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ss=maintext>第五十三回 堯讓天下於許由 稷為堯使見王母</b>
且說帝堯接到各處水災奏報之後,憂危之至。過了一年,水勢有增無減,那汾水下流逼近山海一帶,早已漲溢得不可收拾。帝與群臣商議道:“照此下去,終究不是根本辦法,總須特派專員,前往治理才是。但是在廷之臣,哪個是精於水利的呢?”大司農奏道:“前年孔壬來京時,臣和他細談,覺得他於水利一切,非常有研究,可否就叫他來辦理此事?”大司徒在旁,亦甚讚成。帝堯搖搖頭道:“不行,不行。這孔壬是著名的佞人,豈可任用呢?”羲叔道:“孔壬雖是佞人,但其才可用。當今水災劇烈之時,可否請帝棄瑕錄用。古人使詐使貪,亦是有的。”帝堯還是躊躇。和仲道:“現在無人可使,臣意不妨暫叫他來試試。如果有效,那麽其功可錄。如其無效,再加刑罰,亦未始不可。”帝堯還未答應,羲仲道:“臣觀孔壬,雖是佞人,但近年以來,尚無劣跡,頗能盡心輔導玄元,或者已知改悔,革麵洗心,亦未可知。請帝勿咎其既往,專責其將來,何如?”帝堯見大眾都如此說,乃勉強答應道:“既如此,就叫他來試試。”於是大司農等就飭人前去宣召。
過了多日,孔壬來到乎陽,朝見帝堯。當他入朝之時,帝堯留心觀察,果見那株屈軼草,立刻折倒來指著他,並且一路旋轉,才知道前日赤將子輿等的話不謬,益發證實這孔壬真是佞人。但是既已召來,不能即便遣去,隻能問他道:“現在雍、冀二州,水患甚大,在朝諸臣,多保薦汝去施治,汝自問能勝任嗎?如自問能勝任,朕即命汝前往,功成之日,自有懋賞。
如自問不能勝任,可即自辭,勿貪一時之官爵,致誤蒼生而貽後悔。”孔壬道:“陪臣承帝宣召並諸位大臣薦,如有犬馬之勞可效,無不竭力。不過陪臣遠宋,未知二州水患,究竟如何情形,先前往觀察一周,才可定見。”帝堯道:“能夠如此,亦見汝之慎重。汝可即日前往察看。”孔壬答應退出,自往各處去考察。
過了數月,方才回來奏道:“小臣已往各處看過,大約這次水患,是上麵湖底淤淺之故。湖底淤淺則容受不多,隻有往外麵漲溢,這是一定之理。所以小臣的愚見,治水者先清其源,必須往上流疏浚,以治它的根本,方才可以奏效;若徒從下流設法,是無益的。況且下流三麵,都是崇山包圍,更無法可想,不知帝意以為何如?”帝堯道:“汝能負責擔任此事嗎?”孔壬道:“上流疏浚工程浩大,不能求速效。若帝能假臣以時日,臣敢負責擔任。”帝堯道:“隻要能一勞永逸,朕亦不求速效。
汝從前在帝摯時代,曾經做過共工之官。現朕仍舊命汝作共工,汝其前往,恪共乃事,欽哉!”孔壬拜謝退出。以後大家不叫他孔壬,改稱共工了。那時大司農、大司徒一班大臣,知道他承認了共工之職,都來訪他,問他人手辦理的方針,並且說如有困難之處,我們都願竭力幫助。看官要知道,大司農等為什麽說這種話呢?一則固然希望水災從速平定,二則亦因為是薦舉人,有連帶責任的原故,所以不能不如此。閑話不提。當下共工謝過了他們的盛意,自去治水去了。
且說帝堯自從連遭水患之後,憂心愈深,把這個君主大位,看得來愈加可怕,急求從速脫卸。一日,忽然想起許由。上次他不是說,到沛澤去相訪的嗎?要讓這個天下,還是讓給他。
