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法華經》雲:“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又雲:“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法華經》上說,要想成佛必須先修禪定。禪定並非禪宗,二者有所差別。由禪定中得到智慧的力量、得到法身、得到佛法淨土,此稱法國土。比如淨土宗阿彌陀佛的淨土,即是法國土。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當法師弘法的人,要想度一切眾生,必須定力、慧力莊嚴。所謂莊嚴,不是現代建築的裝潢氣派,那是假莊嚴;真莊嚴必須定慧成就,才有資格度一切眾生。


    《華嚴經》頌雲:“眾生惑見恒隨縛,無始稠林未除翦;與誌共俱心並生,常相羈係不斷絕。”


    頌和中文的詩一樣,有長短句。為什麽祖師們作的經偈叫偈而不叫詩?因為以文學標準來說,偶不合音韻,不夠詩的標準,但是格式又像詩,所以另創一名叫偈,白話、文言均可作偈。


    “眾生惑見”,惑、見是兩個名詞。我們為什麽不能成佛、悟道?因為有惑,被迷住了,不知道就是惑。惑有見惑、思惑。見惑就是現代所講的主觀的成見、意見或觀點;被見惑所困就是所謂的“我見”。思惑是貪瞋癡的妄念不能清淨、被障礙住。見、思二種惑構成了習氣,習氣就是結使。人的主觀成見和私欲用慣了便成“結”,久而久之使意識思想形成一種形態,而且非常堅固。以心理行為做嚴格的分類,這種結使有九十八種之多。結使不能斷,連小乘的果位都證不到,不要說大乘的菩薩道了!惑也叫惑業,這個業力永遠把你捆綁住。學問越好的人,見惑越厲害,也越難成道。那學問不好的呢?是水泥一坨,頭腦不空靈,思想沒有智慧,屬於思惑中的無明、愚癡重,因習氣業力轉生使腦子笨,也沒有辦法成道。


    “恒隨縛”,一切眾生永遠被惑見捆綁住。所以說究竟成佛是一個觀念問題,一念轉變,萬法唯心。


    “無始稠林未除翦”,無始以來的惑見象原始森林一樣,濃濃密密、一重重地把你遮住,使你上不見天日。每一個人生來習氣不同,觀念不同。有些人愛笑、有些人愛哭,有些人愛罵人、有些人喜歡恭維人。 個性不同,各有習氣,這都是無始以來惑見的稠林把你罩住了!所以修行要轉識成智,此習氣轉不了,沒有希望的。


    “與誌共俱心並生”,無始以來,不隻此生,多生累劫惑見的業力,配合意誌共同與生命俱來。每個人的個性在末出娘胎時就已經有了。有些老媽媽生孩子的經驗多,就知道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有些孩子在肚子裏開運動會,拳打腳踢,有些個性很文靜;有些哭愛鬧的連母親的的情緒也受影響。


    惑見的碉林與生命的意誌俱來,和後天的心理作用並生,跟著生命而變化。所以學佛的人把現有的心理習氣轉變了還不算數,最難的是把無始以來習氣的根轉變過來,才算成功,這是非常困難的!現在把你關在這裏打坐,坐二、三個月,一天到晚瞪起眼睛看著你,你蠻乖的,那是假的,無始以來習氣的稠林去不掉的,遇緣進發,碰到外在環境一變又爆發了。


    “常相羈係不斷絕”,無始以來這股習氣、煩惱,永遠把你羈絆住,斷不了,使你跳不出生死。


    但唯妄想非實物,不離於心無處所。


    同學經常問妄想怎麽去?妄想不是一個東西,妄者虛妄也;虛者不實在,它沒有一個東西,是不實在的、假的。我們思想本身就是空洞的,所以叫妄想。既然是妄想,你何必再費事想辦法去除妄想?這叫吃飽飯沒事做,你想另用一個方法去除妄想,也是一個大妄想。可是有些水泥做的腦子,他就是點不通。當法師的隻好因材施教,告訴他先吃素七天。來問法時,洗澡洗幹淨,帶些供養來,跪著,慢慢求。過三個鍾頭再傳你一個法,法多得很,愛怎麽傳就怎麽傳,然後慢慢去妄想。其實是拿一個大妄想給你。你抓住大妄想,覺得小妄想清淨,還以為有效、有進步!人不自欺就欺人,再不然被人欺,根本就是妄想。


