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浪說的,當然是進攻起來會很麻煩,攻破北郭城和東郭後,要想攻打南郭城,還必須翻越神烈山,山上必然會有清軍把守,易守難攻啊......
西郭城毗鄰長江,水網密布,攻擊部隊很難展開,太平門有重兵把守,南郭城不攻克,攻打太平門又會受到神烈山和南國城的守軍從背後或側翼威脅。
天浪也不太確信高必正和秦拱明的白杆兵能否即快又狠地完成這項極為艱巨的任務。
洪承疇本來就鄙視高必正這個手下敗將,沒有了秦良玉的白杆兵,於他來說便是秦翼明曾經獨自指揮的戰役那樣,打起來小心翼翼,畏首畏尾,想要這兩支兵馬打出一場閃電戰,他覺著有點懸。
“皇上說的沒錯,南京城呢,北麵是觀音門,南麵是夾崗門和上方門,東為麒麟門,城西麵至城北麵的觀音門以外都是長江。
郭城最西麵與最北麵觀音門這段城牆這條直線、還有城東麒麟門到城南夾崗門這段直線,大體兩條直線平行,最終形成了南京郭城的形狀。
可內城的東城牆——確切的說是東北城牆,正好位於南京的西與北、南與東所畫出的菱形的核心位置。
也就是高必正和秦拱明要由北向東,在南京郭城繞上小半圈,二十幾裏的路程,才會到得內城的太平門。”
天浪歎息一聲,說:“除此一條路,再無他途,是必須要克複的,畢竟想要攻打南京的另一頭,難度隻會更大,城南到城西的這段郭城內有數條由內城牆外到郭城牆內的橫向的湖泊,城北的明軍跨不過來,而清軍卻可以由西郭城到內城來去自如......“
“若非城池被敵人占領,還需我軍付出犧牲去奪回,皇上或許該為太祖爺的智慧感到榮耀啊......”
天浪苦笑啊,他榮耀個屁呀,攻打天下第一堅城啊,死多少人還不知道呢,元朝末年,天下英雄輩出,動輒數十萬人馬興兵造反,蒙元也坐擁百餘萬雄獅。
如此複雜艱難的形勢下,朱元璋便是僅僅憑借一座南京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方成就了不世之功。
一座南京城,便是他平天下、安天下霸業的基石,天浪能否撼動基石一般的天下第一堅城?
洪承疇似乎仍覺著對天浪的打擊還不夠,繼續道:“皇上,這舉世公認的世界第一大城池,構思之巧妙,設計之驚絕由此可見一斑,不怪後人稱南京城為南鬥星北鬥星組成,每個城門都上應星鬥,八方地理都薈萃於此,天上群辰皆拱耀其中啊。”
想起前世被稱為半仙的外公,便對南京城的風水設計推崇備至,有外公的影響,天浪對南京城風水的了解,可謂比洪承疇專業的多,更客觀的多。
“洪卿家對南京城的風水,似乎隻說出了一半。”
洪承疇詫異,“哦,莫非皇上還知道更多?”
洪承疇一副願聞其詳的架勢,朱天浪自然也沒有敝帚自珍的道理,他指點沙盤徐徐道來:
“你們都來看,這虎踞龍盤的南京內局上首先來說,就像一幅八卦圖,內城的陽魚中有玄武湖的陰眼,東北郭城的陰魚中有神烈山為陽眼。
宮城坐北朝南在神烈山之側,左靠著的神烈山為青龍,還有秦淮河同兩山並一川,這一川最後又合入長江,真是福壽綿綿啊。
宮城的北麵背靠的是玄武湖,朱雀之向為南郭城,明堂廣闊。
另外南京更是前有聚寶山後有雞鳴山,左有鍾山(明末嘉靖以後稱為神烈山)右有清涼山,四山占在南京的十字線上正好形成堪輿中所謂的十道天心......”
正打著長呢,天浪怎麽就聊上南京風水了呢?
