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講述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發菩提心’。中國是大乘佛教,發菩提心時常掛在口上!都勸人發心。到底 發個什麽心呢?什麽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說清楚。‘三歸、眾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識,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話,如何學佛呢?學的是糊塗佛!迷惑顛倒 佛!‘菩提’是梵語,翻為‘覺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真實不迷之心。覺悟什麽呢?覺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給我們講三界通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 間三苦、八苦具足,若細講,兩個鍾頭也講不完的。生色界天,這是已經修禪定了,而且財、色、名、食、睡,五欲都斷了。此天沒有苦苦,但有壞苦與行苦。若定 功更深,可以生到無色界天,身體也不要了,這是三界最高級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若是沒有這物質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們色身都不要了,這就 是所謂的靈界,他隻有神識,苦苦、壞苦都沒有了。有色身,總有生老病死;有物在,則有成住壞空啊!無色界天雖無此二苦,但有行苦。什麽叫行苦呢?就是他不 能永久保持,像我們常講:‘青春不駐啊!’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個境界的!這叫行苦。這三類苦,三界都有,那裏有樂啊! 真正認清三界的真相,你是覺悟了。覺悟之後,自然會想離苦得樂。怎麽離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麽超越三界?那就必須依照佛教導的方法真正修行,這才叫真 正‘發菩提心’,真正覺悟了。另有,佛給我們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實踐。佛在大乘經典裏常說:二乘人,阿羅漢與辟支佛沒有菩提心; 大乘菩薩才是發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願標準來看,就很容易明了。菩薩的心是普度一切眾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他要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親戚朋友, 更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平等普度,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別、有執著,他喜歡度的他度,他不喜歡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眾生求他,他高興就教;眾生不 求他,他不主動去教,大乘菩薩則不然。無量壽經說: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你不找他,他來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動的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是菩薩事業。 所以菩薩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樣。


    這是四願裏第一願,就是勸我們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看,四願就是這一願,後麵三願是完成這一願的。如果想度眾生,若是自度不了,那裏還 有能力度眾生!度眾生該怎麽修法呢?自己應先斷煩惱,這是修行的一個順序、第一次第。這個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順序、搞亂了次第,修學決定不能成功。必 定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有些人學佛,他不斷煩惱,開始就廣學法門。他要四弘誓願後頭兩願,前麵兩願不要了;度眾生、斷煩惱不要談了。‘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由此兩願下手;譬如建築四層樓房,他不要底下兩層,而要上麵兩層,怎能建成呢!我們見到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見到。原 因在那裏呢?就是不知道從根本修;未曾發真實度生的弘願。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這個心有無比的力量推動你精進,使你認真努力修學。為什麽要斷煩惱?因為要 度無量眾生。有那麽多的眾生等待我幫助他們永脫苦難。要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能力,怎麽能辦到?所以今天發願必斷煩惱、成就德行、廣學法門、成就學 問、圓成佛道,皆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啊!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像地藏經上說的大圓滿後麵接著就是大慈悲!就是說明這重要的修學次序。


    如果這位老師教你先學法門,這有了問題,是真有問題。當年我親近李炳南老師的時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師,跟他學佛,他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從今 天起,隻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其他的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說法,都不準聽。第二、你從今天起看書,不論是看佛經,或是其他的書籍,不經過我同意,一 律都不準看。’第一個不準聽,將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準看,又將眼睛遮住了。還有‘第三、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著我從頭學 起。’這三個條件,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聽者,這個老師很專猘、跋扈、不講理啊!好像貢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啊!我最後想想,還是接受了,拜他為 師。那裏知道,這就是戒條,就是教我斷煩惱。多聽、多看,多煩惱;少聽、少看,不聽、不看,就沒煩惱。啊!原來老師是用這個方法來教我‘煩惱無盡誓願斷’ 啊。我遵守他的教導,半年以後,果然妄念少了、心清淨了、智慧增長了,真是得利益。老師的教誡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實的受用,我自動的 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條戒十年,這樣奠定了學佛的根基,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心地清淨之後,老師的教法開放了,他勸勉十方參學。參學是什麽?就是 任何人講都可以聽,妖魔鬼怪講也可以聽,什麽書都可以看。為什麽呢?一切見聞對你隻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有了這樣的能力,老師就會放你出去參學。原來初學的人並未具此能力,聽這個,這個好,跟他走了;聽那個,那個好,被他轉了。就像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緊,因 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識得失利害!老師真是大慈大悲啊,保任誨導,盡心盡力,所以學佛要走這麽一條路——親近善知識。遵守老師三條戒律,這叫‘師承’。 德學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師指導。


