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6 我從文學的窗口進來
關山奪路:回憶錄四部曲之三 作者:王鼎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喜歡報紙的文學副刊,那年代,一家報紙要有文學副刊才算是一張大報。副刊展露報人的心胸識見,他除了理性,還有美感;除了算盤,還有胡琴;除了店麵,還有花園;除了現實,還有想象;除了功利,還有性情。
一步踏進沈陽,我就打聽哪一家報辦得好。有人推崇《中蘇日報》,那時中蘇訂立友好條約,隨著這個條約產生了中蘇友好協會、中蘇聯誼社,我沒法喜歡那個條約,也就沒法喜歡那些戴著“中蘇”帽子的招牌。我買到《新報》、《和平日報》,以非常勉強的心情順手也買了一份《中蘇日報》,沒想到它的社論十分出色,雖有官方背景,卻勇於批評官方的缺失。《新報》偏重本市新聞,活潑親切,類似今天的社區報,版麵上常有熟悉的身影晃動,它在本市擁有大量讀者。《和平日報》隻有一大張,副刊和文藝周刊齊全,令我感動。不久,《中蘇日報》停刊,中蘇友好協會銷聲匿跡,象征中蘇蜜月結束,沈陽《中央日報》繼之出現,重視副刊一向是《中央日報》的傳統。
我開始投稿,決定以字海戰術向三報猛攻。各報都有征文啟事,都要求投稿者使用“五百字稿紙”。我在陝西投稿,文章寫在白紙上,每行沒有一定的字數,每頁沒有一定的行數,根本不知道有所謂稿紙。我連跑幾家書店,他們拿出來的是“原稿紙”,我以為原稿紙不是稿紙,而且每張隻能寫四百字,跟征稿啟事的規定不合,沒敢買。我在書店裏看見艾思奇的 《大眾哲學》,站在書架前麵讀了十幾頁,他用階級鬥爭的觀點籠統解釋社會關係,痛快淋漓。起初我以為這本書是遊戲筆墨,近似李宗吾的《厚黑學》,繼而一想,艾思奇也許是個俄國人?我做夢也沒想到它會是立國的大經大法。我又看見書架上有一本《牡丹亭》,打開一看,裏麵是中共中央的許多決議和文告,我想一定是裝訂錯誤,並未發覺是中共宣傳品瞞人耳目。
我至今不明白為什麽要限定五百字稿紙,若說計算字數方便,四百字或六百字效用也是一樣。我用複寫紙自己製作五百字稿紙,那時連隊沒有油印機,我並未想到編輯的“第一印象”重要,他一看稿紙,就知道你是毫無經驗的新手,文章必然青澀幼稚,懶得再花工夫審閱。多年後我看見第一次投稿的人先印自己的專用稿紙,儼然名家,他們比我聰明。
字海攻勢並不順利。我把“出潼關”的經過寫成散文,投給《中蘇日報》,文章還沒登出來,《中蘇日報》就停刊了。我寫南京令我失望,小學教科書告訴我,浦口過江到南京有“輪渡”,人可以坐在火車上不動,我們還是下車換船。老師說,中山先生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放在玻璃棺裏供人瞻仰,我們看見的是仰臥的石像,腿部的褲管粗直僵硬,相當“難看”。我把文章投給沈陽《中央日報》,我並不知道報紙有立場背景,《中央日報》豈能任你非議首都?我也寫出我對上海的印象投給《和平日報》,兩篇文章都如石沉大海。那時似乎各報都不退稿,我也不知道甲報不用的稿子可以改投乙報,文章像箭一樣射出去,一根箭隻射一次,我隻有加緊造箭。
經過一番觀摩和琢磨,我發現關外的報紙愛登關外的事情,關內似乎太遙遠了。後來知道報紙的內容講求“鄰近性”,我那時無師自通,心誠則靈,立刻改換題材,寫我最熟悉的鐵西區。我說雪降沈陽,鐵西區的空氣冰冷如鐵,因為區內遍布停了工的工廠,房屋空洞高大,外牆堅硬,入夜以後相當恐怖。我說公共汽車的車掌小妹妹嗓音清亮,她本來逐站呼告站名,興工街、篤工街、勵工街、勸工街喚醒國人重視工業,現在怎麽保持沉默、寂然無聲?《新報》采用了這篇文章。
