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偷偷摸摸看什麽呢?”
歸程路上,熊廣泰發現侄子跟在隊伍後頭,信馬由韁地走著,同時低著頭不知在看些什麽。
“沒有。”熊廷弼嘴上這麽說,手裏分明有藏東西的動作。
“還說沒有,又欠收拾了不成?”熊廣泰調轉馬頭來到他跟前,一番脅迫與搜查之後,搶到了侄子偷摸觀瞧的東西。
原來是一幅畫,一副美人肖像畫。
“唷嗬,你不是說畫地圖的嗎?怎麽畫著畫著,畫出個女人出來?這誰啊?”
“別——快還給我!”
熊廷弼伸手要奪,卻被熊廣泰故意抬著手舉得遠遠的拿不到。
熊廣泰打馬衝到隊伍最前頭,仔細觀瞧,發現紙上除了美人肖像外,邊角還寫著一首絕句,他故意放聲讀了出來,發現詩句的平仄不是很工整,用詞也顯得太過稚嫩,什麽“露水”、“烏雲”的,怎麽看怎麽像是情詩。詩的末尾還有署名“塔爾瑪”。
“你們誰認識一個姓‘塔’的?”熊廣泰問其他人。
這時熊廷弼趕過來,趁叔叔沒注意,趕緊將畫搶回手中,掖進了衣服裏。
熊廣泰叱道:“敢從我手裏搶東西,小子膽兒肥啊!”
熊廷弼義正辭嚴地告誡道:“這是私人物品,縱使是二叔也不能隨便看。”
忽然朱後山來了一句:“塔爾瑪?那不是愛新覺羅部二貝勒家的女兒嗎?”說著他麵向熊廷弼,皺著眉頭問:“你還來真的了?”
“沒有,根本沒有這回事!我隻是給人家講書聽而已。”熊廷弼辯解道。
“然後順便畫了一幅畫,再然後人家因為感謝你,就寫了首詩送給你、還署了名?”
“額,是啊。”
“喔——”朱後山又是亦莊亦諧地說:“敢情學生為了感謝先生傳道受業之恩,都要送情詩咯?”
熊廷弼頓時被堵得沒話了。
而熊廣泰早就想通,說出來一番實在話:“那幫女真姑娘伢兒,也沒什麽見識,成天被一幫打獵捕魚的糙漢子圍著,突然來了個長得勉強過得去、還幹幹淨淨的湖廣書生,肚子裏有點墨水,說話可樂,自然就上鉤了,再聽說關內生活如何滋潤,倒貼都願意。還別說,我也是讀過幾年書的人,老子要是年輕個十歲,去一趟建州,姑娘伢兒還不一馬車一馬車的往回拉?”
朱後山挖苦道:“可拉倒吧你,就你這熊樣,還讓姑娘倒貼,你倒貼還差不多!”
“我倒貼?”熊廣泰自嘲道:“我也要有東西倒貼啊——喔,除了那根跟野驢一樣的行貨。別的不談,就衝這個,那些姑娘伢兒也得對我服服帖帖的。”
見二叔說出這等粗鄙之語,熊廷弼別過臉去,鄙夷不止。
“話說回來——”朱後山問熊廷弼:“你跟人家姑娘,是怎麽個說法?”
