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疏雲。擊鍾以辨真妄者。即聞性而可真。舉聲塵而辨妄。若因聲有聞。此聞不離聲。若離聲有聞。此是真聞。汝今但執隨聲之聞。此間不離於聲。隻合是聲。不合是聞。若真聞性如水不滅。聲塵如風。鼓水成波、故有聞相。聲塵不起。聞相即無而聞性不滅。以性不滅。聲塵若來還有聞相。如水不滅。若風動時,即有波相。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隨心感現。則有色相。此之間性。亦複如是。


    這段《楞嚴經》的注解提出,佛指示羅候羅擊鍾為阿難辨別真妄的方法。這個方法“即聞性而可真”,就在能聽到聲音的這個地方,體會自己能聞的作用與所聞的聲音之間的目性功能,在這個地方可以辯證出來而參透能聞本性的真實作用。“舉聲塵而辨妄”,聲音就和我們心中的妄念一樣.它本身隻是個現象,這個現象是無常、不實在的,至於能聽到聲音的功能,自己要找出來。“若因聲有聞,此聞不離聲,若離聲有聞,此是真聞。”我們能聞的自性要如何去找呢?如果因為有聲音而聽見,這是外在現象的作用,要離開聲音找出自己能聞的功能,那麽“此是真聞”,這裏的“真”字,不是指明心見性的那個真;而是耳根能聽聲音的那個“能”的作用。


    “汝今但執隨聲之聞”,他說,我們一般人聽到聲音的時候“執隨聲之聞”,聽到有聲響就以為自己聽到了。“此聞不離於聲”,這個聽到的作用不離於現象。因此沒有聲音你就會覺得沒有聽到。“隻合是聲,不合是聞”,這種情形之下,你所知道的是所聽的現象,不是能聽的真聞。


    “若真聞性如水不滅,聲塵如風,鼓水成波”能聽的作用象清淨無波的水一樣“不滅”,它永恒存在。“聲塵如風,鼓水成波”聲音是外界的現象所以叫做塵,它猶如風吹一樣,使平靜的水變成了波浪。因為外界的音聲來時,找們依他而起,因此有聽見的作用。


    “故有聞相”,因此我們聽到。“聲塵不起聞拍即無”,如果沒有外界的音聲,我們能聽的功能不起作用就沒有聽見的那個現象。“而聞性不滅”,可是能聽的功能本身存在。“以性不滅”,透過能聞後麵,一切眾生的那個本性始終是不生不滅的。“聲塵若來還有聞相”,再打一聲鍾還是有聽到的現象。“如水不滅,若風動時即有波相”,就好象水不起波浪時,水還是水,風一吹它又可以起波浪。


    由這些道理反複地說明聲音及我們能聽的作用。由此而推究到一切物理的色塵也是一樣。“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隨心感現則有色相,此之聞性亦複如是”,如我們眼根所看到一切物理現象的作用,當眼睛沒有看到時,這個能見的本性還是無所不在的。聞性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下麵是永明壽禪所下的一個結論。


    故知不認自體恒常之聞性。卻徇聲塵生滅之聞相。遂乃聞讚而生喜。聞毀而起嗔。以迷本聞。故隨聲流轉。


    由此道理,我們知道一般人平常的生活習慣,並沒有體認“自體恒常之聞性”,即沒有返回來尋找生命最初的那個本源。“卻徇聲塵生滅之間相”,卻跟著外界音聲的生滅在流轉。因此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上就形成了“聞讚而生喜”,別人恭維你就高興。“聞毀而起嗔”,聽到別人說我們的不是,就恨不得想殺掉他。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都跟著現象在轉,這就是凡夫。“以迷本聞”,迷失了本性能聞的作用。“故隨聲流轉”,因此聽到外界的音聲,心就跟著跑掉了,這是一般人。


    還源去!


