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知名的法國人曾經說過:“年輕人是很幸運的:他們將會親眼見到偉大的事物。”他於一個多世紀之前發表了這個看法,假如他還活著,今天他或許還會重複這句話。自從法國大革命的時代開始,世界形勢再沒如20世紀前40年那樣產生讓人目眩的變化。


    人類仍然在登山的道路上辛苦前行,痛苦地爬出了充滿戰爭迷霧的深穀,極力通過合作爭取和平及正義,並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人們曾希望,人類曆史上遭受最慘踐踏的1914年至1918的衝突將會是一場結束戰爭的戰爭。對曆史有所了解之後,我們應該可以解釋其中一些重大的失敗,靠智慧與勇氣繼續麵對未來。


    第44章解釋了為什麽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下一章講述這場戰爭是如何進行的,協約國是如何獲勝的。第46章是“新地圖與新法律”,將指出這場戰爭的收獲與損失。第47章談到關於戰後的民主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問題,主要是亞洲與非洲;第48章講到國際聯盟與國際法庭;第49章簡略概述了和平階段世界的情況。再接下來就是“危機的年頭”這一章與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章。


    <h2>


    </h2>


    <h2>


    第43章 國際無政府狀態</h2>


    近代史敘述的是各方麵進步的曆史。歐洲與美洲人民於1914年之前的125年中,在製造機器、獲得民主與擴大對其他諸洲的掌控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可是他們卻在一件事情上失敗了。近代史最大的悲哀是未能在國際關係中用公理取代強權。爭端依然要靠相互殘殺來解決。


    文明的推進不是消弭戰爭,而簡直是使戰爭更為可怕了。科學家與發明家設計出了更加致命的毀滅性武器。工業為海陸軍配備了更大的巨炮。民主體製由公民組建而成的強大軍隊取代了舊時人數不多的雇傭兵。歐洲這個最先進的大陸於1790年至1913年陣亡了約450萬人。


    一、為什麽近代國家要打仗


    近代國家繼續進行戰爭有各種因素,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國際無政府狀態。


    1、國際無政府狀態。無政府狀態是指沒有政府去實行法律與維持秩序的狀態。比如說,假如一個國家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每個人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每個人都要帶著槍來保護自己, 這便是無政府狀態。


    目前,國家和國家之間恰恰就處於這種狀態。每個國家想要做什麽或是敢做什麽便能夠做什麽,由於還沒有一個國際政府為這些國家製定法律並強製一切國家去遵守。國家正如缺少法律的人們,全副武裝到牙齒,不遵從任何法律或權威。這便是我們所說的國際無政府狀態。


    反對無政府狀態的努力?在1914年世界大戰以前,用法律及和平來取代國際無政府狀態的各種嚐試都沒有徹底成功。在中世紀,基督教教會曾經嚐試阻止戰爭,但教會還未強大到能製止所有衝突,尤其是在後期。俄國沙皇亞曆山大曾於1815年創建了維護和平的“神聖同盟”,梅特涅為了相同的目的組成了四國同盟,可是卻都徒勞無功。


    1848年之後,列強時常召開會議商討國際紛爭。這種國際合作的做法常常被稱作“歐洲協調”。


    國際會議?為了解決關於土耳其與巴爾幹各國的問題,曾在巴黎、柏林、倫敦召開會議。1884年至1885年間,在柏林召開的會議規範了在非洲取得殖民地的一般準則。1900年,列強合作鎮壓中國的義和團起義。這種合作毫無疑問製止了一些戰爭,但並不能徹底阻止戰爭。


    海牙會議?為結束國際無政府狀態而進行的一次最著名的嚐試,是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於1898年至1899年間所做的努力。他邀請諸國派出代表前往海牙共謀和平,於1899年召開海牙會議。由於包括德國在內的國家反對削減海陸軍軍備,所以這次會議在這方麵並未取得什麽成果。但是,在海牙成立了國際仲裁法庭,有爭執的國家可以將國際紛爭呈交法庭去做出裁定。這次會議還草擬了一部法典,以防在戰爭中采取不必要的殘忍手段,但是,這些法律並未實行。


    1907年,在海牙召開了第二次和平會議,但是國際無政府狀態依舊盛行。1911年至1912年的意大利與土耳其的戰爭,和1912年與1913年巴爾幹各國同土耳其的兩場戰爭,都說明了海牙會議並未取得多少成果。


    2、領土爭端。引起戰爭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國家間的領土爭端。1814年—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罔顧民族情感劃定了一定會引發糾紛的疆界,結果導致德國、意大利與比利時不得不采取武力來贏得自由。這些國家獲得解放以後,仍然存在有爭執的地域威脅著和平。比如,意大利還想獲得被奧地利占領的一些地方。法國希望重新征服阿爾薩斯—洛林。在巴爾幹半島以及東歐的其他地方,還存在某些“痛處”。


    假如每個國家都認可民族自主權,準許所有有爭執的行省的人民采取公民投票的方式,那麽領土爭端或許不會威脅和平。公民投票可以使有爭執地方的人民來決定他們想屬於哪個國家。在19世紀中葉發生過幾次公民投票的事例,但在1871年以後就再也沒有出現。


    3、新重商主義。引發戰爭的另一個原因是19世紀舊的重商主義思想的複活,尤其是主張國家政府應該保護與促使它的公民在國內外經商的舊思想。這是引起關稅保護與帝國主義的原因。即使說近代的全部戰爭都是由於那些有影響力的自私商人想牟取暴利而引起的,也不算言過其實。有的戰爭,比如中國的鴉片戰爭,主要就是由於商業利益而爆發的。


    這種新的重商主義被稱作“新重商主義”。


    4、民族榮譽。“民族榮譽”這個近代觀念也阻礙著維護和平。19世紀盛行一種“民族榮譽”理論,所有民族國家都必須具有絕對的主權,不應該受到任何形式的外部掌控。報紙宣揚所有愛國人士的責任是為國家的“民族榮譽”而戰,無論國家的立場對錯與否。“對也罷不對也罷,都是我的國家”,這就是極端愛國人士的格言。


    5、戰爭的“科學”辯護。近代國家的好戰精神也被一種教導所強化,認為戰爭是一件好事,意味著強大與進步的國家打敗了弱小落後的國家。這種信念源於錯誤地理解了有關植物與動物進化的科學理論——達爾文學說。盡管將進化論用於戰爭是錯誤的,但軍國主義主張蓄養大批軍隊準備戰鬥,是發動戰爭的一個有力原因。普魯士擴編軍隊,而且在1866年同奧地利作戰,又於1870年同法國作戰。普魯士在戰爭上的成功使得奧地利、法國、日本、俄國以及意大利都采用了這種廣泛軍事訓練的體製。所有國家都認為自己的軍隊是用來自衛的,鄰國的軍隊是用來入侵的。這意味著所有國家都對鄰國存有懷疑與恐懼。


    6、海軍主義。“海軍主義”是軍國主義的雙生兄弟。當一個強國擴編海軍的時候,其他列強便開始驚慌起來,也開始擴編自己的海軍。在1898年—1914年,德國開始建立一支龐大的艦隊,英國便將德國當作是可能的敵人,是對英國海上霸權的一種威脅。但是,英國的海軍相當於任意兩個國家海軍力量的總和。


