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門采用單簷歇山頂結構,紅牆黃瓦,凝重莊嚴。門闕三間,東西一百二十尺,深四十四尺。門匾石刻,由青白石琢製鑲嵌而成[2]。大門兩旁有掖門,繞長廡,中抱大明殿丹墀之半。長廡左、右有文、武樓,樓與廡相連。門前繞漢白玉石欄,左右有石獅及官員下馬碑——至此處時,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除皇帝、皇後、皇太後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隻能步行通過。
大明門正南側有天街,是一塊朝廷特設的商業區,四周圍以木欄,呈方格棋盤狀,故又稱棋盤街[3]。街道旁店鋪密布,“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此亦見國門豐豫之景”。時人有詩雲:“棋盤街闊靜無塵,百貨初收百戲陳。向夜月明真似海,參差宮殿湧金銀。”足見天街商賈薈萃,市井繁華。
明中央官署圖
大明門東、西兩麵是千步廊,廊外是明廷中央官署所在地。按照“文東武西”的格局,東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宗人府、翰林院、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上林苑監、會同館等機構,西麵則是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錦衣衛等。
諸多衙門中,最令人畏懼的莫過於錦衣衛,幾達聞名色變的地步。之所以如此,不僅僅因為錦衣衛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親創的侍衛禁軍,還因為它既不隸屬於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亦不受五軍都督府節製,是隻聽命於皇帝的偵緝機構,有權秘密監視朝中臣民的一舉一動,且設有專門的法庭和監獄。
從職能上說,錦衣衛充當著皇帝的心腹鷹犬,無事不監,無人不察,且淩駕在法司法製之上,這也是它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但這並不代表錦衣衛將士盡是奸人鼠輩,他們也是朝廷正式在籍軍人,內中不乏勇敢正直之士。
當今司禮監大太監王振權勢熏天,仗著天子寵幸,幹預朝政,胡作非為,且大肆排除異己,對不趨迎奉承他的大臣實行殘酷打擊。滿朝文武大臣生怕惹禍上身,皆敢怒而不敢言。錦衣衛校尉王永心同情無辜被關押迫害的大臣,對王振的暴橫心懷不平,不顧人微言輕,將王振罪行書寫成帖,張榜公布於大街上。相比於群臣的唯唯諾諾、爭相噤聲保命之舉,其人挺身而出的勇氣格外可嘉。
可惜的是,王永心雖是匿名揭發,但仍被東廠偵緝者捕獲,移交三法司[4]處置。而刑部作為掌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竟迫於大宦官王振的壓力,以“妖言論斬”判處王永心死刑,用殘酷的磔刑將其肢解處死。王永心雖死,其名不衰,有人趕在官府抄沒王家前搶先接走了王氏獨生愛子王安便是明證。但王永心其他親眷仍受到牽連,男子充軍邊關,婦女則沒入官中。時人深為歎息之餘,對錦衣衛的印象也有所改觀。
今日的錦衣衛官署格外安靜。明日是孫太後生辰,英宗皇帝朱祁鎮特準百官放假[5]三天,以示普天同慶之意,錦衣衛既是天子近衛,輪班值守,當然不在放假之列,不過大多數人都趕去了東郊圓覺寺[6],太後、皇帝正率領皇親國戚到那裏祈福賀壽,平日喧囂的官署難得清閑了下來。
負責值守衙門的是年輕的千戶朱驥。他出身武官世家,武藝不凡,祖父、父親皆是錦衣衛官員,父親朱護還坐到過錦衣衛指揮的高位。朱驥以父蔭入仕,初為百戶,然因父母早逝而家道中落,又為償還母舅債款而弄得落魄潦倒,俸祿難以自給,他能夠擺脫窘境,有今日風光,全仗五年前娶了現任兵部右侍郎於謙愛女為妻。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7]人。於謙祖父於文在洪武初年做過明朝的兵部主事,後調任工部主事。於謙算是出身官宦之家,自小誌向遠大。其祖父於文收藏有一幅南宋名臣文天祥的畫像,於謙十分欽佩文天祥的氣節,一直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要向文天祥學習。
