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無所住處喻,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如何所求。
經典指出一切幻術文字的種種幻相。電影、幻燈片就是幻術,如夢如幻,是變把戲的變出來的東西。幻術師告訴你是假的,可是你當場看是真的。這個世界的一切,也比如一個大變把戲者在變幻,沒有真實的。
“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言語文字都是人類的幻術,文字不過是符號,寫“花”就知道是花。意識透過文字幻術而呈現花的影像。這個花和字都是假的。假使構造中文的老祖宗,用其它符號代表花和狗,現在我們在意境上就會呈現其它的文字符號。所以我們有時看到文字而掉淚,看愛情小說哭的唏哩嘩啦!都被幻術境界所騙。
世人很奇怪,尤其年輕人,愛情小說往往看得入迷而落淚!我們小時候看《紅樓夢》、《茶花女》也會掉眼淚,反正眼淚不值錢。尤其女孩子的眼淚比男孩子更快,還沒有說那件事,她眼淚就來了,實際上很好玩。我經常告訴同學不要神經,你不要把自己寫成愛情小說故事的主角。所謂愛情,能持續多久?你統計一下,最多不到三年,《浮生六記》比較長一些,不到十年。那些一見鍾情,你要注意,看一眼就鍾情,下一眼就看不到了!隻有幾天而已!然後寫出一本小說,既騙了自己,也騙了讀者,夢魂顛倒。所以: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好多年前.我在輔大上課,有個同學說這句改一改。我問改什麽?他說:“多情自古空餘恨”,這句不要動,下一句要改成,“好夢由來不願醒”。我說改得好。一切眾生確實是:“好夢由來不願醒”。夢的世界很奇怪,做好夢很快醒,如果夢見得到鈔票,啊!一下子就醒了!如果夢到被鬼壓倒,唉呀!我的天啊,哪個趕快來救命啊!偏偏夢得久。所以古人的詩很有道理。世界上一切文字皆如夢幻空花。
“種種幻相無所住處”。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萬象,不是永恒存在,它很快地變去。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要你去找一個無所住的境界,你說“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早住了。住在哪裏?住在你那個無所住上麵。無所住不是你去無所住,而是它本來無所住。如果你徹底了解“文字中種種幻相無所住處”,就可以見到普賢菩薩。
普賢的境界如何?引用西方宗教哲學的一句話:“無所在,無所不在,處處皆是”,但是你找不到它。所以永嘉大師說過一句話:“寂滅性中莫問覓”,道在哪裏?自性本來清淨,你不去找它,很現成,你一尋找這個境界,卻找不到了!普眼菩薩不隻兩隻眼睛,他有三隻眼,乃至有十隻眼,前麵一雙、後麵三隻、頂上一隻、喉嚨一隻……。普眼菩薩拿十眼觀照,找不到普賢菩薩,團為一切如幻相。你找一個實際境界求普賢,普賢不可得、不可見。所以《華嚴經》以這位菩薩的境界來表達佛法。
“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如何所求?”這就告訴我們一切皆是幻,文字遊戲也是幻,乃至三藏十二部的文字都是幻。我們研究佛學,結果被佛學理論、名相困住了!天天在那裏搞佛法、搞佛學、找境界,你早就被騙了!被什麽騙?被幻術所困。“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言語文字是表達意思,意思懂了何必執著言語文字?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過河需要船,既已上岸又背著船,豈不愚笨!言語文字也不過如此。
再說在座的青年都是知識分子,至少從小學磨到在大專以上,已經磨了十幾年,你那個文字在哪裏?了不可得。現在當了大學生,與小學一年級時的感覺比較起來,是有不同,多懂了些。現在找找看腦子真有些什麽東西?沒有!一切如夢如幻,都過去了。你說不懂嗎?真懂了一些,懂了什麽?文字了無處所