    7、秘密外交。戰爭的最後一個原因是秘密外交。不同國家的公使們與大使們時常秘密簽訂協議,拒絕公開秘密協議與結盟條款。普通民眾從來都不知道何時會被召集去扛起槍支。


    戰爭的機會倍增是因為除了時常為了自己的紛爭作戰,還常由於盟國的紛爭而被卷入戰爭中。


    二、秘密外交與危機


    為了了解秘密外交是如何造成曆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就必須回溯到1870年至1871年間的普法戰爭。


    俾斯麥的外交?俾斯麥於1871年自法國手中奪取阿爾薩斯—洛林,讓法國變成了德國的死敵。但是,隻要俾斯麥還是德意誌帝國的宰相,法國敢尋找報複機會的危險還是非常小的。因為德國的陸軍是全世界最強大的。


    三國同盟?另外,德國還有強大的同盟,而法國起初卻是孤立無援的。俾斯麥於1882年和奧匈帝國、意大利成立了防禦同盟。著名的三國同盟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也被俾斯麥勸服了,與德國簽訂了一個秘密的防禦同盟。


    法俄同盟?1890年,年輕的德皇威廉二世免去了俾斯麥的職務,沒有繼續簽訂俾斯麥與沙皇之間的條約。1892年,俄國成了法國的同盟。假如法國遭到德國的進攻,俄國將會支援法國;同理,假如俄國遭到進攻,法國也會出兵進行支援。


    英法協約?其次,法國向英國求得友誼,盡管它最近已成為英國在非洲的激烈競爭者。法國與英國在1904年簽訂了協約,認可英國對埃及的掌控,同時英國還許諾不反對法國在摩洛哥的主張。這是“親密協約”的開端,或者說是英法間互相體諒的開端。


    英俄協約?1907年英國與法國的同盟國——俄國簽訂了一份一樣的協約。英國與俄國在亞洲,尤其是在波斯,曾經是相互妒忌的敵人,可是如今卻消除了隔閡。英國通過協約與法國以及俄國聯合起來,而法國與俄國間有著穩固的盟約。由英、法、俄三強組建成的集團常常被稱作三國協約。


    日本的地位?三國協約還仰仗日本方麵的額外幫助。1902年,英國與日本建立了防禦同盟。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防禦同盟得到鞏固了,日本與俄國、法國也簽訂了協議。


    意大利的地位?意大利與三國協議也存在秘密諒解。盡管它仍是三國同盟的成員,卻與法國有秘密協議,前者想要征服的黎波裏,後者想要奪取摩洛哥。假如德法間爆發戰爭,意大利將會維持中立。


    列強的均勢?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好像是一個非常平衡的“均勢”。在一方的某個成員擴充軍隊,或是一艘新戰艦下水,另一方便會緊張起來,覺得它的安全遭受到了威脅。從1904年至1914年期間,雙方的海陸軍都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增加,直至雙方都在極重的負擔下搖搖欲墜。


    國際危機?“均勢”最糟糕的特征就是它的不牢靠。每隔一年左右便會出現一次“危機”,兩個同盟已經到了臨戰的狀態。1905年、1908年以及1911年,在摩洛哥與巴爾幹半島的危險行徑都幾乎引發國際戰爭。更將歐洲逼近戰爭的是1912年—1913年的巴爾幹危機,那時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保加利亞與希臘進擊並戰勝了土耳其。整個歐洲戰雲彌漫。多虧英國外相愛德華·格雷爵士集結列強,及時和解。


    憤怒與“備戰”?可是德國與奧匈帝國對於這個結果非常不滿意。首先,土耳其是德國與奧匈帝國的友邦,它因為戰敗喪失了很多領土,國力被大幅削弱。其次,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王國是奧匈帝國身邊的一根刺,差不多將領土擴張了一倍。1913年夏天,奧匈帝國秘密地向它的同盟國主張采取一些舉措來壓製塞爾維亞。但是,德國與意大利表示拒絕。表麵上暫時維護了和平,可是卻維護在危險點上。沒人知道下次危機何時發生。同時,歐洲大陸上的全部列強都在狂熱地擴充他們的軍隊。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如何開始的


    大公的被刺?1914年6月28日,一位莽撞的南斯拉夫青年發射了幾顆震驚世界的子彈。奧匈帝國大公弗蘭西斯·斐迪南與他的妻子在駕車穿越薩拉熱窩的街道時,被子彈打中喪命了。薩拉熱窩屬於奧匈帝國波斯尼亞省的一個城鎮。因為被刺的大公是奧地利皇帝弗蘭西斯·約瑟夫的侄子與最有可能的王位繼承人,這個罪行在奧地利掀起了憤怒的浪潮。奧地利人覺得這個陰謀的背後有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王國的擁護,所以一定要懲罰塞爾維亞。


    實際上,這個刺客盡管講的是南斯拉夫語,還有南斯拉夫的民族情感,但卻並非塞爾維亞公民,而是波斯尼亞人。塞爾維亞沒有任何罪證。奧地利政府的一個特務報告說,他找不到塞爾維亞政府組織這場陰謀的證據。但是,他發現一些塞爾維亞官員曾經幫助這些陰謀者獲取武器。這場陰謀是在塞爾維亞的首府貝爾格萊德策劃的。塞爾維亞政府準許進行反抗奧地利的煽動。


    貝希托爾德的最後通牒?貝希托爾德伯爵是奧匈帝國的外交大臣,他覺得薩拉熱窩暴行能讓奧地利有理由對塞爾維亞采取強硬舉措。塞爾維亞是奧地利身旁的一根刺。假如對塞爾維亞煽動在奧地利的南斯拉夫人不進行阻止的話,或許奧地利終有一天會土崩瓦解的。現在正是采取行動的時候。所以,貝希托爾德於1914年7月23日對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後通牒,控訴塞爾維亞未能阻止反抗奧地利的陰謀。


    最後通牒主張塞爾維亞取締所有反奧的刊物與社團,將塞爾維亞學校中反奧的教師辭掉,禁止反奧的教學書籍,準許奧地利人協助阻止反奧宣傳的工作。塞爾維亞必須在48小時之內給予答複。


    戰爭爆發?貝希托爾德伯爵有意讓最後通牒這麽苛刻,目的在於讓塞爾維亞不能答應。正如他的預料,塞爾維亞拒絕了他所提出的某些要求,但提議將這幾點呈交仲裁。俄國與英國都敦促他再給塞爾維亞更多的時間考慮,可是他竟大膽地按照他的計劃施行。奧匈帝國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了。


    俄國擁護塞爾維亞?俄國實踐了在1908年至1909年危機中許下的諾言,警告奧匈帝國不要攻打這個小斯拉夫王國,沙皇命令動員他的所有軍隊。


    德國擁護奧匈帝國?俄國軍隊的動員既威脅到了奧匈帝國,還威脅到了德國。它將會讓俄國軍隊靠近德國與奧匈帝國的邊界,再開始行動。德國的軍事領導者說,對此進行容忍將等於德國自殺;假如戰爭爆發,這將會讓俄國處在有利地位。德國立刻主張俄國停止動員。在俄國表示拒絕的時候,德國便對,俄國宣戰了。這是在1914年8月1日。