想罷之後,主意決定,即將政治仍交大司農等代理,即日命駕,往訪許由。一徑往沛澤而來,果然見到許由。帝堯對於他恭敬得很,執弟子之禮,北麵而朝之。說道:“弟子這幾年,連遭災患,百姓塗炭,想來總是德薄能鮮之故。弟子當初即位的時候,曾經發願,暫時忝攝大寶,過一過渡,必定要訪天下之聖賢,將這天下讓給他。現在弟子細想,並世聖賢無過於老師。
願將這天下讓與老師,請老師慨然擔任以救萬民,不勝幸甚。”哪知許由聽了,竟決絕的不答應。帝堯不便再說。哪知到了次日,帝堯再訪許由,許由竟不知到了何處去了。帝堯沒法,隻得仍回平陽而來。
一日,走到太行山邊,忽見樹林之中站著一個怪人,遍體生毛,長約七寸,仿佛如猿猴一般,不覺詫異之至,不知道他是人非人,即忙叫侍衛去探問。過了片時,侍衛就偕了那人同來。那人一見帝堯,就說道:“我是槐山人,名叫倔儉,你看了我的形狀奇怪,所以來問我嗎?”帝堯道:“不錯。汝既然是人,何以會得如此?朕想來決不是生而如此的,其中必有原故,請你說來。”偓佺道:“我從前遇著蚩尤氏之亂,家破人亡,逃到深山之內。那時獨自一人,飲食無著,饑餓不過,恰好山中鬆樹甚多,累累的都是鬆子,我就權且拿來充饑,渴了之後就以溪水作飲料。不知不覺約過了一年,那身上就長出細毛來了。遇著隆冬大寒,有毛遮身亦不覺冷,而且身輕如燕,攀到樹上去,亦不用費力,一聳就能上去,至於下來,更不費事,便是從西樹到東樹,中間相隔數十丈,亦可以一聳而過。
走路亦非常之快,假使有一匹駿馬在這裏飛馳,我亦可能趕它得上。因此原故,所以我亦不問外麵蚩尤的亂事平不平,就安心一意的,一個人住在這深山之中。好在我家屬,都已因亂喪亡,心中一無係戀,落得一個人自由自在。我自從入山之後,多年以來,到今朝才第一次見人呢。我正要請問你們,現在蚩尤氏兄弟怎樣了?炎帝榆罔還存在嗎?從前仿佛記得有一個諸侯,姓公孫,名軒轅的,起來和蚩尤氏相抗,大家很盼望他打勝,哪知仍舊敵不過蚩尤氏,退到泰山之下去,以後不知如何?諸位如果知道,可以告訴我,使我心中多年的記念,亦可以得到一個結束。”
帝堯等聽了,無不大驚,便將蚩尤如何失敗,黃帝如何成功,以及如何傳位少吳、顓頊、帝嚳、帝摯,一直到自己的曆史,大略向偓佺說了一遍。偓佺道:“原來你就是公孫軒轅的玄孫,並且是當今的天子,我真失敬了。不過我還要問一句,現在離蚩尤作亂的時候,大約有多少年?”帝堯道:“大約總在六百年以上。”倔儉詫異道:“已經有這許多年嗎?那麽我差不多將近七百歲了。”說到此處,忽而停住,接著又歎口氣說道:“回想我當時的妻孥親戚朋友,就使不死於蚩尤之亂,到現在亦恐已屍骨無存。我此刻還能活著,真是服食鬆子的好處呢。我已六百多年不見生人,今朝偶然到了山外來,不想恰恰遇見天子,這個真所謂天假之緣,三生有幸了。但是我是一個深山野人,無物可以貢獻,隻有這鬆子,吃了可以長生,我且拿些來伸伸敬意,請天子在此略等一等。”帝堯正要止住他,哪知偓佺旋轉身來,其行如飛,倏忽之間,早已不知所在。隔了片時,即已轉來,手中拿著兩包鬆子,將一包獻與帝堯,說道:“請天子賞收,祝天子將來的壽,比我還要長。”又將一包送與各侍衛,說道:“請諸位亦嚐嚐,這個效驗甚大呢。”
大家正要謝他,隻聽他說聲再會,與帝堯等拱一拱手,立刻又如飛而去。眾人看了,都覺得他的態度兀突,甚為詫異。後來有幾個相信他的人,依法服食鬆子,果然都活到二三百歲。獨有帝堯,心裏想想,現在天下百姓之事,尚且治不了,哪有工夫去求長生,且待將來付托有人,再服食鬆子不遲。因此一來,這一大包鬆子就擱起了,始終沒有吃。到得後來,亦忘記了,這是甚可惜的。
