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江浙聯軍攻下南京之後,南北戰事就暫時停了下來。武漢這邊是清軍強而民軍弱,故迫切的需要和平以重整力量。


    至於南京、浙江、上海這邊,在聯軍攻下南京之後,張勳一路退到了徐州,幾乎讓出了整個江蘇地區,讓民軍終於一洗武漢戰事失利的恥辱。


    隻是在這個時候支持聯軍的江浙立憲派和同盟會完全掌握的上海都督府,卻也開始呼籲起和平,反對繼續聯軍北伐了。


    以張謇為首的江浙立憲派之所以支持革命,一是因為清政府不能保護國內資本的發展;二便是如盛宣懷這樣的官僚資本一直在聯合外國資本打壓民族資本。因此在看到清政府毫無顧忌的頒發鐵路國有化政策,連他們自己合法的財產都無法獲得保護之後,幹脆就順應了革命大潮,支持了革命。


    但革命畢竟不是請客吃飯,且辛亥革命又是一次無組織的突發事件,因此革命隊伍中龍蛇混雜,既有品行高潔的革命者,也有渾水摸魚的會黨、軍頭,這也就使得各省革命爆發之後社會秩序迅速破壞,而各省革命政權卻無力維持的局麵。


    在這種社會秩序的失衡狀況下,滿清的政權雖然被打倒了,但是地方上的富室大戶同樣也失去了過去的權威,成為了敗軍或勝利者的敲詐打劫對象。雖然江浙一帶向來秩序良好,但是在革命爆發之後也出現了浙江農民自發的起義事件。


    於是本就是投機於革命的立憲派士紳立刻轉變了對於革命的支持,認為當前最為要緊的還是盡快恢複地方上的秩序,以保證自家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而當前能夠快速穩定社會秩序的,顯然不是南方政出多門的各省都督府,而是北方的北洋集團或關外的革命委員會。


    隻是革命委員會雖然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甚至連日本人都吃了敗仗,但是這個革命政權對於地方士紳的打壓卻也太過凶狠了些。一些原本和日本人關係不錯的奉天士紳,在接受了革命軍的政治教育後立刻逃離了家鄉,有節操的跑進了關內,沒有節操的則幹脆逃去了大連,在這些逃亡士紳的口中,革命委員會簡直就是不折不扣的惡魔了。


    這樣一來,各地立憲派士紳的選擇就剩下了袁世凱。他們希望南北議和,一邊憑借著革命的力量迫使北京同意製定一部憲法保護他們的財產和權力;一邊則又希望議和之後能夠依賴袁世凱的力量盡快恢複地方秩序,打擊那些過於激進的革命者。


    至於陳其美率領的上海都督府之所以也讚成停止北伐,實在是因為江浙聯軍的領導者是光複會而不是同盟會,江浙聯軍在南京這邊打的很好,繼續北伐說不定還能再立奇功,但這也反襯出了同盟會率領的武漢聯軍在戰事上的拙劣表現。


    由於陳其美之前一直不肯放棄上海出征南京,這就使得同盟會雖然在革命者中名望為最高,但是在實績上卻幾乎沒什麽建樹。即便撇開關外的革命委員會不談,同盟會現在也拿不出一個足以壓住各省都督府的領袖來。


    宋教仁雖然在同盟會內部聲名鵲起,但是對外則和吳川一樣,在革命爆發之前不為外人所知。而能夠同孫中山齊名的黃興,卻又因為陽夏保衛戰中的失利和對各省軍隊的批評,導致人望大跌。於是同盟會此時在國內的領導人物,居然還壓不住一個半路出家革命的黎元洪。


    眼下看著光複會眾人借助南京一役開始在國內聲名鵲起,把自己的影響力向著全國擴散,陳其美領導的上海都督府自然開始主張和平解決滿清了。一方麵可以借助南北議和確立同盟會在各省革命者中的領導地位;另一方麵則是等待孫中山回國重新凝聚同盟會的人心。


    在這兩方的共同發難下,攻下了南京的江浙聯軍終於停下了腳步,而各省也終於響應了同盟會的倡導,派出代表前往南京討論成立臨時政府一事。之前仗著革命首義的名頭,一直視自己為革命中央政府的湖北軍政府,在連武昌都差點沒守住的狀況下,隻能向江浙聯軍和同盟會屈服。


    此前關外的革命委員會因為局促於北滿,對關內的影響力太小,因此湖北軍政府並不認為革命委員會能夠和自己並列。即便是邀請了革命委員會的代表來武漢商議國是,也隻是把其視為了在自己之下的一個分省都督府。


