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汴河上,蘇洵和王弗的靈柩已抬上官船。圍觀者人山人海,其中有許多士子模樣的人跪哭,焚燒著祭文。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四月,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在汴京病逝,享年五十八歲。朝廷特賜光祿寺丞,命有司具舟載還。蘇軾、蘇轍辭官守製,經水路將蘇洵與王弗的靈柩運回眉州故裏,蘇洵與程夫人合葬,王弗葬在蘇洵夫婦墓的後側。


    蘇氏兄弟開始了三年的守製,而此時朝廷也發生了巨變。宋英宗做了不到四年的皇帝即駕崩,二十歲的太子趙頊繼位,是為宋神宗。神宗年輕氣盛,聰慧多才,富有謀略,性格剛毅,而且意氣風發,精力旺盛,與英宗大不相同。他深為仁宗時慶曆新政的流產痛惜,也深知父皇雖有心富國強兵,奈何身體虛弱,鬱鬱而終。因此神宗一上台,就開始尋求改革的方針。


    夏日,神宗正在勤政殿內認真閱讀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深為書中之言所打動,拍案叫好,不時讀出聲來:“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於民,而使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神宗正在沉思,卻被外麵樹上無休止的蟬鳴聲打擾,高喊道:“張茂則!張茂則!”張茂則急忙趨進道:“臣在!”神宗頭也不抬地吩咐道:“快將這些蟬兒趕跑!”張茂則遲疑道:“陛下,這樹太高了。再說,這些蟬兒天性如此,趕跑了還會再來!”神宗抬頭怒道:“混賬,趕個蟬兒也推三阻四!”張茂則應聲退下。


    勤政殿外,張茂則招呼小太監趕蟬。但因樹高,小太監疊人梯,摔得亂七八糟。神宗走出殿外,見此狀哭笑不得,於是親自持杆趕蟬。小太監嚇得跪在一邊,張茂則不知所措,情形十分滑稽。


    這時,年近四十的太子舍人韓維走來,施禮道:“陛下!陛下!”神宗沒有聽見,繼續趕蟬。張茂則近前輕聲喊道:“陛下,太子舍人韓維來見。”神宗停止趕蟬,拍拍手道:“師傅來了。”韓維躬身道:“微臣見過陛下。不知陛下為何驅趕蟬兒?”神宗不耐煩地說:“朕正在讀王安石的大好文章,誰知這些蟬兒讓人心煩,故而驅趕!”韓維微笑道:“蟬鳴樹上,乃是自然之理。倘若趕而複來,又當如何?”神宗略有不屑道:“師傅總是給我講自然之理。蟬鳴樹上是自然之理,難道我想趕蟬就不是自然之理?趕走複來,來了再趕,不也是自然之理?”韓維一驚,勉強說道:“陛下聖明,這——這都是自然之理!”


    神宗大悅,轉頭問韓維道:“那好,師傅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沒有?”韓維點頭道:“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又稱‘萬言書’,當年傳頌京城,誰人不知,臣自然讀過。”神宗忙問:“你以為如何?”韓維道:“洋洋萬言,氣勢不凡,所論切直,一針見血;對策有力,切實可行,慨然有矯世變俗之誌。”神宗又問:“那好,師傅說說,王安石要變法,是不是自然之理?”韓維陡然一驚,遲疑道:“這——陛下,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那當然是自然之理了。”


    神宗笑道:“好,好,太好了。師傅告訴我,當年他為何要寫這‘萬言書’?”神宗見樹上還有蟬兒,借著小太監疊的人梯,繼續持杆驅蟬。韓維便隨著神宗的動作轉著身子,盡量讓神宗聽見自己的聲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經時任樞密副使的包拯包大人力薦,王安石任度支判官,後至翰林院。也就是在翰林院期間,他寫了這‘萬言書’,指斥朝政衰俗,提倡變法。就其內容,與範文正公當年推行慶曆新政頗多相似,但比慶曆新政所倡導的內容更嚴密、更實際、更深刻。”


    神宗繼續趕蟬,一邊問道:“那為何仁宗帝不用王安石變法呢?朕聽說是緣於首相韓琦之反對?”說著話,神宗險些跌倒。韓維嚇得趕緊上前一扶,道:“哎呀,陛下小心。當時的大事不是變法,而是如何讓皇權平穩過渡。仁宗帝龍體欠安,又無子嗣承襲皇位,建儲立嗣才是大事。仁宗體弱,已不可能完成變法大業,隻有留待來人。現在看來,當時韓琦所為並無過錯。”神宗歎道:“真是至公之言。但不知王安石人品如何?”韓維笑道:“在當今士人中,介甫堪為大賢,生活儉樸,安貧樂道,不好聲色美姬,以詩書文章為樂,不喜做官,屢辭要職,隻求為皇帝和天下百姓做實事。吾不知,除司馬光外,還有誰能與其比肩!”


