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是景泰元年(1450年),因為是閏正月,這個年過得特別長。投降瓦剌的宦官喜寧又給也先出謀劃策,慫恿也先從寧夏進兵,奪取山、甘苑馬寺六監的馬匹,切斷明軍馬源,然後長驅直入,直趨江南,將英宗皇帝朱祁鎮安置於大明陪都南京,重新立朱祁鎮為帝,使其與弟弟景帝朱祁鈺對抗。如此,明廷內部必然分化為兩派,一旦動蕩不穩,瓦剌就能有機可乘。
也先對喜寧十分重視,隻是他剛剛吃了一個大敗仗,元氣還沒有恢複,南京又遠在大明腹心之地,對此建議不免有些猶豫。
剛好這時候,明軍河間戍卒小田兒因對上司不滿,轉而投降了瓦剌軍。小田兒頗有眼光,也向也先獻策,建議瓦剌軍可由紫荊關南下,直趨山東,奪取明朝漕運重地臨清[8]。而北京的軍需糧餉全靠大運河支持,一旦截斷大運河的運輸,便能給明朝廷以重創。也先聽後大為振奮,決定冒險一試。
也先先派兵進攻寧夏,打算實現宦官喜寧的計劃。但明邊防守軍早有準備,瓦剌軍一時不能得手。也先便采用老法子,再次進攻大同。大同總兵郭登聞訊主動率軍出城迎擊,離開大同城數十裏後,與瓦剌大軍相遇。
郭登登高遙望,隻見瓦剌軍有將近一萬人,密集如螞蟻,而郭登手下不過八百騎。郭登部下將士人人驚懼,紛紛要求趕緊退回大同。
郭登反駁道:“我們此時離大同城將近百裏,一旦退走,瓦剌必來追擊。不等我們入城,人馬已經疲倦,一定逃不過瓦剌的騎兵。”說完拔劍道:“敢言退者斬。”
眾人不再言退。郭登身先士卒,“徑薄敵營”。八百明軍一齊呼嘯衝鋒,呼聲震動山穀。瓦剌軍不知明軍虛實,驚慌後退。郭登一直追擊到大同西北的栲栳山,斬敵首二百餘級,盡奪所掠而還。
自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大敗後,明朝邊將無人敢輕易出戰,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也隻是以守為主,最終仗著城頭火炮厲害才擊退了瓦剌軍。郭登以八百騎破瓦剌軍萬人,是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在塞外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郭登退入大同後,料想瓦剌軍必來報複,除了在城頭裝備新銳炮石火器外,又發動軍民在大同城外挖掘了一條縱長的深塹,裏麵安置有“攪地龍”“飛天網”等新式武器,地麵覆蓋土木,看上去好像平地一般,一旦敵軍被誘進圍中,發動機關,頃刻間便陷入塹中。此後,大同大小數十次戰鬥,郭登未曾挫敗,因此被推為戰功第一,封定襄伯。
也先見明軍一改新貌,已大不同往日,便又打起了英宗皇帝朱祁鎮的主意。他讓朱祁鎮寫下親筆信,催促明廷派大臣“迎駕”。閏正月,小田兒混在瓦剌使臣當中前來送信,想要探聽明廷動向。於謙早有密令,讓各邊防守軍嚴密緝捕瓦剌間諜,兵部侍郎王維認出了小田兒,將其誘斬於陽和城外。
而此時身在塞外的英宗朱祁鎮也意識到小田兒、喜寧的重大危害,尤其是喜寧,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能回朝。之前京營將領吳瑾逃走時,朱祁鎮已密令他設法除掉喜寧,後又多次與身邊侍臣袁彬和哈銘商議,想設法暗殺喜寧,除去這一心腹大患。
