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二十一年八月的一天清晨,錦衣衛副千戶孔定邦來到北鎮撫司衙門執勤。沒有案子需要處理的日子裏,他其實很清閑,隻需要帶著祖傳的紫砂大茶壺,夾著昨天沒看完的邸報【*】,往屋裏一坐,沏上一壺熱茶,和弟兄們吹牛打屁,消磨時間就行了。
“唉,鄧二,最近有什麽趣聞嗎?”孔定邦翻完昨天的邸報,淨是些沒邊沒沿的空洞內容。正好看見鄧秉忠在翻閱自己的邸報,於是這樣問他。
鄧秉忠眼瞅著邸報應聲道:“前些日子,潞王娶了第十九房侍姬。”
“第十九房?讓我瞅瞅。”孔定邦從鄧秉忠手中接過另一份邸報,抖摟一下找到那一篇報導,掃了遍然後慨歎道:“怎麽說呢,這天底下除了皇帝就是潞王最大,他萬一要是看上你娘,你都得乖乖把自己的老媽送他那兒去。”
通常來講,即便是錦衣衛本身也不敢隨便談論政治人物,否則萬一讓交惡的同僚抓到把柄,小心烏紗不保。但在整個大明朝,潞王僅次於皇帝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就連皇帝本人也恣意放縱這個寶貝弟弟。孔定邦不過是在闡述事實而已,完全沒有需要顧忌的地方。
接著,孔定邦又看到了下一篇:“河南才子文從複科考舞弊案時隔兩年被查出,今削奪舉子功名,此生不得再考——真的慘,明明都是才子了,還非要舞弊幹嘛,慢慢考又不是考不上?”
孔定邦翻到末頁,才發現日期是七月底,這一份是上個月的邸報,還不如自己手頭的新。
稍後,鄧秉忠找來一份最新的邸報,再次遞給孔定邦。
孔定邦隨手翻開邸報,卻看見了熟悉的名字。
“河南被削奪功名的前舉子文從複溺水身亡,據衛輝府官府調查,推斷可能是心灰意冷,跳橋自盡——這麽想不開?憑著他父親文元良文員外,就算不當官,小日子也可以過得很逍遙,幹嘛非要自盡呢?”
旁邊鄧秉忠表示理解,說道:“讀書人嘛,總歸有些氣節,如果這輩子不能施展抱負,無異於行屍走肉,與其庸庸碌碌過一輩子,還不如早些投胎。不過話說回來,文元良、文從複,這兩個名字聽起來,怎麽有點……”
“有點什麽?”
鄧秉忠道:“不知大哥是否了解,百十年前,江南有位才子名叫文徵明,他哥哥文徵靜,讀書善筆劄,生平氣義自勝,不為貴勢拙折,喜好交詩友書畫,一生遊曆過許多地方,據說最後在河南終老。而文徵明的孫子名叫文元善、曾孫文從簡。大戶人家起名都按著字輩來,這邸報裏提到的文從複、文元良,會不會就是文徵靜的後人?”
孔定邦想了想道:“有可能。你剛才說的文元善、文從簡,他們祖籍長洲,卻是在湖廣衡山長大,看來文氏一族挺喜歡到處搬家換環境。文徵靜一脈遷至河南,也不稀奇。”他說著說著都覺得自己想的很有道理:“這倒也是了,盡管邸報上的內容包羅萬象,但如果不是名門之後,為何一個書生溺水而亡的事情都要抄錄上去呢?這個文從複,八成就是文徵靜的曾孫了。”
鄧秉忠在旁思忖片刻,忽然道:“大哥,這其中有怪異啊。”
“哪裏怪異了?”
鄧秉忠便解釋道:“每屆會試,考生入場均要過兩關,脫個精光給人檢驗,無舞弊工具方可入考棚,在不到三尺見方的號房內吃喝拉撒睡許多日,直到考試結束方可出來。如果真的舞弊,單靠自己難比登天。”
孔定邦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是?”