    所以,《華嚴經》告訴你,隻是個妄想,妄想的本身非實物,它不是一個東西,這句話不在我這裏哦!在經典上。


    妄想怎麽來的?“不離心無處所”,妄想唯心所生,妄想本身就是個妄念,你求佛修道做功夫就是一個大妄念,已經被自己欺騙了!一個人好好地活著做什麽功夫呢?打通任督二脈,眼睛看什麽境界,那不是學神經嗎!這些都是唯心所生,你自己被心所騙。所以佛經告訴你“不離於自心”。那麽,心在哪裏呢?此心無處所。


    道家有些修法說是傳你一個道,或者守竅、守肚腸、守丹田。女人守丹田是大危險,容易月經錯亂,嚴重且有血崩之虞,不要亂搞!據我所知,有一些地方亂傳!這裏是個什麽道(指肚腸)?這裏是白骨一砣;是腸子,最髒的地方。如果道在這裏,我的肚皮算便宜一點賣給你!不要自己欺騙自己!道也不在身體上,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心在哪裏?無處所,沒有-個固定的位置。說道應該從某個地方開始修已經錯誤,那是自欺欺人的玩意兒。所以勸各位要看佛經,看了自然懂,自然知道方法:不離於心。


    定功有進退智慧無生滅


    禪定境排仍退轉,金剛道滅方畢竟。


    佛告訴你真話!其實妄念幾時去得了?我們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見、思惑去不掉。不要著急,要慢慢做功夫,定力深了,才能排除這些妄想。不過,別以為定力深了,心境絕對清淨時就成道了!注意佛經告訴你的話:“仍退轉”,靠不住的,仍然會退轉的,非到達八地菩薩以上才不退轉。所以說,即使到達禪定的境界,一念清淨,還會有退轉時,況且你還有心呢!守著這個身體這裏搞那裏通,那是道嗎?那是在打大妄想,把有限的時間、精神耗在修身體上,爬來爬去,你是變螞蟻還是變什麽?又想轉河車引導,沒有用的,非出毛病不可的。


    真正成佛,心念絕對純淨、純空,明心見性,要到金剛道滅才行。菩薩從初地、二地……到十地還不算數,十地以後要得金剛喻定。什麽叫金剛喻定?如金剛之顛撲不破,到六道打滾度眾生還在定中,永遠不破、不變。金剛道滅除一切煩惱時,就到佛的境界,佛境界無修無證,用不著修,也用不著證,自然無惑了。所以到了第八地以後無功行道,不需要用功,自然在用功。但是八地無功行道還不算數,到達了金剛喻定以後,得了大定、大智慧,到達無修無證,滅一切苦,度一切煩惱,才算登彼岸,才是“金剛道滅方緣起竟”。這是永明壽禪師引用《華嚴經》的一段話,接著又引用《大涅槃經》。


    不迎佛骨卻參禪的韓愈


    《大涅槃經》雲:“定慧等學,明見佛性”。又雲:“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要想明心見性成佛,除了修定修慧,沒有第二條路可走,這是佛在《大涅槃經》告訴我們的話。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學佛為什麽要先修定?好比修定為什麽要先打坐,打坐並不是修定,也不是真正修道,隻是開始練習修定。定並不一定打坐,你看阿彌陀佛是站著的,站著也能定;跳舞姿勢一擺也可以定;講話、走路也可以定,無往而不定。不要以為打坐閉眼才叫定,如果隻有打坐才叫定,我勸你別修了,拿一塊泥巴捏一個泥人坐著,幾千年也不會動。大家要把定的道理搞清楚。


