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王倫,他是於七的妹夫,又和於七同為戚繼光的外孫,然而這還不是令王家最耀眼的事情。王倫在牙山決戰後逃出,變成了傳說中‘鑽天的於七和土遁的王倫’其中之一。王倫與於七的三妹逃出牙山後,又幾經輾轉,最終來到了東北遼陽,在滿洲起家的地方玩了一把燈下黑,而且連姓氏都沒換,繼續姓王。
筆者說清朝從這裏起家,那是因為後金的正式崛起是在占領遼東首府遼陽之後。說來於七在逃亡之後、出家之前也化名幹三四,您聽一聽這是名字嗎?這不還是於七嗎?這兄弟倆真是膽大,把天都捅了個大窟窿,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呢。
王倫應該有兩個兒子在山東境內的濰坊隱居,而王倫本人和於七的三妹在遼東又生一子。據傳王倫更名隱居遼陽後,孫輩中又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人物,那人當然也姓王,他就是詞翰書法名著當世者,清代第一人,嘉慶帝師,關東第一才子,文蓋三江——王而烈,王而烈就是於七三妹之孫。
據坊間傳聞王而烈本應中狀元,而當年乾隆皇帝私下考場,隻得了個第四,即狀元、榜眼、探花之後的二甲頭名,主考官便把狀元王而烈和乾隆的名次互換了一下。當然這隻是傳聞,因為殿試的時候都是皇上主考,天知道乾隆爺是怎麽混進考生隊伍裏去的,何況找一個人冒充皇上呢。
雖然這隻是一個傳聞,然而整個中國曆史中的最後一個狀元卻真真的是王倫的後人,他就是大清最後一位狀元——王壽鵬,即於七三妹的第九代孫、戚繼光小女戚韶君的第十代孫。
王家在在有清代一共出現了一個狀元,(如果算上王而烈的話應該是兩個)30名進士,43名舉人,112人在朝為官,人稱王家為王半朝,僅僅清初的150年就出現了17位進士,所謂同胞同殿同科同榜兩進士,同家同殿同科同榜三進士,指的都是王倫王家後代。
這便是王家的超強基因,已經太牛逼了吧,可在清代以前,王家人比清朝時還牛逼。在崇禎四年,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文震孟作《王氏族譜序》時曾這樣寫道:海內族姓之貴者,莫最於王氏。而太原、琅琊尤甚。若新城之王,固琅琊之裔也。
明白了嗎?山東王氏當然一定大多數都是琅琊王氏,因為古琅琊就在山東嘛。那麽東晉衣冠南渡後,琅琊王氏不是南遷了嗎?那是因為明初琅琊王氏主要居住在南京烏衣巷,因為晚輩中的一個孩子在上元節時用一個燈謎羞辱了馬皇後,引得太祖非要將烏衣巷變成紅衣巷,迫使王家人在得到訊息後連夜逃亡,其中又有一部逃回到了山東石河縣。
而太祖又一直追殺,王家很多人因此都未能逃脫,可畢竟王家在朝中的關係盤根錯節,地方官又極為袒護,所以山東官吏回報太祖說:石河縣被大水淹沒了,王家人無一幸存。太祖爺這才放過王家人。而石河縣確實也被水淹了,因此有‘淹了石河縣,立了日照城’的說法。
老天淹沒石河縣大概是為了救王家人吧,據傳聞王家在石河縣被大水淹沒之前,曾有一個老神仙告訴王家人大水將要淹沒縣城,等看到門前石獅子眼紅時一定要逃跑。石獅子後來被一個丫鬟塗上了紅色,王家人一看嚇一跳,覺得老神仙的話肯定沒錯了,於是全都逃了,結果三日後大水漫過了石河縣,從此石河縣就一直在海底。
剛剛說了新成王家的來曆,就是琅琊王氏嘛,這也是王倫的出身了。可咱還沒說清朝之前的王家為什麽更牛逼,而且筆者為什麽不惜跑題也要說一說王家的來龍去脈,那是因為筆者的偶像陽明先生就是出自這一脈,更因為大明皇家曾經有一句承諾涉及到主人公永曆皇帝朱四。而王家對於中國儒家文化來說,絕對是僅次於孔孟的存在。