哈,畢竟前方戰場的戰報還沒有傳回來,所謂大炮一響,指揮官該布置的若是還沒有布置完,那便是棒槌。
而戰爭一開始,像天浪這樣對戰略戰術都不外行的,除了偶爾擔心一下戰役的關鍵點,就比如神烈山,餘下的便隻有等待了。
聊閑的確是漫長等待中,最能排解壓力的方式之一。
平日很少說廢話的他正如說書人一般誇誇其談,“首先說南京這個幾乎堪稱完美的內局,可為什麽這風水已經幾乎完美了,太祖駕崩後,遜帝朱允炆卻不出數年便丟掉了皇位呢?”
不但自己說書,他還循循善誘,可是列席的除了洪承疇和堵胤錫,其他都是武將,哪都這些?
洪承疇和堵胤錫肯定都讀過易經,可對於風水堪輿來說,易經也隻是基礎而已。
“在皇明開基之前,所有在南京建都的朝代都把皇宮建在了玄武湖之陽,南京城的中線上,結果是一條長江巨龍瞬間便吞噬了玄武湖之水,以至於幾乎每個朝代都隻傳了一代就被滅亡了,諸君說說,是也不是?”
武將們不太懂這些,跟著天浪瞎起哄,說是......是,皇上最帥,說什麽都是......
連堵胤錫和洪承疇也皺眉沉思,而後微微點頭。
“這遍說明南京雖虎踞龍盤的風水寶地,南京城卻似乎有些問題,諸君發現是什麽問題嗎?”
眾人當然搖頭了,天浪淡笑,“朕也發現不了,發現南京城風水問題所在的,乃是國朝第一堪輿家劉基劉伯溫。”
現場發出一陣驚歎,顯然對這個名字都再熟悉不過了。
“他發現了在長江的龍氣衝擊下,唯一可以阻留住這龍氣的就隻有鍾山(神烈山)了,美中不足的是當時的玄武湖非常大,比現今大出來的那一塊兒被叫做燕雀湖。
這湖泊甚至已將南京內城與鍾山阻隔開來,使得南京城無法依靠鍾山即神烈山為玄武,而是隻能以玄武湖為玄武,這就算是一個風水破局了。
可是劉伯溫與鐵冠道人(此人據說是劉伯溫的師傅)計上心來,填了一部分玄武湖為皇城的後半部分,這樣恰恰使得玄武湖與神烈山成為了八卦圖中的陰眼和陽眼,又使得皇城可以依靠在神烈山之南麓、南京城之東。”
(本章完)
西郭城毗鄰長江,水網密布,攻擊部隊很難展開,太平門有重兵把守,南郭城不攻克,攻打太平門又會受到神烈山和南國城的守軍從背後或側翼威脅。
天浪也不太確信高必正和秦拱明的白杆兵能否即快又狠地完成這項極為艱巨的任務。
洪承疇本來就鄙視高必正這個手下敗將,沒有了秦良玉的白杆兵,於他來說便是秦翼明曾經獨自指揮的戰役那樣,打起來小心翼翼,畏首畏尾,想要這兩支兵馬打出一場閃電戰,他覺著有點懸。
“皇上說的沒錯,南京城呢,北麵是觀音門,南麵是夾崗門和上方門,東為麒麟門,城西麵至城北麵的觀音門以外都是長江。
郭城最西麵與最北麵觀音門這段城牆這條直線、還有城東麒麟門到城南夾崗門這段直線,大體兩條直線平行,最終形成了南京郭城的形狀。
可內城的東城牆——確切的說是東北城牆,正好位於南京的西與北、南與東所畫出的菱形的核心位置。
也就是高必正和秦拱明要由北向東,在南京郭城繞上小半圈,二十幾裏的路程,才會到得內城的太平門。”
天浪歎息一聲,說:“除此一條路,再無他途,是必須要克複的,畢竟想要攻打南京的另一頭,難度隻會更大,城南到城西的這段郭城內有數條由內城牆外到郭城牆內的橫向的湖泊,城北的明軍跨不過來,而清軍卻可以由西郭城到內城來去自如......“
“若非城池被敵人占領,還需我軍付出犧牲去奪回,皇上或許該為太祖爺的智慧感到榮耀啊......”
天浪苦笑啊,他榮耀個屁呀,攻打天下第一堅城啊,死多少人還不知道呢,元朝末年,天下英雄輩出,動輒數十萬人馬興兵造反,蒙元也坐擁百餘萬雄獅。
如此複雜艱難的形勢下,朱元璋便是僅僅憑借一座南京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方成就了不世之功。
一座南京城,便是他平天下、安天下霸業的基石,天浪能否撼動基石一般的天下第一堅城?
