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愕然道:“楊銘是太上皇最喜歡的人,我怎麽會殺他?楊塤更談不上了,我都有好幾年沒見過他了。聽說他好不容易才娶到心儀的女子,一直陪著妻兒待在蘇州老家。”
朱驥卻是不信,道:“難道金司禮不知道楊塤奉詔回來京城了嗎?”
金英道:“我倒是知道皇上欲修繕太廟,所以召楊塤回京了,但一直沒有機會碰麵。朱指揮,你我都是明白人,明人不說暗話,楊塤是個聰明人,我怎麽會殺他?”又問道:“到底是什麽緣由,促使朱指揮懷疑我是凶手?”
朱驥不答,又問道:“那麽李發呢?”金英料想不說實話,難以輕易打發走對方,便頷首道:“李發或許跟我有點兒幹係,但楊銘、楊塤二人決計不是我下的手。我可以對天起誓,若有虛言,就讓我來世仍然做不得男人。”
對於身體殘缺、心理屈辱的太監,這算是最毒最重的誓言了。朱驥遂點了點頭,道:“好,我相信金司禮。”又問道:“會不會是穆沙那些人下的手?”
金英道:“決計不是。他們千裏迢迢來到北京,目的是要救人,不是來殺人。”想了想,問道:“會不會是日本人下的手?”
朱驥搖頭道:“楊塤還有這個可能,可楊銘跟日本人扯不上半點兒幹係。”
金英道:“或許本來就是兩起案子呢?”
朱驥道:“應該不會。當日楊銘趕著去找楊塤,當晚即遭毒手。而楊塤趕來皇宮見過李發後,便就此消失不見。我有一種直覺,感覺這兩件案子是同一凶手所為。”
楊銘受命到金桂樓一帶盤問證人,他所發現的線索,一定跟蒯玉珠一案有關。依照楊塤推測,極可能事關內應。即使到現在,這一推測仍然最有可能。目下已能肯定蒙古人內應便是金英,但他肯以毒誓表明自己沒有殺人。可除了金英之外,還有誰有殺楊銘滅口的動機呢?
楊塤也是同理。當日他趕往皇宮麵見李發,也是因為追查內應,而金英也沒有殺他,又有誰還想殺死一個漆匠呢?雖則日本人倒有可能,因為楊塤屢屢壞了他們的事,但朱驥卻感到楊塤一案一定與楊銘被殺有關,他隱約中覺得有一根線能將這兩件案子串連起來,卻始終理不清楚。
盡管猜到楊塤多半已遭不幸,但朱驥仍心存僥幸,期待好友某一日會重新出現在自己麵前,依然帶著那副滿不在乎的神情。可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一天始終沒有到來。
幸運的是,朱驥預料自己將毒發身亡並未如期到來。有人投了一包藥給禮部尚書胡濙,稱是朱驥所中之毒的解藥。胡濙本是良醫,仔細檢驗後,認為可信,朱驥遂一口服下,身上奇毒果然因此而解。但由此再度引發了一樁迷案——
這解藥當然來自日本一方,可他們未能取得鄭和寶圖,亦未進一步聯絡朱驥,為何肯輕易交出解藥,從而失去了唯一的籌碼?
最關鍵的是,知道朱驥中毒且由胡濙救治者,不過寥寥幾人,胡濙、於康均未對旁人透露,且對解藥來由一無所知,那麽就隻剩下楊塤了。會不會是他設法從日本人手中取得了解藥,又托人帶給胡濙?那麽取得解藥之後,情形又如何呢,楊塤是被殺了,還是遭人囚禁?
