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伯利克裏與愷撒的時代直至目前,曆史上偉大戲劇裏的主角都是由歐洲的白種人擔當。


    在歐洲,普通百姓第一次有膽量從在位的專製君主手裏爭奪政權;在歐洲,每個國家的國民了解了愛國主義;在歐洲,發明者利用自然力去推動機器及船隻;在歐洲,科學家使用望遠鏡去探究天空,還了解了化學、生物學與醫藥的秘密;在歐洲,國立學校與采用印刷機的印刷所開啟了知識的所有領域。


    可是歐洲並未將這些事情秘而不宣。自15世紀開始,歐洲諸國就一點一點地將它們的文明間接傳往世界各地。它們在美洲成立了一個“新西班牙”、一個“新法蘭西”、一個“新英格蘭”——一個新歐洲。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還成為歐洲人民與文化的新故鄉。


    歐洲白種人對黃色人種、棕色人種以及黑色人種進行教導,必要的時候不惜采取強製手段,讓他們使用歐洲人的方法。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將落後種族的歐化工作稱為“白種人的負擔”。確實,要引領千百萬的陌生者踏上歐洲文明與進步的道路是一個負擔,並且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是歐洲人之所以心甘情願地扛起這個負擔,通常也是因為自私,為了獲取利益,對不同種族人民的福利是很少關心的。


    在第4章中已簡單地介紹,在古時,遠東的黃種人是怎樣才有自己的文化。在第11與第12章中概述了不久之後在他們與歐洲發生接觸時,他們的文化與曆史是何種水平。在19世紀與20世紀的時候,遠東人在進步的道路上停下之後,他們是怎樣從歐洲的文明裏接受了更多的教訓,而且非洲的黑人是怎樣被歐洲統治的,這些將作為我們接下來兩章的主要內容。     <h2></h2>  <h2>第41章 東方與西方</h2>


    在19世紀中葉之前,雖然有過早期的接觸,但歐洲文明在亞洲發展緩慢。當然,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羅伯特·克萊武、沃倫·黑斯廷斯等人,掌控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區;俄國並吞了西伯利亞,俄國殖民者正成群結隊地湧向那片荒蕪的地區;可是中國、日本、朝鮮、印度支那、波斯以及亞洲土耳其依然是歐洲人未接觸和探究過的。有些國家不允許外國人進入,比如中國。日本還打算對歐洲與美洲的“野蠻人”及“洋鬼子”緊關大門。  一、歐洲在亞洲的門口


    但是,這些“野蠻人”是必須要進去的。英國於1839年敲響了中國的大門,而且逼迫她打開了一部分口岸。一位在廣州的中國官員想要阻止英國商人自印度偷運鴉片進中國。中國政府完全有理由禁止銷售這種毒品,因為吸食鴉片是危害最大的一種惡習。但英國商人正渴望賺錢,他們不想就此停手。此外,他們被這個官員的狂妄態度激怒了。英國商人請求他們的政府給予幫助。英國急切地想打通對中國的貿易,便對中國宣戰了。“鴉片戰爭”自1840年打到1842年,逼迫中國進行賠償,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還開放了五個口岸,英國人能夠在口岸和香港居住、經商,且不會受到幹涉。英國強大的火器讓他們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成功。


    對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可是即便在鴉片戰爭與五口通商以後,中國依然是排外的。外國人不允許前往通商口岸之外的地方。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中國將大門敞開得更大了。中國人侮辱英國國旗,並殺死一個法國傳教士,刺激了英法兩國於1856年—1860年期間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野蠻人”再次勝利了。中國又被迫開放了六個口岸,準許鴉片貿易,還承諾保護基督教傳教士。


    因為這兩場戰爭,中國的大門向傳教士和商人打開了。  二、日本的革命


    日本的排外?在19世紀初葉,日本這個位於中國東部的小島國和中國一樣排外。隻有荷蘭人享有與日本通商的權利,並且準許他們每年隻派一隻船。傳教士是完全被禁止的,旅行者不允許在國內登岸。日本人認為他們沒有什麽東西要學習的。日本士兵們在揮動自己的長彎劍的時候,不是比所有外國蠻子都更加勇敢嗎?比外國蠻子揮動得都更加巧妙嗎?日本的畫家與陶器製造者在自己的藝術上不是天下無雙嗎?日本的神道教不是比所有國家都有更為優秀的文化嗎?


