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蔣介石複出內聞</h4>


    天下事都有好壞之分,下野對別人是壞事,然在蔣介石身上卻成了天大的好事。


    且說寧漢分庭對抗,是因為蔣介石的野心所致。由於蔣的下野,寧漢很快合流,這不能不說是天大的好事。


    寧漢合流後,新的矛盾接踵而來。


    先是胡漢民為抵製從武漢方麵趕來奪權的汪精衛,堅決要求蔣介石複職,有效阻止汪精衛重掌大權;躲在陰暗角落中的蔣介石的嫡係張靜江、吳稚暉、陳果夫、陳立夫等人一直在策劃著蔣介石的粉墨登場;西山會議派對蔣介石的反共行為讚賞有加,隨著蔣的下野,共產黨的崛起,他們越發表現出極切的關注來,雖有一定的矛盾,也希望蔣介石盡快複出;逼老蔣下野的李宗仁等人,在老蔣下台後,並非他們想的那樣,而是樣樣玩不轉,看來還不具備蔣的手腕,“不當皇上不受害”,也希望蔣的複出。因此,在寧漢合流後的第三次會議上,方方麵麵的代表不約而同地讚成蔣介石複職。而為合流作出貢獻的汪精衛卻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原來蔣介石下野那陣子,好像一個臭蛋蛋,人見人踢。現在卻成香餑餑了,人說人誇。仿佛政府少了蔣介石就玩不轉,蔣介石複出是眾望所歸。蔣介石是奇人,蔣介石是救星,就差有人喊爹媽了。


    會場內外是一個樣的熱烈。


    這時,正在北方待機進入南京政治舞台、因受蔣介石下野影響久久不能如願的閻錫山、馮玉祥致電蔣介石,說:“甚盼我兄克日出山,主持軍政,俾得早日完成革命大業。倘若能得如前請,弟等負弩,願聽指揮。不惟弟等私願得遂,大局實利賴之。”


    西南方的四川實力派劉湘也致電蔣介石,表示:“此聞中央全體會議一致決議,敦請我公繼續聘任總司令職權,逖聽之下,無任歡欣。”


    當初汪精衛和武漢方麵要求蔣介石辭職時,不少國民黨大員都是堅定的支持者。如今時過境遷,他們在擁蔣出山方麵又唯恐落在他人後麵,踴躍表態,似乎沒有發生過什麽事,似乎逼蔣辭職是個曆史性的錯誤。


    預備會議正式通過了同意蔣介石複職的決定,會議決定於次年1月間召開二屆四中全會。


    1928年1月2日,在五個月前批準蔣介石辭職的南京政府致電蔣介石,要他:“立即旋都複職,共竟革命全功。貴總司令許身黨國,必有以中樞付托之重,慰國人喁喁之望也。”


    這時的蔣介石,看到當初所有的對手都俯首稱臣,心情也極為高興起來。如果說辭職前,由於分裂國民黨引來那麽多的抗拒和挑戰;那麽辭職後蔣介石的權力和地位已得到黨內的認同,黨內反對勢力繼續存在但已受到中央決議的限製。蔣介石通過辭職,實現了退一步進兩步的目的:推翻了由汪精衛等控製的中央黨部;推翻了合法的武漢國民黨政府;再一次擊敗了汪精衛、西山會議派等反對派;確立了由蔣介石控製的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的合法地位。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一天,他要上任了。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蔣介石專程來到上海,秘密地到南京政府的監獄中看望了當時中國政界和軍界的特殊人物蔣方震。有人要問,這蔣方震何許人也?


    蔣方震雖然姓蔣,與蔣是同鄉,都是浙江人,但並沒有親緣血緣關係。這蔣方震名聲大振,應為當時的知名人士。在日本士官學校的資曆比蔣介石深得多,後赴德國軍校留學深造,被人稱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和戰略家。1912年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曾因為抗議北洋政府對保定軍校的不良管理而自殺未遂。被救活後成了英雄,一直擔任幕僚工作,任北洋政府的總顧問、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總參議、十四省區聯軍總司令吳佩孚的總參謀長。1927年初因為支持唐生智倒蔣,被南京政府抓進監獄。再說蔣方震這個人,因為他的名聲大,抓人容易放人難。讓他出去還不幹,揚言說蔣介石如不出麵道歉,他就要跳崖。所以這事隻能由蔣介石親自出麵處理。