所以我經常說《西遊記》這部唐僧取經的小說,寫得真好真妙!孫悟空與唐僧一行見到佛,佛說:“你們很辛苦,功德圓滿。好啦!你們的目的是要取經。”佛就吩咐大弟子迦葉尊者把三藏十二部經典交給他們,迦葉尊者問佛:“給哪一種經?”佛說:“他們從遙遠的東方來,功德圓滿很辛苦,給最好的。”
佛未加說明給哪一種佛經。結果迦葉尊者帶領唐僧一行到書庫,準備拿鑰匙開書庫,迦葉尊者把手一伸說:“拿來。”玄奘法師問:“什麽拿來?”“紅包拿來”“啊!”孫悟空氣得要揍迦葉,“世界上到處要錢,你這裏也要錢,你這個老和尚該不該死?”玄奘法師說:“不要吵!最後一次,請師父慈悲慈悲。實在一路取經,碰到九九八十一種魔難,來到這裏已經什麽都沒有。”“那不行,這裏規矩要拿啊!”“實在是沒有了。”迦葉說:“你身上還有衣服。”“出家人隻剩了一件架裟”。“一件也可以,拿去當啊!”唐僧隻好脫了架裟,叫徒弟快拿去當了。孫悟空一邊生氣一邊抓腦袋要修理迦葉。
這個道理說明什麽?學佛要福智二資糧,一個學佛人先要具備這個紅包(本錢)。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不夠,沒有辦法談,《西遊記》用那麽一個故事說明。
好啦!迦葉尊者打開書庫,取出三藏十二部經典交給唐僧,任務完了。西方雷音寺很大,山門很遠,孫悟空猴子鬼精靈,說:師父啊!靠不住,這個老和尚到這裏都要錢,打開檢查看看,該不要弄破的經典,我們那麽辛苦來取經。”“唉!猴子就是猴子。”唐僧說:“你要誠懇相信人嘛!佛的大弟子哪會有錯!”孫悟空說:“靠不住,他還要紅包吔”。打開檢查一看,唉喲!不得了,每一本都是白紙,一麵大吵大鬧怪師父,一麵嚷著要把迦葉抓出來打死。
這一吵,佛在打坐聽到了,孫悟空向佛報告:“迦葉不但要紅包,拿了紅包還給白紙。”佛笑著說:“猴子啊!你不懂。”佛把迦葉找來問:“怎麽給他們這種經典?”迦葉回答說:“世尊,是您交待要給最好的經典。最好的經典是沒有文字的,本來就是道。”佛說:“你搞錯了。我是那麽講,不過他們智慧低,你還是拿次等有文字的給他們。”迦葉說:“那好那好,拿去換過來就是了。”
第一等智慧不需要文字,《西遊記》即說明這個道理。大智慧不是文字!文字言語是幻術。所以經典上說,在文字上求道找不到道。但反過來說,如果認為沒有學問,就可以成道,那又錯了。不可以拿文字言語是幻術,作為不研究教理的籍口。
念念本寂
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求之,去彼沈寂、生滅,卻令想念,明想念動用,體自遍周,用而常寂,非更滅也。
這是普賢境界,在文字言語上求普賢,用再多的眼睛也看不見。要如何得到普賢菩薩的境界呢?不可以從出入三昧處所得之,他沒有一個固定的位置,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在丹田、也不在眉間,更不在頭頂,那是肉做的,肉老了衰壞了,最後死亡沒有氣了,化為膿水臭得不得了!這裏有個什麽道?你看住這裏幹什麽?這裏如果有道,你到中央市場買塊肉貼在這裏不就好了!不是的,那是個方便。在這些地方都找不到普賢境界,所以不可從出入三昧處所求之。
“去彼沉寂、生滅”,如果打坐什麽都不想,呆呆的、糊裏糊塗,以為這個就是道,那是沉寂境界。沉寂,也叫作昏沉,這個不是,要拿掉。那麽,不在沉寂境界,在生滅心上求呢?我們的妄想就是生滅,這個念頭去了,那個念頭來,在這個念頭上用心,或者念了多少佛、念了多少咒子、做了多少功夫,這都是生滅心。沉寂和生滅是兩邊,要離開兩邊,“去彼沉寂、生滅”。
“卻令想念,明想念動用,體自遍周”,張開眼睛,一腦子的思想妄念就是想念。除了上麵的境界以外,你再也找不出一個境界來了。所以大家都想找空,實際上你坐起來有個空的境界,這個空不是沉寂,就是把想念壓下去,那還是沉寂,再不然就在生滅中。
譬如修止觀的《六妙門》,入手方法是聽呼吸,但是你們要注意!絕不能怪天台智者大師沒有說清楚,隻怪我們自己讀經沒有搞清楚。他告訴我們這是上座修止觀以前,一個初步調心的法門,使你比較寧靜。心裏已經寧靜,就不要再聽呼吸了。呼吸是生滅來去的生滅法;你心跟著生滅法永遠搞下去,搞到哪一天?搞到千生萬劫也還在生滅法上。
所以,修一切佛法是“過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開始上座,利用它調息、寧靜,既已寧靜就不理呼吸,進一步用別的方法,那就要觀心了。你不這樣走,不是在沉寂境界,就是在想念境界裏,很難上得了路。
