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當侯恂滯留黃河北岸,左良玉龜縮襄陽,崇禎乃至整個朝廷都因開封被圍而焦慮不安時,有一個人正在西安秣馬厲兵。此人就是今年春天剛剛出獄、回到西安剛剛半年的孫傳庭。
這是他第二次出任陝職。第一次是崇禎九年取代庸懦的甘學闊成為陝西巡撫。這一次則是接替在襄城被俘殺的汪喬年,就任陝西、三邊總督。
雖然職務比第一次高,但他遠不像第一次蒞陝時那樣自信,仿佛勝券已經在握。他一直苦苦地忙於征兵、籌餉、練兵。自崇禎十二年下入詔獄後,他有近三年時間與世隔絕,隻偶爾從看監頭目嘴裏聽說一點重大的外界消息,以至於出獄後竟當麵對皇上誇下了以“五千人馬即可蕩平流賊”的海口。現在他不得不為自己的信口開河付出代價;特別是作為一個富有閱曆的統帥,他深知練成一支精兵的重要,因此總是不斷地督促手下的總兵官們加緊訓練士卒,以便盡早出關,去河南“剿滅流賊,紓聖上宵旰之憂”。他自己也不顧年屆五十,每天都是黎明即起,在總督衙門的後花園中舞弄兵器。
出獄半年多來,他對於過去三年中朝野發生的大事、中原和關外的嚴峻局勢以及自己獲釋的原因、肩負的重任都已十分清楚。親曆的往事加上各種聽聞和聯想,也就經常以連續的畫麵浮現腦際。這天,因新任監軍蘇京已抵西安,即將前來總督衙門造訪,他明白蘇京此來無非是挾天子之威催促自己出關,不由得心中十分煩惱。在等候蘇京的時候,思緒又一次回到以往——
那是崇禎十二年暮春三月,孫傳庭在召對時受到皇上嚴厲申斥,差點當場就被褫奪衣冠。受此意外刺激,回到駐節地後,他發現雙耳突然失聰了,於是上疏請求辭去保定總督的官職回籍。沒有料到的是,崇禎竟然命保定巡撫楊一俊前來察看他是否真聾。更沒有料到的是,當楊一俊回奏他耳聾屬實後,崇禎不但不信,還認定他們朋比為奸,立即派錦衣旗校將二人逮捕進京,下入獄中。
這是孫傳庭平生第一次坐牢。在剛入獄的日子裏,他心情很不平靜,為自身遭遇的不公感到悲憤和不平。他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客魏當道時期,他潔身自好,辭官家居。出任陝撫後,他不畏地方勢力的阻撓,雷厲風行地整頓軍屯方麵“田歸豪右,軍盡虛籍”的積弊,在短期內就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剿賊”軍事方麵他更是屢屢得手,尤其是將高迎祥“獻俘闕下”和在潼關南原幾乎全殲李自成軍這兩件戰功,在當時無人可與比肩。雖然他上麵還有總督洪承疇運籌帷幄,但許多謀略都是由他先提出來並付諸實施的。
孫傳庭的短處是不如洪承疇那樣鋒芒內斂、圓融沉穩,所以陝西士紳一般都更喜歡洪承疇。在處理與朝廷關係方麵,兩人更沒法相比。洪承疇雖然心裏並瞧不起楊嗣昌,但他從不與後者正麵衝突。而孫傳庭有著北方人的直腸快性,加上自負,每每對楊嗣昌的決策不以為然而自行其是,這就使後者暗暗銜恨。在率軍勤王過程中,他又不把督察劉宇亮放在眼裏,與監軍太監高起潛更合不來。這樣,三人都在崇禎麵前大進讒言,他的蒙受冤獄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那些日子裏,他常常想起孟子說的:“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想,他本來一心要為疆事向皇上披瀝建言,當這一願望受挫後他就想辭官退隱了,不料連辭官退隱也不可得,竟以無罪而係於詔獄。他不禁在心中苦笑:“天威莫測,雖欲‘獨善其身’,其可得乎?”
由於舉朝皆知孫傳庭冤枉,而掌管詔獄的錦衣衛北鎮撫司對他並無惡感,加上他的繼室張氏很快就帶著管家和一幹仆人趕到北京,設法在獄中上下打點,所以他入獄後住進了單獨的囚室,也沒有吃什麽大苦頭。分管這一片牢房的頭目叫胡誠善。從孫傳庭入獄第一天起,他就知道此人耳聾是真。每次開鎖進牢房,孫傳庭對腳步聲、開門聲、掛在獄卒腰間叮當作響的鑰匙聲都充耳不聞。同他說話,必須大聲而且湊得很近他才能依稀聽到。而孫傳庭一開口,則嗓門大得驚人,唯恐對方聽不見。這正是一般聾子常有的表現。因為拿過孫家銀子,內心又很同情、敬重這位富有魄力和才幹的封疆大吏,所以胡誠善對孫傳庭一直比較照顧。盡管與聾子談話頗吃力,但每逢朝中發生與“剿賊”相關的大事,他還是願意向這個犯人透露一二。
孫傳庭入獄不久,張獻忠在穀城重新起義的消息就傳到了北京。錦衣衛和東廠都是消息最靈通的部門,所以胡誠善很快就聽說了。那天他特地親自提著一壺開水來到囚室。囚室中靠床有一張小方桌和一條板凳。胡誠善將開水倒進桌上的破瓷茶壺裏,又倒一點在桌上,然後在板凳上坐下來,先望一眼坐在床邊的孫傳庭,然後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寫了六個字:“穀城張獻忠反!”
“嗨!……”孫傳庭剛大叫一聲,就看見胡誠善將右手食指緊貼在閉著的雙唇上,於是他放低了聲音,“此事早在我預料之中。熊文燦是個又蠢又貪的人。一味主撫,而不懂撫事應操之在我;貪得無厭,以致養虎遺患!”
當時張獻忠反出穀城的消息正驚動朝野,胡誠善對此事以及朝廷可能采取的對策都深感興趣,便又在桌上寫了六個字:“何謂‘操之在我’?”