“她……我……”熊廷弼支吾了半天,最終直言正色道:“反正我會再去找她的。”
“可拉倒吧你!”朱後山今天第二次說出這句話。“你回去之後,認認真真讀書,老老實實做人,將來考個功名光宗耀祖,別整天想那些有的沒的,也算給你二叔長長臉。”
熊廣泰插嘴道:“大哥這話中聽。”
“閉嘴,一邊兒去!”朱後山斥了熊廣泰一句,又繼續語重心長地教導熊廷弼,讓他腳踏實地,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好好讀書、好好做人。
但熊廷弼的脾氣倔得不像是一個湖廣人,他默默聽完朱後山的教誨,仍是堅持自己的說法:“我將來肯定會回去找她的。”
“罷了罷了。”又不是自己家親戚,朱後山覺得自己已經說的足夠,仁至義盡的反正。他不想再花費精力扭轉熊廷弼的想法,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如今建州正在逐步崛起。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北方異族,一旦有一部坐大,勢必產生不臣之心,威脅到朝廷,而要想鉗製其發展,必須要有強勢的邊將鎮壓才行。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遼東無主。
雖說遼東李氏勢力甚大,但隨著在官場上的不斷發展,李成梁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全遼的商民之利他都攬入自己名下,從此他結交權門和朝廷的官員。之前李成梁在遼東的時候所立的戰功大多都是在塞外,很容易緣飾真實情況。如果敵寇進入內地,就以堅城清野作為依托,擁兵觀望形勢然後出擊;甚至可以掩飾敗績變為功勞,殺良民冒充敵軍的首級。閣部的官員都被他所蒙蔽,督撫、監司稍微有與他忤逆的意思,就被他排擠出去,以至於都不能檢舉他的不法行徑。先後有巡按陳登雲、許守恩得到了他殺降冒功的罪證,想要上奏,卻被巡撫李鬆、顧養謙等人阻止。既而引起了朝中的議論沸騰,禦史朱應轂、給事中任應征、僉事李琯相繼上書予以抨擊。因為李成梁的事情有證可查,但是最終因為朝中靠山的暗中支持,才不至於治罪。等到他的靠山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等人相繼去職之後,李成梁失去了依托,兩年前,他被言官所劾,十一月,萬曆皇帝采納禦史張鶴鳴的建議,罷免了李成梁在遼東的一切職務,僅僅留了一個寧遠伯【*】的有祿無權的爵位。
去年,哱拜在寧夏反叛,禦史梅國楨上奏請求重新起用李成梁,給事中王德完堅決認為不可,於是就被擱置了。這樣,李成梁失去了參加寧夏之役的機會,明廷派他的長子李如鬆為總兵參加,李成梁也失去了立功起複的機會。李成梁之前的諸戰功所率領的戰將們先後被重用。其後,他的手下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等人都獲得富貴,都成為主宰一城的長官。但是此後明朝邊防卻暮氣難振,又去轉相地收刮民財,軍隊的數量和裝備有一定的減損。
李成梁被罷免後,繼任總兵的將軍是廣寧前屯衛人楊紹勳。楊紹勳繼任的第一年,就遭土蠻入侵,戰敗三次,到現在朝廷已有換人想法,隻是具體換誰,並沒有敲定。
在這個當口,朱後山來到遼陽,因為他知道,對遼東局勢見解最為精準獨到的、同時仍對關外有著影響的,依然是李氏家族。
當朱後山來到鐵嶺衛的時候,遼東已經真的天寒地凍,積雪尺餘了。
鐵嶺衛位於沈陽與開原之間,同樣是個洪武開國後才正兒八經修建的小城。盡管鐵嶺不如遼陽等地富庶,但畢竟是遼東李氏的老家,住的踏實,同時國家又沒有規定寧遠伯必須住在寧遠,因此無官一身輕的李成梁回到鐵嶺,把祖宅從內到外翻新了一遍,修成了金碧輝煌的寧遠伯府,嚴格來說,其中不乏一些僭越的成分,但反正天高皇帝遠,遼東各處的將領基本原來都是李家的下人,沒什麽可擔心的,他愛怎麽揮霍怎麽揮霍唄。
在忍受了熊廣泰喊了一路冷之後,朱後山總算來到了寧遠伯府,下了馬敲門。
一名仆人從裏麵打開一條細縫,不想讓太多寒風灌進去,朱後山與他低語幾句,那仆人在縫中的眼珠子一亮,大門隨即敞開,讓一行人魚貫而入。
熊廣泰裹得跟棉被似的,一度卡在兩扇門中間進不去,仆人隻得忍著刀片風吹,給他再開開一些放他進來。
等終於進到裏麵,關上了門,站在玄關裏頭,眾人方才緩過來一些。
“都凍木了吧?快進去喝點湯。”
熊廣泰一開始還尋思什麽湯能驅寒,等捧著水碗時方才明白,“湯”就是熱水。
堂堂寧遠伯怎麽這麽小氣?拿開水招待人。他剛想找大哥埋怨幾句,卻發現朱後山人不見了。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兩種。明太祖之初,定製襲封: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均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均視二品;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從一品;孫輔國將軍,從二品;曾孫奉國將軍,從二品;四世孫鎮國中尉;從四品。五世孫輔國中尉,從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從六品。
明朝又閱前朝之製,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後革子、男,隻留公、侯、伯三等,並定製:“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爵分兩種,一是隻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隻是給誥而不給券。
待遇方麵:初親王歲祿定為五萬石,後定減親王歲祿為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將軍三百石,奉國將軍二百石。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 竟至數千上萬頃。 前朝 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隻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
歸程路上,熊廣泰發現侄子跟在隊伍後頭,信馬由韁地走著,同時低著頭不知在看些什麽。
“沒有。”熊廷弼嘴上這麽說,手裏分明有藏東西的動作。
“還說沒有,又欠收拾了不成?”熊廣泰調轉馬頭來到他跟前,一番脅迫與搜查之後,搶到了侄子偷摸觀瞧的東西。
原來是一幅畫,一副美人肖像畫。
“唷嗬,你不是說畫地圖的嗎?怎麽畫著畫著,畫出個女人出來?這誰啊?”