    法國的卷入?法國是俄國的同盟國,德國詢問法國政府是否有幫助俄國的意願。法國拒絕表態中立,德國又於1914年8月3日對法國宣戰。


    比利時的卷入?比利時阻礙了德國計劃的施行,因為德國將軍們已經為戰爭做好了攻擊計劃:派遣一支軍隊快速通過比利時與盧森堡,在行動緩慢的俄國軍隊可能采取行動以前,就給法國以致命的攻擊。


    包括普魯士在內的列強在一份條約中曾做出保證,比利時要保持中立。但比利時卻擋在了德國入侵法國的路上,這份條約也是德國的障礙。德國宰相認為撇開這份條約、長驅穿過比利時是錯誤的違約行為,可是他沒有膽量反對德國軍閥們。德國軍隊於8月4日進攻了比利時。


    英國的卷入?直至此時,英國還尚未確定如何行動。英國政府曾經秘密向法國承諾,假如德國海軍攻擊法國海岸,英國戰艦會進行攔阻。英國不管怎樣都會加入戰爭,它無法允許友邦法國與俄國被打敗。但當德國軍隊攻入比利時,英國的態度便不是問題了。當天英國就向德國宣戰了。


    不久以後,日本跟隨了英國的行動。門的內哥羅也加入到戰爭中,站到了塞爾維亞一邊。


    意大利的為難?意大利是歐洲僅存的一個還維持中立態度的強國。表麵上它是德國的同盟國。私底下,它與法國有合作協議。意大利表示:德國與奧匈帝國首先引發戰爭,它沒許諾要幫助一場侵略性質的戰爭。


    原因與責任?因為導致戰爭的外交活動是秘密進行的,起初沒人準確知道哪些是真正有罪的國家。協約國指責德國,尤其是德國皇帝。德國人與奧地利人卻指責俄國與英國。各國人民依例都願意相信自己的政府是無辜的,而敵國才是有罪的。後來,很多真相被揭露了,上千的秘密文件被公開了。證據表明奧地利獲得德國的許可,故意的、有計劃地向塞爾維亞宣戰。但不能明確德國是否有意要引發一場大戰。在這點上,意見還存在分歧。一些曆史學家覺得德國是有罪的,而有一些人卻主要指責俄國與法國,還有一些人說雙方都應負責任。


    所有的真相都還不清楚,大概過去很多年也不會被徹底弄明白。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德國與奧地利都沒有,協約國也未在戰爭開始時公開所有真相。假如想要了解這場衝突的根本原因,就必須得回溯到1914年7月之前。總結起來,戰爭的原因可以歸納為:(1)國際關係處於一種不受約束的無政府狀態;(2)各國之間的領土爭端;(3)新重商主義;(4)“民族榮譽”的錯誤見解;(5)戰爭意味著“適者生存”的錯誤看法;(6)軍國主義;(7)海軍主義;(8)秘密外交與秘密聯盟。


    這種種原因好像炸藥,稍微一碰就會爆炸。薩拉熱窩的刺殺與奧匈帝國的最後通牒給這個炸藥的爆炸點燃了星星之火。


    <h2>


    </h2>


    <h2>


    第4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h2>


    本章隻有幾頁的篇幅,無法對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全麵的講述。許多國家加入到這場大戰中,上百萬人民被殺,上百萬婦女與兒童肝腸寸斷,流離失所;推翻了舊政府,成立了新政府;在爭鬥中簽訂了公約與協議,重大的條約標誌著戰爭的結束。價值上億的種種財產受到了損壞;諸國負擔了前所未有的戰爭債務;而關乎和平的各種難題還是未獲得圓滿的解決。


    一、德國在陸地的勝利


    德國抱著很高的期望引發這場世界大戰,軍隊要比世界上的所有軍隊都組建得更完備,武器更先進。德國具有1866年與1870年至1871年戰爭所獲得的速戰速決的曆史經驗。它的財富與資源非常雄厚,它的人民非常愛國。


    德國的計劃?俄國擁有強大的軍隊與豐富的資源,可是它的鐵路係統落後,因此集結兵力的速度緩慢,在德國的東部邊界采取行動更加推遲了。所以德國打算先對抗西方,在英國能提供給法國有力的幫助以前給法國以挫傷性的攻擊;之後再與奧匈帝國共同進攻俄國,戰勝俄國,奪取戰爭的勝利。在多次戰役中,德國與奧匈帝國仿佛正按著既定計劃走向成功。


    德國在西方的勝利?1914年8月初,德軍越過盧森堡與比利時突襲法國。在穿越盧森堡這個小小公國的時候,並未遇到什麽困難,可是比利時卻進行了強烈的抗議,並且奮起反抗。雖然他們戰敗了,但是他們阻礙了德軍前進的步伐。這讓法國有時間來進行防禦,讓英國有時間派遣軍隊前往法國。這自然讓德國人大為惱怒。


    德國委派了一名軍人總督常駐在布魯塞爾,將比利時當作一個被征服的行省。他們燒毀了很多公共建築,包括魯汶大學無比珍貴的圖書館。他們還強逼比利時人幫其籌款。比利時軍隊的殘餘部隊加入到了法軍與英軍的行列中,英勇奮戰。


    德國鋼與火的漫長戰線燒到了法國境內,差不多到達巴黎。裏爾、色當與蘭斯等城市與成百上千個市鎮以及村莊落到了德國人手中。


    馬恩河的敗仗?9月初法軍固守馬恩河一帶,防線東端跨過凡爾登。德國人被遏製住了,之後又被打退一段距離,因此保住了巴黎。雙方挖壕對峙,中間隔著靜寂的“無人地帶”,蜿蜒崎嶇的自孚日山脈直達北海,有600英裏長。


    德國在東方的勝利?同時,俄國在東部已開始進攻德國與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反抗非常弱,因為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激戰正酣。但是德國很快便在9月底的坦能堡戰役中將俄國製服了。俄國軍隊的人數非常多,可是許多士兵都是文盲,沒有經過嚴格、專業的作戰訓練和精良的裝備。另外,俄國國內的政府獨裁、不得民心,俄國官員們大多腐朽無能,也是導致失敗的一個原因。


    俄國的崩潰?直至1915年春,俄國停止了進攻。夏季,興登堡將軍率領一支強大的德軍,摧毀了俄國的戰線,俄屬波蘭全境都被征服了。1917年春,俄國的一場革命打倒了沙皇,建立了共和國。到了1918春,俄國居然潰散、混亂到向德、奧單獨投降以及和談的地步。這一切對被稱作中歐列強的德、奧來說是一場重大的勝利。同時,在西線,它們保住了陣地,雖然向凡爾登的另一場進攻失敗了。


    土耳其與意大利?1914年秋,土耳其加入到了中歐列強的行列中,意大利於1915年春參加了協約國。協約國在嚐試奪得君士坦丁堡的時候,損失極重,意大利在高山地帶攻擊奧地利的過程中也死傷了幾萬人。


    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1915年秋,在進攻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以及阿爾巴尼亞的時候,保加利亞站到了奧、德與土耳其一邊。1916年8月,羅馬尼亞加入了協約國,入侵奧匈帝國,可是不久便被中歐列強的聯軍所征服。希臘意圖保持中立。希臘國王是德國皇帝的妹夫,但是許多希臘人都同情協約國。