“懷之以德,懾之以威,此撫賊之要著也!”孫傳庭見胡誠善不像讀書很多的樣子,便改用較為直白的話語接著說,“然而重要的還是懾服。你隻有把賊逼到窮途末路,智窮力竭,無路可走,這時曉以大義,除其疑懼之心,賊才會老老實實就撫。就撫後還須迫其解甲,使其無力複叛,然後慢慢啟其向化之心,始稱允當。現在熊文燦這些棋路都沒有走,就輕率地招撫張獻忠,招撫後還讓他盤踞一地,擁兵自重,這不是正好讓他得以喘息,以便卷土重來麽?張賊是何其狡詐之徒,熊文燦……”孫傳庭不屑地搖搖頭,不再說下去了。
胡誠善聽了孫傳庭一番議論,深為佩服。那時張獻忠在穀城轅門照壁上開列受賄官紳名單及受賄數目一事已經在京城傳開,胡誠善本來還想聽聽孫傳庭有關熊文燦“貪得無厭”的議論,但他忽然想到錦衣衛上上下下包括自己這個看監的小頭目在內也幾乎無人不受賄,於是話到嘴邊又吞回去了。
差不多四個月後,胡誠善進囚室時,又用寫字的方式告訴孫傳庭:楊嗣昌出京督師了!當時不但崇禎對楊嗣昌寄予厚望,京中輿情也大都認為楊嗣昌此去湖廣必將大有作為。可是孫傳庭看了桌上的幾個字後,隻是淡淡一笑,說:
“楊武陵[1]是該出去曆練曆練了。”
胡誠善聽孫傳庭口氣如此輕蔑,不覺大惑不解。直到崇禎十四年春,洛陽、襄陽先後失陷、楊嗣昌於沙市服毒自盡的驚人消息傳到北京,他才記起孫傳庭一年多前說的話,於是又來囚室報信、攀談。
孫傳庭的耳聾是精神突受意外打擊而引發的;坐了近兩年牢,未受新的刺激,聽力竟比以前有所恢複,於是胡誠善沒有再寫字,而是湊近孫傳庭直接說出幾個壞消息,然後歎道:
“大人,你看,這,這,這是從何說起!楊大人出京時那麽威風,他又是那麽幹練的人,又受皇上倚信,怎麽會……”
孫傳庭也很吃驚,特別令他不解的是,李自成明明在崇禎十一年冬已經全軍覆沒,隻剩十數騎竄入山中,怎麽又會死灰複燃,居然攻下了洛陽!他沒有再談楊嗣昌,隻是深深地歎了一口氣;稍過片刻,才遺憾地說道:
“如果我當初能留在陝西,事情何至於到這一步!闖賊豈能逃出我的手心!”
以後,在崇禎十四年秋和十五年春,胡誠善又曾將傅宗龍和汪喬年先後被農民軍俘殺的消息告訴孫傳庭。孫傳庭聽說汪喬年的死訊後,帶著憐憫的口氣說:
“傅仲綸、汪歲星[2]都是文人,不習戰陣,也不能駕馭悍將,尚方劍在他們手中形同虛設。不過以文弱書生而能效命疆場,不屈死節,也算可悲可歎!”
“封疆大吏中就沒有能帶兵打仗的麽?”胡誠善問。
“除我之外,盧九台、洪亨九都尚稱知兵,也能統禦諸將。”
自從傅宗龍兵敗火燒店,朝臣們就常常私下談到獄中的孫傳庭。人們對於新任陝督汪喬年根本不抱什麽希望,認為隻有讓孫傳庭出獄,才能鎮住驕悍跋扈的武將們,也隻有孫傳庭才有勇有謀可以打敗“流賊”,挽回危局。等到汪喬年一死,便開始有人正式上疏,請求崇禎釋放孫傳庭。這些動靜自然都被錦衣衛所掌握。胡誠善也風聞一些消息,所以故意問了上麵那個問題。而孫傳庭提到的兩個人,一個盧象升,兩年多前已犧牲在蒿水河畔;另一個洪承疇,正被困於鬆山彈丸孤城內(其時鬆山失陷的消息尚未傳到北京);那麽,現在朝廷可指望的大臣果然隻剩孫傳庭一人了。胡誠善以期望的目光注視著這個歸自己看管的欽犯。對方那狂傲的口氣不但沒有引起他的反感,反而增添了他的敬佩。他們又聊了幾句閑話。胡誠善很想把外麵期待孫傳庭複出的消息告訴對方,但又不能說得太露,猶豫半晌,臨出囚室,才回過頭來說:
“大人要多保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事情的進展比胡誠善估計的要快。僅僅三天以後,崇禎一道諭旨下來,孫傳庭被開釋,任為陝西、三邊總督,掛兵部右侍郎銜。他剛剛回到家中,還未及與京官中的同鄉、好友聚談,便又接到聖旨,讓他即刻進宮,皇上將在文華殿單獨召見他。
崇禎從來都沒有忘記孫傳庭。本來,大臣因病辭官回籍,是很正常和正當的事,何況當初孫傳庭的《請斥疏》中還提到希望能與“老病之母,早獲相依”,更是出於無可非議的孝心。然而崇禎卻斷然將他逮入詔獄,就是因為內心感到他是個人才,不容許他回家過清閑日子。崇禎也知道這一處置不合情理,所以那段時間,每逢錦衣衛使吳孟明入宮奏事,他都要問起孫傳庭。
“孫傳庭在獄中都做些什麽?”他問道。
吳孟明一聽就明白,崇禎想了解孫傳庭耳聾的真實情形,隻是已經以裝聾欺君之罪將其下獄,就不好再問他聾不聾了。吳孟明絕不能說出違逆崇禎旨意的話,同時又必須說出一點真情,於是他答道:
“孫傳庭在獄中有時歎氣,有時獨自背些詩,獄卒也聽不太懂。不過,皇爺,孫傳庭的確有欺君之罪!”
“怎麽?他的耳聾果然是裝的麽?”
“他是有點聾,但不像疏中說的那麽嚴重。他在疏中說,人家在他麵前放炮,他隻看見火光一閃,聽不見炮聲。而據看監的人說,隻要對著孫傳庭耳朵大聲講話,他還是能聽見的。難道炮聲竟比說話聲還小?不可能!這說明疏中的話有假,言過其實!”
崇禎點點頭,又問道:“外麵對此事有些什麽議論?”
吳孟明知道朝野都認為孫傳庭冤枉,更有人私下作詩為孫鳴不平,但這些實情他都不能告訴崇禎,隻好說:
“錦衣衛暫時還沒有聽到士民對此事有何議論。皇爺可問問曹化淳,看東廠的打事件番子是否有所聽聞。”
後來“剿賊”軍事連番失利,吳孟明看出崇禎對孫傳庭的怨怒已經化解,轉而開始考慮重新起用這一人才,朝臣中更有不少人主張讓孫傳庭盡快出獄擔負“剿賊”重任,而他本人則曾收過孫家輾轉致送的銀子和古玩字畫,於是他決定為孫傳庭說好話。他先是把孫傳庭聽力已逐漸恢複的情形奏報給崇禎。當汪喬年的死訊傳到北京,崇禎又一次向他問起孫傳庭時,他跪在地上說:
“聽獄吏胡誠善稟報,孫傳庭對流賊肆虐、中原殘破深為痛心,說他如有機會剿賊,絕不讓闖賊逃出他的手心!”
