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一次遇到了古希臘和古代中國知識傳統很不相同的情形,我們又一次在問古代哲學家的思維習慣是否與現在普通人的感知和推理相似。根據認知差異的曆史證據以及我們有關這些差異的社會起源理論,我們可以說現代的西方人:(1)比東方人更傾向於對物體進行歸類;(2)發現把有關各種屬性的規則運用到具體事例中,以這種方式來學習新的範疇比較容易;(3)對範疇進行了更多的歸納,也就是說,從某個範疇的具體事件概括其他事件或者是對範疇進行整體概括。我們還可以說,東方人堅信每一個事實與所有其他事實之間的潛在相關性,東方人比西方人更會從感知到的各種關係及相似性方麵來組織這個世界。


    請看圖6–1中的三個物體。如果要把兩個物體放在一起,會是哪兩個物體呢?為什麽這兩個是屬於一類的?


    圖6–1 測試根據範疇或根據關係進行歸類傾向的例子


    如果你是西方人,你可能會認為雞和牛是屬於一類的。發展心理學家邱良黃把如圖6–1中所示物體的圖片給美國和中國的兒童看。邱良黃發現美國的兒童喜歡給物體分組,因為這些物體屬於分類學的範疇,也就是說同樣的分類兩者都適用(“成人”、“工具”)。中國的兒童喜歡根據各種關係對物體進行歸類。他們很可能說圖中的牛和草是一類,因為“牛吃草”。


    我和季李軍、張智勇把來自美國的大學生與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大學生進行比較,我們采用詞匯而不是圖片,得出了類似的結果。我們向參與者們出示了一係列三個單詞一組的詞匯(例如熊貓、猴子、香蕉),然後讓他們指出三個單詞中哪兩個關係最密切。美國的參與者明顯地表現出根據共同範疇中成員所具備的資格進行分類的傾向:熊貓和猴子屬於動物。中國的參與者表現出了根據主題關係進行分組的傾向(例如猴子和香蕉),可以從關係這個角度來判斷他們的答案——猴子吃香蕉。


    如果西方人是從範疇以及限定範疇的規則這些方麵來組織世界的話,那麽我們可以說西方人對物體間相似性的感知會受到物體歸類的程度的重大影響。但是,如果分類對於東亞人來說不是那麽重要,那麽我們可以說他們對相似性的感知更多的是基於物體間的外表相似性。


    為了驗證這種可能性,我和阿若·諾仁紮彥、愛德華·e.史密斯、金秉俊給韓國和歐裔美國以及亞裔美國參與者看了圖6–2所示的圖形。每一幅圖上,在底部有一個物體,其上麵是兩組物體。參與者的任務就是說出目標物體與哪一組的物體相似。你或許在繼續往下讀之前想做出自己的判斷。


    大部分韓國人認為目標物體與左邊的一組更類似,而大部分的歐裔美國人則認為目標物體與右邊的一組更相似。我們很容易明白為什麽韓國人認為該物體與左邊的那一組類似,60%的韓國人都這樣認為。但是有一個簡單而又不變的規則會讓你把目標物體歸入與右邊的一組相同的範疇。這個規則就是“具有直莖”(與曲莖相反)。歐裔美國人發現了這個規則,他們中67%的人都認為目標物體與以該規則為基礎的範疇一樣的一組更類似。亞裔美國人的判斷介於兩者之間,但是與韓國人的更相似。


    圖6–2 測試根據外表相似還是根據規則來判斷物體相似性的例子


    範疇有時候是通過把一些規則與一些特征結合在一起來獲得的。我們開始知道兔子是哺乳動物是因為我們知道用乳汁喂養其幼獸的動物是哺乳動物這個規則(範疇的確就是這樣定義的。實際上,大多數人或許是從外表上知道什麽是哺乳動物的——“兔子是哺乳動物”,“獅子是哺乳動物”。“民間”的這種範疇是從人們所觀察到的共同屬性歸納出來的——身上長毛、四隻腳等)。