    神宗終於將蟬兒趕走,走下人梯,拊掌大笑。神宗一伸手,示意韓維走出門外,二人邊談邊走。神宗喜道:“聽說師傅與王安石私交甚好,想必對他十分了解吧。”韓維忙回道:“陛下,旁人不敢說,但微臣對介甫的確頗為了解。陛下盡管發問。”神宗笑道:“朕先不問,師傅倒聽朕說說王安石,看朕說的有誤嗎?他乃撫州臨川人,少年好讀書,過目終身不忘。屬文動筆如飛,見識廣博,誌向遠大,才華橫溢。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二十二歲中進士。三年任職期滿後,一反常人之態,主動要求到僻遠的小縣任縣令之職。”韓維大驚。


    神宗接著說:“任上,他起堤堰、決陂塘,大興水利;興學校、嚴保伍,邑人便之。尤其於青黃不接之際,以官倉之穀貸給無錢購買糧種的農戶,俟其秋後計息還糧。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諸多貧民的困難,而且官府也有盈餘。官倉中的陳穀也換成了新穀,打擊了豪富對貧民的盤剝,使百姓與官府兩受其惠。結果,此縣大治。”韓維喜道:“陛下竟對王安石了如指掌。”


    神宗皺起眉,問道:“後來王安石到常州等地做官,政績不凡,朝廷多次調其入朝為官而不就。師傅,你說說,若朕讓他入朝,他會不會來?”韓維激動地說:“陛下,士為知己者死,賢臣但求明主,王安石一定會來!”神宗擊掌歎道:“好,太好了。王安石現在何處?”韓維回道:“現任江寧知府!”神宗道:“即刻宣他進京!”韓維喜道:“謹遵聖命!”


    聖旨很快下到江寧,王安石領到聖旨興奮不已,感慨萬千。這日,他帶著兒子王雱來到江寧水門賞心亭外散步。王雱是王安石唯一的兒子,現已二十多歲,雖體弱多病,但才華橫溢,誌向高遠。父子倆憑欄俯瞰大江,豪情迸發。


    王雱喜道:“父親,新帝急不可待地召您進京,必為變法大計。”王安石笑道:“不錯,韓維來信已說了。”王雱問:“不知父親有何感慨?”王安石意氣風發地說:“國若不興,更待何時!”眼前的大江驚濤拍岸,轟然如雷……


    處理好家事,王安石一家於當年初秋抵達汴京。到京後,王安石便迫不及待地上書要麵聖。


    這日一早,邇英殿內,神宗以手支頤,正在打盹兒,張茂則領著王安石快步趨入。王安石見神宗在打盹兒,毫不猶疑地跪地行禮道:“微臣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嚇得張茂則在一旁做手勢叫王安石小聲點。


    神宗聽到王安石響亮的聲音,猛地驚醒,看見王安石,急忙遮掩睡態,道:“快快平身!”王安石起身拱手道:“微臣來遲,望皇上恕罪!”神宗笑道:“嗬嗬,王安石,是朕早早來等你,連覺都沒怎麽睡!”王安石大為感動,複跪下道:“陛下如此厚待微臣,微臣當肝腦塗地以報陛下。”神宗忙說:“哎,起身,賜坐。”張茂則拿過錦凳,王安石謝過坐下。


    神宗興奮地說:“王安石,聽說這幾年你使鄞州大治,朝野讚揚,不知你有何以教朕?”王安石道:“陛下聖明,微臣不敢。”神宗道:“不要客氣,請隨意講吧,朕等著聽哪!”王安石回道:“是,陛下——但不知陛下以為國家當前之勢如何?”神宗笑道:“噢,你倒考起朕來啦!”王安石凜然道:“微臣不敢,隻是想幫陛下參詳國事!”