我滿心興奮,立刻再寫一篇,我寫鐵西區的戲院。這時候,沈陽的軍紀漸漸變壞了,軍人看白戲,塞滿了電影院,一般觀眾裹足不前。依照規定,軍人要買半票,他們硬要無票入場。戲院老板有幽默感,他說這些軍人也有票,第一是搖頭票,你向他收票,他搖搖頭,進去了。第二是挺胸票,你向他收票,他胸脯一挺,進去了。第三是瞪眼票,你向他收票,他朝你瞪眼,進去了。那時軍人幾乎個個抽煙,劇場中香火鼎盛,數不清縷縷青煙嫋嫋上升,熄燈後,黑暗中,隻見星星點點無數暗紅色的煙蒂搖晃,舞台旁邊豎著一麵玻璃箱形的告示牌,兩個朱紅大字“禁煙”,煙霧太濃,兩個字也模糊了。於是咳嗽聲起起落落,吐痰的聲音也相繼不絕。這篇文章《新報》也采用了。
但是稿費無蹤無影。我投稿全用筆名,而且寫一篇文章換一個筆名,避免以憲兵身份現形,久等心焦,沒奈何,隻得到報社查詢。這才知道副刊主編是報社的客卿,並不按時上班,經人指點去找另一個部門。這才知道報社並沒有“稿費通知單”一類玩意兒,作者要帶著剪報上門申請,報社把采用外稿照“交貨、驗收、付款”總務三部曲辦理。我沒帶剪報,承辦人見我穿著軍服,特別通融,自己打開存報找我的文章。他抬起頭來對我說:“你的文章登在新聞版,新聞是沒稿費的。”我這一驚非同小可!他把我當成各機關的新聞發布員了。五年以後,我知道新聞版的特寫、邊欄仍然有稿費,若是外稿,報社裏可能有人把稿費吃掉,通常以新聞版的編輯嫌疑最大。五十年代初期台灣也有吃稿費的主編,那時大家都窮。
我沒有灰心的權利,我繼續寫。經一事、長一智,我在投稿信的信封上鄭重寫明副刊編輯室。後來我知道,你若隻寫某某報社,你的稿子八成進了社長室,你若隻寫編輯部,你的稿子八成擺在總編輯的辦公桌上,先失地利,後失人和,結果凶多吉少。文稿必須交到副刊主編手上,無論如何,他替作者想得多一些。
我喜歡《中央日報》的副刊,向她投稿,連續五次都告失敗。有一天,我經過沈陽市的萬泉公園,看見滿池白色的荷花,我們常常把荷花蓮花混為一談,傳說菩薩坐在蓮台上,我想安得每朵花上有一位菩薩,普遍拯救人世的劫難。那時中共銳意經營鬆花江北,它在魯南蘇北怎樣做,也在東北怎樣做。我“不點名”地寫了蘇北難民的處境,居然登出來了!我在南京欺騙蘇北難民,答應為他們在《中央日報》上發表文章,算是有了補救。到底《中央日報》有規模,我第一次看見稿費通知單,輾轉把玩,終身難忘。
我遲遲未能進入《和平日報》的“和平花園”,直到有一天,我想起國軍青年軍二○七師,那時這一師人馬駐在沈陽附近的撫順。一九四四年十萬知識青年從軍,我們有些同學編入二○七師,抗戰勝利,青年軍複員,二○七師全體官兵誌願留營,所以這些老同學也都來到東北。他們都升了官,軍官有軍官的樣子,不過也還有許多人到連隊探望我們。我把這些人從軍的悲壯、留營的慷慨寫成文章,投給沈陽《和平日報》副刊,順利刊出,也領到稿費。現在回想,《和平日報》前身是軍報,我寫軍人的正麵形象,副刊主編愛屋及烏。文章的命運往往由文學以外的因素左右,可惜我沒及早參透這個道理。
“該來的終於要來”,沈陽外圍作戰連連失利,市區也出現了難民。電影院裏,難民家庭的小女孩向觀眾兜售香煙瓜子,看到她,我想起自己的妹妹。她把貨品擺在籮筐裏,穿一根布條掛在脖子上,兩手把籮筐端平了,仿佛流亡學生使用寫字板的樣子。電影放映時,她在座位和座位之間的通道上慢慢後退,眼睛左右掃瞄觀眾的臉色,整天吸濃濃的二手煙,尋求顧主。座上全是軍人,而且大半是傷兵,他們並非為了看戲,他們來享受冷氣或暖氣,戲散人不散,由中午坐到晚上,修心養性。那時沈陽警備司令部也曾想加以整飭,一麵安排各戲院星期天辦理免費勞軍,一麵通令各部隊,除了星期天以外,禁止官兵“任意外出”。可是有什麽用?