    新的戰術?這場世界大戰很快便顯現出耗時長久與耗費驚人,並且它與以前的曆次戰爭在性質與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區別。


    整個國家都被武裝起來了:以前作戰的士兵隻不過是上千人,而現在卻是上百萬人。上百萬的士兵分散在各個戰場,躲藏在一條條漫長的戰壕中,比如西線長達600英裏,東線長達900英裏。以前也有幾次使用過壕溝與隧道,比如美國內戰中1864年—1865年間在弗吉尼亞州的彼得斯堡。可是這場世界大戰的戰壕與隧道卻更深更長,並且普遍如此。在對峙雙方的戰壕間設有倒刺的鐵絲網,假如要想奪得敵人的戰壕,軍隊就一定要跨過這些阻礙。


    炮兵?在這場世界大戰中,很少出動騎兵,但炮兵的作用卻發揮到了以往想象不到的極致程度。機關槍也被大量使用,整條戰線上被放置著大炮,用來清除“無人地帶”的阻礙,毀壞敵人的陣地與掩護步兵的衝鋒。最初德國在炮兵方麵占據上風。後來他們還擁有了一些巨炮,能從60英裏之外或是更遠的地方朝巴黎射擊。但很快法國與英國在炮戰中挺住了。


    除了大炮發射的炮彈,還添加了用手投、飛機投放、安放在海裏的種種炸彈。德國使用了致命的毒氣,協約國也跟著效仿。協約國製造出了鐵坦克,它可以爬山跨溝,噴射煙火與發射子彈。雙方還都使用了作戰能力很強的飛機。


    飛機?飛機是這場世界大戰中顯著的特征。上百架飛機在戰壕上方飛來飛去,拍攝與偵察敵軍的行動,驅趕敵機,並在敵人戰線的戰略要點上投放炸彈。


    汽油發動機?假如沒有汽油發動機,這場戰爭便會很不一樣。笨重的坦克安裝了汽油發動機,衝倒樹木、柱子以及柵欄。它還發動快速的摩托車、卡車以及高速的飛機。


    二、英國在海上的勝利


    英國一直將主要的戰鬥力量放在艦隊上。英國海軍的人數與火力是德國的兩倍,在戰爭中充分發揮了艦隊的威力。


    英國的海軍? 1、首先,英國海軍封殺了德國海軍,讓德國的軍艦與其餘船隻大部分時間困在德國的海港內。這樣便剝奪了德國運送軍隊進攻英國的工具,讓英國免遭如比利時、法國以及波蘭被入侵的恐怖。


    2、其次,英國通過海軍的優勢可以及時對法國進行支援。英國不但可以從不列顛群島,還可以自英帝國各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印度等地集結人力,運往法國,和法軍與比利時軍隊一起作戰。軍火與糧食的供給也是通過英國船隻運往法國的。


    3、再次,英國海軍切斷了德國大部分的對外貿易。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英國軍艦與法國以及俄國的艦隊一同張開巨網,奪得了德國幾乎所有的遠洋商業。失去了海上貿易,德國便不能在國外市場上出售貨物,也無法購買自己所需的商品。


    4、最後,英國人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和他們在拿破侖戰爭與一些更早期戰爭中所做的一樣,他們四處進攻奪得敵人的殖民地。英國於1914年在日本、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幫助下,奪取並占領了德國在太平洋上所屬的所有島嶼。日本還奪得了在中國膠州灣的德國商港。


    在非洲,英國人在法國殖民地軍隊的幫助下,於1914年征服了多哥,於1916年征服了喀麥隆。自南非開拔的英軍於1914年鎮壓了布爾人的暴動之後,又於1915年橫掃了德屬西南非洲,於1918年完成了對德屬東非的征服。


    三、海上的損失與悲劇


    英國在海上的損失?土耳其在1915年加入到中歐列強的行列中以後,一支英法聯合艦隊打算強行通過達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海峽是從愛琴海通往馬爾馬拉海與君士坦丁堡的一條狹長的海峽。但麵對土耳其用來控製這條狹窄海峽的堡壘與炮台,軍艦無計可施了。有幾條船被打沉了,強行闖過去的計劃失敗了。協約國的陸上軍隊也在這裏被土耳其人擊敗了。雖然如此,幸虧這支英國海軍,協約國才能將土耳其的一支大軍牽製在達達尼爾海峽。協約國於1915年10月攻占了希臘的薩洛尼卡港,這是一個具有作戰價值的基地。


    德國在海上的損失?英國在海上的勢力不斷擴張,對中歐列強與土耳其產生的威脅也持續增加。德國軍艦偶爾與英國艦隊作戰,可是並沒有占上風。1914年11月1日,德國遠東艦隊在智利海岸外科羅內爾角附近打敗了一支英國艦隊,但下個月它便被另一支更龐大的英國艦隊在福克蘭群島海麵消滅了。1916年春,德國的戰鬥艦隊駛進北海,在日德蘭戰役中重創英國艦隊,但自己的損失也相當嚴重,被迫退至本國領海。德國的巡洋艦有時偷偷地駛過北海,炮轟英國的臨海城鎮,但必須快速返回,否則有些艦艇就被打沉了。


    潛艇?德國與英國海軍在潛艇方麵的實力不相上下,潛艇簡稱為u—船。它是一種攜帶魚雷的小型船舶,可以在水下航行很長的距離,瞄準敵人艦艇的兩舷在水中發射威力極大的魚雷。可是即便是與潛艇交戰,英國海軍還是能夠獲勝。


    餓困方案?在戰爭初期,德國人一開始不但使用潛艇攻打敵軍戰艦,還用它來打沉商船。德國人對潛艇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大批生產,將作戰範圍擴展到不列顛群島的周圍,甚至還駛入了地中海。德國憑借潛艇來切斷英國的貿易往來,並且假以時日,想讓英國暴發饑荒並困死。


    潛艇方案的成功基於摧毀進出大不列顛的所有商船。但假如不幸打沉中立國家的船隻,他們便會提起抗議,並且被打沉的船隻過多,他們可能會加入協約國來反抗德國。因此使用潛艇不僅對英國,就連對德國也很危險。


    盧西塔尼亞號的悲劇?1915年5月,德國潛艇在愛爾蘭外海打沉了英國的一艘巨輪盧西塔尼亞號,旅客死亡人數達1 200人,其中包括100多名美國人。這個消息傳到美國,激發了美國人對德國的強烈仇恨。美國政府提起憤怒的抗議。德美兩國的外交照會來往長達一年之久,其間時不時還會有潛艇的暴行來加重危機。直至1916年5月德國承諾不會再在未警告或是未救助旅客脫險的相應舉措之下對商船發射魚雷。


    幾乎有一年,德國擔心引發美國的敵對,停止了潛艇行動。同時,英國死死地抓住了德國的商業與殖民地。


    四、世界在動蕩中


    列強的均勢?直至1917年,這場世界大戰好像打了個平手。德國在東歐打贏了,可是在西歐它的陸軍卻被阻止並打退了,英國在海上捏住了對方的軟肋。德國人獲得最終勝利的唯一希望就在於摧毀英國的海上勢力。隻有做到這點,德國才能戰勝意大利與法國,就像它戰勝塞爾維亞、羅馬尼亞與俄國一樣。