    再說蔣介石也需要蔣方震這樣的名人為自己的政府裝潢門麵,同時也需要他為自己的前程出謀劃策。


    這一天,牢房的大門嘩啦啦地打開了。


    獄頭告訴蔣方震說:“蔣總司令看望你來了!請跟我到會客廳一坐。”


    “讓你受苦了!”在會客廳,蔣介石在宋美齡的陪同下,向老者道歉說。


    “司令和夫人到,我也火消氣散。”蔣方震也激動地站了起來,“如今,天下大事,分久必合,統一大業,還寄希望於總司令啊!”


    蔣介石安頓蔣方震坐下來,道:“今天我和夫人來,就是專門聽任你對時局的判斷。同時也請你出山,任我參議。”


    “你是真的要聽?”


    “那還有假。”


    蔣方震沉思了一會兒,雙手合十,大有諸葛遺風地說:“縱論天下,依我觀,國內雖然爭鬥激烈,威脅總司令事業的不外奉張(作霖)、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閻(錫山)、程(潛)、汪(精衛)、胡(漢民),再加一個李任潮(濟深)而已。而奉張雄視北方,欲南下逐鹿中原,當為心腹大患,總司令首當除之。國民黨內,李、白實力陡增,程頌雲得隴望蜀,馮煥章坐鎮中原,閻百川擁兵山西,李任潮盤踞兩廣,汪、胡出國,實力猶存,且心向國內,諸多勢力,令人應接不暇,實在讓人頭疼啊!”


    蔣介石讚道:“老兄分析得極為有理。我們的對策應該是……”


    蔣方震脫口而出:“總司令欲縱橫天下,須遠交近攻,打拉結合,恩威兼施,切不可四麵出擊,樹敵過多,為今之計,首要的是拉緊馮煥章,穩住閻百川。對於內部正在日益壯大的桂係和對司令並不服氣、並不尊重的程潛等人,我建議李、白與程頌雲貌合神離,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並非同槽之怪,不如間而隙之,壓程抬李,製造矛盾,我等坐觀虎鬥,不知此計可否?”


    蔣介石也道:“此言妙算。此言妙算。”


    就這樣,蔣方震後來長期擔任了南京政府的高級顧問,並在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出任代理校長。


    1928年1月9日,蔣介石發表《告國民革命軍全體將士電》,宣稱要“殲除奉、魯軍閥,實現總理之遺教,早出斯民於水火”,18日正式走馬上任總司令。


    蔣介石複職以後,召開了國民黨四中全會,主要是完成寧漢合流後的中央機構的調整和重組,對蔣介石來說則是為了重新肯定在黨內的地位。此外,就是決定繼續北伐,“完成統一”的“偉業”。


    在此次會議中,蔣介石作為中常委兼組織部長、民眾訓練委員會常委,通過中常會控製國民黨;他作為中央政治會議主席通過一批親信和幕僚,成為事實上的政府控製者;他成為軍委會主席兼軍隊總司令,繼續全麵控製軍隊。總之通過辭職、複職,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和軍隊內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把廣州、武漢政府轉化為蔣記政府,實現了蔣家天下。蔣介石以後22年間的政治路線和政治行為,基本沒有脫離過四中全會確定的主線,因此此次會議對蔣介石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成為他一生政治生涯中的轉折點。


    蔣介石重新上台,首要任務是組織“二期北伐”。因為蔣介石已經叛變革命,已經成為國民黨內最大的新軍閥,“二期北伐”的性質已經和大革命時期的北伐大為不同了,已經由打倒北洋軍閥的戰爭轉變為新軍閥的一場混戰。  <h4>蔣介石前線督戰,東北易幟,北伐結束</h4>


    早在蔣介石組織中央四中全會的時候,北伐軍已經攻克了徐州。


    2月7日會議一結束,重掌軍權的蔣介石,就帶著夫人宋美齡親臨前線督戰。他的座車從南京駛出,一路開往徐州。


    2月的蘇北,春意料峭,返綠的麥苗迎著春風生長。可蔣氏夫婦的心情早已是春意盎然了。這次他來徐州,並沒有跟任何人打招呼。他這一次“突然襲擊”,是想以“新司令、新郎官”的雙重身份給自己的嫡係將領們一個驚喜。


    他和宋美齡一到徐州,就趕到何應欽第一路軍總指揮部。


    當他推開指揮部大門的時候,一個守衛的列兵接待了他。


    蔣介石問:“你們的司令呢?”