喜寧有所察覺,搶先動手,將袁彬和哈銘從朱祁鎮身邊誘出,命人捆綁起來,打算以酷刑殺死。幸好朱祁鎮意識到不妙,及時趕到解救,還搬出了妻子及也先弟妹阿撻剌阿哈做援兵。
經此一事,雙方矛盾明朗化。喜寧雖不敢對朱祁鎮下手,但亦敵意深重,時時在也先麵前進讒言。朱祁鎮為了自己的安危,不得不奮力反擊。他和袁彬、哈銘經過周密商議後,主動求見也先,請求派遣使者去見母親孫太後,如果由孫太後下令同瓦剌議和,新皇帝朱祁鈺也不敢不聽。
也先深覺有理,但又怕朱祁鎮指派的使者與孫太後暗通消息,決定派喜寧充作使者。除了信任喜寧外,還因為喜寧是宦官身份,久在宮中,跟孫太後熟識。朱祁鎮卻故意不同意,稱明廷上下深恨喜寧,一見到他,就會立即殺了他。喜寧對此倒毫不畏懼,一是他深知明廷外強中幹的虛弱本質,二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也先仔細考慮後,想了個兩全其美的法子,讓被俘虜的明錦衣衛百戶高磐陪同喜寧出使,以證明喜寧是太上皇朱祁鎮的“欽差”。
喜寧帶著高磐等人先來到宣府西北野狐嶺,揚言奉太上皇朱祁鎮之命,前來索取禮物。宣府守將本來是楊洪,瓦剌進軍北京時,楊洪奉急詔率兩萬人入衛京師,大破瓦剌軍於霸州。之後論功,楊洪由原封的昌平伯進位為侯,並留在京師負責訓練京營,兼掌五軍都督府的左府。此時宣府守將為左都督總兵官朱謙和楊洪次子都督僉事右參將楊俊。
喜寧一行人先遇到了巡邏的都指揮江福。聽說太上皇使者到來,江福立即款待接風。高磐趁喜寧不備,將一封密信交給江福。江福裝作上茅房離開,展開密信一看,為明英宗朱祁鎮親筆書信,命明軍務必趁此機會殺了喜寧。
江福讀了密信後,心領神會,立即進城去調兵。喜寧見江福久不回來,起了疑心,站起來便打算離開。高磐衝上去將喜寧牢牢抱住,剛好江福帶兵到來,就此將喜寧擒獲。
喜寧熟知明軍虛實,當時明廷上下盡以喜寧為患,曾經下公告說:“凡是擒斬喜寧者,賞黃金千兩,白銀二萬兩,爵封侯。”
都督僉事右參將楊俊因此起了冒功之心,上奏說喜寧為自己所捕獲。喜寧隨即被押送到京師。但楊俊並未能因此而封侯,明廷認為楊俊是邊關重將,捕獲喜寧是職責所在,隻將他晉升為右都督,賜金幣[9]。
對於喜寧的處置,在明廷內部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喜寧雖然危害極大,罪該萬死,但他此時是瓦剌首領也先的得力謀士,備受信任。正值也先一再作出議和表示之時,明廷如果殺了他,勢必會觸怒也先,搞不好狼煙又起,朝廷上下都因此而猶豫不決。
隻有兵部尚書於謙一人堅持要殺喜寧,奏稱道:“喜寧本朝廷之腹心,而反為胡虜之腹心,本胡虜之仇敵,而反為朝廷之仇敵,若不明正典刑,是使夷虜有輕視之心,禍亂無可彌之日。”
於少保一言九鼎,遂不複再有異議。當年二月十七日,喜寧被淩遲處死。
三月,悲憤交加的也先分兵入寇慶陽、朔州、大同、陽和、偏關、亂柴溝、天城、野狐嶺、萬全衛等處,邊關警報連連。
大同參將許貴上奏,請求朝廷立即派人同瓦剌講和。於謙答道:“前遣指揮季鐸、嶽謙往,而也先隨入寇。繼遣通政王複、少卿趙榮,不見上皇而還。和不足恃,明矣。況我與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萬一和而彼肆無厭之求,從之則坐敝,不從則生變,勢亦不得和。貴為介胄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敵愾,法當誅。”並因此而切責許貴。