    良師難遇!好老師到那裏去求啊?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說:‘法師!你很幸運,遇到好老師。 我們到那裏去找?我們跟誰去學呢?’這是真的!師資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難得,這是機緣。自己真的要種善根、培養善緣。若是實在遇不到,也有方法, 那就是學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師教我,他非常謙虛的說:‘我的能力隻能教你五年。’他教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他勉勵我以印光法師為師。我那時 候初學,還沒有出家。他告訴我:‘古人不要學蘇東坡,今人不要學梁啟超。這兩個人都是大佛學家。他們在佛學上是大家,但在學佛上沒有成就,不能學這兩個 人。’所以他就叫我學印光大師。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範,最好的典型。這也就說明,當我們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時,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這樣的方 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國第一個以古人為師的是孟子。孟子學孔子,孔子那時已經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書在世間,他就專門念孔子的書,由書中接受孔子的教訓, 一心學孔子。他就是跟定這一位老師,專學一個人。他學得很成功,所以中國曆史上稱孔子為大聖、至聖,孟子是亞聖。以後采取這個方法得成就的,在中國曆史上 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漢朝司馬遷,他寫中國第一部史書‘史記’。司馬遷學左丘明,他隻學一家,專門讀誦左傳,學左傳的文章、學左傳的修養,他學成功了,成 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韓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昌黎。韓昌黎的老師是誰呢?就是史記。他學司馬遷,專攻史記,學史記的文 章、教訓,而成為唐宋八大家的首領。在佛門,明朝的蕅益大師,這是淨宗祖師。他的老師是誰?是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述在世間, 他就完全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來學。等於跟一位老師學,聽一位老師教導;就像李老師當年教我一樣。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師,這是決定不會有差錯的。跟一個人 學,學一家之言,學成功了,這也是有了‘師承’。


    我今天介紹給諸位同學,不要跟我學,我沒有能力做你們的老師。李炳南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我今天介紹你們一位最好的老師——‘阿彌陀佛、無量壽 經’。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一同依照無量壽經來修學,學成功就是成佛了。諸位必須要知道,學習 講究一門深入,一門通達,便能得定、開慧。古人在此階 段修學一般是五年。這五年專精一門,五年之後,才開始廣學經論,那時眼睛放光,經義自然明了,假如不開智慧,還用意識虛妄分別,這樣學佛即使學三百年,不 要說經看不懂,看古人的注解也會錯解其意。一定要自己真正有了悟處,再來看古人的注解,就曉得他的境界,和他對此經義理所了解的程度。