    佩裏在日本?美國帶頭讓日本從這種自負的停滯狀態中覺醒過來。這麽做的原因是,美國船隻為了捕獲鯨魚在北太平洋巡遊,在日本沿海出事或是被迫駛入港口獲取給養或者進行修理的時候,美國海員們經常遭到惡劣的待遇。所以,海軍準將m.c.佩裏於1853年接到命令帶四艘美國戰艦要求給予美國海員們較好的待遇。


    在佩裏出現在日本沿海並提出要求的時候,日本政府相當震驚。他們在神社中祈禱,讓這些膽大包天的外國人遭遇滅頂之災。可是日本古老的神祗竟然對這個祈禱充耳不聞。翌年,在佩裏返回來要求答複,帶了更加多的戰艦與一尊嚇人的大炮的時候,日本人答應簽署一份隻對美國船隻開放兩個口岸的條約。幾年之後,又有一個美國人湯森·哈裏斯,勸服日本開放了可以讓美國人自由居住與貿易的長崎與橫濱口岸。另一些國家在不久之後也獲得了同等的權利。


    封建主的恐懼?日本人,尤其是封建貴族,依然將外國人看成是野蠻人。他們應當被趕出日本的領土範圍。兩個主要的貴族於1863年攻打外國人。在歐美戰艦要懲處那些敵對的貴族,轟炸日本城鎮的時候,高傲的日本軍人才發覺自己完全受製於外國人的強大炮火。


    他們最後認識到,日本有很多東西要學習,然後他們便開始學習了。


    伶俐的學生?日本人變成了聰明伶俐的學生,急切地想要學習歐洲人傳授的東西。自1860年起,他們沒用多長時間便依照歐洲的樣子重組了他們的政府、起草了他們的法律以及建立了他們的部隊。他們像歐洲人那樣修築了鐵路。不久,他們便出口了自己的製成品,而且在世界主要的工商業國家中獲得了地位。雖然他們保留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舊時的宗教以及圖畫式的服裝,但是在其他方麵卻很快被歐化了。


    舊的日本政府?直至1867年,日本仍是一個封建國家,存在著同歐洲中世紀期間類似的製度,有違法的封建貴族、勇猛的騎士以及低賤的農奴。可是國王或是皇帝卻與歐洲不一樣,他被假想成一個女神的後裔,因此是半神聖的。他被稱作天皇。在幾個世紀裏,天皇使所有地方政府的權力都落入了貴族手中,而且準許主要的貴族,也就是幕府將軍管理全國政府。


    新的日本政府?1853年之後,幕府將軍在與美國人和歐洲人的協商中,表現得如此怯弱,以致愛國的日本領導人催促他辭職。他於1867年將大政歸還,天皇可以徹底地管理政府。這位天皇恰恰是一個非常年輕的人——明治天皇(名叫睦仁),他精力旺盛,急於讓他的國家現代化。他鄭重宣誓要創建國會,在改革過程中聯合所有階層的人民,同“舊有的不文明的習俗”徹底決裂,而且要到全世界去探求知識來提高日本的福利。


    諾言踐行了?與很多統治者不一樣,明治天皇踐行了他的諾言。在實踐過程中,他非常幸運地獲得了很多優秀顧問的幫助。之後的幾年中,改革徹底且迅速。日本使用一部以法國與德國模式為依據的法典,學校教授了英語,引入了歐洲的曆法,建立了信教自由,外國人得到了熱情的招待。天皇還派考察團去探究西方製度。天皇的一些官員非常喜歡穿長外套與漆皮鞋,他們是那麽急切地想要采取歐洲的方式。


    廢除封建體製?在日本所有的改革中,最有意義的是於1871年廢除了封建體製。這首先意味著地方政府把權力自封建貴族手裏轉移給天皇的官員。其次,對一般人民來講,它還意味著農奴製度的結束。第三,它為軍事改革鋪好了道路。1873年,日本效仿普魯士的廣泛征兵製,創建了一支用現代化槍炮武裝起來的國家軍隊來取代每個人配有兩把利劍的專業武士們。


    憲法?日本的另一項重大改革就是於1889年製定了國家憲法,一部成文的基本法,盡管在此基礎上成立的政府並非民主。內閣不需要對國會負責,並且人民中較窮的階級是不享有選舉權的。  三、中國的覺醒


    在日本正如此歐化時,中國依然在蔑視西方文明,並且改變很少。所以中國在各方麵都蒙受了很大的損失。1894年至1895年在與日本的戰爭中,她很容易就被戰勝了。每一場戰鬥都是日本取得勝利。日本從中國手中奪取了台灣島,如果不是俄國、德國以及法國反對的話,它還會侵占南滿(遼東半島),也就是中國大陸領土的一部分。俄國、德國以及法國都不想讓日本變得過於強大。


    瓜分中國的計劃?可是中國的歐洲“老大哥們”隨後就毫不客氣地自己動手了。德國、俄國以及法國都各自占領了一個中國口岸當作海軍基地。英國也是這麽做的。它們這麽做自然有覺得能說得過去的理由。它們還打算將魔爪伸得更遠。它們在中國領土上為自己劃分了勢力範圍。直至1898年,歐洲列強要瓜分中國的想法已非常明顯了。反過來說,中國的財富與怯弱正誘使它們這麽做。