    列兵戰栗著回答:“他們到郊外打獵去了。”


    蔣介石由喜轉怒:“其他幹部呢?”


    “也都跟司令一塊去了。”


    “好啊,這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進入總部竟然沒有人迎接和服務,這讓蔣介石難以接受。如果說這是私事,蔣介石不便發作,但在軍事威脅沒有解除的情況下指揮官外出遊樂,這顯然影響和幹擾軍務的實施,要治罪的話完全可以借題發揮。


    興致勃勃的蔣介石被迎頭潑了一盆冷水,當即掛通南京交通部長王伯群(何應欽的大舅子)的電話,命他和中央執委會書記李仲公及何成浚、賀耀組、陳調元等人迅速趕來徐州。


    “總座,有時間限製嗎?”


    “放下電話就來。”


    當天,從南京趕來的王伯群等人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情,心神不定地來見蔣介石。


    蔣介石鐵青著臉對他們幾個人說:“你們看看,偌大的指揮部這般冷清,都去打獵去了,成何體統!按軍法處事,你們說,我們該怎麽處置?”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說話。


    蔣介石提高了聲音:“王伯群,他是你的大哥,你也說說。”


    “軍法在上,嚴肅處置。”


    蔣接著說:“我已經決定,撤銷何敬之(何應欽字敬之)的第一路軍總指揮的職務。原因有三個:第一,他忘恩負義,勾結白崇禧,逼我下野!第二,別人都通電擁我複職,唯獨他遲遲不發擁戴電,實在可惡!第三,外邊有人傳言,說我指揮不了黃埔係,所以,我就來前方試試看,我究竟能不能掌握黃埔軍。”


    “總座英明!總座英明!”王伯群見事已無法挽回,隻得在附和蔣介石的同時,婉轉地提醒蔣介石說:“不過現在正值用人之秋,北伐大軍就要開拔,切忌一線將領變換過大。”


    為了北伐,接著蔣介石下令將全部軍隊組編為四個集團軍:


    第一集團軍總司令蔣介石,總參謀長何成浚,29萬人。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總參謀長曹浩森,副總參謀長秦德純,約31萬人。


    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參謀長朱綬光,政訓部主任趙戴文,約11萬人。


    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前敵總指揮白崇禧,參謀長張華輔,約20萬人。


    此外西南省份的地方實力派和兩廣地區的第八路軍李濟深部,編有陳濟棠的第四軍、徐景唐的第五軍、陳銘樞的第十一軍、黃紹閎的第十五軍、向成傑的第二十一軍、李濟深的新編第四軍等部。


    上述百萬大軍即將壓向魯冀、平津地區,奉係軍閥張作霖和直魯聯軍隻有失敗,一路敗北。


    按照蔣方震的妙計,蔣介石特意去會見坐鎮中原、離平津地區最近的馮玉祥,意在不僅要拉攏馮玉祥,更要讓馮玉祥充當“二期北伐”急先鋒。


    聽了蔣方震的妙計,2月16日,蔣介石帶著新婚夫人宋美齡乘火車經隴海線來到開封,受到馮玉祥的熱烈歡迎。第二天,在馮玉祥的陪同下,蔣介石檢閱了西北軍。看著穿著舊衣爛衫、難禦尚未轉暖的中原寒風的西北軍官兵,蔣介石暗自吃驚,感慨萬分,能夠忍耐如此貧困的軍隊確實不簡單,能夠帶出如此軍隊的將領更不簡單。蔣介石麵對這支在如此艱苦條件下訓練有素、吃苦耐勞、軍紀嚴明的軍隊,暗自思考馮玉祥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同誌”,能吃苦能打仗的西北軍不可能成為聽從自己調遣的軍隊,因此他對馮玉祥和西北軍隻能利用而不能合作,更不能讓西北軍發展壯大。麵對身著厚呢將軍服的蔣介石的一臉疑惑,望著身著貂皮大衣的宋美齡,同為集團軍總司令但穿著上差別極大、經費尚不能維持生存的馮玉祥自我解釋說:“西北軍叫國民軍,國民軍就是為天下勞苦大眾的,如今百姓都受著凍餓之苦,國民軍就更應吃苦。如今國民軍又加了兩個字,叫國民革命軍,它的宗旨就是救民出水火,因此,這國民革命軍比國民更能吃苦,這是不忘本的表現呀!”蔣介石聽了這一席話,連連點頭。