然聯絡過朱驥的紫蘇及其同黨再未露麵,線索中斷。日本使團亦因卷入蒯玉珠一案而被明廷驅逐離京,但明景帝仍客氣對待使者,且按照慣例給予賞賜。
彼時除貢物外,使者所攜私物增了十倍。禮部官員上言道:“宣德年間,凡使臣所攜私物,俱按時價給錢鈔,或折支布帛,為數不多,卻已大獲利。今若仍舊製,當給錢二十一萬七千,銀價如之,應大減其值。”
明景帝也覺得二十一萬太多,下令給銀三萬五千七。日本使臣極為不悅,當場甩了黑臉。明景帝不願意得罪鄰國,下詔增錢一萬。日本使者猶以為少,要求增賜他物。明景帝隻求這些人快點離去,不惜討好,又下詔贈布帛一千五百匹,日本使臣這才怏怏而去。
日本一行人離開中國時,路過山東臨清,見當地富庶繁華,動了賊心,公然大掠居民財貨。駐守臨清的明軍指揮前往詰責,反而被日本使臣毆打致死。有司請朝廷處置日本使團,明景帝口稱恐失遠人之心,反而下詔禮送日本使團離去。
至於鄭和寶圖,仍有後話。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知道父皇生前念念不忘重下西洋,意欲替父皇實現心願,命宦官傳令兵部,將鄭和寶圖奉上。掌管兵部文書的車駕郎中劉大夏[5]先行得知消息,認為重開西洋勞民傷財,而下西洋所帶回之物隻是一些奢侈品,對普通百姓沒有任何用處。他思慮之後,料想無力諫阻皇帝,幹脆利用職務之便,將國家機密文檔鄭和寶圖私下取出燒毀[6]。
兵部尚書項忠接到明憲宗詔令後,親自趕來車駕司尋找鄭和寶圖,結果不見蹤影。明憲宗遍索不得,隻好不再提重開西洋之事。這是後話,不再贅述。
蒯玉珠一案未曾公開,常人並不了解,京師官民議論熱切關注的是金刀案,幾近轟動全城。因為都跟太上皇有關,人們難免將此案與之前鍾同、章綸的上書聯係起來。尤其出人意料的是,阮浪、王瑤雖隻是宦官,卻跟鍾、章二位大臣一樣,抵擋住了嚴刑拷打,極有骨氣,始終隻說金刀是太上皇朱祁鎮送的生日禮物,並無其他。明景帝朱祁鈺卻不肯善罷甘休,窮治不已。大概在他內心深處,一直想找機會置兄長於死地,現在機會送上來門來,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因為反複審訊,這場大獄的始作俑者錦衣衛長官盧忠也不得不上堂作證。盧忠隻是個草包,起初不過是猜到明景帝心思,想逢迎上意,借誣告升官發財,卻沒有想到惹了這麽一場大禍。他見事情鬧大了,又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開始害怕起來,希望能夠早些脫身。
經人指點,盧忠找到了算命先生仝寅,跪地懇求對方為自己占卜。仝寅被糾纏不過,便為盧忠卜了一個天澤履卦,搖頭道:“易言:‘履虎尾,咥人凶。’不咥人猶可,咥人則凶。”
盧忠嚇了一跳,見對方果然大有能耐,連忙將金刀案實為誣告之實情相告,求化解之法。仝寅不恥盧忠為人,怒道:“是兆大凶,死不足贖。”將盧忠趕了出去。
盧忠恐懼之極,反複思量後,便開始裝瘋賣傻。這一法子相當奏效,他雖被免去了錦衣衛指揮的職務,但竟因此得以逃脫金刀案。
原告既然是個瘋子,話自然不能相信,按理來說,阮浪和王瑤之獄應該得解,明景帝朱祁鈺卻還是不放心,將王瑤處死。阮浪年紀已大,又受到酷刑折磨,未等行刑便死在獄中。後來明英宗朱祁鎮複辟,追封阮浪和王瑤二人,盧忠再裝瘋也無法自救,被淩遲處死,仝寅之卦果然應驗。這是後話。
金刀案雖解,但明景帝朱祁鈺多少還是聽到了一些關於大宦官金英的流言。朱祁鈺雖然懷疑金英意圖與太上皇勾結,助其複辟,但卻沒有確鑿證據。本來他是皇帝,握有生殺大權,可以隨意操縱臣民生死,不需要證據便可以捏造罪名處死對方,但金英卻大大不同,他手中有宣宗皇帝欽賜的免死詔。朱祁鈺可以對不起兄長,但卻不能忤逆生父,就算他再自私自利,再無情無義,也跨不過最後的底線。