洪承疇似乎仍覺著對天浪的打擊還不夠,繼續道:“皇上,這舉世公認的世界第一大城池,構思之巧妙,設計之驚絕由此可見一斑,不怪後人稱南京城為南鬥星北鬥星組成,每個城門都上應星鬥,八方地理都薈萃於此,天上群辰皆拱耀其中啊。”
想起前世被稱為半仙的外公,便對南京城的風水設計推崇備至,有外公的影響,天浪對南京城風水的了解,可謂比洪承疇專業的多,更客觀的多。
“洪卿家對南京城的風水,似乎隻說出了一半。”
洪承疇詫異,“哦,莫非皇上還知道更多?”
洪承疇一副願聞其詳的架勢,朱天浪自然也沒有敝帚自珍的道理,他指點沙盤徐徐道來:
“你們都來看,這虎踞龍盤的南京內局上首先來說,就像一幅八卦圖,內城的陽魚中有玄武湖的陰眼,東北郭城的陰魚中有神烈山為陽眼。
宮城坐北朝南在神烈山之側,左靠著的神烈山為青龍,還有秦淮河同兩山並一川,這一川最後又合入長江,真是福壽綿綿啊。
宮城的北麵背靠的是玄武湖,朱雀之向為南郭城,明堂廣闊。
另外南京更是前有聚寶山後有雞鳴山,左有鍾山(明末嘉靖以後稱為神烈山)右有清涼山,四山占在南京的十字線上正好形成堪輿中所謂的十道天心......”
正打著長呢,天浪怎麽就聊上南京風水了呢?
哈,畢竟前方戰場的戰報還沒有傳回來,所謂大炮一響,指揮官該布置的若是還沒有布置完,那便是棒槌。
而戰爭一開始,像天浪這樣對戰略戰術都不外行的,除了偶爾擔心一下戰役的關鍵點,就比如神烈山,餘下的便隻有等待了。
聊閑的確是漫長等待中,最能排解壓力的方式之一。
平日很少說廢話的他正如說書人一般誇誇其談,“首先說南京這個幾乎堪稱完美的內局,可為什麽這風水已經幾乎完美了,太祖駕崩後,遜帝朱允炆卻不出數年便丟掉了皇位呢?”
不但自己說書,他還循循善誘,可是列席的除了洪承疇和堵胤錫,其他都是武將,哪都這些?
洪承疇和堵胤錫肯定都讀過易經,可對於風水堪輿來說,易經也隻是基礎而已。
“在皇明開基之前,所有在南京建都的朝代都把皇宮建在了玄武湖之陽,南京城的中線上,結果是一條長江巨龍瞬間便吞噬了玄武湖之水,以至於幾乎每個朝代都隻傳了一代就被滅亡了,諸君說說,是也不是?”
武將們不太懂這些,跟著天浪瞎起哄,說是......是,皇上最帥,說什麽都是......
連堵胤錫和洪承疇也皺眉沉思,而後微微點頭。
“這遍說明南京雖虎踞龍盤的風水寶地,南京城卻似乎有些問題,諸君發現是什麽問題嗎?”
眾人當然搖頭了,天浪淡笑,“朕也發現不了,發現南京城風水問題所在的,乃是國朝第一堪輿家劉基劉伯溫。”
現場發出一陣驚歎,顯然對這個名字都再熟悉不過了。
“他發現了在長江的龍氣衝擊下,唯一可以阻留住這龍氣的就隻有鍾山(神烈山)了,美中不足的是當時的玄武湖非常大,比現今大出來的那一塊兒被叫做燕雀湖。
這湖泊甚至已將南京內城與鍾山阻隔開來,使得南京城無法依靠鍾山即神烈山為玄武,而是隻能以玄武湖為玄武,這就算是一個風水破局了。
可是劉伯溫與鐵冠道人(此人據說是劉伯溫的師傅)計上心來,填了一部分玄武湖為皇城的後半部分,這樣恰恰使得玄武湖與神烈山成為了八卦圖中的陰眼和陽眼,又使得皇城可以依靠在神烈山之南麓、南京城之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