    18日,蔣、馮接受老將馬福祥的建議,在鄭州交換蘭譜,“以示同心同德,生死相共之意”。


    蔣介石給馮玉祥的帖子寫的是:


    安危共仗,甘苦同嚐,海枯石爛,生死不渝。敬奉煥章如胞兄惠存。譜弟蔣中正謹訂。


    馮玉祥給蔣介石的帖子寫的是:


    結盟真意,是為主義,碎屍萬段,在所不計。敬奉介石如胞弟惠存。譜兄馮玉祥謹訂。


    蔣、馮交換蘭譜之後,互相拜了四拜,從此,就結為生死弟兄。


    馮玉祥比蔣介石年長五歲,為盟兄,蔣為盟弟。


    “我們既成了無話不說的弟兄,希望大哥有所指教。”蔣介石以盟弟身份謙遜地說道。


    “老百姓是我們的主人。老百姓喜歡的事,我們做;老百姓不喜歡的事,我們萬不要做。”馮玉祥也以大哥自居,想啥說啥。


    “大哥還有什麽事沒有?”蔣介石依然客氣。


    “如果我們能實行剛才我說的話,我們就能實行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你若再問我,我就告訴你,我們要與士卒共甘苦,兵不吃,我們不要吃;兵不穿,我們不要穿;你若能實行這些話,我們革命一定成功的。”馮玉祥也依然以兄長口氣,直言相告。


    “好,我們一定這樣做。”蔣介石表示接受、聽從。


    蔣介石在得到馮玉祥的承諾後,意氣風發地回到南京正式走馬上任總司令。四支大軍如四發令箭,直搗北方奉係控製的安國軍。


    且說這安國軍,是在大元帥張作霖的領導下,編有孫傳芳、張學良、張作相、吳俊升、張宗昌、楊宇霆、褚玉璞指揮的七個軍團。他們在京漢、津浦、正太路、魯豫冀交界處全麵備戰,等待北伐軍的到來。


    麵對著百萬北伐大軍的壓頂而來,奉軍已成驚弓之鳥。


    蔣軍與奉軍交火已經多次,都是以奉軍敗北為結局。因此,奉軍軍心渙散,無心戀戰。尤其是張作霖信心不足,一旦接火,按張作霖的布置,打不贏就跑,關外是我們的領地,白山黑水是我們的退路。於是北伐軍如秋風掃落葉,一路順利地向北平進發。


    按照以往作戰的慣例,誰先拿下城池就歸誰。四支北伐大軍,誰都希望拿頭功。於是,在向京津進軍中,都加快了腳步。最後第一個攻克京城的是馮玉祥領導的第二集團軍,而陰險的蔣介石卻讓閻錫山占了城池,馮玉祥等好個埋怨。


    占領平津後,東北張作霖已故,其子張學良已明確向南京政府歸順的意願,天下即將一統,整個北伐行動宣告基本結束。  <h4>蔣桂大戰秘笈</h4>


    再說蔣介石的四個集團軍攻下平津,實現天下一統,是喜事也是愁事。


    常言道,江山好打坐亦難。在賀喜之時,內部就鬧起了矛盾。馮玉祥說,當年老子就坐吃北平,打敗張帥,重返北平於公於私都是既定目標。閻錫山說:老子閉關自守在山西,娘子關內休養生息,平津冀一直是我們要擴張的目標。李宗仁說:老子從廣西打到南京,從南京打到武漢,從武漢打到平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奪取平津,也要分到點兒利益。可蔣介石雖然自己的重心不在平津,他卻有更大的野心:“你們不要爭,我有本事一碗水端平。”


