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曉原 ■ 王一方
□ 我自從20年前被人按上“性學家”頭銜之後,毀譽參半,偶爾也不無困擾,不過以莊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自勉,也就沒事了。這個“性學家”的不虞之譽帶來的後果之一是,遇到某種與性有關的書或事件出現,媒體有時會來我這裏尋求意見或評論。這本《一個女人》出來,我又接到發表評論的邀請。
東歐的文學,我以前隻看過很少的作品,如[保加利亞]伐佐夫的《軛下》之類,其中波蘭的作品稍微多一些。匈牙利的作品,則幾乎沒有接觸過。
《一個女人》是一本沒有傳統小說形式的小說,采用了一種對我來說相當不習慣的表達方式,充滿了意識流和隱喻,難怪它的作者被譽為“匈牙利的喬伊斯”了。不過如果你讀下去,也還是能夠逐漸了解作者所敘述的故事——嚴格說來其實沒有故事——和作者試圖表達的那些感受。
■ 這裏講述了一個匈牙利“壞男人”與“另一個女人”的情戀故事,或許,每一個男人的生活之島,都閃爍著一雙充溢著愛恨情仇的眼睛,令你“賊心”萌動,“賊膽”張狂,“賊情”蜂起,“賊怨”惆悵。麵對“蛇”一般的誘惑,是迎?是持?是放縱?是收斂?是衝鋒?是退避?這是一個永恒的糾纏,也是無盡的盤桓,讓人難以釋懷。
不是嗎?伊甸園裏的那條蛇會“鑽”進每一個男人的心中。於是有了“老婆是別人家的好”的民諺,現代女傑洪晃也曾公開認同此番“邪說”,感歎終生廝守一人“太虧”,認為現代婚姻製度應該接納“另一個”在牆頭而倚,或是破窗而入,以增加情愛與性愛的張力。這是什麽年頭?大概沒有多少人經受純粹的柏拉圖精神之戀的套路,一旦幹柴烈火,免不了滑向“弗洛伊德”(肉欲之戀)或者“法西斯”(虐戀)。當然,三旋“交響”也無不可。不過,像書中所列,“另一個她”高達90又7,實在有些“忙不過來”(洪晃語)。
□ 我老覺得作者的敘述聽起來是一個戀愛、婚姻的失敗者。在他的描述中,沒有什麽美感,沒有什麽令人歡欣的色彩。書中那些隱喻傳遞給我的感覺,是混亂、是無奈、是自嘲、是哀歎……這不是一曲歡樂戀歌。它聽上去像是一個中老年男人,在破敗的小酒館裏,和老朋友借酒澆愁,絮絮傾訴。總之,他生活得不開心。
書中的隱喻讓我想起《紅樓夢》中的詩句:“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你看看,中國的文字多美!老實說,我不喜歡《一個女人》中那種描寫風格,瑣碎、直白,甚至有些粗俗——可作者還是貴族後代呢。
■ 哈哈,做這番宏偉“春夢”的人,確實是匈牙利貴族的後代。不過對他的文字,我的感受與你有些不同。
在我們這個言必稱英、美(充其量再捎帶上德、法)的“國際化”視野裏,似乎很少顧及這個小語種的文學與文字,這實在是我們的損失。讀彼得的奇文,我們會輕輕觸碰這個小語種的智慧,感受到那些被語言遮蔽的別樣風采。更讓人流連的是此翁有沒落貴族的血統,筆下的趣味與境界,分明蘊藏著清雅的遺存。讓人詫異的是此君還係數學門學子,97是怎樣一個大數?或者是人生軌跡中的某種“開闔”機關,大概沒人能悟達。據譯者介紹,本書源自畫配文,讀起來很具畫麵感,或是鏡頭感。
□ 你說的畫麵感,或是鏡頭感,中國作家並不是不會玩,比如在《上海寶貝》中,也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鏡頭感。