    潛艇戰的再起?要摧毀英國的海上勢力,德國再次用上了潛艇。1917年1月的最後一天,它違背了給美國許下的承諾,宣布自此以後,英國各島、法國與意大利周圍的一定範圍以內,所有海上的交通運輸將“不會再做進一步的通知,使用所有武器進行阻止”。


    這便意味著,在一定的地域之內,德國艦艇一看見敵國或是中立國的所有船隻就必須將它們打沉。


    美國被激起?德國的粗野聲明激發了美國的敵意,由於它背離了美國曆來所要求的每項關乎海上自由的權利。他們還獲悉德國已打算從墨西哥與日本攻擊美國,美國人的憤怒達到了極點。


    美國宣戰?美國於1917年4月向德國宣戰。同年12月,向奧匈帝國宣戰。


    美國的幹涉對協約國來說猶如天助。美國可以給它們提供上億美金、有用的金屬、充足的糧食、不計其數的船塢、龐大的艦隊、巨大的人力及最重要的,它那飽滿的熱忱與忘我的理想。


    世界在動蕩中?差不多在美國宣戰的同時,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打倒了沙皇,還成立了共和政府。在1917年至1918年期間,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直接或是間接地卷進了戰爭。古巴與巴拿馬也迅速跟隨美國向中歐列強宣戰。1917年後期,希臘、暹羅、利比裏亞、中國與巴西加入了對德戰爭。1918年危地馬拉、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海地與洪都拉斯都隨之加入了對德戰爭。直至此時,已有25個國家,包括最富有與人口最多的國家,團結在一起共同反抗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與土耳其的中歐同盟。


    呼籲和平?1917年8月,考慮到世界的混亂與苦痛,勝負又一時無法見分曉,教皇本篤十五世發出了一項關於和平的特別號召。他呼籲交戰國依據“正義的精神力量”,而非依據強權,創建“公正與長久的和平”來結束可怕的衝突。


    美國的威爾遜總統代表協約國講話。他回答說,他讚同教皇盡力追求公正的和平,同時他還覺得因為德國政府所持的態度,此時還不可能談和,戰爭一定會持續下去。


    德國的樂觀主義?中歐列強能否在那時結束戰爭是值得懷疑的,因為他們仍然有成功的希望。1917年至1918年出現了預兆著他們似乎要勝利的三個重要因素。


    1、潛艇戰的進展。1917年自1月至6月,德國潛艇打沉船隻噸位達到330萬噸。他們希望照此下去,潛艇戰役很快便會讓英國暴發饑荒,並會阻止美國軍隊運送到歐洲。


    2、“失敗主義”的增加。戰爭引發的矛盾如此激烈,金錢與生命的損耗如此嚴重,讓雙方都有許多人企盼和平。可是和平主義,或是“失敗主義”,在俄國、意大利與法國都步入了最危險的階段。在法國,1917年4月埃納河以北的戰鬥失敗以後,發生了兵變。隨之,意大利在卡波雷托與一些地方打了敗仗。在俄國,布爾什維主義的和平主義人士奪取權力,讓俄國退出了戰爭。1918年3月,他們以對中歐列強與土耳其非常有利的條件議和了。


    3、俄國的退出。俄國在有益於中歐列強與土耳其的條件下退出戰爭,是給了中歐列強希望的第三件大事。基本將“失敗主義”逐出了德國與日德蘭戰役。中歐列強忘記了他們近來所吹噓的“不割地、不賠款”的口號,重新集結在軍閥身後,去獲得“自勝利贏取的和平”。


    五、中歐列強的最大努力


    努力跟隨樂觀主義一同上升?1917年至1918年的整個冬季,德國為了對抗在法國的協約國軍隊,盡最大力量做出了很多準備。統一的作戰機關——德國總參謀部讓中歐帝國的軍隊作戰能力提升很快。興登堡元帥與魯登道夫將軍是這個機關的領袖。他們在西線集結了大批軍隊,還準備了大量的巨炮與軍火。


    德國的最終進攻?德軍於1918年3月在聖康坦附近的索姆河河穀攻擊英軍,並在亞眠附近開辟了一條通道。4月,他們在裏爾的西側攻打英軍,勉強推進了15英裏左右。5月,他們沿著埃納河攻打法軍,朝南推進,跨過山岡的障礙,來到了馬恩河上的蒂埃裏堡,距離巴黎約40英裏。


    猛烈的攻擊與大槌式的打擊讓德國撈取了很多領土與不少戰利品,將戰線差不多推進至1914年馬恩河戰役前夕曾占據過的陣地。


    但收獲的代價是極其高昂的,人員大批傷亡,不隻是法國人與英國人,還有德國人。協約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德國的軍火與人力也漸漸耗損殆盡。


    奧匈帝國的挫敗?1918年6月,奧匈帝國在意大利東北部為了打敗沿著皮亞韋河的意大利人,進行了一場破釜沉舟的嚐試。他們從多處過河,在一個地方前行了5英裏,但意軍又集結起來將他們趕走了,讓他們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奧軍在皮亞韋河上的最終失敗標誌著形勢發生轉變。條頓人的勝利結束了,協約國的成功開始了。


    六、協約國的勝利


    雖然俄國瓦解了,意大利被迫退至皮亞韋河,法國再度退回至馬恩河,中歐列強並未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協約國在意大利、法國與在海上的抵抗都在增強。對這一切,德國潛艇戰役的失敗要承擔主責。


    潛艇的失敗?德國的潛艇在戰爭中遭到慘敗。至少,它的力量與協約國的努力反擊相抵消了。1917年上半年,雖然德國潛艇打沉協約國的船隻噸位達到了330萬噸,但從此以後,德國潛艇便沒有那麽走運了。因為英美海軍的持續警戒,潛艇的破壞作用不斷降低。1917年下半年,它們隻打沉了230萬噸。1918年上半年便不足175萬噸了。同時,美國與英國的造船能力也在持續穩定地提升,因此於1918年,商船下水的噸數遠遠超越了被損壞的噸數。


    所以英國並未被德國餓困,海運亦沒有被阻斷。英國增強了對德國的封鎖,還與美國合作,持續將人力與軍火運往到法國與一些戰線。其他很多國家基於對潛艇戰的憤怒,受到英美威望日益增加的激勵,在1917年至1918年早期紛紛加入了協約國。


    快速運輸?除了德國潛艇戰的失敗以外,1917年至1918年還有兩個有益於協約國的成果,美軍訓練速度之高與運輸過大西洋之快。直至1918年 7月底,已經有100萬以上的美國士兵來到法國,計劃加入對德國的總攻。


    更好的組織?還有一個顯著的成果就是各協約國增強了戰時政府,統一了軍事領導。


    各協約國的戰時政府?大衛·勞合·喬治於1916年12月擔任了英國首相,在各政黨有力人物的幫助下,為英國注入了新的力量與決心。1917年11月,喬治·克列孟梭擔任法國總理,而維托裏奧·奧蘭多擔任意大利首相。兩人都是幹練的政治家與熱忱的愛國人士。他們壓製了“失敗主義”,強力進行戰爭。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傑出而善辯,他與奧蘭多、克列孟梭、勞合·喬治真誠的共同合作。


