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避債台
楚考烈王一聽說信陵君大破秦兵,就想起平原君和十毛十遂請他當合縱抗秦的縱約長的事來了。他為了怕秦國,不敢答應,後來架不住十毛十遂一十逼十,他才叫春申君帶著兵馬去抵抗秦國。如今想起來實在怪害臊的。呆了幾天,春申君帶著軍隊回來了,一點功勞也沒立。考烈王歎息著說:“趙公子所說的合縱計策實在不錯,可惜咱們沒有像魏公子那樣的大將。”春申君一聽,臊得什麽似的,可是他心裏頭還有點不服氣。他想:“我一向學著孟嚐君、平原君、信陵君的派頭,也養了不少門客,怎麽會跟不上他們呐?真怪!”他就厚著臉皮,對考烈王說:“上回不是趙公子他們公推大王為縱約長嗎?如今秦國打了敗仗,威風下去了。大王這時候就該掌起縱約長的大權來,趕緊打發使者去約會各國,再能夠得到周天王的同意,借著他的號令去征伐秦國。大王能夠這麽辦,就比齊桓公、楚莊王的功業大得多了。楚考烈王經春申君這麽一鼓動,又引起了當霸主的癮來了。當時就打發使臣上成周去請求周赧王下令征伐秦國。
周赧王向來軟弱無能。雖說挑著個天王的旗號,他還不如列國裏最小的諸侯呐。真正受他管轄的土地不過幾十個縣。哪兒知道光是這麽個小小的天下,還分成兩半。河南鞏縣一帶叫東周,河南王城一帶叫西周[平王東遷的時候把鎬京叫西周,洛十陽十叫東周;到了周赧王的時候,這原來的東周又分成了東、西兩周]。東周由東周公治理,西周由西周公治理。不光各自獨立,時常還要你欺我、我壓你地彼此攻打。天王隻不過是個高高在上的大傀儡。他就好比是一個大戶人家的老太爺,沒權沒勢,受著晚生下輩們的欺負。這還不算,連那最小的一些房產也給兩個管家分著霸占了。周赧王就是這麽個老太爺。有時候受了西邊管家的氣,就跑到東邊管家那兒去住幾天;有時候受了東邊管家的氣,就跑到西邊管家那兒去住幾天。這會兒,周赧王正住在西周,西周公總算還養活著他。
周赧王接見了楚國的使臣,高興得差點掉下眼淚來。他正在氣恨秦王欺負他,屢次三番地要想打通三川來抄他的老窩。真難得有這麽個遠房的孝子賢孫替他打抱不平,他哪兒能不答應呐?他立刻用天王的名義叫楚國去約會列國諸侯。
周赧王把楚國的使臣打發走了之後,叫西周公準備出兵,跟著六國一塊兒去征伐秦國。西周公把西周的兵馬集合起來,東拚西湊地好容易把軍隊都攏在一塊兒,數了一數,老老少少,一股腦兒還不到六千人。這哪兒像話呐?白起一個晚上坑死的趙國投降的士兵就有四十五萬。這六千來人能頂什麽事?不用管那些個,出去替人家壯壯聲勢也是好的。周赧王和西周公就決定把這六千人送出去加入合縱抗秦的陣營。
六千人一集合起來,就發生了幾件難事:頭一件,那些破舊的兵車得修理修理;第二件,拉車的馬不夠了;第三件,人吃馬嚼一點沒有著落。庫房裏拿不出這筆打仗的開銷來。老太爺皺著眉頭子,抓耳撓腮地急得差點要哭出來了。末了,還是那個管家的西周公想出一個借錢的招兒來。周天王就向那些富裕的商人、地主去借錢,給他們立字據,說明這回借的錢是作為軍餉用的,等到打仗回來,拿戰利品作為擔保,連本帶利一齊歸還。這個新招兒居然招起商人、地主們的興頭來了。有錢的人願意放賬的還真不少。軍餉、軍費就有了著落了。
公元前256年,西周公帶了六千人馬到了伊闕,就在那兒駐紮下來等候各國諸侯的大隊人馬。可是韓、趙、魏三國剛跟秦國打了仗,元氣還沒恢複,沒有出兵的力量。齊國跟秦國一向是挺不錯的,不願意發兵。隻有燕國和楚國派了幾隊人馬,大家夥兒在伊闕駐紮下來。楚國和燕國等了三個多月,也沒見別的國派兵馬來。這回合縱抗秦的玩意兒又算吹了。他們沒十精十打彩地回去。西周公也隻好原封沒動地帶著他那六千人馬回王城去了。
周赧王出了一回兵,一仗沒打,什麽東西都沒得著,軍餉可全耗費完了。這回的買賣連老本全賠在裏頭。那些賬主兒拿著字據在宮門外頭向天王要賬。要賬的要不著錢,也見不著該賬的,哪兒能答應呐?可就哇啦哇啦連吵帶鬧地嚷開了。這一下子,弄得周赧王臉紅得一直到耳根子。跑又沒處跑,躲又躲不了。他隻好到高台上去躲賬。就為了這件事,那座高台,人家就給它起個名兒叫“避債台”。直到如今,我們不是有句成語叫“債台高築”嗎?