眾多朝士的舉薦,吳孟明的奏報,讓彷徨無計的崇禎從孫傳庭身上看到了“剿賊”的新希望。他很快就讓秉筆太監擬旨,任命孫傳庭為陝西、三邊總督。第一道聖旨剛剛發出,他又追加一道聖旨:讓孫傳庭立即來文華殿接受召對。
孫傳庭出獄不到一天就奉詔進宮,一路上不由得回想起三年前與洪承疇在平台受召見、受申斥的情景,心中仍感忐忑。進入文華殿後,他向崇禎行了常朝禮,跪在地上等候問話。隻聽崇禎溫和地說道:
“先生請起。”
孫傳庭記得上次召對時,他自始至終都是跪著說話,而崇禎自始至終都是疾言厲色,直呼其名,現在聽了這一句“先生請起”,頓覺一股暖流蕩過全身。他剛剛起身,又聽崇禎吩咐“賜座”,他慌忙又跪下謝恩,然後才在太監搬來的一把黃花梨椅子上側身坐下。
“聽說卿在獄中憂心國事,不忘剿賊大局,朕心殊感欣慰。今即命卿前往陝西、三邊,督率諸鎮早日開赴河南,痛剿流賊,並解開封之圍。”
崇禎說話時,孫傳庭發現,三年不見,年方三十出頭的皇上明顯地憔悴了,雙鬢竟有了白發,顯然是因宵旰焦勞所致。他有點激動,高聲答道:
“微臣雖在縲絏之中,犬馬報主之忱未嚐稍泯;每聞流賊蹂躪地方,殘害藩封,心中痛憤,目眥為裂。今蒙皇上不計前愆,仍使效命馳驅,臣縱肝腦塗地,亦難報聖恩於萬一!”
“目今賊勢方張,寇焰益橫,尤其中原之地,郡邑半墟,人民幾燼,而朝廷兵餉兩缺,朕心如焚,諸臣碌碌,莫知為計。卿當年曾擒高迎祥於黑水峪,複敗李自成於潼關原。值此國家多難,正忠臣奮發之時,卿於剿賊大計,可曾擘畫乎?”崇禎的口氣既憂鬱又急切。
“微臣性本駑鈍,百計粗疏,然多年與賊周旋,千慮一得,思為陛下條陳久矣。唯芻蕘之議,難免荒謬絕倫;獻曝之愚,深恐有汙聖聰。”
“卿但說不妨。”
孫傳庭在三年前那次召對時,曾認真地將自己要向皇上進言的“安攘大計”用小字密密地寫在象牙朝笏上,不料後來根本沒有機會說出就被崇禎劈頭蓋腦地訓斥了一通。這次他並無預先準備,但因為所談都是多年“剿賊”心得,且在獄中也經常思索,所以談起來還是有條不紊、滔滔不絕。他從招兵、籌餉談到督撫和武將的選任裁汰,又從用兵的知彼知己談到天時、地利,最後還特別談到“剿”、“撫”各宜把握的要點,順便又把當年“主撫”的熊文燦貶斥了一通。
崇禎近年來每與大臣商討“剿賊”大局,除兵部尚書陳新甲尚能貢獻一點意見外,別的人簡直不知所雲。現在忽聽孫傳庭如此侃侃而談,頭頭是道,不覺心中又驚喜又歎悔。驚喜的是,在國事日蹙、舉朝茫然之際,居然還有人能這樣從容而有條貫地談兵。歎悔的是,不該遲至今日才放孫傳庭出獄。畢竟孫傳庭在任陝撫期間立過大功;而自從孫傳庭下獄,官軍除了對張獻忠有過一二次小勝之外,就再也沒有打過什麽勝仗了。他迫切地希望孫傳庭趕快率軍出征,將“流賊”一鼓蕩平;於是他先吩咐太監給一直在說話的孫傳庭“賜茶”,然後問道:
“卿需要多少人馬可以蕩平流賊?”
“五千精兵足矣!”
崇禎露出了發自內心的笑容。多年來因國庫空虛,隻要一談起招兵籌餉,崇禎就愁緒滿懷,茶飯無心。兩年前為向皇親借餉而逼死李國瑞、害死五皇子的事至今還讓他想起來心有餘悸。他原來很擔心孫傳庭會說出“需要十萬人馬”的話來。雖然相對於“流賊”的兵力,“十萬人馬”並不算多,但對朝廷來說,哪怕隻解決五萬人馬的糧餉都極難辦到。而現在孫傳庭卻隻要五千人馬,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片刻間他幾乎懷疑自己聽錯了,又問道:
“據河南來的奏報,闖賊有三十餘萬人馬,曹賊有二十餘萬人馬,二賊合起來超過五十萬。卿以五千人馬前往馳剿,不嫌少麽?”
如果換了洪承疇或別的大臣,在請朝廷撥給兵餉時,一般都會誇大“賊情”,盡量多報所需,從而給自己留下餘地。現在皇上既然主動問及兵餉是否嫌少,更是絕佳時機,應當趕緊見風使舵,就此提出較高需求。但孫傳庭與外界隔絕三年,素來的自信與自負,使他難以相信李自成在慘敗之餘又能重新聚集幾十萬人馬,至於羅汝才則更不在他眼裏。想起崇禎剛才說的“朝廷兵餉兩缺”的困境,他不願在此時增添主上的煩憂,慨然答道:
“剿賊須兵,此必然之理。然正如俗話所說:兵不在多而在於精。臣以為目前所缺者為敢戰之兵,善戰之兵,非泛泛之兵也。竊見今日官軍,每每未遇賊而聞風膽落,遇賊而臨陣恇怯,必使之戰則瞬息嘩潰,此皆僨事之兵也,雖多何益?苟能練就一支精兵,驅之能戰,戰之能勝,雖刀山劍樹亦一往無前,則流賊烏合之眾,何足道哉?況流賊居無定所,攜家帶口,皆充兵數,能戰之寇,不過十之六七,號稱幾十萬,皆誇大其詞耳!”