    統一的軍事領導?中歐各帝國借力於統一的軍事製度。1918年3月,法國、英國、意大利與美國最終都答應將它們全部的軍隊交托給最高統帥來指揮。這個重任選擇由斐迪南·福煦將軍來擔當,他是一個身形矮小、兩鬢花白、雙眼深邃的65歲的法國人。歸福煦統率的有貝當元帥統領的法軍、黑格元帥統領的英軍、狄亞斯將軍統領的意軍與約翰·j·潘興將軍統領的美軍。


    這項智慧計劃的益處不久便顯現了。


    第二次馬恩河戰役?福煦將軍采用機敏的手段,使德軍於1918年春在西線艱難的推進中耗損力量而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之後7月德軍意圖在蒂埃裏堡與埃佩爾奈之間穿過馬恩河,福煦將剛到的美軍與他的英法老戰士們一同投入戰鬥。


    1918年7月的第二次馬恩河戰役協約國贏得了勝利。不但阻擋住了德軍的推進,還讓法美軍隊奪取了蒂埃裏堡,將敵軍向北驅趕過了埃納河。


    更重的災難?對德國人來講,第二次馬恩河戰役要比1914年的第一次馬恩河戰役損失更為慘重。1914年德軍用占據優勢的炮兵與較多的軍火儲備,可以在埃納河高地的壕溝中堅守住他們在法國與比利時的陣地不被攻破。但是,到了1918年他們已成為強弩之末,損失慘重,還沒有援助。他們最終在兵力與裝備方麵都無法戰勝協約國。


    協約國繼續勝利?協約國趁著勝利的勢頭,並未停止。他們四處無情地猛攻德軍的陣地。1918年11月初,德軍差不多都被逐出了法國,還被奪走了比利時的大多數地區。


    在巴勒斯坦與美索不達米亞?協約國的成功並不局限於法國與西線。1917年12月,一支在艾倫比將軍統率下的英軍已自埃及推進至巴勒斯坦。他們與一支阿拉伯軍隊會合,戰勝了土耳其軍隊,還占領了耶路撒冷。1918年,英軍與阿拉伯軍北上奪得了大馬士革與阿勒頗,同時還有一支英軍在美索不達米亞自巴格達沿著底格裏斯河向上遊推進。1918年10月,土耳其失去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巴勒斯坦與敘利亞。


    在馬其頓?協約國軍隊於1918年9月在薩洛尼卡得到了法軍與英軍還有塞爾維亞、希臘與意大利軍隊的支援,兵力上的優勢壓垮了保加利亞軍隊,還重新占據了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與門的內哥羅。


    奧匈帝國的崩潰?在大局解體中,奧匈帝國瓦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南斯拉夫人紛紛站起來抗爭,宣告本國的統一與獨立。協約國軍隊從南方經塞爾維亞進攻匈牙利。羅馬尼亞人重新加入戰爭,從東方威脅奧匈帝國。意大利人將奧匈帝國軍隊趕出了皮亞韋河,乘勝繼續追擊,直至他們於1918年11月占據了特蘭托與的裏雅斯特。


    中歐聯盟的崩潰?條頓人的中歐聯盟已岌岌可危,它的軍隊打了敗仗,士氣頹廢,將軍們喪失了信心,君王們與政治家們驚慌失措,民眾高聲疾呼著要和平。


    最後一個參加條頓聯盟的國家是保加利亞,同時它也是第一個退出的。它於1918年9月30日向協約國無條件投降。一個月以後,土耳其與奧匈帝國也隨之投降。


    停戰?德國於1918年11月11日同協約國簽署了停戰協議。協約國占據了萊茵河左岸(法國一側)的所有領土,法國得到了阿爾薩斯—洛林,還占領了美因茨;美軍駐守在科布倫茨;而英軍駐紮在科隆。


    德國向協約國交出了全部的戰艦與潛艇、大批的火車頭、摩托運貨車與火車車廂。條頓聯盟倒台並崩潰了。德國、奧匈帝國與保加利亞被解除了武裝,俯伏在成功的協約國腳下。


    十四點原則?德國在停戰協議上簽字要遵照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來的著名的“十四點原則”,這十四點是威爾遜總統於1918年1月提出的,講明了協約國的作戰目標。這些原則包括:(1)取消秘密外交;(2)獲取海上自由;(3)清除經濟阻礙;(4)縮減諸國軍備;(5)公平的調整一切對殖民地的主張;(6)自俄國撤兵;(7)光複比利時;(8)將阿爾薩斯—洛林還給法國;(9)完成對意大利的國家統一;(10)奧匈帝國的諸民族有自主權;(11)應給予巴爾幹半島諸民族自主權;(12)應給予土耳其自主權;(13)波蘭獲得獨立;(14)建立國際聯盟。


    協約國基本上都讚成威爾遜的“十四點”,但是唯獨對“獲取海上自由”有所保留,它們很清楚地附上解釋:“德國陸、海、空軍的入侵,對協約國的百姓及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這些損失全部應該由德國賠償。”


    七、悲劇與損失


    生命的損失?協約國出動兵力4 000萬人,中歐列強有2 000萬人,總數是6 000萬人!在這個龐大的數字裏,差不多有900萬人失去了生命,2 000萬人受傷。


    傷亡的士兵大部分是家庭中最年輕、最幹練、最健壯、最具生氣以及最有前途的成員。除他們以外,還應該算上上百萬的百姓,男子、婦女與兒童在饑餓、病痛與暴亂中死亡。全世界的生育率明顯降低。


    財政上的損失?為了給付軍事衝突的巨大費用,交戰國所承擔的債務直線上升。各個國家都在國內發行戰時公債,向公民籌集巨額債款,歐洲協約國向美國所借的款項大約為100億美元。


    各國債務快速增加的同時,世界財富的生產卻不斷下降。因長達4年多的戰爭期間,歐洲的主要國家從農場、工廠、商鋪中帶走了上百萬的人力,有的送去戰場當兵,有的安置在軍火工廠當工人。生活費用每處都在上漲。有些國家政府已麵臨破產,民眾尤其苦不堪言。


    財產的損壞與戰爭債務的負擔給以後的歲月造成了慘重的後果。戰後,參戰的各國大多要償還戰爭債務和利息,還要重建破壞的城市設施。貿易恢複得極為緩慢,並且隻恢複了一部分。一些政府打算發行更多的紙幣來填補支出,結果卻使鈔票幾乎一文不值,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每況愈下。


    <h2>


    </h2>


    <h2>


    第45章 新地圖與新法律</h2>


    一、巴黎和約


    1919年1月在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麵臨著重大任務。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世界地圖要重繪;要遵照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製定條約;要將國際聯盟的憲法草擬出來。


    32個國家?這是一場總統、首相、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學家、銀行家、將軍等各種人物齊聚一堂的盛會。其中有三個人最傑出,也就是法國的“老虎”克列孟梭、幹練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這“三巨頭”掌控了所有決定。但是,代表總共有70人,代表著曾在戰爭中反抗德國的32個國家。可是德國自己卻沒有代表,有的中歐列強也沒有,俄國也沒有。協約國打算寫好條款,之後命令戰敗國接受這些條款。