自此,邊將人人主戰,無人再敢言講和。
從三月到五月,邊關戰事不斷,明軍和瓦剌軍各有勝負。
六月,也先又帶著英宗朱祁鎮來到大同城外,表示要送還太上皇。郭登決定將計就計,率領眾將領在月城內“迎駕”,同時在城上設伏兵,等太上皇一入城,就立即放下月城的門閘,由此救出太上皇。
布置就緒後,郭登打開城門,出城大叫道:“來將既送歸太上皇,請令太上皇先行,護從隨後。”瓦剌不予理會。也先送朱祁鎮將要到達大同城門時,發現了明軍設有埋伏,大為驚駭,匆忙挾持朱祁鎮逃走。因為朱祁鎮人在軍中,郭登也不便派兵追擊。
至此,也先無計可施。在一切陰謀詭計都行不通的情況下,他才意識到奇貨不一定可居,不得不考慮到底要如何處置英宗朱祁鎮這個燙手的山芋。
在土木堡被瓦剌軍俘虜後,明英宗朱祁鎮的待遇頗為優厚。也先對這位對手表現出一定的尊重,下令每二日進羊一隻,七日進牛一隻,逢五逢七逢十都大擺筵席,逐日進牛奶、馬奶。漠北天氣寒冷,也先還命令妻子獻出“鐵腳皮”,給朱祁鎮禦寒暖腳之用。
也先甚至還對明朝使臣道:“大明皇帝與我是大仇,自領軍馬與我廝殺。由於上天的意誌,使他落在我手裏。眾人勸我殺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著知院伯顏帖木兒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們捉住我時,留得到今日嗎?”
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表麵的文章。朱祁鎮始終隻是個俘虜,他幾次被也先挾持入關,風霜雪雨,跋涉甚艱,無一日不膽戰心驚,可謂吃盡了苦頭。身邊可以信賴者,隻有袁彬、哈銘二人。
袁彬字文質,江西新昌[10]人。父親袁忠亦為錦衣衛校尉,任職近四十年,一直充當皇帝近侍。正統四年(1439年),袁忠告老還鄉,以三十九歲的兒子袁彬代其校尉職。袁彬雖因老成持重而得到長官朱驥信任,但校尉隻是一般的衛士,地位卑微。原本袁彬一生也會跟父親一樣,一輩子平平淡淡,波瀾不驚,但就因為他被選中跟隨朱祁鎮親征,並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之後一直隨侍在朱祁鎮身邊,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
朱祁鎮與瓦剌首領交涉,甚至包括吃飯穿衣、行走睡覺等事務,全由袁彬承擔。漠北寒冷,每到夜晚,北風呼嘯,冰冷刺骨。過慣了優裕日子的英宗朱祁鎮哪裏吃過這種苦頭,往往徹夜難以入眠。袁彬便與朱祁鎮睡在一個被窩,用自己的腋窩為皇帝暖腳。每逢隨軍轉移車馬不能行時,袁彬便背著朱祁鎮行走。經此患難,君臣二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朱祁鎮對袁彬極為依賴,一刻也不能離開,史稱“帝居漠北期年,視彬猶骨肉也”。袁彬曾經水土不服,感染風寒,一度病重,發燒不省人事。朱祁鎮急得不知所措,不顧帝王之尊,趴在袁彬的背上大哭起來。不料經朱祁鎮這麽一壓,袁彬出了身大汗,“汗浹而愈”。
