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歡帖木兒身為皇帝,卻完全被伯顏挾製,自然相當不滿。他年紀雖幼,卻頗有心計,表麵不動聲色,暗中卻在等待時機,蓄勢待發。


    七年後,妥歡帖木兒二十歲,利用伯顏的侄子脫脫[14]發動政變,伯顏被貶往外地,自殺而死,元文宗皇後卜答失裏也被流放。直到這時候,妥歡帖木兒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九五之尊。


    奪回大權後,妥歡帖木兒以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力圖革新朝政,複行科舉,親試進士,詔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修格》,印行至正交鈔,治理黃河。然而,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始終以高壓及歧視政策統治漢人,輕視儒生,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多屬無知粗暴貪殘之輩,因而元朝統治下的中原局勢,始終動蕩難安,並且逐步惡化,無可奈何,終至民變蜂起。


    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事,一呼百應,勢力迅即壯大。而此時的妥歡帖木兒內部掣肘於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和皇後奇氏,外部各地方將領又擁兵自重,已無回天之力。


    皇後奇氏即是來自高麗的美女完者忽都。答納失裏死後,奇氏專寵後宮,生下兒子愛猷識理達臘,更加贏得了妥歡帖木兒的歡心。她先是被立為第二皇後,第二任皇後伯顏忽都死後,奇氏便被扶為正宮皇後。她心機很深,特意在自己的母國高麗選取大量美女,送給朝中重臣,以此來結納人心,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勢力。


    當時妥歡帖木兒怠於政事,荒於遊宴,加上聽信讒言,貶黜了有“賢相”之稱的右丞相脫脫,將國家大權盡歸哈麻、雪雪兄弟。脫脫被流放雲南,之後被哈麻毒死。而哈麻、雪雪隻知玩弄權術,一度耍陰謀廢除皇帝,結果事敗被殺。


    其後,元廷內部權力之爭日趨白熱化,皇後奇氏不滿意皇帝丈夫所作所為,希望妥歡帖木兒退位,由自己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朝臣也分化為兩派:一派以禦史大夫老的沙、知樞密院事圖堅帖木兒為首,擁護皇帝;一派以皇後奇氏、丞相搠思監、樸布華為首,支持皇太子。兩派幾乎勢均力敵,矛盾急劇尖銳。明爭暗鬥的內訌造成朝綱混亂,元帝詔令失去作用,各地守軍獨霸一方,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局麵終至土崩瓦解。


    妥歡帖木兒放棄大都、北逃回蒙古高原老家後,殘存在中原各地的元軍立時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整個中原戰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久,朱元璋在應天[15]即位,是為明太祖,國號“大明”。


    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稱霸天下的時代,蒙古武功震驚世界,改變了整個亞洲甚至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格局。蒙古曾瘋狂地擴張,因而擁有極為龐大的帝國。而在遼闊無垠的蒙古版圖下,中原不過是其中極小的一塊,用“九牛一毛”來形容也不為過。妥歡帖木兒雖被趕出了中原,卻仍然是蒙古帝國名義上的大汗,對蒙古各汗國、部落享有宗主權,因而大元王朝雖然滅亡,但蒙古帝國的勢力和根基仍存,“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曆史上將這一政權稱為“北元”[16]。終明一朝,北元始終對明朝的北部邊疆構成強有力的挑戰與威脅,此即史書中所言:“終明之世,邊防甚重。”這“邊防”,即指明廷為了防禦蒙古北元勢力入侵所設置的“九邊”防線。


    妥歡帖木兒向北走到應昌[17],心情十分不好。他是元朝皇帝中接觸中原文化最深的一個,難免不產生“去國懷鄉”的悲涼。雖然一心想回到中原,但此時明軍兵鋒鋒銳,他始終不能如願以償。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回到北方草原兩年後,妥歡帖木兒因患痢疾,病死在應昌,廟號“惠宗”,終究未能實現他再回到中原的夙願。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妥歡帖木兒在國破家亡之前夕,能夠“識時務”,放棄背城一戰而逃竄漠北,是為“順天命”,所以特意加號“順帝”,曆史上習慣稱其為元順帝。


    元順帝死後一個月,明軍大批兵馬趕到,全力圍攻應昌城,一日而下。元順帝後妃、皇孫、諸王、官吏全部被明軍俘虜,隻有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率十餘騎逃脫。