■ 在彼得那裏,這個匈牙利“壞男人”對於“另一個女人”,有著中國“壞男人”同樣的直白表達與滾燙的隱喻,憑心情定好惡:同一個女人:高興時是“美人坯子”,鬱悶時是“醜八怪”;欣喜時是“甜心”,沮喪時是“臭婊子”;她既是女孩,又是女人;有時是膩人的肉蛋,有時是饞人的仙子。作者感歎“最讓人欣快的是溫柔多情,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也是溫柔多情”;無聊張望時“愛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能看到她”。原來女人的“影子”(幻象)更可愛,真實的女人不如半真半幻(有影子)的女人可愛。生活中老婆的影子短,情人的影子長。一覽無餘,就失去了期待。愛是一種渴望,一份張狂。
□ 我承認,在這一點上,《一個女人》確實有可取之處。所以將本書視為“一個匈牙利壞男人的真情告白”,是恰當的。這種真情告白,或許和“民族性”有關——我們中國文學中,無論色情程度多麽厲害,也沒有用男性第一人稱如此“自曝其短”的傾訴。從明清時代的文言和白話色情小說,到當代的《廢都》和《上海寶貝》,我們都看不到艾斯特哈茲·彼得這樣的告白和傾訴。盡管這種告白和傾訴其實完全是人之常情。但人之常情並不意味著都可以直白地說出來——這又是我們中國的另一個“人之常情”。
■ 而且,匈牙利“壞男人”還有著中國“壞男人”極度缺乏的“寬容”。他們常常感覺自己是個“替補”,不介意充當著“替補”的角色。在人類性愛競爭中,每個人都是“替補”,每個人身後都有一串“替補”。容忍“替補”是人類性愛的升華,接納一種“非排他性的愛”。甚至喜歡以“冷酷的直白”來宣稱:一個人的情愛史,就是他的“勾引史”與“被勾引史”,是一個勾引接著另一個勾引的曆程,由此獲得更多期待,更多折磨,更大張力,同樣,也是“拋棄與被拋棄”的曆史,“征服與被征服”的曆史,“遺忘與被遺忘”的曆史。
不得不佩服,這個匈牙利“壞男人”,總是能坦然麵對一種“逃逸的愛”,不是嗎?另一個“她”非常愛“我”,卻總是馬不停蹄地嫁給別人,婚禮之後,總是要伏在我的肩頭抽泣半天。另外有一種“愛我的女人”,愛越來越少,欲望反而越來越強,等等。
□ 這種寬容,在西方世界並不罕見,但在中國的男男女女心中,至少到今天,還是很難接受的。有些人口頭上也宣稱應該寬容,應該男女平等,但他(她)的寬容,隻是要別人寬容自己,而自己絕不寬容別人,比如宣稱男人對新娘的“處女情結”是不必要的,不過他自己的新娘必須是處女;而所謂男女平等,其實竟是將封建社會對女子“從一而終”的要求擴大到男性身上。
作者有些表達,我還是相當欣賞的,比如:“愛,一旦需要旁征博引,一定很無趣;恨,一朝走向信誓旦旦,一定很好玩。”當然,這或許隻是譯者的生花妙筆。
書中那些頗富反諷或自嘲意味的話語,有時給我的感覺,倒是有點類似我們以前對談過的“性麻木”。一個老浪子,也可以算曾經滄海了,如今寶刀猶在,卻是經常心如死灰,麵對美女玉體橫陳,有時也沒有多少激情了。這種麻木的感覺,和對充當“替補”的寬容聯係起來,應該更容易理解。
■ 是啊!這位仁兄很真誠地叫喊:這個世界,愛與恨都變得越來越“荒誕”(反彈琵琶、空心化、碎片化、軀體化),譬如“虐戀”的獨自流行,在他看來是“熟悉導致殘忍”,因為“殘忍”才是跳脫“熟悉”,超越“平庸”的手段。他生動講述了“後放縱時代”的性感覺:“到處都充滿了性,除了性關係之中。”誠然,“她”柔情地橫陳在那裏,我卻心中淡泊無賊,一陣“寂靜的狂暴”下來,既不能說自己快樂,但顯然也不能說自己不快樂。我並不“滿意”,但已經獲得了“滿足”。
作者說:“我在床上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因為那份“近乎窒息的激情”或者是“近乎激情的窒息”。他無限感慨地抱怨,兩性關係中,他常常有一種不滿意的滿足,如同中國“壞男人”的體驗。“意”是一個難以“足”的東西。“淫”不是軀體的媾和,而是心中忐忑的渴望,意淫才是大淫。他總是傻傻地問:如果拋開心靈的震顫,莫非每個男人都隻是一個瀑布?偉哥莫非就是一個人工“瀑布”的起爆器?
