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說的是一位我們都很熟悉的著名女科學家,我們已經習慣稱呼她為“居裏夫人”。她的事跡,往往是我們以前寫勵誌作文的素材,但今天我們要講的,卻不是這些故事。  1


    1898年12月26日,瑪麗·居裏提交給法國科學院一份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她稱自己和丈夫皮埃爾·居裏發現了一個比鈾的放射性要強100萬倍的新放射性元素88號。


    這個元素,他們命名為“鐳”(radium)。


    而就在5個月前,他們剛剛宣布發現了新放射性元素84號——瑪麗·居裏建議用自己的祖國波蘭(pnd)命名為“釙”(polonium)。  2


    以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詳,可能讀小學時就知道的故事。  <h5>居裏夫人</h5>


    但為了使今天的故事能有相對的完整性,所以還是有必要簡單介紹下瑪麗·居裏的生平。  <h5>少女時期的瑪麗</h5>


    1867年11月7日,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於波蘭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1891年,她24歲的時候,到巴黎求學,進入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係。


    1894年,因為想得到更好的實驗環境,瑪麗認識了當時的巴黎理化學校實驗室主任皮埃爾·居裏。一年之後,兩人在巴黎結婚,瑪麗從此隨了丈夫的姓氏,成為“瑪麗·居裏”。


    1896年8月,瑪麗通過了巴黎理化學校的職稱考試,在校物理實驗室謀得了一份職位,從此開始與自己的丈夫皮埃爾·居裏一起工作。  <h5>居裏夫婦在做實驗</h5>


    1898年,居裏夫婦宣布發現了“鐳”。這個宣布發布後,在科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你說你發現了這個東西,但這個東西在哪裏?你指給我們看啊!


    為了提煉純鐳,居裏夫婦變賣了所有值錢的東西,搭上自己的所有存款,買了十幾噸瀝青鈾礦渣,開始艱苦的提純實驗,經曆45個月幾萬次的提煉,終於獲得了10克氯化鐳。


    於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1903年,居裏夫婦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用來表彰他們對放射性研究方麵做出的貢獻。


    而瑪麗·居裏的坎坷命運,也就此開始。  3


    先來說說1903年的這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吧。


    首先,這個獎並不是由居裏夫婦單獨獲得,而是和別人分享的。分享走一半獎金的,是一個叫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的科學家。


    貝克勒爾是法國的知名物理學家,出身科學家世家,父親和祖父都是著名科學家,祖父還是皇家學會會員。貝克勒爾在1896年第一個發現了天然放射性(盡管他一開始錯誤地認為是熒光)。  <h5>貝克勒爾</h5>


    事實上,貝克勒爾對天然放射性的發現固然功不可沒,但他之後並沒有做出有重大意義的研究和理論成果。主要的工作,還是居裏夫婦做的。


    當然,貝克勒爾獲得諾貝爾獎並非不合情理,但讓人費解的是,在當時由四名著名科學家提名的獲獎者中,一開始並沒有瑪麗·居裏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的是貝克勒爾。


    而真正做出重大貢獻的居裏夫婦呢?皮埃爾·居裏被外界形容為“貝克勒爾的助手”,而瑪麗·居裏,被稱為“皮埃爾·居裏的助手”。


    但事實是,對於放射性的概念和理論,瑪麗·居裏才是真正的開創者,丈夫皮埃爾是她的助手。1895年4月,法國皇家科學院就宣讀了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的論文《鈾和釷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當時她還沒和皮埃爾·居裏結婚(皮埃爾·居裏後來是在妻子研究鐳兩年之後才加入的,幫助改進了試驗儀器)。


    因為丈夫的堅持,瑪麗·居裏最終出現在了獲獎名單中。但據說貝克勒爾曾這樣說過:“居裏夫人的貢獻是充當了皮埃爾·居裏先生的好助手,這有理由讓我們相信,上帝造出女人來,是配合男人的最好助手。”[1]  4


    不管怎樣,瑪麗·居裏畢竟還是從1903年的諾貝爾獎中獲得了認可。但接下來等待她的,就是更殘酷的命運了。  <h5>居裏夫婦度蜜月時的照片,自行車是他們買給自己的新婚禮物</h5>


    1906年4月19日,在獲得諾貝爾獎三年之後,皮埃爾·居裏在路上被馬車撞到,當場身亡。


    夫婦倆一路走來一直相互扶持,現在隻剩下了39歲的瑪麗·居裏孤身一人。


    然後,保羅·朗之萬闖入了她的生活。


    朗之萬比瑪麗小5歲,是皮埃爾·居裏的學生,同時也是一位極有天賦的科學家。皮埃爾·居裏去世後,朗之萬成了瑪麗的好朋友和可以信賴的科研工作者。在瑪麗最艱難的時候,是朗之萬幫助她一步步走了出來。瑪麗·居裏謝絕了法國政府的撫恤金,表示憑借在索邦大學任教,可以養活自己和女兒,而她在索邦大學上的第一堂課,就是朗之萬幫忙準備的教材。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長了,友情慢慢變成了愛情——但朗之萬是有婦之夫。