戲院的憲警彈壓席漸漸變成令我良心不安的地方,“該來的終於要來”,有一天,賣煙的小女孩向我哭訴,常有一隻手伸過來突然抓走她的香煙瓜子,看不清是誰的手,隻看見軍服的袖子。那時電影院裏光線極黑,我不明白為什麽要那樣黑,一個女孩子不能和一個男孩子去看電影,人言可畏,除非你馬上要嫁給他。我完全沒有辦法處理小女孩的投訴,隻能朝她的籮筐裏放一張鈔票,她拒絕我的安慰,擦著眼淚離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這件事寫成文章。
沈陽冬天寒冷,家家燒煤取暖,常見煤灰堆積在空曠之處,隆起如丘陵。難民家庭的小男孩圍著灰堆挖掘,尋找尚未完全燃燒的煤核兒回家使用,個個小手凍得又紅又腫,看見他們,我想起自己的弟弟。煤從撫順運來,常有整車整車的煤停在鐵軌上等待卸運,無頂車廂的底部往往有縫隙,煤屑漏下來,落在鐵軌上,踏雪尋“煤”的孩子鑽到車廂底下去,一撮一撮抓起來,一粒一粒捏起來。鐵路警察看見了,抬起皮靴踢他們,身材大些的孩子,他踢屁股,身材小些的孩子,他踢腿肚子。我問警察,煤屑落地以後,你們不可能再收拾起來,何不由這些個孩子去打掃?警察告訴我,司機開動列車時,可能忘了從車尾到車頭察看一遍,鐵輪滾動,這些孩子就沒命了。那麽把他們喊出來也就是了,何必狠狠地踢呢?警察憤憤地說,你不踢,他們不罷手,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彷徨良久,我唯一能做的,也是把這件事情寫出來。
稿費,我記得每千字東北流通券五元,可謂聊勝於無。我不嫌少,我寫一千字很容易,無論如何比“賣香煙的女孩”賺錢容易,對我父親來說,一塊錢也很重要,我不希求賺錢更容易的方法。那時槍決犯人大多由憲兵執行,有一位班長告訴我,現在團部人手不夠,我打靶的成績很好,足可勝任。他說每次出任務都有出差費,也都收到額外的紅包。我不假思索地立刻反射:我反對死刑。“為什麽反對?”我說法律常常改變,人死不能複生。“幹嗎還要他複生?”我說複生才能悔改。他睜大眼睛看我,像看一件從未見過的東西。事後我也奇怪,這反應對我沒經過大腦,好像別人搶著替我回答,也許有些東西藏在我的潛意識裏,忽然跳出來作怪。
他是一番好意,可是我非常傷心,原來別人對我的看法是如此,這就是別人預測我將來要走的路。我很久很久不能釋然,我太難過了,這個題材我無法處理。它的後續發展是,我以後真的反對死刑,我勤讀有關的新聞和論文。以後,今天槍斃銀元販子,明天準許銀元流通,昨天槍斃“通匪”的人,今天鼓勵交流訪問,我的感慨比人家深。
有一個故事一直盤桓胸中。抗戰時期,日軍占領了華北,有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遲遲不能出嫁,她的父親對她說,現在優秀的男孩子不是去做漢奸,就是去當八路,都不能付托終身,我要等到抗戰勝利再為你擇婚,抗戰必勝,日本必敗,好日子很快就會來到。女兒每天在閨房裏刺繡,準備嫁衣。
果然,抗戰勝利了,女孩子也長成大姑娘,做了新娘,她的夫婿在國軍裏當連長,抗戰英雄,蔣委員長的學生,深受淪陷區人民的敬重。這位連長隨部隊出關,打過幾場硬仗,他忽然厭惡內戰,想回老家,但是“無錢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他把妻子賣給沈陽妓院的老鴇,籌措還鄉的資金,他老家還有妻子。
陷入火坑的女子寫信向憲兵隊求救,同時也寫信給父親,請父親帶錢來贖身。連長派我通知老鴇,在女子的父親來到沈陽以前,不可強迫她接客,可是鴇母還是和她秘密訂下最後期限。