    但蒙古實力猶存,蒙古貴族追憶中原的繁華與富庶,“猶有覬覦之誌”,有心再度入主中原,不斷組織力量反攻。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江山統治,亦三番兩次派大軍深入漠北,想徹底消除來自蒙古的隱患。由於補給困難、生活習慣等諸方麵因素製約,明軍雖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卻未能永久占據草原地區,從而形成了明朝與北元南北對峙的局麵。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為了應付北元對明朝的威脅,對蒙古采取了征討和招撫並用的策略。朱棣本人幾度親征漠北,甚至不惜遷都北京,是為曆史上令人矚目的“天子守邊”。在朱棣執政時,蒙古勢力急劇分化衰弱,明軍軍威達到了巔峰,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然而,強兵耀武的朱棣死後僅二十五年,宏偉壯麗的紫禁城便麵臨了一次瀕臨絕境的危機——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兩千餘人入境,以貢馬為由,向明廷邀賞。把持朝政的大宦官王振發現瓦剌虛報人數[18],不肯多給賞賜,並減去原定馬價的五分之四,以此作為懲戒。瓦剌便借機製造釁端,於同年七月率大軍向明邊境騷擾,明軍一敗再敗。


    戰報傳到京師北京後,明英宗朱祁鎮年輕氣盛,竟聽信王振的慫恿,率五十萬大軍禦駕親征,結果被瓦剌兩萬騎兵擊潰,五十萬明軍“死傷過半”,朱祁鎮本人於土木堡被俘,這就是明朝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此戰中,明軍以五十萬大軍對抗追襲的兩萬餘瓦剌軍,竟致全軍覆沒,實為中外戰爭史上所罕見。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偶然事件,既有戰略的失誤,又有戰術的失策。而土木堡之變還有更嚴重的後果——


    京軍精銳毀於一旦,勇將重臣多人戰死,皇帝被瓦剌軍俘虜,朝野震動,大明王朝遭遇到自建國以來從所未有的嚴重危機,麵臨著嚴峻的考驗……


    明代驛路圖


    * * *


    [1]大都:今北京,時為元朝京城。徐達占領大都後,即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永樂年間又改北平為北京。


    [2]濠州:今安徽鳳陽。入明後改為鳳陽府,轄鳳陽、臨淮、懷遠、定遠四縣。朱元璋嶽父郭子興即為定遠人。


    [3]和州:今安徽和縣。


    [4]淮安:今江蘇淮安。襄陽:今湖北襄陽(前名襄樊)。南陽:今河南南陽。歸德:今河南商丘。陳州:今河南淮陽。許州:今河南許昌。汴梁:今河南開封。


    [5]彭瑩玉:元末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又名彭國玉、彭明,號稱彭祖、彭和尚。十歲時出家於慈化禪寺,成人後加入彌勒教,成為當地教首。他精通醫術,經常為寺院附近及慕名而來的群眾治病,遂以行醫為掩護布道,進行秘密反元活動。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年),彭瑩玉與門徒周子旺在袁州起義,周子旺被俘遇害,彭瑩玉出走淮西,仍繼續反元活動,門徒遍及江淮地區。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劉福通在潁州起義。起義軍以紅巾裹頭,燒香聚眾,故稱“紅巾軍”,又稱“香軍”。彭瑩玉積極響應,推徐壽輝為首領,建立天完政權,彭氏任軍師。後在與元軍戰鬥中犧牲。


    [6]通州:今北京通州。


    [7]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


    [8]正因為徐達進軍緩慢,才使得元順帝從容逃走,當時朝野之間為此而議論紛紛,認為徐達有意縱敵者不在少數。明人徐禎卿在《翦勝野聞》中記錄說:徐達和另一主帥常遇春一同進兵追擊元順帝,即將追到之時,徐達突然傳令班師。常遇春大怒,立即去向朱元璋告狀說:“(徐)達反矣,追兵及(元)順帝而已之,其謀不可逆也。”朱元璋因此而懷疑徐達,並讓人在徐達入見時扣留了他。不料徐達來見朱元璋時發現情形不對,幹脆奪門逃走。朱元璋派人召見,表示赦免其罪,徐達死活不應。不得已,朱元璋隻好親自去探望,二人才重新和好。關於類似的記載還有許多,有的說徐達有意謀反,有的說徐達接受了元順帝的賄賂,等等,不過均非正史。實際上,以徐達精明謹慎的性格,故意縱逃元順帝的可能性不大。後世史學家趙翼認為徐達在滅元大事上絕對“不敢自專”,言下之意是說徐達“縱元君”不過是奉命行事,主使人自然就是朱元璋了。這一點,確實可以從《明太祖實錄》中得到驗證,《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二》中記錄了徐達與朱元璋的一段對話。徐達說:“臣慮進師之日,恐其北奔,將貽患於後,必發師追之。”朱元璋則說:“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氣運之盛,理自當興。彼氣運既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係於天。若縱其北歸,天命滅絕,彼自澌盡,不必窮兵追之。但出塞之後,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擾耳。”這應該是徐達“縱元君”案最好的答案。