    “門戶開放”政策?可是美國卻擺出一副是中國朋友的架勢站出來了,宣揚“門戶開放”政策。這意味著中國的全部地方都會以相同的條件對所有外國公民開放,讓他們進行貿易與投資。英國支持這項政策。其餘列強也裝作答應。不管怎樣,中國未被瓜分與分割。她在九死一生中幸免了,一些貪心的列強卻非常失望。


    光緒的失敗?此時應該是中國振奮起來並學日本典範的時候了。歐洲的方法或許能讓中國強大起來並受到尊敬。至少那時在位的年輕皇帝光緒是這麽想的。光緒假想,彼得大帝為俄國做的,明治天皇為日本做的,他也可以為中國做到。所以他試圖進行改革。他下令創建大學來講授西方知識。他開始修築鐵路。他還下令將歐洲書籍翻譯成中文。他開始重組部隊。


    可是很多中國人依然痛恨所有的外國事物,他們擔心改革。在這些人裏有光緒的姨媽,一個有堅定意誌的婦人,人們稱她為慈禧太後。她是保守派的頭領,光緒很快便被監禁了。慈禧太後管理政府,廢除光緒的改革詔令,而且公開宣告她要反抗列強“虎狼般”的貪心。


    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國人反抗歐洲的侵略,很快就變得更大膽了。組建了一個秘密會社“義和團”,目標是將外國人逐出中國。“義和團”的名稱源自會社的愛國綱領中存在著拳擊與一些武術的特征。傳教士與他們的中國皈依者被殘殺了,鐵路被拆掉了,外國人的住宅被燒毀了。諸國政府的公使與一些外國人居住的地區都被義和團圍住了。


    但是,義和團受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日、俄、英、美、法與德等國的軍隊前往北京營救外國人,戰勝了義和團,掠奪了城市,搶占了皇宮。中國不僅要承諾尊重外國人的在華權利,還要提供額外的特別待遇,並繳納幾億兩白銀的賠款。但美國政府之後答應,支付給美國的某些錢款被當作在美國各高等院校的中國留學生的費用。之後其餘幾個強國也向這慷慨的典範學習。


    日俄戰爭?中國的第二個慘痛教訓接踵而來。我們已知道,1904年到1905年,俄國與日本打仗是為了決定朝鮮與滿洲應當劃歸俄國還是日本的勢力範圍。這場戰爭對中國以及整個亞洲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它讓日本在朝鮮與南滿洲占據了優勢,接著,日本便開始了侵占中國大陸領土的擴張事業;(2)日本的成功讓它鞏固了於1902年與英國締結的同盟關係;(3)對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痛苦的,而且代價太高了。這是在中國的領土(滿洲)上進行的戰爭,是日本與俄國要自行處理中國的滿洲諸省,根本不考慮中國在這件事情上的權利。


    另外,小日本戰勝了大俄國,是歐化象征著技巧與權力的一個絕佳證明。


    1905年—1911年中國的改革?日俄戰爭之後,中國政府積極努力地去彌補已失去的時間。文官候選人一定要學習歐洲的科學、曆史、地理、經濟、國際法以及語言。幾萬名學生被送往日本、歐洲以及美國留學。修築了鐵路,重組了軍隊,還製訂了一個創建一支龐大海軍的計劃。


    1911年革命?可是有很多中國人期望中國走得更快更遠些。他們要的是一個進步的共和國而非開明的君主專製國。1911年,一場計劃成立共和國的革命爆發了。一個基督徒醫生孫逸仙博士被推選為臨時總統。很快袁世凱將軍便取代了孫博士,並成為一個獨裁者。他卒於1916年,剛成立沒多久的中華民國被內戰弄得分崩離析、衰弱不堪。


    中國相對於日本來說,進步緩慢,因為她的人口數量太大,據估算超過3億或4億。  四、英國國旗下的印度


    印度的麵積要比美國的一半稍大些,但是人口卻是美國的3倍之多,主要是跟著英國人學到了起初的一些歐洲文明。第28章介紹過,英國於18世紀戰勝了它的主要對手法國;而且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除了商業權以外,還獲得了對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政治掌控權。土著皇帝隻是一個傀儡。在19世紀中葉之前,他的大部分土地有的被直接征服了,有的歸東印度公司管轄。這樣的話,這個公司便得到了一個比英國還大很多倍的帝國。


    而這個公司的後盾就是英國政府。


    土兵起義?1857年,東印度公司雇用的印度土著士兵發起了起義。這場起義像野火般蔓延開來,存在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的危險。憑借苦戰,英軍才占據上風。為了防止再發生此類突發事件,幾萬名反叛者被屠殺了。土著皇帝也被流放了。


    印度得到了一個教訓,反叛是危險的。


    印度在英國統治下?土兵起義的後果之一是,英國政府決定將印度從東印度公司手裏收回來。1858年之後,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都由倫敦委派的英國總督來統治。在印度的其餘地區,土王們隻要服從英國的掌控就能保住王位。為了給當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英國女王維多利亞於1877年采用了印度女皇的稱號。