金英仍然受到了懲處,被罷去司禮監官職,禁錮在浣衣局[7]中。不久又被釋放,有詔“命往南京安處,以就優閑”,升調為南京守備太監,後病歿,葬於南京。
這位曆事五朝的傳奇大太監,最終還是獲得了圓滿的結局。許多人揣度金英手中不僅僅有一紙免死詔書,還握有足以扭轉乾坤的重大宮廷機密,如此才能幾度死裏逃生,其子孫亦始終榮華富貴[8]。
盧忠及金英事件後,明景帝朱祁鈺大為警惕,不僅加強了南內的守衛,禁止人出入,還派人將南內成片的樹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攀援樹木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係。南內的大門也被上了鎖,鎖裏還灌上了鉛,這樣,即便有鑰匙也無法開門。朱祁鎮的日常飲食衣物等物品,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為防止南內與外麵聯絡,紙筆也極少供應。
盡管如此,明景帝還是不放心,生怕朝中大臣與明英宗暗中結納,開始倚重錦衣衛官校。正統末年,大宦官王振亂政,王振黨羽馬順任錦衣衛長官,亦是氣焰囂張,不可一世。馬順既誅,廷臣極言官校緝事之弊,明景帝曾采納,並切責官校首領,命其將所緝人犯悉送交法司察辦,錦衣衛官校勢焰稍稍收斂。而今情況又有所不同,明景帝欲暗察外事,遂提拔親信畢旺為錦衣衛長官,專司偵訪,暗中監視臣民言行。從此,錦衣衛官校又漸用事。這一切,都是明景帝針對親兄長太上皇朱祁鎮所采取的防範。
南內湯池仍蔓草。困頓中的朱祁鎮一開始還不知道這些事,有一天出屋曬太陽,突然發現南內的樹木都沒有了,變得光禿禿的,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明景帝派人伐掉了。朱祁鎮大為驚恐,當即全身發軟,跌坐在地上。
慘紅如血的斜陽照射在高牆上,南宮滿園殘存的花草都飽含著淒涼的悲意。這個名義上的太上皇,終於明白他不但失去了自由,且完全喪失了尊嚴,甚至連生命也時刻處在危險當中。他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經曆了明朝所有皇帝中最複雜的人世滄桑。
他曾經以為,自己是大明天子,主宰著中原大地,沒有什麽會讓他心生恐懼。就算當初在土木堡血肉紛飛的戰場,他也沒有畏懼。而此時此刻,他渾身發冷,仿佛掉進了深不見底的冬日冰窟中。而最可怕的是,冰窟不隻是寒氣逼人,還有一股巨大的旋渦,不停地在他身邊轉呀轉呀,時時刻刻要將他吞噬。他不知道那一刻什麽時候會到來,但他知道一定會來,這才是他發自心底的恐懼,無時不刻,無處不在……
明英宗身上,生動地體現出皇權對人性的巨大扭曲。在最高權力的爭奪中,父子和兄弟的親情是最容易被遺忘的。世上最殘酷和最慘烈的事情,大概要算這類皇家父子或兄弟之間為奪取權力互相殘殺的鬥爭了。
中國自古有“心、態、習、性”的說法,意思是心變了,態度就變了;態度變了,習慣就變了;習慣變了,行為就變了;行為變了,人生就變了。明英宗的轉變由內至外,從心開始——他強烈渴望重新恢複天子的榮耀。然而當他麵臨巨大的困難和挫折時,他又漸漸喪失了同情心和道德感,對人極其懷疑和冷漠。到他後來僥幸重新登上皇位,立即采取一係列殘酷手段進行清算,也就不足為奇了。
閑庭草長,別院鶯飛,南內的太上皇朱祁鎮逐漸被人遺忘,而明景帝朱祁鈺與李惜兒的戀情則在朝野之間傳得沸沸揚揚。傳聞皇帝為了解決子嗣問題,開始大肆縱情聲色,甚至還將教坊司舞姬李惜兒公然召入宮中,而之前朱祁鈺召教坊司蔣瓊瓊入宮,隻是投石問路,其本意在李惜兒。