如何去悟道呢?你要明白一切“想念動用,體自周遍”,想念動用生滅來去,是體上起用,等於一個平靜的海麵起的波浪,盡管波浪洶湧,它都是水變的。你要把它寧靜回來以後,全波還是歸到水,那個生滅動用的本體,永遠是不變的。這個體在哪裏?無所不在,無所在。
“用而常寂,非更滅也”,這幾個字最重要。為什麽要怕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用過便休。就象我們七點鍾上課,一開始講那麽多話,諸位也用過了,用在聽話,用了就沒有了,你留也留不住。“用而常寂”,本來在寂滅中,“非更滅也”,用不著再用一個心去滅掉妄想,求一個定,盤腿打坐用功求空,用心去滅妄想求定。你又在生滅中了。“用而常寂,非更滅也”,並不是另外求一個空、滅。《華嚴經》所講,普眼菩薩用有法,用有覺有觀的作用來找不生不滅普賢自在的境界,那都錯了,他永遠找不到。
神通之秘
以是普賢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眾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
這就是普賢菩薩境界。普賢境界呈現在我們眼前,為什麽我們看不見普賢菩薩境界?要想看到普賢境界,要以金剛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金剛智慧是不動搖、寂然不動、顛撲不破的。金剛鑽被古人比喻為最堅硬的東西,其實金剛鑽以高溫處理也能融化,不過不易打碎罷了!古人以金剛做比喻,代表顛撲不破。而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裏,金剛又有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的積極含義。
什麽東西打不破?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打不破,隻有一樣,“空”水遠打不破。徒手揮空,毫無影響。李太白的詩:“抽刀斷水水更流”,然而水可以用兩座堤防分開,虛空卻分不開,在虛空中建一棟房子,是占住虛空,但拆除了房子,虛空仍是虛空,始終不動。所以隻有空的境界是金剛慧,無法動搖,顛撲不破。
普賢以金剛慧普入一切法界,以空的智慧、證到空的境界來看一切法,“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換句話說,以佛眼看,人類不管五千年曆史、五百萬年曆史,根本沒有動過,今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昨天,昨天就是過去,一億年、一百億年,也就是一天。我們看佛經一句話“如是我聞”,接著就是“一時”。從人世間學術觀點看,印度文化的缺點是沒有時間觀念。佛經不記載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說的,隻用一個籠統的名詞“一時”代表盡了。如果拿形而上觀點來看,這“一時”的文字記載是最高明的,不管過年萬代、未來千年萬代,就是“一時”,沒有過去,亦無未來,隻有當下。因為時間是相對的,沒有固定的。地球的時間不是月球的時間,月球的時間不是太陽係統的時間。懂了這個道理,知道世界無所行,普賢是大行,也是無所行。一切行為過去皆空,未來沒有來是空,現在當下空。所以,本來就無所在、無所行。由這個理就可以了解普賢的境界。
“知一切眾生身皆非身”,這一點難了!大家之所以不能求證到佛法的真諦,就是被身見所困,身見難去。普賢境界知一切身皆非身,身都是假有,這句話很難體會。大家坐在這裏,要承認自己沒有這個身體,做不到的,這就是欲界的眾生,容易被身見所困。乃至諸位學佛的,不管修哪宗派的法門,淨土也好、止觀也好,禪宗也好,密宗也好,為何不能進入?你被身見所困。