    印度的進步?在英國的統治之下,印度人民在學習歐洲文明方麵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他們修築了鐵路與公路,建造了灌溉工程,成立了棉花與黃麻廠。不同人種與不同宗教的民族被教育(或是被迫)及和平生活在一起。他們還編寫了法律,與英國有關公平的理論相一致。創建了幾所大學與很多學校,雖然英國統治印度的主因是促進英國的商業,而非促進印度的教育。


    自治運動?但是印度的上層階級學到了一件某種程度上違抗英國人意誌的事情。在歐美學習的青年人,學到了為印度爭取被英國人與英語民族重視的自由與自治權利。所以他們回國之後,辦起了報紙,還組建了意在獲取印度自由的會社。


    這些自治的倡導者是所謂的印度“民族主義人士”,越來越堅決主張印度自治。作為對他們的請求的讓步,英國準許當地人推選出谘詢委員會裏的幾個委員,這個委員會除了供總督谘詢以外,沒有其他權力。在多半省份,也設有相似的谘詢委員會,其中有的人由當地人推選,剩餘的由英國官員指派。


    英國的反對?直至1914年,印度上層階級民族愛國主義與自治的主張更進一步,已超過了英國人所準許的範圍。英國人為了商業利益必須要管理印度。除此以外,他們說,自治是無益的,由於印度尚未做好準備。印度人口太多,被種姓、種族、宗教和不同的語言與習俗所割裂,無法自治。英國人說,假如將它丟棄不顧,印度就會再度陷入混亂與無政府狀態之中。


    民族主義的渴望?還有一方麵,印度民族主義人士宣稱,他們可以自治,會比英國人治理得更好。有的人承認,他們自己建立的政府,或許會比不上英國人幫他們建立的政府,可是不管怎樣他們要自治。這就是印度學習歐洲文明的後果。年邁的印度正在過去,而年輕的印度卻急著要辭掉它的“老師”。  五、亞洲的其他部分


    法國在印度支那?在印度與中國之間,橫跨著廣闊的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支那半島屬於熱帶地區,當地居民將印度與中國的文明相結合。19世紀後半葉,印度支那的一個當地國王將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處斬了,這就為法國拿破侖三世征服那幾個省提供了理由。法國的屬地一點一點地擴張,直到“法屬印度支那”攫取了半島的東半部。在某種程度上引入了法國的法律,還建立了少數的法國學校,可是總的來說,法國更關心的是如何銷售法國製造的食品,而非本地人的歐化。


    暹羅的進步?在印度支那半島的中部地區,隻剩一個獨立的王國暹羅(今泰國),地處法屬印度支那與英屬緬甸之間。雖然一些邊境省份被英法占領了,可是暹羅依然是獨立的。它在國王的統治下,聘任了歐美顧問,所以900萬橄欖膚色的人民得到了快速的進步。還創建了郵局與電報業務。年輕人被派往外國留學,本國也建立了學校。這些進步舉措的結果是,暹羅(現今的泰國)與印度或是法屬印度支那相比,按照人口比例算,如今有更多的人能讀能寫,還有更高的兒童入學率。


    俄國在西伯利亞?現在轉向亞洲的北邊,我們發現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情況。西伯利亞是亞洲大陸上唯一被歐洲人殖民的地方。這個於16世紀和17世紀被俄國征服者與探險家所占據的廣闊區域,於19世紀至20世紀接納了上百萬的俄國殖民者,其中有許多是被流放的俄國罪犯。西伯利亞人口總數達到了800萬,俄國人占了大半,和土著部落的人口比例約為四比一。多半殖民者居住在西伯利亞南部,那裏的土地非常肥沃。而北部大麵積的荒蕪貧瘠之地依然無人居住。俄國政府於1891年至1905年所建成的橫穿西伯利亞的大鐵路,有利於促進這片遼闊殖民地的發展。


    俄國的擴張被遏止?俄國想要將滿洲與朝鮮並入西伯利亞的意圖被日本打亂了。另一個敵人——英國阻擋住了俄國自西伯利亞往南向印度與波斯灣的擴張。在俄國漸漸擠入中亞、裏海與中國之間的時候,英國為了印度的安全而恐慌起來。最後,英國公開宣布,西藏與阿富汗應當作為緩衝區域,俄國不能計劃征服它們。之後,英國讓這兩個山區變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近代波斯?英俄野心的矛盾,在古時輝煌而現今衰落的穆斯林王國波斯尤其尖銳。英國人擔心俄國人掌控了波斯,那便距離印度很近了。最終,於1907年,英國與俄國簽訂了協議,波斯北部屬於俄國的勢力範圍,波斯東南部屬於英國的勢力範圍,至於中部則當作是中立或者緩衝地區。