故事講完了,彼得這個匈牙利“壞男人”不忘留下最後的忠告:
欲望其實隻是一種義務,不是別的。
《一個女人》,[匈牙利]艾斯特哈茲·彼得著,餘澤民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定價:22元。
原載2009年4月4日《新京報》
□ 我自從20年前被人按上“性學家”頭銜之後,毀譽參半,偶爾也不無困擾,不過以莊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自勉,也就沒事了。這個“性學家”的不虞之譽帶來的後果之一是,遇到某種與性有關的書或事件出現,媒體有時會來我這裏尋求意見或評論。這本《一個女人》出來,我又接到發表評論的邀請。
東歐的文學,我以前隻看過很少的作品,如[保加利亞]伐佐夫的《軛下》之類,其中波蘭的作品稍微多一些。匈牙利的作品,則幾乎沒有接觸過。
《一個女人》是一本沒有傳統小說形式的小說,采用了一種對我來說相當不習慣的表達方式,充滿了意識流和隱喻,難怪它的作者被譽為“匈牙利的喬伊斯”了。不過如果你讀下去,也還是能夠逐漸了解作者所敘述的故事——嚴格說來其實沒有故事——和作者試圖表達的那些感受。
■ 這裏講述了一個匈牙利“壞男人”與“另一個女人”的情戀故事,或許,每一個男人的生活之島,都閃爍著一雙充溢著愛恨情仇的眼睛,令你“賊心”萌動,“賊膽”張狂,“賊情”蜂起,“賊怨”惆悵。麵對“蛇”一般的誘惑,是迎?是持?是放縱?是收斂?是衝鋒?是退避?這是一個永恒的糾纏,也是無盡的盤桓,讓人難以釋懷。
不是嗎?伊甸園裏的那條蛇會“鑽”進每一個男人的心中。於是有了“老婆是別人家的好”的民諺,現代女傑洪晃也曾公開認同此番“邪說”,感歎終生廝守一人“太虧”,認為現代婚姻製度應該接納“另一個”在牆頭而倚,或是破窗而入,以增加情愛與性愛的張力。這是什麽年頭?大概沒有多少人經受純粹的柏拉圖精神之戀的套路,一旦幹柴烈火,免不了滑向“弗洛伊德”(肉欲之戀)或者“法西斯”(虐戀)。當然,三旋“交響”也無不可。不過,像書中所列,“另一個她”高達90又7,實在有些“忙不過來”(洪晃語)。
□ 我老覺得作者的敘述聽起來是一個戀愛、婚姻的失敗者。在他的描述中,沒有什麽美感,沒有什麽令人歡欣的色彩。書中那些隱喻傳遞給我的感覺,是混亂、是無奈、是自嘲、是哀歎……這不是一曲歡樂戀歌。它聽上去像是一個中老年男人,在破敗的小酒館裏,和老朋友借酒澆愁,絮絮傾訴。總之,他生活得不開心。
書中的隱喻讓我想起《紅樓夢》中的詩句:“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你看看,中國的文字多美!老實說,我不喜歡《一個女人》中那種描寫風格,瑣碎、直白,甚至有些粗俗——可作者還是貴族後代呢。
■ 哈哈,做這番宏偉“春夢”的人,確實是匈牙利貴族的後代。不過對他的文字,我的感受與你有些不同。
在我們這個言必稱英、美(充其量再捎帶上德、法)的“國際化”視野裏,似乎很少顧及這個小語種的文學與文字,這實在是我們的損失。讀彼得的奇文,我們會輕輕觸碰這個小語種的智慧,感受到那些被語言遮蔽的別樣風采。更讓人流連的是此翁有沒落貴族的血統,筆下的趣味與境界,分明蘊藏著清雅的遺存。讓人詫異的是此君還係數學門學子,97是怎樣一個大數?或者是人生軌跡中的某種“開闔”機關,大概沒人能悟達。據譯者介紹,本書源自畫配文,讀起來很具畫麵感,或是鏡頭感。
□ 你說的畫麵感,或是鏡頭感,中國作家並不是不會玩,比如在《上海寶貝》中,也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鏡頭感。
■ 在彼得那裏,這個匈牙利“壞男人”對於“另一個女人”,有著中國“壞男人”同樣的直白表達與滾燙的隱喻,憑心情定好惡:同一個女人:高興時是“美人坯子”,鬱悶時是“醜八怪”;欣喜時是“甜心”,沮喪時是“臭婊子”;她既是女孩,又是女人;有時是膩人的肉蛋,有時是饞人的仙子。作者感歎“最讓人欣快的是溫柔多情,最讓人難以忍受的也是溫柔多情”;無聊張望時“愛或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能看到她”。原來女人的“影子”(幻象)更可愛,真實的女人不如半真半幻(有影子)的女人可愛。生活中老婆的影子短,情人的影子長。一覽無餘,就失去了期待。愛是一種渴望,一份張狂。