鄧秉忠神色一凜,道:“如果舞弊,必定與主考官有勾結。”
孔定邦不禁呆住了,旋即翻遍邸報,卻無任何關於兩年前河南秋闈主考官落馬的報導。他憑著多年北鎮撫司當差培養出來的本能,恍然呢喃道:“這其中有鬼啊。”隨後他給鄧秉忠算了筆賬:如果文從複真的是文徵靜的曾孫,文徵靜雖不如其弟有名氣,但一生也留下不少珍貴的字畫,即便不是,那文元善做了十幾年官,也肯定撈了不少油水;萬一文從複自盡一事中真的有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們若有機會插手,是個增加自己財富的好機會。
其實在北鎮撫司做事是很不容易的,本來管事的人就那麽幾個,還要處理整個北直隸的重大案件,稍不留神就可能犯了瀆職之罪,能在裏麵座上鐵交椅的都不是凡人。他們更多時候是被上麵壓著去查案,一文錢好處也沒有,每年就那麽幾十兩銀子的俸祿,如果有機會吃拿卡要,做夢都要笑醒。像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跑到異國立軍功這種事,幾代錦衣衛才能碰上一回。而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財路隻能靠自己去開辟。
“鄧二,你把這兩份邸報上關於文從複的內容抄一下,然後寫封折子遞上去,試試看能不能讓駱爺派咱們去河南。”
“好嘞,我等晚上回家就忙這件事。”
一想到有機會發筆財,孔定邦感覺渾身都是勁。
很快,他授意鄧秉忠寫的折子遞了上去,過了幾天後,上頭給了答複:
文從複一事確有疑點,經上司們開會決定,不日將派合適人員前往河南衛輝府查案。
而這個“合適人員”裏,卻沒有孔定邦他們幾個。上頭指派的合適人員,是六扇門的捕頭,而孔定邦、朱後山等人,則是這些“合適人員”的協同人員。
孔定邦心裏很不服氣:就連協同人員,朱後山這幫人都要跟老子搶!
“六扇門”這一組織,雖然裏麵的人職級不高,卻是由萬曆皇帝親自遴選出來組建的。想當年,皇帝為了查抄張居正全家,專門成立了一個集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殺手於一體的秘密組織。因為這個組織的秘密性,又因為總部大殿是一個坐北朝南、東南西三麵開門、每麵兩扇門總共六扇,所以叫做“六扇門”,組織成員因行動機密也叫總部為“六扇門”。因為這個組織行動詭異、手段凶狠、專辦大案,民間廣為傳誦六扇門的威嚴恐怖。時間久了,六扇門在江湖上也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一方麵,“六扇門”是朝廷之官,要接受正統的朝廷製度的約束;另一方麵,“六扇門”又要直接和黑道的江湖人士打交道,必須要熟悉江湖規矩。正因為如此,“六扇門”的人進得衙門,出得江湖。他們遇到的事情千奇百怪,處理事情靈活多變;他們是衙門中的江湖人物,是江湖中的衙門掌門。他們代表衙門統管江湖一方,在江湖上擁有極大的權力,卻也同時被不為朝廷效命的江湖豪傑所不齒。
時至今日,六扇門在某種程度上比東廠、錦衣衛還要令人感到害怕,畢竟後兩個組織主要是監督百官,而六扇門是連老百姓都看著。你錦衣衛年老退休之後,不也得屬於老百姓嗎?
所以孔定邦隻敢生一生朱後山等人的氣,卻不敢對六扇門表示反感。
而且不光生氣,他還得幹生氣,因為同為協同人員的朱後山一幫人仍在關外,他想去河南還急不來,得等。
“鬼知道他們忙什麽去了?”