且說帝堯回到平陽,早有大司農等前來迎接。帝堯問起別後之事,大司徒奏道:“起身之後二日,近畿忽發現一隻異獸,其形如羊,青色而一角,與那一對麒麐同住在一起,甚為相得。
經虞人來通報後,臣等往觀,亦不知道它的名字。後來請教赤將子輿,他說這獸名叫神羊,一名獬豸,喜食薦草,夏處水澤之旁,冬處鬆柏之下。它的天性,能夠辨邪正,知曲直。假使遇到疑難之獄訟,是非曲直,一時不能辨別,隻要將它牽來,他看見那理曲而有罪的人,一定就用角去觸他。當初黃帝時候,有個神人,牽此神羊,來送黃帝,黃帝就用它幫辦審判之事。
赤將子輿是見慣的,所以知之甚悉,果然如此,那真是個神獸了。”帝堯聽到此處,忽然想起皋陶,現在差不多已有二十歲左右,聽見說他在那裏學習法律,甚有進步,此刻朝廷正缺乏決獄人材,何妨叫他來試試看。如果有才,就叫他主持刑事,豈不是好。主意決定,於是一麵叫大司農將那獬豸牽來觀看,一麵就飭人到曲阜去宣召皋陶。過了一會,獬豸牽到。其時天色將晚,帝堯已退朝回宮,虞人就將獬豸牽到宮中。那正妃散宜氏及宮人等,聽說有這種神獸,都來觀看。隻見它的形狀和山羊差不多,不過毛色純青,頭上隻生一角,而且其性極馴,亦與山羊無異。大家以為這種馴良的獸,竟有這樣的能力智慧,無不詫為稀奇。散宜氏愈看愈愛,就和帝堯說要將它養在宮中。
帝堯對於這種異物,本來不以為意,既然散宜氏愛它,也就答應了。自此以後,一直到皋陶做士師以前,這隻獬豸總是養在宮中。它的毛片是時常脫換的。散宜氏見它的毛又長,又細,又軟,顏色又雅馴,後來就將它的落毛湊積起來緝成一帳,與帝堯張掛,為夏日避蚊之用,真可謂是苦心孤詣了。此是後話不提。
一日,皋陶到了,帝堯大喜,即刻召見。但見他長身馬喙,麵如削瓜,長成得一表非凡,就要問他說話。哪知皋陶行過禮之後,用手將他的口指指,口不能言,原來已變成啞子了。帝堯大驚,便問他:“何以會啞呢?”那皋陶早有預備,從懷中取出一張寫好的字來,呈與帝堯。帝堯一看,隻見上麵細述病原,原來是前年秋間,扶始忽然得病,皋陶晝夜服侍,憂危之至,而且伺候湯藥,積勞太過。到得扶始死了,他又哀傷過度,放聲一哭,昏暈過去。及至醒後,就不能說話,變成廢疾,這是他致病之原由。帝堯看完就問道:“汝此病總請醫生治過?”皋陶點點頭。帝堯道:“想來曲阜地方,沒有好的醫生,所以治不好。朕叫巫鹹來為汝醫治。”說著,就叫人去宣召巫鹹。
少頃巫鹹來到,細細診視一番說道:“這個病是憂急傷心,觸動喉間聲帶所致,不是藥石所能奏效。但將來遇有機會,也許能夠痊愈,不過亦防得常常要發。”帝堯道:“此刻沒有方法治嗎?”巫鹹道:“此刻真沒方法。”帝堯聽了,歎息不已,暗想:“天既然生了這樣一個有用的人,又給他生了這種廢疾,真是不可解。或者是要將他的材料老一老,再為人用,亦未可知。”當下對著啞子,無話可說。過了兩日,賜了他些醫藥之資,就叫人遣送他回去,按下不表。
一日,帝堯軫念民生,親自到孟門山和山海一帶,巡視一周。隻見那水勢真是漲溢得非凡,所有民居、田畝都浸在大水之中。當地的居民雖則有官府救濟,另外分田授屋,尚不至有蕩析離居之苦。但是長此下去,低窪之地,在在堪虞,終有不得了之勢。想到此際,不免憂從中來,正不知道何年何月方可安枕。忽然想到洪崖仙人的話,隻有西王母能救這個災患,不過要在數十年之後。等到數十年之後,豈不是民生已無噍類嗎!