皇帝與名妓交往,在曆史上不是什麽新鮮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宋徽宗趙佶與名妓李師師的故事。李師師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母親早逝,由父親煮漿代乳,撫養成人。據說她生下來不曾哭過,一直到三歲的時候,按照當時的習俗,他父親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為她摩頂時,才突然放聲大哭,聲音高亢嘹亮,聲震屋瓦。那老僧合十讚道:“這小女孩真是個佛門弟子!”當時一般人都把佛門弟子叫作“師”,“師師”的名字就由此而來。
李師師四歲時,父親因罪入獄,病死獄中,她無依無靠,隻好入娼籍李家。長成後,因色藝雙全,成了名噪一時的京城名妓。且慷慨有俠名,有“飛將軍”和“紅妝季布”的稱號。天下人上至朝廷命官、王孫公子之流,下到文人雅士、三山五嶽之輩,無不以一登其門為榮耀。
宋徽宗聽說李師師的大名後,十分仰慕。自政和以後,皇帝經常乘坐小轎子,帶領數名侍從,微服出宮,到李師師家過夜,有時還叫大學士王黼同去。為了方便尋歡作樂,宋徽宗專門設立行幸局,負責出行事宜。行幸局的官員還負責幫皇帝圓謊:如果宋徽宗因淫樂當日不能上朝,就說宮中有宴飲,次日仍未回宮,就傳旨稱皇帝染病。
李師師漸漸也知道了宋徽宗的真實身份,自然百般奉承。宋徽宗霸占了李師師後,其他人哪敢與天子爭美,隻能望“師”興歎。武功員外郎賈奕以前與李師師交情甚厚,有一天喝醉了酒,醋意大發,寫了一首詞諷刺宋徽宗。宋徽宗聽說後大怒,差點兒殺了賈奕,最後還是看在李師師的麵子上,將他貶到瓊州做參軍。
後宮嬪妃對宋徽宗如此迷戀一個妓女感到不可理解,受寵的韋賢妃私下問宋徽宗道:“何物李娃兒,陛下悅之如此?”宋徽宗答道:“無他。但令爾等百人,改豔裝,服玄素,命此娃雜處其中,迥然自別。其一種幽姿逸韻,要在色容之外耳。”可見李師師令宋徽宗著迷的地方在於風韻別樣[9]。
明景帝朱祁鈺之愛李惜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起後宮其他嬪妃,李惜兒風情大不相同,婀娜曼妙,聰慧而有個性,因而備受朱祁鈺喜愛,寵賜優渥。皇帝為了討她歡心,甚至下詔為前錦衣衛校尉王永心平反,赦免王氏親眷家人,李惜兒亦得以脫籍。甚至連向朱祁鈺推薦李惜兒的鍾鼓司內官陳義、教坊司左司樂晉榮都得到了厚賞。
看到皇帝被美人迷得神魂顛倒,人們甚至暗自揣測,以朱祁鈺之一意孤行及不顧體麵的個性,一旦李惜兒生下兒子,她會不會成為大明開國以來第一位妓女出身的皇後?
為錦衣衛故校尉王永心平反詔令下達後不久,李惜兒便親身來到錦衣衛,當麵向朱驥道謝。朱驥慚愧極了,道:“不敢當,我實無尺寸之功。”
李惜兒道:“如果不是朱指揮你命蔣姊姊將我帶入教坊司學舞,我便不能吸引到皇帝,更無法替親人平反了。”又想到蔣瓊瓊就此下落不明,不覺黯然神傷。忽見兵部尚書於謙大踏步進來,慌忙拭淚起身,預備辭去。於謙叫道:“惜兒慢走,我是專程來找你的。”
李惜兒愕然道:“於少保找小女子何事?”
於謙道:“之前我一直沒有提過,不是有意瞞你,而是為安全計。目下王永心一案已然平反,便再無忌諱。事關你表弟王安。”
王安是李惜兒舅父王永心唯一愛子。王永心被殺後,家產抄沒,家眷被逮,李惜兒便是因此而入教坊司,但獨有王安漏網——有人搶在官兵出動前,從王家帶走了他。
朱驥卻是不信,道:“難道金司禮不知道楊塤奉詔回來京城了嗎?”