【*】邸報:中國古代官府用以傳知朝政的文書抄本和政治情報。因為由地方政府派駐首都的“邸吏”負責傳發,故稱“邸報”。漢朝已經有邸,但正式發行邸報是唐朝以後。可以視作是古代的報紙。而明代邸報披露的內容廣而且雜,以人而論,上自皇帝、天儷、元演,下至庶民百姓,中間雜以大量官員;以事而論,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囊括了社會的方方麵麵。
“唉,鄧二,最近有什麽趣聞嗎?”孔定邦翻完昨天的邸報,淨是些沒邊沒沿的空洞內容。正好看見鄧秉忠在翻閱自己的邸報,於是這樣問他。
鄧秉忠眼瞅著邸報應聲道:“前些日子,潞王娶了第十九房侍姬。”
“第十九房?讓我瞅瞅。”孔定邦從鄧秉忠手中接過另一份邸報,抖摟一下找到那一篇報導,掃了遍然後慨歎道:“怎麽說呢,這天底下除了皇帝就是潞王最大,他萬一要是看上你娘,你都得乖乖把自己的老媽送他那兒去。”
通常來講,即便是錦衣衛本身也不敢隨便談論政治人物,否則萬一讓交惡的同僚抓到把柄,小心烏紗不保。但在整個大明朝,潞王僅次於皇帝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就連皇帝本人也恣意放縱這個寶貝弟弟。孔定邦不過是在闡述事實而已,完全沒有需要顧忌的地方。
接著,孔定邦又看到了下一篇:“河南才子文從複科考舞弊案時隔兩年被查出,今削奪舉子功名,此生不得再考——真的慘,明明都是才子了,還非要舞弊幹嘛,慢慢考又不是考不上?”
孔定邦翻到末頁,才發現日期是七月底,這一份是上個月的邸報,還不如自己手頭的新。
稍後,鄧秉忠找來一份最新的邸報,再次遞給孔定邦。
孔定邦隨手翻開邸報,卻看見了熟悉的名字。
“河南被削奪功名的前舉子文從複溺水身亡,據衛輝府官府調查,推斷可能是心灰意冷,跳橋自盡——這麽想不開?憑著他父親文元良文員外,就算不當官,小日子也可以過得很逍遙,幹嘛非要自盡呢?”
旁邊鄧秉忠表示理解,說道:“讀書人嘛,總歸有些氣節,如果這輩子不能施展抱負,無異於行屍走肉,與其庸庸碌碌過一輩子,還不如早些投胎。不過話說回來,文元良、文從複,這兩個名字聽起來,怎麽有點……”
“有點什麽?”
鄧秉忠道:“不知大哥是否了解,百十年前,江南有位才子名叫文徵明,他哥哥文徵靜,讀書善筆劄,生平氣義自勝,不為貴勢拙折,喜好交詩友書畫,一生遊曆過許多地方,據說最後在河南終老。而文徵明的孫子名叫文元善、曾孫文從簡。大戶人家起名都按著字輩來,這邸報裏提到的文從複、文元良,會不會就是文徵靜的後人?”
孔定邦想了想道:“有可能。你剛才說的文元善、文從簡,他們祖籍長洲,卻是在湖廣衡山長大,看來文氏一族挺喜歡到處搬家換環境。文徵靜一脈遷至河南,也不稀奇。”他說著說著都覺得自己想的很有道理:“這倒也是了,盡管邸報上的內容包羅萬象,但如果不是名門之後,為何一個書生溺水而亡的事情都要抄錄上去呢?這個文從複,八成就是文徵靜的曾孫了。”
鄧秉忠在旁思忖片刻,忽然道:“大哥,這其中有怪異啊。”
“哪裏怪異了?”
鄧秉忠便解釋道:“每屆會試,考生入場均要過兩關,脫個精光給人檢驗,無舞弊工具方可入考棚,在不到三尺見方的號房內吃喝拉撒睡許多日,直到考試結束方可出來。如果真的舞弊,單靠自己難比登天。”
孔定邦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是?”