永樂七年(1409年)大年初一,杭州巡按按當地慣例出行遊街,一路上浩浩蕩蕩,好不威風。一個騎馬的孩子忽然衝了出來,橫衝直撞,衝散了隊伍。巡按十分惱怒,責問那個孩子為什麽要在大街上亂闖。那孩子從容地答道:“千裏馬急欲上進,一時難以收韁啊。”語意雙關。
巡按大為稱奇,有心試試那孩子的才華,便口出一聯道:“紅孩兒騎馬過橋。”那孩子馬上對道:“赤帝子斬蛇當道。”
巡按見孩子竟然懂得用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的典故作對,愕然叫絕。這孩子便是於謙,當時隻有十二歲。
永樂十年(1412年),於謙十五歲,文章才華已極有聲譽,在地方上名重一時,因此被錄取為錢塘縣儒學生員。於謙喜讀先秦兩漢書籍及北宋名士蘇軾的文章,還選錄唐人陸贄[8]的奏疏,朝夕閱讀,研究古今治亂興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誌”。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舉進士,本為會試第一名,卻因“策語傷時”被置於三甲第九十二名。之後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禦史,上任不久,便開始以“廉幹”著聞。明宣宗朱瞻基剛一即位,便留意到於謙的名字,遂於殿廷召對。於謙相貌英偉,善談吐,且聲音洪亮,每次上朝奏對公事,語言流暢,很有條理,個人感染力也非常強,朱瞻基很是喜歡。正好漢王朱高煦反叛,朱瞻基便任命於謙為禦史,隨同自己禦駕親征。
皇帝親自平叛,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漢王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各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9]。朱高煦見大勢已去,隻得棄城投降。
朱瞻基為了羞辱叔叔,有意命於謙當眾數說朱高煦的罪行。於謙嗓音高亢,義正詞嚴,聲色俱厲,氣勢逼人。朱高煦伏在地上,汗流浹背,戰栗不已,隻稱罪該萬死。三軍將士則個個精神振奮,激動不已。自此,朱瞻基便認定於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可當大任。
於謙在此次平叛中以膽識過人而初露頭角,朱瞻基十分滿意,賞賜於謙與諸大臣相同。彼時顧佐[10]為都察院都禦史,其人嚴明廉直,有“包青天”之稱,對諸禦史管理督察極嚴,唯獨看重於謙,認為於謙才幹比自己強。
次年,明廷正式設立“巡撫”,作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其職權在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之上。明宣宗朱瞻基欽點於謙為兵部右侍郎兼巡撫[11],負責巡按河南、山西二省。這樣,於謙一下子從七品升至三品,足見皇帝對他的極大信任。
於謙巡按山西、河南長達九年。巡按任上,先後平反冤獄數百起,倡建尚義倉[12]和平準倉多處,並督率官民增築黃河堤障,以防水患,兩省因此大治。民間紛紛頌讚於謙,稱他為“於龍圖”。兩省流行著一首長達一百五十四字的歌謠,歌頌“天遣恩官拯二方”。這“恩官”,即是指於謙。
於謙在巡撫任上時,有青年狀告姊夫霸占田產。姊夫卻說嶽父生前有遺囑,說兒子不是親生,不能享有田產,並當堂拿出遺囑念道:“非吾子也,家私田產盡付予女夫,外人不得爭論。”於謙取了原件,又問得青年名“非”,心知姊夫想獨占田產,判決時,念遺囑為:“非,吾子也,家私田產盡付予。女夫、外人不得爭議。”又考慮到姊姊及姊夫撫幼有功,仍判予十分之三的田產。一時傳為佳話。