    明確的模式或者是規則的確立似乎不是東亞人歸因解釋的特征,而是更符合西方人歸因解釋的特點。如果亞洲人用規則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可能性比較小,又不太可能利用範疇,那麽他們就會發現通過把明確的模式應用於物體這種方式來了解範疇尤其難以掌握。為了檢驗這種可能性,阿若·諾仁紮彥及其同事讓密歇根大學的東亞、亞裔美國、歐裔美國的大學生看了一些彩色卡通圖片,就如圖6–3的黑白圖片上所表現的那些內容一樣。我們讓參與者對這些動物進行歸類,或者來自金星或者來自土星。


    我們告訴參與者如果某個動物具有以下5個特征中的3個,那麽這個動物就是來自金星的:卷尾巴、蹄、長頸、口、天線似的耳朵。否則,這個動物就來自土星。左上方的動物與來自金星的標準相吻合,右邊的就不具備這個標準,就要放到土星這個類別中。在參與者懂得了如何對動物進行正確的分類之後,我們為了檢測一下他們對分類的掌握程度如何,就給他們看了一些新的動物,看他們進行分類的速度和準確程度。這些新的動物包括兩種,與前麵看到的類似。一些動物是“絕對相匹配的”:這些動物看起來就像參與者之前在培訓實驗中看到的一樣,從與它們的特征相關的規則來看,它們是屬於同一個範疇的。其他的動物是“不相匹配的”:“這些動物看起來應是以前看到過的動物,但是根據規則,它們與培訓中見到的動物屬於不同的類別。”左下方的動物與左上方的動物是相匹配的,好像是屬於來自金星這個類別的,其規則也證明了這一點。右下方的動物是不相匹配的,看起來好像是金星這個類別的,但是其規則證明不是。


    圖6–3 說明根據規則進行分類比較容易的例子


    亞洲的參與者在判斷某個動物是來自金星還是土星時比歐裔美國人或亞裔美國人花費的時間都要長。在判斷那些確實匹配的動物時,這三組參與者都同樣迅速、同樣準確,對於這些動物來說,隻要記得前麵看到的例子,記得定義範疇規則的正確運用,就能得出正確的答案。但是對於不相匹配的這些動物,隻有記得那些規則,並且正確地運用這些規則,才能夠正確地歸類。亞洲的參與者所犯的歸類錯誤的比例是歐裔美國人或亞裔美國人的兩倍。根據規則進行歸類對於東方人來說似乎不像對西方人而言那樣容易。


    下麵有兩個論點,都以“兔子的血液中有q酶”結束,其中哪一個更令人信服?為什麽?


    (1)


    獅子血液中有q酶


    老虎血液中有q酶


    ——————————


    兔子的血液中有q酶


    (2)


    獅子血液中有q酶


    長頸鹿血液中有q酶


    ——————————


    兔子的血液中有q酶


    大多數西方人在被問及這類問題的時候會說第二個論點更令人信服。他們把“多樣性”或“覆蓋麵”作為他們選擇(2)的理由。獅子和老虎在許多方麵都是十分類似的動物,因此他們不能涵蓋哺乳動物這個範疇,兔子也屬於哺乳動物。獅子和長頸鹿就能很好地涵蓋哺乳動物這個範疇,因為他們彼此有很大的區別。現在請思考下麵的論點,它們都以“哺乳動物的血液中有q酶”結束,哪一個更令人信服?


    (1)


    獅子血液中有q酶


    老虎血液中有q酶


    ——————————


    哺乳動物的血液中有q酶


    (2)


    獅子血液中有q酶


    長頸鹿血液中有q酶


    ——————————


    哺乳動物的血液中有q酶


    又一次,多數西方人說第二個論點更令人信服,他們再次給出理由說第二個論點中哺乳動物的覆蓋麵比第一個更大。


    我和崔英奎、愛德華·e.史密斯給韓國和美國的大學生提出了類似上麵看到的一些問題。當在結論中提出範疇的時候,是韓國人而不是美國人更傾向於選擇(2)。對於韓國人來說,哺乳動物這個範疇並不引人注目,除非你真正地提及並突出這個概念。結果是當他們清楚地被提醒問題的對象是哺乳動物時,“動物本身的性質差異大”的原則對他們的推理就顯得更重要。東方人不太突出範疇的一個可能結果就是範疇對於東方人來說不像對於西方人那樣可以促進歸納推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思維版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理查德·尼斯貝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理查德·尼斯貝特並收藏思維版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