“卿言甚善。”崇禎頻頻點頭,他聯想到隨洪承疇出關的十三萬人馬也大都未戰先潰,覺得孫傳庭的“精兵”之論的確深中肯綮,又問道,“卿以為如何才能練就一支精兵?”
“精兵與良將,缺一不可。未有庸懦衰惰之將而能統率精兵者也,故擇將至為緊要。以臣當年所率鎮將而論,曹變蛟、左光先頗能勇往,慮事亦頗詳慎,庶幾堪稱良將,其所率士卒亦驍勇善戰,固非他軍所能比擬。”
崇禎又點頭稱善。因為想起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的敗績無一不與鎮將的不聽指揮、臨陣脫逃相關,他又恨恨地說:
“現在這些武將,遇敵既怯懦畏戰,對上又驕橫跋扈。楊嗣昌之敗,傅、汪二督臣之死,皆起因於賀人龍等武將的先期噪歸,看來非殺一儆百不足以挽軍界頹風!”
孫傳庭知道,武將的不聽指揮,固然出於自身原因,同時也與文人出身的督撫不諳戰事、不能服眾相關,但他不敢對崇禎的話加以糾補,隻能點頭說:
“陛下英明天縱,洞燭幽微。微臣此去,定當激發諸將忠君報國之心;同時嚴申法紀,不容再有臨陣嘩歸之事發生。”
崇禎對今天的召對非常滿意,特別是孫傳庭的敢於任事使他感到多年來一直壓在肩上的重擔好像忽然有人接了過去。他深深地噓了一口氣,望著眼前這位身材魁梧、膽豪氣壯的忠臣,換了一個輕鬆的話題:
“聽說卿在獄中不廢吟詠,時有新作?”
孫傳庭吃了一驚,不知崇禎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他自知詩才平平,倒是有兩部文稿頗為自珍:一部是入獄前寫的《鑒勞錄》,記述自己任陝撫時的勞績;另一部是入獄後寫的《省罪錄》,記述奉詔勤王以來的行間始末。他意識到自己在獄中的一言一行都曾受到監視,於是老實地答道:
“臣自陷法網,曾撰《省罪錄》一卷,要在悔罪自新,感恩圖報。至於詩詞,素非所長,亦未有新作。監中無聊之際,偶吟舊作,以遣長日,則不時有之。”
孫傳庭寫《省罪錄》一事,崇禎早聽吳孟明說過,盡管對具體內容並不清楚,但書名使他增添了對作者的好感。他笑著又問:
“朕從未讀過卿的詩作,獄中遣興,不知都背誦哪些舊作?”
“臣在獄中與親友暌違日久,所吟亦以思親懷友之作為多。就在前天,臣還想起多年前送友人蕭武子南下時作的一首五律。”看見崇禎含笑示意,他便朗聲吟誦起來——
痛飲真吾事,
其如別恨何。
風塵勞歲月,
湖海尚幹戈。
病骨開樽懶,
雄心倚劍多。
蕭蕭漣水上,
千古此悲歌。
“好詩!”崇禎讚道,“今日聽卿一席談,亦在在有倚劍雄心溢於言表。深望先生此去,重振當年虎威,掃盡寇氛,為永固我大明金甌立不世之功!”
召對結束,一個太監出來宣讀了對孫傳庭的賞賜。可能是考慮到他入獄後已停俸三年,為了補償,這次賞賜的金銀、綢緞、玉器都特別豐厚。孫傳庭跪下謝恩後,太監又宣讀了在文華殿“賜宴”的諭旨。
崇禎懷著輕鬆的心情回到乾清宮,看到禦案上堆放的文書,不覺又皺起了眉頭。他知道這些文書多數是各地發來告急的,可是他又能有什麽辦法呢?為什麽這些臣下就不能設法將“剿賊”、賑災等種種難題自行解決呢?他想,“還是孫傳庭好,能體諒朝廷困難,隻是他當初不該執拗地要辭官回籍,徒然在鐵窗之下蹉跎三載!”他又想到賀人龍等幾個驕悍的總兵,幾番“剿賊”大事都壞在他們手中,還使一位督師輔臣、兩位總督就此送了命。“絕不能讓孫傳庭的事再壞在他們手上!”他恨恨地想著,隨即拿起筆來,親手寫下一道密旨,讓孫傳庭到西安上任後,處決賀人龍。他想,這樣一來,必然眾將震懾,孫傳庭威望頓豎,就不會重蹈三位大臣的覆轍了。
孫傳庭回到公館後,陸續有朝中的同鄉、好友以及上疏舉薦他的朝臣們前來造訪。他以前的幕僚,凡在京畿一帶的,知道他複出,也紛紛重新來到他身邊。大家聽說他隻向崇禎請兵五千,都不由得大吃一驚。一位在兵部任職的同鄉說:
“傅仲綸、汪歲星各率三四萬人馬出關,都自歎是‘以肉喂虎’;明公以區區五千人,欲抗衡闖曹五十萬聯軍,無乃太少乎?”