哈銘原本是蒙古人,“幼從其父為通事”,跟吳瑾等京營將領一樣,都是吃明廷俸祿長大的蒙古人。他因為會說蒙古語,被俘後,一直留在朱祁鎮身邊充作翻譯,被皇帝親切地稱為“哈回子”。他並未因為自己是蒙古人而倒戈,反而一力維護朱祁鎮,還險些因此被叛徒喜寧殺掉。
在險惡的處境下,君臣三人相依為命,之間結下深厚的情誼。朱祁鎮每每“獨居氈廬,南望悒鬱”,全靠袁彬和哈銘寬慰。喜寧抓住了二人後,“帝聞,如失左右手,急趨救”。當時情形千鈞一發,喜寧將袁彬和哈銘捆了起來,打算以五馬分屍的酷刑處死。朱祁鎮阻止不成,幹脆不顧皇帝尊嚴,撲上去緊緊抱住袁彬、哈銘,喜寧無法下手,又因也先弟妹阿撻剌阿哈趕到說情,才隻好作罷。
瓦剌一方中,也先親弟伯顏帖木兒及其妻阿撻剌阿哈對英宗君臣也極為友善。阿撻剌阿哈是典型的蒙古女子,純樸天真,對天朝皇帝相當尊重。明朝使臣曾帶來大量衣物送給朱祁鎮,結果未到皇帝手中,便被伯顏帖木兒的手下瓜分光了。
朱祁鎮很不高興,他見阿撻剌阿哈對自己態度恭敬,便讓哈銘前去傳話,要求阿撻剌阿哈將衣物歸還。哈銘卻不肯,還振振有詞地答道:“不可,虎口中奪食也。縱得之,非己有。”
朱祁鎮勃然大怒,親自動手打了哈銘。阿撻剌阿哈知道後,忙將衣物追回,如數歸還給朱祁鎮。結果不等朱祁鎮穿上身,喜寧又趕來將衣物全部搶走。朱祁鎮這才感歎道:“哈回子言是,非己有也。”
既然敵人陣營中還有善人,朱祁鎮當然也在阿撻剌阿哈身上打過主意,他命哈銘去遊說阿撻剌阿哈,請她在丈夫伯顏帖木兒麵前進言,設法放自己歸國。
阿撻剌阿哈道:“我女人何能為?雖然,官人盥濯,我持侍巾蛻,亦當進一言。”
伯顏帖木兒聽了妻子的話後,沒有明確回答,而是提了一隻野雞,來與朱祁鎮一起喝酒。酒至半酣的時候,伯顏帖木兒打了個比喻:“大海水潮時,有一大魚隨潮落在淺水灘。彼大海中魚,如何淺水中住得?這大魚急還歸大海中,潮水不到,如何去得?一旦時到,潮水接著淺水,這大魚還歸大海也。上可寬心,時至自不能留。憂或成疾,悔無及矣。”意思是勸英宗耐心等待,時機一到,便可回朝。
為了安慰朱祁鎮,伯顏帖木兒還讓他住在自己家中,飯菜湯水都是阿撻剌阿哈親自動手操辦。朱祁鎮對此自然很是感激。但塞北條件艱苦,即使是伯顏帖木兒這樣的大貴人,也隻是住在牛皮帳中,帳外便是牛羊馬匹,居住條件十分惡劣。瓦剌的食物也盡是牛酪馬乳、羊羔獸肉,對吃慣了山珍海味的朱祁鎮來說,那腥味簡直難以忍受。有時候,朱祁鎮還會想起後宮成群的美貌嬪妃,那滋味更是苦不堪言,嗟歎下淚,真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大有李後主“天上人間”的感慨。
每當這種時候,袁彬和哈銘便設法排解朱祁鎮的苦悶。三人在瓦剌軍的監視下,遊覽了不少塞外名勝,如漢朝的蘇武廟、李陵碑、昭君廟等。蘇武當年出使匈奴,被拘禁十九年,不肯屈服,廟中供奉有他當年出使所持的旌節。而李陵碑除了紀念漢朝名將李陵外,據說還是宋將楊業一頭撞死殉國的地方,碑下記有楊業殉國的年月及宋將潘美破番的事跡[11]。這些名勝古跡,以往漢人來訪,都要徘徊憑吊,感慨萬千。對於身份際遇特殊的朱祁鎮而言,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而對英宗君臣來說,最難過的還是在德勝門外的那幾個晚上,自己的家近在咫尺,卻不得門而入。難怪跟著朱祁鎮的袁彬向著北京城哭道:“我母在城,不得一見,奈何?”