大家反省一下,十幾年前的身體是不是這個樣子?一講你就覺得自己很老。孩童時的身體多好!現在是什麽身體?現在早已不是當年的身體,此身隨時變去。今天身體站在這裏,明天再站在這裏,位置也不同了,因為地球已經轉了一大圈,時間更不同,今日身已非昨日身,新陳代謝不知代謝了多少東西,流汗、大小便等各種排泄,變化了許多細胞,生生滅滅。所以“一切眾生身皆非身”,由此了解進去,知此身非身。這句話最重要在這一點。欲界眾生學佛修道難以證到道果,原因何在?第一障礙是身見,身見最難去。普賢菩薩的境界,知一切身皆非身,也知道一切萬象的動靜,無去也無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當下就是。
“得無斷盡、無差別”,得到什麽境界?不是斷見、不是空,你有個空的境界就是斷見,無斷就是無盡,無盡就是無量無邊。通常大家有一個觀念,隻要打起坐來,把妄想、煩惱盡了就證道了!這就是斷見。在《心經》裏,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如果你認為煩惱盡了是悟道,那你就錯了!落在斷見境界裏。煩惱本來無根,無去也無來,所以說得無斷盡,不是斷也不是盡。
也得到“無差別”見,什麽是無差別見?例如“煩惱即菩提”就是。但還沒有證入本體的我們,是有差別見的,例如喜歡安靜,討厭喧鬧等等。你說,厭喧求靜是小乘境界,他卻說:“道理懂,功夫沒有到,所以要躲開修一下,以後再回來。”那是沒有出息的人講的話,實際是想偷懶的心態。在這個世界受不了塵勞煩惱,對當下無斷盡、無去無來的智慧不了解。因此他害怕,隻好逃避。以世法來講是逃避心理,絕對逃避,他不敢真到煩惱業中磨練。在煩惱當中煩惱到極點,就空掉了。等於一個普通人稍稍嚇他一下,嚇死了,要是狠狠地嚇他--“怕就要你的命!”他不怕了,因為要命嘛!所以不怕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徹底了解無斷盡、無差別的普賢境界,才能得到“自在神通”。講到神通,別以為是搖身一變,三頭六臂,有神秘觀念又錯了!大神通是大智慧。神通,以中文解釋,神而通之,通達一切法、通達一切智。
上麵幾句是解釋普賢菩薩自身的境界。普賢境界是什麽?我們再重複一遍:“普賢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眾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這個是普賢境界。
<font color="#ff0080"></font>
經典指出一切幻術文字的種種幻相。電影、幻燈片就是幻術,如夢如幻,是變把戲的變出來的東西。幻術師告訴你是假的,可是你當場看是真的。這個世界的一切,也比如一個大變把戲者在變幻,沒有真實的。
“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言語文字都是人類的幻術,文字不過是符號,寫“花”就知道是花。意識透過文字幻術而呈現花的影像。這個花和字都是假的。假使構造中文的老祖宗,用其它符號代表花和狗,現在我們在意境上就會呈現其它的文字符號。所以我們有時看到文字而掉淚,看愛情小說哭的唏哩嘩啦!都被幻術境界所騙。
世人很奇怪,尤其年輕人,愛情小說往往看得入迷而落淚!我們小時候看《紅樓夢》、《茶花女》也會掉眼淚,反正眼淚不值錢。尤其女孩子的眼淚比男孩子更快,還沒有說那件事,她眼淚就來了,實際上很好玩。我經常告訴同學不要神經,你不要把自己寫成愛情小說故事的主角。所謂愛情,能持續多久?你統計一下,最多不到三年,《浮生六記》比較長一些,不到十年。那些一見鍾情,你要注意,看一眼就鍾情,下一眼就看不到了!隻有幾天而已!然後寫出一本小說,既騙了自己,也騙了讀者,夢魂顛倒。所以: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好多年前.我在輔大上課,有個同學說這句改一改。我問改什麽?他說:“多情自古空餘恨”,這句不要動,下一句要改成,“好夢由來不願醒”。我說改得好。一切眾生確實是:“好夢由來不願醒”。夢的世界很奇怪,做好夢很快醒,如果夢見得到鈔票,啊!一下子就醒了!如果夢到被鬼壓倒,唉呀!我的天啊,哪個趕快來救命啊!偏偏夢得久。所以古人的詩很有道理。世界上一切文字皆如夢幻空花。