金英道:“我倒是知道皇上欲修繕太廟,所以召楊塤回京了,但一直沒有機會碰麵。朱指揮,你我都是明白人,明人不說暗話,楊塤是個聰明人,我怎麽會殺他?”又問道:“到底是什麽緣由,促使朱指揮懷疑我是凶手?”
朱驥不答,又問道:“那麽李發呢?”金英料想不說實話,難以輕易打發走對方,便頷首道:“李發或許跟我有點兒幹係,但楊銘、楊塤二人決計不是我下的手。我可以對天起誓,若有虛言,就讓我來世仍然做不得男人。”
對於身體殘缺、心理屈辱的太監,這算是最毒最重的誓言了。朱驥遂點了點頭,道:“好,我相信金司禮。”又問道:“會不會是穆沙那些人下的手?”
金英道:“決計不是。他們千裏迢迢來到北京,目的是要救人,不是來殺人。”想了想,問道:“會不會是日本人下的手?”
朱驥搖頭道:“楊塤還有這個可能,可楊銘跟日本人扯不上半點兒幹係。”
金英道:“或許本來就是兩起案子呢?”
朱驥道:“應該不會。當日楊銘趕著去找楊塤,當晚即遭毒手。而楊塤趕來皇宮見過李發後,便就此消失不見。我有一種直覺,感覺這兩件案子是同一凶手所為。”
楊銘受命到金桂樓一帶盤問證人,他所發現的線索,一定跟蒯玉珠一案有關。依照楊塤推測,極可能事關內應。即使到現在,這一推測仍然最有可能。目下已能肯定蒙古人內應便是金英,但他肯以毒誓表明自己沒有殺人。可除了金英之外,還有誰有殺楊銘滅口的動機呢?
楊塤也是同理。當日他趕往皇宮麵見李發,也是因為追查內應,而金英也沒有殺他,又有誰還想殺死一個漆匠呢?雖則日本人倒有可能,因為楊塤屢屢壞了他們的事,但朱驥卻感到楊塤一案一定與楊銘被殺有關,他隱約中覺得有一根線能將這兩件案子串連起來,卻始終理不清楚。
盡管猜到楊塤多半已遭不幸,但朱驥仍心存僥幸,期待好友某一日會重新出現在自己麵前,依然帶著那副滿不在乎的神情。可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一天始終沒有到來。
幸運的是,朱驥預料自己將毒發身亡並未如期到來。有人投了一包藥給禮部尚書胡濙,稱是朱驥所中之毒的解藥。胡濙本是良醫,仔細檢驗後,認為可信,朱驥遂一口服下,身上奇毒果然因此而解。但由此再度引發了一樁迷案——
這解藥當然來自日本一方,可他們未能取得鄭和寶圖,亦未進一步聯絡朱驥,為何肯輕易交出解藥,從而失去了唯一的籌碼?
最關鍵的是,知道朱驥中毒且由胡濙救治者,不過寥寥幾人,胡濙、於康均未對旁人透露,且對解藥來由一無所知,那麽就隻剩下楊塤了。會不會是他設法從日本人手中取得了解藥,又托人帶給胡濙?那麽取得解藥之後,情形又如何呢,楊塤是被殺了,還是遭人囚禁?