鄧秉忠神色一凜,道:“如果舞弊,必定與主考官有勾結。”
孔定邦不禁呆住了,旋即翻遍邸報,卻無任何關於兩年前河南秋闈主考官落馬的報導。他憑著多年北鎮撫司當差培養出來的本能,恍然呢喃道:“這其中有鬼啊。”隨後他給鄧秉忠算了筆賬:如果文從複真的是文徵靜的曾孫,文徵靜雖不如其弟有名氣,但一生也留下不少珍貴的字畫,即便不是,那文元善做了十幾年官,也肯定撈了不少油水;萬一文從複自盡一事中真的有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們若有機會插手,是個增加自己財富的好機會。
其實在北鎮撫司做事是很不容易的,本來管事的人就那麽幾個,還要處理整個北直隸的重大案件,稍不留神就可能犯了瀆職之罪,能在裏麵座上鐵交椅的都不是凡人。他們更多時候是被上麵壓著去查案,一文錢好處也沒有,每年就那麽幾十兩銀子的俸祿,如果有機會吃拿卡要,做夢都要笑醒。像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跑到異國立軍功這種事,幾代錦衣衛才能碰上一回。而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財路隻能靠自己去開辟。
“鄧二,你把這兩份邸報上關於文從複的內容抄一下,然後寫封折子遞上去,試試看能不能讓駱爺派咱們去河南。”
“好嘞,我等晚上回家就忙這件事。”
一想到有機會發筆財,孔定邦感覺渾身都是勁。
很快,他授意鄧秉忠寫的折子遞了上去,過了幾天後,上頭給了答複:
文從複一事確有疑點,經上司們開會決定,不日將派合適人員前往河南衛輝府查案。
而這個“合適人員”裏,卻沒有孔定邦他們幾個。上頭指派的合適人員,是六扇門的捕頭,而孔定邦、朱後山等人,則是這些“合適人員”的協同人員。
孔定邦心裏很不服氣:就連協同人員,朱後山這幫人都要跟老子搶!
“六扇門”這一組織,雖然裏麵的人職級不高,卻是由萬曆皇帝親自遴選出來組建的。想當年,皇帝為了查抄張居正全家,專門成立了一個集武林高手、密探、捕快和殺手於一體的秘密組織。因為這個組織的秘密性,又因為總部大殿是一個坐北朝南、東南西三麵開門、每麵兩扇門總共六扇,所以叫做“六扇門”,組織成員因行動機密也叫總部為“六扇門”。因為這個組織行動詭異、手段凶狠、專辦大案,民間廣為傳誦六扇門的威嚴恐怖。時間久了,六扇門在江湖上也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一方麵,“六扇門”是朝廷之官,要接受正統的朝廷製度的約束;另一方麵,“六扇門”又要直接和黑道的江湖人士打交道,必須要熟悉江湖規矩。正因為如此,“六扇門”的人進得衙門,出得江湖。他們遇到的事情千奇百怪,處理事情靈活多變;他們是衙門中的江湖人物,是江湖中的衙門掌門。他們代表衙門統管江湖一方,在江湖上擁有極大的權力,卻也同時被不為朝廷效命的江湖豪傑所不齒。
時至今日,六扇門在某種程度上比東廠、錦衣衛還要令人感到害怕,畢竟後兩個組織主要是監督百官,而六扇門是連老百姓都看著。你錦衣衛年老退休之後,不也得屬於老百姓嗎?
所以孔定邦隻敢生一生朱後山等人的氣,卻不敢對六扇門表示反感。
而且不光生氣,他還得幹生氣,因為同為協同人員的朱後山一幫人仍在關外,他想去河南還急不來,得等。
“鬼知道他們忙什麽去了?”
【*】邸報:中國古代官府用以傳知朝政的文書抄本和政治情報。因為由地方政府派駐首都的“邸吏”負責傳發,故稱“邸報”。漢朝已經有邸,但正式發行邸報是唐朝以後。可以視作是古代的報紙。而明代邸報披露的內容廣而且雜,以人而論,上自皇帝、天儷、元演,下至庶民百姓,中間雜以大量官員;以事而論,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囊括了社會的方方麵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