她的父親必須賣掉田地籌錢,農民都等著中共土改分田,沒有買主。後來國軍進攻,占領了那一片土地,私產有了保障,才把田地脫手,可是時間已經拖延了半年之久。做父親的匆匆趕到沈陽,首先問女兒失身了沒有,女兒說情勢不允許無限期拖下去,她業已真正墮落風塵。事已至此,這個父親認為不值得再花這麽大一筆錢,他竟帶著贖金獨自回家,據說他回到家鄉,買回田地,可是國軍忽然放棄那一片城鄉,成千上萬的難民擁入沈陽,他一家也在其中。據說他身無分文,依賴那沒有贖回的女兒維持生存。
這個題材太複雜了,我沒有能力處理。
我並沒有把所有的生活經驗都寫成文章,許多材料留下來,我等待深度思考、完全的自由和成熟的技巧。沈陽時代,我寫作的心態還沒完全離開作文簿,投稿是交卷,副刊主編是國文老師,文章登出來是傳閱給全班同學看。那時候,我把寫文章當做學習一門技能,也把個人的閱曆用文字傳達出來,社會需要這一個行業。那時文壇先進再三宣告,文章材料要向外開發,不要向內冥想,現實生活的驚險、曲折、詭異,絕對超過所謂天才作家的虛構。也好,我也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感情,既不能以感情做文學的動力,也不能以文學做感情的結晶。
以今日之我觀昨日之我,報紙副刊隻是文學的窗口,“從窗口爬進來的是賊”,我不是賊,也不是科班嫡傳。他們的窗是玻璃窗,透明,沒有上鎖,我很感激。我到現在也不知道主編是誰,我知道《和平日報》社長是閻奉璋,《中蘇日報》和《中央日報》的社長都是餘紀忠。餘先生到台灣創辦《中國時報》,我有幸投入成為麾下一員,但我從未向他提到這一線因緣,他不喜歡人家提到東北。我搜集資料,找到《中蘇日報》長春特派員袁笑星寫的《長春三害》,有警察沒有憲兵,我很安慰。後來餘先生到台北辦報,袁笑星做過一任總編輯。文史資料記述沈陽學潮,也提到餘先生在內部會議中反對軍隊鎮壓,力主勸導化解,那還是訓政時期,東北是戰地,他的身份是東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難得能有這樣開明的見解!由沈陽到台北,看來他對國事有一貫理念,我對他應該有更完整的認識。
一步踏進沈陽,我就打聽哪一家報辦得好。有人推崇《中蘇日報》,那時中蘇訂立友好條約,隨著這個條約產生了中蘇友好協會、中蘇聯誼社,我沒法喜歡那個條約,也就沒法喜歡那些戴著“中蘇”帽子的招牌。我買到《新報》、《和平日報》,以非常勉強的心情順手也買了一份《中蘇日報》,沒想到它的社論十分出色,雖有官方背景,卻勇於批評官方的缺失。《新報》偏重本市新聞,活潑親切,類似今天的社區報,版麵上常有熟悉的身影晃動,它在本市擁有大量讀者。《和平日報》隻有一大張,副刊和文藝周刊齊全,令我感動。不久,《中蘇日報》停刊,中蘇友好協會銷聲匿跡,象征中蘇蜜月結束,沈陽《中央日報》繼之出現,重視副刊一向是《中央日報》的傳統。
我開始投稿,決定以字海戰術向三報猛攻。各報都有征文啟事,都要求投稿者使用“五百字稿紙”。我在陝西投稿,文章寫在白紙上,每行沒有一定的字數,每頁沒有一定的行數,根本不知道有所謂稿紙。我連跑幾家書店,他們拿出來的是“原稿紙”,我以為原稿紙不是稿紙,而且每張隻能寫四百字,跟征稿啟事的規定不合,沒敢買。我在書店裏看見艾思奇的 《大眾哲學》,站在書架前麵讀了十幾頁,他用階級鬥爭的觀點籠統解釋社會關係,痛快淋漓。起初我以為這本書是遊戲筆墨,近似李宗吾的《厚黑學》,繼而一想,艾思奇也許是個俄國人?我做夢也沒想到它會是立國的大經大法。我又看見書架上有一本《牡丹亭》,打開一看,裏麵是中共中央的許多決議和文告,我想一定是裝訂錯誤,並未發覺是中共宣傳品瞞人耳目。