這卻如何是好?後來一想,西王母住在玉山和昆侖山,老將羿是曾經到過的,何妨去求求他,請他就來救呢。西王母是神仙,總有慈悲之心,隻要誠心去求,或者可以早些挽回劫運,亦未可知。就使求而無效,或者並走不到,那亦是天命使然,人事總應該盡的。想到此處,主意已定,回到平陽,就叫大司農和司衡羿前來,先向大司農說道:“前此洪崖仙人說,大水之災,非西王母不能救,西王母所居仙山,去此甚遠。朕本擬親自往求,奈為國事所羈。汝乃朕之胞兄,王室懿親,就命汝代表朕躬前往誠求。務懇西王母大發慈悲,即速設法,弭此臣災,拯救萬民,汝其往哉!”又向司衡羿說道:“老將是三朝元老,國之重臣。況兼前此曾經到過仙山見過西王母,路途既熟,又和西王母相識,朕擬叫汝做一個副使,陪著大司農前往懇求。
不過老將年紀太高,自從射下十日之後,聞得常有疾病,不知還肯為國家為萬民再吃一番辛苦否?”老將羿道:“為國為民,況兼帝命,老臣雖死不辭。”帝堯聽他說出一個死字,心中大以為不祥,便想不叫他去,就說道:“老將究竟年高,老者不以筋力為禮,何況登山臨水,走萬裏之遙呢!剛才朕失於計算,朕之過也。現在隻要老將將那往玉山及昆侖山的路程,細細告訴大司農就是了。朕不派副使,亦使得。”
哪知羿隻是要去,說道:“區區玉山、昆侖山,萬裏之路,何足為奇。老臣當日不知道走過幾回。今日雖多了幾歲年紀,亦不算得什麽。帝已經派了老臣做副使,忽然又不要老臣去,無非是憐惜老臣,恐怕老臣途中或有不測。但是,就使中途疾病死亡,亦是老臣命該如此,決不怨帝,請帝仍準本意,派老臣作副使吧。”帝堯聽他愈說愈不祥,心中後悔不迭,但已無可如何,隻得派他作副使。老將大喜,稱謝而退。
且說老將羿何以如此之堅決要去呢?一則他平生忠義性成,見義勇為,不避艱險。二則老年人往往恃強,不肯服老。
羿又是武夫,好勇負氣,因見帝堯說他老,所以不服,一定要去了。三則羿自從西王母靈藥被姮娥偷去之後,常想再到玉山問西王母另討。可是去過幾次,總走不上,但此心不死,仍舊在那裏希望。自從射下十日之後,用心過度,身常多病,杜門不出的時候甚多。前此孔丘的任用,正值他臥病在家,不然,他未有不竭力反對的。惟其多病,所以愈希望長生,見西王母的心亦愈切。再加以姮娥一番阻止的話,他又誤會,起了疑心,因此西王母處竟有不能不去之勢。可巧帝堯叫他做副使,仗著天子的洪福,或者可以走得上山,那麽就有達到目的之希望了。
這個千載一時之機會,他哪裏肯放過。有這三個原因,所以他一定要去。閑話不提。
且說帝堯因此事關係重大,大司農等動身的前幾日,他自己先齋戒沐浴起來,虔誠的禱祭天地祖宗。到出行的這一日,又親自冠冕,送他們出城。到得他們臨別的時候,又和他們二人再拜稽首,嚇得二人手無所措,說道:“自古至今,沒有以君拜臣的道理。”帝堯道:“朕非拜汝等,是拜西王母。朕不能親拜西王母,所以將這個大禮,寄在汝等身上。汝等見到西王母後,稽首再拜,就和朕親拜一樣了。”二人別後,一路讚歎帝堯的虔誠不置。
