以說極有價值,也可以說極無價值。就純粹的學術來說,我自問相當低能,絲毫沒有貢獻可言。就思想努力的進程而論,我則超過胡適至少一百年,超過唐(君毅)牟(宗三)至少三百年,超過錢穆至少五百年。個中的進程,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這些知識分子在種種幌子之下努力倒退,隻有我還在前進不已。”
雷震在獄中沒有低頭屈膝。在寫給兒女的信中,雷震說:“我是締造中國曆史的人,我自信方向對而工作努力,曆史當會給我作證明。”
熊十力在無限孤獨的暮年哀歎:“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樓麵壁,忽逢十祀。絕無向學之青年,後顧茫茫……”即令如此,這位中國現代新儒家最富原創性的奠基人,仍然寄望於未來:“吾國人今日所急需者,思想獨立,學術獨立,精神獨立……遊乎廣天博地之間,將為世界文化開出新生命。”
金庸當年在香港辦《明報》,執筆寫社評,預測中國大陸的政局(特別是在“文革”時期),每每中的。有人問他奧秘何在,他輕鬆回答,“我讀《資治通鑒》幾十年,一麵看,一麵研究”,“《資治通鑒》令我了解中國的曆史規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律的”。
1980年11月,林同濟在伯克利大學演講《對中國人心靈的尋求》。他對觀眾如此致意——“容我這樣說吧:中國人認為,一旦你自己和宇宙掛聯起來,你就變成某種神聖的事物。你對宇宙作出了終極忠誠的承諾,你和上帝而不是和牧師聚合了,這就是中國之道。”
成舍我16歲時立下誌願,“辦一份真正獨立的報紙”。他從事新聞業80年,堅信“新聞是第四種權力,是監督政府的力量”。
由於身患重病,葦岸在醫生和親友的反複勸說下,被迫像吃藥一樣地開了葷,一度中斷了堅持一輩子的素食。為此,他在臨終前深表愧悔,讓妹妹記下他最後的遺言:“我平生最大的愧悔是在我患病、重病期間沒有把素食主義這個信念堅持到底(就這一點,過去也曾有人對我保持懷疑),在醫生、親友的勸說及我個人的妥協下,我沒能將素食主義貫徹到底,我覺得這是我個人在信念上的一種墮落,保命大於了信念本身。”
林則徐被流放。臨行前,他將在廣東時所譯之《四洲誌》、《澳門日報》、《粵東奏稿》以及西方的炮船模型圖樣,統統交給魏源。魏以關山路遠之詞勸林保重,林說:“善始者不必善終,如不出逆科,則徐此生無能為也,寄意丹青,徒發清議而已。唯愚兄所托著書之事,望賢弟刻意為之,務使大清臣民早開智慧,舍此則無可禦侮矣!”
曾國藩認為,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拜上帝,不僅是他的敵人,也是全民族的敵人。他在“討賊檄文”中罵洪秀全最激烈的一句話是:“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凡讀書識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視,不思一為之所也?”
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熊成基在失敗被捕“招供”時說:“各國革命之曆史,皆流血多次,而後成功。我此次失敗也,普通社會中人不知附和也。推其不能附和之原因,蓋因自由之血尚未足耳。比如草木,不得雨露,必不能發達。我們之自由樹,不得多血灌溉之,又焉能期其茂盛?”