    神宗點頭道:“朕以為,大宋承平百年,雖積慶有餘,但也積弊甚多。如今,民不富,國尤貧,官多、兵多、費多,政令不合時宜,法令不能暢通,西夏、遼國環伺而不能禦,仁宗帝、英宗帝欲變而未能成,乃當今之國勢!”王安石激動地站起道:“陛下聖明,陛下聖明!大宋有陛下,乃大宋之福也!”神宗堅定地說:“朕雖年幼,但奉天承運,不敢不秉承祖、父遺願,不敢不富國強兵!還望王卿家傾力助我!”王安石大為感動,眼含熱淚道:“為陛下,為大宋,微臣願鞠躬盡瘁!”


    神宗點頭道:“好。朕看過你當年的萬言書,深為所動。前日,富弼路過京城,朕召見之,問及國政。富弼認為應二十年不言兵,也不宜重賞有邊功者。朕欲強國,當何以為先?”王安石顯然早有準備,應聲回道:“陛下,當以術為先。”神宗沉吟片刻道:“嗯,以術為先。那朕又問你,祖宗守天下,粗治太平,能百年無大變,又當怎麽講?”


    王安石正氣凜然道:“因循苟且的官員們無不以百年無事為由而攻擊變革圖強者。然則,以唐、宋相比即可見分曉。大宋百年無事,積貧積弱,而大唐百年多事,天下大治;大宋百年無事,屈和於外邦納貢,而大唐百年多事,疆土遼闊,天下無敵,萬邦來朝。”


    神宗猛地點頭,深以為然,又問:“對呀!朕欲效法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王安石搖了搖頭,響亮地回道:“陛下何不效法堯舜?唐朝雖強,但製度不周,故江山不能以永久;如果以法治推行堯舜之道,則天下可以永久大治也!”神宗興奮地站起,說道:“朕願聞其詳。”


    …………


    這是曆史上一次著名的君臣問答,宋神宗與王安石整整談了幾個小時的國政。王安石係統地講述了自己關於政治、財政、經濟乃至軍事上的改革謀略,神宗極受鼓舞,深感王安石就是能與自己成就大業的人才。而王安石亦為神宗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的遠大抱負所折服。君臣二人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由此開始了不僅是宋朝,也是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


    這日清晨,崇政殿內,氣氛莊嚴,神宗臨朝,器宇軒昂。


    他掃視群臣,興奮地說:“今日朝會,可謂眾卿齊聚,群賢畢集,朕十分高興。朕今日要與眾卿共商變法之事,希望眾卿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自神宗下旨要王安石進京,朝中大臣均已猜到神宗欲行改革的決心。今日神宗雖已發話,但事關大計,眾人相互看看,都不敢輕言。


    神宗覺得奇怪,無奈地問韓琦道:“韓琦,你是首輔,你先說吧!”韓琦支吾不語,神宗逼問,韓琦才吞吞吐吐地說:“臣不是不言,實是因為尚未思慮周全。”神宗笑道:“哎,世上哪有萬全之事,凡事隻有先說先幹,爾後才能完善。如事事都先策萬全而後才做,那隻能議而不決!”韓琦奏道:“陛下聖明。那臣先說了。”神宗道:“說吧,言者無罪。”韓琦高聲說道:“臣以為施行新政變法,時機尚未成熟。”


    神宗大驚,問道:“嗯!韓琦,先帝仁宗時,你就說時機尚未成熟;到了朕,你還說時機尚未成熟。你是不是對新政變法有何成見呀?”韓琦心頭一緊,確知神宗改革之意已定,遂說道:“陛下,臣對變法絕無成見。當年慶曆新政,臣與富弼、杜衍、歐陽修皆是範公變革的骨幹人物,慶曆新政所提倡的‘七事’‘八事’還是臣提出的呢!”


    神宗點頭道:“喔,那你說什麽時候時機才成熟呢!”韓琦道:“施行變法還須數十年後。”神宗不悅地說:“數十年,朕如何能等得及,你怕是更等不及了。”韓琦回道:“陛下,所謂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革故鼎新乃百年大計,千秋偉業,本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事。如疾行猛進,則欲速不達,恐怕有顛覆之虞!”範鎮、歐陽修出班表示讚同韓琦的觀點。他們當然也知改革之重要,隻是大家素知王安石行事之迅猛,而神宗也正值年輕氣盛之時,若強力推行改革,確實於國家有危險。