    這項協議從阻止了英俄戰爭的角度來講,是件好事,可是對波斯人來說,卻是一場災難。像很多其他亞洲國家一樣,波斯存在一個改革政黨,它希望采取歐洲的製度但不必犧牲波斯的獨立。這些改革人士勸服波斯王(沙)頒布憲法,成立國會以及聘請歐美顧問。可是俄國沙皇卻希望波斯總是這麽衰落下去,所以阻擋波斯的改革,甚至還挑起了內戰。他希望找到一個理由將俄國軍隊派往波斯。最後,波斯依然處於混亂與落後中,它的北麵諸省還在俄國的掌控之中,南部被英國所掌控,很大的中間地帶落在了目無王法的匪徒手裏。作為兩大強國間掠奪的對象,這種處境比被單獨被其中一個吞並更壞。


    亞洲土耳其與巴格達鐵路?在放下亞洲之前,有關土耳其帝國在亞洲的部分,還要說幾句。這部分包括了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等。


    19世紀末,土耳其人管理的這個地區的糟糕程度,達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除了在敘利亞與亞美尼亞的基督教教會修建的幾條很短的鐵路之外,歐洲文明依然不為人們所知。可是在20世紀初期,一個德國公司從土耳其獲得了修建一條穿越小亞細亞與美索不達米亞的鐵路的權利,將君士坦丁堡與巴格達以及波斯灣連接起來。德國人希望采用這種方式得到一條自德國到波斯與印度市場直達的道路。而且一旦與英國作戰,這條鐵路也會派上用場。此外,德國人希望通過灌溉能從美索不達米亞獲得大批量的穀物供給。他們還深信,豐富的油田與礦山的開發與利用能夠為德國資本家們帶來豐厚的利益。


    反對巴格達鐵路?巴格達鐵路計劃遭到了德國敵人們的強烈反對與阻攔,可是德國人卻堅持要修建這條鐵路。俄國人不想德國掌控土耳其。英國擔心一條至波斯灣的德國鐵路會威脅到自己對印度的統治,和對波斯灣周邊那些有價值的油井的掌控。事實上,巴格達鐵路所引發的仇恨,是導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間接原因之一。     <h2></h2>  <h2>第42章 非洲的征服</h2>


    非洲的版圖看起來非常像一張百衲被,由大塊、小塊與中等塊的補丁組成的奇怪樣式。這些“補丁”是屬於不同國旗下的領地。這些領土多半是被歐洲列強自1880年至1914年間吞並的殖民地。在那段時期,7個歐洲國家爭先恐後地加入到這場瓜分“黑大陸”的驚人鬥爭中來。


    “黑大陸”?直至19世紀末的時候,非洲從很多方麵來說仍是 “黑大陸”。比如,它基本上不被外人所知曉,大多數地方仍是未探究過的荒原。它的多半居民膚色是黑的。他們許多人的頭腦是相當閉塞和黑暗的,因為文明之光尚未照到那裏。


    非洲北麵的埃及與一些地區在曆史上還算是古老的,可是廣闊的非洲內陸卻不為人知且未被征服。它仿佛被沙漠與遙遠的距離,被叢林地帶、熱病以及野蠻部落安全地護衛著。19世紀之前,非洲隻有一個由歐洲強權建立的真正的殖民地,那就是位於極南端的由荷蘭人建立的開普殖民地。


    英國於1814年占據了開普殖民地。法國於1830年征服了北麵的阿爾及利亞。在西部海岸有很多小貿易點,歐洲人在貿易點購買奴隸與象牙。直到1880年,十分之九的非洲還依然留在土著人手中。之後因為種種原因,歐洲闖進來了。  一、善因和惡果


    在1850年至1900年,歐洲人對非洲產生了新的興趣,有四個原因:(1)民族主義。在1848年至1871年,尤其是德國與意大利的統一戰爭,使歐洲諸國的愛國精神達到了一個高潮,最後,法國、英國、德國以及意大利熱情的國民急切想要擴大他們自己的屬地。(2)教會。在天主教教徒與新教教徒中,極大地爆發了同樣的傳教熱情,人們要去開展取消非洲奴隸貿易,並讓異教的土著皈依基督教的工作。(3)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讓各種製成品數量大量增長,歐洲的資本家迫切地要為他們的貨物開拓新的市場。(4)探險。膽大的探險家被科學的好奇心或是對刺激的愛好所驅使,走遍了整個非洲地區,並進行了測繪,在吃人族與森林的奇異猛獸中曆經奇險。


    利文斯通與斯坦利?最偉大的非洲探險家之一就是大衛·利文斯通醫生,一個善良的蘇格蘭人。他於1840年以一名醫生、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了黑大陸,並於1873年在那裏死去。他在1869年至1871年失蹤,又被《紐約先驅報》的記者亨利·m·斯坦利找到,這個故事太長了,就不在這裏講述了,可是非常值得一讀。之後,斯坦利接續了利文斯通未竟的非洲探險工作。