且說帝堯接到各處水災奏報之後,憂危之至。過了一年,水勢有增無減,那汾水下流逼近山海一帶,早已漲溢得不可收拾。帝與群臣商議道:“照此下去,終究不是根本辦法,總須特派專員,前往治理才是。但是在廷之臣,哪個是精於水利的呢?”大司農奏道:“前年孔壬來京時,臣和他細談,覺得他於水利一切,非常有研究,可否就叫他來辦理此事?”大司徒在旁,亦甚讚成。帝堯搖搖頭道:“不行,不行。這孔壬是著名的佞人,豈可任用呢?”羲叔道:“孔壬雖是佞人,但其才可用。當今水災劇烈之時,可否請帝棄瑕錄用。古人使詐使貪,亦是有的。”帝堯還是躊躇。和仲道:“現在無人可使,臣意不妨暫叫他來試試。如果有效,那麽其功可錄。如其無效,再加刑罰,亦未始不可。”帝堯還未答應,羲仲道:“臣觀孔壬,雖是佞人,但近年以來,尚無劣跡,頗能盡心輔導玄元,或者已知改悔,革麵洗心,亦未可知。請帝勿咎其既往,專責其將來,何如?”帝堯見大眾都如此說,乃勉強答應道:“既如此,就叫他來試試。”於是大司農等就飭人前去宣召。
過了多日,孔壬來到乎陽,朝見帝堯。當他入朝之時,帝堯留心觀察,果見那株屈軼草,立刻折倒來指著他,並且一路旋轉,才知道前日赤將子輿等的話不謬,益發證實這孔壬真是佞人。但是既已召來,不能即便遣去,隻能問他道:“現在雍、冀二州,水患甚大,在朝諸臣,多保薦汝去施治,汝自問能勝任嗎?如自問能勝任,朕即命汝前往,功成之日,自有懋賞。
如自問不能勝任,可即自辭,勿貪一時之官爵,致誤蒼生而貽後悔。”孔壬道:“陪臣承帝宣召並諸位大臣薦,如有犬馬之勞可效,無不竭力。不過陪臣遠宋,未知二州水患,究竟如何情形,先前往觀察一周,才可定見。”帝堯道:“能夠如此,亦見汝之慎重。汝可即日前往察看。”孔壬答應退出,自往各處去考察。
過了數月,方才回來奏道:“小臣已往各處看過,大約這次水患,是上麵湖底淤淺之故。湖底淤淺則容受不多,隻有往外麵漲溢,這是一定之理。所以小臣的愚見,治水者先清其源,必須往上流疏浚,以治它的根本,方才可以奏效;若徒從下流設法,是無益的。況且下流三麵,都是崇山包圍,更無法可想,不知帝意以為何如?”帝堯道:“汝能負責擔任此事嗎?”孔壬道:“上流疏浚工程浩大,不能求速效。若帝能假臣以時日,臣敢負責擔任。”帝堯道:“隻要能一勞永逸,朕亦不求速效。
汝從前在帝摯時代,曾經做過共工之官。現朕仍舊命汝作共工,汝其前往,恪共乃事,欽哉!”孔壬拜謝退出。以後大家不叫他孔壬,改稱共工了。那時大司農、大司徒一班大臣,知道他承認了共工之職,都來訪他,問他人手辦理的方針,並且說如有困難之處,我們都願竭力幫助。看官要知道,大司農等為什麽說這種話呢?一則固然希望水災從速平定,二則亦因為是薦舉人,有連帶責任的原故,所以不能不如此。閑話不提。當下共工謝過了他們的盛意,自去治水去了。
且說帝堯自從連遭水患之後,憂心愈深,把這個君主大位,看得來愈加可怕,急求從速脫卸。一日,忽然想起許由。上次他不是說,到沛澤去相訪的嗎?要讓這個天下,還是讓給他。
想罷之後,主意決定,即將政治仍交大司農等代理,即日命駕,往訪許由。一徑往沛澤而來,果然見到許由。帝堯對於他恭敬得很,執弟子之禮,北麵而朝之。說道:“弟子這幾年,連遭災患,百姓塗炭,想來總是德薄能鮮之故。弟子當初即位的時候,曾經發願,暫時忝攝大寶,過一過渡,必定要訪天下之聖賢,將這天下讓給他。現在弟子細想,並世聖賢無過於老師。
