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渾河戰場,努爾哈赤剩下的兵力依然將近十萬人,而戰場上唯一仍在死戰的石柱軍,隻有兩千餘。
這還要說是秦良玉治軍,無論是對軍法、對陣型、對兵器還是盔甲,方方麵麵無一不是做到細致入微。
渾河北岸,石柱軍之所以能夠在鐵騎和炮火下堅持到最後,除了軍中鐵一般的紀律和軍人素質,還要仰仗秦良玉專門給石柱軍裝備的甲胄。
石柱軍的甲胄說來簡單,就是棉內襯的鐵葉甲,然而不同的是,石柱軍的鐵甲外層,還有一副綿甲。
也就是說其實每一名石柱軍都是身著兩幅甲胄在同金軍作戰。
而穿起兩幅甲胄,對士兵的體力要求自然和很高,不過這一缺點對於石柱軍來說不是問題。
優點則是石柱軍可以將流彈和弓矢對己方造成的殺傷降至最低,甚至近戰遭受槍紮刀砍,也依然無礙。
不過甲胄再堅實,被數十倍的敵軍圍攻,戰況是血淋淋的。
有戚家軍留下了幾百輛戰車,石柱軍挪開戚家軍的屍體,用兩軍的戰車將戰陣的四麵都圍了起來,避免被金軍騎兵直接衝擊。
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他們全軍覆沒的時間。
然而八旗軍全都久於戰陣,對這樣的鐵桶陣有著許多辦法。
他們把用戰車圈起來的石柱軍當成了羊圈裏的綿羊,用鐵齒鋼牙肆意圍著石柱軍撕咬。
“大哥,這才是真正的彈盡糧絕呀,嗬嗬,怎麽樣,你我兄弟就要一起去閻王殿那裏走上一遭了。”
秦民屏歇上一口氣兒,起伏著胸口說話,說話時還鞠了一把臉上的血水,語氣並無失落,反而是說不出的快意。
秦邦屏嘴角勾起,冷笑道:“哼,大丈夫死則死矣,哪怕還剩下一名石柱軍,我們也依然是執幹戈以衛社稷的天下強軍。”
秦翼明沒有聽到父親和叔叔之間的對話,他在陣前剛剛奮力搶回了戚金的屍體,將他放入陣中,大口喘息著,卻是周身猶如痛飲了甘泉一般的暢快涼爽。
“戚總兵,您走好,黃泉路上等著我們,嗬嗬,不過說起來,老敵酋這回該知道怕了吧?哈哈,咱們可是早就夠本兒啦!”
那些手推的戰車啊,隻是如積木一般結合在一起,並沒有城牆一般結實,在金軍步騎的猛攻下,搖搖欲墜。
戰車被金軍的撓鉤拉得不住晃動,戰車上的石柱軍揮動長槍不斷與金兵對刺。
胳膊都已酸脹,可許多金兵的人馬依然被手臂漸漸開始失去知覺石柱軍的白杆槍穿成串兒。
金軍不計代價,一浪又一浪的圍撲,石柱軍全體依然死戰,咬牙堅挺著大明遼東最後的一道戰陣。
漸漸地,戰車外圍的屍體越堆越高,幾乎要與戰車齊平了,於是石柱軍便跨出戰車,踩著屍山當做高地,繼續與金軍殊死搏殺。
許多金兵開始踏著屍體如餓狼般飛撲上去,徒手抓槍尖,抱住石柱軍士兵滾落,然後便會看到各處都在赤膊拳腳,扼住喉嚨,或石頭、或短刀。
有的士兵直接頭碰頭和敵人對撞,兩軍全都是要死一起死的同歸於盡的架勢。
這可比誰是最可愛的人裏的誌願軍血戰黴菌的畫麵殘酷太多了。
畢竟誌願軍不怕死,黴菌害怕呀。
然而在渾河血戰中,遭遇的便是兩支全都不怕死的軍隊。
戰陣越來越動蕩,多處的屍山已經被金軍攻了上去,秦邦屏已經不再中軍坐鎮,他和秦民屏也都和秦翼明一樣,來到陣前分別把守著一麵。
這樣的廝殺根本看不到日月,抬眼全是砍落下來的刀槍劍戟,低頭看到的全是馬蹄。
十萬金兵虎狼般紅著眼睛,怒視戰陣發瘋般擁向前來。
到處是嘶吼的喊殺,到處都是紅了眼的金邊瘋狂的揮刀聲。
石柱軍同樣全都一臉厲色,咬牙堅挺。
若不是他們的訓練有素,哪怕在最後時刻依然能夠排列出一道又一道嚴密的槍林,便是一兩個時辰前就已經被十萬金邊撕得粉粉碎了,撕碎的連骨頭都不剩。