    “先以定動”,為什麽定要用個“動”字?動者,動搖習氣的根本。在思想領域中,煩惱、妄想汙濁齷齪,先用定把它淨化,轉化習氣,使習氣動搖,所以叫“定動”。那麽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呢?靠智慧,定到極點,智慧成就,業根拔掉。此乃“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這八個字在中國佛教禪宗史上有一段有名的公案。唐憲宗信佛,但是不懂佛法,隻是宗教情緒的迷信,耗費無以數計的人力、財力,從印度迎佛舍利供養。韓愈站在儒家立場批駁,為了一個死了的老和尚的一塊骨頭而動員國力浪費公帑,如果把那些錢用來替國家作社會福利,可以辦多少事啊!韓愈反對得並沒有錯!然而唐憲宗聽不進去,把韓愈貶到邊疆,其實他規規矩矩並不反對佛,隻是反對當時的佛教與和尚。韓愈到了潮州,與悟了道的大和尚來往,並且供養和尚三件衣服。兩人為友,不談佛法。一日韓愈向大和尚求道,大和尚默而不語。韓愈不明其意,小沙彌三平看韓愈年紀大蠻可憐,為他解惑,在禪床敲三下,韓愈仍不懂,三平便告訴他:“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韓愈感謝不止,說在小和尚處得了一點好處。師父一聽,拿起棍子要打徒弟,罵他多嘴,怪他講得不好,因為這個是理,到底韓愈未悟入,講理沒有用。


    業力與定力拔河


    《大智度論》雲:“禪定為父,智慧為母,能生一切導師。”


    很多人問準提佛母是不是女的?佛菩薩沒有男女相,那為什麽稱佛為媽媽?佛母者,智慧為母,大智慧成就。所以學佛修道最後的成就不是功夫,是智慧;智慧不到,不會成就。功夫是修出來的,靠不住的,凡修得成功的東西就壞得了!隻有一個東西不會壞:不生不滅的大智慧,也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講不生不滅的大智慧。修行要先由禪定開始修,“禪定為父,智慧為母”,隻有禪定與智慧能生一切導師,導師就是佛,眾生之所以能夠成佛,非修定得慧不可。


    又雲:“以業力故入生死;以定力故出生死。”


    注意哦!想了生脫死,或者死時幹脆利落一點,除了修定,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你說打坐算不算修定?不算,如果打坐還要聽腿指揮,那不要學打坐,兩腿一麻就唉喲下坐,那不是聽腿指揮嗎?那不叫修定,那叫修腿。打坐隻是練習修定的方法之一而已!與定不相幹。打坐腿痛是四大業力牽製之故,四大一身都是業力,因業力而病。病由業生,業由心造,因為心不能了,所以說“以業力故入生死”。


    “以定力故出生死”,要跳出生死,或臨死瀟灑一點,就要具有定力。先不管悟不悟,說某某人破參,破個什麽參?再參也沒有用,那不叫參,叫“跛參”,實在太差了!定力都不到,還被生老病死所困。一切眾生在六道中輪回,被生死所轉,那是什麽力量呢?非上帝的力量,也非菩薩的力量,更不是閻王的力量,是自心的業力所支使。接著永明壽禪師引用禪宗的著作:


    散男子、散女人對善男子、善女人


    故雲:“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發其照。”


    “故雲”不是佛經上的,讀書要注意,這是永明壽禪師引用中國禪宗祖師的著作,分析得很清楚。


    “禪非智無以窮其寂”,修禪定功夫時,如果沒有大智慧的定,就不能達到涅槃寂滅的境界。什麽是涅槃寂滅的境界,也就是智慧的解脫。那麽,智慧如何成就呢?


    “智非禪無以發其照”,智慧的妙用如果沒有經過禪定功夫的鍛煉,就不能如太陽般照亮天下。智慧是大照明的明燈,非經禪定修持,就無以發其照。


    何者?謂禪無智,但是事定;若得智慧,觀於心性,即為上定。


    “謂禪無智,但是事定”,光作功夫,打起坐來迷迷糊糊、舒舒服服地在那裏享受,這叫凡夫禪,充其量隻是靜的境界,還不算禪定。因此,禪若沒有智慧的發照作用,隻能算是一點靜坐功夫而已!與定不相幹,這點千萬注意!