願將這天下讓與老師,請老師慨然擔任以救萬民,不勝幸甚。”哪知許由聽了,竟決絕的不答應。帝堯不便再說。哪知到了次日,帝堯再訪許由,許由竟不知到了何處去了。帝堯沒法,隻得仍回平陽而來。
一日,走到太行山邊,忽見樹林之中站著一個怪人,遍體生毛,長約七寸,仿佛如猿猴一般,不覺詫異之至,不知道他是人非人,即忙叫侍衛去探問。過了片時,侍衛就偕了那人同來。那人一見帝堯,就說道:“我是槐山人,名叫倔儉,你看了我的形狀奇怪,所以來問我嗎?”帝堯道:“不錯。汝既然是人,何以會得如此?朕想來決不是生而如此的,其中必有原故,請你說來。”偓佺道:“我從前遇著蚩尤氏之亂,家破人亡,逃到深山之內。那時獨自一人,飲食無著,饑餓不過,恰好山中鬆樹甚多,累累的都是鬆子,我就權且拿來充饑,渴了之後就以溪水作飲料。不知不覺約過了一年,那身上就長出細毛來了。遇著隆冬大寒,有毛遮身亦不覺冷,而且身輕如燕,攀到樹上去,亦不用費力,一聳就能上去,至於下來,更不費事,便是從西樹到東樹,中間相隔數十丈,亦可以一聳而過。
走路亦非常之快,假使有一匹駿馬在這裏飛馳,我亦可能趕它得上。因此原故,所以我亦不問外麵蚩尤的亂事平不平,就安心一意的,一個人住在這深山之中。好在我家屬,都已因亂喪亡,心中一無係戀,落得一個人自由自在。我自從入山之後,多年以來,到今朝才第一次見人呢。我正要請問你們,現在蚩尤氏兄弟怎樣了?炎帝榆罔還存在嗎?從前仿佛記得有一個諸侯,姓公孫,名軒轅的,起來和蚩尤氏相抗,大家很盼望他打勝,哪知仍舊敵不過蚩尤氏,退到泰山之下去,以後不知如何?諸位如果知道,可以告訴我,使我心中多年的記念,亦可以得到一個結束。”
帝堯等聽了,無不大驚,便將蚩尤如何失敗,黃帝如何成功,以及如何傳位少吳、顓頊、帝嚳、帝摯,一直到自己的曆史,大略向偓佺說了一遍。偓佺道:“原來你就是公孫軒轅的玄孫,並且是當今的天子,我真失敬了。不過我還要問一句,現在離蚩尤作亂的時候,大約有多少年?”帝堯道:“大約總在六百年以上。”倔儉詫異道:“已經有這許多年嗎?那麽我差不多將近七百歲了。”說到此處,忽而停住,接著又歎口氣說道:“回想我當時的妻孥親戚朋友,就使不死於蚩尤之亂,到現在亦恐已屍骨無存。我此刻還能活著,真是服食鬆子的好處呢。我已六百多年不見生人,今朝偶然到了山外來,不想恰恰遇見天子,這個真所謂天假之緣,三生有幸了。但是我是一個深山野人,無物可以貢獻,隻有這鬆子,吃了可以長生,我且拿些來伸伸敬意,請天子在此略等一等。”帝堯正要止住他,哪知偓佺旋轉身來,其行如飛,倏忽之間,早已不知所在。隔了片時,即已轉來,手中拿著兩包鬆子,將一包獻與帝堯,說道:“請天子賞收,祝天子將來的壽,比我還要長。”又將一包送與各侍衛,說道:“請諸位亦嚐嚐,這個效驗甚大呢。”
大家正要謝他,隻聽他說聲再會,與帝堯等拱一拱手,立刻又如飛而去。眾人看了,都覺得他的態度兀突,甚為詫異。後來有幾個相信他的人,依法服食鬆子,果然都活到二三百歲。獨有帝堯,心裏想想,現在天下百姓之事,尚且治不了,哪有工夫去求長生,且待將來付托有人,再服食鬆子不遲。因此一來,這一大包鬆子就擱起了,始終沒有吃。到得後來,亦忘記了,這是甚可惜的。
且說帝堯回到平陽,早有大司農等前來迎接。帝堯問起別後之事,大司徒奏道:“起身之後二日,近畿忽發現一隻異獸,其形如羊,青色而一角,與那一對麒麐同住在一起,甚為相得。