    李炳南老師往年教給我的三條戒律。我以為是他獨創的。前年(一九八九)我在新加坡弘法,演培老法師邀我講演。我看到青年學生很多,就把我過去修 學的經曆,介紹給青年學生,希望他們能跟演公老人修學;跟他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必有成就。我講完之後,演公老人拉著我的手到客廳裏麵去喝茶,告訴我: 他做小沙彌的時候,在觀宗寺,諦閑法師也是給他這三條。我這才明白!原來這三條,是中國祖師,代代相傳收學生的三個條件,不是某一個人的啊,這才知道真正 的‘師承’。老師看重的學生,一定叫你遵守這三個條件,先把你的眼睛遮起來,耳朵堵起來,煩惱都進不去——‘煩惱無盡誓願斷’。真正斷了之後,煩惱輕、智 慧長;然後放你出去參學!那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廣學、博聞是在第二個階段,絕對不是一開頭就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糟了,就害死人了。你們今天 若不相信,下麵的比喻也許能體會到。你聽一位法師教導,便修一個法門;兩位法師教你定是兩個門路;三位法師,則如置身三叉路口;四位法師,如在十字街頭, 不曉得應該怎樣學好。疑問馬上就出來了。所以跟一個人學,是對的、有道理的。我們看古大德,在高僧傳、居士傳裏,常見學人跟一個老師,有跟二十年、三十年 的,一直到開悟,才出去參學。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修學佛法能不能成就,若不懂這個秘訣,不遵循這個道理,想要成功實在太難太難了。你們找不到好老師, 我給你們介紹‘阿彌陀佛’做老師,‘無量壽經’就是課本。死心塌地念這一部經,念上五年,再看別的經。這要有很大的耐心,這就是‘定慧等學’。除此一經, 別的經都不可以看,就看這一本。五年之後,再看別的經,體會就不一樣了。真的不一樣了。因為你有相當的定慧修養,所以樣樣都通達了。


    佛法的教學與世間的教學,在觀念和方法上皆不相同。譬如世間人讀書,在大學裏選科係,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選擇。佛法教學不是如此!他是希望你開 啟圓滿智慧,將來這所大學所有的科係你統統都明了。他是這樣的教。從那裏學起呢?從一門深入學起,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都通’。因任選‘一部經典’都可 以,最重要的就是‘一門深入’。這一經未通,決定不能去看第二部經。什麽叫通呢?通是開悟。從這一部經上得定、開慧,這才叫通達。然後你看其他一切經典, 一看就通達了。這有個比喻,世間人做學問,常說:做學問要像金字塔,先博,然後再精、再專精。是由博而精。諸位想想,金字塔無論怎樣高廣,它有極限的,到 達頂點,就終止了。佛法則不然,佛法像種樹一樣,先有根、有本,然後慢慢再長成枝葉花果,無量無邊。他是從一點發生出來的、散發出來的,到最後是大圓滿。 結果是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所以他的教學方法不一樣,未來的結果也不一樣。世間法的學問,往往到了極限就沒法突破,沒有辦法再擴展,也沒有法子再 提升了;佛法則是沒有止境的。諸位仔細、冷靜的去想一想,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法教學的善巧,教學法的高明,絕對不是世間一般淺識之士所能夠明了 的。開頭好像是沒有什麽,後來的成就真的不可思議。世學開頭好像是廣學多聞,到後來往往觸處不通。它與佛法所采用的方法不一樣,結果自然不相同。


    四弘誓願是佛指示給我們修學的程式、修學的過程。依照這個過程來修學,沒有不達到究竟圓滿的。末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煩惱斷盡、法門 圓滿——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就叫做‘成佛道’。佛在華嚴經裏,尤其是華嚴末後的一段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稱為‘四十華嚴’ (總共四十卷)。世尊以善財童子作為佛法修學的榜樣,他不但講理論方法,還做給我們看——表現在日常實際生活之中。善財童子最初親近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 薩。文殊菩薩就是教他遵守前麵所說的三個條件,完成斷煩惱,也就是完成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在文殊菩薩會裏持戒、修定、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文殊菩薩 把他放出去參學,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代表社會各種不同的行業、各種不同的學術、各種不同的人物,男女老少、有學佛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 行行色色,統統都可以接觸,統統都可以去學習 ,以成就他究竟圓滿的智慧。到末後(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教導他修學, 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一見阿彌陀佛,他的無上佛道就圓滿成就了。這裏我們應該要注意的,即是如果想要成就無上佛道,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 阿彌陀佛。不見阿彌陀佛,隻可以說是斷煩惱、學法門,無上佛道不易成就。何以見得?我們在華嚴經上見到,華嚴會是了不起的毗盧遮那佛的法會!是一真法界, 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裏麵,文殊、普賢都是圓教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在華嚴會尚且發願求生淨土。往年我講華嚴經,看到這事實,異常驚喜。華嚴世界的等覺菩 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麽?實在沒有必要啊!想來想去,隻有為了一件事、一個理由;那就是到那裏去證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不是為了這一樁事,他實在沒有 到那裏去的理由。然後仔細觀察,果然是為了這個,善財也是為了這個。這才恍然大悟,要想真正成就圓滿無上菩提(就是圓教的佛果),那就一定要到極樂世界。 所以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就是詳細講解四弘誓願這四句。明了四十華嚴,才曉得我們修學大乘,這個路應該怎麽走法。真正明了、真正覺悟、發菩提心之 後,你真正的覺心發出來,才真正不迷、真正不顛倒,菩提道上自然是一帆風順啦!


