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國家陰謀5:火焰王子(PRINCE OF FIRE) 作者:丹尼爾·席爾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是機密。”
他伸手去夠那個護身符,基婭拉則輕輕地晃了一下手,把它纏在了自己的手指上。那動作就像阿拉伯人把玩自己的祈禱珠一樣。
“是你的舊情人送你的禮物?”她問。
“其實是一個以前的敵人。那個人受雇來殺我和一個我正在保護的女人。”
“安娜·羅爾夫?”
“是的,”加百列回答說,“安娜·羅爾夫。”
“為什麽要留著這個?”她問,“為了記住她?”
“基婭拉,別說傻話。”
她把護身符向他扔過去,紅珊瑚手掌落在了他的胸口上。
“出什麽事了,基婭拉?”
“沙姆龍走之前給你的那些文件是什麽?又是機密?”
加百列告訴了她事實。
“你簽字了嗎?”
“我想我應該先看看。”
“你知道上麵寫的是什麽。”
“我會簽的。”加百列說。
“什麽時候?”
“等我準備好的時候。”
就在這時,一聲驚雷般的巨響把整棟樓震得晃動了一下。基婭拉爬下床衝到窗前,加百列卻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
“好近。”她說。
“本·耶胡達市場,我猜是。也可能是一間咖啡館。”
“把收音機打開。”
“數警笛聲就知道,基婭拉。來多少輛救護車,事情就有多嚴重。”
片刻後,一切陷入死亡般的沉寂。加百列閉上雙眼,想象著剛發生的這場慘劇,而它距離自己的新家隻有幾個街區。一切都如同錄像片一樣清晰。第一聲警笛響了起來,然後是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數到十七以後,他沒法再數下去了,因為夜空中仿佛奏起了警笛的交響曲。基婭拉回到床上,蜷進了他的懷裏。
“準備好了之後就簽字吧,”她說,“我會在這兒。我會一直在這兒。”
指1993年巴以雙方簽訂的《奧斯陸協議》,全稱《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該協議在加沙和傑裏科首先自治等問題上達成原則協議,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裏程碑。然而隨著兩年後拉賓遇刺,該協議的執行遭無限期擱置。
哈瑞迪是猶太教正統派中最保守的一支。由於教義禁止節育,推崇多生養孩子,因此該教派出生率高,人數增長非常快。
10
耶路撒冷:3月22日
等在老城城牆附近的那位上校和阿裏·沙姆龍並不相像。以色列的特別之處——陽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還有四周彌漫著的緊張空氣——足以改變這個國家的公民麵貌,哪怕隻隔一代,差距都很大。約拿坦·沙姆龍比他鼎鼎大名的父親要高六英寸,長相英俊,也沒有他父親那種天生的警惕感——可能因為他在這裏長大,而不是波蘭。隻有當這位上校從裝甲吉普車上一躍而下,走到加百列麵前,伸出他短刀一樣的手時,加百列才能看到老沙姆龍的影子。他的步伐並不匆忙,當他有力地握了握加百列的手,又猛地拍了拍加百列的肩胛骨時,加百列感到像被希羅天安石砸到了一樣。
他們沿著9號公路出發了。那是東西耶路撒冷曾經的分界,拉馬拉——巴勒斯坦政府名義上的基地,就在這裏向北十英裏之外。前方出現了一處檢查站,過去就是格蘭蒂亞難民營——一萬多巴勒斯坦人被安置在幾百間公寓裏。右邊有座小山,山前那片紅頂的房子就是薩格特猶太區。山頂立著一尊巨大的亞西爾·阿拉法特像,雕像上麵用阿拉伯語刻著“永遠與你同在”。
約拿坦用拇指指了指後座:“把它們穿上。”
加百列轉頭看到一件高領防彈背心和一頂金屬頭盔。從國防軍退役之後,他就再沒有戴過頭盔。這頂頭盔太大了,擋住了他的眼睛。“現在你才像個真正的軍人,”約拿坦說,然後又微笑著加了一句,“好吧,也沒那麽像。”