    “若得智慧,觀於心性,即為上定”,在禪定功夫中,由佛法的智慧達到明心見性,才是上等的定。但上等的定並不一定是禪宗,不要把禪定和禪宗混為一談,不過,禪宗離不開禪定。此話我已再三申明。


    若智不得禪,乃為散善分別慧,若有定,如密室燈,寂而能照,離動分別成實慧故。


    “若智不得禪,乃為散善分別慧”,你先研究經教的理,佛理搞通了,很有智慧,但是功夫不到、定力不夠,妄念一動,或生理一起作用,你就把握不住,縱使把《華嚴經》全部背得,也抵不住事,此即“智不得禪”,禪定功夫不夠。“乃為散善”,如此不能說你不善,算是好了;也不能說你不在學佛,是在學佛,然而走“散善”,不是知止為善。有時善心發了,就阿彌陀佛;有時毛病來了,就“阿彌陀佛”,這叫散善,不是真善。所以佛經上說“善男子、善女人”是不容易的,我們年輕時調皮,把善男子、善女人,諧音成“散男子、散女人”。因此有智慧學問好,沒有真定禪定的功夫,隻能算是散善而已!仍屬人道中的事,這個散善叫做分別智慧、妄想智慧,不是真智慧;不是能得解脫、證涅槃的智慧。


    “若有定,如密室燈,寂而能照”,智慧若有了定力,如密室中的燈不晃動,永遠在清淨境界中,照見萬法萬象。禪定的心鏡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樣。


    “離動分別成實慧故”,這個時候,真得定力的智慧,沒有分別心,都照見。照見不是不知道,是知道而無分別雜念。換句話說,雜亂的念頭不跳動,此心寂照,這才是真實的智慧法門。


    起念現定境心寂智無邊


    若定慧雙運,動寂融通,則念念入三昧之門,寂寂運無涯之照。


    又是一副好對子!再進一步更高明的人,“若定慧雙運”,定慧如車之雙輪,同時連轉滾動,有定即有慧,有慧即有定。


    “動寂融通”,這種人是大菩薩的境界,不一定出世,就在入世、做事的動中永遠清淨,動寂融會,貫通為一,走的是上乘佛法的大菩薩道,不能拿普通定慧來規範他。


    “則念念入三昧之門”,已無法用怎麽修定,修哪一步功夫這些標準來範圍他了,他的起心動念無一而不合於佛法的三昧。


    “寂寂運無涯之照”,他雖在凡夫界中與凡夫-樣在動,但此心永遠在涅槃寂滅中,有無量無邊的智慧。


    禪宗所走的路子就是“念念入三昧之門,寂寂通無涯之照”。


    信受奉行正當時


    如上種種開示,種種證明,如是調停,如是剖析,削繁簡要,去偽存真,以無數萬億諸方便門,皆令一切含生盡入此宗鏡。


    以上所言種種開示,全是《華嚴經》、《大涅槃經》、《大智度論》等經論的要旨,我用這種方法將其中修持要點抽出,並有調停組成另一係統,同時為你們解剖分析;削去繁複之言,力求簡化扼要;舍去假的,保留真的。為什麽說那麽多話?無非要使一切含生入此宗鏡,明心見性!


    “眾生”是包括了有生而無命,無知覺、無思想的;“含生”是含有塵性的生命,有知覺、有感情。唯有含生的生命才能成佛;沒有知覺、沒有感情的眾生不能成佛,隻能成為佛的附屬,謂之眷屬佛,是附屬國土而已!