兩軍都恨不得要把對方嚼爛,尤其石柱軍主將秦邦屏的方向,儼然已經成了老罕王進攻的最重點。
老罕王在秦邦屏的這個方向投入了大批的精銳,許多的墨爾根、巴圖魯、還有正黃旗的巴雅喇軍。
罕王最清楚不過,他用馬鞭指著正在金兵的浪潮中奮力撲殺的秦邦屏說:“哼,整個渾河之戰打成這步田地,大多是拜這個石柱軍的南蠻子所賜。
而石柱軍若是主將都戰死了,接下來的戰局將不會再有任何懸念,所以,嗯,盡快斬了他。”
他說話時,目光還似不經意的掃了一直在他說話時點頭哈腰的李永芳一樣,而後,便把這位沈陽城上的第一功臣給無視了。
然後老懷甚暢掐著腰居高臨下繼續道:“哈哈,明軍雖偶有一些敢戰的將士,然則卻是後繼無人呢。
經此一役,消滅了石柱軍,我八旗於遼東戰場,將再無敵手。”
幾大貝勒都笑而不語,不是他們不想說,而是都十分害怕老罕王的暴脾氣,生怕一不小心說錯啥。
拖頂捧屁的勾當他們不需要,老子兒子之間不需要這個。
在罕王麵前,他們隻需要在挖坑埋人時張嘴,在需要自保時掬一把辛酸淚,便夠了。
李永芳則毫無覺悟地訕笑著說:“罕王說的正是啊,明軍白塔鋪的四萬精銳,被四貝勒一通好打呀,如今已經不敢上前了。
什麽狗屁的十總兵的援軍,才來了一半兒,要是再來幾支.......”
李永芳話說到一半兒就被自己‘哏嘍’噎住了,他敏銳的發現罕王投過來的眼光已然不太友好了。
可不是麽,努爾哈赤八成也在想:說得輕巧,還尼瑪再來幾支,你當是暴發戶上蒼蠅館子點菜呢?
要是明軍再來幾支能打的,我還hold住嗎我?
八阿哥皇太極,便是四貝勒,罕王所有兒子,生下來便是阿哥,可貝勒是後封的,您得憑軍功,或者憑恩寵。
這還要說是秦良玉治軍,無論是對軍法、對陣型、對兵器還是盔甲,方方麵麵無一不是做到細致入微。
渾河北岸,石柱軍之所以能夠在鐵騎和炮火下堅持到最後,除了軍中鐵一般的紀律和軍人素質,還要仰仗秦良玉專門給石柱軍裝備的甲胄。
石柱軍的甲胄說來簡單,就是棉內襯的鐵葉甲,然而不同的是,石柱軍的鐵甲外層,還有一副綿甲。
也就是說其實每一名石柱軍都是身著兩幅甲胄在同金軍作戰。
而穿起兩幅甲胄,對士兵的體力要求自然和很高,不過這一缺點對於石柱軍來說不是問題。
優點則是石柱軍可以將流彈和弓矢對己方造成的殺傷降至最低,甚至近戰遭受槍紮刀砍,也依然無礙。
不過甲胄再堅實,被數十倍的敵軍圍攻,戰況是血淋淋的。
有戚家軍留下了幾百輛戰車,石柱軍挪開戚家軍的屍體,用兩軍的戰車將戰陣的四麵都圍了起來,避免被金軍騎兵直接衝擊。
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他們全軍覆沒的時間。
然而八旗軍全都久於戰陣,對這樣的鐵桶陣有著許多辦法。
他們把用戰車圈起來的石柱軍當成了羊圈裏的綿羊,用鐵齒鋼牙肆意圍著石柱軍撕咬。
“大哥,這才是真正的彈盡糧絕呀,嗬嗬,怎麽樣,你我兄弟就要一起去閻王殿那裏走上一遭了。”
秦民屏歇上一口氣兒,起伏著胸口說話,說話時還鞠了一把臉上的血水,語氣並無失落,反而是說不出的快意。
秦邦屏嘴角勾起,冷笑道:“哼,大丈夫死則死矣,哪怕還剩下一名石柱軍,我們也依然是執幹戈以衛社稷的天下強軍。”
秦翼明沒有聽到父親和叔叔之間的對話,他在陣前剛剛奮力搶回了戚金的屍體,將他放入陣中,大口喘息著,卻是周身猶如痛飲了甘泉一般的暢快涼爽。
“戚總兵,您走好,黃泉路上等著我們,嗬嗬,不過說起來,老敵酋這回該知道怕了吧?哈哈,咱們可是早就夠本兒啦!”