    斯坦利找到利文斯通之後便回到了歐洲,告訴歐洲的棉布製造商如果將顏色豔麗的衣服賣給非洲的裸體野人,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歐洲在非洲?由於以上原因,歐洲各團體與列強大概從1880年起,爭先恐後前往非洲去奪取據點與領土。比如,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憑借斯坦利的幫忙,得到了一個非常大的非洲王國——剛果自由邦。同時,法國得到了非洲北岸的突尼斯,並在剛果河流域北部豎立標杆,表明這個地方歸其所有。意大利在紅海岸邊吞並了一塊土地。英國派遣軍隊將埃及置於它的統治之下。俾斯麥也幫德國占領了四個殖民地。


    這隻不過是一場瘋狂的領土掠奪戰的開始。


    獲取領土的方法?在非洲創建帝國是件容易的事情。幾瓶燒酒、幾杆槍以及幾件俗豔的小裝飾品,就足夠賄賂非洲酋長簽署條約(他看不懂那個條約),將他的土地置於一個歐洲強國的“保護”之下。有時候就連這種儀式也不需舉辦。通常隻需要兩三個歐洲外交官坐在巴黎或是倫敦,將一張地圖擺在麵前,隻要在上麵畫上幾條線,就可以在他們各國之間分割幾千萬平方英裏的非洲土地。  二、帝國的創立者塞西爾·羅得斯


    英國在非洲如此活躍是意料中的事,而我們已知的塞西爾·羅得斯,是其中最主要的人物。


    開普至開羅計劃?前麵已講述過,英國於1814年從荷蘭手裏奪得了開普殖民地,於1882年控製住了埃及,盡管尚未獲得徹底的統治權。一個有眼光的人可以自南部的開普敦望到4 000英裏之外的北部的開羅。羅得斯就有這種眼光。


    夢想的日子?這個時代,人們的腦海中都構想著偉大的計劃。幾年之前的1869年,蘇伊士運河曾經讓舊世界東西兩方的船隻暢行無阻;在新世界中,第一條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鐵路建成了。可是幾年之後,俄國修築了橫穿西伯利亞5 000英裏的鐵路,而德國皇帝卻正計劃著修築穿越小亞細亞至波斯灣的鐵路。


    羅得斯很有眼光,英國擁有人力與財力,可是開普至開羅的鐵路計劃卻遭遇阻礙,被長期延後了。


    葡萄牙的阻礙?最先遭遇的阻礙是葡萄牙。這個小國對開普殖民地以北,由非洲東岸延伸至西岸的廣闊地區的領土,提出了掌控權,阻擋了羅得斯想要修到埃及的道路。可是羅得斯成立了一個公司,占據了現在的羅得西亞(今津巴布韋),葡萄牙就隻剩兩邊的海岸了,而缺少了連接它們之間的內地領土。


    德國的阻礙?第二個阻礙是德屬東非。德意誌帝國的創立者們想要將這塊屬地擴張至包括烏幹達和利奧波德國王的剛果王國與印度洋之間的全部地方。


    羅得斯看到這將要在羅得西亞與埃及之間放置一道柵欄,因此他催促英國政府立刻采取行動。這次他的努力隻成功了一半。遵照1890年簽署的協議,德國主動放棄了烏幹達,可是英國準許德屬東非向內陸擴張至剛果邦。這樣德國的所有權就切斷了開普至開羅的道路。之後,英國盡力衝破德屬剛果邦的阻礙,想要從利奧波德國王手裏獲得剛果一條狹窄地帶的時候,德國采取了強烈的抗議方式來阻止交易達成。德國反對開普至開羅的計劃,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消除。


    法國的阻礙?第三個阻礙,是法國希望成立一個法國的北非大帝國。法國人不僅從北部的突尼斯與阿爾及利亞,還從西海岸的各個據點向內陸延伸,不久便掌控了撒哈拉,還掌控了蘇丹。蘇丹是撒哈拉南部肥沃富饒的地區。假如他們能夠得到阿比西尼亞與尼羅河上遊,他們的帝國便會從西麵佛得角擴展至東麵的亞丁灣,從西部海岸至東部海岸。


    可是,法國自東至西的帝國與英國的自北至南的帝國,不可能同時存在,一定要有一個讓路。


    在蘇丹問題上的爭執?形勢的關鍵在於蘇丹的東部,包括尼羅河南部地帶。這個地區叫埃屬蘇丹,由於它之前曾經歸埃及所有。兩個帝國的計劃在這裏發生了衝突。可是於1880年因為土著人的起義,埃及喪失了這個地區。英國作為統治埃及的強國,將埃屬蘇丹當成是它的勢力範圍。另外,法國建議埃屬蘇丹應該屬於第一個占據它的強國。


    法紹達事件?所以,法國派出幾支遠征隊前去占據埃屬蘇丹,其中一支於1898年成功到達了埃屬蘇丹境內尼羅河上的法紹達鎮,自豪地升起了法國國旗。一名英國將軍立即率領更多的軍隊趕往法紹達,在附近的一個堡壘上升起了英國與埃及的國旗,還命令法國人撤退。