朱祁鎮對明廷不肯接受也先的議和建議,不派重臣來迎駕是相當不滿的。盡管他知道這可能是也先的陰謀,但他還是因此而怨恨主戰拒和的於謙。
等到喜寧在朱祁鎮的精心計劃下被殺,朱祁鎮很為自己的智謀而得意,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處境,大喜道:“逆閹受誅,我南歸有日了。”
也先卻是惱羞成怒,再一次以送太上皇回京的名義,挾持朱祁鎮南下。大同總兵郭登,也就是英宗的至親,終於同意開城門迎接朱祁鎮。那一刻,大同城門大開,朱祁鎮一步步走近,欣喜若狂。但希望之門在關鍵時刻關上了,也先發現郭登事先安排了埋伏,朱祁鎮再一次被帶回漠北。
幾經心理上的大起大落,朱祁鎮的失望可想而知。他幾乎已經認定,也許這一生,他將再也沒有機會回到中原。
也先對喜寧十分重視,隻是他剛剛吃了一個大敗仗,元氣還沒有恢複,南京又遠在大明腹心之地,對此建議不免有些猶豫。
剛好這時候,明軍河間戍卒小田兒因對上司不滿,轉而投降了瓦剌軍。小田兒頗有眼光,也向也先獻策,建議瓦剌軍可由紫荊關南下,直趨山東,奪取明朝漕運重地臨清[8]。而北京的軍需糧餉全靠大運河支持,一旦截斷大運河的運輸,便能給明朝廷以重創。也先聽後大為振奮,決定冒險一試。
也先先派兵進攻寧夏,打算實現宦官喜寧的計劃。但明邊防守軍早有準備,瓦剌軍一時不能得手。也先便采用老法子,再次進攻大同。大同總兵郭登聞訊主動率軍出城迎擊,離開大同城數十裏後,與瓦剌大軍相遇。
郭登登高遙望,隻見瓦剌軍有將近一萬人,密集如螞蟻,而郭登手下不過八百騎。郭登部下將士人人驚懼,紛紛要求趕緊退回大同。
郭登反駁道:“我們此時離大同城將近百裏,一旦退走,瓦剌必來追擊。不等我們入城,人馬已經疲倦,一定逃不過瓦剌的騎兵。”說完拔劍道:“敢言退者斬。”
眾人不再言退。郭登身先士卒,“徑薄敵營”。八百明軍一齊呼嘯衝鋒,呼聲震動山穀。瓦剌軍不知明軍虛實,驚慌後退。郭登一直追擊到大同西北的栲栳山,斬敵首二百餘級,盡奪所掠而還。
自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大敗後,明朝邊將無人敢輕易出戰,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也隻是以守為主,最終仗著城頭火炮厲害才擊退了瓦剌軍。郭登以八百騎破瓦剌軍萬人,是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在塞外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郭登退入大同後,料想瓦剌軍必來報複,除了在城頭裝備新銳炮石火器外,又發動軍民在大同城外挖掘了一條縱長的深塹,裏麵安置有“攪地龍”“飛天網”等新式武器,地麵覆蓋土木,看上去好像平地一般,一旦敵軍被誘進圍中,發動機關,頃刻間便陷入塹中。此後,大同大小數十次戰鬥,郭登未曾挫敗,因此被推為戰功第一,封定襄伯。
也先見明軍一改新貌,已大不同往日,便又打起了英宗皇帝朱祁鎮的主意。他讓朱祁鎮寫下親筆信,催促明廷派大臣“迎駕”。閏正月,小田兒混在瓦剌使臣當中前來送信,想要探聽明廷動向。於謙早有密令,讓各邊防守軍嚴密緝捕瓦剌間諜,兵部侍郎王維認出了小田兒,將其誘斬於陽和城外。
而此時身在塞外的英宗朱祁鎮也意識到小田兒、喜寧的重大危害,尤其是喜寧,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能回朝。之前京營將領吳瑾逃走時,朱祁鎮已密令他設法除掉喜寧,後又多次與身邊侍臣袁彬和哈銘商議,想設法暗殺喜寧,除去這一心腹大患。
喜寧有所察覺,搶先動手,將袁彬和哈銘從朱祁鎮身邊誘出,命人捆綁起來,打算以酷刑殺死。幸好朱祁鎮意識到不妙,及時趕到解救,還搬出了妻子及也先弟妹阿撻剌阿哈做援兵。
經此一事,雙方矛盾明朗化。喜寧雖不敢對朱祁鎮下手,但亦敵意深重,時時在也先麵前進讒言。朱祁鎮為了自己的安危,不得不奮力反擊。他和袁彬、哈銘經過周密商議後,主動求見也先,請求派遣使者去見母親孫太後,如果由孫太後下令同瓦剌議和,新皇帝朱祁鈺也不敢不聽。