秋瑾在被捕前得知徐錫麟失敗的消息時,沒有趁機逃走,她對來勸她離開者說:“我怕死就不會出來革命,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918年11月10日,梁巨川在北京投湖自殺,遺書說:“吾因身值清朝之末,故雲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吾國數千年先聖之詩禮綱常,吾家先祖先父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聞以對於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深印於吾腦中,即以此為本位,故不容不殉。”突現了其“必將死義以救末俗”的誌願。梁的自殺,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新舊兩派的人物都對他為道德理想獻身的精神表示極大的敬意。
1918年,邵飄萍創辦《京報》,他的理想就是辦一份獨立的報紙,不依附任何政治勢力;他相信新聞記者是“社會之公人,是居於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外的第三者”。對於他的捍衛言論自由,馮玉祥給的評價是:“飄萍一枝筆,勝抵十萬軍。”
陳其美有一口頭禪:“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除此之外,他為人題詞書贈還愛寫以下一類壯詞:“死不畏死,生不偷生。男兒大節,光與日爭。道之苟直,不憚鼎烹。渺然一身,萬裏長城。”“有萬夫不當之慨,無一事自足於懷。”
民國時期,馮友蘭曾給洋人講《莊子》。有一天,他走進一個叫恒石安的外國人的辦公室,沒頭沒腦地對人家說:你們西方人總想找個你們可以停下來作最後結論性的發言的地方。然而,天下沒有最後結論,天下也沒有停頓。《易經》第六十四卦,也即最後一卦是,未濟,“尚未完成”!
五四運動時,李大釗年僅30歲,年輕的教授說:“隻要你心中的光明不滅絕,世間的黑暗終有滅絕的一日,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23年秋,馮玉祥在任“陸軍檢閱使”時,元配夫人劉德淑病逝,很多人想成為新的陸軍檢閱使夫人。馮玉祥擇偶的方法特殊,他采取麵試以定成否。馮問對方:“你為什麽和我結婚?”許多姑娘羞澀地回答說:“因為你的官兒大,和你結婚,就是官太太。”或是說:“你是英雄,我愛慕英雄。”當馬伯援介紹李德全和馮玉祥見麵時,問李德全為什麽要和他結婚,李爽直地說:“上帝怕你辦壞事,派我來監督你!”馮對這一回答,頻頻點頭,認為這個女子不凡,隨即奠定了兩人結婚的基礎。
杜威、胡適和蔣夢麟三人曾到北平西山遊玩,他們無意中看到一隻屎殼郎推著一個小小的泥團上山坡。它先用前腿來推,然後又用後腿,接著又改用邊腿。泥團一點一點往上滾,快到上麵時忽然滾回原地,屎殼郎則緊攀在泥團上翻滾下坡。它又從頭做起,重新推著泥團上坡,結果仍遭遇挫敗。它一次接一次地嚐試,但是一次接一次地失敗。胡適和蔣夢麟都說,它的恒心毅力實在可佩。杜威卻說,它的毅力固然可嘉,它的愚蠢實在可憐。
1927年7月,林巧稚以優異的成績從廈門女子師範學校畢業了。父親林良英問她畢業後打算做些什麽?她說想考協和醫科大學。“協和?那得幾年?”“八年吧。”林巧稚故意說得很輕巧。繼母在一旁大聲嚷起來:“啊,八年?那得多少錢啊!”“每年總要四五百個大頭(銀圓)吧。”林巧稚囁嚅著低下了頭。“上大學幹什麽?女孩兒家,嫁個好人家才是真的!你現在已經是二十出頭的人了,再上八年學,還嫁給誰呀?”繼母說。林巧稚倔強地回答:“那我就不嫁,一輩子也不嫁!”