    一時之間,法國與英國似乎肯定會在此開戰。可是,經過憤怒的爭論以後,法國將它的遠征隊撤走了,又將埃屬蘇丹讓給了英國,而且放棄了它橫穿非洲的帝國夢想。


    布爾人的阻礙?與此同時,英國人發現了另一個阻礙。在南非的開普殖民地與羅得西亞之間,荷蘭殖民者布爾人曾經創建了兩個小共和國。布爾人的意思就是“農民”。布爾人起初居住在開普殖民地,可是為了躲避英國的統治便遷走了。


    很多年來,兩個布爾共和國德蘭士瓦與奧蘭治自由邦被準許維持獨立,其實事實上就是獨立的。但在德蘭士瓦發現了世界上最豐富的金礦之後,情況就不同了。掠奪財富的英國人如潮水般湧入德蘭士瓦,直至超過了荷蘭農民的人數。英國政府派軍壓境,主張給新來的人在布爾政府中以投票權。可是,布爾人覺得這將意味著他們會失去獨立。因為英國礦工占了多半,能通過投票奪得布爾人的權力。


    1899年—1902年的布爾戰爭?布爾人不願屈服,手拿武器。像羅馬人一樣,布爾人既是農民,也是戰士。兩年多的時間內,這兩個小共和國堅持同英帝國抗爭。可是這種力量懸殊的爭鬥隻會有一個結果。布爾人純粹是被對方的人數壓垮了,最終依照英國的條件接受了和約,兩個被征服的共和國被並吞,成為殖民地。可是英國很快便給予他們設立代表會議的權利,也就是基本上有自治權了。


    沒過幾年,戰敗的布爾領導者們采取巧妙的政治行動,得到了所有南非政府的統治權。布爾人在軍事上的失敗竟然造就了在政治上的成功。最後,這些最具影響力的布爾人心甘情願臣服於英帝國。正是因為他們的幫助,英國最終於1919年實現了開普至開羅的計劃。  三、英法協定


    英國與法國長久以來一直是對手,甚至常常是敵人。確實,1898年的法紹達事件上,他們差點打起來。但是,法國政府的客氣讓步,為兩國的友好鋪平了道路,所以於1904年雙方達成了英法協定。


    1904年協定?按照1904年協定,英國與法國公開宣稱他們將不會再在非洲相互反對了。法國事前秘密地答應了英國繼續對埃及的控製,甚至還答應英國如果想掌控埃及的話,應該盡快行動。作為報答,英國也秘密地答應讓法國統治摩洛哥。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角,直布羅陀正對麵,是一個獨立的、半野蠻的穆斯林國家。這兩個強國還都同意在實行這些計劃的時候,相互給予在外交方麵的支持。


    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法國立刻實施了1904年協定。仗著英國的擁護,法國開始對摩洛哥的事務進行幹預,指點摩洛哥的蘇丹應當做什麽。但是德國因為被英法兩國的漠視而備感憤怒。所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於1905年訪問了摩洛哥,公開表示他覺得摩洛哥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有了德國的鼓舞,摩洛哥蘇丹便拒絕聽從法國的“指教”,主張列強召開一個有關摩洛哥事務方麵的會議。法國人明白,拒絕這個主張將意味著與德國產生糾紛,並且法國對這種糾紛尚未做好準備,由於它的盟國俄國剛剛在與日本的戰爭中被打敗了。所以法國答應通過一個國際會議來處理摩洛哥的問題。1906年,在西班牙的阿爾黑西拉斯召開了這場會議。


    阿爾黑西拉斯會議?會議決定由法國與西班牙的軍官來訓練摩洛哥的武裝警察部隊,但摩洛哥被明確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會議的決定似乎讓法國無法掌控摩洛哥了。


    1911年的阿加迪爾事件?在1911年發生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法國看到一個撕毀阿爾黑西拉斯條約的機會。那時候恰巧一些土著部落叛變了蘇丹。法國聲稱在摩洛哥的外國人存在生命危險,於是派出軍隊進攻摩洛哥並駐紮在那裏。


    德國再次進行幹預。一艘德國炮艦“豹”號被派往摩洛哥海岸的阿加迪爾港口,看起來是前往保護德國公民,可是真正的目的卻是向法國示威:德國是絕不可以被忽略的。德法之間的戰爭看來是無法避免了。但英國表明它支持法國的想法,並且俄國也是一個靠得住的幫手。


    經過長時間的憤怒談判以後,各方達成了協議。德國認可摩洛哥受到法國保護,作為答應撕毀阿爾黑西拉斯的條約的補償,法國一定要將法屬剛果的約10萬平方英裏的土地割讓給德國。


    意大利與法國以及英國的交易?盡管意大利算得上是德國的盟國,可是它又成為法國與英國的一個親密夥伴。1881年法國占領了距離西西裏非常近的突尼斯,意大利曾非常憤怒。但到了20世紀初期,意大利卻秘密地答應不反對英法兩國征服北非,交換條件是:法國與英國準許意大利從土耳其手裏奪得地處突尼斯與埃及之間的的黎波裏與昔蘭尼加兩個大省。1911年,意大利確實奪得了這些地方。