    這時,王安石出班奏道:“陛下,微臣有話要講!”神宗高興地應允。王安石高聲奏道:“韓琦所言,臣不敢苟同。以朝代論之,西漢初年,因戰亂連年,亟須休養生息,故漢初行黃老之學,至有文景之治,這是慢慢調養;秦孝公時,國勢不昌,諸侯爭霸,形勢危殆,孝公不得不用商鞅之法,商鞅變法雖屢遭詬病,但秦國因此富強,是不爭的事實;中唐之時,永貞革新不成,至有晚唐的變亂;我朝仁宗時,慶曆新政半途而廢,至有今日的積弊。如此形勢,若不行雷霆之變,若再慢慢調養,實則是愈加積重難返,愈加百弊叢生,終至外不能禦契丹、西夏,內不足保民安國,至於變亂乃至覆亡,亦為可知。”隨著王安石的話音,神宗頻頻點頭,朝廷上卻鴉雀無聲。


    王安石話音剛止,神宗便盯著大家,想尋求變法的支持者,此時也有些人輕聲點頭稱是。胡宿欲出班說話,被王珪用眼神製止,王珪轉動眼珠,仔細觀察。這時,韓琦出班,回頭朝王安石怒道:“大膽!什麽‘變亂’‘覆亡’,一個五品州官,豈可在朝廷上如此放肆!”王安石駁道:“皇上征言,言者無罪。宰相豈可阻塞言路!”神宗擺手道:“哎,是朕要眾卿暢所欲言。”


    司馬光出班奏道:“皇上,大宋百年承平,自古所無。此乃上天所祐,遽變恐遭天譴;人心思安,遽變恐致人言;祖宗之法已深入人心,遽變恐使人不知所據!以此論之,法不可變。即使緩變,也要因循而行。”說完後也有人輕聲表示讚同。


    王安石一臉不滿地駁道:“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唯有富國強兵、保境安民,才是天道,才是人言,才是萬法之法!”司馬光怒道:“你……你……豈敢如此狂妄!”韓琦也指著王安石道:“放肆!”王安石不屑地回道:“哼,理屈而詞窮不可怕,不堪的是理屈詞窮還要強詞奪理,最不堪的是理屈而詞窮還要以勢壓人!”韓琦被氣得一時說不出話。


    神宗拍案而起,揮揮手道:“朕說過,知無不言,言者無罪。朕雖不敏,也知以禮為先。朕方才說過群賢畢至,但沒想到頃刻之間就朝堂鼎沸。”韓琦一愣,隨即點頭稱罪。司馬光也自稱有失朝儀。


    神宗坐下道:“好啦。既是爭論不下,朕隻好乾綱獨斷。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專主變法事宜。歐陽修,你替朕擬旨吧!”歐陽修遲疑地看看韓琦,一時未語。神宗見狀,驚怒道:“怎麽,你敢欺朕,敢抗旨?”歐陽修心中一驚,低頭道:“是,臣遵旨!”神宗生氣地宣布退朝。


    雖然有著神宗的鼎力支持,但朝中老臣皆力反強行變法,因此王安石雖升任參知政事,但變法事宜一時難以展開。


    遠在眉州守製的蘇軾兄弟卻對朝中的風雲變幻毫無所知。不知不覺,在家已有將近兩年了,小蓮為了不影響蘇軾,自回眉州後閉門不出,每日教蘇邁讀書,吃飯也隻由下人送至閣樓,避免與蘇軾見麵。但蘇軾豈能忘情,見小蓮如此,心中更是愧疚,於是形容日漸消減,也不修邊幅,與過去的蘇軾幾乎判若兩人。無聊與無望的日子困擾著他,也奪去了他雙目中睥睨一切的豪氣。


    蘇家的閣樓幽雅靜謐,窗戶緊閉,小蓮正在樓上為蘇邁縫補衣物。時至午飯之時,五歲的蘇邁端著一大碗飯菜走了進來,脆生生地叫道:“蓮姨,吃飯了。”小蓮收拾起針線,笑著接過飯菜。終日閉窗而不見陽光使她臉色蒼白,有幾分病美人的沉靜虛弱。小蓮笑道:“蓮姨這就吃。邁兒,去,把桌上那篇古文抄寫一遍。”蘇邁搖搖地跑過去,坐到桌前,執筆抄寫古文。小蓮小口地吃著飯,微笑地看著蘇邁。


    這時,蘇轍、史雲正在蘇轍書房的窗邊,看著小蓮所在的閣樓。蘇轍歎道:“唉,哥哥如今終日消沉,深困於小蓮姑娘。眼看丁憂期滿,哥哥尚無法自拔,這可如何是好?”史雲道:“相公,哥哥對小蓮姑娘情深似海,一時怎能割舍得下?你得勸勸哥哥。”蘇轍搖搖頭,說:“怎麽勸?哥哥現在誰的話也聽不進。”史雲轉身坐下,歎道:“唉,數日後王閏之妹妹就要進門了,這可如何是好?”二人無奈地歎氣。