由於跟北伐軍許崇智產生矛盾,使許春草對武裝革命大大失去信心。從1923年起,他就不再參與國民黨活動,基本上同國民黨脫離關係,回頭來致力於民眾運動。日本特務及台灣流氓多次陰謀暗殺,許春草毫無畏懼。他從來沒有攜帶自衛手槍,更沒有保衛人員。有一次,朋友來告:台灣公會會長陳長福接受任務,非殺許春草不可,勸許謹慎。許春草說:“人的性命在上帝掌中,陳長福無法害我。”
魯迅去世前說:“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麽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蒙文通年青時曾請教何拔儒:“先生,主流曆史學派不理解你,你如何想?”何拔儒淡然笑說:“曆史不是一次就寫定的,誰寫在最後,誰寫得最好。”何講了自己在留學期間聽到的許多故事:發現集合論的康托爾,發現非歐幾何的羅巴切夫斯基,發現群論的伽羅華,都是世界級的大數學家;康托爾,羅巴切夫斯基很年輕就獲得了教授頭銜,但是他們產生了新創見後,不被自己的老師、朋友、親人、同事所理解,並備受打擊,被逼瘋,被逼死或被逼去參加決鬥。這種現象也許長期難以改變,因此他願意埋名鄉裏,多做些具體事,以等待明天。
皖南事變後,葉挺被捕。他在獄中以“六麵碰壁居士”寫詩說:“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軀體怎能從狗洞裏爬出!我隻能期待著,哪一天地下的火衝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1949年春,解放軍越過長江,上海被接管迫在眉睫,很多知識分子考慮離開大陸去台灣。林同濟的父親認為孩子有太多“不良”記錄:“以你這樣的思想,和共產黨相處你是會遭殃的。”他勸兒子盡快去台灣,林同濟脫口而出的話是:“中國若亡了,吾與汝偕亡。”
20世紀50年代初,陳寅恪對自己的學生汪篯說:“你要把我的意見不多也不少地帶到科學院。碑文你要帶去給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國維詩。碑是否還在,我不清楚。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請郭沫若來做,也許更好。郭沫若是甲骨文專家,是‘四堂’之一,也許更懂王國維的學說。那麽我就做韓愈,郭沫若就是段文昌。如果有人再作詩,他就做李商隱也很好。我的碑文已經傳出去,也不會湮沒。”
陳寅恪認為,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即不能發揚真理,即不能研究學術,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他還說:“中國自今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華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後漸衰微,終必複振。”
殷海光說:“生長在這樣一個時代,像我這樣的一個知識分子,可以說極有價值,也可以說極無價值。就純粹的學術來說,我自問相當低能,絲毫沒有貢獻可言。就思想努力的進程而論,我則超過胡適至少一百年,超過唐(君毅)牟(宗三)至少三百年,超過錢穆至少五百年。個中的進程,我自己知道得很清楚。這些知識分子在種種幌子之下努力倒退,隻有我還在前進不已。”
雷震在獄中沒有低頭屈膝。在寫給兒女的信中,雷震說:“我是締造中國曆史的人,我自信方向對而工作努力,曆史當會給我作證明。”
熊十力在無限孤獨的暮年哀歎:“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樓麵壁,忽逢十祀。絕無向學之青年,後顧茫茫……”即令如此,這位中國現代新儒家最富原創性的奠基人,仍然寄望於未來:“吾國人今日所急需者,思想獨立,學術獨立,精神獨立……遊乎廣天博地之間,將為世界文化開出新生命。”
金庸當年在香港辦《明報》,執筆寫社評,預測中國大陸的政局(特別是在“文革”時期),每每中的。有人問他奧秘何在,他輕鬆回答,“我讀《資治通鑒》幾十年,一麵看,一麵研究”,“《資治通鑒》令我了解中國的曆史規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律的”。
1980年11月,林同濟在伯克利大學演講《對中國人心靈的尋求》。他對觀眾如此致意——“容我這樣說吧:中國人認為,一旦你自己和宇宙掛聯起來,你就變成某種神聖的事物。你對宇宙作出了終極忠誠的承諾,你和上帝而不是和牧師聚合了,這就是中國之道。”
成舍我16歲時立下誌願,“辦一份真正獨立的報紙”。他從事新聞業80年,堅信“新聞是第四種權力,是監督政府的力量”。
由於身患重病,葦岸在醫生和親友的反複勸說下,被迫像吃藥一樣地開了葷,一度中斷了堅持一輩子的素食。為此,他在臨終前深表愧悔,讓妹妹記下他最後的遺言:“我平生最大的愧悔是在我患病、重病期間沒有把素食主義這個信念堅持到底(就這一點,過去也曾有人對我保持懷疑),在醫生、親友的勸說及我個人的妥協下,我沒能將素食主義貫徹到底,我覺得這是我個人在信念上的一種墮落,保命大於了信念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