我至今不明白為什麽要限定五百字稿紙,若說計算字數方便,四百字或六百字效用也是一樣。我用複寫紙自己製作五百字稿紙,那時連隊沒有油印機,我並未想到編輯的“第一印象”重要,他一看稿紙,就知道你是毫無經驗的新手,文章必然青澀幼稚,懶得再花工夫審閱。多年後我看見第一次投稿的人先印自己的專用稿紙,儼然名家,他們比我聰明。
字海攻勢並不順利。我把“出潼關”的經過寫成散文,投給《中蘇日報》,文章還沒登出來,《中蘇日報》就停刊了。我寫南京令我失望,小學教科書告訴我,浦口過江到南京有“輪渡”,人可以坐在火車上不動,我們還是下車換船。老師說,中山先生的遺體經過防腐處理,放在玻璃棺裏供人瞻仰,我們看見的是仰臥的石像,腿部的褲管粗直僵硬,相當“難看”。我把文章投給沈陽《中央日報》,我並不知道報紙有立場背景,《中央日報》豈能任你非議首都?我也寫出我對上海的印象投給《和平日報》,兩篇文章都如石沉大海。那時似乎各報都不退稿,我也不知道甲報不用的稿子可以改投乙報,文章像箭一樣射出去,一根箭隻射一次,我隻有加緊造箭。
經過一番觀摩和琢磨,我發現關外的報紙愛登關外的事情,關內似乎太遙遠了。後來知道報紙的內容講求“鄰近性”,我那時無師自通,心誠則靈,立刻改換題材,寫我最熟悉的鐵西區。我說雪降沈陽,鐵西區的空氣冰冷如鐵,因為區內遍布停了工的工廠,房屋空洞高大,外牆堅硬,入夜以後相當恐怖。我說公共汽車的車掌小妹妹嗓音清亮,她本來逐站呼告站名,興工街、篤工街、勵工街、勸工街喚醒國人重視工業,現在怎麽保持沉默、寂然無聲?《新報》采用了這篇文章。
我滿心興奮,立刻再寫一篇,我寫鐵西區的戲院。這時候,沈陽的軍紀漸漸變壞了,軍人看白戲,塞滿了電影院,一般觀眾裹足不前。依照規定,軍人要買半票,他們硬要無票入場。戲院老板有幽默感,他說這些軍人也有票,第一是搖頭票,你向他收票,他搖搖頭,進去了。第二是挺胸票,你向他收票,他胸脯一挺,進去了。第三是瞪眼票,你向他收票,他朝你瞪眼,進去了。那時軍人幾乎個個抽煙,劇場中香火鼎盛,數不清縷縷青煙嫋嫋上升,熄燈後,黑暗中,隻見星星點點無數暗紅色的煙蒂搖晃,舞台旁邊豎著一麵玻璃箱形的告示牌,兩個朱紅大字“禁煙”,煙霧太濃,兩個字也模糊了。於是咳嗽聲起起落落,吐痰的聲音也相繼不絕。這篇文章《新報》也采用了。
但是稿費無蹤無影。我投稿全用筆名,而且寫一篇文章換一個筆名,避免以憲兵身份現形,久等心焦,沒奈何,隻得到報社查詢。這才知道副刊主編是報社的客卿,並不按時上班,經人指點去找另一個部門。這才知道報社並沒有“稿費通知單”一類玩意兒,作者要帶著剪報上門申請,報社把采用外稿照“交貨、驗收、付款”總務三部曲辦理。我沒帶剪報,承辦人見我穿著軍服,特別通融,自己打開存報找我的文章。他抬起頭來對我說:“你的文章登在新聞版,新聞是沒稿費的。”我這一驚非同小可!他把我當成各機關的新聞發布員了。五年以後,我知道新聞版的特寫、邊欄仍然有稿費,若是外稿,報社裏可能有人把稿費吃掉,通常以新聞版的編輯嫌疑最大。五十年代初期台灣也有吃稿費的主編,那時大家都窮。
我沒有灰心的權利,我繼續寫。經一事、長一智,我在投稿信的信封上鄭重寫明副刊編輯室。後來我知道,你若隻寫某某報社,你的稿子八成進了社長室,你若隻寫編輯部,你的稿子八成擺在總編輯的辦公桌上,先失地利,後失人和,結果凶多吉少。文稿必須交到副刊主編手上,無論如何,他替作者想得多一些。
我喜歡《中央日報》的副刊,向她投稿,連續五次都告失敗。有一天,我經過沈陽市的萬泉公園,看見滿池白色的荷花,我們常常把荷花蓮花混為一談,傳說菩薩坐在蓮台上,我想安得每朵花上有一位菩薩,普遍拯救人世的劫難。那時中共銳意經營鬆花江北,它在魯南蘇北怎樣做,也在東北怎樣做。我“不點名”地寫了蘇北難民的處境,居然登出來了!我在南京欺騙蘇北難民,答應為他們在《中央日報》上發表文章,算是有了補救。到底《中央日報》有規模,我第一次看見稿費通知單,輾轉把玩,終身難忘。