那些手推的戰車啊,隻是如積木一般結合在一起,並沒有城牆一般結實,在金軍步騎的猛攻下,搖搖欲墜。
戰車被金軍的撓鉤拉得不住晃動,戰車上的石柱軍揮動長槍不斷與金兵對刺。
胳膊都已酸脹,可許多金兵的人馬依然被手臂漸漸開始失去知覺石柱軍的白杆槍穿成串兒。
金軍不計代價,一浪又一浪的圍撲,石柱軍全體依然死戰,咬牙堅挺著大明遼東最後的一道戰陣。
漸漸地,戰車外圍的屍體越堆越高,幾乎要與戰車齊平了,於是石柱軍便跨出戰車,踩著屍山當做高地,繼續與金軍殊死搏殺。
許多金兵開始踏著屍體如餓狼般飛撲上去,徒手抓槍尖,抱住石柱軍士兵滾落,然後便會看到各處都在赤膊拳腳,扼住喉嚨,或石頭、或短刀。
有的士兵直接頭碰頭和敵人對撞,兩軍全都是要死一起死的同歸於盡的架勢。
這可比誰是最可愛的人裏的誌願軍血戰黴菌的畫麵殘酷太多了。
畢竟誌願軍不怕死,黴菌害怕呀。
然而在渾河血戰中,遭遇的便是兩支全都不怕死的軍隊。
戰陣越來越動蕩,多處的屍山已經被金軍攻了上去,秦邦屏已經不再中軍坐鎮,他和秦民屏也都和秦翼明一樣,來到陣前分別把守著一麵。
這樣的廝殺根本看不到日月,抬眼全是砍落下來的刀槍劍戟,低頭看到的全是馬蹄。
十萬金兵虎狼般紅著眼睛,怒視戰陣發瘋般擁向前來。
到處是嘶吼的喊殺,到處都是紅了眼的金邊瘋狂的揮刀聲。
石柱軍同樣全都一臉厲色,咬牙堅挺。
若不是他們的訓練有素,哪怕在最後時刻依然能夠排列出一道又一道嚴密的槍林,便是一兩個時辰前就已經被十萬金邊撕得粉粉碎了,撕碎的連骨頭都不剩。
兩軍都恨不得要把對方嚼爛,尤其石柱軍主將秦邦屏的方向,儼然已經成了老罕王進攻的最重點。
老罕王在秦邦屏的這個方向投入了大批的精銳,許多的墨爾根、巴圖魯、還有正黃旗的巴雅喇軍。
罕王最清楚不過,他用馬鞭指著正在金兵的浪潮中奮力撲殺的秦邦屏說:“哼,整個渾河之戰打成這步田地,大多是拜這個石柱軍的南蠻子所賜。
而石柱軍若是主將都戰死了,接下來的戰局將不會再有任何懸念,所以,嗯,盡快斬了他。”
他說話時,目光還似不經意的掃了一直在他說話時點頭哈腰的李永芳一樣,而後,便把這位沈陽城上的第一功臣給無視了。
然後老懷甚暢掐著腰居高臨下繼續道:“哈哈,明軍雖偶有一些敢戰的將士,然則卻是後繼無人呢。
經此一役,消滅了石柱軍,我八旗於遼東戰場,將再無敵手。”
幾大貝勒都笑而不語,不是他們不想說,而是都十分害怕老罕王的暴脾氣,生怕一不小心說錯啥。
拖頂捧屁的勾當他們不需要,老子兒子之間不需要這個。
在罕王麵前,他們隻需要在挖坑埋人時張嘴,在需要自保時掬一把辛酸淚,便夠了。
李永芳則毫無覺悟地訕笑著說:“罕王說的正是啊,明軍白塔鋪的四萬精銳,被四貝勒一通好打呀,如今已經不敢上前了。
什麽狗屁的十總兵的援軍,才來了一半兒,要是再來幾支.......”
李永芳話說到一半兒就被自己‘哏嘍’噎住了,他敏銳的發現罕王投過來的眼光已然不太友好了。
可不是麽,努爾哈赤八成也在想:說得輕巧,還尼瑪再來幾支,你當是暴發戶上蒼蠅館子點菜呢?
要是明軍再來幾支能打的,我還hold住嗎我?
八阿哥皇太極,便是四貝勒,罕王所有兒子,生下來便是阿哥,可貝勒是後封的,您得憑軍功,或者憑恩寵。