一名步兵向他們揮了揮手,示意他們通過檢查崗。看到約拿坦之後,他笑了:“嘿,約拿坦。”以色列國防軍的等級觀念和情報處一樣,非常稀鬆,大家基本上都互稱名字,敬禮更是聞所未聞。
加百列透過頭盔上的防彈視窗研究著檢查站的另一邊。有兩名武裝士兵正在要求人們脫下大衣,撩起襯衫,以確定他們沒有在身上綁炸彈。女性也是一樣,隻不過會到一個隔斷後麵去檢查,以避免被男性看到。檢查站的另一端已經排起了一條幾百碼的長龍——根據加百列估算,排隊的人至少要等上三到四個小時。自殺式襲擊者為巴以邊界的兩邊都帶來了無限災難,為此付出代價的其實是那些誠實的巴勒斯坦人——想在以色列找一份工作的工人,想賣掉農產品的農民,等等。
加百列望著檢查站前的隔離帶。
“你覺得怎麽樣?”約拿坦問。
“顯然不是什麽值得驕傲的東西。”
“要我說,那是我們美麗土地上的醜陋傷疤,是我們的新哭牆,比之前的那堵要長得多,而且它還有一個不同,就是兩邊的人都在哭,可是恐怕我們沒別的選擇。我們可以靠情報工作盡可能地減少自殺式襲擊的發生,但是我們不可能完全製止他們。我們需要這條隔離帶。”
“但這不是我們建它的唯一原因。”
“是啊,”約拿坦說,“它建成後,我們就可以轉身離開,不再理會那些阿拉伯人。這就是為什麽他們這麽恐懼。他們希望繼續和我們這樣對抗下去。這道牆可以讓我們脫身,這是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
他們從1號公路轉向60號高速公路。那是一條穿過灰蒙蒙的約旦河西岸、通向北方的黑色瀝青絲帶。加百列上一次去拉馬拉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和現在一樣,他戴著以色列國防軍的頭盔,坐在防彈車裏。占領早期,這裏還是相對安寧的——事實上,加百列每周最大的挑戰,就是找車帶他回到耶斯列穀的母親家裏。對於大部分西岸的阿拉伯人而言,約旦占領的結束讓他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以色列人的到來振興了經濟,方便了用水用電,同時還普及了教育。曾經位居世界最高的新生嬰兒死亡率急劇下降,而世界排名最低的識字率則快速上升。受到激進派伊斯蘭教徒以及巴解組織的影響,西岸陷入了無邊的硝煙之中,同時也讓以色列國防軍天天與扔石頭的孩子們為敵。但對於加百列來說,軍隊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讓他習慣了沉悶的生活。
“你要去見那個‘事不關己’的人了?”約拿坦的話把加百列的思緒拉回了眼前。
“是你父親安排的。”
“他已經七十五歲了,卻還是喜歡玩操線木偶遊戲。”約拿坦笑著搖了搖頭,“他為什麽不退休去透透氣呢?”
“那樣他會發瘋,”加百列說,“也會把你可憐的母親逼瘋。對了,他讓我向你問好,他想讓你安息日的時候回太巴列。”
“我要工作。”約拿坦迅速回絕了。
工作。看樣子,約拿坦早已找好借口回避任何與他父親相處的機會。加百列一直不想介入沙姆龍的家庭糾紛,但他知道那位父親因為子女的冷漠受到了多大的傷害。同時,他也有一個自私的想法:如果約拿坦能夠多見見沙姆龍,他自己就可以輕鬆很多。現在加百列從威尼斯回到了耶路撒冷,沙姆龍顯然有更多時間打電話向他詢問情報處的事,了解目前的政治動向。加百列需要自己的空間。如果處理得當的話,約拿坦可以扮演隔離帶的角色。
“他想見你,約拿坦。”
“對他,我隻能小劑量攝入。”約拿坦轉臉望了望加百列,“而且他更喜歡你。”
他伸手去夠那個護身符,基婭拉則輕輕地晃了一下手,把它纏在了自己的手指上。那動作就像阿拉伯人把玩自己的祈禱珠一樣。
“是你的舊情人送你的禮物?”她問。
“其實是一個以前的敵人。那個人受雇來殺我和一個我正在保護的女人。”
“安娜·羅爾夫?”