“別——快還給我!”
熊廷弼伸手要奪,卻被熊廣泰故意抬著手舉得遠遠的拿不到。
熊廣泰打馬衝到隊伍最前頭,仔細觀瞧,發現紙上除了美人肖像外,邊角還寫著一首絕句,他故意放聲讀了出來,發現詩句的平仄不是很工整,用詞也顯得太過稚嫩,什麽“露水”、“烏雲”的,怎麽看怎麽像是情詩。詩的末尾還有署名“塔爾瑪”。
“你們誰認識一個姓‘塔’的?”熊廣泰問其他人。
這時熊廷弼趕過來,趁叔叔沒注意,趕緊將畫搶回手中,掖進了衣服裏。
熊廣泰叱道:“敢從我手裏搶東西,小子膽兒肥啊!”
熊廷弼義正辭嚴地告誡道:“這是私人物品,縱使是二叔也不能隨便看。”
忽然朱後山來了一句:“塔爾瑪?那不是愛新覺羅部二貝勒家的女兒嗎?”說著他麵向熊廷弼,皺著眉頭問:“你還來真的了?”
“沒有,根本沒有這回事!我隻是給人家講書聽而已。”熊廷弼辯解道。
“然後順便畫了一幅畫,再然後人家因為感謝你,就寫了首詩送給你、還署了名?”
“額,是啊。”
“喔——”朱後山又是亦莊亦諧地說:“敢情學生為了感謝先生傳道受業之恩,都要送情詩咯?”
熊廷弼頓時被堵得沒話了。
而熊廣泰早就想通,說出來一番實在話:“那幫女真姑娘伢兒,也沒什麽見識,成天被一幫打獵捕魚的糙漢子圍著,突然來了個長得勉強過得去、還幹幹淨淨的湖廣書生,肚子裏有點墨水,說話可樂,自然就上鉤了,再聽說關內生活如何滋潤,倒貼都願意。還別說,我也是讀過幾年書的人,老子要是年輕個十歲,去一趟建州,姑娘伢兒還不一馬車一馬車的往回拉?”
朱後山挖苦道:“可拉倒吧你,就你這熊樣,還讓姑娘倒貼,你倒貼還差不多!”
“我倒貼?”熊廣泰自嘲道:“我也要有東西倒貼啊——喔,除了那根跟野驢一樣的行貨。別的不談,就衝這個,那些姑娘伢兒也得對我服服帖帖的。”
見二叔說出這等粗鄙之語,熊廷弼別過臉去,鄙夷不止。
“話說回來——”朱後山問熊廷弼:“你跟人家姑娘,是怎麽個說法?”