    不過隨著革命委員會擊退清日聯軍進入南滿,正式統一了關外三省之地後,代表革命委員會南下武漢的耿瑾文、薑文卿等5名代表的地位便迅速提升了。


    在各省革命都督府的代表眼中,隨著武漢軍政府被清軍差點擊潰後,武力上能夠壓製北洋集團的就隻剩下關外的革命委員會了。江浙聯軍雖然打下了南京,但是張勳所部不過是北洋的外圍,還算不上真正的北洋嫡係,如果袁世凱真的調動北洋六鎮出擊,江浙聯軍恐怕也是難以取勝的。


    這樣一來,在正麵擊潰了北洋嫡係並打退了日軍的國民革命軍就顯得難能可貴了。這一仗不僅打掉了北洋軍的氣勢,也打出了國民的自豪感,就連駐紮於武漢的日軍對於中國人也客氣了不少。雖然上海一些報紙曾經謾罵過,說革命委員會是一群黃俄,沒有權力代表中國革命。


    但是隨著關外這一仗的消息傳開,這些報紙就立刻得了失憶症,不僅刪去了自己過去的報道,轉而為革命委員會歌功頌德了起來,稱讚國民革命軍實乃民族之英雄,共和之依靠。


    知道內情的人士雖然沉默不語,心裏卻都明白,這些報紙之前都為上海都督府所控製,之前批評革命委員會是為了打擊對方的聲望,以確保同盟會對於革命的領導權。但是隨著當前中國形勢的發展,同盟會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於革命的領導權力,出現了同盟會、光複會和武漢軍政府、革命委員會的四方角逐。


    武漢戰事的失利,讓同盟會和武漢軍政府的聲譽都大受打擊。而南京的攻克,四平-鐵嶺戰役的結束,使得光複會和革命委員會這兩個過去革命的配角突然站到了國人麵前。雖然革命委員會的勝利大漲了國人的誌氣,但是依然無法和攻克南京的政治意義相提並論,畢竟眼下的革命大局是反清而不是國戰。


    因此同盟會雖然在名義上還領導著革命,但是在實力上已經很難壓製光複會和革命委員會了。至於武漢軍政府,幾乎已經在革命領導權的鬥爭中出局。原本反同盟會的內地各省都督府,因為現在有了革命委員會這個更好的選擇,也紛紛轉而向革命委員會的代表示好。隻剩下了一些立憲派掌握權力的省份還在支持著黎元洪,寄希望於黎元洪能夠代表他們同袁世凱握手言和,恢複社會秩序。


    在這樣的局勢下,上海都督府自然不會再去激怒革命委員會,從而防止革命委員會和光複會聯合,最終將同盟會從革命領導者的地位上拉下來。於是被其所控製的報紙,對於革命委員會的評價也就有了一個180度的轉彎。


    不過耿瑾文、薑文卿等革命委員會的代表,在這種突然門庭若市的登門拜訪中卻還保持住了足夠的理智。因為他們心裏很清楚,這些人示好的對象是他們背後的革命委員會,可不是他們這些人。而革命委員會委派代表的方式和各省都督府並不類似,並不是以私人之親密程度來委派的。


    因此,其他各省之代表,要麽真能左右本省政治集團之決定,要麽就是某些有力人士的傳聲筒。但是作為革命委員會的代表,他們隻能在革命委員會製定的框架下作有限的自由發揮。故眾人雖然振奮莫名,卻也沒有忘乎所以。


    12月4日,上海、江蘇、浙江三都督公推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預備讓黃興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但是因為外有湖北軍政府和革命委員會的共同反對,內有光複會扯後腿,這項決議最終以黃興主動拒絕而宣告廢止。


    於是在光複會的倡議下,決定由各省派出代表前往南京討論臨時政府的成立。12月12日,十六省44名代表陸續趕到南京後,便在南京城內召開了會議。


    會上各省代表陸續發言,認為當前組建一個臨時政府集合各省革命力量是最要緊的急務,於是同盟會試圖維持前些日子三都督做出的決議,但是光複會並不願意讓黃興來組建這個臨時政府,可光複會自身還推不出什麽有力人選,又出於對革命委員會的忌憚,於是幹脆建議修改決議的內容,讓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作為副元帥。


    當發言機會論到耿瑾文麵前時,這位年青的革命委員會代表起身後冷峻的掃視了一圈會議桌前的眾人後,這才神情嚴肅的開口說道:“老實說,我對於本次大會是失望的。我原本以為,我們聚集於此地是為了決定未來中國之前途的,但是沒有想到各位開口閉口都想把責任推給某個人,由某人來決定未來中國之命運。這豈不是打倒了滿人的皇帝,卻又扶起了一個漢人皇帝?這樣的革命對於中國來說究竟有何意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火熱的年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富春山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富春山居並收藏火熱的年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