孫傳庭召對時的各種立論,都建立在三年前對時勢的了解分析上。那時慘敗之餘的李自成正在深山中躲避“追剿”,根本不成氣候。孫傳庭認為,都是後來的總督鄭崇儉、巡撫丁啟睿無能,才未將窮寇斬盡殺絕。對於崇禎十三年以來李自成進入河南後饑民響應、兵力迅速擴大的情形他既不清楚,也不相信。而召對時聽孫侃侃而談的崇禎,雖然覺得孫的議論與他所接觸的各地消息差別甚大,但處在焦頭爛額中,他寧可相信孫傳庭而不願正視可怕的現實。這就為一場召對帶來了滑稽的效果:君臣雙方都倍受鼓舞,忽然對“剿賊”前景充滿了信心;而實際上現實並無任何改變,兩人的樂觀都建立在時空錯亂的虛幻背景上。
聽了來訪者對過去三年戰爭形勢和當前局勢的介紹,孫傳庭才如夢初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對自己在皇上麵前輕易誇下海口感到後悔,但他深知崇禎的性格,知道現在已不能隨便改口,否則尚未赴任就可能被重新逮入詔獄,甚至遭遇更大的不測亦未可知。他決定趕緊動身前往西安,一切等就任新職後再說。動身前他接到了禦賜的尚方劍以及敕書、關防、符驗、旗牌,同時又收到了太監專門送來的一道密旨。
懷著異常複雜的心情,孫傳庭上路了。 <hr/>
[1]楊武陵——楊嗣昌是湖南武陵人。
[2]汪歲星——汪喬年字歲星。
當侯恂滯留黃河北岸,左良玉龜縮襄陽,崇禎乃至整個朝廷都因開封被圍而焦慮不安時,有一個人正在西安秣馬厲兵。此人就是今年春天剛剛出獄、回到西安剛剛半年的孫傳庭。
這是他第二次出任陝職。第一次是崇禎九年取代庸懦的甘學闊成為陝西巡撫。這一次則是接替在襄城被俘殺的汪喬年,就任陝西、三邊總督。
雖然職務比第一次高,但他遠不像第一次蒞陝時那樣自信,仿佛勝券已經在握。他一直苦苦地忙於征兵、籌餉、練兵。自崇禎十二年下入詔獄後,他有近三年時間與世隔絕,隻偶爾從看監頭目嘴裏聽說一點重大的外界消息,以至於出獄後竟當麵對皇上誇下了以“五千人馬即可蕩平流賊”的海口。現在他不得不為自己的信口開河付出代價;特別是作為一個富有閱曆的統帥,他深知練成一支精兵的重要,因此總是不斷地督促手下的總兵官們加緊訓練士卒,以便盡早出關,去河南“剿滅流賊,紓聖上宵旰之憂”。他自己也不顧年屆五十,每天都是黎明即起,在總督衙門的後花園中舞弄兵器。
出獄半年多來,他對於過去三年中朝野發生的大事、中原和關外的嚴峻局勢以及自己獲釋的原因、肩負的重任都已十分清楚。親曆的往事加上各種聽聞和聯想,也就經常以連續的畫麵浮現腦際。這天,因新任監軍蘇京已抵西安,即將前來總督衙門造訪,他明白蘇京此來無非是挾天子之威催促自己出關,不由得心中十分煩惱。在等候蘇京的時候,思緒又一次回到以往——
那是崇禎十二年暮春三月,孫傳庭在召對時受到皇上嚴厲申斥,差點當場就被褫奪衣冠。受此意外刺激,回到駐節地後,他發現雙耳突然失聰了,於是上疏請求辭去保定總督的官職回籍。沒有料到的是,崇禎竟然命保定巡撫楊一俊前來察看他是否真聾。更沒有料到的是,當楊一俊回奏他耳聾屬實後,崇禎不但不信,還認定他們朋比為奸,立即派錦衣旗校將二人逮捕進京,下入獄中。
這是孫傳庭平生第一次坐牢。在剛入獄的日子裏,他心情很不平靜,為自身遭遇的不公感到悲憤和不平。他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客魏當道時期,他潔身自好,辭官家居。出任陝撫後,他不畏地方勢力的阻撓,雷厲風行地整頓軍屯方麵“田歸豪右,軍盡虛籍”的積弊,在短期內就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剿賊”軍事方麵他更是屢屢得手,尤其是將高迎祥“獻俘闕下”和在潼關南原幾乎全殲李自成軍這兩件戰功,在當時無人可與比肩。雖然他上麵還有總督洪承疇運籌帷幄,但許多謀略都是由他先提出來並付諸實施的。
孫傳庭的短處是不如洪承疇那樣鋒芒內斂、圓融沉穩,所以陝西士紳一般都更喜歡洪承疇。在處理與朝廷關係方麵,兩人更沒法相比。洪承疇雖然心裏並瞧不起楊嗣昌,但他從不與後者正麵衝突。而孫傳庭有著北方人的直腸快性,加上自負,每每對楊嗣昌的決策不以為然而自行其是,這就使後者暗暗銜恨。在率軍勤王過程中,他又不把督察劉宇亮放在眼裏,與監軍太監高起潛更合不來。這樣,三人都在崇禎麵前大進讒言,他的蒙受冤獄也就不可避免了。
在那些日子裏,他常常想起孟子說的:“古之人,得誌,澤加於民;不得誌,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想,他本來一心要為疆事向皇上披瀝建言,當這一願望受挫後他就想辭官退隱了,不料連辭官退隱也不可得,竟以無罪而係於詔獄。他不禁在心中苦笑:“天威莫測,雖欲‘獨善其身’,其可得乎?”
由於舉朝皆知孫傳庭冤枉,而掌管詔獄的錦衣衛北鎮撫司對他並無惡感,加上他的繼室張氏很快就帶著管家和一幹仆人趕到北京,設法在獄中上下打點,所以他入獄後住進了單獨的囚室,也沒有吃什麽大苦頭。分管這一片牢房的頭目叫胡誠善。從孫傳庭入獄第一天起,他就知道此人耳聾是真。每次開鎖進牢房,孫傳庭對腳步聲、開門聲、掛在獄卒腰間叮當作響的鑰匙聲都充耳不聞。同他說話,必須大聲而且湊得很近他才能依稀聽到。而孫傳庭一開口,則嗓門大得驚人,唯恐對方聽不見。這正是一般聾子常有的表現。因為拿過孫家銀子,內心又很同情、敬重這位富有魄力和才幹的封疆大吏,所以胡誠善對孫傳庭一直比較照顧。盡管與聾子談話頗吃力,但每逢朝中發生與“剿賊”相關的大事,他還是願意向這個犯人透露一二。
孫傳庭入獄不久,張獻忠在穀城重新起義的消息就傳到了北京。錦衣衛和東廠都是消息最靈通的部門,所以胡誠善很快就聽說了。那天他特地親自提著一壺開水來到囚室。囚室中靠床有一張小方桌和一條板凳。胡誠善將開水倒進桌上的破瓷茶壺裏,又倒一點在桌上,然後在板凳上坐下來,先望一眼坐在床邊的孫傳庭,然後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寫了六個字:“穀城張獻忠反!”
“嗨!……”孫傳庭剛大叫一聲,就看見胡誠善將右手食指緊貼在閉著的雙唇上,於是他放低了聲音,“此事早在我預料之中。熊文燦是個又蠢又貪的人。一味主撫,而不懂撫事應操之在我;貪得無厭,以致養虎遺患!”
當時張獻忠反出穀城的消息正驚動朝野,胡誠善對此事以及朝廷可能采取的對策都深感興趣,便又在桌上寫了六個字:“何謂‘操之在我’?”