當時,不僅貪官汙吏聽到於謙的名字就膽破心寒,就連盜賊響馬聽到他的名字也遠遠避開。於謙率從人路過太行山時,為群盜持刀攔截。眾人嚇得不知所措時,於謙越眾上前,厲聲報出了自己名號。全副武裝的盜賊亦久聞於謙清名,當即聞聲而退,成為傳誦一時的佳話。
於謙居官清廉樸素,不饋贈權要,不拉攏私交。從宣德到正統初年,明朝中央內閣的輔臣是楊士奇、楊榮、楊溥,身為元老大臣的三楊對於謙也相當敬重,因而於謙在山西、河南行政上的建議,多被朝廷采納。至於錦衣衛千戶朱驥何以能成為這位名臣的愛婿,亦是錦衣衛中廣為流傳的一段傳奇故事——
朱驥沉默寡言,表麵不大合群,但其實麵冷心熱,其人從不多事、遇事不縮的性格在錦衣衛中十分討喜。又因父親朱護曾任錦衣衛長官,厚待下屬,錦衣衛同僚多對年輕的朱驥照顧有加。
再說於謙。正統年間,大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文武百官投其所好,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方保無事。進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入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道:“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
於謙灑脫一笑,甩了甩兩隻袖子,道:“隻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誌: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手帕、蘑菇、線香指進獻的禮品,於謙不屑送禮,稱自己唯有兩袖清風,此即為“兩袖清風”成語的來曆。詩成後,遠近傳誦。宦官王振聽到後,心中牢牢記住了於謙這個名字。
事隔不久,有同名禦史於謙因接連平反數起大臣冤案而得罪了權貴,為避禍事,薦舉參政王來、孫原貞自代。王振以為此於謙即“兩袖清風”的於謙,竟以“久未升遷,心懷不滿”的罪名,將於謙逮捕下錦衣衛獄,判處死刑。
山西、河南兩地百姓聽到於謙被誣陷下獄的消息,紛紛趕到京師上書,請求釋放於謙。王振雖然專橫,也知道群情激憤,眾怒難犯,又知道報複錯了對象,此於謙非彼於謙,且手下人沒有調查出他有什麽把柄,隻好將其釋放。但為了麵子,又尋小過將於謙降官為大理寺少卿。
河南、山西兩地吏民很不滿意,集合了一萬多人聯名進京上書,聲勢浩大。身在兩省的宗室周王、晉王也提出相同的請求,終於迫使王振恢複了於謙官職。
於謙落難於錦衣衛詔獄的兩個多月,朱驥暗中囑托獄卒予以照顧,但於謙本人並不知情。錦衣衛指揮馬順是大宦官王振新安插進來的心腹,文不能文,武不能武,隻會溜須拍馬。他偶爾聽到了真相,又惱恨朱驥生父朱護在錦衣衛中威名甚高,遂借故大肆打壓朱驥,將其排擠出衙門,改去負責京城街道房[13]事務。
正統九年(1444年)某日清晨,兵部右侍郎兼巡撫於謙自裱褙胡同[14]家中正衣而出,準備上朝時,正好遇到身穿錦衣衛官服、佝背掃地的朱驥。不知什麽原因,於謙對朱驥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好感,主動上前搭話,問了對方姓名,又道:“家有弱息,以奉箕帚,可乎?”
“弱息”即是於謙幼女於璚英。於謙與結發妻子董氏感情很深,未曾納妾,是當世罕見的一夫一妻。夫婦二人膝下僅一子一女,長子名於冕,字景瞻,時年二十三歲,已與提刑按察使司[15]副使邵悰之女結婚。次女名璚英,意為冰清玉潔般純美,時年十六歲,是於謙的掌上明珠。於謙為人秉直嚴肅,文章詩作述及兒子於冕時,均是勤於學業、砥礪名節之類的話語,然提到女兒於璚英時,則是脈脈溫情,充溢著慈父關切之心,與平日的持重形象判若兩人。
朱驥既知於謙視於璚英為珍寶,不知這位直名震動天下的朝廷重臣為何突然要將女兒下嫁給無權無勢無錢無業的自己,呆呆愣了許久,才愧謝不敢。然於謙非但不是玩笑,且主意已定,當日到官署後便請兵部右侍郎吳寧出麵提親。朱驥惶然不敢拒絕,婚事由此而定。
於謙夫人董氏聞知後非常生氣,恚然道:“老悖生女不嫁官人,乃得窮軍耶?”