    條約?這70位正式代表由上百個秘書、地理學家、曆史學家、金融家及一些各方麵專家協助工作。盡管如此,條約的準備工作還是花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最終,敵對各國被召集到了巴黎,準確地講,是來到了巴黎附近的市鎮,分別被命在各自與協約國擬定的條約上簽字。德國的條約於1919年6月28日在凡爾賽宮著名的鏡廳簽訂;奧地利的條約於9月10日在聖日耳曼簽訂;保加利亞的條約於11月27日在訥伊簽訂;匈牙利的條約於1920年6月4日在三角廳(在凡爾賽)簽訂;土耳其的條約於1920年8月10日在色佛爾簽訂。這五個條約與同時所簽署的其他條約一起,可統稱為1919年至1920年的巴黎和約,也稱《凡爾賽和約》。


    勝利者的收獲?依據《凡爾賽和約》,勝利的西歐列強對於它們所遭受的人力與財力方麵的慘重損失獲得了部分賠償。它們一心想讓德國降至二等國的地位;想讓他在工業與商業方麵無法平等的地和它們競爭,還想讓它解除武裝。它們剝奪了德國全部的殖民地,將所有的海軍與大多數商船充公,強逼放棄強製兵役製度與停止生產軍火。它們強逼德國答應支付給它們幾十億美元,用現金與實物,例如煤來償付。這樣的支付稱作“賠款”,賠償因德國所導致的損失。在德國償清賠款以前,協約國軍隊要占據萊茵河左岸地區。


    德國未曾取得的世界霸權被協約國,尤其是英國與法國獲取。


    英國的收獲?在《凡爾賽和約》中,英國以地球上第一的海上與殖民強國的身份出現在世界上。在亞洲,它和阿拉伯國家希賈茲與波斯建立了秘密的保護關係,自土耳其手中奪得了巴勒斯坦與美索不達米亞。在非洲,它鞏固了對埃及的保護國地位,與法國一同瓜分了德國的殖民地多哥與喀麥隆,幫英帝國的南非聯邦得到了德屬西南非洲,還幫自己獲得了德屬東非的大部分。在太平洋,它將赤道以南的德屬島嶼分給了新西蘭、澳大利亞與它自己。


    法國的收獲?在歐洲,法國不但獲得了阿爾薩斯—洛林的控製權,還霸占了薩爾河流域的豐富煤礦。在歐洲之外,它又獲得了對敘利亞和喀麥隆與多哥各一部分的所有權。它支撐著一支龐大的常備軍,還與比利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訂下了盟約,變成了歐洲大陸上最主要的軍事強國。


    意大利的收獲?意大利完成了國家統一。奧地利將特蘭托、的裏雅斯特、伊斯的利亞半島以及亞得裏亞海的一些島嶼割給它。在1924年訂下了新條約,意大利取得了阜姆這座城市。沒收複的意大利領土總算收複了。意大利在利比亞與索馬裏的非洲殖民地都得到了擴張。


    日本的收獲?日本在遠東地區增添了實力與威望,獲得了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德屬島嶼同德國在中國經濟方麵的租讓權。它不顧中國的抗議,霸占了膠州灣商埠。後來,膠州灣商埠於1922年還給中國。日本不但利用德國的失敗,還利用中國的衰弱與俄國的崩潰從中牟利。


    美國?在獲勝的大國裏,隻有美國未從這場世界大戰中獲得領土,也沒在《凡爾賽和約》中要求割占土地。


    偉大的希望?億萬人民自1914年至1918年這段可怕的歲月中感覺到,假如這場戰爭能早日結束,那將會是最大的收獲。


    重大的結果?很多新地圖畫好了,很多新法律製定了。在不一樣的國家中,政府與社會情況的變化之大相當於革命。民主主義與民族主義有了明顯進步。


    二、民族主義在歐洲的勝利


    《凡爾賽和約》的結果讓大部分歐洲國家的領土在民族基礎上重新進行劃定。德國被奪走了非日耳曼各省,將德國1871年奪取的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德國於1864年從丹麥手中奪得的石勒蘇益格北部又回歸丹麥。普魯士的波蘭地區交到了新建立的波蘭共和國手裏。居住在但澤的是日耳曼人,但卻變成了“自由市”,波蘭對其享有特殊的商業權利,因為波蘭沒有其他的海港。


    奧匈帝國的瓦解?奧匈的二元君主國消失了,領土被它的諸民族進行瓜分。奧地利與匈牙利成為了兩個分開的小國,前者的居民都是日耳曼人,後者的居民都是匈牙利人(馬紮爾人)。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各省聯合產生了新的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加裏西亞省交到了波蘭手中。特蘭西瓦尼亞與附近一些地區割讓給了羅馬尼亞。特蘭托、的裏雅斯特同其餘地區並給了意大利。南斯拉夫人的地方與塞爾維亞合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與斯洛文尼亞人的王國”,稱呼為南斯拉夫。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瓜分?《凡爾賽和約》中規定了按照民族界線分割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條款。埃及與阿拉伯小國希賈茲都成為在英國保護之下的“獨立”王國,受到英國很大程度上的掌控。亞美尼亞取得了獨立,但並未獲得維護獨立所需的幫助。因此亞美尼亞的大多數地區仍然在土耳其的實際占領之下。土耳其的色雷斯分給了希臘。


    巴勒斯坦另外成立一個國家,受到英國的管製。這是打算為在想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成立一個“民族之家”。敘利亞由法國委派治理,法國人曾經在該地修建了幾條鐵路,創設了幾個基督教會。美索不達米亞交給了英國,後者將它改為“伊拉克”,由一個阿拉伯國王管理,受到英國的掌控。


    土耳其在凱末爾的帶領下開展了民族主義複興運動,擺脫了被進一步瓜分的命運。


    俄羅斯帝國的損失?俄國盡管並非簽訂巴黎和約的一方,但卻在歐洲失去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它的波蘭各省與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波蘭各省聯合在一起,重新組建了獨立的波蘭國家。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都擺脫了俄國,獲得獨立。比薩拉比亞割給了羅馬尼亞。烏克蘭(小俄羅斯)在基輔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半獨立政府,但很快便與俄國合並了。同樣如此,在高加索也成立了幾個小的民族共和國。


    東歐與中歐的民族國家?因為俄國、土耳其、奧匈帝國與德國的失敗與瓦解,東歐與中歐的版圖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德國確實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匈牙利、土耳其和一段時間內的俄國也都是如此。意大利在舍棄奧地利利益的基礎上,獲得了國家的統一。羅馬尼亞在舍棄俄國與匈牙利利益的基礎上,也完成了對國家的統一。塞爾維亞與相關地區建立了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波蘭再次以一個自由與獨立的民族國家的身份站了起來,收複了它於18世紀被俄國、普魯士以及奧地利所奪走的領土。


    民族自主?1919年至1920年的巴黎各項條款在很大程度上認可了1815年維也納各條款所未認可的民族自主的權利。但很多事情違背了民族自主原則,比如將但澤自德國割裂出去,用條約阻止奧地利的日耳曼地區加入德國,將很多馬紮爾人歸入了羅馬尼亞,將很多日耳曼人歸入了捷克斯洛伐克。


