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十六門的守軍命運也是各不相同,柵欄門、石城關、江東門、小馴象門、馴象門、小安德門、安德門、鳳台門,這東郭城八門的守軍離內城很近又無明軍掣肘,因此看到郭城已被攻破後,他們便迅速的撤進了內城。
可剩餘八門的守軍可就是慘淡淚咽卻無聲,隻悔從前做清軍,憑仗丹青重識省,嗚呼,一片傷心畫不成啊。
郭城南的夾崗門、上方門、高橋門因為有明軍正在進攻,守軍一時間走脫不得,而東南的滄波門、麒麟門的守軍剛一撤下來,迎頭便遇上了正從山上下來去往南郭城的蔣建勳一萬明軍。
清軍逃跑心切,哪肯再做死命的抵抗,而蔣建勳又借著地形的居高處,由神烈山之上俯衝了下來。
明軍猶如群狼一般,機靈一點的清軍早作鳥獸散了,隻是苦了那些帶傷的、腿兒慢的還有趕巧兒倒黴的。
其中有一半清軍約1500人被明軍抓了個正著、打了個稀爛、捆了個結實。這人心與意誌的翻轉就有如風雲突變,清軍不久前剛剛還在揚州城差點幾次全殲明軍,可如今卻已然毫無鬥誌。
是啊,已經被包圍了一年多了,又看得出來被友軍解圍的希望幾乎沒有,他們怎麽還會有意誌繼續堅守下去?
他們又沒有什麽偉大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些漢人,若沒有更現實的理由,誰會輕易的與這些相同血緣的明軍們玩命?
也許這些人就因為一句話,或是上天為他們拍打了幾次蝴蝶的翅膀,就可以讓他們看似堅如鐵石的意誌塌方。
這又很像是鬆錦大戰之前的錦州圍城,當年後金軍麵對祖大壽的錦州、鬆山、杏山三座堅城,皇太極選擇了拔掉錦州城周圍所有的釘子,然後再把錦州一座孤城長
期圍困下去。他們又在團團圍住錦州城後在城外種田屯糧。錦州外城的蒙古族守軍們看到這一情景不禁大聲笑著問城下的這群瞎忙活著的後金軍喊話說:“我看你們在那邊種田呢?沒糧食吃啦吧,嘿嘿,要不我們借給你們點?我們這城內的糧食啊,可是夠吃三年的呦。”
蒙古兵們的這些話頗有挑釁的意味,隻是沒成想後金軍對他們的回答確是冷冷的:“哦,是嗎,才夠吃三年的?那麽三年之後你們吃什麽?”
那一次意誌塌方的,是錦州外城的蒙古守軍,那句三年之後你們吃什麽,最後使得他們全部投降了,隻留下了錦州內城的祖大壽和漢族的明軍。
是啊,有哪支明軍會來救他們?就算來了,在野戰中又有幾多勝算呢?不還是和城內的守軍一同殉葬,平添更多冤魂而已。
他們猜對了,麵對這樣的局勢隻有崇禎看不透,除了他,也許全天下的人都猜得到,包括錦州城上的普通一兵。所以在不多日以後,錦州外城的蒙古守軍便全體投降了。
可崇禎偏偏先後兩次又將大明的十八萬精銳緊趕慢趕的給清軍送了來,拿最後的主力來給皇太極做了賀禮。
鬆錦大戰,十三萬明軍最終戰損十萬,大明從此再也無力剿滅關內義軍,更無力阻擋滿洲騎兵的鐵蹄。
崇禎帝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他不知道袁崇煥為什麽當初放棄錦州而選擇在寧遠築城,殺了袁崇煥自然也沒人告訴他當初放棄錦州的理由,由著他率性妄為,在錦州連城數座,最後被皇太極各個擊破。
如果袁督師尚在絕不會這麽做,在一片孤城的四周搞那麽大的排場。算了,還是回到這南京城吧,看一看相同的遭遇是如何翻轉過來,落在清軍頭上的。
再來說東北方向的觀音門、堯化門、仙鶴門吧,這三門的守軍已經是如今清軍在外郭城建製最為完整的部隊了,從開戰時起,明軍就從來沒有攻打過這三門。
守軍連同預備隊有全員的5300人,卻因為明軍在金川河以東紮了營,後又占領了神烈山,而這金川河與神烈山之間又有玄武湖在阻隔。
如此看來,這支清軍要想退回內城,就隻有兩條路,一條是退往玄武湖北麵的內城神策門、一條是玄武湖南與神烈山之間的太平門。
這兩門如今都已經有大量的明軍在外包圍駐紮著。
一時間令那外郭三門的清軍很難選擇,您可能要問了,那為什麽不往城外逃跑呢,到時候那荒郊野地的,往哪個方向跑不都可以嗎?