    小結?意大利征服以前被稱作的黎波裏與昔蘭尼加的利比亞。與此同時,法國征服了摩洛哥,事實上,這已經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法國獲得了425萬平方英裏的土地,英國是350萬平方英裏,德國是100萬平方英裏,意大利是100萬平方英裏,比利時與葡萄牙各獲得大約100萬平方英裏,隻有西班牙獲得了非常小的一份。此時,就剩兩個非洲國家未置於歐洲的統治之下。一個是埃塞俄比亞王國,它驍勇善戰的人民摧毀了意大利的征服意圖。還有一個是黑人的小共和國利比裏亞,它是由少部分從美洲回來的曾經的奴隸組建而成的,一定程度上處於美國的保護之下。  四、近代帝國主義意味著什麽


    文明國家想統治比較弱勢或是“落後”的民族,比如非洲的黑人與印度各民族,這種渴望與政策被稱為帝國主義。正如亞洲與非洲的曆史所表明的,帝國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一個世紀,尤其是最後幾十年曆史的主要部分。


    帝國主義傳染病?歐洲的所有大國與幾個小國都染上了帝國主義狂熱。英國與俄國擴張了原本就已經廣闊的帝國,直至前者囊括了世界陸地麵積的四分之一,後者囊括了七分之一。法國在非洲與印度支那創建了一個新的殖民帝國,其麵積要比它於18世紀送給英國的還大。


    德國獲得了非洲100萬平方英裏土地、太平洋上的幾個島嶼以及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而且正嚐試采用“和平滲透”的方式掌控整個土耳其帝國。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時以及西班牙都在非洲獲得了份額。荷蘭在東印度已有了一個富裕的帝國。


    日本學習歐洲的帝國主義,吞並了中國台灣省與朝鮮,獲得了在滿洲的勢力範圍,而且開始像亞曆山大那樣,渴望去征服新的世界。如此,直至1914年,非洲、亞洲以及東印度的大部分落後民族要麽已被帝國主義諸國所吞並,要麽就快被帝國主義國家做上征服的記號。


    拉丁美洲的例外?假如不是因為美國的話,拉丁美洲一定已經遭受到同亞洲和非洲一樣的命運了。南美與中美那些怯弱的年輕共和國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還時常爆發革命,本來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相互爭奪的絕佳目標。可是美國,多多少少還有英國的擁護,不準許舊世界的列強在新世界中去征服任何領土。門羅主義對整個世界都是一個警告。最後,拉丁美洲各共和國便享有了很大的自由去按照自己的方式進步;其中有幾個共和國,尤其是阿根廷、巴西以及智利,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美國的帝國主義?可是,美國政府自己也變得有些帝國主義了。1846年—1848年和墨西哥的戰爭,美國吞並了包括現在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亞利桑那以及新墨西哥諸州在內的領土。1867年從俄國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1898年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了菲律賓群島、波多黎各以及古巴。菲律賓與波多黎各被並吞了,而古巴則變成了被保護國。


    1898年到1899年,美國獲得了夏威夷與薩摩亞群島的一部分。又於1903年租用了巴拿馬運河區。自那時開始,它控製了(並非真正擁有)尼加拉瓜、海地以及多米尼亞共和國,還從丹麥手裏購買了維爾京群島。事實上,加勒比海周邊的整個地區都成了美國的勢力範圍——一個由美國全盤控製的地區。


    近代帝國主義的原因?任何一個強國推行帝國主義的原因都是有些相同的。在差不多所有的場合中,帝國主義都是由以下動機造成的:


    1、愛國人士渴望讓自己的國家擁有更多的領土。


    2、商人們渴望獲得能夠出售製成品與獲取原料的殖民地,還想要在自己國家國旗保護下的礦山等處進行投資。這種經濟動機或許就是帝國主義最強烈的原因。


    3、覺得占領某地是國防所必需的。日本就曾宣稱為了國家的安全考慮要並吞朝鮮。


    4、傳教的精神——渴望讓落後的種族開化或基督教化。不幸的是,這個動機時常被用作自私、貪婪的借口。比如,比利時的利奧波德國王自稱要將基督教文明的幸福帶去給中非尚未開化的黑人,可是事實上他給他們帶去的是痛苦——將錢財都交給了國王以及商業夥伴的痛苦。這種事情很常見。


    近代帝國主義——戰爭的一個原因?帝國主義導致了多場戰爭。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的戰爭,1899年至1902年英國與布爾人的戰爭,1904年至1905年俄國與日本的戰爭,1911年至1912年意大利與土耳其的戰爭,都是我們所講述的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戰爭,還有幾十場小規模的衝突。另外,正如我們即將要說到的,帝國主義是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球通史(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斯塔夫裏阿諾斯並收藏全球通史(下):從史前史到21世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