    在一些存在爭議的地區進行了公民投票,來決定當地人民想要加入哪個國家。幾乎全部新建立的國家都必須保證提供給猶太人與其他文化方麵的少數民族以宗教寬容與平等的公民權。


    三、中歐的共和革命


    這場世界大戰的另一個有意義的結果就是在整個中歐地區創建了民主共和國。德國失去了它的殖民地與大量的歐洲領土,但卻獲得了政治上的民主。奧匈帝國解體了,但每部分地區大都獲得了政治上的民主。


    德國專製政體的顛覆?德國的專製政體是被軍事上的失敗所推翻的。普魯士與德意誌的霍亨索倫王朝的獨裁統治,歸根結底還是憑借軍隊的實力與忠誠。1918年德軍在第二次馬恩河戰役中表現出致命的弱點,不能守住在法國與比利時的陣地,德國國內一些以往從未徹底接受過俾斯麥計劃的團體,便強烈表達了他們不但讚同立刻談和,還要求民主改革。這些團體是社會黨、天主教黨與民主黨。


    1918年—1919年的德國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委任了一個民主黨人——巴登的馬克西米利安親王為帝國的宰相,新任宰相也許下了民主改革的諾言,而且開始與協約國談判停戰。


    但這一切已經太遲了。協約國拒絕與一個獨裁政府進行談判;德國國內的民主團體懷疑,隻要德皇威廉二世依然掌權,宰相能否有權力實施自由主義改革。同時德軍在戰場上一次又一次吃了敗仗,在關鍵時刻,幾個軍團與海軍造反了。在失敗與叛變逼近威廉二世眼前的時候,德國專製政體的末日就要到來了。


    威廉二世的逃亡?1918年11月9日,德國與協約國簽署停戰協議的前兩天,威廉二世逃往荷蘭。普魯士皇儲與霍亨索倫家族的其餘成員也隨著出逃。在幾天之中,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的國王不是退位就是被廢掉了。


    威廉一世的霍亨索倫帝國是俾斯麥用鐵與血創建起來的,又在威廉二世的統治之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鐵與血中滅亡了。


    德意誌共和國?因為威廉二世的出逃,德國這場幾乎不需流血的革命獲勝了。巴登的馬克西米利安親王將帝國宰相的職務交到了社會黨的領導人弗裏德裏希·埃伯特的手中。埃伯特出身工人家庭。他授權在與協約國的停戰協議上簽字,還進行了國民議會選舉。在這場選舉中,德國全部年滿20歲的公民都參與了投票。這是對民主體製的明顯認可。


    大約在同時,在普魯士、巴伐利亞與其餘全部德意誌邦,都成立了臨時共和政府。


    德國的國民議會?德國的國民議會於1919年2月在魏瑪舉行,主要受社會黨人、天主教黨人與民主黨人聯合控製。它宣布德國屬於一個“共和國”,推選埃伯特為首屆總統,《凡爾賽條約》被批準了,還通過了一部民主憲法。


    德國新憲法?於1919年8月生效的國家新憲法宣布,全部德國人在法律麵前都是平等的,廢除了出身、階級或是宗教上的所有特權。新共和國的聯邦政府與諸邦政府都將人民主權的原則作為基礎,以共和政體為形式,以民主主義為精神。全部德國公民,不分男女,在全國與地方選舉中都享有選舉權,投票采用公平、直接與不記名的方式。


    在新共和國中,法律是由代表人民的國民議會與代表諸邦的聯邦議院製定的,由向國民議會負責的內閣施行。新共和國的總統由人民普選選出,任期為7年。組成共和國的18個邦全部使用民主主義憲法,普魯士的政治改革於1920年11月完成。


    兩麵夾攻之中?德國的新政權在起初幾年遭受了嚴峻的考驗。一麵由於與協約國簽訂了不得民心的和約而備受指責,另一麵又要為重建工作擔負起重任。另外,它必須打敗敵對的政治團體。容克(普魯士地主階層)與一些資本家嚐試恢複君主體製,削弱民主體製。另外,共產黨人還想建立一個蘇維埃政府。


    多數支持共和國?在兩個極端派係(君主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之間,德國的新共和政府走的是一條中間路線。在德國人民中占多半的民主黨人、天主教黨人與溫和的社會黨人的擁護下,這個溫和的政府一麵與君主主義者的反叛作鬥爭,一麵與共產主義者的革命作鬥爭,邊戰鬥邊前進。它以人民的名義,於1919年繼續擔負起1849年法蘭克福議會所擱置的讓德意誌統一與自由化的任務。俾斯麥自1866年至1871年所獲得的成果被抹殺了,他所憎恨的三個政黨最終掌控了政權。這三個政黨讓德國自1919年至1932年有了一個溫和的自由主義民主政府。可是德國與一些國家同樣遭受嚴重的經濟危機,並且在1931年與1932年經濟危機變得更為嚴峻,政府備受指責。上百萬選民轉而投靠阿道夫·希特勒與他的“納粹”(簡稱國社黨)黨。希特勒很長時間以來就在進行著反抗政府、反抗和約、反抗裁軍、反抗共產黨人與猶太人的宣傳。


    希特勒掌權?希特勒於1933年1月擔任了總理。他無情地消滅了全部反對黨。他將國民議會、諸邦政府與總統的權力都抓在了自己手中。興登堡於1934年去世,希特勒獨自一人當上了德國的主人,甚至連報紙、廣播、藝術與文學都在納粹的掌控之下。


    奧匈帝國內的革命?在哈布斯堡王朝的二元君主國裏,被統治的民族長時間處於紛擾不安之中。1918年10月奧匈軍隊最終的失敗是哈布斯堡帝國四處爆發革命的信號。捷克斯洛伐克人與波蘭人都建立了各自獨立的共和國;南斯拉夫人與羅馬尼亞人各自加入民主性質的塞爾維亞王國與羅馬尼亞王國;奧地利的日耳曼人公開宣布建立一個民主的日耳曼人的奧地利共和國;馬紮爾人成立了一個沒有國王的匈牙利王國。


    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1918年11月12日,在奧地利的日耳曼人地區建立了共和國,1920年製定了與德國同樣徹底的民主憲法。同樣在1920製定的還有捷克斯洛伐克憲法,它以法國憲法作為榜樣,但是不論男女都享有選舉權。


    希臘的變化?協約國對希臘人於1920年打倒維尼澤洛斯,使他們親德的國王君士坦丁重得王位的行動感覺憎惡。親德國王於1917年被協約國罷黜。1922年在君士坦丁被土耳其打敗的時候,協約國並未給予任何幫助。希臘人將戰敗的責任都歸於他身上,廢除了君主製度,試圖建立共和國。但是希臘卻於1935年迎接君士坦丁的兒子喬治回國稱王。


    波蘭共和國?1917年至1918年,在俄國崩潰的時候,波蘭籍的士兵有些從俄國回來,有些從普魯士與奧地利回來,都意圖集結在約瑟夫·皮蘇茲基將軍的統領之下,加入協約國作戰。皮蘇茲基返回波蘭之後,占領波蘭的德國人將他囚禁了,但大部分波蘭士兵的確加入了協約國一方。戰爭結束的時候,1918年11月,波蘭變成了一個自由與獨立的共和國,並再次獲得統一,皮蘇茲基將軍擔任總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球通史(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斯塔夫裏阿諾斯並收藏全球通史(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