我遲遲未能進入《和平日報》的“和平花園”,直到有一天,我想起國軍青年軍二○七師,那時這一師人馬駐在沈陽附近的撫順。一九四四年十萬知識青年從軍,我們有些同學編入二○七師,抗戰勝利,青年軍複員,二○七師全體官兵誌願留營,所以這些老同學也都來到東北。他們都升了官,軍官有軍官的樣子,不過也還有許多人到連隊探望我們。我把這些人從軍的悲壯、留營的慷慨寫成文章,投給沈陽《和平日報》副刊,順利刊出,也領到稿費。現在回想,《和平日報》前身是軍報,我寫軍人的正麵形象,副刊主編愛屋及烏。文章的命運往往由文學以外的因素左右,可惜我沒及早參透這個道理。
“該來的終於要來”,沈陽外圍作戰連連失利,市區也出現了難民。電影院裏,難民家庭的小女孩向觀眾兜售香煙瓜子,看到她,我想起自己的妹妹。她把貨品擺在籮筐裏,穿一根布條掛在脖子上,兩手把籮筐端平了,仿佛流亡學生使用寫字板的樣子。電影放映時,她在座位和座位之間的通道上慢慢後退,眼睛左右掃瞄觀眾的臉色,整天吸濃濃的二手煙,尋求顧主。座上全是軍人,而且大半是傷兵,他們並非為了看戲,他們來享受冷氣或暖氣,戲散人不散,由中午坐到晚上,修心養性。那時沈陽警備司令部也曾想加以整飭,一麵安排各戲院星期天辦理免費勞軍,一麵通令各部隊,除了星期天以外,禁止官兵“任意外出”。可是有什麽用?戲院的憲警彈壓席漸漸變成令我良心不安的地方,“該來的終於要來”,有一天,賣煙的小女孩向我哭訴,常有一隻手伸過來突然抓走她的香煙瓜子,看不清是誰的手,隻看見軍服的袖子。那時電影院裏光線極黑,我不明白為什麽要那樣黑,一個女孩子不能和一個男孩子去看電影,人言可畏,除非你馬上要嫁給他。我完全沒有辦法處理小女孩的投訴,隻能朝她的籮筐裏放一張鈔票,她拒絕我的安慰,擦著眼淚離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這件事寫成文章。
沈陽冬天寒冷,家家燒煤取暖,常見煤灰堆積在空曠之處,隆起如丘陵。難民家庭的小男孩圍著灰堆挖掘,尋找尚未完全燃燒的煤核兒回家使用,個個小手凍得又紅又腫,看見他們,我想起自己的弟弟。煤從撫順運來,常有整車整車的煤停在鐵軌上等待卸運,無頂車廂的底部往往有縫隙,煤屑漏下來,落在鐵軌上,踏雪尋“煤”的孩子鑽到車廂底下去,一撮一撮抓起來,一粒一粒捏起來。鐵路警察看見了,抬起皮靴踢他們,身材大些的孩子,他踢屁股,身材小些的孩子,他踢腿肚子。我問警察,煤屑落地以後,你們不可能再收拾起來,何不由這些個孩子去打掃?警察告訴我,司機開動列車時,可能忘了從車尾到車頭察看一遍,鐵輪滾動,這些孩子就沒命了。那麽把他們喊出來也就是了,何必狠狠地踢呢?警察憤憤地說,你不踢,他們不罷手,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彷徨良久,我唯一能做的,也是把這件事情寫出來。
稿費,我記得每千字東北流通券五元,可謂聊勝於無。我不嫌少,我寫一千字很容易,無論如何比“賣香煙的女孩”賺錢容易,對我父親來說,一塊錢也很重要,我不希求賺錢更容易的方法。那時槍決犯人大多由憲兵執行,有一位班長告訴我,現在團部人手不夠,我打靶的成績很好,足可勝任。他說每次出任務都有出差費,也都收到額外的紅包。我不假思索地立刻反射:我反對死刑。“為什麽反對?”我說法律常常改變,人死不能複生。“幹嗎還要他複生?”我說複生才能悔改。他睜大眼睛看我,像看一件從未見過的東西。事後我也奇怪,這反應對我沒經過大腦,好像別人搶著替我回答,也許有些東西藏在我的潛意識裏,忽然跳出來作怪。