    “入此宗鏡”,此宗即成佛之宗;此鏡能照見一切,所以本書也叫“宗鏡”。


    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之,唯有智者,猶室中金藏,未遇智人,何由發掘。


    許多廟子上都收藏了《大藏經》,出錢買書的出家眾、在家居士確實做了功德,值得歡喜讚歎!不過,都供養了眾生--書蟲。佛經開示的法門無數,一般人哪有功夫去看?永明壽禪師搜集了佛法的精華,把佛經中的寶藏挖掘出來,編輯成《宗鏡錄》。好比口袋中的寶貝。不是智人不給他看;你是智者就傳給你。如房間裏的金礦寶庫,沒有碰到識寶的人挖不出來。


    若珠蔽內衣裏,弗因親友所示,爭致富饒;似窮子之家珍,非長者之誘引,曷能承紹?設或明了,信入無疑,更在當人,克己成辦。煉磨餘習,直取相應。一切時中,不得忘照。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此是修定時,此是修慧時。


    這一段古文看起來有點囉嗦,如果用長聲慢念的方法念,不但不覺得囉嗦,反覺得很清楚。


    他說,《宗鏡錄》為我們引出佛法的法寶。“珠蔽內衣裏”是《法華經》內的典故。眾生的肉體本來就有不生不滅的長生之寶,是我們自己找不出來。等於佛菩薩把一顆無價的寶珠縫在我們的衣服裏,結 果我們不知道,還在外麵討飯,很可憐!如果找到自那衣服裏的珠寶,你本來是個大富人。


    “弗因親友所示”,親友等於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指示,你如何知道自已富裕?一旦悟道了,回轉來找到自己的寶貝,你就知道自己是個富有之人。


    “似窮子之家珍,非長者之誘引,曷能承紹”,這也是《法華經》上的故事。佛菩薩就是家長,我們都是佛菩薩的兒女。我們離家出走,菩薩們隻好用誘導式教育把我們找回來,不然不能成佛。


    “設或明了,信入無疑”,“設”字古人常用,即假設之意。假定明心見性、悟道了,真正信進去,沒有懷疑了。那麽,怎麽悟道呢?你以為有個老師可以傳你一個秘訣幫助你成道?沒有這回事!連佛都幫不了你,佛隻能教化人,沒有辦法代你修代你悟。佛的弟弟阿難,跟他幾十年都走了錯誤的路子,以為佛是他哥哥,在他頭上一指就可以成道!所以他不肯修,最後被佛罵一頓。修行要靠自己,不要搞錯了!


    “更在當人,克己成辦”,在世間做任何事業,不能信賴任何一個人,朋友、社會互助則有之,信賴則不行,要靠自己站起來。修行更是不能信賴他人,佛菩薩、善知識、老師……哪裏能夠幫助你成道!“更在當人,克己成辦”,要發狠自己站起來,限定自己做到什麽程度。如果做到悟了道,悟道以後還要不要修持呢?問題來了。


    “煉磨餘習,直取相應”,道是悟了,習氣則是要靠自己修行作功夫,慢慢磨轉過來,然後直下承當。


    “一切時中,不得忘照”,任何時候,隨時隨地,不要忘記照顧自己的心念。


    “自量生熟,各逐便宜”,把自己過去所走的老路、惡業的熟路疏遠隔離,轉變為生路。把不習慣的修道之路慢慢熟練。修道是證自量境界,唯有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沒有辦法幫低估,所以是“自量生熟,各逐便宜”。用什麽方法呢?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參禪也好,任何方法都可以用。


    “此是修定時,此是修慧時”,什麽時間該修慧?什川時間該修定?有些同學寫日記問我:“老師給我安排一個修持的時間表。”我一看,唉呀!又是水泥的腦筋,你怎麽不叫我替你安排幾時吃飯、幾時喝水!肚子餓了就吃飯,口幹就喝水,你自己要“自量生熟,各逐便宜”。什麽時候該用什麽方法,或者什麽時候該換一個方法,要懂得變通。視自己情況而變,該靜時,不隨境物轉動;不需要靜時,做別的或看經也可以。知時知量,調正身心,這才叫修行。


    永明壽禪師什麽話都吩咐完了,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要有自己的心得。


    <font color="#ff0080"></font>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宗鏡錄略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釋延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釋延壽並收藏宗鏡錄略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