也先深覺有理,但又怕朱祁鎮指派的使者與孫太後暗通消息,決定派喜寧充作使者。除了信任喜寧外,還因為喜寧是宦官身份,久在宮中,跟孫太後熟識。朱祁鎮卻故意不同意,稱明廷上下深恨喜寧,一見到他,就會立即殺了他。喜寧對此倒毫不畏懼,一是他深知明廷外強中幹的虛弱本質,二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也先仔細考慮後,想了個兩全其美的法子,讓被俘虜的明錦衣衛百戶高磐陪同喜寧出使,以證明喜寧是太上皇朱祁鎮的“欽差”。
喜寧帶著高磐等人先來到宣府西北野狐嶺,揚言奉太上皇朱祁鎮之命,前來索取禮物。宣府守將本來是楊洪,瓦剌進軍北京時,楊洪奉急詔率兩萬人入衛京師,大破瓦剌軍於霸州。之後論功,楊洪由原封的昌平伯進位為侯,並留在京師負責訓練京營,兼掌五軍都督府的左府。此時宣府守將為左都督總兵官朱謙和楊洪次子都督僉事右參將楊俊。
喜寧一行人先遇到了巡邏的都指揮江福。聽說太上皇使者到來,江福立即款待接風。高磐趁喜寧不備,將一封密信交給江福。江福裝作上茅房離開,展開密信一看,為明英宗朱祁鎮親筆書信,命明軍務必趁此機會殺了喜寧。
江福讀了密信後,心領神會,立即進城去調兵。喜寧見江福久不回來,起了疑心,站起來便打算離開。高磐衝上去將喜寧牢牢抱住,剛好江福帶兵到來,就此將喜寧擒獲。
喜寧熟知明軍虛實,當時明廷上下盡以喜寧為患,曾經下公告說:“凡是擒斬喜寧者,賞黃金千兩,白銀二萬兩,爵封侯。”
都督僉事右參將楊俊因此起了冒功之心,上奏說喜寧為自己所捕獲。喜寧隨即被押送到京師。但楊俊並未能因此而封侯,明廷認為楊俊是邊關重將,捕獲喜寧是職責所在,隻將他晉升為右都督,賜金幣[9]。
對於喜寧的處置,在明廷內部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喜寧雖然危害極大,罪該萬死,但他此時是瓦剌首領也先的得力謀士,備受信任。正值也先一再作出議和表示之時,明廷如果殺了他,勢必會觸怒也先,搞不好狼煙又起,朝廷上下都因此而猶豫不決。
隻有兵部尚書於謙一人堅持要殺喜寧,奏稱道:“喜寧本朝廷之腹心,而反為胡虜之腹心,本胡虜之仇敵,而反為朝廷之仇敵,若不明正典刑,是使夷虜有輕視之心,禍亂無可彌之日。”
於少保一言九鼎,遂不複再有異議。當年二月十七日,喜寧被淩遲處死。
三月,悲憤交加的也先分兵入寇慶陽、朔州、大同、陽和、偏關、亂柴溝、天城、野狐嶺、萬全衛等處,邊關警報連連。
大同參將許貴上奏,請求朝廷立即派人同瓦剌講和。於謙答道:“前遣指揮季鐸、嶽謙往,而也先隨入寇。繼遣通政王複、少卿趙榮,不見上皇而還。和不足恃,明矣。況我與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萬一和而彼肆無厭之求,從之則坐敝,不從則生變,勢亦不得和。貴為介胄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敵愾,法當誅。”並因此而切責許貴。
自此,邊將人人主戰,無人再敢言講和。
從三月到五月,邊關戰事不斷,明軍和瓦剌軍各有勝負。
六月,也先又帶著英宗朱祁鎮來到大同城外,表示要送還太上皇。郭登決定將計就計,率領眾將領在月城內“迎駕”,同時在城上設伏兵,等太上皇一入城,就立即放下月城的門閘,由此救出太上皇。
布置就緒後,郭登打開城門,出城大叫道:“來將既送歸太上皇,請令太上皇先行,護從隨後。”瓦剌不予理會。也先送朱祁鎮將要到達大同城門時,發現了明軍設有埋伏,大為驚駭,匆忙挾持朱祁鎮逃走。因為朱祁鎮人在軍中,郭登也不便派兵追擊。
至此,也先無計可施。在一切陰謀詭計都行不通的情況下,他才意識到奇貨不一定可居,不得不考慮到底要如何處置英宗朱祁鎮這個燙手的山芋。
在土木堡被瓦剌軍俘虜後,明英宗朱祁鎮的待遇頗為優厚。也先對這位對手表現出一定的尊重,下令每二日進羊一隻,七日進牛一隻,逢五逢七逢十都大擺筵席,逐日進牛奶、馬奶。漠北天氣寒冷,也先還命令妻子獻出“鐵腳皮”,給朱祁鎮禦寒暖腳之用。
也先甚至還對明朝使臣道:“大明皇帝與我是大仇,自領軍馬與我廝殺。由於上天的意誌,使他落在我手裏。眾人勸我殺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著知院伯顏帖木兒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們捉住我時,留得到今日嗎?”