於謙也不與妻子爭辯,隻笑道:“此事非你等女子所知。”
當年,十六歲的於璚英下嫁朱驥。成親當日,於璚英才認出新婚丈夫便是當年好心放自己入錦衣衛大獄探望父親的武官,遂將此事告知了父母。於謙不由得感慨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董氏亦因而釋懷,自此視女婿為半子。
朱驥娶朝廷重臣愛女,成為轟動錦衣衛的大事。錦衣衛指揮僉事王林是大宦官王振侄子兼心腹黨羽,將此事報告了王振。王振雖不解於謙為何要將愛女下嫁不名一文的錦衣衛百戶,但因於謙從未當眾忤逆他,甚至半句未提及當年蒙冤下獄之事,忽生出幾分籠絡之意,指令王林將朱驥破格提拔為千戶。
朱驥畢竟年輕,頗為惶恐,忙趕去征求嶽父意見。於謙卻隻是沉默不應,既不支持,亦不反對,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朱驥與妻子商議後,再三辭謝,然始終難成。兼之朱驥武功、騎射均佼佼出眾,錦衣衛中也有許多人支持他,遂升遷為錦衣衛曆史上最年輕的千戶。
留在官署當值的朱驥看起來有些心神不寧,不斷絞著雙手,在堂中徘徊。忽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忙迎了出去,來者正是手下校尉袁彬。
朱驥忙問道:“可有找到人?”袁彬搖了搖頭,又道:“瓊娘說了,明日教坊司須得入宮表演,為太後賀壽,過了今晚,事情就再也瞞不住了。”
朱驥想了想,招手叫進副千戶白琦,客氣地問道:“我有點事要出去一趟,白大叔可否暫代我值一會兒勤?”
白琦年近四十,在朱驥初入行時帶過他,算是半個師傅,然錦衣衛等級森嚴,對方目下既是他的上司,他亦不敢以師傅自居,忙躬身行禮道:“千戶有令,下官自當遵從。”
看到白琦誠惶誠恐的樣子,朱驥心裏不知道為什麽感到不大舒服,隻是因為另有他人在場,也不好多說什麽,隻點了點頭,道:“有勞。”將當值官員持有的鑰匙和令牌一一交給了白琦,這才轉身走了出去。
時值七月,夏季暑氣餘熱未盡,再經明晃晃、火辣辣的日頭一照,愈發令人感到悶熱煩躁。
朱驥走出官署,一時難以決定該先往東還是先往西,便本能地伸手去遮擋住刺眼的日光。
校尉袁彬跟了過來,問道:“千戶是要自己去尋李小娘子嗎?”
朱驥未及回答,便有人遠遠叫道:“朱千戶!朱千戶!”
大明門正南側有天街,是一塊朝廷特設的商業區,四周圍以木欄,呈方格棋盤狀,故又稱棋盤街[3]。街道旁店鋪密布,“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此亦見國門豐豫之景”。時人有詩雲:“棋盤街闊靜無塵,百貨初收百戲陳。向夜月明真似海,參差宮殿湧金銀。”足見天街商賈薈萃,市井繁華。
明中央官署圖
大明門東、西兩麵是千步廊,廊外是明廷中央官署所在地。按照“文東武西”的格局,東有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宗人府、翰林院、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上林苑監、會同館等機構,西麵則是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錦衣衛等。
諸多衙門中,最令人畏懼的莫過於錦衣衛,幾達聞名色變的地步。之所以如此,不僅僅因為錦衣衛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親創的侍衛禁軍,還因為它既不隸屬於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亦不受五軍都督府節製,是隻聽命於皇帝的偵緝機構,有權秘密監視朝中臣民的一舉一動,且設有專門的法庭和監獄。
從職能上說,錦衣衛充當著皇帝的心腹鷹犬,無事不監,無人不察,且淩駕在法司法製之上,這也是它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但這並不代表錦衣衛將士盡是奸人鼠輩,他們也是朝廷正式在籍軍人,內中不乏勇敢正直之士。
當今司禮監大太監王振權勢熏天,仗著天子寵幸,幹預朝政,胡作非為,且大肆排除異己,對不趨迎奉承他的大臣實行殘酷打擊。滿朝文武大臣生怕惹禍上身,皆敢怒而不敢言。錦衣衛校尉王永心同情無辜被關押迫害的大臣,對王振的暴橫心懷不平,不顧人微言輕,將王振罪行書寫成帖,張榜公布於大街上。相比於群臣的唯唯諾諾、爭相噤聲保命之舉,其人挺身而出的勇氣格外可嘉。