    第二句是‘深信因果’。往昔我讀觀無量壽經,對這一句經文,一直是大惑不解。為什麽有此疑惑呢?假如這一句是在第一條,我不會疑惑,是講得通 的。這第三福是菩薩修的,難道大菩薩還不明因果?不信因果?我們都曉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怎麽會連菩薩都不曉得呢?還在勸菩薩要 ‘深信因果’!怎麽想也想不通。後來念華嚴經,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來佛在華嚴經十地品裏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這才明白,華嚴會上登地 的菩薩,一直到十地,到等覺,這十一位次(最高級的法身大士),他們修什麽?他們修念佛法門。原來此處‘因果’是專指‘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因果, 實在講,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也有許多菩薩聽佛講了,他不相信。所以佛在此地勸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賢、善財,發願往生西方 極樂世界,就是相信這一句話。我讀華嚴、講華嚴,才把這一句搞通了,可見得來實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是‘讀誦大乘’。這是菩薩善。菩薩學佛,不能一天不見佛,不能一天不讀經。須知經不是念給佛聽的,經是佛講的,佛怎會要你念給他聽呢?我 們讀經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訓。念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在麵前教導我們,他所講的道理,使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的教訓,教導我們在這個世間,或是行菩 薩道時,要用什麽樣的態度,什麽樣的心態,什麽樣的方式。換句話說,經裏的一切教訓,我們都要確實做到,讀經就有真實利益了。佛弟子,最低限度是每天早晚 二課。早晚課怎樣做才如法?諸位要曉得,早課是聽佛的教訓,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不違背佛的教導,這是早課。晚課是反省、 是檢點,展開經典認真作一次反省,佛的訓誨,有沒有牢記?有沒有做到?如果沒有做到,要認真懺悔,改過自新,明天一定努力把它做到,這就是早晚課的功德利 益,而不是早晨念一遍經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給他聽聽,自己起心動念則與經訓毫不相關。老實講自己麵對泥塑木雕的佛像,他並沒有知覺,你早晨騙他一次,晚 上再騙他一次,豈不是罪大惡極!你要是騙活人,還情有可原;泥塑木雕的佛像,你都忍心去欺騙他,一天還騙兩次,還說有功德!唉!造罪不曉得有多重啊!這是 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現在早晚課都是流於形式,一點內容都沒有,這怎麽能得到功德利益呢?修淨土宗的人,在過去,早晚都念一卷阿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佛號 念得愈多愈好。早晚課都一樣,這就是‘專’。不可以念太多的經論,太多就雜了,就亂修了,就不是精進了。彌陀經文似淺而實深,最要信心清淨,則得實益。我 講彌陀經疏鈔,現在是第三遍,還沒講完。講第一遍,沒有留錄音帶。第二遍留了一套錄音帶。九十分鍾的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卷。也就是三百三十五天才講圓滿, 所以彌陀經很難懂,太深了。我現在介紹大家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好懂,沒有彌陀經那麽深,彌陀經不要看他文字很淺顯,意思卻無限深廣。無量壽經的文字並不 很深,意思你也能看得懂,教訓都很明顯、很清楚,我們學了就有用處。假如你工作很忙,無法每一天念一部,像我們台灣的道場、美國道場,我教他們早課,‘念 無量壽經第六品’(四十八願)。為什麽?這是淨宗的核心,淨宗的根源。修行必定要與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彌陀發什麽願,我也發什麽願;希望我的心同阿彌陀 佛的心,我的願同阿彌陀佛的願。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就是同誌(誌同道合),將來當然在一起。晚課念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這裏是佛陀教導我們,在日常生 活中,如何斷惡、如何修善、如何存養。所講的教訓都是對人、對事、對物的原則,一定要牢記遵守,此六品經就是戒律,受持即是持戒,持戒念佛就與阿彌陀佛的 行、解一樣。如是心一樣、願一樣、解一樣、行一樣,那你就是阿彌陀佛了!這樣修淨土那有不成就的呢!若是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經,信、願、解、行 都跟阿彌陀佛不一樣,都違背了,則念得再多也不相應。古人所謂天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麽呢?有口無心,心願跟阿彌陀佛全不相應。朝暮課誦 本是古人訂的,對當時修學有用;現代社會人事有很大的變化,有些經咒儀軌已經不適用了。再者,過去的人對課誦都能了解,它真能提醒,真能助人反省。現在我 們念朝暮課本,不解其義,即不能提醒,也達不到反省的目標,隻是唱誦而已。像兩、三歲小孩唱歌,雖也字正腔圓,但不知其意,莫解所雲。我們若將課誦本唱給 佛菩薩聽,佛菩薩並沒聽進去,我們也白唱了,這是朝暮二課得不到效果的原因。