經虞人來通報後,臣等往觀,亦不知道它的名字。後來請教赤將子輿,他說這獸名叫神羊,一名獬豸,喜食薦草,夏處水澤之旁,冬處鬆柏之下。它的天性,能夠辨邪正,知曲直。假使遇到疑難之獄訟,是非曲直,一時不能辨別,隻要將它牽來,他看見那理曲而有罪的人,一定就用角去觸他。當初黃帝時候,有個神人,牽此神羊,來送黃帝,黃帝就用它幫辦審判之事。
赤將子輿是見慣的,所以知之甚悉,果然如此,那真是個神獸了。”帝堯聽到此處,忽然想起皋陶,現在差不多已有二十歲左右,聽見說他在那裏學習法律,甚有進步,此刻朝廷正缺乏決獄人材,何妨叫他來試試看。如果有才,就叫他主持刑事,豈不是好。主意決定,於是一麵叫大司農將那獬豸牽來觀看,一麵就飭人到曲阜去宣召皋陶。過了一會,獬豸牽到。其時天色將晚,帝堯已退朝回宮,虞人就將獬豸牽到宮中。那正妃散宜氏及宮人等,聽說有這種神獸,都來觀看。隻見它的形狀和山羊差不多,不過毛色純青,頭上隻生一角,而且其性極馴,亦與山羊無異。大家以為這種馴良的獸,竟有這樣的能力智慧,無不詫為稀奇。散宜氏愈看愈愛,就和帝堯說要將它養在宮中。
帝堯對於這種異物,本來不以為意,既然散宜氏愛它,也就答應了。自此以後,一直到皋陶做士師以前,這隻獬豸總是養在宮中。它的毛片是時常脫換的。散宜氏見它的毛又長,又細,又軟,顏色又雅馴,後來就將它的落毛湊積起來緝成一帳,與帝堯張掛,為夏日避蚊之用,真可謂是苦心孤詣了。此是後話不提。
一日,皋陶到了,帝堯大喜,即刻召見。但見他長身馬喙,麵如削瓜,長成得一表非凡,就要問他說話。哪知皋陶行過禮之後,用手將他的口指指,口不能言,原來已變成啞子了。帝堯大驚,便問他:“何以會啞呢?”那皋陶早有預備,從懷中取出一張寫好的字來,呈與帝堯。帝堯一看,隻見上麵細述病原,原來是前年秋間,扶始忽然得病,皋陶晝夜服侍,憂危之至,而且伺候湯藥,積勞太過。到得扶始死了,他又哀傷過度,放聲一哭,昏暈過去。及至醒後,就不能說話,變成廢疾,這是他致病之原由。帝堯看完就問道:“汝此病總請醫生治過?”皋陶點點頭。帝堯道:“想來曲阜地方,沒有好的醫生,所以治不好。朕叫巫鹹來為汝醫治。”說著,就叫人去宣召巫鹹。
少頃巫鹹來到,細細診視一番說道:“這個病是憂急傷心,觸動喉間聲帶所致,不是藥石所能奏效。但將來遇有機會,也許能夠痊愈,不過亦防得常常要發。”帝堯道:“此刻沒有方法治嗎?”巫鹹道:“此刻真沒方法。”帝堯聽了,歎息不已,暗想:“天既然生了這樣一個有用的人,又給他生了這種廢疾,真是不可解。或者是要將他的材料老一老,再為人用,亦未可知。”當下對著啞子,無話可說。過了兩日,賜了他些醫藥之資,就叫人遣送他回去,按下不表。
一日,帝堯軫念民生,親自到孟門山和山海一帶,巡視一周。隻見那水勢真是漲溢得非凡,所有民居、田畝都浸在大水之中。當地的居民雖則有官府救濟,另外分田授屋,尚不至有蕩析離居之苦。但是長此下去,低窪之地,在在堪虞,終有不得了之勢。想到此際,不免憂從中來,正不知道何年何月方可安枕。忽然想到洪崖仙人的話,隻有西王母能救這個災患,不過要在數十年之後。等到數十年之後,豈不是民生已無噍類嗎!