“種種幻相無所住處”。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萬象,不是永恒存在,它很快地變去。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要你去找一個無所住的境界,你說“無所住而生其心”,你早住了。住在哪裏?住在你那個無所住上麵。無所住不是你去無所住,而是它本來無所住。如果你徹底了解“文字中種種幻相無所住處”,就可以見到普賢菩薩。
普賢的境界如何?引用西方宗教哲學的一句話:“無所在,無所不在,處處皆是”,但是你找不到它。所以永嘉大師說過一句話:“寂滅性中莫問覓”,道在哪裏?自性本來清淨,你不去找它,很現成,你一尋找這個境界,卻找不到了!普眼菩薩不隻兩隻眼睛,他有三隻眼,乃至有十隻眼,前麵一雙、後麵三隻、頂上一隻、喉嚨一隻……。普眼菩薩拿十眼觀照,找不到普賢菩薩,團為一切如幻相。你找一個實際境界求普賢,普賢不可得、不可見。所以《華嚴經》以這位菩薩的境界來表達佛法。
“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如何所求?”這就告訴我們一切皆是幻,文字遊戲也是幻,乃至三藏十二部的文字都是幻。我們研究佛學,結果被佛學理論、名相困住了!天天在那裏搞佛法、搞佛學、找境界,你早就被騙了!被什麽騙?被幻術所困。“幻術文字之體了無處所”,言語文字是表達意思,意思懂了何必執著言語文字?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過河需要船,既已上岸又背著船,豈不愚笨!言語文字也不過如此。
再說在座的青年都是知識分子,至少從小學磨到在大專以上,已經磨了十幾年,你那個文字在哪裏?了不可得。現在當了大學生,與小學一年級時的感覺比較起來,是有不同,多懂了些。現在找找看腦子真有些什麽東西?沒有!一切如夢如幻,都過去了。你說不懂嗎?真懂了一些,懂了什麽?文字了無處所
所以我經常說《西遊記》這部唐僧取經的小說,寫得真好真妙!孫悟空與唐僧一行見到佛,佛說:“你們很辛苦,功德圓滿。好啦!你們的目的是要取經。”佛就吩咐大弟子迦葉尊者把三藏十二部經典交給他們,迦葉尊者問佛:“給哪一種經?”佛說:“他們從遙遠的東方來,功德圓滿很辛苦,給最好的。”
佛未加說明給哪一種佛經。結果迦葉尊者帶領唐僧一行到書庫,準備拿鑰匙開書庫,迦葉尊者把手一伸說:“拿來。”玄奘法師問:“什麽拿來?”“紅包拿來”“啊!”孫悟空氣得要揍迦葉,“世界上到處要錢,你這裏也要錢,你這個老和尚該不該死?”玄奘法師說:“不要吵!最後一次,請師父慈悲慈悲。實在一路取經,碰到九九八十一種魔難,來到這裏已經什麽都沒有。”“那不行,這裏規矩要拿啊!”“實在是沒有了。”迦葉說:“你身上還有衣服。”“出家人隻剩了一件架裟”。“一件也可以,拿去當啊!”唐僧隻好脫了架裟,叫徒弟快拿去當了。孫悟空一邊生氣一邊抓腦袋要修理迦葉。
這個道理說明什麽?學佛要福智二資糧,一個學佛人先要具備這個紅包(本錢)。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不夠,沒有辦法談,《西遊記》用那麽一個故事說明。
好啦!迦葉尊者打開書庫,取出三藏十二部經典交給唐僧,任務完了。西方雷音寺很大,山門很遠,孫悟空猴子鬼精靈,說:師父啊!靠不住,這個老和尚到這裏都要錢,打開檢查看看,該不要弄破的經典,我們那麽辛苦來取經。”“唉!猴子就是猴子。”唐僧說:“你要誠懇相信人嘛!佛的大弟子哪會有錯!”孫悟空說:“靠不住,他還要紅包吔”。打開檢查一看,唉喲!不得了,每一本都是白紙,一麵大吵大鬧怪師父,一麵嚷著要把迦葉抓出來打死。
這一吵,佛在打坐聽到了,孫悟空向佛報告:“迦葉不但要紅包,拿了紅包還給白紙。”佛笑著說:“猴子啊!你不懂。”佛把迦葉找來問:“怎麽給他們這種經典?”迦葉回答說:“世尊,是您交待要給最好的經典。最好的經典是沒有文字的,本來就是道。”佛說:“你搞錯了。我是那麽講,不過他們智慧低,你還是拿次等有文字的給他們。”迦葉說:“那好那好,拿去換過來就是了。”
第一等智慧不需要文字,《西遊記》即說明這個道理。大智慧不是文字!文字言語是幻術。所以經典上說,在文字上求道找不到道。但反過來說,如果認為沒有學問,就可以成道,那又錯了。不可以拿文字言語是幻術,作為不研究教理的籍口。
念念本寂
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求之,去彼沈寂、生滅,卻令想念,明想念動用,體自遍周,用而常寂,非更滅也。