    [9]高麗:今朝鮮北部。靜江:今廣西桂林。


    [10]吐蕃:今中國西藏。


    [11]據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國榷》記載:“宋帝顯降元,封瀛國公,尚公主。後因侍宴有奇怪之征,忌之,遣學佛法於帝師,遂居漠北。其後明宗逃居沙漠行帳,適與瀛國公相近,締好甚密。一夕,明宗方寢,聞瀛國公帳中有笙鏞聲,問其故?乃嬰兒始生而啼也。知其非常人,遂乞歸,養為子,是為妥歡帖木兒是也。”後來這個傳說更被演繹翻版成另外一個更加離奇的傳說,即明成祖朱棣並非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其實為元順帝妥歡帖木兒之親子。據說元順帝從大都逃走後,朱元璋入大都,見元順帝的第三福晉洪吉喇氏(元朝太師洪吉喇特托克托之女)美貌出眾,便將其收為己有。而其時洪吉喇氏已經懷孕,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就是後來明成祖朱棣,因而朱棣是元順帝的遺腹子。這顯然隻是民間以訛傳訛的傳說而已,徐達攻陷大都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而朱棣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前後相差達八年之久。之所以會有這種流言,據說是因為朱元璋以猛治國,刑罰過重,而朱棣從侄子明惠帝朱允炆手中奪過皇位後,殺戮過重,以致民間群情激憤,對朱元璋和朱棣二人不滿的人大有人在,因此故意編造謠言,以發泄胸中的不滿情緒。但朱棣生母仍是曆史難解之謎,後麵情節中將會提及。


    [12]元朝皇後權勢很大,掌握戶口錢糧,有專設的下屬職官,代表她出身的門係之利益。


    [13]當時的“漢人”專指北方在金朝就歸降異族的漢族人,南方的漢人則被稱為“南人”“蠻子”“南蠻”。


    [14]脫脫,字大用,蒙古族,蔑裏乞氏。其父馬劄兒台為元文宗朝大臣,脫脫本人由伯父伯顏撫養長大,元順帝元統年間官至同知樞密院事。伯顏擅政時,脫脫懼為伯父所累,遂於至元六年(1340年)與世傑班、阿魯等趁伯顏狩獵柳林(今北京通州南)時,奉皇帝之詔罷逐伯顏。之後任右丞相,備受妥歡帖木兒信任。其人詳細事跡及最後命運詳見同係列小說《孔雀膽》。


    [15]應天:今江蘇南京。南京其實是有了北京(當時的北京是汴梁,即河南開封,今北京當時稱北平)後才稱南京,曆史上有金陵、江寧、建康等舊稱,本書中南京一律指金陵。


    [16]北元政權持續了二百六七十年,差不多與明朝相始終,最後統一於清王朝。


    [17]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裏諾爾西南。


    [18]當時明廷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有非常豐厚的賞賜回報,且按人頭派發。為了節省費用開支,明廷對使者團人數亦有明確規定,按照定製,瓦剌每年來京的貢使不得超過五十人。


    第一章 萬裏乾坤


    永樂四年,明成祖朱棣詔建北京宮殿,震驚世界的紫禁城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營建的。紫禁城名稱借喻天象,占地七十二公頃,集各種建築手法之大成,房屋總數在初建時就有房舍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巨大的城池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整個建築規劃得井井有條,大殿富麗堂皇,氣勢威武,後宮陰柔秀美,每一處裝飾無不充滿了奇思妙想。


    碌碌浮生五十年,追隨無計息塵緣。


    放懷頓覺寰區窄,揣分應慚雨露偏。


    禁闕疏鍾催早起,客窗寒月照孤眠。


    可能歸去西湖上,相逐漁翁踏釣船。


    ——於謙《漫書》


    自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來,紫禁城便成為京城的象征。而皇城正南門大明門[1]則是紫禁城的門麵,號稱“皇城第一門”,因與明朝國號同名,又稱“國門”。大學士解縉題門聯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這處規製極高的城門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上,坐北朝南,是皇城與市井的分界,內外相隔於此,儼然兩個世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驚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蔚並收藏大明驚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