評:債台高築的典故如故事所述,我們這位末代的周天王看上去也有些招人可憐。但是細細分析一下他欠債的過程,就會發現他這還是咎由自取。你把寶壓在了戰勝取得戰利品上就要有失敗血本無歸的覺悟,最後的結果實際上比戰敗要好很多了。“戰爭如豪賭”,周赧王的避債高台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
換個角度看,周赧王的這次失敗也很好的說明了戰爭和經濟建設的關係。一方麵,經濟建設是戰爭的根基,戰爭最後拚的還是綜合國力;另一方麵,戰爭也的確能直接改變經濟建設的情況,它對雙方綜合國力的影響遠較經濟建設直接而巨大。周赧王連養兵打仗的錢都拿不出來,還妄圖奪取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戰利品,周王朝已走到盡頭由此可也見一斑。
楚考烈王一聽說信陵君大破秦兵,就想起平原君和十毛十遂請他當合縱抗秦的縱約長的事來了。他為了怕秦國,不敢答應,後來架不住十毛十遂一十逼十,他才叫春申君帶著兵馬去抵抗秦國。如今想起來實在怪害臊的。呆了幾天,春申君帶著軍隊回來了,一點功勞也沒立。考烈王歎息著說:“趙公子所說的合縱計策實在不錯,可惜咱們沒有像魏公子那樣的大將。”春申君一聽,臊得什麽似的,可是他心裏頭還有點不服氣。他想:“我一向學著孟嚐君、平原君、信陵君的派頭,也養了不少門客,怎麽會跟不上他們呐?真怪!”他就厚著臉皮,對考烈王說:“上回不是趙公子他們公推大王為縱約長嗎?如今秦國打了敗仗,威風下去了。大王這時候就該掌起縱約長的大權來,趕緊打發使者去約會各國,再能夠得到周天王的同意,借著他的號令去征伐秦國。大王能夠這麽辦,就比齊桓公、楚莊王的功業大得多了。楚考烈王經春申君這麽一鼓動,又引起了當霸主的癮來了。當時就打發使臣上成周去請求周赧王下令征伐秦國。
周赧王向來軟弱無能。雖說挑著個天王的旗號,他還不如列國裏最小的諸侯呐。真正受他管轄的土地不過幾十個縣。哪兒知道光是這麽個小小的天下,還分成兩半。河南鞏縣一帶叫東周,河南王城一帶叫西周[平王東遷的時候把鎬京叫西周,洛十陽十叫東周;到了周赧王的時候,這原來的東周又分成了東、西兩周]。東周由東周公治理,西周由西周公治理。不光各自獨立,時常還要你欺我、我壓你地彼此攻打。天王隻不過是個高高在上的大傀儡。他就好比是一個大戶人家的老太爺,沒權沒勢,受著晚生下輩們的欺負。這還不算,連那最小的一些房產也給兩個管家分著霸占了。周赧王就是這麽個老太爺。有時候受了西邊管家的氣,就跑到東邊管家那兒去住幾天;有時候受了東邊管家的氣,就跑到西邊管家那兒去住幾天。這會兒,周赧王正住在西周,西周公總算還養活著他。
周赧王接見了楚國的使臣,高興得差點掉下眼淚來。他正在氣恨秦王欺負他,屢次三番地要想打通三川來抄他的老窩。真難得有這麽個遠房的孝子賢孫替他打抱不平,他哪兒能不答應呐?他立刻用天王的名義叫楚國去約會列國諸侯。