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表麵的文章。朱祁鎮始終隻是個俘虜,他幾次被也先挾持入關,風霜雪雨,跋涉甚艱,無一日不膽戰心驚,可謂吃盡了苦頭。身邊可以信賴者,隻有袁彬、哈銘二人。
袁彬字文質,江西新昌[10]人。父親袁忠亦為錦衣衛校尉,任職近四十年,一直充當皇帝近侍。正統四年(1439年),袁忠告老還鄉,以三十九歲的兒子袁彬代其校尉職。袁彬雖因老成持重而得到長官朱驥信任,但校尉隻是一般的衛士,地位卑微。原本袁彬一生也會跟父親一樣,一輩子平平淡淡,波瀾不驚,但就因為他被選中跟隨朱祁鎮親征,並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之後一直隨侍在朱祁鎮身邊,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
朱祁鎮與瓦剌首領交涉,甚至包括吃飯穿衣、行走睡覺等事務,全由袁彬承擔。漠北寒冷,每到夜晚,北風呼嘯,冰冷刺骨。過慣了優裕日子的英宗朱祁鎮哪裏吃過這種苦頭,往往徹夜難以入眠。袁彬便與朱祁鎮睡在一個被窩,用自己的腋窩為皇帝暖腳。每逢隨軍轉移車馬不能行時,袁彬便背著朱祁鎮行走。經此患難,君臣二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朱祁鎮對袁彬極為依賴,一刻也不能離開,史稱“帝居漠北期年,視彬猶骨肉也”。袁彬曾經水土不服,感染風寒,一度病重,發燒不省人事。朱祁鎮急得不知所措,不顧帝王之尊,趴在袁彬的背上大哭起來。不料經朱祁鎮這麽一壓,袁彬出了身大汗,“汗浹而愈”。
哈銘原本是蒙古人,“幼從其父為通事”,跟吳瑾等京營將領一樣,都是吃明廷俸祿長大的蒙古人。他因為會說蒙古語,被俘後,一直留在朱祁鎮身邊充作翻譯,被皇帝親切地稱為“哈回子”。他並未因為自己是蒙古人而倒戈,反而一力維護朱祁鎮,還險些因此被叛徒喜寧殺掉。
在險惡的處境下,君臣三人相依為命,之間結下深厚的情誼。朱祁鎮每每“獨居氈廬,南望悒鬱”,全靠袁彬和哈銘寬慰。喜寧抓住了二人後,“帝聞,如失左右手,急趨救”。當時情形千鈞一發,喜寧將袁彬和哈銘捆了起來,打算以五馬分屍的酷刑處死。朱祁鎮阻止不成,幹脆不顧皇帝尊嚴,撲上去緊緊抱住袁彬、哈銘,喜寧無法下手,又因也先弟妹阿撻剌阿哈趕到說情,才隻好作罷。
瓦剌一方中,也先親弟伯顏帖木兒及其妻阿撻剌阿哈對英宗君臣也極為友善。阿撻剌阿哈是典型的蒙古女子,純樸天真,對天朝皇帝相當尊重。明朝使臣曾帶來大量衣物送給朱祁鎮,結果未到皇帝手中,便被伯顏帖木兒的手下瓜分光了。
朱祁鎮很不高興,他見阿撻剌阿哈對自己態度恭敬,便讓哈銘前去傳話,要求阿撻剌阿哈將衣物歸還。哈銘卻不肯,還振振有詞地答道:“不可,虎口中奪食也。縱得之,非己有。”
朱祁鎮勃然大怒,親自動手打了哈銘。阿撻剌阿哈知道後,忙將衣物追回,如數歸還給朱祁鎮。結果不等朱祁鎮穿上身,喜寧又趕來將衣物全部搶走。朱祁鎮這才感歎道:“哈回子言是,非己有也。”