古語雲:‘三張六李十八王。’此後的新城王氏即是此前琅琊王氏的一支,他們的祖先可以上述黃帝,又至西周靈王太子姬晉後裔。再到東晉‘王與馬共天下’,出現了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的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等等那些當年王謝堂前燕。
從晉至宋,王家一共出現了93位宰相,明清又出現了三位大學士,共計96位。唐宋元明清共出現十八位狀元,在中國文化史當中絕對是舉足輕重的。
中華文化中豐碑級別的人物就有:鬼穀子(王詡),王守仁(陽明先生)、王夫之(船山先生)。引領文壇的還有詩佛王維。宰相和帝師中最知名的有王安石和王而烈等等等等。筆者是東北人,王而烈可是咱關東第一才子哦。
哪朝哪代王家朝裏沒人啊?哪朝哪代的曆史又能缺了王家呢?這就又要往前引申,當吳橋兵變發生前,崇禎皇帝為什麽寧可眼看著孔有德造反,也不肯動王象春了。雖然被偷雞的是王象春的家仆,王象春不會這麽小氣,可畢竟是因為王象春的政治關係,才把孔有德逼反的。
介紹吳橋兵變的史書隻說王象春是山東望族,沒說他是誰,而崇禎皇帝為什麽身為皇帝卻不敢動一個山東望族?那是因為人家王象春是萬曆皇爺親自許諾的‘四世公保’。意思是說自萬曆朝以後的四世,可未必是四朝哦,因為到崇禎乃至永曆才是第三代。此後大明的四世朝堂,王家都要有三公級別的一品官出現。
而王家也沒有讓大明失望,明末,王家於辛未殉節者兩人,壬午殉難者48人,甲申殉國者5人。這才是真儒,真正的大明遺民,錢謙益之流在這些人麵前連屁都不算,抱歉我又要罵他。
筆者說了這麽多,您應該能對王倫這個人有深刻印象了吧。那麽王倫告訴於七說,一定要發英雄帖,於七又怎麽會等閑視之呢?於七和李俊梅看到王倫的到來,都非常高興,而王倫也不用說自己是來幹什麽的。同為大明的遺民,王家為大明做出的犧牲此前比於家還多,所以於七起義之後,王倫自然也就不請自來了。
筆者說清朝從這裏起家,那是因為後金的正式崛起是在占領遼東首府遼陽之後。說來於七在逃亡之後、出家之前也化名幹三四,您聽一聽這是名字嗎?這不還是於七嗎?這兄弟倆真是膽大,把天都捅了個大窟窿,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呢。
王倫應該有兩個兒子在山東境內的濰坊隱居,而王倫本人和於七的三妹在遼東又生一子。據傳王倫更名隱居遼陽後,孫輩中又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人物,那人當然也姓王,他就是詞翰書法名著當世者,清代第一人,嘉慶帝師,關東第一才子,文蓋三江——王而烈,王而烈就是於七三妹之孫。
據坊間傳聞王而烈本應中狀元,而當年乾隆皇帝私下考場,隻得了個第四,即狀元、榜眼、探花之後的二甲頭名,主考官便把狀元王而烈和乾隆的名次互換了一下。當然這隻是傳聞,因為殿試的時候都是皇上主考,天知道乾隆爺是怎麽混進考生隊伍裏去的,何況找一個人冒充皇上呢。
雖然這隻是一個傳聞,然而整個中國曆史中的最後一個狀元卻真真的是王倫的後人,他就是大清最後一位狀元——王壽鵬,即於七三妹的第九代孫、戚繼光小女戚韶君的第十代孫。
王家在在有清代一共出現了一個狀元,(如果算上王而烈的話應該是兩個)30名進士,43名舉人,112人在朝為官,人稱王家為王半朝,僅僅清初的150年就出現了17位進士,所謂同胞同殿同科同榜兩進士,同家同殿同科同榜三進士,指的都是王倫王家後代。