    故文殊雲:眾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又雲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這裏又引用《楞嚴經》的原文。眾生因為迷失了能聽後麵的本性,“循聲故流轉”,而跟著聲音的現象輪回。“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興趣廣泛什麽東西都看叫“博聞”;真有頭腦把看過的東西都能記得注叫“強記”。但是博聞強記還不是學問,隻能說是學識不錯,這在中國古文叫做“記問之學”。在中國文化裏“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充其量不過隻是個書櫃;其次就是辭章之學,這是文章寫得好;還有一種是義理之學,等於哲學,這是真正的理透過修養應用在待人處世上。拿中國文化來講,義理之學的完成也就是內在修養的成功,還必須辭章也好,又能博聞強記,才有資格稱得上是一個知識分子或稱為一個儒者。


    阿難雖然強記,學問淵博,文殊菩薩仍把它許為邪思。因此學問越好修道越不容易成功,因為執著名相多,因此妄想多,這在佛法就叫做“所知障”。“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不管學密、修禪或念佛,坐在那裏總是打妄想。因此第一個困難就是妄想不能去。這是什麽道理?就因為不能“旋流獲無妄”,我們的思想習慣就象電風扇開了一樣,這個旋動的流轉太快了。修道的道理就是把這個流轉先緩慢下來;然後再返回來,回到本位上不動了,達到真如不妄想的程度。這個過程就叫做“旋流獲無妄。”


    “又雲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這裏文殊菩薩下了結論,說明了修“官印閥門”如何悟道成怫。“旋汝倒聞機”,假如修“官印閥門”把耳朵都塞起來,還是聽到心跳及血液流動的聲音,仍然在能所對待的境界。要把心靜下來聽,聽到內在及外在的聲音都與你毫不相幹,等於沒有聽見一般,就是“倒聞機”。


    例如,明朝的《憨山大師年譜》記載,當年他在五台山住茅蓬時不能入定。於是他就找到底是什麽原因?原來是五台山的積雪融化成水流到溪流嗡嗡作響。他想想沒辦法,於是他拿起圃團在那橋上一擺,索性坐在最吵鬧的地方讓它去吵。忽然什麽都聽不見,等他一出定已經過了七天了。什麽都聽不見,這是功夫,不能說是他悟了道,這就是“旋汝倒聞機”。那個能聞的作用不聽聲音了而回到能的本位上。


    進一步要“返聞聞自性”,什麽都不知道也是一個定的境界,有了這個基礎後,能夠在入定以前、出定以後或是功力再深在那什麽都聽不見時,再用靈敏的智慧推究:這個現象是如何變來的,後麵是個什麽東西?這就叫做“返聞聞自性”。在這個地方一悟,悟道了就“性成無上道”,也就是明心見性,證得菩提。因此,隨時隨地六根六塵要關閉就能關閉才可以談“定”,有了定以後,才由定生慧而開悟。所以“返聞聞自性”的“聞”不做耳朵聽聞的聞來解釋,我們勉強把它換個字叫“返聞追自性”,即一直追究下去看看自性在哪裏?見到了自性才是性成無上道,就證到了耳根圓通。“圓通實如是”,耳根圓通的道理在這個地方。


    混元與圓通


    如今以聲為聞。背心循境。豈不是倒聞之機。若能旋聲塵之有流。複本聞之無妄。則是返聞自性。得本歸原。內滅翳根。外消塵境。能所既脫。本覺道成。寂照圓通。真實如是。


    這裏永明壽禪師自己再做結論:他說現在我們聽到的聲音是所聞的現象,如果跟著聲音走就“背心循境”,違背了你的本心。有許多年輕同學告訴我:老師,我打坐時聽念佛的錄音帶好不好?我說:為什麽?他說:聽念佛錄音帶越聽越清淨。這裏就告訴你,那就是完全跟著聲塵在流轉。你覺得有點清淨,我是承認,但那是你心影裏頭的假象。是妄覺。例如,聽到高雅的音樂情緒會被引到有些飄飄然,這是意境的境界,是大妄想境界。對普通人來說是對的,但對修道求證的人來講則是錯的,這就是“背心循境”。因為你的心已經動了,跟著音聲的現象在跑了。


    “豈不是倒聞之機”,這個機關開顛倒了,不但沒有關閉反而打開了跟著流轉了。


    “若能旋聲塵之有流”,打坐起來聽錄音帶好不好呢?好呀!要能做到旋聲塵之有流,開始聽得很悠雅,聽到後來什麽都沒有。乃至打雷或原子彈的爆炸都不受動搖。


    “複本聞之無妄”,能聞的功能回轉來,回到本位上,這個境界上沒有妄想也無所謂能聞。道家的思想就用“混元一體”來形容它。是人與宇宙混然一體,心眼物來混然一體,“是近聞聞自性”,這個時候,你那靈敏的作用自然回轉來聽那個能聽的目性。