“她……我……”熊廷弼支吾了半天,最終直言正色道:“反正我會再去找她的。”
“可拉倒吧你!”朱後山今天第二次說出這句話。“你回去之後,認認真真讀書,老老實實做人,將來考個功名光宗耀祖,別整天想那些有的沒的,也算給你二叔長長臉。”
熊廣泰插嘴道:“大哥這話中聽。”
“閉嘴,一邊兒去!”朱後山斥了熊廣泰一句,又繼續語重心長地教導熊廷弼,讓他腳踏實地,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好好讀書、好好做人。
但熊廷弼的脾氣倔得不像是一個湖廣人,他默默聽完朱後山的教誨,仍是堅持自己的說法:“我將來肯定會回去找她的。”
“罷了罷了。”又不是自己家親戚,朱後山覺得自己已經說的足夠,仁至義盡的反正。他不想再花費精力扭轉熊廷弼的想法,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如今建州正在逐步崛起。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北方異族,一旦有一部坐大,勢必產生不臣之心,威脅到朝廷,而要想鉗製其發展,必須要有強勢的邊將鎮壓才行。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遼東無主。
雖說遼東李氏勢力甚大,但隨著在官場上的不斷發展,李成梁貴極而驕,奢侈無度,全遼的商民之利他都攬入自己名下,從此他結交權門和朝廷的官員。之前李成梁在遼東的時候所立的戰功大多都是在塞外,很容易緣飾真實情況。如果敵寇進入內地,就以堅城清野作為依托,擁兵觀望形勢然後出擊;甚至可以掩飾敗績變為功勞,殺良民冒充敵軍的首級。閣部的官員都被他所蒙蔽,督撫、監司稍微有與他忤逆的意思,就被他排擠出去,以至於都不能檢舉他的不法行徑。先後有巡按陳登雲、許守恩得到了他殺降冒功的罪證,想要上奏,卻被巡撫李鬆、顧養謙等人阻止。既而引起了朝中的議論沸騰,禦史朱應轂、給事中任應征、僉事李琯相繼上書予以抨擊。因為李成梁的事情有證可查,但是最終因為朝中靠山的暗中支持,才不至於治罪。等到他的靠山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等人相繼去職之後,李成梁失去了依托,兩年前,他被言官所劾,十一月,萬曆皇帝采納禦史張鶴鳴的建議,罷免了李成梁在遼東的一切職務,僅僅留了一個寧遠伯【*】的有祿無權的爵位。
去年,哱拜在寧夏反叛,禦史梅國楨上奏請求重新起用李成梁,給事中王德完堅決認為不可,於是就被擱置了。這樣,李成梁失去了參加寧夏之役的機會,明廷派他的長子李如鬆為總兵參加,李成梁也失去了立功起複的機會。李成梁之前的諸戰功所率領的戰將們先後被重用。其後,他的手下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等人都獲得富貴,都成為主宰一城的長官。但是此後明朝邊防卻暮氣難振,又去轉相地收刮民財,軍隊的數量和裝備有一定的減損。
李成梁被罷免後,繼任總兵的將軍是廣寧前屯衛人楊紹勳。楊紹勳繼任的第一年,就遭土蠻入侵,戰敗三次,到現在朝廷已有換人想法,隻是具體換誰,並沒有敲定。
在這個當口,朱後山來到遼陽,因為他知道,對遼東局勢見解最為精準獨到的、同時仍對關外有著影響的,依然是李氏家族。
當朱後山來到鐵嶺衛的時候,遼東已經真的天寒地凍,積雪尺餘了。
鐵嶺衛位於沈陽與開原之間,同樣是個洪武開國後才正兒八經修建的小城。盡管鐵嶺不如遼陽等地富庶,但畢竟是遼東李氏的老家,住的踏實,同時國家又沒有規定寧遠伯必須住在寧遠,因此無官一身輕的李成梁回到鐵嶺,把祖宅從內到外翻新了一遍,修成了金碧輝煌的寧遠伯府,嚴格來說,其中不乏一些僭越的成分,但反正天高皇帝遠,遼東各處的將領基本原來都是李家的下人,沒什麽可擔心的,他愛怎麽揮霍怎麽揮霍唄。
在忍受了熊廣泰喊了一路冷之後,朱後山總算來到了寧遠伯府,下了馬敲門。
一名仆人從裏麵打開一條細縫,不想讓太多寒風灌進去,朱後山與他低語幾句,那仆人在縫中的眼珠子一亮,大門隨即敞開,讓一行人魚貫而入。
熊廣泰裹得跟棉被似的,一度卡在兩扇門中間進不去,仆人隻得忍著刀片風吹,給他再開開一些放他進來。
等終於進到裏麵,關上了門,站在玄關裏頭,眾人方才緩過來一些。
“都凍木了吧?快進去喝點湯。”
熊廣泰一開始還尋思什麽湯能驅寒,等捧著水碗時方才明白,“湯”就是熱水。
堂堂寧遠伯怎麽這麽小氣?拿開水招待人。他剛想找大哥埋怨幾句,卻發現朱後山人不見了。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兩種。明太祖之初,定製襲封: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均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均視二品;諸子則授鎮國將軍,從一品;孫輔國將軍,從二品;曾孫奉國將軍,從二品;四世孫鎮國中尉;從四品。五世孫輔國中尉,從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從六品。
明朝又閱前朝之製,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後革子、男,隻留公、侯、伯三等,並定製:“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爵分兩種,一是隻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隻是給誥而不給券。
待遇方麵:初親王歲祿定為五萬石,後定減親王歲祿為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將軍三百石,奉國將軍二百石。另有大量賜田,有的親王 竟至數千上萬頃。 前朝 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隻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