可惜的是,王永心雖是匿名揭發,但仍被東廠偵緝者捕獲,移交三法司[4]處置。而刑部作為掌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竟迫於大宦官王振的壓力,以“妖言論斬”判處王永心死刑,用殘酷的磔刑將其肢解處死。王永心雖死,其名不衰,有人趕在官府抄沒王家前搶先接走了王氏獨生愛子王安便是明證。但王永心其他親眷仍受到牽連,男子充軍邊關,婦女則沒入官中。時人深為歎息之餘,對錦衣衛的印象也有所改觀。
今日的錦衣衛官署格外安靜。明日是孫太後生辰,英宗皇帝朱祁鎮特準百官放假[5]三天,以示普天同慶之意,錦衣衛既是天子近衛,輪班值守,當然不在放假之列,不過大多數人都趕去了東郊圓覺寺[6],太後、皇帝正率領皇親國戚到那裏祈福賀壽,平日喧囂的官署難得清閑了下來。
負責值守衙門的是年輕的千戶朱驥。他出身武官世家,武藝不凡,祖父、父親皆是錦衣衛官員,父親朱護還坐到過錦衣衛指揮的高位。朱驥以父蔭入仕,初為百戶,然因父母早逝而家道中落,又為償還母舅債款而弄得落魄潦倒,俸祿難以自給,他能夠擺脫窘境,有今日風光,全仗五年前娶了現任兵部右侍郎於謙愛女為妻。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7]人。於謙祖父於文在洪武初年做過明朝的兵部主事,後調任工部主事。於謙算是出身官宦之家,自小誌向遠大。其祖父於文收藏有一幅南宋名臣文天祥的畫像,於謙十分欽佩文天祥的氣節,一直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要向文天祥學習。
永樂七年(1409年)大年初一,杭州巡按按當地慣例出行遊街,一路上浩浩蕩蕩,好不威風。一個騎馬的孩子忽然衝了出來,橫衝直撞,衝散了隊伍。巡按十分惱怒,責問那個孩子為什麽要在大街上亂闖。那孩子從容地答道:“千裏馬急欲上進,一時難以收韁啊。”語意雙關。
巡按大為稱奇,有心試試那孩子的才華,便口出一聯道:“紅孩兒騎馬過橋。”那孩子馬上對道:“赤帝子斬蛇當道。”
巡按見孩子竟然懂得用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的典故作對,愕然叫絕。這孩子便是於謙,當時隻有十二歲。
永樂十年(1412年),於謙十五歲,文章才華已極有聲譽,在地方上名重一時,因此被錄取為錢塘縣儒學生員。於謙喜讀先秦兩漢書籍及北宋名士蘇軾的文章,還選錄唐人陸贄[8]的奏疏,朝夕閱讀,研究古今治亂興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誌”。
永樂十九年(1421年),於謙舉進士,本為會試第一名,卻因“策語傷時”被置於三甲第九十二名。之後被任命為山西道監察禦史,上任不久,便開始以“廉幹”著聞。明宣宗朱瞻基剛一即位,便留意到於謙的名字,遂於殿廷召對。於謙相貌英偉,善談吐,且聲音洪亮,每次上朝奏對公事,語言流暢,很有條理,個人感染力也非常強,朱瞻基很是喜歡。正好漢王朱高煦反叛,朱瞻基便任命於謙為禦史,隨同自己禦駕親征。
皇帝親自平叛,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漢王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各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9]。朱高煦見大勢已去,隻得棄城投降。
朱瞻基為了羞辱叔叔,有意命於謙當眾數說朱高煦的罪行。於謙嗓音高亢,義正詞嚴,聲色俱厲,氣勢逼人。朱高煦伏在地上,汗流浹背,戰栗不已,隻稱罪該萬死。三軍將士則個個精神振奮,激動不已。自此,朱瞻基便認定於謙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可當大任。
於謙在此次平叛中以膽識過人而初露頭角,朱瞻基十分滿意,賞賜於謙與諸大臣相同。彼時顧佐[10]為都察院都禦史,其人嚴明廉直,有“包青天”之稱,對諸禦史管理督察極嚴,唯獨看重於謙,認為於謙才幹比自己強。