    “翳”,就是眼睛得了白內障的毛病,好象有一層薄薄的紗把眼睛給障住了。“內天翳根”,表示能聞的翳還障在那裏,要把它拿掉。“外消塵境”,一切外境都不相幹了。“能所既脫”,所聞的聲塵及能聞的作用,這兩種都解脫開了。“本覺道成”,本來是佛的本性就現前了。“寂照圓通”,這四個字是形容詞,形容自己的本性是永遠寂滅的,如果到達了這個境界就是到最熱鬧的西門町或是最吵鬧的地方,他的身心內在的感覺都是寂滅的。雖然寂滅,然而一樣能照見一切,不但自己起心動念的絲毫習氣都知道,乃至外界一切眾生的心理行為也都清楚。“圓”,就是圓滿。“通”就是通達。不能把這四個字看成一個概念就帶過去了。“真實如是”,真如自性就是這樣或是真實的佛法就是這樣,到這裏又是一節。


    法眼清淨時


    所以佛告阿難。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是以若了聞性。即成正覺。於是心境雙融。動靜俱認。


    這裏又引用了《楞嚴經》的原文。佛對阿難講,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眼睛看到外色、耳朵聽外聲,念頭都跟著外界在跑。“流轉”這兩個字形容得非常好,流就象流水那麽流,“轉”就是輪回。有許多人問有沒有輪回?這個道理就好比課堂天花板上吊著的電風扇;剛啟動時慢慢動,轉到後來就分辨不出扇葉而隻看到中間的那一點。還有,我們的地球也在轉動,但是我們並不覺得;習氣也一樣,因為每天都以這種模式生活,習慣了,因此不覺得它在動。所以輪回的道理你怎麽能體察的出來?因為轉的太快了。


    要在什麽時候才知道呢?在開始啟動時就知道。


    因此,諸佛菩薩起心動念,念念分明、觀照自在,無明一啟動,習氣一上來,覺察到了就馬上把它關掉。所以說:“菩薩畏困,眾生畏果。”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有一天把電源關掉了,解脫時才知道自己的心念轉得那麽快。因為電風扇把電關掉以後,要慢慢地轉半天才會停下來。看了電風扇你就會懂得用功淨化習氣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因此永遠不能開悟,證入妙不可言、不生不滅、幹幹淨淨的本性。“不循所常,逐諸生滅”,可是一切眾生不跟著自己不生不滅的自性走,反而跟著外麵的生滅法在轉。“由是生生,雜染流轉”,因此生生世世就在摻雜了後天壞的習氣,染汙了壞的心住在輪回裏滾。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假如有一天,我們能夠拋棄了生滅法,安住於不生不滅的境界。“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消落”,靈光一現前,六根都起不了作用,外界的色、聲、香、味、觸都與你不相幹了、意識不起了、妄念也不動了。“消”,猶如把油滴在大火上頓時化去一樣。“根塵識心,應時消落”,這句話是形容禪宗頓悟的境界。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然後返過來告訴我們,凡夫眾生被思想模式所構成的意識形態給困住了,因此老是看別人不順眼、不合己意。就是這個看不到的灰塵(想相即意識形態)把我們給障住了。第二種是意識所變成的感情作用,這種情緒會影響到生理作用,這就是垢。例如,衣服穿了好久不洗它就會髒得變成衣垢。一個內向、憂鬱、多煩惱,一點事情就想不開的人,要小心肝病、小心癌症。因為他幾十年積下來就會變成這種垢。照中國的醫理,病都是由心理來的。


    “二俱遠離”,修行的人想相與識情這兩種都要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那麽你的法眼就開了。所以一個人要得到智慧的法眼,必須具備上述的條件,想相的塵勞沒有了、識情的汙垢去掉了。這時才能法眼清明、把智慧的眼睛打開。此時雖然能認識佛法修持的路,哪一條是對,哪一條是不對,但還沒有悟道。“雲何不成無上知覺”,法眼有了知道該走哪一條路,慢慢去修一定成功。


    接著又是永明壽禪師自己的說明。“是以若了聞性即成正覺”,所以說,由觀音圓通法門的返聞自性進入,一定可以成佛。“於是心境雙融”,到達了返聞聞自性的程度,由於心平等而歸到真心,真心也空了,一切的音聲也空。音聲空廣,一切境界跟著皆空,此時心與境自然相互圓融。“動靜俱泯”,因此,聽到音聲的動相與沒有聽到音聲的靜相,這兩種相都平靜了。


    <font color="#ff0080"></font>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宗鏡錄略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釋延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釋延壽並收藏宗鏡錄略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