“是的,”加百列回答說,“安娜·羅爾夫。”
“為什麽要留著這個?”她問,“為了記住她?”
“基婭拉,別說傻話。”
她把護身符向他扔過去,紅珊瑚手掌落在了他的胸口上。
“出什麽事了,基婭拉?”
“沙姆龍走之前給你的那些文件是什麽?又是機密?”
加百列告訴了她事實。
“你簽字了嗎?”
“我想我應該先看看。”
“你知道上麵寫的是什麽。”
“我會簽的。”加百列說。
“什麽時候?”
“等我準備好的時候。”
就在這時,一聲驚雷般的巨響把整棟樓震得晃動了一下。基婭拉爬下床衝到窗前,加百列卻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
“好近。”她說。
“本·耶胡達市場,我猜是。也可能是一間咖啡館。”
“把收音機打開。”
“數警笛聲就知道,基婭拉。來多少輛救護車,事情就有多嚴重。”
片刻後,一切陷入死亡般的沉寂。加百列閉上雙眼,想象著剛發生的這場慘劇,而它距離自己的新家隻有幾個街區。一切都如同錄像片一樣清晰。第一聲警笛響了起來,然後是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數到十七以後,他沒法再數下去了,因為夜空中仿佛奏起了警笛的交響曲。基婭拉回到床上,蜷進了他的懷裏。
“準備好了之後就簽字吧,”她說,“我會在這兒。我會一直在這兒。”
指1993年巴以雙方簽訂的《奧斯陸協議》,全稱《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該協議在加沙和傑裏科首先自治等問題上達成原則協議,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裏程碑。然而隨著兩年後拉賓遇刺,該協議的執行遭無限期擱置。
哈瑞迪是猶太教正統派中最保守的一支。由於教義禁止節育,推崇多生養孩子,因此該教派出生率高,人數增長非常快。
10
耶路撒冷:3月22日
等在老城城牆附近的那位上校和阿裏·沙姆龍並不相像。以色列的特別之處——陽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還有四周彌漫著的緊張空氣——足以改變這個國家的公民麵貌,哪怕隻隔一代,差距都很大。約拿坦·沙姆龍比他鼎鼎大名的父親要高六英寸,長相英俊,也沒有他父親那種天生的警惕感——可能因為他在這裏長大,而不是波蘭。隻有當這位上校從裝甲吉普車上一躍而下,走到加百列麵前,伸出他短刀一樣的手時,加百列才能看到老沙姆龍的影子。他的步伐並不匆忙,當他有力地握了握加百列的手,又猛地拍了拍加百列的肩胛骨時,加百列感到像被希羅天安石砸到了一樣。
他們沿著9號公路出發了。那是東西耶路撒冷曾經的分界,拉馬拉——巴勒斯坦政府名義上的基地,就在這裏向北十英裏之外。前方出現了一處檢查站,過去就是格蘭蒂亞難民營——一萬多巴勒斯坦人被安置在幾百間公寓裏。右邊有座小山,山前那片紅頂的房子就是薩格特猶太區。山頂立著一尊巨大的亞西爾·阿拉法特像,雕像上麵用阿拉伯語刻著“永遠與你同在”。
約拿坦用拇指指了指後座:“把它們穿上。”
加百列轉頭看到一件高領防彈背心和一頂金屬頭盔。從國防軍退役之後,他就再沒有戴過頭盔。這頂頭盔太大了,擋住了他的眼睛。“現在你才像個真正的軍人,”約拿坦說,然後又微笑著加了一句,“好吧,也沒那麽像。”
一名步兵向他們揮了揮手,示意他們通過檢查崗。看到約拿坦之後,他笑了:“嘿,約拿坦。”以色列國防軍的等級觀念和情報處一樣,非常稀鬆,大家基本上都互稱名字,敬禮更是聞所未聞。