這便是王家的超強基因,已經太牛逼了吧,可在清代以前,王家人比清朝時還牛逼。在崇禎四年,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文震孟作《王氏族譜序》時曾這樣寫道:海內族姓之貴者,莫最於王氏。而太原、琅琊尤甚。若新城之王,固琅琊之裔也。
明白了嗎?山東王氏當然一定大多數都是琅琊王氏,因為古琅琊就在山東嘛。那麽東晉衣冠南渡後,琅琊王氏不是南遷了嗎?那是因為明初琅琊王氏主要居住在南京烏衣巷,因為晚輩中的一個孩子在上元節時用一個燈謎羞辱了馬皇後,引得太祖非要將烏衣巷變成紅衣巷,迫使王家人在得到訊息後連夜逃亡,其中又有一部逃回到了山東石河縣。
而太祖又一直追殺,王家很多人因此都未能逃脫,可畢竟王家在朝中的關係盤根錯節,地方官又極為袒護,所以山東官吏回報太祖說:石河縣被大水淹沒了,王家人無一幸存。太祖爺這才放過王家人。而石河縣確實也被水淹了,因此有‘淹了石河縣,立了日照城’的說法。
老天淹沒石河縣大概是為了救王家人吧,據傳聞王家在石河縣被大水淹沒之前,曾有一個老神仙告訴王家人大水將要淹沒縣城,等看到門前石獅子眼紅時一定要逃跑。石獅子後來被一個丫鬟塗上了紅色,王家人一看嚇一跳,覺得老神仙的話肯定沒錯了,於是全都逃了,結果三日後大水漫過了石河縣,從此石河縣就一直在海底。
剛剛說了新成王家的來曆,就是琅琊王氏嘛,這也是王倫的出身了。可咱還沒說清朝之前的王家為什麽更牛逼,而且筆者為什麽不惜跑題也要說一說王家的來龍去脈,那是因為筆者的偶像陽明先生就是出自這一脈,更因為大明皇家曾經有一句承諾涉及到主人公永曆皇帝朱四。而王家對於中國儒家文化來說,絕對是僅次於孔孟的存在。
古語雲:‘三張六李十八王。’此後的新城王氏即是此前琅琊王氏的一支,他們的祖先可以上述黃帝,又至西周靈王太子姬晉後裔。再到東晉‘王與馬共天下’,出現了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的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等等那些當年王謝堂前燕。
從晉至宋,王家一共出現了93位宰相,明清又出現了三位大學士,共計96位。唐宋元明清共出現十八位狀元,在中國文化史當中絕對是舉足輕重的。
中華文化中豐碑級別的人物就有:鬼穀子(王詡),王守仁(陽明先生)、王夫之(船山先生)。引領文壇的還有詩佛王維。宰相和帝師中最知名的有王安石和王而烈等等等等。筆者是東北人,王而烈可是咱關東第一才子哦。
哪朝哪代王家朝裏沒人啊?哪朝哪代的曆史又能缺了王家呢?這就又要往前引申,當吳橋兵變發生前,崇禎皇帝為什麽寧可眼看著孔有德造反,也不肯動王象春了。雖然被偷雞的是王象春的家仆,王象春不會這麽小氣,可畢竟是因為王象春的政治關係,才把孔有德逼反的。
介紹吳橋兵變的史書隻說王象春是山東望族,沒說他是誰,而崇禎皇帝為什麽身為皇帝卻不敢動一個山東望族?那是因為人家王象春是萬曆皇爺親自許諾的‘四世公保’。意思是說自萬曆朝以後的四世,可未必是四朝哦,因為到崇禎乃至永曆才是第三代。此後大明的四世朝堂,王家都要有三公級別的一品官出現。
而王家也沒有讓大明失望,明末,王家於辛未殉節者兩人,壬午殉難者48人,甲申殉國者5人。這才是真儒,真正的大明遺民,錢謙益之流在這些人麵前連屁都不算,抱歉我又要罵他。
筆者說了這麽多,您應該能對王倫這個人有深刻印象了吧。那麽王倫告訴於七說,一定要發英雄帖,於七又怎麽會等閑視之呢?於七和李俊梅看到王倫的到來,都非常高興,而王倫也不用說自己是來幹什麽的。同為大明的遺民,王家為大明做出的犧牲此前比於家還多,所以於七起義之後,王倫自然也就不請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