這是普賢境界,在文字言語上求普賢,用再多的眼睛也看不見。要如何得到普賢菩薩的境界呢?不可以從出入三昧處所得之,他沒有一個固定的位置,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在丹田、也不在眉間,更不在頭頂,那是肉做的,肉老了衰壞了,最後死亡沒有氣了,化為膿水臭得不得了!這裏有個什麽道?你看住這裏幹什麽?這裏如果有道,你到中央市場買塊肉貼在這裏不就好了!不是的,那是個方便。在這些地方都找不到普賢境界,所以不可從出入三昧處所求之。
“去彼沉寂、生滅”,如果打坐什麽都不想,呆呆的、糊裏糊塗,以為這個就是道,那是沉寂境界。沉寂,也叫作昏沉,這個不是,要拿掉。那麽,不在沉寂境界,在生滅心上求呢?我們的妄想就是生滅,這個念頭去了,那個念頭來,在這個念頭上用心,或者念了多少佛、念了多少咒子、做了多少功夫,這都是生滅心。沉寂和生滅是兩邊,要離開兩邊,“去彼沉寂、生滅”。
“卻令想念,明想念動用,體自遍周”,張開眼睛,一腦子的思想妄念就是想念。除了上麵的境界以外,你再也找不出一個境界來了。所以大家都想找空,實際上你坐起來有個空的境界,這個空不是沉寂,就是把想念壓下去,那還是沉寂,再不然就在生滅中。
譬如修止觀的《六妙門》,入手方法是聽呼吸,但是你們要注意!絕不能怪天台智者大師沒有說清楚,隻怪我們自己讀經沒有搞清楚。他告訴我們這是上座修止觀以前,一個初步調心的法門,使你比較寧靜。心裏已經寧靜,就不要再聽呼吸了。呼吸是生滅來去的生滅法;你心跟著生滅法永遠搞下去,搞到哪一天?搞到千生萬劫也還在生滅法上。
所以,修一切佛法是“過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開始上座,利用它調息、寧靜,既已寧靜就不理呼吸,進一步用別的方法,那就要觀心了。你不這樣走,不是在沉寂境界,就是在想念境界裏,很難上得了路。
如何去悟道呢?你要明白一切“想念動用,體自周遍”,想念動用生滅來去,是體上起用,等於一個平靜的海麵起的波浪,盡管波浪洶湧,它都是水變的。你要把它寧靜回來以後,全波還是歸到水,那個生滅動用的本體,永遠是不變的。這個體在哪裏?無所不在,無所在。
“用而常寂,非更滅也”,這幾個字最重要。為什麽要怕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用過便休。就象我們七點鍾上課,一開始講那麽多話,諸位也用過了,用在聽話,用了就沒有了,你留也留不住。“用而常寂”,本來在寂滅中,“非更滅也”,用不著再用一個心去滅掉妄想,求一個定,盤腿打坐用功求空,用心去滅妄想求定。你又在生滅中了。“用而常寂,非更滅也”,並不是另外求一個空、滅。《華嚴經》所講,普眼菩薩用有法,用有覺有觀的作用來找不生不滅普賢自在的境界,那都錯了,他永遠找不到。
神通之秘
以是普賢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眾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
這就是普賢菩薩境界。普賢境界呈現在我們眼前,為什麽我們看不見普賢菩薩境界?要想看到普賢境界,要以金剛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金剛智慧是不動搖、寂然不動、顛撲不破的。金剛鑽被古人比喻為最堅硬的東西,其實金剛鑽以高溫處理也能融化,不過不易打碎罷了!古人以金剛做比喻,代表顛撲不破。而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裏,金剛又有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的積極含義。
什麽東西打不破?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打不破,隻有一樣,“空”水遠打不破。徒手揮空,毫無影響。李太白的詩:“抽刀斷水水更流”,然而水可以用兩座堤防分開,虛空卻分不開,在虛空中建一棟房子,是占住虛空,但拆除了房子,虛空仍是虛空,始終不動。所以隻有空的境界是金剛慧,無法動搖,顛撲不破。