    出身貧苦的朗之萬,娶了一個小雜貨店老板娘的女兒珍妮為妻。你很難去說這樁婚姻的對錯,但因為雙方學曆和見識上的巨大差距,朗之萬漸漸和妻子沒有了共同語言——妻子不希望他從事任何研究,隻希望他能掙更多的錢養家。


    這對一個並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妻子而言,也不是一個非常過分的要求,妻子要撫養孩子,操持家庭,她也有她的苦衷。隻不過朗之萬的追求肯定不僅是這個而已。恰恰珍妮的脾氣似乎比較潑辣,據說曾打破過朗之萬的頭。


    瑪麗·居裏起初是想調解的,她甚至批評朗之萬對妻子太不客氣了,但漸漸地,她發現他們兩人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而自己又深深愛上了朗之萬,所以開始規勸他們離婚。


    1910年,朗之萬用自己的名字在巴黎索邦大學旁邊租了一個小房子,那裏成了他和瑪麗·居裏在一起的地方,瑪麗稱那個房子為“我們的地方”。


    不幸的是,朗之萬離婚失敗了,更糟糕的是,他妻子拿到了瑪麗·居裏寫給他的情書,然後這些信被捅給了法國的媒體。


    整個法國轟動了——枯燥的科學研究怎麽可能比名人八卦更有意思呢?


    法國的《新聞報》《新聞小報》《作品報》等報紙,開始連篇累牘地報道瑪麗·居裏與朗之萬的“神秘戀情”,並開始大量公布她的信件(但並不拿出原稿),還有媒體開始揣摩,是不是皮埃爾在世的時候,兩人就已有了“奸情”。  <h5>前排居中的是瑪麗·居裏和朗之萬。1911年,瑪麗·居裏憑借分離出純金屬鐳,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史上唯一一位既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人</h5>


    瑪麗·居裏曾憤怒地還擊,警告不要侵犯她的隱私,但很快被更大的民情所淹沒——一些法國人開始襲擊她的住宅,用石頭砸壞她的窗戶,有人呼叫“滾出來,外國佬”,或者是“偷夫賊”……


    一封無法確定真假的情書被曝光。在那封信裏,瑪麗·居裏流露出了對性的渴望。生性浪漫的法國男人似乎對女性表達出這種渴望怒不可遏,瑪麗開始多了一個新的稱號:波蘭蕩婦。


    一批原本支持瑪麗·居裏的法國科學家也開始改變立場了,他們聯名寫信讓瑪麗離開法國,其中包括瑪麗最忠誠的戰友保羅·艾培爾。為此,艾培爾的女兒和父親大吵了一架(女兒是居裏的學生),那位從不頂撞父親的女兒宣稱要和父親斷絕關係,並說了一句話:“如果瑪麗·居裏是一個男人,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h5>瑪麗·居裏在丈夫去世後,獨立撫育兩個女兒長大。她的大女兒伊蕾娜·居裏於1935年,和丈夫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h5>


    事實可能確實如此。


    瑪麗·居裏一生的摯友愛因斯坦,在私生活上也是一團亂麻,卻很少有人在意這些。在這件事上,愛因斯坦倒是寫過一封信聲援瑪麗:“如果兩個人相愛,那誰也無權幹涉。”


    那麽那位同樣要承擔責任的男人朗之萬呢?


    他和居裏分開一段時間後,回到了妻子的身邊——條件是妻子允許他公開擁有一個女秘書做情人。多年以後,朗之萬還被妻子允許和一個年輕的女學生在一起。為了養活這個女學生情人,朗之萬甚至還請求瑪麗·居裏在研究所為這學生安排了一個職位。


    之後的三年,瑪麗·居裏住進了一家修女開辦的醫院逃避一切。


    而除了她之外,其他人其實都沒有什麽損失。  5


    1914年,法國公眾對議論瑪麗·居裏緋聞的興趣明顯減弱了,因為在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麵對拿石頭砸她家窗戶、稱呼她為“蕩婦”、要求她離開法國的法國人,瑪麗·居裏做出了如下行為:


    首先,她把諾貝爾獎牌拿到銀行,希望能捐給政府幫助打贏戰爭。當得知銀行拒絕熔掉獎牌之後,瑪麗·居裏拿出了全部諾貝爾獎獎金,購買了法國的戰爭債券。


    然後,瑪麗·居裏關掉了她剛剛建成的“鐳實驗室”,開始研究x射線。她的理由是:戰爭期間,進行鐳元素的研究意義不大,x射線卻有可能在戰場上派上用場。  <h5>居裏夫人和女兒伊蕾娜在實驗中。居裏後來把女兒也帶上了戰場</h5>


    瑪麗·居裏先是說服法國政府讓自己做了紅十字會的放射科醫生,然後說服自己的有錢朋友捐獻車輛和錢財(居裏夫婦本可輕鬆成為億萬富翁,但他們放棄了鐳的相關專利申請,因為瑪麗·居裏認為這是科學的共同財富)。1914年10月底,瑪麗·居裏學會了x射線科學和人體解剖學,還考了駕照,掌握了基礎的汽車維修技能。