次年,明廷正式設立“巡撫”,作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其職權在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之上。明宣宗朱瞻基欽點於謙為兵部右侍郎兼巡撫[11],負責巡按河南、山西二省。這樣,於謙一下子從七品升至三品,足見皇帝對他的極大信任。
於謙巡按山西、河南長達九年。巡按任上,先後平反冤獄數百起,倡建尚義倉[12]和平準倉多處,並督率官民增築黃河堤障,以防水患,兩省因此大治。民間紛紛頌讚於謙,稱他為“於龍圖”。兩省流行著一首長達一百五十四字的歌謠,歌頌“天遣恩官拯二方”。這“恩官”,即是指於謙。
於謙在巡撫任上時,有青年狀告姊夫霸占田產。姊夫卻說嶽父生前有遺囑,說兒子不是親生,不能享有田產,並當堂拿出遺囑念道:“非吾子也,家私田產盡付予女夫,外人不得爭論。”於謙取了原件,又問得青年名“非”,心知姊夫想獨占田產,判決時,念遺囑為:“非,吾子也,家私田產盡付予。女夫、外人不得爭議。”又考慮到姊姊及姊夫撫幼有功,仍判予十分之三的田產。一時傳為佳話。
當時,不僅貪官汙吏聽到於謙的名字就膽破心寒,就連盜賊響馬聽到他的名字也遠遠避開。於謙率從人路過太行山時,為群盜持刀攔截。眾人嚇得不知所措時,於謙越眾上前,厲聲報出了自己名號。全副武裝的盜賊亦久聞於謙清名,當即聞聲而退,成為傳誦一時的佳話。
於謙居官清廉樸素,不饋贈權要,不拉攏私交。從宣德到正統初年,明朝中央內閣的輔臣是楊士奇、楊榮、楊溥,身為元老大臣的三楊對於謙也相當敬重,因而於謙在山西、河南行政上的建議,多被朝廷采納。至於錦衣衛千戶朱驥何以能成為這位名臣的愛婿,亦是錦衣衛中廣為流傳的一段傳奇故事——
朱驥沉默寡言,表麵不大合群,但其實麵冷心熱,其人從不多事、遇事不縮的性格在錦衣衛中十分討喜。又因父親朱護曾任錦衣衛長官,厚待下屬,錦衣衛同僚多對年輕的朱驥照顧有加。
再說於謙。正統年間,大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文武百官投其所好,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方保無事。進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入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道:“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
於謙灑脫一笑,甩了甩兩隻袖子,道:“隻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誌: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手帕、蘑菇、線香指進獻的禮品,於謙不屑送禮,稱自己唯有兩袖清風,此即為“兩袖清風”成語的來曆。詩成後,遠近傳誦。宦官王振聽到後,心中牢牢記住了於謙這個名字。
事隔不久,有同名禦史於謙因接連平反數起大臣冤案而得罪了權貴,為避禍事,薦舉參政王來、孫原貞自代。王振以為此於謙即“兩袖清風”的於謙,竟以“久未升遷,心懷不滿”的罪名,將於謙逮捕下錦衣衛獄,判處死刑。
山西、河南兩地百姓聽到於謙被誣陷下獄的消息,紛紛趕到京師上書,請求釋放於謙。王振雖然專橫,也知道群情激憤,眾怒難犯,又知道報複錯了對象,此於謙非彼於謙,且手下人沒有調查出他有什麽把柄,隻好將其釋放。但為了麵子,又尋小過將於謙降官為大理寺少卿。
河南、山西兩地吏民很不滿意,集合了一萬多人聯名進京上書,聲勢浩大。身在兩省的宗室周王、晉王也提出相同的請求,終於迫使王振恢複了於謙官職。
於謙落難於錦衣衛詔獄的兩個多月,朱驥暗中囑托獄卒予以照顧,但於謙本人並不知情。錦衣衛指揮馬順是大宦官王振新安插進來的心腹,文不能文,武不能武,隻會溜須拍馬。他偶爾聽到了真相,又惱恨朱驥生父朱護在錦衣衛中威名甚高,遂借故大肆打壓朱驥,將其排擠出衙門,改去負責京城街道房[13]事務。
正統九年(1444年)某日清晨,兵部右侍郎兼巡撫於謙自裱褙胡同[14]家中正衣而出,準備上朝時,正好遇到身穿錦衣衛官服、佝背掃地的朱驥。不知什麽原因,於謙對朱驥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好感,主動上前搭話,問了對方姓名,又道:“家有弱息,以奉箕帚,可乎?”