    閣樓內,小蓮吃完飯,盤中卻還剩了許多。她走到蘇邁身旁,蘇邁擱下筆,嬌聲道:“蓮姨,我累了。”小蓮笑道:“邁兒不累,繼續抄寫。”


    這時,采蓮走進來收拾碗筷。小蓮道:“表姑,又煩勞您了。”采蓮笑道:“小蓮,就別跟表姑客氣了。”蘇邁跑到采蓮身邊,拉著采蓮的衣襟說:“姑奶,教我唱個歌好不好?”采蓮放下飯盤,笑道:“好,好。邁兒聽著。有個老頭七十七,娶個媳婦八十一。生個兒子九十九,得個孫子一百一。”蘇邁不解道:“怎麽兒子比父親大,孫子比爺爺大呢?”采蓮一愣,笑道:“喲,看這孩子,我——”小蓮笑道:“那是說著玩的!”蘇邁嘟起嘴說:“說著玩也不能騙人啊!”采蓮起身說:“啊呀,我可教不了你。”


    小蓮抱過蘇邁唱道:“邁兒,來,跟蓮姨學。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蘭花盆裏裝。三月桃花紅十裏,四月薔薇靠短牆。五月榴花紅似火,六月荷花滿池塘。七月梔子頭上戴,八月桂花滿樹黃。九月菊花初開放,十月芙蓉正上妝。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臘梅雪裏香。”蘇邁搖頭晃腦,跟著一句句地學。蘇邁高興地重複著小蓮所教的歌謠,又蹦又跳,很是開心。采蓮看著小蓮,歎口氣:“小蓮嗬,真是枉了你好才學。”小蓮微笑著,笑意中卻有些淒涼。


    蘇軾從外麵回來,在閣樓下癡癡地聽著上麵隱約傳來的小蓮的歌聲,悵然地望著緊鎖的門窗。很快,蘇邁的歌聲響起,蘇軾側耳聽著,神情愈發黯然,隻有無奈地閉上眼,仰首對著陽光,忽而睜眼,舉步走了出去。


    蘇軾迷迷糊糊地來到一處野地裏,秋日的陽光很溫暖,蘇軾找到山路邊的一塊草叢躺下打盹兒,用草笠遮住臉。


    這時,一個牧童吹著短笛,騎著黃牛路過。黃牛沒看到路邊的蘇軾,差點踩到他。牧童惱道:“你是哪家的閑人,竟躺在這裏睡大覺!”蘇軾取下草笠瞟一眼牧童,並不理會,繼續頭蓋草笠打盹兒。牧童哈哈大笑,隨即又搖頭歎氣,對著黃牛說:“唉,世上閑人多,誰知你這黃牛苦呀。”黃牛“哞——”了一聲,甩著尾巴走開。蘇軾聽到牧童的話,揭開草笠想了想,但很快又蓋上,繼續睡覺。


    一覺醒來,已是午後。眉山田間,農人正在收割水稻,一片喜悅的豐收景象。蘇軾戴著草笠,靠著巨石,在旁百無聊賴地觀看,手中搖動著一根狗尾巴草。


    忽聽得蘇轍叫喚的聲音,轉臉看到不遠處,蘇轍手持一封書信興衝衝地跑來。蘇軾一副悲喜不驚的表情,向蘇轍招了招手,又繼續觀看農人。蘇轍興奮地將手中書信交給蘇軾,說:“哥哥,找你好半天,王安石來的書信。”蘇軾卻幾無反應,隨意瞟了一眼信封。


    蘇轍興奮地說:“哥哥,聞說王安石受新帝重用,施行新政變法。他這封信當是與哥哥商討變法大計的!哥哥,快拆開來看!”蘇軾仍是一臉淡漠,掂量了一下手中書信,又將它交還給蘇轍,懶洋洋地說:“子由,我對朝中之事早已意興索然。你若想看,自己看吧。”蘇轍搖搖頭,著急地說:“哥哥,你!哥哥,你不能再這樣萎靡不振了!唉,眼看丁憂將滿,你我就要回京赴任,你豈能對朝中之事意興索然呢?”蘇軾笑道:“子由,你坐下。”蘇轍氣呼呼地坐在草叢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有一種境界叫蘇東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冷成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冷成金並收藏有一種境界叫蘇東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