然聯絡過朱驥的紫蘇及其同黨再未露麵,線索中斷。日本使團亦因卷入蒯玉珠一案而被明廷驅逐離京,但明景帝仍客氣對待使者,且按照慣例給予賞賜。
彼時除貢物外,使者所攜私物增了十倍。禮部官員上言道:“宣德年間,凡使臣所攜私物,俱按時價給錢鈔,或折支布帛,為數不多,卻已大獲利。今若仍舊製,當給錢二十一萬七千,銀價如之,應大減其值。”
明景帝也覺得二十一萬太多,下令給銀三萬五千七。日本使臣極為不悅,當場甩了黑臉。明景帝不願意得罪鄰國,下詔增錢一萬。日本使者猶以為少,要求增賜他物。明景帝隻求這些人快點離去,不惜討好,又下詔贈布帛一千五百匹,日本使臣這才怏怏而去。
日本一行人離開中國時,路過山東臨清,見當地富庶繁華,動了賊心,公然大掠居民財貨。駐守臨清的明軍指揮前往詰責,反而被日本使臣毆打致死。有司請朝廷處置日本使團,明景帝口稱恐失遠人之心,反而下詔禮送日本使團離去。
至於鄭和寶圖,仍有後話。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知道父皇生前念念不忘重下西洋,意欲替父皇實現心願,命宦官傳令兵部,將鄭和寶圖奉上。掌管兵部文書的車駕郎中劉大夏[5]先行得知消息,認為重開西洋勞民傷財,而下西洋所帶回之物隻是一些奢侈品,對普通百姓沒有任何用處。他思慮之後,料想無力諫阻皇帝,幹脆利用職務之便,將國家機密文檔鄭和寶圖私下取出燒毀[6]。
兵部尚書項忠接到明憲宗詔令後,親自趕來車駕司尋找鄭和寶圖,結果不見蹤影。明憲宗遍索不得,隻好不再提重開西洋之事。這是後話,不再贅述。
蒯玉珠一案未曾公開,常人並不了解,京師官民議論熱切關注的是金刀案,幾近轟動全城。因為都跟太上皇有關,人們難免將此案與之前鍾同、章綸的上書聯係起來。尤其出人意料的是,阮浪、王瑤雖隻是宦官,卻跟鍾、章二位大臣一樣,抵擋住了嚴刑拷打,極有骨氣,始終隻說金刀是太上皇朱祁鎮送的生日禮物,並無其他。明景帝朱祁鈺卻不肯善罷甘休,窮治不已。大概在他內心深處,一直想找機會置兄長於死地,現在機會送上來門來,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因為反複審訊,這場大獄的始作俑者錦衣衛長官盧忠也不得不上堂作證。盧忠隻是個草包,起初不過是猜到明景帝心思,想逢迎上意,借誣告升官發財,卻沒有想到惹了這麽一場大禍。他見事情鬧大了,又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開始害怕起來,希望能夠早些脫身。
經人指點,盧忠找到了算命先生仝寅,跪地懇求對方為自己占卜。仝寅被糾纏不過,便為盧忠卜了一個天澤履卦,搖頭道:“易言:‘履虎尾,咥人凶。’不咥人猶可,咥人則凶。”
盧忠嚇了一跳,見對方果然大有能耐,連忙將金刀案實為誣告之實情相告,求化解之法。仝寅不恥盧忠為人,怒道:“是兆大凶,死不足贖。”將盧忠趕了出去。
盧忠恐懼之極,反複思量後,便開始裝瘋賣傻。這一法子相當奏效,他雖被免去了錦衣衛指揮的職務,但竟因此得以逃脫金刀案。
原告既然是個瘋子,話自然不能相信,按理來說,阮浪和王瑤之獄應該得解,明景帝朱祁鈺卻還是不放心,將王瑤處死。阮浪年紀已大,又受到酷刑折磨,未等行刑便死在獄中。後來明英宗朱祁鎮複辟,追封阮浪和王瑤二人,盧忠再裝瘋也無法自救,被淩遲處死,仝寅之卦果然應驗。這是後話。
金刀案雖解,但明景帝朱祁鈺多少還是聽到了一些關於大宦官金英的流言。朱祁鈺雖然懷疑金英意圖與太上皇勾結,助其複辟,但卻沒有確鑿證據。本來他是皇帝,握有生殺大權,可以隨意操縱臣民生死,不需要證據便可以捏造罪名處死對方,但金英卻大大不同,他手中有宣宗皇帝欽賜的免死詔。朱祁鈺可以對不起兄長,但卻不能忤逆生父,就算他再自私自利,再無情無義,也跨不過最後的底線。