    明白了念誦的目的和方法,依照修學綱領去做,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佛門經論非常多,自己喜歡的,選一種就行了。選定之後一門深入——至 少要念五年。現代人缺乏耐心,我雖常講,因為耐心有限,大家就不願做了。不得已將五年時間打個八折,打個六折,六折就是三年。如果折扣再打一些,恐怕沒有 多大效果了。我在李炳南老師門下十年,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小乘經。第二部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 經’。第五部是一部大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依照順序一樣一樣的學,每一部都是很長的時間,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至於華嚴經,我聽李老師講畢第一 卷,往下七十九卷,乃至晉經六十卷,貞元四十卷,我都能體會了。法華、阿含、禪宗集等,雖沒學過也能明了。古人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那裏會有障礙呢。 這個好處利益,是得力於老師的指導。這種教學法,不是學一部經,隻會一部經;而是學一部經,一切經都會了,那才算是真的會了。孔子教學,學生若不能舉一反 三,孔子也不教啊。所以說學習 要能夠觸類貫通。李炳南老師教導學生,他說:‘聽經,不要聽語言,不要聽句子,要聽經中的道理、教理,‘理’是貫通世出世間 一切法。如果不會聽,就聽教義。‘義’是什麽?義是一宗的理論。一個支派的理論,你能通達,那也行。最高明的是能夠入教理,其次是教義,這都能貫一切法, 這才能真正受持。但是這都要靠智慧,智慧一定從‘戒、定、慧’三學做起。換句話說,老師教誡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的去遵行,把心定下來,不可見異思遷,要 修忍辱波羅蜜,要有極大的耐心學習 。若有人說:嘿!這法門不錯,那經典殊勝;都要能忍著不為所動,暫時不聽、不看,都把它放在一邊,等自己智慧現前以後再 來看。智慧不現前,我就不看。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這樣的人成功的希望非常大,這就是修學成功的秘訣。


    以上說的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學的。隻有最後一句,佛教導我們要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大眾。所以後麵一句就是‘勸進行者’——要勸別人學 佛、要幫助別人精進,這就是菩薩。所以凡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這樣的條件。從孝養父母到勸進行者都做到了,這才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 子、善女人,可見得善的標準是有一定的。諸位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你看看地藏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念地藏菩薩名號,供養地藏菩薩,將來就得到一百次 往返三十三天不墮惡道的果報,你就明白了,原來這不是普通修行人。假如是世間法講善男子、善女人,隻要具足第一福就夠了。小乘教裏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標 準是具足前二福。大乘佛法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必須三福統統具足。所以我們讀經裏的善男子、善女人,想想我們有沒有分呢?我們到底做到了多少?合不合標 準!尤其是大乘佛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認識佛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淨空法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淨空法師並收藏認識佛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