普賢以金剛慧普入一切法界,以空的智慧、證到空的境界來看一切法,“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換句話說,以佛眼看,人類不管五千年曆史、五百萬年曆史,根本沒有動過,今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昨天,昨天就是過去,一億年、一百億年,也就是一天。我們看佛經一句話“如是我聞”,接著就是“一時”。從人世間學術觀點看,印度文化的缺點是沒有時間觀念。佛經不記載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說的,隻用一個籠統的名詞“一時”代表盡了。如果拿形而上觀點來看,這“一時”的文字記載是最高明的,不管過年萬代、未來千年萬代,就是“一時”,沒有過去,亦無未來,隻有當下。因為時間是相對的,沒有固定的。地球的時間不是月球的時間,月球的時間不是太陽係統的時間。懂了這個道理,知道世界無所行,普賢是大行,也是無所行。一切行為過去皆空,未來沒有來是空,現在當下空。所以,本來就無所在、無所行。由這個理就可以了解普賢的境界。
“知一切眾生身皆非身”,這一點難了!大家之所以不能求證到佛法的真諦,就是被身見所困,身見難去。普賢境界知一切身皆非身,身都是假有,這句話很難體會。大家坐在這裏,要承認自己沒有這個身體,做不到的,這就是欲界的眾生,容易被身見所困。乃至諸位學佛的,不管修哪宗派的法門,淨土也好、止觀也好,禪宗也好,密宗也好,為何不能進入?你被身見所困。
大家反省一下,十幾年前的身體是不是這個樣子?一講你就覺得自己很老。孩童時的身體多好!現在是什麽身體?現在早已不是當年的身體,此身隨時變去。今天身體站在這裏,明天再站在這裏,位置也不同了,因為地球已經轉了一大圈,時間更不同,今日身已非昨日身,新陳代謝不知代謝了多少東西,流汗、大小便等各種排泄,變化了許多細胞,生生滅滅。所以“一切眾生身皆非身”,由此了解進去,知此身非身。這句話最重要在這一點。欲界眾生學佛修道難以證到道果,原因何在?第一障礙是身見,身見最難去。普賢菩薩的境界,知一切身皆非身,也知道一切萬象的動靜,無去也無來,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當下就是。
“得無斷盡、無差別”,得到什麽境界?不是斷見、不是空,你有個空的境界就是斷見,無斷就是無盡,無盡就是無量無邊。通常大家有一個觀念,隻要打起坐來,把妄想、煩惱盡了就證道了!這就是斷見。在《心經》裏,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如果你認為煩惱盡了是悟道,那你就錯了!落在斷見境界裏。煩惱本來無根,無去也無來,所以說得無斷盡,不是斷也不是盡。
也得到“無差別”見,什麽是無差別見?例如“煩惱即菩提”就是。但還沒有證入本體的我們,是有差別見的,例如喜歡安靜,討厭喧鬧等等。你說,厭喧求靜是小乘境界,他卻說:“道理懂,功夫沒有到,所以要躲開修一下,以後再回來。”那是沒有出息的人講的話,實際是想偷懶的心態。在這個世界受不了塵勞煩惱,對當下無斷盡、無去無來的智慧不了解。因此他害怕,隻好逃避。以世法來講是逃避心理,絕對逃避,他不敢真到煩惱業中磨練。在煩惱當中煩惱到極點,就空掉了。等於一個普通人稍稍嚇他一下,嚇死了,要是狠狠地嚇他--“怕就要你的命!”他不怕了,因為要命嘛!所以不怕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徹底了解無斷盡、無差別的普賢境界,才能得到“自在神通”。講到神通,別以為是搖身一變,三頭六臂,有神秘觀念又錯了!大神通是大智慧。神通,以中文解釋,神而通之,通達一切法、通達一切智。
上麵幾句是解釋普賢菩薩自身的境界。普賢境界是什麽?我們再重複一遍:“普賢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眾生身皆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這個是普賢境界。
<font color="#ff0080"></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