□ 我承認,在這一點上,《一個女人》確實有可取之處。所以將本書視為“一個匈牙利壞男人的真情告白”,是恰當的。這種真情告白,或許和“民族性”有關——我們中國文學中,無論色情程度多麽厲害,也沒有用男性第一人稱如此“自曝其短”的傾訴。從明清時代的文言和白話色情小說,到當代的《廢都》和《上海寶貝》,我們都看不到艾斯特哈茲·彼得這樣的告白和傾訴。盡管這種告白和傾訴其實完全是人之常情。但人之常情並不意味著都可以直白地說出來——這又是我們中國的另一個“人之常情”。
■ 而且,匈牙利“壞男人”還有著中國“壞男人”極度缺乏的“寬容”。他們常常感覺自己是個“替補”,不介意充當著“替補”的角色。在人類性愛競爭中,每個人都是“替補”,每個人身後都有一串“替補”。容忍“替補”是人類性愛的升華,接納一種“非排他性的愛”。甚至喜歡以“冷酷的直白”來宣稱:一個人的情愛史,就是他的“勾引史”與“被勾引史”,是一個勾引接著另一個勾引的曆程,由此獲得更多期待,更多折磨,更大張力,同樣,也是“拋棄與被拋棄”的曆史,“征服與被征服”的曆史,“遺忘與被遺忘”的曆史。
不得不佩服,這個匈牙利“壞男人”,總是能坦然麵對一種“逃逸的愛”,不是嗎?另一個“她”非常愛“我”,卻總是馬不停蹄地嫁給別人,婚禮之後,總是要伏在我的肩頭抽泣半天。另外有一種“愛我的女人”,愛越來越少,欲望反而越來越強,等等。
□ 這種寬容,在西方世界並不罕見,但在中國的男男女女心中,至少到今天,還是很難接受的。有些人口頭上也宣稱應該寬容,應該男女平等,但他(她)的寬容,隻是要別人寬容自己,而自己絕不寬容別人,比如宣稱男人對新娘的“處女情結”是不必要的,不過他自己的新娘必須是處女;而所謂男女平等,其實竟是將封建社會對女子“從一而終”的要求擴大到男性身上。
作者有些表達,我還是相當欣賞的,比如:“愛,一旦需要旁征博引,一定很無趣;恨,一朝走向信誓旦旦,一定很好玩。”當然,這或許隻是譯者的生花妙筆。
書中那些頗富反諷或自嘲意味的話語,有時給我的感覺,倒是有點類似我們以前對談過的“性麻木”。一個老浪子,也可以算曾經滄海了,如今寶刀猶在,卻是經常心如死灰,麵對美女玉體橫陳,有時也沒有多少激情了。這種麻木的感覺,和對充當“替補”的寬容聯係起來,應該更容易理解。
■ 是啊!這位仁兄很真誠地叫喊:這個世界,愛與恨都變得越來越“荒誕”(反彈琵琶、空心化、碎片化、軀體化),譬如“虐戀”的獨自流行,在他看來是“熟悉導致殘忍”,因為“殘忍”才是跳脫“熟悉”,超越“平庸”的手段。他生動講述了“後放縱時代”的性感覺:“到處都充滿了性,除了性關係之中。”誠然,“她”柔情地橫陳在那裏,我卻心中淡泊無賊,一陣“寂靜的狂暴”下來,既不能說自己快樂,但顯然也不能說自己不快樂。我並不“滿意”,但已經獲得了“滿足”。
作者說:“我在床上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因為那份“近乎窒息的激情”或者是“近乎激情的窒息”。他無限感慨地抱怨,兩性關係中,他常常有一種不滿意的滿足,如同中國“壞男人”的體驗。“意”是一個難以“足”的東西。“淫”不是軀體的媾和,而是心中忐忑的渴望,意淫才是大淫。他總是傻傻地問:如果拋開心靈的震顫,莫非每個男人都隻是一個瀑布?偉哥莫非就是一個人工“瀑布”的起爆器?
故事講完了,彼得這個匈牙利“壞男人”不忘留下最後的忠告:
欲望其實隻是一種義務,不是別的。
《一個女人》,[匈牙利]艾斯特哈茲·彼得著,餘澤民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定價:22元。
原載2009年4月4日《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