“懷之以德,懾之以威,此撫賊之要著也!”孫傳庭見胡誠善不像讀書很多的樣子,便改用較為直白的話語接著說,“然而重要的還是懾服。你隻有把賊逼到窮途末路,智窮力竭,無路可走,這時曉以大義,除其疑懼之心,賊才會老老實實就撫。就撫後還須迫其解甲,使其無力複叛,然後慢慢啟其向化之心,始稱允當。現在熊文燦這些棋路都沒有走,就輕率地招撫張獻忠,招撫後還讓他盤踞一地,擁兵自重,這不是正好讓他得以喘息,以便卷土重來麽?張賊是何其狡詐之徒,熊文燦……”孫傳庭不屑地搖搖頭,不再說下去了。
胡誠善聽了孫傳庭一番議論,深為佩服。那時張獻忠在穀城轅門照壁上開列受賄官紳名單及受賄數目一事已經在京城傳開,胡誠善本來還想聽聽孫傳庭有關熊文燦“貪得無厭”的議論,但他忽然想到錦衣衛上上下下包括自己這個看監的小頭目在內也幾乎無人不受賄,於是話到嘴邊又吞回去了。
差不多四個月後,胡誠善進囚室時,又用寫字的方式告訴孫傳庭:楊嗣昌出京督師了!當時不但崇禎對楊嗣昌寄予厚望,京中輿情也大都認為楊嗣昌此去湖廣必將大有作為。可是孫傳庭看了桌上的幾個字後,隻是淡淡一笑,說:
“楊武陵[1]是該出去曆練曆練了。”
胡誠善聽孫傳庭口氣如此輕蔑,不覺大惑不解。直到崇禎十四年春,洛陽、襄陽先後失陷、楊嗣昌於沙市服毒自盡的驚人消息傳到北京,他才記起孫傳庭一年多前說的話,於是又來囚室報信、攀談。
孫傳庭的耳聾是精神突受意外打擊而引發的;坐了近兩年牢,未受新的刺激,聽力竟比以前有所恢複,於是胡誠善沒有再寫字,而是湊近孫傳庭直接說出幾個壞消息,然後歎道:
“大人,你看,這,這,這是從何說起!楊大人出京時那麽威風,他又是那麽幹練的人,又受皇上倚信,怎麽會……”
孫傳庭也很吃驚,特別令他不解的是,李自成明明在崇禎十一年冬已經全軍覆沒,隻剩十數騎竄入山中,怎麽又會死灰複燃,居然攻下了洛陽!他沒有再談楊嗣昌,隻是深深地歎了一口氣;稍過片刻,才遺憾地說道:
“如果我當初能留在陝西,事情何至於到這一步!闖賊豈能逃出我的手心!”
以後,在崇禎十四年秋和十五年春,胡誠善又曾將傅宗龍和汪喬年先後被農民軍俘殺的消息告訴孫傳庭。孫傳庭聽說汪喬年的死訊後,帶著憐憫的口氣說:
“傅仲綸、汪歲星[2]都是文人,不習戰陣,也不能駕馭悍將,尚方劍在他們手中形同虛設。不過以文弱書生而能效命疆場,不屈死節,也算可悲可歎!”
“封疆大吏中就沒有能帶兵打仗的麽?”胡誠善問。
“除我之外,盧九台、洪亨九都尚稱知兵,也能統禦諸將。”
自從傅宗龍兵敗火燒店,朝臣們就常常私下談到獄中的孫傳庭。人們對於新任陝督汪喬年根本不抱什麽希望,認為隻有讓孫傳庭出獄,才能鎮住驕悍跋扈的武將們,也隻有孫傳庭才有勇有謀可以打敗“流賊”,挽回危局。等到汪喬年一死,便開始有人正式上疏,請求崇禎釋放孫傳庭。這些動靜自然都被錦衣衛所掌握。胡誠善也風聞一些消息,所以故意問了上麵那個問題。而孫傳庭提到的兩個人,一個盧象升,兩年多前已犧牲在蒿水河畔;另一個洪承疇,正被困於鬆山彈丸孤城內(其時鬆山失陷的消息尚未傳到北京);那麽,現在朝廷可指望的大臣果然隻剩孫傳庭一人了。胡誠善以期望的目光注視著這個歸自己看管的欽犯。對方那狂傲的口氣不但沒有引起他的反感,反而增添了他的敬佩。他們又聊了幾句閑話。胡誠善很想把外麵期待孫傳庭複出的消息告訴對方,但又不能說得太露,猶豫半晌,臨出囚室,才回過頭來說:
“大人要多保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事情的進展比胡誠善估計的要快。僅僅三天以後,崇禎一道諭旨下來,孫傳庭被開釋,任為陝西、三邊總督,掛兵部右侍郎銜。他剛剛回到家中,還未及與京官中的同鄉、好友聚談,便又接到聖旨,讓他即刻進宮,皇上將在文華殿單獨召見他。
崇禎從來都沒有忘記孫傳庭。本來,大臣因病辭官回籍,是很正常和正當的事,何況當初孫傳庭的《請斥疏》中還提到希望能與“老病之母,早獲相依”,更是出於無可非議的孝心。然而崇禎卻斷然將他逮入詔獄,就是因為內心感到他是個人才,不容許他回家過清閑日子。崇禎也知道這一處置不合情理,所以那段時間,每逢錦衣衛使吳孟明入宮奏事,他都要問起孫傳庭。
“孫傳庭在獄中都做些什麽?”他問道。
吳孟明一聽就明白,崇禎想了解孫傳庭耳聾的真實情形,隻是已經以裝聾欺君之罪將其下獄,就不好再問他聾不聾了。吳孟明絕不能說出違逆崇禎旨意的話,同時又必須說出一點真情,於是他答道:
“孫傳庭在獄中有時歎氣,有時獨自背些詩,獄卒也聽不太懂。不過,皇爺,孫傳庭的確有欺君之罪!”
“怎麽?他的耳聾果然是裝的麽?”
“他是有點聾,但不像疏中說的那麽嚴重。他在疏中說,人家在他麵前放炮,他隻看見火光一閃,聽不見炮聲。而據看監的人說,隻要對著孫傳庭耳朵大聲講話,他還是能聽見的。難道炮聲竟比說話聲還小?不可能!這說明疏中的話有假,言過其實!”
崇禎點點頭,又問道:“外麵對此事有些什麽議論?”
吳孟明知道朝野都認為孫傳庭冤枉,更有人私下作詩為孫鳴不平,但這些實情他都不能告訴崇禎,隻好說:
“錦衣衛暫時還沒有聽到士民對此事有何議論。皇爺可問問曹化淳,看東廠的打事件番子是否有所聽聞。”
後來“剿賊”軍事連番失利,吳孟明看出崇禎對孫傳庭的怨怒已經化解,轉而開始考慮重新起用這一人才,朝臣中更有不少人主張讓孫傳庭盡快出獄擔負“剿賊”重任,而他本人則曾收過孫家輾轉致送的銀子和古玩字畫,於是他決定為孫傳庭說好話。他先是把孫傳庭聽力已逐漸恢複的情形奏報給崇禎。當汪喬年的死訊傳到北京,崇禎又一次向他問起孫傳庭時,他跪在地上說:
“聽獄吏胡誠善稟報,孫傳庭對流賊肆虐、中原殘破深為痛心,說他如有機會剿賊,絕不讓闖賊逃出他的手心!”