可您也再想想,這五千多清軍真要是孤軍深入敵後,北有長江,南是敵國,就算逃出去了能活的下來嗎?要是再有明軍追殺的話,這幾千人的力量根本就不夠人家一頓大棒的,給養也無處解決,所以他們隻有冒險在兩條路中選擇一條。
總管南京漢軍及綠旗兵的提督江南總兵官張大猷,此時因為之前來此地巡城被困到了這支外郭三門的清軍行列中,這也是這支清軍沒有開小差的一大原因。
張大猷自然便成了這支清軍的最高長官。
分析過後他覺得神策門更為凶險,那裏地處平原,一旦被明軍盯梢後,明軍則更容易調動起來追殺和包圍他們。
此地又離長江很近,江上更不知有多少明軍。
而最關鍵的是,那神策門比太平門多了一道護城河啊,他們這些人就算能夠衝破明軍的阻隔,要想擁擠著越過那護城河進入城內,在這道橋上的擁擠和身後明軍的追殺,也將令他們九死一生。
明軍會看著你、送著你走嗎?當然不會,他們會追著你、砍著你跑。
天浪選擇主攻太平門的最大理由便是太平門沒有護城河,而且門內就是皇城和小校場,利於清軍出城支援。
張大猷預感到了危機,便率領著麾下即刻出發,退往內城。
令防守一方的張大猷還是攻擊一方的朱天浪都不太滿意的便是偌大一座南京城的構造。
此刻天浪正在戰船上對著沙盤發牢騷,“這南京城乃依山環水而建,當初太祖爺依長江水勢,將郭城建成了一個菱形,內城和皇城則差不多是正方形,內城結合神烈山的山勢,幾乎將外城分割成四小塊,這便有些麻煩了。”
(本章完)
可剩餘八門的守軍可就是慘淡淚咽卻無聲,隻悔從前做清軍,憑仗丹青重識省,嗚呼,一片傷心畫不成啊。
郭城南的夾崗門、上方門、高橋門因為有明軍正在進攻,守軍一時間走脫不得,而東南的滄波門、麒麟門的守軍剛一撤下來,迎頭便遇上了正從山上下來去往南郭城的蔣建勳一萬明軍。
清軍逃跑心切,哪肯再做死命的抵抗,而蔣建勳又借著地形的居高處,由神烈山之上俯衝了下來。
明軍猶如群狼一般,機靈一點的清軍早作鳥獸散了,隻是苦了那些帶傷的、腿兒慢的還有趕巧兒倒黴的。
其中有一半清軍約1500人被明軍抓了個正著、打了個稀爛、捆了個結實。這人心與意誌的翻轉就有如風雲突變,清軍不久前剛剛還在揚州城差點幾次全殲明軍,可如今卻已然毫無鬥誌。
是啊,已經被包圍了一年多了,又看得出來被友軍解圍的希望幾乎沒有,他們怎麽還會有意誌繼續堅守下去?
他們又沒有什麽偉大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些漢人,若沒有更現實的理由,誰會輕易的與這些相同血緣的明軍們玩命?
也許這些人就因為一句話,或是上天為他們拍打了幾次蝴蝶的翅膀,就可以讓他們看似堅如鐵石的意誌塌方。
這又很像是鬆錦大戰之前的錦州圍城,當年後金軍麵對祖大壽的錦州、鬆山、杏山三座堅城,皇太極選擇了拔掉錦州城周圍所有的釘子,然後再把錦州一座孤城長
期圍困下去。他們又在團團圍住錦州城後在城外種田屯糧。錦州外城的蒙古族守軍們看到這一情景不禁大聲笑著問城下的這群瞎忙活著的後金軍喊話說:“我看你們在那邊種田呢?沒糧食吃啦吧,嘿嘿,要不我們借給你們點?我們這城內的糧食啊,可是夠吃三年的呦。”
蒙古兵們的這些話頗有挑釁的意味,隻是沒成想後金軍對他們的回答確是冷冷的:“哦,是嗎,才夠吃三年的?那麽三年之後你們吃什麽?”