“弱息”即是於謙幼女於璚英。於謙與結發妻子董氏感情很深,未曾納妾,是當世罕見的一夫一妻。夫婦二人膝下僅一子一女,長子名於冕,字景瞻,時年二十三歲,已與提刑按察使司[15]副使邵悰之女結婚。次女名璚英,意為冰清玉潔般純美,時年十六歲,是於謙的掌上明珠。於謙為人秉直嚴肅,文章詩作述及兒子於冕時,均是勤於學業、砥礪名節之類的話語,然提到女兒於璚英時,則是脈脈溫情,充溢著慈父關切之心,與平日的持重形象判若兩人。
朱驥既知於謙視於璚英為珍寶,不知這位直名震動天下的朝廷重臣為何突然要將女兒下嫁給無權無勢無錢無業的自己,呆呆愣了許久,才愧謝不敢。然於謙非但不是玩笑,且主意已定,當日到官署後便請兵部右侍郎吳寧出麵提親。朱驥惶然不敢拒絕,婚事由此而定。
於謙夫人董氏聞知後非常生氣,恚然道:“老悖生女不嫁官人,乃得窮軍耶?”
於謙也不與妻子爭辯,隻笑道:“此事非你等女子所知。”
當年,十六歲的於璚英下嫁朱驥。成親當日,於璚英才認出新婚丈夫便是當年好心放自己入錦衣衛大獄探望父親的武官,遂將此事告知了父母。於謙不由得感慨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董氏亦因而釋懷,自此視女婿為半子。
朱驥娶朝廷重臣愛女,成為轟動錦衣衛的大事。錦衣衛指揮僉事王林是大宦官王振侄子兼心腹黨羽,將此事報告了王振。王振雖不解於謙為何要將愛女下嫁不名一文的錦衣衛百戶,但因於謙從未當眾忤逆他,甚至半句未提及當年蒙冤下獄之事,忽生出幾分籠絡之意,指令王林將朱驥破格提拔為千戶。
朱驥畢竟年輕,頗為惶恐,忙趕去征求嶽父意見。於謙卻隻是沉默不應,既不支持,亦不反對,令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朱驥與妻子商議後,再三辭謝,然始終難成。兼之朱驥武功、騎射均佼佼出眾,錦衣衛中也有許多人支持他,遂升遷為錦衣衛曆史上最年輕的千戶。
留在官署當值的朱驥看起來有些心神不寧,不斷絞著雙手,在堂中徘徊。忽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忙迎了出去,來者正是手下校尉袁彬。
朱驥忙問道:“可有找到人?”袁彬搖了搖頭,又道:“瓊娘說了,明日教坊司須得入宮表演,為太後賀壽,過了今晚,事情就再也瞞不住了。”
朱驥想了想,招手叫進副千戶白琦,客氣地問道:“我有點事要出去一趟,白大叔可否暫代我值一會兒勤?”
白琦年近四十,在朱驥初入行時帶過他,算是半個師傅,然錦衣衛等級森嚴,對方目下既是他的上司,他亦不敢以師傅自居,忙躬身行禮道:“千戶有令,下官自當遵從。”
看到白琦誠惶誠恐的樣子,朱驥心裏不知道為什麽感到不大舒服,隻是因為另有他人在場,也不好多說什麽,隻點了點頭,道:“有勞。”將當值官員持有的鑰匙和令牌一一交給了白琦,這才轉身走了出去。
時值七月,夏季暑氣餘熱未盡,再經明晃晃、火辣辣的日頭一照,愈發令人感到悶熱煩躁。
朱驥走出官署,一時難以決定該先往東還是先往西,便本能地伸手去遮擋住刺眼的日光。
校尉袁彬跟了過來,問道:“千戶是要自己去尋李小娘子嗎?”
朱驥未及回答,便有人遠遠叫道:“朱千戶!朱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