    然後,她在一台“雷諾”卡車上組裝上一台發電機、一個病床,以及一台移動的x射線儀。


    為了說服政府和軍人們相信x射線對軍隊傷員的檢查有巨大幫助,47歲的瑪麗·居裏,冒著生命危險,自己開車上了前線,讓負傷的士兵上車檢查。


    子彈殘片、榴彈炮殘片,這些原來難以發現的彈片,在x射線的照射下都暴露無遺,大大降低了外科手術的難度。軍官和士兵慢慢開始佩服眼前的這個小個子女人,他們把居裏夫人開的那輛小卡車,親昵地稱為“小個子居裏”。


    而很多士兵並不知道,親自為他們檢查傷口的這個女人,是兩屆諾貝爾獎得主。  <h5>居裏夫人與她的x射線車“小個子居裏”</h5>


    光一個人工作,瑪麗·居裏發現遠遠不夠。她需要更多的車輛、更多的x射線儀來幫助傷兵。


    於是,她為150名婦女開設了x射線學習班,並讓女兒伊蕾娜來到戰場,繼續管理x射線儀。然後她又取回了自己的鐳元素,並開始收集放射性氣體(氡),製作空心針,用來為感染組織消毒。  <h5>居裏夫人在教授護士們放射學</h5>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宣布停戰。


    停戰消息傳來的那一天,瑪麗·居裏正在實驗室收集氡。聽到消息後,她立刻在窗戶上掛出了法國國旗,然後將“小個子居裏”開到街上慶祝。


    那一刻,她比很多法國人看上去都更高興。  6


    1934年,67歲的瑪麗·居裏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由於長期暴露在放射性下(尤其是在研究x射線那個時期),瑪麗·居裏得了惡性白血病。


    在她去世後,法國政府才意識到她的x射線研究可能救助了數十萬法國士兵,這才給她頒發了獎章。


    而瑪麗·居裏因為長期在放射環境下工作,她的衣服、實驗設備、各種筆記本都充滿了放射性,人們隻能穿上特殊的防護服才敢去接觸它們。


    在那個時候,終於沒有人再去在意她的其他私生活,而是對她獻身科學的高尚人格肅然起敬。


    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裏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h5>1913年7月,居裏夫人和愛因斯坦一家在阿爾卑斯山徒步旅行了兩個星期,孩子們走在前麵玩耍,居裏夫人和愛因斯坦慢慢跟在後麵,討論物理問題。這張照片,被很多人稱為物理學界最動人的照片之一</h5>


    饅頭說  <blockquote>


    曾經有人對“居裏夫人”這個稱呼有些憤憤不平。


    因為瑪麗·居裏有自己的名字,在丈夫過世後,她憑借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很多榮譽,卻一直還被稱為“居裏夫人”。


    其實我倒覺得,在中文的這個語境下,“夫人”更多的是一種尊稱,而不是代表婚姻的從屬。


    但從其他的一些方麵來看,瑪麗·居裏確實遭遇過很多不公。


    她之所以去巴黎讀大學,是因為華沙的大學不收女學生。她雖然以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卻隻能做一個中學女教師。她沒資格在法蘭西科學院朗讀自己的論文。


    1911年,她以一票之差落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理由是“科學院沒有女院士”。


    皮埃爾·居裏去世後,實驗室也與妻子沒有關係,後來是瑪麗多方申請才重新獲得研究資格。


    還有她的感情。


    誠然,哪怕朗之萬的婚姻再不幸,也不是她可以在他離婚之前就介入的理由,但她也嚐到了各種後果。而朗之萬,作為一個男人,出軌的責任似乎完全不存在,隻要他最後回歸家庭,一切就可以被原諒,留下瑪麗一個人承受眾人的嘲笑甚至侮辱。


    值得一提的是,朗之萬的原配珍妮後來允許他養情人,又是怎樣的一種無奈和痛苦。


    瑪麗·居裏曾冷靜地對自己的女兒說:“在由男性製定規則的世界裏,他們認為,女人的功用就是性和生育。”


    是這樣嗎?難道不是這樣嗎?


    看看現在有些自己出軌的男人,輿論反而會先指責起被傷害的女方來:是不是忙於自己事業對丈夫不夠溫柔?是不是沒有體會到丈夫的辛苦?隻要他肯浪子回頭,還是原諒他吧!女人不能沒有家庭!女人有孩子有丈夫才叫人生贏家!


    這是男人世界觀設定的“贏家”吧!


    必須承認的是,今天這個關於瑪麗·居裏的故事,與其說是在展現她偉大的人格和科學成就,倒不如說是在記錄她為女性正名所做的努力和奮鬥。


    在最崇尚理性和客觀的科學界,女性科學家的成功尚且如此艱辛,更何況其他各行各業?


    這也是瑪麗·居裏夫人作為一名女性科學家的偉大之處。 </blockquote>


    [1] 這句話在貝克勒爾獲獎發言原文中並沒有看到,存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瑋並收藏曆史的溫度:尋找曆史背麵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