那一次意誌塌方的,是錦州外城的蒙古守軍,那句三年之後你們吃什麽,最後使得他們全部投降了,隻留下了錦州內城的祖大壽和漢族的明軍。
是啊,有哪支明軍會來救他們?就算來了,在野戰中又有幾多勝算呢?不還是和城內的守軍一同殉葬,平添更多冤魂而已。
他們猜對了,麵對這樣的局勢隻有崇禎看不透,除了他,也許全天下的人都猜得到,包括錦州城上的普通一兵。所以在不多日以後,錦州外城的蒙古守軍便全體投降了。
可崇禎偏偏先後兩次又將大明的十八萬精銳緊趕慢趕的給清軍送了來,拿最後的主力來給皇太極做了賀禮。
鬆錦大戰,十三萬明軍最終戰損十萬,大明從此再也無力剿滅關內義軍,更無力阻擋滿洲騎兵的鐵蹄。
崇禎帝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他不知道袁崇煥為什麽當初放棄錦州而選擇在寧遠築城,殺了袁崇煥自然也沒人告訴他當初放棄錦州的理由,由著他率性妄為,在錦州連城數座,最後被皇太極各個擊破。
如果袁督師尚在絕不會這麽做,在一片孤城的四周搞那麽大的排場。算了,還是回到這南京城吧,看一看相同的遭遇是如何翻轉過來,落在清軍頭上的。
再來說東北方向的觀音門、堯化門、仙鶴門吧,這三門的守軍已經是如今清軍在外郭城建製最為完整的部隊了,從開戰時起,明軍就從來沒有攻打過這三門。
守軍連同預備隊有全員的5300人,卻因為明軍在金川河以東紮了營,後又占領了神烈山,而這金川河與神烈山之間又有玄武湖在阻隔。
如此看來,這支清軍要想退回內城,就隻有兩條路,一條是退往玄武湖北麵的內城神策門、一條是玄武湖南與神烈山之間的太平門。
這兩門如今都已經有大量的明軍在外包圍駐紮著。
一時間令那外郭三門的清軍很難選擇,您可能要問了,那為什麽不往城外逃跑呢,到時候那荒郊野地的,往哪個方向跑不都可以嗎?
可您也再想想,這五千多清軍真要是孤軍深入敵後,北有長江,南是敵國,就算逃出去了能活的下來嗎?要是再有明軍追殺的話,這幾千人的力量根本就不夠人家一頓大棒的,給養也無處解決,所以他們隻有冒險在兩條路中選擇一條。
總管南京漢軍及綠旗兵的提督江南總兵官張大猷,此時因為之前來此地巡城被困到了這支外郭三門的清軍行列中,這也是這支清軍沒有開小差的一大原因。
張大猷自然便成了這支清軍的最高長官。
分析過後他覺得神策門更為凶險,那裏地處平原,一旦被明軍盯梢後,明軍則更容易調動起來追殺和包圍他們。
此地又離長江很近,江上更不知有多少明軍。
而最關鍵的是,那神策門比太平門多了一道護城河啊,他們這些人就算能夠衝破明軍的阻隔,要想擁擠著越過那護城河進入城內,在這道橋上的擁擠和身後明軍的追殺,也將令他們九死一生。
明軍會看著你、送著你走嗎?當然不會,他們會追著你、砍著你跑。
天浪選擇主攻太平門的最大理由便是太平門沒有護城河,而且門內就是皇城和小校場,利於清軍出城支援。
張大猷預感到了危機,便率領著麾下即刻出發,退往內城。
令防守一方的張大猷還是攻擊一方的朱天浪都不太滿意的便是偌大一座南京城的構造。
此刻天浪正在戰船上對著沙盤發牢騷,“這南京城乃依山環水而建,當初太祖爺依長江水勢,將郭城建成了一個菱形,內城和皇城則差不多是正方形,內城結合神烈山的山勢,幾乎將外城分割成四小塊,這便有些麻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