眾多朝士的舉薦,吳孟明的奏報,讓彷徨無計的崇禎從孫傳庭身上看到了“剿賊”的新希望。他很快就讓秉筆太監擬旨,任命孫傳庭為陝西、三邊總督。第一道聖旨剛剛發出,他又追加一道聖旨:讓孫傳庭立即來文華殿接受召對。
孫傳庭出獄不到一天就奉詔進宮,一路上不由得回想起三年前與洪承疇在平台受召見、受申斥的情景,心中仍感忐忑。進入文華殿後,他向崇禎行了常朝禮,跪在地上等候問話。隻聽崇禎溫和地說道:
“先生請起。”
孫傳庭記得上次召對時,他自始至終都是跪著說話,而崇禎自始至終都是疾言厲色,直呼其名,現在聽了這一句“先生請起”,頓覺一股暖流蕩過全身。他剛剛起身,又聽崇禎吩咐“賜座”,他慌忙又跪下謝恩,然後才在太監搬來的一把黃花梨椅子上側身坐下。
“聽說卿在獄中憂心國事,不忘剿賊大局,朕心殊感欣慰。今即命卿前往陝西、三邊,督率諸鎮早日開赴河南,痛剿流賊,並解開封之圍。”
崇禎說話時,孫傳庭發現,三年不見,年方三十出頭的皇上明顯地憔悴了,雙鬢竟有了白發,顯然是因宵旰焦勞所致。他有點激動,高聲答道:
“微臣雖在縲絏之中,犬馬報主之忱未嚐稍泯;每聞流賊蹂躪地方,殘害藩封,心中痛憤,目眥為裂。今蒙皇上不計前愆,仍使效命馳驅,臣縱肝腦塗地,亦難報聖恩於萬一!”
“目今賊勢方張,寇焰益橫,尤其中原之地,郡邑半墟,人民幾燼,而朝廷兵餉兩缺,朕心如焚,諸臣碌碌,莫知為計。卿當年曾擒高迎祥於黑水峪,複敗李自成於潼關原。值此國家多難,正忠臣奮發之時,卿於剿賊大計,可曾擘畫乎?”崇禎的口氣既憂鬱又急切。
“微臣性本駑鈍,百計粗疏,然多年與賊周旋,千慮一得,思為陛下條陳久矣。唯芻蕘之議,難免荒謬絕倫;獻曝之愚,深恐有汙聖聰。”
“卿但說不妨。”
孫傳庭在三年前那次召對時,曾認真地將自己要向皇上進言的“安攘大計”用小字密密地寫在象牙朝笏上,不料後來根本沒有機會說出就被崇禎劈頭蓋腦地訓斥了一通。這次他並無預先準備,但因為所談都是多年“剿賊”心得,且在獄中也經常思索,所以談起來還是有條不紊、滔滔不絕。他從招兵、籌餉談到督撫和武將的選任裁汰,又從用兵的知彼知己談到天時、地利,最後還特別談到“剿”、“撫”各宜把握的要點,順便又把當年“主撫”的熊文燦貶斥了一通。
崇禎近年來每與大臣商討“剿賊”大局,除兵部尚書陳新甲尚能貢獻一點意見外,別的人簡直不知所雲。現在忽聽孫傳庭如此侃侃而談,頭頭是道,不覺心中又驚喜又歎悔。驚喜的是,在國事日蹙、舉朝茫然之際,居然還有人能這樣從容而有條貫地談兵。歎悔的是,不該遲至今日才放孫傳庭出獄。畢竟孫傳庭在任陝撫期間立過大功;而自從孫傳庭下獄,官軍除了對張獻忠有過一二次小勝之外,就再也沒有打過什麽勝仗了。他迫切地希望孫傳庭趕快率軍出征,將“流賊”一鼓蕩平;於是他先吩咐太監給一直在說話的孫傳庭“賜茶”,然後問道:
“卿需要多少人馬可以蕩平流賊?”
“五千精兵足矣!”
崇禎露出了發自內心的笑容。多年來因國庫空虛,隻要一談起招兵籌餉,崇禎就愁緒滿懷,茶飯無心。兩年前為向皇親借餉而逼死李國瑞、害死五皇子的事至今還讓他想起來心有餘悸。他原來很擔心孫傳庭會說出“需要十萬人馬”的話來。雖然相對於“流賊”的兵力,“十萬人馬”並不算多,但對朝廷來說,哪怕隻解決五萬人馬的糧餉都極難辦到。而現在孫傳庭卻隻要五千人馬,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片刻間他幾乎懷疑自己聽錯了,又問道:
“據河南來的奏報,闖賊有三十餘萬人馬,曹賊有二十餘萬人馬,二賊合起來超過五十萬。卿以五千人馬前往馳剿,不嫌少麽?”
如果換了洪承疇或別的大臣,在請朝廷撥給兵餉時,一般都會誇大“賊情”,盡量多報所需,從而給自己留下餘地。現在皇上既然主動問及兵餉是否嫌少,更是絕佳時機,應當趕緊見風使舵,就此提出較高需求。但孫傳庭與外界隔絕三年,素來的自信與自負,使他難以相信李自成在慘敗之餘又能重新聚集幾十萬人馬,至於羅汝才則更不在他眼裏。想起崇禎剛才說的“朝廷兵餉兩缺”的困境,他不願在此時增添主上的煩憂,慨然答道:
“剿賊須兵,此必然之理。然正如俗話所說:兵不在多而在於精。臣以為目前所缺者為敢戰之兵,善戰之兵,非泛泛之兵也。竊見今日官軍,每每未遇賊而聞風膽落,遇賊而臨陣恇怯,必使之戰則瞬息嘩潰,此皆僨事之兵也,雖多何益?苟能練就一支精兵,驅之能戰,戰之能勝,雖刀山劍樹亦一往無前,則流賊烏合之眾,何足道哉?況流賊居無定所,攜家帶口,皆充兵數,能戰之寇,不過十之六七,號稱幾十萬,皆誇大其詞耳!”