    蔣介石為端平這碗水,卻聽從了他的狗頭軍師蔣方震的妙算,實際也是蔣的心計,那就是“打拉並舉,各個擊破”的八字方針。


    蔣介石策劃於密室,經過周密的分析,決定先從桂係李宗仁開刀,原因有三:一是當年逼宮下野就是他出的醜,蔣介石要報一箭之仇!二是桂係所占的地盤直接威脅著蔣的統治中心地區,必欲去之而後安;三是桂係所轄地區不集中,戰線長,且內部矛盾尖銳,比較好打。


    3月26日,蔣介石下令討桂,蔣桂戰爭爆發。


    3月29日,閻錫山通電擁蔣討桂,這時的馮玉祥成了蔣桂雙方極力爭取的對象。


    蔣、馮關係已經破裂。李宗仁、白崇禧派來的秘密代表先於蔣介石在輝縣百泉村找到了馮玉祥。馮表示願與桂係合作,共同討蔣。早在南京編遣會議時,馮就對桂係表示過同情,曾對人說,四個集團軍總司令除桂軍外,都有要職,連張學良都有,唯獨第四集團軍的人,大半閑散,未免有向隅之感。又說,天下事不平則鳴,蔣處理問題如此不平,成為時局前途的隱憂。蔣介石興兵討桂,馮玉祥自然傾向桂方,但在非親信部屬和外人麵前,卻表示對蔣桂雙方“情誼相等,不便偏袒,但求苦心斡旋,息事寧人”。


    爾後,蔣介石也派邵力子到百泉村,請馮回到南京做官。馮表示說,他想辭職出國留學,以備他日效力黨國,希望軍政部長一職由鹿鍾麟代理。接著馮玉祥到了華山,蔣介石派邵力子等又追到那裏。這次,明確請馮出兵援助,並以行政院院長和湖南、湖北兩省主席為籌碼相送。馮玉祥哈哈笑了:“論公論私,皆不能使蔣獨任其艱,我方可出兵12萬,留14萬維持地方安寧。”同時又說,蔣如不改變專製獨裁,即使能戰勝桂係,但繼之而起者仍將大有人在。3月30日,馮玉祥又致電蔣介石,表示可“出兵13萬,以韓複榘為總指揮,出武勝關討之”。


    馮玉祥進行軍事部署:韓複榘部屯兵平漢路南段;石友三部集中南陽一帶;張維璽部在陝南荊紫關;孫良誠部集中豫西作為總預備隊。但是,究竟是援蔣還是助桂?馮玉祥還要看戰局的發展。


    下屬問他:“我們不是要助桂嗎?”


    他對屬下說:“蔣、桂是勢均力敵,總要看上一兩個月,才有分曉。”他認為,北方人爽直俠義,南方人輕佻浮躁,易合易離,而最終收拾大局者,往往是北方人,當蔣、李這兩位南方人打得兩敗俱傷之後,最終要由他這位北方人收拾大局。他采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待蔣、李雙方一敗一傷時,坐收漁人之利。


    馮玉祥按兵不動,作壁上觀。他印刷了大批討逆布告,但所討的是“蔣逆”還是“李逆”,卻留下空白,其中所列的“貪贓枉法,橫征暴斂,屠殺民眾,迫害青年”等十大罪狀,對蔣、李雙方也都適用。他的用意十分清楚:如桂係失敗,可令韓複榘、石友三直驅武漢,布告上就填寫“討桂”二字,先於蔣介石占領武漢,奪取湖北;如果蔣敗,可令孫良誠出徐州,布告上就填寫“討蔣”二字,先於桂係進占南京。


    戰爭在進行。


    馮玉祥態度不明朗,蔣介石已有戒心,為了防止馮兩麵討好,便公開發布了馮給他的電報,內有“玉祥服從中央,始終一致”等語。但是,馮對蔣仍是虛與委蛇,不肯明令討桂。


    蔣桂戰爭進展之快出乎馮玉祥所料。誰知蔣介石重金收買了桂軍將領,桂係將領李明瑞得了150萬元在前線倒戈,戰爭迅速以蔣勝桂敗而結束。


    4月5日,蔣軍打敗桂係兵抵武漢,馮玉祥見勢不妙,急忙表態擁蔣,於4月8日發了個“馬後炮”的討桂通電,並派出代表同邵力子等赴武漢見蔣,以增進與蔣的關係,可是,已為時晚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蔣氏家族全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廷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廷一並收藏蔣氏家族全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