金英仍然受到了懲處,被罷去司禮監官職,禁錮在浣衣局[7]中。不久又被釋放,有詔“命往南京安處,以就優閑”,升調為南京守備太監,後病歿,葬於南京。
這位曆事五朝的傳奇大太監,最終還是獲得了圓滿的結局。許多人揣度金英手中不僅僅有一紙免死詔書,還握有足以扭轉乾坤的重大宮廷機密,如此才能幾度死裏逃生,其子孫亦始終榮華富貴[8]。
盧忠及金英事件後,明景帝朱祁鈺大為警惕,不僅加強了南內的守衛,禁止人出入,還派人將南內成片的樹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攀援樹木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係。南內的大門也被上了鎖,鎖裏還灌上了鉛,這樣,即便有鑰匙也無法開門。朱祁鎮的日常飲食衣物等物品,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為防止南內與外麵聯絡,紙筆也極少供應。
盡管如此,明景帝還是不放心,生怕朝中大臣與明英宗暗中結納,開始倚重錦衣衛官校。正統末年,大宦官王振亂政,王振黨羽馬順任錦衣衛長官,亦是氣焰囂張,不可一世。馬順既誅,廷臣極言官校緝事之弊,明景帝曾采納,並切責官校首領,命其將所緝人犯悉送交法司察辦,錦衣衛官校勢焰稍稍收斂。而今情況又有所不同,明景帝欲暗察外事,遂提拔親信畢旺為錦衣衛長官,專司偵訪,暗中監視臣民言行。從此,錦衣衛官校又漸用事。這一切,都是明景帝針對親兄長太上皇朱祁鎮所采取的防範。
南內湯池仍蔓草。困頓中的朱祁鎮一開始還不知道這些事,有一天出屋曬太陽,突然發現南內的樹木都沒有了,變得光禿禿的,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明景帝派人伐掉了。朱祁鎮大為驚恐,當即全身發軟,跌坐在地上。
慘紅如血的斜陽照射在高牆上,南宮滿園殘存的花草都飽含著淒涼的悲意。這個名義上的太上皇,終於明白他不但失去了自由,且完全喪失了尊嚴,甚至連生命也時刻處在危險當中。他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經曆了明朝所有皇帝中最複雜的人世滄桑。
他曾經以為,自己是大明天子,主宰著中原大地,沒有什麽會讓他心生恐懼。就算當初在土木堡血肉紛飛的戰場,他也沒有畏懼。而此時此刻,他渾身發冷,仿佛掉進了深不見底的冬日冰窟中。而最可怕的是,冰窟不隻是寒氣逼人,還有一股巨大的旋渦,不停地在他身邊轉呀轉呀,時時刻刻要將他吞噬。他不知道那一刻什麽時候會到來,但他知道一定會來,這才是他發自心底的恐懼,無時不刻,無處不在……
明英宗身上,生動地體現出皇權對人性的巨大扭曲。在最高權力的爭奪中,父子和兄弟的親情是最容易被遺忘的。世上最殘酷和最慘烈的事情,大概要算這類皇家父子或兄弟之間為奪取權力互相殘殺的鬥爭了。
中國自古有“心、態、習、性”的說法,意思是心變了,態度就變了;態度變了,習慣就變了;習慣變了,行為就變了;行為變了,人生就變了。明英宗的轉變由內至外,從心開始——他強烈渴望重新恢複天子的榮耀。然而當他麵臨巨大的困難和挫折時,他又漸漸喪失了同情心和道德感,對人極其懷疑和冷漠。到他後來僥幸重新登上皇位,立即采取一係列殘酷手段進行清算,也就不足為奇了。