既然敵人陣營中還有善人,朱祁鎮當然也在阿撻剌阿哈身上打過主意,他命哈銘去遊說阿撻剌阿哈,請她在丈夫伯顏帖木兒麵前進言,設法放自己歸國。
阿撻剌阿哈道:“我女人何能為?雖然,官人盥濯,我持侍巾蛻,亦當進一言。”
伯顏帖木兒聽了妻子的話後,沒有明確回答,而是提了一隻野雞,來與朱祁鎮一起喝酒。酒至半酣的時候,伯顏帖木兒打了個比喻:“大海水潮時,有一大魚隨潮落在淺水灘。彼大海中魚,如何淺水中住得?這大魚急還歸大海中,潮水不到,如何去得?一旦時到,潮水接著淺水,這大魚還歸大海也。上可寬心,時至自不能留。憂或成疾,悔無及矣。”意思是勸英宗耐心等待,時機一到,便可回朝。
為了安慰朱祁鎮,伯顏帖木兒還讓他住在自己家中,飯菜湯水都是阿撻剌阿哈親自動手操辦。朱祁鎮對此自然很是感激。但塞北條件艱苦,即使是伯顏帖木兒這樣的大貴人,也隻是住在牛皮帳中,帳外便是牛羊馬匹,居住條件十分惡劣。瓦剌的食物也盡是牛酪馬乳、羊羔獸肉,對吃慣了山珍海味的朱祁鎮來說,那腥味簡直難以忍受。有時候,朱祁鎮還會想起後宮成群的美貌嬪妃,那滋味更是苦不堪言,嗟歎下淚,真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大有李後主“天上人間”的感慨。
每當這種時候,袁彬和哈銘便設法排解朱祁鎮的苦悶。三人在瓦剌軍的監視下,遊覽了不少塞外名勝,如漢朝的蘇武廟、李陵碑、昭君廟等。蘇武當年出使匈奴,被拘禁十九年,不肯屈服,廟中供奉有他當年出使所持的旌節。而李陵碑除了紀念漢朝名將李陵外,據說還是宋將楊業一頭撞死殉國的地方,碑下記有楊業殉國的年月及宋將潘美破番的事跡[11]。這些名勝古跡,以往漢人來訪,都要徘徊憑吊,感慨萬千。對於身份際遇特殊的朱祁鎮而言,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而對英宗君臣來說,最難過的還是在德勝門外的那幾個晚上,自己的家近在咫尺,卻不得門而入。難怪跟著朱祁鎮的袁彬向著北京城哭道:“我母在城,不得一見,奈何?”
朱祁鎮對明廷不肯接受也先的議和建議,不派重臣來迎駕是相當不滿的。盡管他知道這可能是也先的陰謀,但他還是因此而怨恨主戰拒和的於謙。
等到喜寧在朱祁鎮的精心計劃下被殺,朱祁鎮很為自己的智謀而得意,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處境,大喜道:“逆閹受誅,我南歸有日了。”
也先卻是惱羞成怒,再一次以送太上皇回京的名義,挾持朱祁鎮南下。大同總兵郭登,也就是英宗的至親,終於同意開城門迎接朱祁鎮。那一刻,大同城門大開,朱祁鎮一步步走近,欣喜若狂。但希望之門在關鍵時刻關上了,也先發現郭登事先安排了埋伏,朱祁鎮再一次被帶回漠北。
幾經心理上的大起大落,朱祁鎮的失望可想而知。他幾乎已經認定,也許這一生,他將再也沒有機會回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