他是一番好意,可是我非常傷心,原來別人對我的看法是如此,這就是別人預測我將來要走的路。我很久很久不能釋然,我太難過了,這個題材我無法處理。它的後續發展是,我以後真的反對死刑,我勤讀有關的新聞和論文。以後,今天槍斃銀元販子,明天準許銀元流通,昨天槍斃“通匪”的人,今天鼓勵交流訪問,我的感慨比人家深。
有一個故事一直盤桓胸中。抗戰時期,日軍占領了華北,有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遲遲不能出嫁,她的父親對她說,現在優秀的男孩子不是去做漢奸,就是去當八路,都不能付托終身,我要等到抗戰勝利再為你擇婚,抗戰必勝,日本必敗,好日子很快就會來到。女兒每天在閨房裏刺繡,準備嫁衣。
果然,抗戰勝利了,女孩子也長成大姑娘,做了新娘,她的夫婿在國軍裏當連長,抗戰英雄,蔣委員長的學生,深受淪陷區人民的敬重。這位連長隨部隊出關,打過幾場硬仗,他忽然厭惡內戰,想回老家,但是“無錢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他把妻子賣給沈陽妓院的老鴇,籌措還鄉的資金,他老家還有妻子。
陷入火坑的女子寫信向憲兵隊求救,同時也寫信給父親,請父親帶錢來贖身。連長派我通知老鴇,在女子的父親來到沈陽以前,不可強迫她接客,可是鴇母還是和她秘密訂下最後期限。
她的父親必須賣掉田地籌錢,農民都等著中共土改分田,沒有買主。後來國軍進攻,占領了那一片土地,私產有了保障,才把田地脫手,可是時間已經拖延了半年之久。做父親的匆匆趕到沈陽,首先問女兒失身了沒有,女兒說情勢不允許無限期拖下去,她業已真正墮落風塵。事已至此,這個父親認為不值得再花這麽大一筆錢,他竟帶著贖金獨自回家,據說他回到家鄉,買回田地,可是國軍忽然放棄那一片城鄉,成千上萬的難民擁入沈陽,他一家也在其中。據說他身無分文,依賴那沒有贖回的女兒維持生存。
這個題材太複雜了,我沒有能力處理。
我並沒有把所有的生活經驗都寫成文章,許多材料留下來,我等待深度思考、完全的自由和成熟的技巧。沈陽時代,我寫作的心態還沒完全離開作文簿,投稿是交卷,副刊主編是國文老師,文章登出來是傳閱給全班同學看。那時候,我把寫文章當做學習一門技能,也把個人的閱曆用文字傳達出來,社會需要這一個行業。那時文壇先進再三宣告,文章材料要向外開發,不要向內冥想,現實生活的驚險、曲折、詭異,絕對超過所謂天才作家的虛構。也好,我也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感情,既不能以感情做文學的動力,也不能以文學做感情的結晶。
以今日之我觀昨日之我,報紙副刊隻是文學的窗口,“從窗口爬進來的是賊”,我不是賊,也不是科班嫡傳。他們的窗是玻璃窗,透明,沒有上鎖,我很感激。我到現在也不知道主編是誰,我知道《和平日報》社長是閻奉璋,《中蘇日報》和《中央日報》的社長都是餘紀忠。餘先生到台灣創辦《中國時報》,我有幸投入成為麾下一員,但我從未向他提到這一線因緣,他不喜歡人家提到東北。我搜集資料,找到《中蘇日報》長春特派員袁笑星寫的《長春三害》,有警察沒有憲兵,我很安慰。後來餘先生到台北辦報,袁笑星做過一任總編輯。文史資料記述沈陽學潮,也提到餘先生在內部會議中反對軍隊鎮壓,力主勸導化解,那還是訓政時期,東北是戰地,他的身份是東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難得能有這樣開明的見解!由沈陽到台北,看來他對國事有一貫理念,我對他應該有更完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