這卻如何是好?後來一想,西王母住在玉山和昆侖山,老將羿是曾經到過的,何妨去求求他,請他就來救呢。西王母是神仙,總有慈悲之心,隻要誠心去求,或者可以早些挽回劫運,亦未可知。就使求而無效,或者並走不到,那亦是天命使然,人事總應該盡的。想到此處,主意已定,回到平陽,就叫大司農和司衡羿前來,先向大司農說道:“前此洪崖仙人說,大水之災,非西王母不能救,西王母所居仙山,去此甚遠。朕本擬親自往求,奈為國事所羈。汝乃朕之胞兄,王室懿親,就命汝代表朕躬前往誠求。務懇西王母大發慈悲,即速設法,弭此臣災,拯救萬民,汝其往哉!”又向司衡羿說道:“老將是三朝元老,國之重臣。況兼前此曾經到過仙山見過西王母,路途既熟,又和西王母相識,朕擬叫汝做一個副使,陪著大司農前往懇求。
不過老將年紀太高,自從射下十日之後,聞得常有疾病,不知還肯為國家為萬民再吃一番辛苦否?”老將羿道:“為國為民,況兼帝命,老臣雖死不辭。”帝堯聽他說出一個死字,心中大以為不祥,便想不叫他去,就說道:“老將究竟年高,老者不以筋力為禮,何況登山臨水,走萬裏之遙呢!剛才朕失於計算,朕之過也。現在隻要老將將那往玉山及昆侖山的路程,細細告訴大司農就是了。朕不派副使,亦使得。”
哪知羿隻是要去,說道:“區區玉山、昆侖山,萬裏之路,何足為奇。老臣當日不知道走過幾回。今日雖多了幾歲年紀,亦不算得什麽。帝已經派了老臣做副使,忽然又不要老臣去,無非是憐惜老臣,恐怕老臣途中或有不測。但是,就使中途疾病死亡,亦是老臣命該如此,決不怨帝,請帝仍準本意,派老臣作副使吧。”帝堯聽他愈說愈不祥,心中後悔不迭,但已無可如何,隻得派他作副使。老將大喜,稱謝而退。
且說老將羿何以如此之堅決要去呢?一則他平生忠義性成,見義勇為,不避艱險。二則老年人往往恃強,不肯服老。
羿又是武夫,好勇負氣,因見帝堯說他老,所以不服,一定要去了。三則羿自從西王母靈藥被姮娥偷去之後,常想再到玉山問西王母另討。可是去過幾次,總走不上,但此心不死,仍舊在那裏希望。自從射下十日之後,用心過度,身常多病,杜門不出的時候甚多。前此孔丘的任用,正值他臥病在家,不然,他未有不竭力反對的。惟其多病,所以愈希望長生,見西王母的心亦愈切。再加以姮娥一番阻止的話,他又誤會,起了疑心,因此西王母處竟有不能不去之勢。可巧帝堯叫他做副使,仗著天子的洪福,或者可以走得上山,那麽就有達到目的之希望了。
這個千載一時之機會,他哪裏肯放過。有這三個原因,所以他一定要去。閑話不提。
且說帝堯因此事關係重大,大司農等動身的前幾日,他自己先齋戒沐浴起來,虔誠的禱祭天地祖宗。到出行的這一日,又親自冠冕,送他們出城。到得他們臨別的時候,又和他們二人再拜稽首,嚇得二人手無所措,說道:“自古至今,沒有以君拜臣的道理。”帝堯道:“朕非拜汝等,是拜西王母。朕不能親拜西王母,所以將這個大禮,寄在汝等身上。汝等見到西王母後,稽首再拜,就和朕親拜一樣了。”二人別後,一路讚歎帝堯的虔誠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