“卿言甚善。”崇禎頻頻點頭,他聯想到隨洪承疇出關的十三萬人馬也大都未戰先潰,覺得孫傳庭的“精兵”之論的確深中肯綮,又問道,“卿以為如何才能練就一支精兵?”
“精兵與良將,缺一不可。未有庸懦衰惰之將而能統率精兵者也,故擇將至為緊要。以臣當年所率鎮將而論,曹變蛟、左光先頗能勇往,慮事亦頗詳慎,庶幾堪稱良將,其所率士卒亦驍勇善戰,固非他軍所能比擬。”
崇禎又點頭稱善。因為想起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的敗績無一不與鎮將的不聽指揮、臨陣脫逃相關,他又恨恨地說:
“現在這些武將,遇敵既怯懦畏戰,對上又驕橫跋扈。楊嗣昌之敗,傅、汪二督臣之死,皆起因於賀人龍等武將的先期噪歸,看來非殺一儆百不足以挽軍界頹風!”
孫傳庭知道,武將的不聽指揮,固然出於自身原因,同時也與文人出身的督撫不諳戰事、不能服眾相關,但他不敢對崇禎的話加以糾補,隻能點頭說:
“陛下英明天縱,洞燭幽微。微臣此去,定當激發諸將忠君報國之心;同時嚴申法紀,不容再有臨陣嘩歸之事發生。”
崇禎對今天的召對非常滿意,特別是孫傳庭的敢於任事使他感到多年來一直壓在肩上的重擔好像忽然有人接了過去。他深深地噓了一口氣,望著眼前這位身材魁梧、膽豪氣壯的忠臣,換了一個輕鬆的話題:
“聽說卿在獄中不廢吟詠,時有新作?”
孫傳庭吃了一驚,不知崇禎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他自知詩才平平,倒是有兩部文稿頗為自珍:一部是入獄前寫的《鑒勞錄》,記述自己任陝撫時的勞績;另一部是入獄後寫的《省罪錄》,記述奉詔勤王以來的行間始末。他意識到自己在獄中的一言一行都曾受到監視,於是老實地答道:
“臣自陷法網,曾撰《省罪錄》一卷,要在悔罪自新,感恩圖報。至於詩詞,素非所長,亦未有新作。監中無聊之際,偶吟舊作,以遣長日,則不時有之。”
孫傳庭寫《省罪錄》一事,崇禎早聽吳孟明說過,盡管對具體內容並不清楚,但書名使他增添了對作者的好感。他笑著又問:
“朕從未讀過卿的詩作,獄中遣興,不知都背誦哪些舊作?”
“臣在獄中與親友暌違日久,所吟亦以思親懷友之作為多。就在前天,臣還想起多年前送友人蕭武子南下時作的一首五律。”看見崇禎含笑示意,他便朗聲吟誦起來——
痛飲真吾事,
其如別恨何。
風塵勞歲月,
湖海尚幹戈。
病骨開樽懶,
雄心倚劍多。
蕭蕭漣水上,
千古此悲歌。
“好詩!”崇禎讚道,“今日聽卿一席談,亦在在有倚劍雄心溢於言表。深望先生此去,重振當年虎威,掃盡寇氛,為永固我大明金甌立不世之功!”
召對結束,一個太監出來宣讀了對孫傳庭的賞賜。可能是考慮到他入獄後已停俸三年,為了補償,這次賞賜的金銀、綢緞、玉器都特別豐厚。孫傳庭跪下謝恩後,太監又宣讀了在文華殿“賜宴”的諭旨。
崇禎懷著輕鬆的心情回到乾清宮,看到禦案上堆放的文書,不覺又皺起了眉頭。他知道這些文書多數是各地發來告急的,可是他又能有什麽辦法呢?為什麽這些臣下就不能設法將“剿賊”、賑災等種種難題自行解決呢?他想,“還是孫傳庭好,能體諒朝廷困難,隻是他當初不該執拗地要辭官回籍,徒然在鐵窗之下蹉跎三載!”他又想到賀人龍等幾個驕悍的總兵,幾番“剿賊”大事都壞在他們手中,還使一位督師輔臣、兩位總督就此送了命。“絕不能讓孫傳庭的事再壞在他們手上!”他恨恨地想著,隨即拿起筆來,親手寫下一道密旨,讓孫傳庭到西安上任後,處決賀人龍。他想,這樣一來,必然眾將震懾,孫傳庭威望頓豎,就不會重蹈三位大臣的覆轍了。
孫傳庭回到公館後,陸續有朝中的同鄉、好友以及上疏舉薦他的朝臣們前來造訪。他以前的幕僚,凡在京畿一帶的,知道他複出,也紛紛重新來到他身邊。大家聽說他隻向崇禎請兵五千,都不由得大吃一驚。一位在兵部任職的同鄉說:
“傅仲綸、汪歲星各率三四萬人馬出關,都自歎是‘以肉喂虎’;明公以區區五千人,欲抗衡闖曹五十萬聯軍,無乃太少乎?”
孫傳庭召對時的各種立論,都建立在三年前對時勢的了解分析上。那時慘敗之餘的李自成正在深山中躲避“追剿”,根本不成氣候。孫傳庭認為,都是後來的總督鄭崇儉、巡撫丁啟睿無能,才未將窮寇斬盡殺絕。對於崇禎十三年以來李自成進入河南後饑民響應、兵力迅速擴大的情形他既不清楚,也不相信。而召對時聽孫侃侃而談的崇禎,雖然覺得孫的議論與他所接觸的各地消息差別甚大,但處在焦頭爛額中,他寧可相信孫傳庭而不願正視可怕的現實。這就為一場召對帶來了滑稽的效果:君臣雙方都倍受鼓舞,忽然對“剿賊”前景充滿了信心;而實際上現實並無任何改變,兩人的樂觀都建立在時空錯亂的虛幻背景上。
聽了來訪者對過去三年戰爭形勢和當前局勢的介紹,孫傳庭才如夢初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對自己在皇上麵前輕易誇下海口感到後悔,但他深知崇禎的性格,知道現在已不能隨便改口,否則尚未赴任就可能被重新逮入詔獄,甚至遭遇更大的不測亦未可知。他決定趕緊動身前往西安,一切等就任新職後再說。動身前他接到了禦賜的尚方劍以及敕書、關防、符驗、旗牌,同時又收到了太監專門送來的一道密旨。
懷著異常複雜的心情,孫傳庭上路了。 <hr/>
[1]楊武陵——楊嗣昌是湖南武陵人。
[2]汪歲星——汪喬年字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