加百列透過頭盔上的防彈視窗研究著檢查站的另一邊。有兩名武裝士兵正在要求人們脫下大衣,撩起襯衫,以確定他們沒有在身上綁炸彈。女性也是一樣,隻不過會到一個隔斷後麵去檢查,以避免被男性看到。檢查站的另一端已經排起了一條幾百碼的長龍——根據加百列估算,排隊的人至少要等上三到四個小時。自殺式襲擊者為巴以邊界的兩邊都帶來了無限災難,為此付出代價的其實是那些誠實的巴勒斯坦人——想在以色列找一份工作的工人,想賣掉農產品的農民,等等。
加百列望著檢查站前的隔離帶。
“你覺得怎麽樣?”約拿坦問。
“顯然不是什麽值得驕傲的東西。”
“要我說,那是我們美麗土地上的醜陋傷疤,是我們的新哭牆,比之前的那堵要長得多,而且它還有一個不同,就是兩邊的人都在哭,可是恐怕我們沒別的選擇。我們可以靠情報工作盡可能地減少自殺式襲擊的發生,但是我們不可能完全製止他們。我們需要這條隔離帶。”
“但這不是我們建它的唯一原因。”
“是啊,”約拿坦說,“它建成後,我們就可以轉身離開,不再理會那些阿拉伯人。這就是為什麽他們這麽恐懼。他們希望繼續和我們這樣對抗下去。這道牆可以讓我們脫身,這是他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
他們從1號公路轉向60號高速公路。那是一條穿過灰蒙蒙的約旦河西岸、通向北方的黑色瀝青絲帶。加百列上一次去拉馬拉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和現在一樣,他戴著以色列國防軍的頭盔,坐在防彈車裏。占領早期,這裏還是相對安寧的——事實上,加百列每周最大的挑戰,就是找車帶他回到耶斯列穀的母親家裏。對於大部分西岸的阿拉伯人而言,約旦占領的結束讓他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以色列人的到來振興了經濟,方便了用水用電,同時還普及了教育。曾經位居世界最高的新生嬰兒死亡率急劇下降,而世界排名最低的識字率則快速上升。受到激進派伊斯蘭教徒以及巴解組織的影響,西岸陷入了無邊的硝煙之中,同時也讓以色列國防軍天天與扔石頭的孩子們為敵。但對於加百列來說,軍隊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讓他習慣了沉悶的生活。
“你要去見那個‘事不關己’的人了?”約拿坦的話把加百列的思緒拉回了眼前。
“是你父親安排的。”
“他已經七十五歲了,卻還是喜歡玩操線木偶遊戲。”約拿坦笑著搖了搖頭,“他為什麽不退休去透透氣呢?”
“那樣他會發瘋,”加百列說,“也會把你可憐的母親逼瘋。對了,他讓我向你問好,他想讓你安息日的時候回太巴列。”
“我要工作。”約拿坦迅速回絕了。
工作。看樣子,約拿坦早已找好借口回避任何與他父親相處的機會。加百列一直不想介入沙姆龍的家庭糾紛,但他知道那位父親因為子女的冷漠受到了多大的傷害。同時,他也有一個自私的想法:如果約拿坦能夠多見見沙姆龍,他自己就可以輕鬆很多。現在加百列從威尼斯回到了耶路撒冷,沙姆龍顯然有更多時間打電話向他詢問情報處的事,了解目前的政治動向。加百列需要自己的空間。如果處理得當的話,約拿坦可以扮演隔離帶的角色。
“他想見你,約拿坦。”
“對他,我隻能小劑量攝入。”約拿坦轉臉望了望加百列,“而且他更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