閑庭草長,別院鶯飛,南內的太上皇朱祁鎮逐漸被人遺忘,而明景帝朱祁鈺與李惜兒的戀情則在朝野之間傳得沸沸揚揚。傳聞皇帝為了解決子嗣問題,開始大肆縱情聲色,甚至還將教坊司舞姬李惜兒公然召入宮中,而之前朱祁鈺召教坊司蔣瓊瓊入宮,隻是投石問路,其本意在李惜兒。
皇帝與名妓交往,在曆史上不是什麽新鮮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宋徽宗趙佶與名妓李師師的故事。李師師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母親早逝,由父親煮漿代乳,撫養成人。據說她生下來不曾哭過,一直到三歲的時候,按照當時的習俗,他父親把她寄名到佛寺,佛寺老僧為她摩頂時,才突然放聲大哭,聲音高亢嘹亮,聲震屋瓦。那老僧合十讚道:“這小女孩真是個佛門弟子!”當時一般人都把佛門弟子叫作“師”,“師師”的名字就由此而來。
李師師四歲時,父親因罪入獄,病死獄中,她無依無靠,隻好入娼籍李家。長成後,因色藝雙全,成了名噪一時的京城名妓。且慷慨有俠名,有“飛將軍”和“紅妝季布”的稱號。天下人上至朝廷命官、王孫公子之流,下到文人雅士、三山五嶽之輩,無不以一登其門為榮耀。
宋徽宗聽說李師師的大名後,十分仰慕。自政和以後,皇帝經常乘坐小轎子,帶領數名侍從,微服出宮,到李師師家過夜,有時還叫大學士王黼同去。為了方便尋歡作樂,宋徽宗專門設立行幸局,負責出行事宜。行幸局的官員還負責幫皇帝圓謊:如果宋徽宗因淫樂當日不能上朝,就說宮中有宴飲,次日仍未回宮,就傳旨稱皇帝染病。
李師師漸漸也知道了宋徽宗的真實身份,自然百般奉承。宋徽宗霸占了李師師後,其他人哪敢與天子爭美,隻能望“師”興歎。武功員外郎賈奕以前與李師師交情甚厚,有一天喝醉了酒,醋意大發,寫了一首詞諷刺宋徽宗。宋徽宗聽說後大怒,差點兒殺了賈奕,最後還是看在李師師的麵子上,將他貶到瓊州做參軍。
後宮嬪妃對宋徽宗如此迷戀一個妓女感到不可理解,受寵的韋賢妃私下問宋徽宗道:“何物李娃兒,陛下悅之如此?”宋徽宗答道:“無他。但令爾等百人,改豔裝,服玄素,命此娃雜處其中,迥然自別。其一種幽姿逸韻,要在色容之外耳。”可見李師師令宋徽宗著迷的地方在於風韻別樣[9]。
明景帝朱祁鈺之愛李惜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起後宮其他嬪妃,李惜兒風情大不相同,婀娜曼妙,聰慧而有個性,因而備受朱祁鈺喜愛,寵賜優渥。皇帝為了討她歡心,甚至下詔為前錦衣衛校尉王永心平反,赦免王氏親眷家人,李惜兒亦得以脫籍。甚至連向朱祁鈺推薦李惜兒的鍾鼓司內官陳義、教坊司左司樂晉榮都得到了厚賞。
看到皇帝被美人迷得神魂顛倒,人們甚至暗自揣測,以朱祁鈺之一意孤行及不顧體麵的個性,一旦李惜兒生下兒子,她會不會成為大明開國以來第一位妓女出身的皇後?
為錦衣衛故校尉王永心平反詔令下達後不久,李惜兒便親身來到錦衣衛,當麵向朱驥道謝。朱驥慚愧極了,道:“不敢當,我實無尺寸之功。”
李惜兒道:“如果不是朱指揮你命蔣姊姊將我帶入教坊司學舞,我便不能吸引到皇帝,更無法替親人平反了。”又想到蔣瓊瓊就此下落不明,不覺黯然神傷。忽見兵部尚書於謙大踏步進來,慌忙拭淚起身,預備辭去。於謙叫道:“惜兒慢走,我是專程來找你的。”
李惜兒愕然道:“於少保找小女子何事?”
於謙道:“之前我一直沒有提過,不是有意瞞你,而是為安全計。目下王永心一案已然平反,便再無忌諱。事關你表弟王安。”
王安是李惜兒舅父王永心唯一愛子。王永心被殺後,家產抄沒,家眷被逮,李惜兒便是因此而入教坊司,但獨有王安漏網——有人搶在官兵出動前,從王家帶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