周赧王把楚國的使臣打發走了之後,叫西周公準備出兵,跟著六國一塊兒去征伐秦國。西周公把西周的兵馬集合起來,東拚西湊地好容易把軍隊都攏在一塊兒,數了一數,老老少少,一股腦兒還不到六千人。這哪兒像話呐?白起一個晚上坑死的趙國投降的士兵就有四十五萬。這六千來人能頂什麽事?不用管那些個,出去替人家壯壯聲勢也是好的。周赧王和西周公就決定把這六千人送出去加入合縱抗秦的陣營。
六千人一集合起來,就發生了幾件難事:頭一件,那些破舊的兵車得修理修理;第二件,拉車的馬不夠了;第三件,人吃馬嚼一點沒有著落。庫房裏拿不出這筆打仗的開銷來。老太爺皺著眉頭子,抓耳撓腮地急得差點要哭出來了。末了,還是那個管家的西周公想出一個借錢的招兒來。周天王就向那些富裕的商人、地主去借錢,給他們立字據,說明這回借的錢是作為軍餉用的,等到打仗回來,拿戰利品作為擔保,連本帶利一齊歸還。這個新招兒居然招起商人、地主們的興頭來了。有錢的人願意放賬的還真不少。軍餉、軍費就有了著落了。
公元前256年,西周公帶了六千人馬到了伊闕,就在那兒駐紮下來等候各國諸侯的大隊人馬。可是韓、趙、魏三國剛跟秦國打了仗,元氣還沒恢複,沒有出兵的力量。齊國跟秦國一向是挺不錯的,不願意發兵。隻有燕國和楚國派了幾隊人馬,大家夥兒在伊闕駐紮下來。楚國和燕國等了三個多月,也沒見別的國派兵馬來。這回合縱抗秦的玩意兒又算吹了。他們沒十精十打彩地回去。西周公也隻好原封沒動地帶著他那六千人馬回王城去了。
周赧王出了一回兵,一仗沒打,什麽東西都沒得著,軍餉可全耗費完了。這回的買賣連老本全賠在裏頭。那些賬主兒拿著字據在宮門外頭向天王要賬。要賬的要不著錢,也見不著該賬的,哪兒能答應呐?可就哇啦哇啦連吵帶鬧地嚷開了。這一下子,弄得周赧王臉紅得一直到耳根子。跑又沒處跑,躲又躲不了。他隻好到高台上去躲賬。就為了這件事,那座高台,人家就給它起個名兒叫“避債台”。直到如今,我們不是有句成語叫“債台高築”嗎?
評:債台高築的典故如故事所述,我們這位末代的周天王看上去也有些招人可憐。但是細細分析一下他欠債的過程,就會發現他這還是咎由自取。你把寶壓在了戰勝取得戰利品上就要有失敗血本無歸的覺悟,最後的結果實際上比戰敗要好很多了。“戰爭如豪賭”,周赧王的避債高台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
換個角度看,周赧王的這次失敗也很好的說明了戰爭和經濟建設的關係。一方麵,經濟建設是戰爭的根基,戰爭最後拚的還是綜合國力;另一方麵,戰爭也的確能直接改變經濟建設的情況,它對雙方綜合國力的影響遠較經濟建設直接而巨大。周赧王連養兵打仗的錢都拿不出來,還妄圖奪取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戰利品,周王朝已走到盡頭由此可也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